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直上青云-第4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李想摇头:“不,我只会造纸,不会管这些东西,这也太花钱。”

    李娘子豪气的一摆手:“管它花多少钱,这东西生不带来死不带去,我这里有三千贯,你拿去用……”

    喝的半醉的赵先生附和道:“拿去拿去,这是你姐姐的嫁妆钱,她放着也是放着。”

    李想一听更不肯答应了,开什么玩笑,这是李清照的嫁妆本儿,他怎么能随便用去。

    “哪里用得了那么多!”吴知州也醉了,趴在桌上嘿嘿的笑道:“你们真是姐弟,一样的榆木脑袋。要这么多钱,你准备让你家小郎开多大的纸坊啊?依我说,且不弄那些便宜货色,只需花个千把贯,精精致致的弄个小院子,雇他一二十个人,专做薛涛笺这类最贵的纸……”

    吴知州说着打了个嗝:“你要去做那一贯钱十几刀的纸,别人只当你是卖纸的!可你只做一贯钱三五张的玩意,别人想要还得排着队来讨,那你就是个雅致人……”

    李想听得目瞪口呆:谁说古代文人迂腐来着,这吴知州简直是天生的生意人脑瓜!可不是,宋朝商业发达,相比之下商人地位比后面几个朝代强多了,但依然不算体面事儿。可做某些买卖却并不被人视为低贱的,比如高档的笔墨制作,比如有名的造琴老店,再比如,去造高档纸……因为这些都是文人,而且是有钱有地位的文人才玩得起的东西,他们很有钱,却又是最风雅的一群人,做这些人的生意,

第七十一章() 
找到一个好沟通的铁匠,李想顿时轻松许多,更难得是这铁匠居然认字,李想拿了张笺纸把需要的尺寸数据都拿炭笔写了,那工匠听了一遍就记得清清楚楚,看着笺纸又重复了一遍,没有任何差错。李想顿时放了大半儿的心,约了三天后来拿货,这才告辞了回衙门去找赵先生。

    到了衙门门口,却看到冯四在一旁候着,一见他就笑:“陈知州跟另外几位官人请了阿郎去吃饭了,阿郎本来想等小乙哥的,哪知道你竟去了这么久,实在等不及,便让我在这里等。阿郎怕你去的太晚吃不好,索性让我带你找个好店自己吃去。”

    冯四冲树荫下面的几个人招招手,便有其中一个人挥着鞭子赶了辆马车过来,对李想唱了个肥喏:“官人哪里去?”李想侧过头来看冯四,冯四便道:“去徐家老店。”这车夫抽了个小矮凳放在马车边,冯四扶李想上去,自己也跟了上去。

    李想有些奇怪:“既是在城里也要坐车,为什么咱们不驾自己家的车?反倒把车寄存起来再来雇车。”

    冯四笑道:“若用自家的马车,无论逛到哪里都还要找放马车的地方,每次都要专门叫人打理,反倒麻烦;倒不如进城就寄存起来,叫个马车,走上几里路不过十几文,坐上几次也花不了三五十文,自家的马又能舒舒服服的休息,回城的时候也有精神拉车。”说罢笑道:“这样算下来钱一点儿没多花,自家的马还不会累到。不过也只是我这么算,阿郎怕是只为了省事儿的。”

    片刻到了徐家老店,冯四数了十几个铜钱给那车夫,车夫笑嘻嘻的收了钱走了。

    虽然冯四上午的时候吵吵着要看女相扑,可实际上他带李想去的地方却是再正经不过的一家酒楼,别说相扑,连最普通的唱曲儿的都没有。“非是我小气,不带小乙哥去消遣。只是阿郎不许,他说我要是敢带坏了小乙哥,定要叫人打断我的腿。徐家老店虽只卖饭食,可他家的羹汤是全青州最好的!”

    一旁一个头上簪花,脸上敷粉的俊秀少年郎便上来唱喏道:“这位哥哥真是行家,徐家老店卖的就是饭食,在青州若说好羹汤,徐家店称第二,无人敢称第一!小郎君是头次来么?若只有两人,不如楼上坐,有靠窗的小座儿,正好能看到后头的云门山。”

    冯四笑道:“善!”那少年郎便领了二人上了楼,领二人坐下,殷勤的先端了热毛巾过来让二人洗手净面,又端了了几样盘盏过来,却是林檎片儿,杏子干儿,糖渍梅子等物。这些东西端上来,便又来了个头上裹了布的年轻人过来询问要什么菜,李想心里有些奇怪:这店里服务人员还分类么?

    先前的俊秀少年笑吟吟的端了一旁用过残水的下去,新来的青年便报上店里的招牌菜,又说了如今时令的果蔬。李想听不太懂,便由冯四做主,点了几道菜。那青年口齿伶俐的重复了一遍,便退了几步,扭过身,冲着下面楼梯口喊道:“丁号桌,细料馉饳儿,百味羹,麻腐鸡皮,酒醋腰子,醋芹各一份儿!另烫邵家小酒一斛配白瓷盏,烤竹鸡不放茴香要脆皮!”声音又脆又亮拉着长音儿十分的好听。

    青年报罢菜,又回身对李想笑道:“小郎君稍候,饭食片刻便到,您若还要什么便与小岳哥说——便是方才与您帮闲的小哥儿。”

    李想点点头,依稀明白了刚才那个俊秀少年是干嘛的:宋朝一些专给人做些帮闲零活的人,一般称作厮波,也叫闲汉。那小岳哥显然就是这样的人。李想暗叹:那少年虽办事老道,可一脸的稚嫩,最多不过十三四的样子,说不准比小桃还要小一些呢!再想想自己家虽然不宽裕,可从小妈妈哪里舍得他干什么活儿?大学之前最多不过是洗洗自己的内衣袜子罢了。这么一想,那少年再转回来的时候,李想便不再因为那少年抹粉带花而看他别扭了,毕竟这是宋朝男子的习惯,少年郎十个有八个都要在头上插花脸上抹粉,并不是娘娘腔。

    这时节管比自己年纪小的人叫哥哥并不是稀罕事儿,所以李想也很自然的叫那少年小岳哥,请他一起坐下来吃饭,那少年笑嘻嘻的道:“我半个钟头前才吃了汤饼,并不饿,郎君自用吧!您要是觉得我服侍的还算精心,到城里玩的时候也可以叫我给您做向导啊!”

    正说着便有一旁的客人喷笑道:“小岳哥又逗笑了不是,你上个月还迷路了呢,这会子倒想给这位小郎君做向导了?”

    那小岳哥的脸腾就红了。“郑三郎真不是好人,你也说那是上个月的事儿了,我那会儿才来青州,哪里认得路!”

    李想奇道:“你不是本地人?”这少年穿戴很是利索,并不像逃荒的流民啊。

    旁边的客人是个方脸大汉,一听这话笑得更厉害了:“这位小哥,你这是哪壶不开提哪壶啊!小岳哥在徐家老店可是出了名的,他想去清河去找亲戚,谁知道给走到青州了,盘缠也花光了,只得在街上耍把式赚钱。正好徐掌柜路过,他一枪把掌柜新买做的衣裳给捅了个洞……如今只得在楼里做帮闲慢慢还衣服钱了!”

    李想差点把嘴里的梅子干给喷出来,这位小岳哥也太奇葩了吧?清河在河北青州在山东,到底怎么迷路能迷到这里啊?他一脸纠结的去看小岳哥,小岳哥的脸更红了,可却还是认真的解释道:“徐大叔并没有要我赔衣裳,他还要借我钱让我回家呢!只是我想着这么远,到什么时候才能有机会把钱还回来呢?还不如做上几个月的活儿,自己把盘缠赚够了。郑三郎你莫要说徐大叔的坏话……”

    郑三郎哈哈大笑:“逗你呢,你就是这一本正经的模样最好玩了……小岳哥,你真的不肯跟我几天?只要几天就够了盘缠了,好过你在这里苦熬。”

    小岳哥气的够呛。“再胡说我可把你扔下楼了!”

    楼里一片大笑,有人便起哄道:“扔,快扔!我们天天蹲在这里就是等着小岳哥你发威把这泼才扔下去呢!”又有脸皮更厚的:“小岳哥,你莫要理那郑三郎,与他耍实在吃亏,黑三姐很是爱你,你去陪她耍两日,人财两得,不比跟这泼才划算?”

    李想越听越觉得不对味儿,这鬼地方的人也太开放了吧?正纠结忽听“通”的一声,顺着声音一看,李想的嘴角都抽了,一支铜簪子正钉在窗棂上颤呢!扭头往回看,那郑三郎披头散发的坐在椅子上,笑的十分谄媚:“小岳哥,小岳哥,我开玩笑的,你别生气,全当我是个屁……”这会儿小岳哥早没了起先的温柔腼腆,他一脸煞气的站在那儿,手里还拿了一把筷子:“再看我,一根筷子一个眼珠子,你信不信?”又抬起头往四周扫了一眼:“这筷子,能戳得眼睛,也戳得喉咙,谁还要嚼舌头?”

    方才还闹成一团的酒楼刹那间鸦雀无声,李想也目瞪口呆,随便逛个酒楼,也能遇到武林高手,还是个跑到酒楼里打工的武林高手,这也太玄幻了吧?正愣着,忽然听到有人怒吼:“岳六郎,混账东西,又惹事,你定要把我这里的客人都吓跑么?”

    方才还一脸煞气的小岳哥当即变了副模样,丢掉筷子惨叫道:“徐大叔,徐大叔,我今天很乖的,没有打破盘子也没有吓到人……”

    郑三郎小声说:“难道我不是人……”却被小岳哥一眼扫过,忙高声喊:“我不是人,我不是人……”

    屋里静了片刻,忽然爆发出比之前更大的笑声:“今天没白来,没白来,赶上了小岳哥发威郑三郎犯贱……”“小岳哥,再来一个,再来一个!莫要怕打坏东西,我与你们掌柜付账!”

    才走上楼的大肚子掌柜鼻子都要气歪了:“什么再来一个,我这里是吃饭的地方,要看把戏去沈楼!”楼里果然又是一阵爆笑。

    直到离开徐家老店,李想还是忍不住想笑,冯四哥更爽快些,一出门就大笑起来:“今天不去沈楼就对了,沈楼的肥妇看得多了也没什么稀罕的了,这小岳哥可比她们有趣多了……”

    两人说笑着叫了马车去百食阁去找赵先生,果然赵先生也吃完了,正在看歌舞,见他们过来了,便与陈知州道了别,到车马行取了马车,一起上车出了城。马车上冯四忍不住又把这事儿叨咕了一遍:“别看那那小岳哥生的腼腆,那身本事却好生了得!听说他只用一只手,便能把徐家店门口的拴马石从地底下给□□……”说到这里忽然大叫一声:“糟了!”

    李想忙问他怎么了,冯四哥哭丧着脸道:“今儿光顾着看热闹,竟忘了给那岳小哥辛苦钱了,白麻烦他了半晌。”

    赵先生笑道:“我当什么事儿呢?无碍的,过两天小乙哥不还是要进城么?你跟着过来把钱给他便是了。”说罢便问李想在徐家老店吃的可好。

    李想点点头:“味儿做的很是不错,就是太贵了,两个人就花了四百钱……”赵先生不禁莞尔:“百年的老字号,这个价儿算公道的了。”

    第十章

    三天的时间过得很快,李想不可能在三天之内学会骑马,所以他依然是坐了马车去的青州。

    这一次赵先生没有跟着去,很显然,被马车的颠簸程度吓到的不止李娘子。

    依然是先去了衙门,汤主簿又细细的问了工程进度跟那些做工的外乡人的状况,然后叹道:“小乙哥真是个做事儿的人,你来这半个多月,赶得上过去一个月干的了。”

    李想不是个会说话的人,汤主簿问什么答什么,汤主簿见他实在是不善言,也就不多寒暄了,直接派了两个衙差去帮他运送东西,不过最后李想告辞的的时候,他还是忍不住问道:“今天怎么打扮的这么朴素?”

    李想很是不好意思。“今天先去的工地安排事情,出来的时候嫌麻烦就没有再换衣服,正好一会儿搬东西也能搭把手。”

    汤主簿点点头,嘴上没说什么,心里对李想却越发喜欢了。两个衙役一个姓张,一个姓王,姓张的那个就是上次陪李想找铁匠的人,一见李想就乐了:“三天不见,怎么小郎君就成了村汉了?”

    李想只好又解释了一遍,那张衙役便叹:“但凡认几个字的人,有几个舍得下面子去做这些粗活儿?小郎君懂得的东西多,有个好家世,却从不在我们这些人面前摆架子,实在难得。”

    李想苦笑道:“我哪里有什么好家世?我自家也并不算富裕,没有阿姐收留我,怕早就流落街头做苦力了……”

    众人也都隐约知道李想是李娘子的族弟,似乎是亲戚都死光了才来投靠的李娘子,这么一想,又觉得这位李小郎君的命也够苦的了。

    铁匠家里衙门并不算远,几步便到了。李想看了那铁匠做的东西,果然做的十分精细,滑轮的尺寸分毫不差,配套的架子钩子也磨的光光滑滑的看着就趁手。

    李想连连道谢,这比他想象的好多了,这位杨师傅把牛家村那位老牛的手艺不知道要甩出几条街去!他问了价钱,原料加工费一共三十七贯,比全用纯铁估算的的五十多贯少了三成,这还是因为用的铁桦木比较少见的缘故,若是一般的硬杂木,还会更省钱。

    “不贵,不贵!”李想托起最大的那个木滑轮连连赞叹:“再怎么说也比铁便宜,而硬度上一点儿都不比铁差,一般的硬木用不了多久就会坏了,可这东西的耐用性一点都不比铁差,处理好的话耐腐蚀性比铁还要更好,而且这么轻,用来作动滑轮的话,上上下下能省很多人工的!”他说的话总是有各种新鲜词汇,众人也懒得去追究。

    这些东西加到一起确实挺沉的,尤其铁三角什么的很占地方,俩衙役索性跑到车马行雇了一辆用骡拉的板车把这些东西装上去。这么一折腾就已经是申时了,冯四向来是个会来事儿的,立刻代表李想请大家一起去徐家老店去吃饭——赵先生知道李想不擅长这些,所以特地给了他几贯钱让他帮忙打点这些零碎事情。

    一行人把骡车先放到车马行,一行人溜溜达达的向徐家老店走去,路上经过街市的时候,李想惊喜的发现路边有人摆摊卖制作染料的原料——确切的说是一些山民采摘了一些可以做便宜药材的草类在卖,而其中茜草跟蓝草什么的其实也是非常不错的植物染料。李想问了价格,正想掏钱,却被冯四拉住了袖子,冯四替上前去一顿胡侃,八百文的茜草五百文的蓝草还有其他二百文的零碎草木,统共只花了七百文拿下,看的李想十分佩服。整整两大捆的东西实在不好拿,便又扯了路边的一个闲汉,与他十个铜钱,让他送去车马行放到赵家的车上。

    李想看那闲汉走远,便问冯四:“四哥认识那人?便把东西给了他?”冯四笑道:“不认识,可但凡做这个的,周围的人一定都认识他,这些东西他便是拿走了也没什么用,谁还因为这种事儿砸自己的招牌。”

第七十二章() 
袁氏听到儿子如此说,不禁微微一笑:“人外有人,天外有天,你现在可是知道了?”她说着拿起黄鹂抄的那本书,轻轻地翻了几页,也忍不住叹道:“若是相同年纪也就罢了,偏人家还比你小,只论字这一样,你输了。”

    魏彦道:“这姑娘穿戴打扮很是寻常,她像是专门给书店抄书来卖的,这样看来她的家境只怕称不上好,这样的境况还练出这样一手好字,确实让我自愧不如!”

    袁氏没有继续打击儿子,而是认真分析道:“真正穷的哪里会有钱让女孩子读书?只怕是小姑娘闲来无事赚些零花钱吧!鲁地虽然是北方文风最盛的地方,但却并不太时兴让女孩子读书的。这姑娘字这般好,只怕有些来历。”

    母子两个正说着话,外头的侍女走了进来:“夫人,七舅老爷过来了。”

    袁氏轻轻点头:“请他进来吧!”说着又冲魏彦笑道:“可惜时间太紧,否则少不得要去打听一下这姑娘的来历!”

    **********************

    对于遇到魏彦这件事儿,黄鹂也是要找人八卦一下的,只是她却不会找亲妈八卦这个话题,而是找到了陈益南念叨这件事儿。

    “老师啊,我竟不知道我的字这么值钱了,唔,我日后就是考不上举人也饿不死了吧!”

    陈益南哭笑不得:“看你这点志气!”她说到此处还是觉得有些遗憾:“可惜我的眼睛看不到,要不然也能看看你的字到底是什么样子。”

    一直在一边充当摆设的李思熙闷闷地开口道:“师妹的字比我的好的多。”

    陈益南闻听此言点了点头:“我知道的,你说过许多次的。”李思熙与陈益南认识的时候,陈益南的眼睛还没有坏,那会儿李思熙曾拿了自己写的文章请陈益南看,他学问一般般,字却是很不错的:毕竟读了那么多年书,又在街上一边帮人写信一边练字。李思熙说黄鹂的字比他的好,而且不止一次这么说,那黄鹂的字一定是极好的了,再考虑到黄鹂的年纪,即便陈益南眼睛看不到,也可以断定黄鹂的一手好字绝不仅仅是刻苦就能练出来的:这个年纪,再刻苦又能写过多少字?勤奋是一方面,也绝对跟天分有关。

    陈益南想到此处,微微一笑:“比思熙好上许多的字,一本卖上五两银子确实不算贵,毕竟是个漂亮的小姑娘写的嘛,换了我也乐意多掏点钱!”她如今过的舒服,也有心情开玩笑了。

    前半截子话黄鹂听得还挺开心,听到后来顿时垮下脸来:“老师,您笑话我!老师,老师,我跟您说认真的,我觉得他真的不是看我的脸的,真的,他的眼睛一直都盯在字上头,我觉得一定是我的一手好字让他惊呆了!”

    李思熙噗地笑出声来,陈益南也无奈地摇摇头:“真是不能夸,一夸就上天!对了,你刚才说那人姓魏?是沂州人?”

    黄鹂点点头:“是啊!穿戴打扮看着也不是很贵,可就是让人觉得舒服,文质彬彬的,一眼看去就像书香门第出来的。”

    陈益南微微一笑:“琅琊魏氏,果然名不虚传,随便一个孩子便如此气度不凡……”

    黄鹂一下子反应过来:“哎呀!我说哪里不对呢,我光使劲儿想着沂州沂州,却忘了沂州过去也是属于琅琊地界的,琅琊魏氏,我的天,不会这么巧吧?我随便卖本书就卖到魏家人手里了?”

    陈益南道:“也不稀奇,魏家是几百年的大家族了,外头的子弟随随便便就能扫出来百十个,这会儿正童试呢,魏家的孩子往回赶再正常不过了!”

    黄鹂想了想陈益南说的情况,只觉得鸡皮疙瘩掉了一地:“幸好我不是沂州人,要不然参加个考试,光是魏家王家这群人就要占去多少名额啊!”

    魏家是从前朝便十分兴旺的大世家,近百年来,科举盛行,世家的势力开始衰落,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