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亲临东周-第10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人?

胥童冷静的说明情况,领导,您看栾书和荀偃,他们可是郤氏同党,您看是不是一起处理了?

晋厉公忽然明白过来了,马上表示栾书和荀偃与此事无关,不能处置。

而长鱼矫又再三劝说晋厉公,您都处理了郤氏了,他们看着能不害怕?日后必定报复,您为了自己也得处理了栾书和荀偃!

可是晋厉公觉得,同时清洗郤氏已经给军队带来了极大的不稳定因素,再处理栾书和荀偃,那不是白色恐怖吗?

晋厉公坚持自己的意见,他不能换一些人绑架自己。晋厉公命令将栾书和荀偃当庭释放,二人平安回家了。

可是长鱼矫却非常感叹,你饶了别人,别人能饶得了你吗?难道荀偃不为自己的上司报仇?他们就不心寒?

长鱼矫连夜出奔西戎。

可以说郤氏在晋国已经权力惊人,要清洗郤氏无可厚非。但是晋厉公错在用了一种最刺激的方法去做这件事情,同时用了一些错误的人,会引起非常严重的后果。用暗杀的方法,只能让所有人觉得,国家行事不公。

但是对于晋厉公而言,只要能结果如意,其他都不重要。他命令重赏这些参与行动的兵士,同时命令将郤至、郤犨、郤錡的尸体悬挂在朝门三天,然后才准许收敛。其他郤氏人等,为官者免死罪全部下岗回家。

任命胥童为上军元帅代替郤錡的官职,夷羊五为新军元帅,代替郤犨,清沸为新军副将,代替郤至。楚国的公子熊茷也被释放回国。

胥童称心如意,不过荀偃和栾书经历了上次的羞辱,自此称病不出。胥童认为,这就是自己莫大的胜利。都把他们熊的不敢上朝了,还不是胜利吗?

荀偃和栾书明白,现在已经不是自己的时代了。金戈铁马,建功立业,那不过是过去的君侯看重的,如今的领导重视的是弄臣,处理个问题还动用暗杀。这样的领导还能为他效力吗?

不安和恐惧笼罩着他们,荀偃找机会和栾书商议此事,明摆着胥童是想斩草除根,将来说不定什么时候设个套,把我们圈进去,我们也难免一死!

栾书这时候暴露出软弱的一面,那怎么办呢?

怎么办?

荀偃说为了活命咱们得想办法啊,行不测之事,再立新君!

这已经说的很明白了,不测之事,那就是弑君呗!

栾书虽然贵为中军元帅,见惯了厮杀,但是一说到这“不测之事”,他还是肝儿颤,如果不能成功呢?

不成功就被杀呗!

荀偃心里骂了一万个废物点心,但是栾书毕竟在军中威望甚高,也只能耐着性子说,假如主公在宫里,当然没希望成功,可是如果他离开了呢?

栾书的眼睛亮了。

晋厉公此时正在宠臣匠丽氏家里游玩,听说已经三天不曾回宫了。

可是栾书还是叹息不已。

栾氏也是晋国老臣,世代效忠于晋国。如今为了活命,自己竟然走上了弑君的道路,日后恐怕无颜面再见先祖了!

荀偃见栾书虽然感慨,但是决心已下,也就不再罗嗦。你说你们栾氏是老臣,难道我们荀氏不是?这不是没活路了吗?再说,他赵盾杀的领导还少了?想那么多没用的干嘛?

匠丽氏的家在太阴山之南,距离绛城二十里地。

栾书决定抓住这次机会,于是对外宣称自己病体初愈,准备参见晋厉公商议国事。

牙将程滑,已经奉命暗中率领三百兵士,埋伏在太阴山旁。

栾书和荀偃见到晋厉公,也没提别的,单说领导您三天没上朝,一心一意的游玩,百姓担心不已,您还是赶紧回宫吧!

这话说的冠冕堂皇,晋厉公只能启程回宫。

胥童自然跑在前面开路,荀偃和栾书做后队,一行人浩浩荡荡护住晋厉公往新绛行去。

一路花红柳绿,晋厉公心想要是能总在外边玩儿可有多好……

忽然前面一声号炮,首当其冲,胥童没分明白怎么回事就被砍了脑袋。

出来混,总是要还的。

你都设计人家一家子被砍脑袋了,轮也该轮到你了。

这一声炮惊醒了晋厉公,领导亲自从马上掉了下来。

栾书和荀偃命令武士将晋厉公抓住,也不听他分辨,直接囚禁在车中。

这时候晋厉公才明白,栾书和荀偃原来早就计划好了!请他回宫是计谋,他们自愿做后队也是!

栾书这时候建议了,恐怕范氏和韩氏将来会有异议,不如趁此机会将他们出去了为好。

这太可怕了,晋国已经到了互相都不能相信的地步,而且只有除去了对方才能心安。

这意味着,晋国将进入权力火拼时期,离分崩离析也就不远了。

荀偃于是派出使者,分别以晋厉公的名义召见士匄和韩厥。

士匄可不是那么好骗的,使者到来之后,士匄先问召见何事?这个使者可就说不上来了,总不能说召见你是为了杀你吧!要是胡说点什么,又怕穿帮。使者只能推说不知,士匄心中觉得有问题,立马派人去看韩厥什么反应。

果然,韩厥推说有病,根本没去。这下子士匄放心了,看来聪明人都不能办糊涂事儿。

栾书一看这俩人都不上当,这可怎么办好?

荀偃沉吟片刻说道,您还有退路吗?

这天夜里,程滑送给晋厉公一杯酒,当然不是为了娱乐,是著名的鸩酒。

晋厉公永远的谢幕了。

栾书命令就将晋厉公收敛于军中,安葬在翼城东门之外。

士匄和韩厥听说晋厉公忽然去世的消息,两个人也没问原因,不约而同的出城奔丧。

看来这二位果然是晋国少有的聪明人。

接下来的事情顺利成章,商议扶立新君。

经历了这接二连三的变故,大臣们自然都没有敢随便说话的了。栾书建议扶立远在洛邑的周,既然当日胥童诽谤郤至说和周有阴谋,或许这就是天意吧!

各位沉默同意,栾书于是派人前往洛邑迎接周。

第五十章    天生的王者

曾经遇到的风景,后来成为生活中的一部分,或许这就是缘分。

周出生在洛邑,他的父亲是为了避难远走他方,他自己从来没有回过晋国。

晋国,永远只在父亲伤感的回忆中出现。

可是,在周十四岁这一年,忽然有使者来到洛邑迎接周,说是要请他回到新绛做晋国的新君。

十四岁的周欢欣无比,但是平日的教养使得他不失礼数。他先是询问使者具体情况,了解清楚之后又告辞单襄公,启程返回新绛。

在清原,栾书、荀偃、士匄和韩厥等大臣早已在恭候周的归来。

周满面笑容,发表了自己的第一次演讲。他首先说明自己没想过能够回来,不过既然回来了,那作为一国君侯,当然是令行禁止。如果各位只不过是要一个名义上的领导,那就请另寻高明,恕不奉陪。

各位大臣都没想到,一个十四岁流落他乡的孩子居然有如此见识胆量,没人敢小看周。

王者气质,或者就是与生俱来的。

当然所有的人表示从此以后会完全忠于周,听周的指使行事。散会后栾书还特地嘱咐各位大臣,别看这位领导岁数小,以前那位可比不上他,以后还是别整幺蛾子了,好好听从领导指示!

周到了新绛,先去太庙祭拜祖先。

之后周即位,是为晋悼公。

年轻的晋悼公即位之后,展开了令人惊讶的震慑行动。

即位的第二天,晋悼公就严厉批评了夷羊五等一干阿谀奉承之臣,指斥他们导致了前领导的堕落腐化,并且将他们推出斩首示众,并且将他们的族人都驱逐出境。

第二件事,晋悼公将前任晋厉公的死因归咎于程滑,程滑被磔之于市曹。

这两件事情一出,大快民心。

这传递出几个信号:第一,新领导不吃阿谀奉承那一套,佞臣在他这绝对吃不开;第二,一切事情按照规矩来,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第三,虽然他倡导的是正气,但是这领导下手够狠的,夷羊五等人自己被斩首不说,连族人都被驱逐出境,而程滑被判处磔刑,也就是凌迟处死啊!

栾书一听到这事情就病倒了。

这次是真心有病。

这孩子杀伐决断,也太可怕了!要知道,他才是一个十四岁的孩子啊!

程滑都被判处磔刑了,那主要罪犯栾书呢?

一想到这些栾书就觉得心都不会跳了。他经过谨慎思考,决定提出病退,建议韩厥代替自己的职位。

为什么一个十四岁的孩子就吓得栾书要告老还乡呢?难道就不能再次向对付晋厉公一样,收拾了晋悼公?

栾书不是没有想过,但是这次,他不能这么做。首先,晋悼公虽然年幼,但是他做的事情都是无可挑剔的,不像晋厉公有错在先。如果栾书对付晋悼公,不光大臣们会起而反之,就是百姓也不会答应。其次,说出大天去,栾书也是弑君的主要罪犯,他问心有愧。而且晋悼公是他提议扶立的,他怎么能转脸就再次弑君呢?而且晋悼公小小年纪就如此行事,恐怕也不是容易对付的主儿。

退一步,假如栾书装着糊涂混日子,恐怕也难。处罚程滑,就是在警告栾书。

在这样的领导下面,犯过错误的栾书为求自保,只能提出辞职。

也许是始终心有愧疚,辞职不久,栾书就去世了。

晋悼公早就听说过韩厥的贤名,接受了栾书的建议,拜韩厥为中军元帅。

可是韩厥坚决推辞。

这可就奇怪了,难道韩厥对这个官职还不满意吗?

晋悼公找到韩厥,韩厥私下里对晋悼公说明了自己的心事。

我们这些人,说什么能力,也离不开祖上那些先辈的功绩。说起来,这些晋国的氏族之中,唯有赵氏功劳最大。赵氏为晋国立下不世之功,说到底桃园事件谁都不想看见。但是,那屠岸贾,他居然后来将赵氏灭门。这对赵氏太不公平了!老天爷保佑,赵氏还有遗孤赵武,主公既然能够惩罚佞臣夷羊五等人,为什么不能为赵氏伸冤呢?

原来韩厥的推辞是为了赵氏伸冤。

韩厥根据晋悼公的所作所为判断,晋悼公虽然年幼,但是他是一个嫉恶如仇的人,而且很有胆量和能力。

赵氏能否伸冤,就在此一举了。

果然晋悼公询问那赵武现在在何处呢?

韩厥又将程婴和公孙杵臼的义举讲述了一遍,同时说明,程婴带着赵武藏在盂山,现在已经十五年了!

十五年!

十五年躲躲藏藏,心碎仇恨的日子该如何渡过?

晋悼公觉得虽然自己只有十四岁,可是听了这些,也无比心酸。

或许这十五年前的冤案,就是注定要自己这个十四岁的领导来还一清白。

晋悼公让韩厥为自己召见赵武,韩厥遵命,并且请晋悼公一定保密。

这个自然,能够轻松除掉晋国佞臣一大帮的晋悼公,这点能力不在话下。

韩厥秘密进入盂山,出来的时候,车里多了两个人,早生华发的程婴,和青涩少年赵武。

离开的时候是逃出来的,如今虽然秘密,但是却是得到了最高领导的准许。

从绛城到新绛,这中间付出了怎样的代价?

程婴唏嘘不已。

韩厥将赵武领入宫中,晋悼公将赵武藏在宫里,假称有病。

最高领导有病了,各位大臣一起前去问安,当然屠岸贾也在内。

各位大臣稀里哗啦跪了一地,询问晋悼公病况。看这位脸色红润,中气十足,也不像有病的样儿啊!

晋悼公无病呻吟了半天,忽然说起来,寡人这病,可都是气的啊!

各位大臣都哆嗦了,谁气着您了?

找死呢?

活够了?

晋悼公哼哼唧唧了半天,说不就是那老谁家的小谁吗?就是咱们这功劳簿没整明白么?

所有的大臣再次跪倒,赶紧问什么事儿我们没办明白呢?

晋悼公忽然坐起来,朗声说道,“赵衰、赵盾,赵氏为晋国立下汗马功劳,如今还祭祀无人?”

各位的心被提起来了,这事儿啊!那可是十五年前的事情了,就算有心补救,赵氏也没有人了啊!

戏做的差不多了,晋悼公看着地下跪着浑身颤抖的一群人,看似无意的瞥了一眼旁边的小内侍,小内侍会心低头出去了。

不多时,一个少年被带了进来,晋悼公说那就都见见吧!都是故人。

故人?

我们大家的故人?这孩子什么来历?

趁着这少年行礼的当儿,所有的人都在仔细端详,这孩子年级不大,也就是十四五岁,但是行动有礼,沉稳大方,看来家教不错。领导说是故人,众人看去,这孩子剑眉星目,是好像一个人,像谁呢?

是,是他?

晋悼公沉声说道,“这孩子就是赵朔的儿子,赵武。”

赵武?

现在所有人的目光都聚集在了屠岸贾的身上,而屠岸贾吃惊的嘴都合不上了,当年的那个婴儿,不是被自己摔死了吗?

看来出了点事故,您当年用劲儿小了吧!所以才有如今的故事。

晋悼公忽然站起来厉声呵斥道,“屠岸贾谋害大臣,祸乱国家,将屠岸贾给寡人推出去斩首!”

屠岸贾这才明白过来,原来今天是为了清算那件事情!他大声呼喊,可是晋悼公同时命令韩厥率领军士将屠岸贾抄家灭族。

晋国的百姓无不拍手称快,而赵武则请求将屠岸贾的首级带到父亲赵朔的墓前祭奠。

那个寒冷的夜晚,赵朔放弃了逃跑的机会,选择了赴死。

今天,害死赵朔全家的屠岸贾,终于得到了报应。

晋悼公平息屠岸贾事件之后,召见赵武,拜赵武为司寇,代替屠岸贾的职位。

有人会怀疑,一个十五岁的孩子能做一国司寇?

这件事情虽然匪夷所思,但是无可厚非。赵武身为赵盾唯一的后人,特别是在赵氏经历了灭族惨祸之后,必将代表赵氏出仕,这是晋悼公对赵氏的一种补偿。而晋悼公虽然行事犀利,不过自己也还只有十四岁,所以赵武的年龄在这里根本不是不能出仕的理由。何况深究起来,赵武和晋悼公都有一段隐藏自己的历史,也许在宫中的一段日子,晋悼公对赵武的了解又多了几分惺惺相惜之意。

总之,赵武带着晋悼公的期望和全国人民的良好祝愿走马上任,继承了之前赵氏所有的封赏。

晋悼公钦佩程婴的忠义,想封程婴做军正。

可是程婴拒绝了晋悼公的美意。

那一段惊心动魄的日子,生死逃亡的日子,改变了自己的所有。

但是只有一个人付出了吗?

为了保护赵武牺牲的公孙杵臼呢?

懵懂无知而被害死的自己的儿子呢?

或许对于程婴而言,当屠岸贾逼死公孙杵臼,害死自己儿子的时候,程婴已经死了。

现在的程婴,只不过是为了完成自己的目标而努力活下去。不过既然目标完成了,这个世界就没有什么可以留恋的了。

如果程婴是为了荣华富贵,当年就不会选择这样做。

赵武,孩子,盂山里十五年的生活抚养你长大成人,终于盼到了昭雪的一天。以后的日子,你要一个人走了。

程婴自刎身亡。

赵武恸哭不已,为什么目标达到了,我们终于可以重见天日了,反而失去的更多呢?

程婴对于赵武,不但是救命恩人,更是相依为命的亲人。

生活就是这么残酷,成功的那一天,或许就是最亲的人永远离开你的那一天。

赵武请求厚葬程婴,将程婴安葬在公孙杵臼的墓旁,晋国人称之为“二义”冢。

赵武为程婴服丧三年,报答程婴的大恩大德。

所能够为你做的事情,也只有这一件了。所以当你执意离去的时候,请允许我,用最真的情义,表达我内心的不舍和悲痛。

第五十一章   争端又起

如果说晋悼公即位的年龄是一大闪光点,那么他执政的特点就是一个“正”字。除掉夷羊五等人是“正”,除掉屠岸贾那更是“正”。这就在晋国弘扬了正气,国风为之一变。尤其是他在这一系列事件中展示出来的智慧和勇气,以及果断的作风,的确令所有的人佩服。

在册封赵武为司寇之后,晋悼公派人去宋国召回了赵胜,并且将邯郸又赐给了赵胜。

其实赵胜是一个出奔他国的大臣,无论原因是什么,他从来没有想过能够再回到晋国。

可是晋悼公这样做了,这不但体现了他的大度,更体现了他的细心。

赵武是赵盾的嫡孙,而赵胜也是赵氏子弟,既然同样受了牵连,那必须一起平反。

如果说之前在晋国之内为赵氏平反的事情令百姓大臣佩服,那召回赵胜,就让大家感到感动了。

领导把老赵家的事儿当作自己的事儿办了啊!

这件事情处理完之后,晋悼公进行了一系列政治改革,主要是选举能臣,有功之臣处尊位,有过错的小错则赦免,大错就按照规矩处理。在军队领导方面,任命韩厥为中军元帅,士匄为副帅;荀罃为上军元帅,荀偃为副帅;栾黡为下军元帅,士鲂为副帅。赵武为新军元帅,魏相为副帅。

十四岁的晋悼公上任不久,居然将一潭死水一样的晋国大刀阔斧改变的焕然一新了。

领导的变化带给晋国新的希望,晋国重新蓬勃发展。

宋国和鲁国等诸侯国,听说晋国形势一片大好,都纷纷前来参拜。这就是实力所致,真正能让人臣服,不一定靠打仗。靠个人能力和魅力让人佩服,那才是真正的佩服。

只有郑成公没有参拜晋国。

为什么?

楚共王为了给郑成公出头,眼睛都被射瞎了,儿子都被俘虏了,这深情厚谊,郑成公要是再两面倒,那也太没良心了。所以这次郑成公坚定的不去讨好晋国。

而楚共王得知晋国大治的消息却高兴不起来。

寡人都成了独眼龙了,他们晋国找了一个小孩儿当领导还繁荣富强了?

上哪儿说理去?

天呀,你为何如此对我!

楚共王决定不能让晋国好受了,不行,还没分出来胜负,必须再打!

不得不佩服楚共王的决心以及勇气,要是一般人受过这样的重挫恐怕一时半会没有这个信心。

此时楚国的令尹是公子婴齐,不过公子婴齐陷害人有一套,说到打仗他就束手无策了。

不过楚国也不都是废物点心,比如公子壬夫就非常有自己的想法。公子壬夫认为,既然这次郑国坚定的站在了我们这边,那我们这次攻打中原就不能再祸害郑国了。

OHYEAH!

郑成公听见会感动的!

公子壬夫认为,宋国在中原诸侯之中爵位最高,那我们就打宋国。而且宋国的右师华元在国内独大,导致宋国大夫纷纷出奔他国,目前投靠我国的就有鱼石、向为人、鳞朱、向带、鱼府五人。假如我们攻打宋国,只要派给这五个人兵力,许诺将来攻打的地盘分给他们,这不是让宋国自乱吗?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