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与电影一起私奔-第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的关系,任何可能性都是极其偶然的,是社会政体所难以左右的,人的生命的历程由无数偶然邂逅组成,决定你成为什么样的人,是你预先所难以设计的,当生命终结时,人的生命的链条才完成了他的必然。
  霍桑的《大卫的机遇》和他的其他文章一样具有神秘、宿命与无奈。大卫经过的三次幸运和险象都是在睡乡之中,一切曾有的可能他都浑然无知。霍桑强调了宿命的不可知的力量,冥冥中的机遇既然是在我们无知的情况下匆匆而过,那么所有的慨叹也无从说起。这就削弱了作品的深刻力度,我们不是上帝,无法确知曾有什么样的机遇与我们失之交臂。因此,我们谁也不会为自己根本不知道的机遇而遗憾,正如我们无法对着虚无去“感时花溅泪”。
  当初我读到《大卫的机遇》时,首先感慨的是我们实在是太缺少机遇了。现实生活中让人怅恨不已的是数不尽的大好机遇眼睁睁被有权有势的人和他们的子女亲属占有了,剩下一些少得可怜的机遇,又或者因高不可攀,或者因智力低下、方法不当等多种原因而痛失。
  《盲目的机遇》以独特的电影视角向我们揭示了人在社会大背景下本质中的偶然性,表现了机遇(或者说邂逅)的宿命与无奈。尽管不情愿,又不能不去做。含蓄地嘲讽了那些试图以宏大的社会理想去取代个体的独特命运,以及以某种主义的“美好”共性去抹杀现实生活的徒劳努力。
  基斯洛夫斯基告诉我们的其实是每个人时刻都在体会的常识:我们每天都可能会邂逅死亡,而我们却浑然不觉。作为具体个人,谁也无法清晰地把握自己的命运,也不知道有什么样的机遇在等着自己。在情感的世界里,人可以有较大的自由,但在社会生活的范围里,每个人都大大地受到未知机遇的主宰。
  我想,在构思和作品布局上《盲目的机遇》也许受到了霍桑《大卫的机遇》的启发和影响。基斯洛夫斯基的不同凡响之处,是他以卓越的电影才能,将一个看似简单的可能意想,结构出耐人寻味的三段式故事,不仅赋予了哲学的深度,且更加现实和逼真地展现出来,并从多种角度探讨了人类共同面对的简单生命的复杂性。



机遇的宿命(2)



  顺便说一下,作为一部大师的杰作,《盲目的机遇》因其敏感的政治性,曾被波兰当局查禁,直到五年后的1987年才在戛纳电影节上以《一种注目》的单元亮相。这部独特的电影影响了无数后来的导演,应该说,20世纪90年代国际影坛备受注目的《疾走罗拉》等影片都是向该片致敬的作品。
  机遇最大的特点之一是它的偶然性和意外性,它可能会如霍桑所写的仅仅在浑然无知中就悄然流失掉了,但更多的时候,确实是像基斯洛夫斯基的电影所展示的,我们可能把握机遇,但无法完全左右它,正像我们无法左右命运一样。偶然性和意外性中有必然性和规律性,它实际上是时时都在出现或可能在出现着。因此,陆游《感兴》诗云:“诸将能办此,机会无时无。”加西亚·马尔克斯在《恶时辰》里说,生活就是不断地给人些机遇,好让人活下去。
  机遇就像灵感既是无处不在的,又是可遇不可求的,她当然会钟情有准备的人,但要确实捕捉和把握她,仅有准备是不够的。
  美丽的机遇一闪即逝,无穷的麻烦纷至沓来。



暧昧时光



  圣诞夜将临,出租车司机让努兹和妻子去教堂做弥撒,在拥挤的教堂里,他见到了分手多年的旧情人爱娃,爱娃幽怨而炽热的目光令让努兹心中忐忑不安。对让努兹来说,那段旧情已属于历史,这个温馨的平安之夜他应属于自己的家人,但爱娃的出现如“风乍起”“吹皱了”他已平静的心,他了解爱娃,担心她搅乱了自己与家人的团聚之夜,回家之后就先扯断了住宅的电话线。然而,爱娃却站在楼下按响了让努兹家的门铃……
  爱娃可不是一个安分守己的女子,她有平和、温情的婚姻生活,却并不满足,她渴望更加刺激、铭心刻骨的情爱,她设计要把让努兹从他家里骗出来,就是要他陪自己度过这孤寂而伤感的平安夜。
  是离家抚慰昔日情人、还是安坐家中与妻儿双亲共享天伦?在短暂的犹豫之后,让努兹还是选择了前者,撒谎说自己的出租车被盗,以找车为由离开温暖的家,与爱娃在冰天雪地的城市四处漫游。在让努兹眼里,妻子和家是自己最温暖的港湾,而爱娃则是自己生命历程中已经逝去的过眼云烟,他也知道,无论如何携手漫游也不可能找回昔日的感觉,在真诚与虚伪的交锋中,他既不能选择真诚也不能选择虚伪。他是被所谓命运的手推动着去赴约,他和爱娃从心理到行为都是处在一场无法逃避的暧昧不明的情境中。
  这是基斯洛夫斯基《十诫》之三的故事,名字叫《黑夜漫游》。在这个短短的故事里,大师以他的独特视角,通过出租司机让努兹无奈的“黑夜漫游”,极其传神地诠释了现代人进退维谷的困境。由此再回味他丰富的电影情境,就会蓦然发现他在多部作品里都殊途同归地展示了现代人无法摆脱的尴尬:连绵无尽的暧昧。
  《十诫》里几乎所有的故事都或多或少地涉及了关于暧昧的问题。除了《黑夜漫游》,特别突出的还有“第九诫”中的主人公罗曼,当他发现自己性无能后,一方面希望妻子能到外面找个情人以填补自己不能实行的“人道”,满足妻子的性饥渴,另一方面他的内心又不能控制复杂的嫉妒之心,忍不住要偷窥妻子的“婚外情”……在第十诫中,兄弟俩继承了父亲的珍贵遗产后因贪婪而产生的互相猜忌,明争暗斗,把人物关系中极大的暧昧不明表现得惊心动魄。其实,基斯洛夫斯基几乎在每一部作品中,都或多或少地有着对暧昧不明心态的病理分析。他最著名的作品《蓝》、《白》、《红》也都是把人物置放在极其复杂的暧昧关系中展开,《蓝》中的朱丽叶与亡夫生前好友的情欲矛盾,《白》中的卡洛恢复性能力之后对已离婚美妻的渴望,《红》中的瓦伦婷与退休法官的若即若离的朦胧情谊等等,都是把人物错综复杂的情感链接笼罩上暧昧不明的雾霭。
  暧昧是一种幽暗不明的情境,是人在匆忙生活中似忙似闲的中介状态,是情爱间远近难测的距离。在很多情况下,它是态度不清、难以言表、不可告人。并不是当事人有意为之,而是确实模糊、不清晰。《晋书·杜预传》中说:“臣心实了,不敢于暧昧之见,自取后累。”这种模糊之见并不是自谦,而是人心的一种普遍状态。
  人的一生清晰明朗的时光是十分有限的,从个人内心世界的生活去考察,就会发现,人的大部分时光是处在一种晦明难辨的暧昧情形中。
  暧昧时光的大面积存在,缘于我们脆弱的内心无力明朗。



犹疑在两难中



  一般说来,人生在世的基本行踪可用两个字概括:进、退。《岳阳楼记》中有“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的设问。在中国古人的概括中,人生的“进退”无非是“居庙堂之高”和“处江湖之远”之别。然而,在复杂无常的烦恼人生中,最多的情境却既不是“进”也不是“退”,而是在进退之间的犹疑状态,所谓“进退维谷”。基斯洛夫斯基的电影多是在诠释“犹疑状态”下的烦恼人生,《蓝》、《白》、《红》中的戏剧冲突都是把主人公逼上一种非常情境之后来展开,因为有淋漓尽致的情节铺排,犹疑状态的“非常点”往往被人忽略。但在系列片巨作《十诫》中,这个特点得以突出展示。
  《十诫》讲述了十个互不关联、耐人寻味的故事,探讨的都是关于当代人在现实与精神重重矛盾中,面临困境时的犹疑和人性缺憾。系列片中的每个故事独立,片长基本在55分钟左右,因篇幅限制,必须要迅速让人物进入情境。在一个短暂的框架限制下,一代电影大师充分显示了他营造两难处境的高超艺术才能。
  影片第二诫叫《进退维谷》(此标题可看成最能代表基斯洛夫斯基的人生观)。一少妇的丈夫病入膏肓、危在旦夕,此时的少妇仍深爱丈夫,但她身上却正怀着另一男人的孩子。少妇处在何去何从的精神窘境中,她的简单处理计划是:如果丈夫真的死去,她便打算把胎儿保住并生下来;假如丈夫逃过此劫、仍活在世上,她只有把胎儿打掉,保全家庭。少妇的难题是她无法确定两个假如,而是否做流产又必须当机立断。在艰难选择未果的处境下,她只好求助邻居老医生,请其如实告知丈夫生死可能。少妇的难题也让老医生陷入与《圣经》十诫相矛盾的两难处境,因为无论他说出怎样的结论都将直接影响另一个生命的存亡。《圣经》说:“不可妄称耶和华神之名……”在此情境中,老医生的话就是代上帝发言,他可以这样吗?一念之差之间,他该怎么办?让每个人物都处在无法平静选择的两难处境下,引人的戏剧冲突由此得以展开,人物的独特个性由此得以展现。
  进退两难的境地,多是非正常生活节奏的结果,是循规蹈矩中的意外。
  《十诫》中的第一诫是《生命无常》,父亲给心爱的儿子买了溜冰鞋作为圣诞礼物,他们笃信的电脑也精确地计算出附近结冰的湖是绝对安全的,但儿子却因溜冰而坠湖身亡……片中几次出现一个青年坐在湖边燃烧篝火的情景,似乎暗示了湖上坚冰融化的可能。科学与上帝、理性与灵性、规律与意外,谁能主宰,谁又能左右命运?第三诫《黑夜漫游》的故事也是发生在圣诞平安夜,孤独的爱娃施计把旧情人让努兹从家中骗出,要他陪自己度过这一夜……正要与妻子共度团聚之夜的男主角立即陷入了犹疑的两难情境。男主角最后撒谎去满足孤独情人的要求,而当他黑夜漫游归来,终于向妻子坦承相告并表示再也不会这样了。妻子和他可能都会相信这个承诺,但观众能相信吗?命运和机缘能相信吗?
  《十诫》中的十个故事,没有一个是简单说教,且赋予戒条以新的寓意,每个故事的主题与十诫中的原意已拉开了距离,只是有若即若离的联系。比如第四诫,按照原来的教义是须孝敬父母,《圣经》上说:“当按照耶和华神所吩咐的孝敬父母,使你得福,并使你的日子,在耶和华神所赐你的土地上得以长久。”但基斯洛夫斯基却把这集的主题设为《父女迷情》,将触角延伸到了父亲和女儿的关系上,实际上是让男女主角陷入父女情感还是情人爱欲的艰难选择中。年轻的安卡与父亲相依为命,有一天,安卡发现了母亲生前写下的一封信,原来她最爱的父亲却不是她的生身父亲,父亲对她的爱和她对父亲的爱在很大程度上是男女间的情爱?两个人的关系顿时变得错综复杂起来,重新审视这样的关系,两人又该如何面对?
  人活着就是不断地解决难题,大大小小的难题构成人生的背景。
  和很多电影大师一样,基斯洛夫斯基是把电影作为思索人生难题、探讨走出人生困境的一种手段。这位来自波兰的电影艺术哲学家又与很多欧洲电影大师不同,他深谙电影艺术大众特点,非常讲究观赏性,每一部影片都有很强的戏剧冲突和很精彩的情节。丰富的寓意,让不同的观众从中获得了不同的感悟。



大师总是处处匠心



  一缕阳光的游移,几粒飞沙的舞动,路上某个行人漫不经心的神情……这些当然都是生活中极为寻常的碎片,如运用得当,却都可以成为颇具寓意的影像语言,实际上社会本质形态所有反映都是由这些碎片组成,无数寻常生活的碎片构成了我们置身时代的真相。看基斯洛夫斯基的电影,常常惊讶于他总是能把我们司空见惯的普通生活细节拍得充满哲理,甚至惊心动魄,这不仅表现在他对电影大主题的升华上,更融会在他对每一个电影镜头的细腻处理中。
  在《蓝》中,失去丈夫和女儿的朱丽叶要逃避现实,与丈夫的助手安东经历了一夜肉体之欢后,第二天一早她便迅速逃离了。影片表现朱丽叶逃离的镜头是她手提着简单的行李,沿着石墙边的小路匆匆而去。她的一只手一路上划着坚硬的石墙走过,向往自由的逃离与现实羁绊的精神与肉体的双重痛苦,就在这看似寻常的镜头里得到了意味深长的揭示。
  朱丽叶搬家之后,似乎应该可以享受安宁了,她清闲地坐在街边的咖啡屋里。此时,镜头像阳光一样在她的脸上缓缓划过,仿佛有第三只眼在窥视,午后和煦的阳光与朱丽叶脸上怡然的神情表现着朱丽叶对平静的渴望。而桌上冰激凌在浓香的咖啡中慢慢溶解的特写镜头反复出现,又暗示着与世俗生活无法割舍的千丝万缕的联系和矛盾。
  在《蓝》、《白》、《红》三部曲中,分别出现了同一个驼背的老妇人手执废弃的饮料瓶朝垃圾箱走去。她一次次试图将饮料瓶丢进高高的垃圾箱里,但总是做不成。到了最后一部《红》中,女主角瓦伦婷走过去,帮助老妇人终于把饮料瓶丢进了垃圾箱。一个老妇人要把饮料瓶丢进垃圾箱,是一个极其寻常的生活细节,基斯洛夫斯基却在三部影片中反复出现、强调,使它赋予了哲学上的隐喻,这就是个人与社会、衰老与青春、努力与成功、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将镜头细节,抑或影片的某件道具赋予哲学隐喻,构成了基斯洛夫斯基电影叙述语言最独特的魅力,使他的每一个细节、每一个镜头看起来都意味深长。在《红》中,时装模特儿瓦伦婷开车回家时意外撞伤了一条狗,这条狗成了结构这部影片哲学隐喻的重要道具,通过狗,瓦伦婷结识了狗的主人—性情古怪的退休老法官(由此引出了他对人性中偷窥、偷听、偷情等卑琐阴暗人格的认识与行为),这条名叫希昙的狗是一条即将分娩的母狗,希昙的有孕、分娩、被抛弃、被收留,这样一些漫不经心的“闲笔”,既自然地结构了影片的主要情节,又辅助地表白了影片的主题:爱是否可能,我们是否在纠正上帝的错误?当然,这种表白是非常含蓄的。影片里有一个细节特别耐人琢磨:瓦伦婷将病愈的希昙放到街上,撒欢的希昙竟跑进了教堂,瓦伦婷追进教堂,面对虔诚的信徒和正在讲道的牧师,瓦伦婷有些亵渎他人神圣的尴尬,这时怀孕的母狗希昙旁若无人地又从教堂的正门跑了出去。
  基斯洛夫斯基在这里是在寓意什么呢?令人深思。
  在《蓝》中,朱丽叶租住的公寓里出现了一窝新生的小老鼠,面对这群无辜而有害的小生物,是灭杀还是放纵,朱丽叶处在两难之中。她犹豫、烦恼,到最后让一只猫去除鼠,默许妓女邻居给自己去收拾狼藉。这一系列细节,似乎与片中的大主题并无多少关联,细想却又丝丝入扣,都是在阐述关于爱、自由的限度问题。
  《十诫》是基斯洛夫斯基的一个由十部独立单片构成的系列巨片,每一个独立的故事都有其内在的因果关系,但没有一个因果是简单化的。所有的因果都在细微的人物行为和景物暗示中予以体现。比如在第一诫中,经过计算机精确测算的绝对不该融化的冰河将男主角溜冰的爱子淹死了,这种意外既没有什么理由,又处处都是理由,影片反复出现坐在冰河旁燃着篝火的无言青年、站在冰河上的消防队员、温度计、蜡烛,对话中随意提到关于冰的融化,以及用圣水结成的冰捂在脸上渗出的不知是水还是泪等等,都在暗示灾难发生的理由。真是每句对白都有来由,每个细节都是解析。
  无论是《盲目的机遇》中反复出现的主角向车站的奔跑,还是《蓝》、《白》、《红》中的驼背老妇丢饮料瓶,《两生花》中的两个女主角的双面影像,抑或是影片中展示给观众的一个街头艺人的演奏、一片飘零的落叶、一盏闪烁的路灯、一句无词的歌唱,都无不让人感受到导演在画面背后的睿智和深思。
  杰出的艺术家总是能从寻常中挖掘出不寻常,从不寻常中挖掘出寻常。真正的经典影片,没有一个细节是可以随随便便、忽略不计的,欣赏基斯洛夫斯基的影片,使人切身感受到,大师总是处处匠心。



与自己失之交臂(1)



  十多年前,我在海口,住在龙昆上村的一栋终日嘈杂的私家小楼里。每天,我都要经过巷内一间破败不堪的小商店,店主人是一个鹤发鸡面的老太婆。从第一天开始,我就觉察到那双浑浊的老眼看我时目光特别异样,有点狐疑,有点轻蔑,当然也不乏莫名的仇视,更多的是有着“早晚要让你小子好瞧”的潜台词。
  搬来龙昆上村第三天的傍晚,我从外面归来途经那家小店时,正稳如泰山坐在柜台边的老太婆突然用手一指我,嘶哑地高喊一声:“就是他!”那神态犹如《追捕》中横路敬二突然指出杜丘的那一声断喝,从店后的内屋里立刻冲出三个赤膊的大汉,二话不说就把我扭送进了小店。他们七嘴八舌地说着海南腔的普通话,中心意思是让我把欠的钱立刻还清。并拿出一张油渍斑驳的清单要我确认,清单左上角写着“莫续友”的名字,下面记录着上一年某月某日赊账购买的烟酒饮料,一次一行,有十几行之多。我自然百般申辩,老太婆不容置疑地坚称她绝对不会认错人。我拿出身份证以证明我不是什么“莫续友”,忽然意识到,那欠账单从一开始就是一个骗局。我告诉他们这“莫续友”就是成语“莫须有”的意思,根本就是个假名字。那老太婆仍然坚持就是我,假名字也是我的假名字,并提供证据说我的皮肤、发型、现在住的楼房以及说话的声调都没错,只是我溜了一年才回来。几个大汉似乎对老太婆的辨认力产生了怀疑,他们说:“反正我们知道他的名字、住址,先放他走吧。”
  这件事最后当然是不了了之。但在龙昆上村居住的日子里,只要经过那间小商店,看到那个老太婆,总能深深地感到那双老眼执著的狐疑、轻蔑,及“早晚要让你小子好瞧”的潜台词。
  另外一件事发生在前年冬天的大连。那天夜里,我回到酒店,穿过大厅时,一个身着米黄色大氅的高个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