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世界上最受欢迎的九种教育方法-第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我们决不否定遗传的重要性,但是遗传对孩子的命运来说,也决不像很多人认为的具有强烈的决定力。在《卡尔·威特的教育》一书中,威特警告人们:“不要失望,不要相信万能,坚定不移地去做吧,你们的孩子也有成为伟人的可能性。 


第一部分 卡尔·威特:全能教育法
运用递减法则
    儿童虽然具备潜在能力,但这种潜在能力是有着递减法则的。比如说生来具备100度潜在能力的儿童,如果从一生下来就给他进行理想的教育,那么就可能成为一个具备100度能力的成人。如果从5岁开始教育,即便是教育得非常出色,那也只能成为具备80度能力的成人。而如果从10岁开始教育的话,教育得再好,也只能达到具备60度能力的成人。这就是说,教育开始得越晚,儿童能力的实现就越少。这就是儿童潜在能力的递减法则。 
    产生这一法则的原因是这样的,每个动物的潜在能力,都各自有着自己的发达期,而且这种发达期是固定不变的。当然,有的动物潜在能力的发达期很长,有的动物潜在能力的发达期则很短。不管哪一种,如果不让它在发达期发展的话,那么就永远也不能再发展了。例如小鸡“追从母亲的能力”的发达期大约是在出生后4天之内,如果在这期间不让它发展,那么这种能力就永远不会得到发展了。所以如果把刚生下来的小鸡在最初4天里不放在母鸡身边,那么它就永远不会跟随母亲了。小鸡“辨别母亲声音的能力”的发达期大致在出生后的8天之内,如果在这段时间里不让小鸡听到母亲的声音,那么这种能力也就永远枯死了。小狗“把吃剩下的食物埋在土中的能力”的发达期也是有一定期限的,如果在这段时间里把它放到一个不能埋食物的房间里,那么它的这种能力也就永远不会具备了。 
    人的能力也是这样。儿童的潜在能力是有着递减法则的,即使生下来有100度潜在能力的儿童,如果放弃教育,到5岁时就会减少到80,到10岁时就会减少到60,到15岁时就会只剩40度了。 
    所以教育孩子的第一要旨就是要杜绝这种递减。由于这种递减是因为未能给孩子发展其潜在能力的机会,致使其枯死所造成的。因此,教育孩子的最重要之点就在于要不失时机地给孩子以发展其能力的机会。 
    怎样才能杜绝孩子潜在能力递减呢?卡尔·威特认为,应该尽早教育,应该从孩子出生那天就开始进行教育。从出生到3岁之前,孩子的大脑接受事物的方法和以后简直不同,他们对事物的记忆不是对其特征进行了分析之后才记住的,而是在反复的观察中,将整个事物印象原封不动地作了一个“模式”印进了大脑之中。 
    婴儿的模式识别能力,远远超过我们的想像。对3岁以前的婴儿教育,就是“模式教育”。婴儿对多次重复的事物不会厌烦,所以3岁以前也是“硬灌”时期,具有在一瞬间掌握整体的模式识别能力,是成人远不能及的。他的大脑还处在一个白纸状态,无法像成人那样进行分析和判断,因此,可以说他具有一种不需要理解或领会的吸收能力。如果不把你认为正确的模式,经常地、生动地反复灌入幼儿尚未具备自主分辨好坏能力的大脑的话,他也会毫无区别地大量吸收坏的东西,从而形成人的素质。所以,从某种意义来说,模式时期决定了人的一生。 
    给3岁以前的模式时期“硬灌”些什么呢?大致是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反复灌输语言、音乐、文字和图形等所谓奠定智力的大脑活动基础的模式;另一方面则是输入人生的基本准则和态度。根据大量的研究和实验表明,在婴儿期,每天重复输入相同的词汇,不断地刺激孩子大脑里的词汇库,可以促使孩子的记忆力迅速发展。 
    “哈佛女孩”刘亦婷的母亲刘卫华接受了卡尔·威特的这一教育思想,坚持早期教育,使女儿的记忆能力明显超过了常规孩子。以“认生”——婴儿第一次表现出记忆能力——为例,刘亦婷3个月大就开始认生,比平均水平提早6个月,6个半月就出现了“理解记忆”(即明白词汇与物体的关系)。而50%的婴儿则是在10个月大时出现的。当她长到1岁1个月时,记忆力的发展又出现一个飞跃。在记忆方式上,她已不再仅仅依靠人类3岁以前所特有的“模式记忆”,而是提前萌发了3岁之后才有的“分解记忆”能力。经过妈妈的不懈努力,对女儿的教育也结下了满意的果实。 
    在女儿满1岁半时,妈妈就试着教她背唐诗。刚开始是两个字一段地教她,没过几天,女儿就可以流利地背诵朝辞、白帝、彩云……虽说她并不懂诗的含义,但唱歌一样的朗诵,却能使她感悟到诗歌韵律的美妙。自那以后,婷婷的学习热情一直很高,姥姥教她背了一首诗:“雄鸡一唱天下白,千家万户把门开……”在从工厂的路南区到路北区的路上,她看见一只公鸡就把诗背了一遍。 
    ” 


第一部分 卡尔·威特:全能教育法
培养成全面发展的人才
    在小威特学有所成后,人们开始议论起老威特培养孩子的动机。如有人认为他是在用造就学者的目标来教育儿子的;还有的则更赤裸裸,以为他是想造就一个神童而一鸣惊人。老威特对此感到委屈不已,认为这是对他教育目的的误解。下面摘录他在书中的论述,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理解儿童早期教育与孩子正常发育的关系: 
    我只是想把儿子培养成全面发展的人才,所以才挖空自己仅有的一点智慧,在不影响工作的情况下,尽力把他培养成健全的、活泼的、幸福的青年。 
    我喜欢身体和精神都全面发展的人。以我儿子为例,每当我看到儿子只热衷于希腊语、拉丁语、或者数学时,就立即想办法纠正他这种倾向。 
    人们以为我只是热衷于发展儿子的大脑,这是错误的。我不喜欢没有爱好和常识的人。我和妻子同心协力培养儿子在常识、想像力和爱好等方面的能力。我还努力培养儿子的情操和情感,使他具备高尚的道德和爱憎分明的品质。 
    我讨厌所谓学者。所谓的学者都是些呆头呆脑、形同枯木、板着面孔、难于接近的人。他们只懂得自己的那一点专业,为了显示他们有高人一等的学识,不论对谁,走到哪里,总是一味卖弄他的专业,不管人家是否欢迎。对于专业以外的东西,他们一概不知,也毫无兴趣。比如,他们非常缺乏常识,就像一些不食人间烟火的人。他们对时事问题等发表的拙劣看法,也会成为人们的笑柄。这就是所谓的学者。再听听他们所说的或看看他们所写的东西吧,他们用些很少听到过的学术用语和难于理解的装腔作势的话,让人不知所云。他们视那些具备常识和爱好广泛的青年为凡夫俗子,贬低那些善交际、具有生活情趣的人。我怎么能把儿子培养成这样的学者呢?说我要造就神童而一鸣惊人的说法,更只不过是诬蔑而已。什么是神童呢?不就是温室里的花草吗?!如果我有把儿子培养成什么神童的企图,那我不就成了伤害他人、冒犯神灵的人了! 
    一般说来,儿童智育方面的超前发展容易锋芒毕露,例如我们曾经耳闻的,某某孩子8岁时就己学会了6国语言,某某孩子刚9岁就上了大学,某某孩子年仅14岁就获得了博士学位等等。但是,对于他们在其他方面的发育到底如何,一般容易为父母和周围的人忽视,而且也不易被人们作为衡量他们才能的尺度。 
    对此,老威特的做法值得所有为人父母者关注。他的理想是要把威特培养成全面发展的人才,因此他特别下力量的与其说是智育莫如说是德育。他这样做也符合自己的身份,他是一位严肃认真的牧师,因而特别注意对儿子性情方面的培养。威特从小就受到特别虔诚的教育,凡与他相识的人都夸他“像天使般的纯洁”。他确实是个非常虔诚的、富于情爱、和蔼可亲的孩子。他从未跟人争吵过。对待自然,不要说动物,就是一朵野花也舍不得乱摘。 
    威特所受的教育和所取得的成就,大致如上所述。可能有人要问,受到那样的教育,他的健康是否受到了影响呢?这的确是一个重要的问题。但是威特不仅在小时候,就是长大以后也一直是非常健康的。语言学家海涅在一封信中写道:在威特10岁时,他考过威特。当时他不仅为威特的非凡语言学才华而诧异,同时也为他的健康、天真和活泼、肉体上和精神上都没有任何不正常之处而惊讶。 
    也可能有人认为,威特受到那样的教育一定是光坐在书桌旁啃书,从而使天真烂漫的少年时代在毫无乐趣之中度过的。 
    然而这也不是事实,德来登在一首诗中有这样的诗句:没有比品尝真理的滋味更为幸福的了,享受到真理的幸福是永生难忘的。从小就享受到真理滋味的威特,比任何一个儿童都要幸福。而且,正如前面已经叙述过的,由于父亲的教育是非常优秀的,单纯坐在桌旁专心致志学习的时间是很少的,他有着充足的时间尽情游戏和运动。 
    由于威特从小就通晓事理,知道很多其他儿童所不知道的事,而且对每件事都有成熟的看法,所以孩子们和他一块儿玩时都感到很愉快。他的知识是其他儿童所望尘莫及的,但他却一点也不骄傲,也决不嫌弃和看不起其他孩子。即使有的孩子无理取闹,他也会圆满处置,决不做同他们争吵的傻瓜,自古以来人们就说“学者必痴”,可是威特无论在小时候还是在长大以后都不是枯燥乏味的书呆子。在他的脉搏里自小就流淌着文学的血液,他不仅从小就精通自古以来的文学作品,而且还很早就写出了优秀的诗词和文章。他后来之所以能成为研究“但丁”的天才,成为研究“但丁”的专家也绝不是偶然的。 
     


第一部分 卡尔·威特:全能教育法
不要使孩子的理性蒙上阴云
    威特父亲的教育方法是严格的,然而并不专制。所谓专制,是指强迫孩子盲从。威特的父亲反对专制,他不论在教育方法上还是在其他方面,都注重讲道理。 
    他认为教育之重要就在于不蒙蔽孩子的理性,不损坏孩子的判断力。所以他在批评孩子时,决不使孩子在挨了批评后仍不知道为什么。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再没有比父母弄错了事实而错误地批评孩子更糟糕的了。退一步讲,即使父母的斥责和阻止是正确的,如果不让孩子知道其中的原因,那也是不好的。可是,看看我们周围父母对待孩子的方式,对孩子的强迫和不容分说如此普遍。这样做的后果是非常糟糕的,它使孩子的理性蒙上阴云,是他们判断力失常的根源。与那些不分青红皂白就斥责孩子的父母不一样,威特的父亲则努力弄清事实,避免错误地批评孩子。在斥责或禁止他做某事时,总是一一说明原因,使孩子先在思想上弄通。 
    威特父亲说,一旦孩子失去正常的判断力,那么他一生就不能正确地判断事物的正误好坏了。他在书中写道: 
    如果儿子对他人说了些鲁莽的话,我并不马上斥责他,而是先立即给对方道歉:“我儿子是在乡下长大的,所以才说出这样的话来,请您不要介意。”这时儿子就已省悟到自己可能说了不合适的话,过后他一定会询问个中原因。等他问我时,我才向他说明:“刚才说的那些话从道理上来讲也没什么不对,而且我也是那样认为的。但是在别人面前那样说就不好了。难道你没有发现,当你说了之后,N君的脸都怔得发红了!人家只是因为喜欢你,又碍着爸爸的面子,所以才没有作声。但他一定很生气,后来N君之所以一直沉默不语,就是因为你说了那种话。”我这样对儿子讲明道理,也不会伤害他的判断力。 
    为了让父母真正全面地理解这种教育方法的好处,老威特对此作了进一步的论述: 
    假设在我向儿子提出批评以后,他继续反问:“可是我说的是真的呀。”这时我就会进一步开导他:“是的,你说的是真的。但是N君很可能想:‘我有我的想法,你那么小的孩子知道什么。’再说即使你说的话是真的,你也没有必要非将它说出来不可。因为那已经是人人皆知的事,你没有发现别的人都是沉默不语吗?如果你认为那事只有你才知道,那你就太傻了。再打个比方,大人指责孩子的缺点本来是理所当然的,因为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有许多缺点,说出来也并不是什么可耻的事。即使这样,人们对你的缺点不是都装着不知道吗?如果你以为人们都不知道你的缺点,那就大错特错了。事实上,人们已知道你的错误但都沉默不语,这是因为考虑你的面子,为了不使你丢脸而已。这样你就明白了人们对你的好意了吧。而你在发现别人的缺点以后应该怎么做呢?也应当这样。圣书上不是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吗’?道理就是这样。所以在人面前,揭别人的短是很不好的。” 
    听了上面的开导后,孩子由于年幼肯定还是感到困惑,因为他们的心理还不像成年人那样复杂,而且这种处世方法很可能被视为不诚实或过早地世故。但老威特觉得父母这样做有他的道理,且听他是怎样对儿子做出解释的: 
    不,不能说谎。说谎就成了说谎的人,伪君子。你没有必要说谎,只要沉默就可以了。如果所有的人都互相挑剔别人的毛病和过错,并在别人面前宣扬,那么世界不就成了光是吵架的世界了吗?那我们也就不能安心地工作和生活了。 
    威特父亲的教育方法就是这样的合乎人情。由于他的教育是合情合理的,绝不专制,所以没有蒙蔽孩子的理性,伤害孩子的判断力。当然老威特的这种“成人化”的教育,之所以能取得如此成效,还得益于他对儿子的语言潜能开发。由于小威特语汇丰富,通达词义,故一点就透。 
    世间的一般孩子,由于语汇的限制,父母往往在实施这种合理的教育时就会碰钉子。因此,我们经常发现父母见到孩子在这种场合的表现后,就会当面训斥,有的还拳脚相加,还怪罪自己的孩子不懂礼貌,但就是不检查一下自己的教育方法。这也从另一个侧面表明,为了使孩子更加明辨事理,必须尽早教给孩子以丰富的语言知识 


第一部分 卡尔·威特:全能教育法
愉快而幸福地玩
    威特父亲几乎没有给威特买什么玩具。他认为孩子从玩具中学不到什么知识。大多数父母之所以给孩子买玩具,一方面是因为孩子受商家的诱惑,而在销售玩具的场所将父母的军,父母由于碍于面子或照顾孩子的自尊心只得给他购买,另一方面则是父母为了让孩子打发时间。老威特对天下父母的这种行为提出了非常严厉的批评,他认为,给了孩子一些玩具就不再过问是错误的。 
    “无事生非”这句古训对大人和孩子同样适用。只让孩子玩玩具就放弃不管,往往会使孩子感到无聊、厌烦、精神不爽,以致破坏玩具和哭闹等等。老威特向父母们提出警示:孩子感到无聊就会心情不好,结果一般会拿玩具或周围的东西出气,由此所造成的后果将是多么可悲。 
    为此,老威特提醒父母应对此加以重视,因为由此产生的破坏性将影响孩子的一生。当然,老威特也意识到,不给小威特买玩具,但也不能让他失去一般孩子都能享有的童趣。为了让小威特在玩耍中增长知识,老威特在他家的院子里修了一个大游戏场。在上面铺上了厚厚的沙子,周围还栽有各种花草和树木。由于沙子铺得很厚,下了雨马上就干,坐在上面也不脏衣服。威特在这里观花捉虫,培养对大自然的感情。 
    应小威特的要求,他父母还专门为他配了一套炊事玩具,尽管他还是个孩子,但凡是大人要做的事他也什么都想做。尤其对厨房的活,总是想插手。现在有些父母觉得孩子的这种癖好太琐碎,有些父母甚至对此十分厌烦,这实际上是在埋没孩子们的天性。而威特的父母则与这些父母看法不一样,他们认为,对于孩子的这种喜好,如果能引导得好,就能使儿童的知识极大地丰富。威特的父亲正是从此着眼,给他买了一套炊事玩具。 
    在威特的教育中,他母亲也倾注了大量心血。威特母亲与其他母亲不同的是,她不是说把炊事玩具给孩子,就撒手不管了,而是借此进一步开发相关方面的潜能。威特母亲习惯于一边做饭,一边耐心地解答威特提出的各种问题。并且还监督威特,让他用炊事玩具学做各种菜。他妈妈还通过各种娱乐游戏来使小威特从中享受到生活和增长知识的乐趣。比如有时威特当“主妇”,妈妈当厨师。因为威特是主妇,妈妈是厨师,所以妈妈就得向威特请示各种事情。如果威特下达的命令不得要领,那就失去了当“主妇”的资格而降为厨师。这时,当上主妇的妈妈就发出各种命令。如果威特拿错了佐料,那么接下来他就连厨师也当不成了,只好被“解雇”了。 
    类似这种演戏式的游戏是很多的,导演当然是他妈妈。而且他们有时还将之深化。比如,他们常常演出某个故事或者书本上的某个历史事件的某些情节。有时还对周游过的地方进行“旅行游戏”等等。通过这些游戏,也教给小威特有关地理和历史等方面的正确知识。从威特妈妈的现身说法中,读者也将从中体会到这类游戏的快乐和意义: 
    “有时让威特做‘妈妈’,我当‘孩子’。于是威特就给我下了各种命令,而我就故意不好好做或者干脆不做。如果威特没有看出来,那他就失去了做‘母亲’的资格。但是,威特一般都能看得出来,而且还一本正经地给我提意见。那时,我就说:‘请原谅,今后一定注意。’有时我故意不认账,这时威特就用我斥责他时所用的语言来训斥我。” 
    “还有的时候,让威特当老师,我当学生。当我故意把威特讲得很成功的地方说成失败时,他一发觉了就会批评我。这些游戏为威特避免或减少失败起了一定的作用。” 
    威特的父亲还为他做了许多形状各异的木块,他用这些木块盖房子、建教堂、修塔、架桥、或者筑城。由于建筑游戏需要做游戏者仔细动脑筋,因此它非常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