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世界上最受欢迎的九种教育方法-第1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洛克认为修辞学和逻辑学没有必要深入研究,他不推崇诡辩论。他还有一套自己独特的锻炼孩子口才的方法:让孩子给别人讲他们知道的故事。然后家长纠正他们叙述结构上显著的错误,等他们按照修正后的结构讲故事后,再把细小的错误给他指出来,这样逐步改正。当孩子学会了讲故事,家长可以让他们把故事写出来。 
    除了学习书本上的知识,家长还要培养孩子的艺术修养。 
    让孩子学习舞蹈,是获得优雅仪态的最好实践。学习舞蹈可以使一个人的举止终生都有一种优雅的品质,它还能够使儿童自小就具有一种男子汉气概和一种自信的态度。洛克认为他们一旦到了年龄和体力都合适的时候,就应该尽早学习跳舞。孩子的舞蹈动作本身倒无关紧要,主要是流露出来的优雅的气质。 
    洛克提倡培养孩子去欣赏音乐,他认为,能懂得欣赏音乐的人是幸福的。不可能每个人都会成为音乐家,也没有这个必要。但是,即使孩子不是音乐家,起码也要会欣赏。因此,应设法教给孩子一些音乐。 
    洛克还提倡生活在都市中的孩子应该学会骑马,他认为这是一件最益于健康的活动,此外,骑马还能让人学习镇定和优雅。 
    另外,洛克还主张让孩子学习一种手工技能,最好学两三种,不过要精通一种。他认为,手工技艺有益孩子的身心健康,让孩子去学一两种手工艺有两样好处:第一个好处是学到的这种技艺本身就是有用的;第二个好处是练习手艺的过程本身,无须多用脑筋,有益于身心健康。 
    洛克提倡的技能技巧有园艺、木工、油饰、雕刻、铁铜银工、刻板、琢磨、安配宝石或琢磨光学玻璃等。 


第四部分 蒙台梭利:特殊教育法
蒙台梭利
    蒙台梭利不仅是伟大的教育家,还是著名的科学家,为儿童和人类精神的复兴奉献了一生。著有《蒙台梭利教育法》、《蒙台梭利手册》、《教育人类学》、《高级蒙台梭利方法》、《童年的秘密》、《儿童的发现》等书。 
    1870年8月31日玛利亚?蒙台梭利出生在意大利安科纳地区的基亚拉瓦莱。父亲是贵族后裔,性格平和、保守;母亲博学多识、虔诚、善良、严谨、开明。作为独生女的蒙台梭利深得父母的宠爱,受到了良好的家庭教育。 
    5岁那年,父亲因为职务上的关系,全家迁往罗马。在那儿,蒙台梭利开始了她多彩多姿的求学过程。13岁时进入工科学校工科组就读(当时极少有女孩子进入工科组)并对数学产生了极大的兴趣,这也是日后她认为发展“数学心智”是“培养抽象思考能力最好途径”的思想来源。 
    20岁自达文奇工科大学毕业后,她拒绝了父母亲要她当教师的建议,决心研读她热爱的科目——生物学,并执意进入医学院就读。然而,当时的社会非常保守,还不曾有女子就读医学院的前例,而蒙台梭利几经奋斗才在22岁进入了医学院,也因此更加忤逆了父亲,切断了父亲对她的经济支持。她只得靠奖学金及家教维生,度过了那段学医的艰辛路程,却奠定了她生物学的深厚素养。 
    蒙台梭利虽以她的才华和斗志,突破了种种常人难以克服的束缚,26岁就以最优异的成绩,成为意大利第一位女医学博士,名震全国。却仍然无法改变当时社会对女性的成见,只能在罗马大学精神病诊所担任助理医师。 
    也由于这个机会,她接触到了白痴儿童(在当时白痴和疯子同被关在疯人院),对他们也由同情地帮助解决生活困难,转而开始研究智障儿童的治疗及教育问题。她开始阅读当时塞根关于特殊教育的著作与伊塔对这方面的研究报告。在此期间,她曾去巴黎和伦敦参观和访问有关低能儿童的教育机构。 
    在精神病诊所工作的两年中,她察觉到:“儿童除了食物之外,还会在屋子里面到处乱抓、乱摸、找寻可让两手操作的东西,以练习他们的抓握能力。”这种认识奠定了她教育理论中“发展智力需要通过双手操作”的基本理论。并且由这两年的体验,她得到了对低能儿童教育的看法:“要克服智能不足,主要还得靠教育的手段,不能只用医药去治疗。”一改传统仅以药物治疗低能儿的偏执做法。 
    1898年,蒙台梭利在意大利都灵的教育会议上讲演,提出了自己的独特的见解:“儿童心理缺陷的精神病主要是教育问题,而不是医学问题,教育训练比医疗更为有效。”此观点引起了医学界和教育界的强烈反响。教育部长不久任命她为国立特殊儿童学校的校长。任职期间,蒙台梭利以极大的热情投身于低能儿童的教育工作。后来她说:“在特殊儿童学校工作而得到的实践经验等于使我得到了第一个真正的教育学的学位。” 
    在任期间,蒙台梭利把自己根据塞根的书籍和伊塔的实验所研究出的方法,实际地应用到这些可怜的孩子身上;同时也为学校的同事和罗马的教师们,预备了一套对低能儿童的“特殊观察法”,来了解各个孩子的需要,去帮助孩子智能的进步。 
    不仅如此,她更针对这些孩子们的问题,用心研制了各式各样的教育工具,帮助他们“手脑并用”增进智能,每天从上午8点到下午7点她都亲自和儿童相处,观察他们,了解他们,并做笔记分析和比较,不断研究出更好的办法。结果,两年以后,儿童们学会了许多她认为不可能的事,他们不但会读会写,而且通过了当时罗马地区为正常儿童们举行的公共考试。 
    蒙台梭利并未陶醉于自己所取得的成就。此时她开始考虑,假如缺陷儿童经过合适的教育可以达到正常儿童的标准,为什么正常儿童不能达到更高的水平? 
    她觉得既然教育上的努力对人类智慧具有改变的可能(当时的学者都认为智力决定于遗传),而且,由正常儿童在“公共考试”中所表现的成绩,并不比智障儿童优异的结果来看,绝大多数正常儿童的智力发展,不是被抑制或被不正当的教育法所贻误,便是开始得太晚,或者两者兼而有之。 


第四部分 蒙台梭利:特殊教育法
蒙台梭利 (二)
    这是不能忽略的大事,她认为这是人们应该去寻找答案,要努力解决才能安心的大问题。因为,她觉得,人类未来的幸福和世界和平的希望,是寄望在大多数的正常儿童身上的,于是她毅然接受了新的挑战。 
    为了证明这种方法应用于正常儿童的可能性,她决心重新研究“正常教育学”。 
    1901年,她从驰誉全欧的校长高位上离开,回到罗马大学注册,重做学生,研究生物科学、实验心理学、正常教育学、教育人类学等有关学科,以便彻底探索人类成长的自然法则,找出科学的教育理论和方法。经过7年的潜心研究,她逐渐地找出了人类生命发展的规律,逐步地形成了她的初步思想和理论,这时,她所缺乏的就是验证的机会了。 
    1906年,一个偶然的机会,在罗马优良建筑公会的支持下,为她带来了研究和验证提升世界正常儿童智力的机会:1907年1月6日,第一所“儿童之家”在罗马的贫民窟圣罗伦斯区正式成立,3个月后第二所蒙台梭利“儿童之家”相继成立。 
    “儿童之家”指的是能供给孩子发展机会的“环境”,它是“公寓中的学校”,不仅具有家的内涵,如成员的彼此关爱、辅助,环境中的一切设备也都符合儿童的需要和尺寸,更是幼儿受教育的场所。“家”里的大人们必须经常致力于“学校”环境的改造,使它们适合于儿童的各项发展。 
    在儿童之家,蒙台梭利研制了能够促进心智发展的种种教具,来提升人类的智慧,发掘无穷的潜能;也在这里的观察中体会出教师应该扮演的角色,产生了举世闻名的蒙台梭利教学法。 
    在“儿童之家”里,蒙台梭利应用在60位3~5岁小孩身上的方法,得到了惊人的成果。加上欧洲各报章杂志、书籍对儿童之家生动的报道与描绘,使来自各国的参观者络绎不绝,乐口称道,誉为奇迹。于是伦敦、瑞士、荷兰等欧洲国家,纷纷仿效设立“儿童之家”,并邀请蒙台梭利前往开设师资训练课程。 
    蒙台梭利于1912年和1915年两次访问美国,备受各界的欢迎。她的教育法在旧金山博览会中的展示得到了大会唯一的两面金牌奖。1913年美国蒙台梭利教育协会宣布成立。以蒙台梭利的名字命名,或采用了蒙台梭利方法的学校一度达200多所。 
    1934年墨索里尼下令关闭意大利所有的蒙台梭利学校,查禁她的著作。她本人也被迫离开祖国,逃往西班牙。又因西班牙内战爆发前往英国,随后辗转反复,在世界各地游学演讲,在荷兰、印度等地到处留下了她的踪迹。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1947年,意大利政府才请她回国重建蒙台梭利学校。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蒙台梭利虽已耄耋之年,仍不辞辛劳,到各国巡回演讲,指导教育工作,呼吁通过教育改造世界,促进世界和平。蒙台梭利在1952年5月6日逝世于荷兰的努特维克,享年82岁。她不仅是著名的科学家,更是伟大的教育家,一生为了儿童,为了人类精神的复兴及人性的发展,奉献了她所有的智慧与生命。 


第四部分 蒙台梭利:特殊教育法
蒙台梭利教学法
    蒙台梭利在教育实践的同时,还将最初使用于低能儿童和正常儿童的教育方法进行总结和整理,在师友们的鼓励与催促下,于1909年写了《适用于儿童之家的幼儿教育的科学方法》又名《蒙台梭利教育法》一书。这是蒙台梭利论述幼儿教育理论和方法的第一部著作。是他在1907~1909年间在“儿童之家”的实验、观察和研究的总结概括。该书发表后,被译成20多种文字流传于世界各地。 
    受此书的影响,慕名前来参观儿童之家的国内外各方人士络绎不绝。为了满足各国的需要,1919年后,蒙台梭利在不少国家开设了每期半年、招收各国学员的国际训练课程班,亲自传播她的教育方法,受训人数有时高达四五千人。 
    1912年,蒙台梭利发表《高级蒙台梭利方法》。1919年从意大利文译为英文在伦敦出版。此书是《蒙台梭利幼儿教育科学方法》的续集,作者为扩充其理论与方法使之运用于7~11岁的学龄儿童而写此专著,共分两卷。第一卷《教育中的自发活动》,着重论述在教育中必须珍视和鼓励儿童的自发活动,引导儿童在适当安排的教育环境中独立工作和独立思考;促进儿童思维、想像、情感、意志和道德的发展,培养儿童独立自主和主动精神。第二卷《蒙台梭利初等教具》阐述如何使用教具帮助儿童学习阅读、语法、算术、几何、音乐、诗歌、美术等方法,促进初等学校儿童的多方面和谐发展。 
    1914年发表《蒙台梭利手册》。该书是应美国教师、家长和教育家的请求而写作的。它不仅是运用蒙台梭利的方法和教具的指南,而且是指导教师设计和制作教具的参考书。 
    蒙台梭利的著述颇丰,除此之外,还著有《教育人类学》1908年、《高级蒙台梭利方法》(1912年)、《童年的秘密》1933年、《新世界的教育》1946年、《儿童的发现》1948等。 
    长久以来,还不曾有过一个教育家,能将儿童期当作一个独立的主体来研究,蒙台梭利以科学的精神发现的“童年之秘”,也就成为了幼儿教育史上的重要里程碑,它告诉我们的不仅是一些崭新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它带来了“态度”上的启示和方法上的导引,使“教育”幼儿成为真正的可能。以上著作是蒙台梭利教育思想的结晶和集中体现,概括起来包括九大方面: 
    1.“工作”是人性的表现,也是人性的特征,只有人类才具有这种能够“开创生命、发扬生命”的特性。 
    2.孩子喜欢“工作”甚于游戏。 
    3.“独立”是儿童成长的主要目的,也是成长的必要条件──孩子们渴望摆脱大人的摆布和干涉,而自己发展他的生命,成为一个未来的强人。 
    4.孩子能够自由选择所能、所喜的事物来探索,才会有兴趣学习,也才能产生学习意愿。因为儿童们所选择的,一定代表着他们内在有某种特别的需要和兴趣。 
    5.幼儿的成长是有规律的,这种规律在生命的开始就已经存在。在这伟大的规律中,幼儿个体为了成长,会不断地显露出“内在需要”来,驱使着幼儿主动地去接触环境,以满足成长的目的。 
    6.“适应环境”是幼儿一切智能成长的原因。 
    7.儿童在智力的发展上,有各种官能的“敏感期”出现,在特定的敏感显露期内,官能如果能够得到“及时的”满足,就会快速的发展。当然这种敏感显露时间的长短和出现的迟早,是因人而异,不能一概而论的,也无法使之提前或延迟,因此也就成为幼儿教育所重视的“个别差异”理论的根据之一。 
    8.说话和阅读都是自发性行为,有其一定的发展规律,而且孩子书写行为的发展其实早于阅读。 
    9.奖惩对幼儿的学习不能产生“诱因”,不但无效,而且有害。 
    所有这些思想归结于一点,就是蒙台梭利所认为的,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追求孩子的行为和思想趋向正常,使教育呈现全面性的秩序化。从而从根本上改变以往孩子的缺点:杂乱、不听话、自私、吵闹、心神不定、幻想、爱说话、撒娇、贪玩、模仿、好奇心等,转而成为一位具有自我统御能力、有自信心与安定感、诚实、慎重、不使自己犯错、品格优良、富于正义感、拥有自发性纪律、在自由中守规律、听话、懂礼貌、能够正确使用自由、守规矩的好孩子。 
    这种思想构成了蒙台梭利的教学基础,并由此产生了举世闻名的蒙台梭利教学法。 


第四部分 蒙台梭利:特殊教育法
创建儿童之家
    可以说,蒙台梭利科学的幼儿教育法是在“发现”与“实验”交替研究的过程中,加上她的“慧眼”和“仁心”而得到的。蒙台梭利从36岁成立了儿童之家,到82岁去世为止,一直用科学的方法,一面研究儿童在成长和接受她的新教育法中(实验)所自然表露的情况(新发现);一方面根据新的发现,继续研究其中的道理,不断地找出新的、帮助孩子发展的有效方法。“儿童之家”就是这样一个让蒙台梭利有充分实验机会的舞台。 
    “儿童之家”的诞生具有一定的传奇色彩。当时在罗马的圣罗伦斯区内,有一条丈拉姆街,是有名的贫民街道,暗藏着贫穷、落后与犯罪。住在这里的人多半是失业者,或低薪劳工、乞丐、妓女,以及刚出狱的犯人等等。 
    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或许该归咎于社会贫富畸形发展。不过,真正导致人们生活上发生困难的,却可能是建筑物本身的问题。 
    罗马不动产协会为了挽救圣罗伦斯区日益贫民化的危机,拟定了房屋改建计划,试图将这个古老、落后、贫穷的区域,建造成合乎现代化、卫生与道德标准的新市区。 
    不过,旧的问题解决后,新的问题又相继产生,孩子的教育问题便是其中最棘手的难题。由于住在这里的家庭父母通常都需外出工作,小孩子留在家里没有人照顾,便成了名副其实的“小野人”了。闲散的孩子到处乱画墙壁、弄坏东西,甚至还搞恶作剧。协会常常为了维护那些受损物,必须支付许多修理费用。 
    在这种情况下,该协会的负责人便希望请人来帮忙处理这个问题。由于他看过蒙台梭利的一篇论文,觉得她应该适合这项工作,便出面邀请蒙台梭利,并提供一间大房子作为这些儿童的教育场所,定名为“儿童之家”。 
    对蒙台梭利来说,“儿童之家”的设立是具有相当特殊意义的。因为在这之前,她一直苦于无机会将自己的教育理论用到正常的儿童身上。当时意大利政府的规定是,年满6岁的小孩子都必须送往当地的公立学校就读,“儿童之家”的成立,才使她有机会从事正常儿童的教育实践。 
    她自己也说过:“7年来,我一直有一种预感,那些成功运用在智障儿身上的教育方法,其原理必然也能适用于正常儿童,而且,效果一定更好。”“儿童之家”的成立,便可以验证她的这个预感。 
    由于她的薪水及教育经费,主要是编列在建筑维护项目中,所以经费有限,无法像一般学校那样拥有齐全的设备,她遂以有限的经费订制了一些适合小孩子用的椅子。此外,蒙台梭利还亲自为这些正常儿童设计了一套与智障儿童不同的教材。等一切硬件设备大致就绪,1907年4月6日,第一所“儿童之家”在罗马的贫民窟圣罗伦斯区正式成立。 
    “儿童之家”的成立,不仅是蒙台梭利从事正常儿童教育的开始,同时也具有其他社会方面的意义。 
    毕竟“儿童之家”是住在这儿的家庭共同出资所维系的,资金的来源出自他们部分的房租。因此,无形中学校便成为了家庭的一部分,家庭与学校也有了共同的教育目标和理想,这一点,是和其他学校不同之处。当然也因为有共识,家庭与学校才能建立良好的关系,家长也会采取合作的态度,与学校密切配合。这也是“儿童之家”兴办成功的原因之一。 
    更重要的是,“儿童之家”的成立,解决了家庭社会化的问题。因为在经济发达、妇女外出工作日益增多的情况下,孩子无人看护,通常是家庭里最苦恼的事,而“儿童之家”的成立,正好解决了这个烦恼。 
    关于“儿童之家”实施的教育方法,蒙台梭利做了以下说明:为了让孩子在身心方面都能获得均衡发展,除了注意孩子在生理上的发育外,另外也要从教育学的立场研究其个别差异,让他们接受语言练习,使其从事有助于感官训练与生活礼仪培养的一些基础工作。并且只有在家庭组织中,才能永远保证在教导的过程中,编制许多适合他们的教具,供其学习。 
    蒙台梭利在“儿童之家”运用自己的教学方法,展现了相当惊人的成效,再加上欧洲各报章杂志对“儿童之家”的精彩报道,因而引起了旋风般的参观热潮,来自世界各国前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