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回到三国的无敌特种兵-第27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如果赵兴能够坚决彻底地解决北方游牧民族的问题,促进多民族大融合的实现,那么帝国就可以不再为各类异民族的入侵而焦头烂额,耗费财力和物力。

如果赵兴能够留下一套可以限制和监督皇权的机制,避免皇室子弟成天只是醉心于抢班夺权、倾轧内讧,避免因为一个混账皇帝的上台,而导致一个皇朝的覆灭,那么帝国的长治久安也是可以预期的。

如果赵兴能够让天下百姓明白一个道理,那就是“我不支持你说的道理,但我支持你有说话的权力!”,让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学术盛况重新盛世,为大家提供一个可以争论的平台,杜绝类似于董仲舒之流搞什么“废黜百家、独尊儒术”这种学术霸权主义,那么百姓们就会在“道理越辩越明”的盛世之中变得聪明起来,不再轻易被人愚弄和欺骗。

还有太多太多的如果,那怕只能够实现其中的一个方面或者一个方面之中的一小步,这对于未来的帝国而言,那都是质的飞跃,巨大的进步!

第十五卷 威服四方 第七五零章 从没听过的鸡金

就在这样平静无奇的日子中,赵兴正在逐步走向成熟和全面。(⊙o⊙)…虽然这种进步无法对外人明言,也不可能立即显示出威力和效果,但只有赵兴自己清楚,在许多夜深人静的时候独自为族群进行近乎于自残一般的苦逼思考,其实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

一位镇国的将军,可以保证自己的国家在二三十年内不受外敌入侵;一代开明仁厚的君主,可以维持国家在五六十年内繁荣昌盛;一位上下求索,为民族和国家思考未来的圣贤,却可以让自己的族群延续千年。

赵兴不想做那种为继往开绝学的圣贤,因为他知道这世上没有任何一种思想和理论可以一成不变的成为绝学。所谓的“绝学”,都是后人顶着维护创立思想者的名义,为自己谋取利益好处而忽悠人的说法。一旦一种学说成为了“绝学”,那就足以让信奉的后人们走上绝路!

就在赵兴的苦思冥想之中,年关将至,刘继礼和秦谊禄两位大总管,按照以往的惯例,联袂前来请示赵兴关于向百姓们发放新年大礼的事宜。不过这一次情况有些变化,因为前来拜见赵兴的除了他二人意外,还有来自东海的糜竺。

糜竺是一个多月以前抵达卧虎城的,这位为了赵兴忙前忙后的大舅哥,此次前来卧虎城,是作为青州和徐州军团的总后勤官,向赵兴申请经费和军需物资来了。

三人来见赵兴之前,都私下从赵兴的几位夫人那里得知最近赵兴似乎入魔了一般,经常会将自己关进书房之中半天没有动静,有时候望着挂满一面墙的地图苦苦思索,有时候则瞅着白纸上写下的“立宪”、“君权”、“民生”等字眼紧皱着眉头。不过几位夫人都说赵兴的脾气没有太大变化,还是一如既往的温和,就是偶尔会走神发愣。

既然赵兴脾气还不错,那么刘继礼、秦谊禄和糜竺就不介意过来打扰或者说烦扰一回赵兴。毕竟一下子像散财童子般送出去价值两千万两白银的大礼,轮到谁估计都要心里难过上好几天。

熟门熟路地进入府中之后,三人本以为会在赵兴的书房门外等候一段时间,没想到赵兴早就满脸笑容地迎了出来。

赵兴笑着对大家说:“今天正好有空,你们几个都来陪我喝几盅,发放过年大礼的事情、给青徐军团追加经费和军需物资的事情,咱们在酒桌上慢慢聊!”

三人心里一阵疑惑,心想今儿个平西王是遇到什么高兴的事情了,居然难得的要留自己在府中吃饭。

酒菜上桌之后,也没有什么外人,大家于是边吃边聊。

糜竺首先忍不住说道:“国昌也不用为青州军团和徐州军团的军费增加一事过于操心,我这次过来主要还是想跟你确定几件事情。至于两个军团所缺的军费,实际上立足本州完全可以解决。”

赵兴便问:“不知子仲兄有那几件事情需要跟我确定?”

糜竺回答说:“卧虎统帅部这边每年给各军团下拨的经费,都是在年初通过农兵商金行位于各州的分行进行代办,而且是一次性地将各军全年所需的经费划拨到位。我觉得不如在各军团成立一个投资统筹处,让各军团将暂时不用的资金投入到本州急需资金的短期建设项目之中,然后由所在州的官库每月偿还一笔利息。如此一来,则两个军团所需增加的军费开支便有了着落!”

糜竺这个建议一出,立即引来刘继礼和秦谊禄的惊呼,他们还真没有想到糜竺在理财方面如此老辣。赵兴听了糜竺的这个建议之后,也是非常满意,当场就表态同意。

糜竺又说:“晋国水师的开支花销向来名列各军之首,如今幽州、并州、青州、徐州、东胜以及新近占住的弁韩等地都可以通过海上商路互通有无。我建议由晋国水师前头成立一支海上商贸船队,吸纳各地商户参与其中,按照出资多少,出船及人手多少来确定分红比例。”

“如此以来,不仅可以弥补晋国水师发展的资金缺口,还可以促进沿海各地的商业发展!吾曾粗略地算过一账,如果这件事情运作起来之后,光是水上海运一项,一年就可以为水师筹措白银一千万两!如果发展上三年五载之后,可能赚取的财富两千万两都不止。”

糜竺的这个想法,再次得到了众人的称赞。赵兴于是全权任命糜竺为晋国水师商务总长,今后全权负责为水师理财赚钱。

接下来,刘继礼和秦谊禄向赵兴详细汇报了这一年来农兵商金行的运作情况,各地官府税赋收支情况以及各地新增财富的总量。

听完两人的汇报,赵兴十分满意,他说道:“虽然各地州郡官库账面上的资金总是入少出多,但从民间新增财富的增长速度来看,各级官府的运作和投入显然是成功的。虽然只有晋国内部商贸高度发达的几个郡如今开始反哺农兵商金行,但其他各郡达到收支平衡的已经过半,等到明年这时候,咱就有大笔的剩余资金可以使用了!”

秦谊禄有点心虚地提醒赵兴说:“问题是,咱们现在手里头没有太多的闲钱,而年看着要过年了,这给老百姓发放大礼的事情又拖不得……”

刘继礼在一旁默不吭声,脸上的表情已经充分表明了他是多么的支持秦谊禄说的话。

没想到赵兴听完之后,一点着急发愁的样子都没有。他一脸自信地说:“今年要给大家放松的大礼,我已经想好啦!不仅不需要我们投入太多的资金,而且能让老百姓们收到之后个个开心!”

席中其余三人听到这里,都是眼睛贼亮地看着赵兴,因为他们实在是想不出来还有什么“空手套白狼”的办法可以渡过眼前的难关。

赵兴也没有卖关子,他说道:“方才听你们汇报,如今我们手头可以动用的资金约为八百万两,这已经足够了。我们治下目前有人口1200万,两百多万户,今年每户发放价值半两银子的年货,大约用去五百万两。剩余的三百万两,拿出其中的一百万两作为大病医疗基金,一百万两作为扶贫救济基金,最后的一百万两则作为护**将士伤亡抚恤基金。这三只基金一旦设立,可以让许多人受益终生……”

赵兴一口气说了三只“鸡金”,当时就把糜竺、刘继礼和秦谊禄他们搞懵了。~

第十五卷 威服四方 第七五一章 谁敢给我戴绿帽

赵兴很是废了一番口舌,这才将“大病医疗基金、扶贫救济基金、伤亡抚恤基金”的运作机制、功能作用对糜竺、秦宜禄和刘继礼三人讲解清楚。

几人听完以后,对于赵兴的这个构想深感惊奇,他们实在无法想象平西王的脑袋之中为什么总有让人拍案叫绝的好想法,而且推行起来并不那么让人觉得抵触和反感。

比如这一次的年关大礼包,赵兴虽然对治下各户的现金补贴减少了额度,但意外送出的这几份“基金”却能够让身处社会最底层的百姓感受到他的呵护和关心。

对于那些已经富裕起来的百姓而言,半两银子的年货可有可无,甚至都懒得去官府衙门领取,但对于尚处于贫困之中的百姓而言,也算是一份意外的惊喜。

最让人感到温暖和受用的是,平西王自己掏腰包创办的基金,却能让天下最穷苦的人得到实惠。比如说大病医疗基金,今后凡是家庭穷苦,无力承担重症医治的百姓,只要得到乡老和官府的联名保荐,便可以得到一笔数目不菲的治病经费,帮助他们渡过生命中的难关。

又比如扶贫救济基金,同样是针对社会最底层的穷苦百姓,只要能够被证明家庭确实穷苦潦倒,便能够从基金会领取到一笔无息贷款,资助这些穷苦人家购买生产和生活资料。只要不是那种好吃懒做、坐吃山空的人家,在赵兴的治下,凭借汗水和付出,三五年之间挣得一份家业并非困难的事情。

至于伤亡抚恤基金,则是专门针对护国军将士以及预备役士兵所设立的重要抚恤措施,今后赵兴还会继续向里面投注更多的资金,以保证伤亡将士本人以及他们的家人能够得到妥善的安置。无论如何,两世当兵的赵兴,都不想让将士们流血又流泪的情形发生。

如果让护卫尊严的一批人因为生活所迫而没有了尊严,这个国家又何来什么尊严?若是觉得赵兴对军人的待遇太好,那你把自家孩子送到战场上去出生入死啊!

顺利解决了年关大礼包的难题,秦宜禄和刘继礼等人迫不及待地想要在新基金的创立过程中一展身手,就连糜竺也向自己妹夫投来了期盼的目光。赵兴无奈,只好将三支基金分与三人来创办和管理,其中糜竺承担了创设和监管伤亡抚恤基金的任务,刘继礼承担了扶贫救济基金,而秦宜禄则承担了大病医疗基金。

这三人为何都争着干这件事情,难道说这里面有着巨大的利益和好处?

非也!赵兴创设的这三支基金,可不是后世那种忽悠广大股民,然后暗中开设老鼠仓的基金;也不是那种沽名钓誉、中饱私囊的一横一竖基金,而是实实在在为了帮助普通老百姓所设立的缩小贫富差距、缓解社会矛盾的公益基金。无论是谁,只要接手了这件事情,那就是一件天大的功德,可以得到后世无数人的颂扬和称赞!

早已经不为钱财和生计考虑的糜竺、秦宜禄和刘继礼三人,他们只想在青史之中留下一个好名声,这比给自己家族留下一座金山还要来得珍贵。想一想,当后世子孙缅怀他们的先祖时,提起某个还在福泽后世的基金,那该是多么荣耀的一件事情!

其实,三人所不知道的是,赵兴现在推行的这三支公益性的基金不过是块探路石。等到老百姓们认可和接纳了基金这种新鲜事物之后,赵兴还会陆续推出覆盖全民的各种福利性措施,比如养老基金、失业基金、科研基金、各类保险等等。

在赵兴看来,虽然在后世人们对其中的许多公益性的基金很有意见,但并不这些基金不好,而是制度有缺失,或者监管不到位,更或者就是有人在钻空子、损公肥私。

这个时代的老百姓们远没有后世那么善于钻营,他们对于法制的敬畏之心也远远高过后世之人。所以,只要在创设这些公益性甚至是国家性的基金的过程中,提前将各种漏洞想到,并且不停地针对漏洞进行监督和完善,说不定很多问题会被消除于无形之中。

最为关键的是,诸如后世的“养老保险”、“医疗保险”、“住房公积金”等国家性的政策一旦创立并且得到推广和延续,那么今后的野心家们想要推翻国家政权,取而代之的话,他们就要面临一个巨大的社会问题,那就是谁来为已经交了几十年各类保险费用的全体百姓埋单?

这些国家性的、公益性的制度,其实就是最好的粘合剂,可以将老百姓们紧紧地拴在一起,以至于到了他们发现推翻国家政权其实就是在跟自己过不去的时候,大家就可以平心静气地坐下来认真思考国家出现的问题,然后理智地推动改革,而不是盯着那把皇帝的交椅、口中喊着各种冠冕堂皇的理由,最后却干一些烧杀抢掠的坏事。

喝得醉醺醺地赵兴,送走了几人,然后坐在大厅之中为自己的神来之笔而暗自得意,忽然听到一个清脆悦耳的声音在耳边响起:“大王,不知您何时才娶奴家过门啊?爹爹说若是年前不办了婚礼,他就要在《晋报》上为奴家刊登征婚启事,然后送你一顶绿色的帽子!”

赵兴闻听此言,顿时一个激灵,原本有些汹涌的酒意顿时无影无踪。他有些霸道地将蔡琰妹子一把揽进怀里,然后唬着脸说道:“我倒是要看看,如今这天下还有谁敢跟我赵兴抢女人!”

蔡琰被赵兴搂得有些喘不过起来,娇靥泛着红晕,说道:“坏人,还不赶快松手,若是让府中下人看到,今后我还哪有面目进出!”

赵兴想到蔡琰一向脸薄,如今又是风头正盛的风云人物,还真得注意维护她清纯才女的良好形象,于是有些不甘心地撒手,然后说道:“明日我便让陈珪负责操办婚礼之事,感到腊月二十二之前,一定将你迎娶进门!”

蔡琰于是一脸欢喜之色,便要转身往赵府家眷所住的后院走,结果又被赵兴一把拽住。

赵兴恬着脸央求蔡琰说:“好妹子,今晚便不回去了罢……”

蔡琰与赵兴耳鬓厮磨了半年,自然听懂了赵兴的话外之音,但却像只骄傲的孔雀般仰着头说道:“那可不成,咱区区一个《晋报》的小女子,怎能坏了平西王的名声!”

“真个就不能通融一番?”赵兴贼心不死。

“嗯,也不是没有商量的余地,除非你能做一首《水调歌头》那般的好诗词送于人家!”蔡琰露出了小尾巴。

“哈、哈……,这有何难,小妖精,今晚上大爷就让你知道我有多厉害!”赵兴大笑,然后打横儿抱起蔡琰,旁若无人地进了自己卧房。

第十五卷 威服四方 第七五二章 高调迎娶七王妃

被蔡邕那个老家伙死盯着,赵兴已经好久没有尝到蔡妹妹的味道了,所以这天夜里折腾的有些厉害,以至于第二天上午蔡琰下不了床,赵兴也挂上了一对熊猫眼。

答应蔡琰的事情,赵兴可不是打马虎眼的。昨天夜里,赵兴绞尽脑汁,终于想起了后世极为有名的一首写给爱人的诗词,那就是秦观的《鹊桥仙》。当赵兴念出“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一句时,当时就把蔡妹妹给电倒在了怀中。

早晨起床之后,赵兴便让人请来陈珪,将自己准备迎娶蔡邕之女蔡琰过门的事情说了出来。人老成精的陈珪虽然嘴上没有说什么,不过看脸上的表情,似乎在说:你个风流小子,早该迎娶大学士的女儿过门了!

陈珪问赵兴,这次的婚礼准备如何办,办成什么样的规模,需要宴请那些客人。赵兴想了一会,回答说:“城主府已经很久没有办喜事了,这次就把场面搞大一些,搞得热闹一些,就当是为过年预热了。但要注意尽力避免铺张浪费和华而不实,各地前来道贺的官员一律不准送彩礼,只带一点有特色和好玩的新鲜物事即可,金玉古玩之类的东西,一概拒之门外!”

赵兴既然这么吩咐了,陈珪自然会按照他的意思照办。虽然不知道赵兴这次为何要把场面搞得很大,但仅凭直觉,陈珪也能感受到赵兴似乎在用自己的一场婚礼试探或者说掩盖着什么。

陈珪的感觉是对的。赵兴这次筹办婚礼,高调娶妻,除了想让蔡邕的面子上有光彩,让蔡琰不觉得委屈之外,他还有更深层次的用意。

虽然最近不能准确地知道刘备、诸葛亮、曹操和司马懿等对手在暗中捣鼓些什么,但赵兴已经敏锐地察觉到了各种针对自己的阴谋算计似乎正在发酵和酝酿之中。为了成全这些阴谋家们,赵兴索性装出一副后知后觉的样子,“忘乎所以”地在卧虎城内举办一场婚礼,正好可以麻痹各方势力的神经。

只要大家放松了对赵兴的警惕,分布在各处的暗影队员们就会有机会察觉出一些蛛丝马迹,等到汇总至暗影总部时,说不定就能形成一份完成的分析报告。

能够不费力气地便为暗影队员提供帮助和支持,这种事情赵兴从来都是很乐意去做的。

因为蔡邕太行书院大祭酒的身份和蔡琰《晋报》当红记者的身份,想要把这场迟来的婚礼搞得场面宏大、热热闹闹实在是再简单不过的事情。太行书院的上万名学子就是现成的群众演员,《晋报》的画师和记者们则可以全程跟踪报道这场婚礼的盛况。

平西王迎娶七王妃的婚礼,如约在光熹七年十二月二十二日举行,地点便在卧虎城中的大广场上。婚礼现场没有奢侈多彩的各种绫罗绸缎包扎舞台或者点缀广场四周,也没有金光闪闪、熠熠生辉的各种奢侈贺礼出现,但却不能说这场婚礼就没有了亮点。

只要平西王出现的地方,便是最大的亮点,如今再加上很有名气的《晋报》才女蔡琰,这对组合的出现本身就能够带动围绕在广场之上前来祝福的人们的无限热情。

这种在数万人面前抛头露面的行为,虽然显得十分拉风,但也有一个十分棘手的问题,那就是容易出危险。姑且不说有可能出现的拥挤踩踏事件,但就赵兴本人而言,当他站在婚礼台上接受万人祝福时,就要承担巨大的风险。

好在卧虎城内到底是赵兴一手经营出来的老巢,在暗影、安全局和卧虎保护处以及卧虎军重装师等多方势力的联合维持下,就算是在城内生活的狗狗们,都被人围上了刻有性命的项圈,何况是所有的居民。所以婚礼现场虽然人头攒动,热闹拥挤,但整个局面都在掌控之中,没有出现一丁点的差错。

在老太守李亭方的见证之下,赵兴拿起一枚镶嵌着亮晶晶金刚砂的戒指,然后轻轻地戴上了蔡琰的左手的无名指,然后引起了台下万人的欢呼。这一刻,从情窦初开的少女时代便崇拜着赵兴的才女蔡琰,终于嫁于赵兴成为他的第七位妻子。

看到这里,有人会问:汉代时就有戒指了吗?答案是肯定的!戒指并非西方世界的产物,在中国,戒指的使用至少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从大量文献来看,秦汉时期,中国妇女已普遍佩用戒指。戒指传至民间,作用不仅是简单的装饰品。每当男女相互爱恋时,便互相赠送戒指,表示山盟海誓,并以此为证。

还有人会问:汉代的中国就有钻石了吗?答案还是肯定的!大家都熟悉一句俚语,叫做“没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