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骁雄-第6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注1:玩笑之语,与本文无关。
  ………………………………


第百三十四章 大捷之后
  忻州之战,刘知远大胜。
  粮草营地被烧,契丹的营地整个都乱了,兵卒人心惶惶,已无再战之心,更无力趁机掩杀过来的刘知远的骑兵,也无法抵挡如蚂蚁般的步兵。
  不过骑兵也有骑兵的好处,打不过就可以逃,不像步卒遇到骑兵,打败了连逃也逃不了,这就是两条腿与四条腿的区别。
  天亮的时候,契丹的营地上的火光已经灭了下去,契丹的五万精骑已经不知逃到何处去了,耶律安端终归是逃走了。营地中只留下数千具尸体,和无数的杂物等待刘知远清点。
  刘知远“哈哈”的大笑声传遍了整个战场,这是大晋对战契丹以来首场大捷,不是对战杨光远,也不是对战赵延寿,而是对战真正的契丹铁骑。单单这一战,就足以让他留名千古。
  探子回报,耶律安端一步也不敢停留,带着溃败的兵马,离开了忻州,一路向东,朝元城方向而去,相必是想与耶律德光汇合。没有粮草的耶律安端不可能会回头,除非他想把整个西路兵马都葬送在忻州城下。
  搏杀了一夜的李风云带着一众豪杰来到了刘知远面前,浑身浴血,疲惫不堪,但都十分兴奋,当然,除开清平镇那一干豪杰,他们仍旧不愿与刘知远见面。
  其实,刘知远已经知道了他们的身份,只是,既然事情过去了那么久,还纠缠那些事情做什么?刘知远也不想再提往事,另生枝节,况且,那些往事并不光彩。
  “大帅,现在该能抽出兵马援救镇州了吧!”借着这个机会,李风云又提援兵之事。
  “当然没有问题!”刘知远哈哈笑道,转身对郭威道:“郭将军可在?”
  “末将在!”郭威跳下马来,插手施礼。
  刘知远大胜道:“本帅命你点齐八千步卒,两千精骑,准备好相应粮草器械,三日后随李风云李都尉出发,前往镇州城,解镇州之围!”
  “末将得令!”郭威大声答道。
  虽然代州还有待收复,不过那不是什么难事,留在代州的契丹兵马并不多,而且,契丹人也不善于守城。
  收复代州的任务被交给了郭荣,郭威的义子,也是郭威的外甥。也是在三天后出发,大战后的大军需要休整。
  三日后,刘知远也会带着剩下的兵马回到太原,毕竟,耶律德光的兵锋已经直指太原,看来,他是准备先平定河北乃至河东。
  这三日,白福通渐渐跟刘知远熟络起来,至少不再避讳与刘知远见面。而疯和尚仍旧是那副模样,对刘知远的拉拢不理不睬,从来不跟刘知远的单独见面。
  天策府的来历必定与前朝后唐有说不清也道不明的干系。
  李风云也偷偷问过元霸,可是元霸支支吾吾不肯回答,这是天策府的秘密,也是他的秘密。李风云没有再问,在清平镇长大的他,深知不该知道的事还是不要知道为好的道理。
  对于白福通等人与刘知远暗通曲幽的事,李风云并不太在意,他没有什么大的抱负,这些共过生死的朋友能找到更好的出路,他反而会很高兴。
  至于这些人日后究竟是为刘知远所用,还是会被杜重威所用,日后会不会对阵疆场,他没有多想,也不敢多想。
  三天的时间很快过去,各路人马各自开拔。
  回望旌旗卷处,李风云心中涌出许多感慨,也有几丝不舍。
  刘知远见识不凡,一心栽培李风云,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让李风云的眼界开阔了不少。
  这连续的两场仗,李风云都立下首功,刘知远丝毫没有隐瞒李风云功劳的意思,在请功的奏章中,刘知远专门提到了他,为他请功。
  李风云也曾暗自拿他与杜重威比较,隐隐感到有朝一日杜重威若是真的起兵造反,遇上刘知远,只怕胜算不多。
  杜重威手下的猛将不少,但刘知远帐下的虎将更多,特别是郭威,喜怒无形,能文能武,细数杜重威麾下的重将,竟然没有一人能与他相比的。
  特别是郭威手下还有郭荣、赵匡胤、赵匡义……等人,更是一时难得的才俊。
  而杜重威的新一辈人中,似乎找不出这等人才,即便是如十七、十九这样的翘楚,相比之下也大有不如。
  十七太木讷,行事小心谨慎,敢作敢当,做一名悍将猛将没有多大的问题,但缺乏谋略,心眼也死,属于那种认死理,认定了十头牛都拉不回来的那种人。这种人做朋友不错,做统帅,未必是全军之福。
  十九眼光倒是挺独到,见识不凡,只可惜这人做黑衣卫可能做得太久,总喜欢使那种见不得人的招数,为人又薄情寡义,只怕没有多少人愿为他效死力,至少李风云他是不敢的。谁知道他什么时候会从背后捅李风云一刀。
  这一点,李风云当初在去镇州城路上已经领教过,若不是杜如月点破,死都不知是如何死的。
  想到这里,李风云心中沉重无比,决定待解掉镇州城之后,要好好跟那位岳父大人唠一唠,就算是为了杜如月,他也该这么做。
  想到杜如月,李风云心中一振,再过些天,就该能见到她了,不知她现在如何?接连立下这些功劳,也不知有没有资格迎娶杜如月?
  其实功劳不功劳李风云倒不在乎,只要能娶到杜如月就行。
  李风云不是一个有雄心壮志的人
  原本李风云的理想就是在清平镇开最大的青楼,最大的客栈,最大的赌坊,现在清平镇没了,青楼、客栈、赌坊的老板都在他身边,他反而没什么兴趣干那些事了。
  两场仗打下来,李风云心中的那股恶气好像消去了不少,对契丹人的仇恨也少了许多,毕竟他没有亲历那场屠杀,没有切身的体会。
  难怪勾践会卧薪尝胆,原来仇恨来得凶猛,消散得也不慢。
  随着仇恨的消散,随之而来的是空虚,李风云发现自己其实很茫然,衣锦还乡的愿望实现不了了,熟悉的人都死得剩不下几个,锦衣又穿给谁看?
  突然之间,李风云有种想要见到杜如月迫切愿望,这世上,只怕也只有杜如月的手是他看得见又抓得着的东西。
  ………………………………


第百三十五章 要做忠臣是要付出代价的
  阳春三月,本是一年之中最好的季节。
  一路上,与郭威等众将指点江山,李风云学到了不少东西,
  屡屡的春风吹绿了河南的山山水谁,却温暖不了景延广冰冷的心。
  景延广的心事郭威明白,此时,李风云、赵匡胤、赵匡义三人正与郭威谈论景延广。
  “他是一个非常忠诚的人,可惜,忠诚也害了他!”郭威叹道,显然,他对景延广的评价与公孙无忧、路惊鸿对景延广的评价大不相同。
  景延广出身行伍,最初效力于后粱。
  后粱被灭后,景延广被后唐收编到朱守殷的军伍之中,明宗皇帝李嗣源即位时,因镇守开封的朱守殷(注1)桀骜不驯,不肯听从李嗣源的命令而被株连,几乎要被处死。
  幸亏当时的六军副使石敬瑭赏识他的勇武,又知他是无辜的,秘密地放了景延广,不久后将他收入帐下。
  救命之恩,加上知遇之恩,让景延广对石敬瑭充满感激,忠心耿耿。
  所谓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为了报答石敬瑭的恩情,景延广将这条命卖给了石敬瑭,为后晋的建立和巩固立下了赫赫战功。
  也正因为如此,他获得了石敬瑭的信任。
  大晋建立后,石敬瑭对景延广委以重任,把他作为心腹大将,任命他当侍卫步军都指挥使。侍卫步军都指挥使是个权利很大的职位,可以尽统诸将,等若是石敬瑭将所属的步军全数都交给了他。
  后来又升为侍卫亲军都指挥使,这个职位更了不得,也就是石敬瑭所属的全部兵马都交个了他,风光一时无二,就连刘知远这样的老将也要略逊他一筹。
  面对石敬瑭的信任,景延广也是尽心尽责,一心辅佐石敬瑭,做事也小心谨慎。更是深得石敬瑭的赏识。
  石敬瑭临死之前,将太子石重贵托付给了景延广和冯道两人。石敬瑭以为,文有冯道,武有景延广,大晋的江山犹如铁打的,应该没有什么问题。
  郭威将景延广的过往简单地介绍了一下,李风云不解,道:“如此说来,景延广倒是个不错的将军,为何后来竟然走出如此昏招?”
  郭威摇头叹息道:“景将军的确是一名悍将,有万夫莫当之勇,这一点不容怀疑,我朝的武将中,武功达到一流的,屈指可数,景将军就是其一,而且实力还不弱,未必比疯和尚差。”说着回头瞅了一眼疯和尚。
  疯和尚恍若未觉,只顾低头赶路。
  李风云暗自心惊,景延广竟然有这般本事。
  “可惜,他有疯和尚的武力,却无疯和尚的谋略!”郭威又叹道,“先帝在位之时,军中所有的主意其实都是先帝在拿,景将军只需要照做就行!先帝驾崩之后……”
  说到这里,郭威朝四周望了望,低声道:“这些话,我也只与你们三人说,莫要外传!”
  李风云三人点头答应。
  郭威接着道:“先帝驾崩后,少主又年幼,所有的主意却要景将军自己来拿!如果只是军中的事,那还好办一些,毕竟这些年,那些事景将军都已经做惯了,即便出错,也出不了大错。”
  李风云心中一动,道:“你是说我老师不肯拿主意。”
  细想一下,老师冯道还真是那种人,从来不肯轻易得罪人。做事哪有不得罪人的道理?
  郭威苦笑一声,道:“不怪你老师,这也是乱世之中做文臣的难处所在!手上没点实力,说话谁肯听?要是得罪一个凶悍点的,拿刀冲进府去,一家上下杀个精光,又有谁肯出面主持公道?”
  李风云呆了呆,难怪冯道到哪里总要带上刘雄、马英,原来这老头怕死啊!
  “所谓明哲保身,鲁国公(即冯道)这般做也是迫不得已,情有可原!”郭威很照顾李风云的脸面,没直接说冯道尸位素餐,只想当个安乐公。
  “这么一来,可就苦了景将军了,无论是文是武,他都得管过来。不然,就没人管了!”郭威接着道,“不得罪人的事情,鲁国公还能帮帮手,得罪人的事,就只能由景将军拿主意。如此以来,满朝上下,乃至各路节度使,恨的自然就是景将军。
  偏偏景将军是行伍出身,对如何治国所知不多,屡屡出昏招,也就不足为奇了。”
  李风云想了想,道:“小子有一事不明白,照此说来,景延广武略也不差,为何高行周(注2)和契丹交战,他却不肯出兵相救?”
  郭威呵呵笑道:“那倒是错怪景将军了,他倒是想救,但是他哪来兵力相救?”
  李风云不解:“开封、檀州附近不是聚集着三十万人马,怎会没有兵力相救?”
  “三十万人马,说得好听!”郭威摇摇头,解释道,“先不说那些兵卒战力如何,只说那三十万人马,究竟有多少是掌握在朝廷手中?又有多少心怀贰志?
  若是平时,朝廷还可用多种手段挟制,景将军还能调得动那些兵马。
  如今情急兵危,朝廷哪还敢施展那些手段,若是逼反了他们怎么办?
  那些节度使,景将军早就得罪遍了,又没有挟制的手段,还有几个肯听他的将令?
  若是将那些他还指挥得动的兵马调去救高将军,万一那些不肯服从他将令的节度使忽然造反攻打开封又该怎么办?高将军与陛下比起来,还是陛下更重要一些。
  这也是为何陛下来到军中,立刻就有兵马援救高将军的缘故所在,因为,在景将军的军帐内,陛下的安全是有保障的,即便丢了开封,不是还也有洛阳么?”
  李风云沉思了许久,明白了其中的关窍。
  世上的事,传言的与事实往往极大的差别。
  冯道对他说过的“尽信书莫如无书”果然有其道理所在。
  “那后来,景延广坚守营盘不肯出战,莫非也是因为担心各路节度使的缘故?”李风云试探着问。
  郭威点头道:“不错,这也是原因之一。景延广不肯出战,老哥暗自揣测,原因无非有三。
  第一,三十万大军徒有虚名,据营而守还能一战,若是出营野战,恐怕未曾接战,兵马就散了。
  第二,军中诸将不奉号令,据营而守,各自为战,即便丢掉几个营地,问题不大,只要主营地不丢,还不至于溃败全局。如若出战,以狐疑之众对精锐之敌,不败才是怪事。
  第三,如若出营作战,营中有人趁机作乱,这一战不用再打,就已经败了。
  孙子兵法云:‘立不可怒而兴兵,将不可愠而致战’,意思是说君主不能因为动怒就随便出兵征伐,将军不能因为生气就轻易作战!
  为将者,哪有受不起别人几句辱骂就出战者。
  而且目前的形势,敌军粮草不多,不耐久战,只要相持下去,耶律德光自然会不战而退,景将军的策略并没有错!
  传言的那些话,只不过是敌军与政敌污蔑景将军之语,岂可当真?”
  “郭将军以为景将军未来的命运会怎样?”赵匡胤问道。
  郭威叹息一声,望了望赵匡胤与赵匡义兄弟俩,反问道:“以你们兄弟俩的眼光,不会看不出景将军的结局吧?匡义,你说说!”
  赵匡胤与赵匡义俩兄弟彼此看了一眼,赵匡义清了清嗓子,道:“末将以为,无论契丹此次入侵中原结果如何,景将军都前途堪忧!”
  “为何?”郭威追问道。
  赵匡义答道:“景将军既得罪了文臣,又得罪了武将,朝堂之上,只怕没有人肯替他说话。景将军的权力,全来自于陛下的信任,陛下若能像先帝那般信任他,景将军还可高枕无忧。只可惜,陛下年纪尚小,未必……”
  说道此处,赵匡义顿了顿,不肯再说下去,倒是赵匡胤接口道:“未必有先帝那般的远见卓识,难免有猜忌之心。
  少年心性,咱们谁不曾经历过?我观陛下之举,非雄主迹象,既然开战,又何必求和?
  若是契丹打赢了,不用说,景将军会被当作罪魁祸首,送给耶律德光出气;若是契丹打败了或者撤军了,景将军对下已经失去了军心,对上,陛下也必定因他统御不了三军而对他产生怀疑和不满,去职是一定的。”
  郭威点了点头,长叹一声,道:“这就是做忠臣的代价,只怕景将军等不到分出胜负的时候,就该去职了。陛下一直没有动景将军,只是因为还没有找到一个可以取代景将军的人,刘帅回到太原之时,只怕就是景将军去职之日。
  景将军是不是要当权臣,是不是有谋逆之心,只看他肯不肯去职便可知晓!”
  说到此处,郭威已经是兴味索然,不想再讨论下去,催动马匹,朝前赶去。
  李风云暗忖:“我只道战场凶险,没曾料到,战场之后更为凶险。这个景延广,真是窝囊,只怕他战前不肯认真备战也有隐衷。做忠臣做得这般狼狈,还不如不做的好!”
  果然不久之后,便传出景延广因母亲去世,去官回家丁忧的消息,那已经后事。(注3)
  注1:朱守殷(?―927),小名会儿,籍贯不详,五代后唐时任宣武节度使,因叛变被杀。
  注2:高行周(885年-952年),字尚质,妫州怀戎军人,五代名将,历仕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四朝。
  注3:丁忧,按照封建礼法,父母如果去世,就要暂时辞去官职,回家守孝,孝期满了再请求复职或改任,特殊时期不回去奔丧必须有皇帝的特许才行(这种情况被称为夺情)。
  在群臣的压力下,景延广被罢去洛阳做地方官,远离了朝堂。
  笔者认为,景延广的确算得上是五代中难得的一个忠臣,他的专横跋扈,也是有其苦衷。,罢官的理由也很牵强。当然,景延广也做了许多错事。
  此处为了情节的需要,部分地方略有更改。
  ………………………………


第百三十六章 再次戳一次屁股
  斜阳道,是忻州到镇州的必经要道,离镇州城不过二十多里路。
  在李风云从镇州城赶往忻州的途中,曾在此地与杨瞻大战一场,差点全军覆没,若不是孙婆婆,十七、十九率黑衣卫来救,还有清平镇疯和尚、白福通那些豪杰歪打正着,李风云根本没有可能逃脱。
  如今,杨瞻又一次站上了斜阳道的山岗上。
  耶律安端战败的消息已经传到了杨光远的耳朵中,杨光远当即立断,将靠近忻州那边的城镇全部放弃,将杂兵收拢到身边,又从耶律德光那里讨来两千契丹铁骑,镇州城南大营的兵力再次扩充到五万余人。
  其中,杨光远的精锐三万人,降兵约有两万人,契丹铁骑两千。
  杨瞻再次率三千精兵、两千降兵防守斜阳道,有五千人马在手,应该能守得住斜阳道这来镇州城的必经要道。
  杨瞻率军一赶到斜阳道,就立刻命令士卒立刻挖掘宽厚的壕沟,搭建坚固的木寨,准备抵挡河东军一万大军的进攻。守住了斜阳道,杨光远的大营就稳若泰山。
  只用了三天工夫,朝忻州方向的木寨已经扎好,木寨足有一丈高,寨前的壕沟也深达一丈,宽两丈,壕沟底部密密麻麻埋着无数只削尖的木头。
  斜阳道两边的山岗虽然不高,但朝忻州方向却十分陡峭,一般的士卒是爬不上来,即使爬上来,也有精兵在上面防守,杨瞻相信河东军是不可能从西面攻上山岗的。
  长白老怪走后,为了抗衡一流高手,杨光远特地向耶律德光求援,演武宫主耶律鸿雁率领七位一流高手和三十多位二流高手赶来支援,现在耶律宫主和五位一流高手,二十位二流高手正在营中歇息,另外两位一流高手及十多位二流高手则驻守南门大营,防备镇州城的突袭。
  这种布置是杨光远认为的最合适的布置。
  郭威远道而来,所带的粮草一定不多,如果他强攻斜阳道,杨光远认为斜阳道完全能守上一个月以上,一个月以后,郭威的一万人马也该撤退了,毕竟从忻州将粮食运到斜阳道,其损耗绝不是一个小数目。
  如果郭威要改道从其他地方进攻,那至少也要绕行两百余里,而驻守斜阳道的杨瞻将会是威胁郭威后背和粮道的一根不能不拔去的尖刺。
  杨光远这么想,郭威也同样这么想,看过杨瞻布置的防御措施,郭威叹了口气,并未命人进攻,反而命令士卒退出三里,扎下营寨。
  李风云不解,询问缘故。
  郭威叹了口气,向李风云解释了一番。
  李风云呆立在那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