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骁雄-第29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郭威有此想法也是难怪他,李风云在开封的探子早已经探知一些消息。
  郭威平定李守贞河中、凤翔、永兴三镇之后,皇帝刘承祐拜他为魏博节度使,将黄河以北的防御重任交给了他。邺城也就成了郭威的驻地,河北一旦有情况,无论是辽军南下,突破李风云部的防线,还是李风云部起了叛乱,郭威都将直面北方的进攻。
  但是河北之地,经过这历年来的战乱,早已经是贫困不堪,郭威所率兵马的粮草,全靠黄河以南支应。而刘承祐显然对郭威芥蒂颇深,有防备之意,从黄河以南发送过来的粮饷,很少足额足饷,弄得郭军将士怨声载道。
  不止如此,刘承祐还借此机会,不顾史弘肇的反对,将郭威的枢密使拿掉,这就意味着郭威从此只能算做一地的诸侯,再不能过问朝廷中的事情。郭威为了安住刘承祐之心,临去邺城就任之行前,对刘承祐奏道:“苏逢吉、史弘肇都是先皇的旧臣,都很尽忠为国,希望陛下推心任用,必当无事。边疆之事臣一定尽忠报效,不负陛下重托。”
  当初郭威出镇邺城,就是否该免去其枢密使之职,苏逢吉便与史弘肇当朝激辩。打架打仗史弘肇当然不怕苏逢吉,可是论嘴巴上的本事,他却不是苏逢吉的对手,因此,郭威没能保住枢密使之职。所以,郭威对刘承祐说的那番话,看似中允,其实细细品味,其中很又酸楚之意。要不然,他为何不提别人,偏偏就只提了苏逢吉、史弘肇两人。
  要知道,郭威与史弘肇在朝中算是最合得来,但与杨颁、苏逢吉的关系并不是很好,所以,他没有提杨颁。至于将苏逢吉带上,纯粹是无奈,因为他总不能说因为苏逢吉不许他当宰相就将苏逢吉说得一文不值吧!其实,当时郭威想说的恐怕是:“史弘肇忠臣,内事可托史弘肇,外事就托给我吧!
  刘承祐不知怎么,当时便拉住郭威的手,说了一通不知所谓的话:“朕昨夜夜里做了一个梦,梦中见你变成了驴,驮着朕升了天。可是等我下来后,你又变成了龙,离开朕向南而去了。”
  刘承祐似乎也另有深意,他的意思应该是想说:“郭爱卿啊,你当初有从龙之功,又平息了三镇之乱,朕很感激你。不过,我现在坐稳了皇帝位子,又十分担心,担心你起兵造朕的反。所以呢,你最好老老实实,自废武功!”其中警告之意,十分之浓烈。
  对郭威疑忌之心,由此可见一斑。
  刘知远驾崩之前,苏逢吉、史弘肇、杨颁、郭威、冯道、李风云等人乃是托孤重臣,李风云姑且不论,冯道根本不太管事,好人我自为之。苏逢吉虽然有才,但此人贪财,而且心眼很小,又与史弘肇、杨颁、郭威等人不和。而偏偏少主刘承祐威望不能服众,被行伍出身史弘肇、杨颁死死地压制住,心中也是恨意暗生。于是小皇帝刘承祐连同他的心腹李业,与苏逢吉一拍即合,暗中联合起来对付史弘肇、杨颁、郭威等人。
  大汉开国才不到两年,但朝中早已经是风起云涌,处处波诡云谲。双方几乎成为不共戴天的仇雠。
  如此情况下,郭威若是没有反意,那才是奇怪了。
  李风云暗叹一口气,两年前,他离开邺城之时,郭威曾亲自追了出来,叮嘱他不要起反心,为祸中原,谁料到才两年不到的时间,如今被逼得要造反的不是他李风云,反而是郭威。人生在世,这际遇真是千奇百怪,人心也变得太快了些。
  不过,这也表示刘承祐的确没有治理国家的能力,竟然能将郭威这样原本的忠臣逼得要造反。
  测探李风云的态度,郭威不宜出马,而且郭威出马,引起周围的动静必定不小,必然会引起刘承祐的注意。所以,郭威才会派郭荣、赵匡义还有王审琦来与李风云见面。
  这其中,人员的选择也很巧妙,郭荣可以代表郭威的意见和态度,赵匡义精于算计,而王审琦是李风云的故旧,万一闹得不愉快,还可以通过王审琦挽回局面。
  想了想,李风云道:“我风云卫自出世以来,历经大小数十战,除了剿灭那些为祸乡邻、恶贯满盈的贼匪和窃天大盗,刀口从不对准中原人。过去不曾,现在不曾,希望将来也不会!只是,如果有谁想要打我风云卫的主意,就请先掂量掂量自己的分量,我风云卫轻易不会惹人,但也不容他人来招惹我风云卫。”
  李风云说这话也并非无的放矢,最近这一年多来,定州、风云卫查出数十起案子,都是各方势力向定州、易州、深州渗透,获取消息,甚至策动风云卫的将领士卒背叛风云卫。这其中很大一块就是由郭威军中派来的。趁着这机会,李风云提点一下。
  聪明人说话,有时候说了很多,但其实什么也没说。有时候没说多少,但字字玑珠,耐人寻味。
  郭荣、赵匡义、王审琦哪一个又不是聪明人,李风云话中的意思又怎么能听不出来?他是不打算管郭威与刘承祐之间的事,也就是说,如果郭威造反,李风云乐得隔岸观火。
  三人彼此看了一眼,郭荣点头道:“这件事兄弟会禀明父帅,至于李兄提到的那些误会,父帅也会严格控制部属,避免这种让双方都不快的事情再次发生!”
  赵匡义笑了笑,道:“郭兄代表大帅给了李兄一个保证,不知李兄能否也给大帅一个保证?”
  “什么保证?”李风云一怔,风云卫虽然在魏博也设有风云镖局,但仅限于搜集消息,并未做过对郭威部不利的举动。
  (抱歉,突然发现,脑筋短路了,很多地方都将易州与涿州弄混了,李风云控制的应该是易州,而不是涿州,涿州属于燕云十六州,是辽国的地盘。)
  ………………………………


第六百二十五章 分道扬镳(3)
  赵匡义笑道:“魏博之地,经过数次战火,黎民百姓已经是十不存一,近来,有不少百姓携儿携女逃往李兄的地方,这样似乎也不太好吧!”
  李风云脸色一沉,问道:“赵兄的意思是,要李某将这些奄奄一息的百姓再赶回去?”
  “赵兄不是这个意思!”王审琦见李风云脸色不善,急忙做和事老。
  “不是这个意思是什么意思?”李风云嗔目道,“我李风云敬佩郭帅,是敬佩他的为人,敬佩他为国为民。赵兄,你们若真的能将魏博之地治理好,让百姓不受贼匪侵扰,不饿死,不冻死,试问那些老百姓谁会背井离乡,冒着被强盗抢劫的危险,冒着随时都可能倒闭途中的危险,来我定州边荒之地?”
  赵匡义有些惊讶,不过是些蚁民,李风云何至于这般愤怒?不过,他也有些挂不住,反驳道:“若不是你定州给流民发粮食、发种子,提供耕牛与耕具,那些奸民怎会去你定州?”
  李风云冷声道:“这些事,既然我定州可以做,为何你们就不能做?只要你们能给那些灾民一点希望,他们就能活下去。给流民发粮食、发种子,提供耕牛与耕具,不是为官者该做的事吗?不然,百姓还要官做什么?”
  赵匡义哼了一声道:“你义武军有陛下的照顾,当然是有钱,财大气粗。我魏博军姥姥不疼舅舅不爱,怎么能与你义武军相比?”
  “胡说!”李风云一拍桌子站了起来,怒道,“郭帅有没有钱,李某不知道,但是三镇平乱之后,魏博军得了多少金银,难道李某不知道么?哼哼,有钱打内战,却无钱救灾民。我看不出,就算郭帅夺得了天下,又有什么不同!”李风云身为风云卫之首,又是一流顶尖的高手,发起怒来,自然有一股慑人的威势。
  “李兄莫要生气,大帅其实为了民生想了不少的办法,头发都愁白了!”王审琦急忙打圆场道。
  李风云也觉得自己刚才说的话有些过份,天下诸侯莫不如此,相比起来,郭威还算是不错的,至少他没有过分地盘剥地方。没有说什么话,李风云坐了下来,心中只觉的悲哀。
  赵匡义被李风云噎得满脸通红,心中自然恼怒异常,不服气地道:“百姓外流的事情暂且放下,李兄,你放出平等之说这种歪理邪说,扰乱民心纲常,搅乱君臣之纲,父子之礼,夫妻之义,魏博境内人心,动摇国之根本。
  你在你定州境内胡闹也就罢了,如今却影响到我魏博境内,教唆刁民造反,白莲匪教作乱,弄得民不聊生,一夜三惊,又当如何说?”
  “赵兄,你说这话是什么意思?”
  李风云脸色一沉,心中大惊,白莲教潜伏了数十年后,趁着中原大乱,在中原四处作乱的事,他也是知道的,但也只是小打小闹,不成气候。况且在定州、易州、深州境内,风云卫对白莲教的打压十分严格,因此没有闹出什么事来。所以,李风云还真没有将这当成一回事。
  如今听赵匡义竟然要将白莲教与风云卫联系起来,将这口黑锅扣到定州的头上,隐隐中指责李风云唆使白莲教作乱,是白莲教的靠山与后台。这个大帽子,李风云可担当不起。
  “白莲教之乱,不是始于今日。你去打听打听,定州可有白莲教做乱?白莲教敢在我定州境内做乱,老子二话不说,立刻带兵砍得他鸡犬不留。这黑锅可扣不到我李风云身上。
  至于‘平等之说’,乃是起源于我老师枯竹翁《平等论》一文,我是他的学生,承继他的学说有什么不对?我老师集儒、道两家之大成,博学多才、学贯古今,在天下士林中享有盛誉,谁敢说我老师的绝学是歪理邪说?
  赵老二,我看你是读死书读糊涂了吧!”
  李风云开口见血,出口伤人,直接将《平等论》扔给了枯竹翁,仗着枯竹翁偌大的名声碾压赵匡义,反正枯竹翁已经过世多年,他李风云又是枯竹翁认可的唯一学生,他说是,谁个又能说不是?
  赵匡义气得满脸通红,明明知道李风云满口胡柴,偏偏又无法驳斥,驳斥李风云,就是驳斥枯竹翁,谁叫李风云是枯竹翁的学生呢?传扬出去,一个狂妄自大、不敬先贤的名声砸下来,他赵匡义在儒林中的声誉可就全毁了。他这么多年千方百计笼络仕子乡绅的心血就付之东流了。
  “你,你,你……”能言善辩的赵匡义一时竟然被憋得说不出话来,只得抖袖道,“道不同,不相与谋!”这句话近乎决裂。
  郭荣见状,道:“好了,赵贤弟,何必为了这些小事坏了兄弟间的情义,弄得生分起来?留园经筵数十天都没有争明白的事情,又岂是几句话说得清楚的?今日相聚,只谈情谊,不论其他。李兄,郭荣以茶代酒,先敬李兄一杯!”说罢一扬脖,将一碗茶水喝尽。他已经探知道李风云对郭威起兵的态度,实在没有必要为了其他的事情与李风云闹翻,得不偿失。
  李风云微微一笑,也随郭荣干了一碗。
  不谈那些敏感的话题,四人之间的氛围立刻缓和下来。赵匡义似乎忘了刚才的不快,又接连说了几个笑话和军营中的趣事,让气氛更是活跃了不少。
  四人说说笑笑,又取了些干粮肉干,凑着炉火烤来吃,竟然一连说了两三个时辰,看看天色将晚,郭荣等人这才告辞离去。
  临别之际,王审琦悄悄拉住李风云,低声道:“李兄,当年的救命知遇之恩,在下没齿难忘。只是如今你我各为其道,日后这样的见面恐怕也不多了。在下有几句话,想说与李兄听,不知李兄听得听不得?”
  李风云有些奇怪,笑道:“你我兄弟,有什么话是不能说的?”
  王审琦压低声音道:“李兄,且听王某一声劝,那平等之说,以后不提也罢。一个人再有本事,也难与整个天下为敌。不论那平等之说正确与否,不过此说已经触及太多人的利害。士绅乃国之根本,当所有的士绅都说是错的时候,李兄就算不同意,也应当闭口不言,明哲保身!”
  李风云听得出来,王审琦说的是肺腑之言,并非是存心试探,心中不觉一暖,有些感动。点了点头,李风云道:“知道了,多谢王兄提醒!”
  王审琦暗叹了一口气,从李风云的眼光中,他看得出来,李风云根本没有将他的话放在心上。可惜了一员盖世虎将,只怕是会化作了一颗划破星空,璀璨一时的流星,转瞬即逝。自知多说无用,王审琦拱手告辞。
  ………………………………


第六百二十六章 新的一年(1)
  “李风云真是这么说的?”听完郭荣、赵匡义、王审琦的回禀,郭威面无表情。
  低头沉思了许久,郭威抬起头来,叹了口气道:“李风云说得不错,无钱赈济灾民,却有钱打内战。我军若是真的起兵,这恐怕就是天下人对我郭家军的看法。看来是我们操之过急了!起兵之事,以后不要再提了。
  荣儿,匡义,你们去合计一下,赈济魏博境内的灾民,究竟需要多少银子?挤出一些银子,能救几个就是几个吧!
  还有,魏博境内的那些土匪草寇,也该清剿清剿了,能招安的便招安,不能招安的,一率剿灭。对于那些白莲教余孽,不必再与他们遮遮掩掩,遣送出魏博境内,如若再敢在魏博境内闹事,格杀勿论!”
  赵匡义惊讶道:“大帅,时不可失,失不再来。现在正是起兵最好的时候了!若是等刘承祐掌握住了朝政,收拾了人心,那时可就晚了!”
  “年轻人,沉住气!”郭威摇摇头,答道,“现在的时机不算最好。如果陛下真的有本事治理好这天下,我郭威做一世的忠臣又有何妨?只可惜,那孩子只怕……民心,民心可不止是士绅的心!”说到此处,郭威轻轻地叹了口气。
  赵匡义正要说话,却被身旁的哥哥赵匡胤拉了一把,赵匡胤低声道:“大帅自有决断,你着急什么?”
  李风云也没有想到,他一时怒急脱口说出的几句话,竟然让郭威暂时熄了起兵造反的心思。
  离开了帅帐,赵匡胤将赵匡义拉到一边,沉着脸问道:“匡义,你带入府中的那位姑娘是谁?现在是什么时候,你怎会这般不检点?”
  赵匡义一愕,随即笑道:“哥哥你误会我了,我怎会是不知轻重的人?那位姑娘的来历可不凡,奇货可居呀!是哪一位千叮万嘱交代要好好照顾的。以后对付李风云,也许用得上。”
  赵匡胤目光一黯,叹了口气,道:“既然如此,那就留下吧!他的话,应该不会有错。”又朝北方望去,轻声道:“真的有朝一日,你我要对阵疆场么?真让人伤悲啊!”
  “也让人期待、兴奋!”赵匡义眼中闪烁着精光,“能与他厮杀一场,才不枉来这世上走这一遭!”
  瑞雪兆丰年,一场洋洋洒洒的大雪将黄河南北大地银装素裹,装点了起来,举目四望,世上的一切都变的那般纯洁,一尘不染。
  随着这场大雪,时间从乾佑二年走向了乾佑三年,这过去的一年,大汉总体上平平静静,没有发生什么十分闹心的事。对于刘承祐来说,唯一不舒心的是权臣当道,让他总觉得屁股上扎了几根刺。
  郭威去枢密使就任魏博节度使的事,让史弘肇感到十分不满,尤其是苏逢吉竟然敢违逆他的意思,在朝堂之上驳斥他,让他感到十分没有面子,威信受到了损伤。
  “等着吧,总有一天我会让他好看!”史弘肇非常气闷,对王章说了一句狠话。
  不久这句话传到了苏逢吉耳中,苏逢吉非常恐慌。史弘肇是谁?是手握重兵的野蛮人,野蛮人是不可以理喻的,哪一天史弘肇喝多了,想起此事,说不定就会扛着大刀,带着亲兵来到他府上赵他算账。手起刀落,一刀砍下他的脑袋,然后拎着他的脑袋去找小皇帝刘承祐,要求刘承祐给他一个罪名。
  刘承祐会怎么做,苏逢吉用脚丫子也能想得到,一定是躲在龙椅后面瑟瑟发抖,绝对不会想起当初授意他时的事情,还不是史弘肇说什么就是什么呗。至于罪名,那不是现成的吗?文官靠贪,武官靠抢,随便找找,就能找出一大堆证据出来。以这个罪名砍了他苏逢吉,他连叫冤的地方都没有。
  正所谓,秀才遇上兵,有理也说不清,谁叫人家拳头利害呢?
  所以,苏逢吉急忙向刘承祐上了一封奏章,大抵意思是,大汉方兴未艾,处处都需要人才,作为宰相,自然应该为人师表,哪里艰苦去哪里,牺牲小我,成全大我,自请外放地方。
  皇帝刘承祐当然不相信苏逢吉的托辞,苏逢吉可是他的左膀右臂,苏逢吉走了,他怎么办?他总不能也自请外放地方吧。
  将刘承祐找来,问明白了原因,刘承祐沉默了,过了好久,才安慰苏逢吉不用担心,他会想办法。
  不久以后,刘承祐果真是想到了办法,就是把史弘肇、刘承祐请到宫里,好好慰勉了一番,然后让苏逢吉向史弘肇敬酒赔罪,让史弘肇消了这口气。
  史弘肇的气的确是消了,逢人便说此事,可是苏逢吉的脸面却被丢到了十万里外了。苏逢吉从来都不是一个宽宏大量的人,因为此事,苏逢吉不止是恨上史弘肇,就连路人甲王宣也遭了池鱼之殃,被苏逢吉惦记上了。
  至此之后,刘承祐与史弘肇、杨颁之间的争斗已经无法调和。刘承祐最想杀的人,恐怕就是史弘肇与杨颁,如果还要再加上一个,那无疑就是郭威。
  刘承祐站在开封皇城的北门上,极目远望,入眼处白茫茫一片。忽然之间,他似乎有些理解那位此时正在北方风雪之中苦苦煎熬的前朝皇帝,石重贵。
  与此同时,耶律鸿雁也在邺城外的一座小土丘上瞭望北方,瞭望那让她魂牵梦挂的草原,瞭望那曾经给了她安慰与宁静生活的定州城。
  不知那人现在如何,是否已经成亲?是否还记得有一位女子正在清冷的冰雪中苦苦相思?
  耶律鸿雁猛地摆了摆头,想要摆脱对那人的思念,但偏偏回忆漫过感情的堤坝,如潮水般涌来。
  “在想他?”刘若水的声音从背后传来,每隔一段时间,刘若水便会来看她一次。
  “没有!”耶律鸿雁矢否人,神情暴露了她真实的想法,先是一个偷吃的孩子被抓了一个现形。
  刘若水微微地一笑,道:“既然不想他,不如就由刘姐姐给你做个媒,嫁给赵匡胤将军如何?看得出,赵将军对你百般照顾,似乎有点感情!”
  “刘姐姐,莫要取笑鸿雁了,鸿雁只是想一个人清净清净。”耶律鸿雁道。
  “呵呵!”刘若水望向定州方向,道:“感情的事,刘姐姐原本是没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