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日出日落三八线-第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16日,彭德怀召开了志愿军师以上干部会议。会上,他宣布了党中央、毛泽东出兵参战的决策和志愿军入朝作战的任务。
  彭德怀显得极为疲倦。他是乘了一架没有暖气的飞机返回安东的,有些感冒。
  他说:美帝国主义者和其走狗李承晚伪军,全力向朝鲜革命人民疯狂侵略,现已越过三八线,敌人正用一切力量,继续向北推进。目前朝鲜战局是很严重的,我们对于兄弟党和邻国的劳动人民遭受侵略,而且处于很严重的时候,应该采取什么态度,中央经过反复讨论,慎重考虑,认为“不能置之不理”,就是说,我们要积极支援朝鲜人民反抗侵略者,帮助他们争取独立自由和解放。我认为中央这种决策,是十分必要和非常正确的。
  他根据朝鲜北部山高林密,地形狭窄,东西临海的特点,指出:过去我们在国内战争中所采取的大踏步前进和大踏步后退的运动作战方式,在今天的朝鲜战场上不一定适用。志愿军在战术上要采取阵地战与运动战相结合的形式,如敌人来攻,我们要把敌人顶住;一旦发现敌人的弱点,即迅速出击,插入敌后,坚决包围歼灭之。我们的战术是灵活的,不是死守某一阵地;但在必要时,又必须坚守阵地。
  他针对出国作战的新情况,特别强调:我们进入朝鲜后,千万不要骄做,不要以大国援助者的身份自居。对朝鲜的党、人民政府、人民军队和广大人民群众要切实尊重。彭德怀最后强调对入朝作战要做相当长期艰苦的打算,要发扬人民解放军的光荣传统,严格遵守三大纪律八项注意。
  会议结束后,彭德怀到13兵团司令部研究渡江方案。
  10月17日,彭德怀和高岗飞回沈阳,正与东北局、东北军区负责人研究志愿军出国作战准备问题,又接到毛泽东急电:
  (一)先头两军请准备于19日出动,明(18)日当再有正式命令:
  (二)请彭高二同志于明(18)日乘飞机来京一谈。
  “10月18日清晨,彭德怀、高岗再次乘飞机返回北京。
  这时候,朝鲜战争的形势已经十分紧张,17日,麦克阿瑟命令美第8集团军和美第10军向北疾进,直到鸭绿江边,在空军和炮兵的支持下,以坦克为先导,正向平壤发起了总攻。
  几条指向中国沈阳的粗大而醒目的进攻箭头,已不再掩饰地出现在五角大楼的军事地图上。麦克阿瑟的发言人扬言:“鸭绿江并不是中朝两国截然划分的不可逾越的障碍。”
  在当天召开的中央会议上,由周恩来和彭德怀各自汇报了情况,毛泽东最终决断说:“现在敌人已围攻平壤,再过几天敌人就进到鸭绿江了。我们不论有天大的困难,志愿军渡江援朝不能再变,时间也不能再推迟,仍按原计划渡江。”
  随后,彭德怀奉毛泽东指示,以毛泽东的名义,拟发了给邓华、洪学智、韩先楚、解方、贺晋年的特急绝密电报。电文如下:
  “四个军及三个炮师决定按预定计划进入朝北作战。自明(19日)晚从安东和辑安线开始渡鸭绿江。为严格保守秘密,渡江部队每日黄昏开始到翌晨4时即停止,5时以前隐蔽完毕,并须切实检查。为取得经验,第一晚(19日晚)准备渡两个至三个师,第二晚再增加或减少,再行斟酌情形。余由高岗、德怀面告。
   毛泽东第三章 鸭绿江大军夜渡 清川江旗开得胜
  (1)没有锣鼓,没有鞭炮,志愿军悄无声息地过了江。
  1950年10月19日,这是一个载入史册的日子。
  拂晓,北京城还沉浸在梦乡中,几辆汽车从寂静的长安街急驶而过,车轮碾在路面上,发出沙沙的声音。坐在车内的彭德怀、高岗昏昏欲睡。昨夜,毛泽东、周恩来和他们一起反复研究入朝作战的方案,彻夜未眠。汽车到达西郊机场,彭德怀才猛然醒来。
  9时,飞机落在沈阳机场。彭德怀和高岗立即赶到东北军区司令部。彭德怀郑重他说:从今天起,我国就开始进入战争状态。这次志愿军入朝作战,可比辽沈战役的规模大得多,任务要艰巨得多。过去我们在国内作战,物资弹药主要靠敌人供应,现在是靠我们自己,东北地区是志愿军的后方基地,你们要紧急动员,全力以赴。
  当天下午,彭德怀和高岗飞到安东,这时,各部队正待命出发。彭德怀到了招待所,来不及进屋,就在院子里向13兵团领导人传达了在北京研究的作战方案。
  彭德怀匆匆看望了部队。
  这是一个冷风夹杂着细雨的日子。
  飘飘荡荡的云雾象厚重的幕布,紧裹着鸭绿江,更增添了一种神秘的色彩。志愿军大军已经在江北堤岸上集结,此刻,他们格外依恋自己祖国的土地。他们中的许多人不久前还在这片辽阔的国土上用自己粗大的手垦荒,汗水流进了黑色的沃土。一位四川籍士兵说:我们四川啥子都有。人称天府之国,真是个顶好的地方。一位云南籍士兵夸耀:我们云南的冬天和这个朝鲜不一样,一年四季都是春天。作什么都便易。一个东北籍士兵说:冷算什么。俄们那里煤炭用不完,山上到处是木头,保险冻不着。来自大行山的士兵怀念自己家乡的柿子。山东籍的士兵夸奖“二十个茧缫一两丝”的山蚕。祖国的一切都使士兵产生一种亲切、温暖的感觉,忍不住地心里默念着:
  “再见吧,亲爱的祖国!祝福你的儿子们旗开得胜吧!”
  士兵们看到清清的江水,便摘下搪瓷茶杯,顺手舀了一碗,先尝了一口,江水甘甜而清凉,沁人肺腑,接着便一仰头,贪婪地一口气全灌下去。这是祖国的水呵!
  一些士兵忙忙碌碌地拉起横幅标语。不少部队就地开了动员大会,有位士兵站在江边写了一首诗:
  美帝好比一把火,
  烧了朝鲜烧中国;
  中国邻居快救火,
  救朝鲜就是救中国。
  这首诗形象他说明了抗美援朝和保家卫国的关系。
  不少士兵的决心书都写着“保卫和平,保卫国家,就是保卫家乡”和“打败美帝野心狼”等豪言壮语。一名连队的初级军官麻扶摇听了心情很激动,也在本子上写了“雄赳赳,气昂昂,横渡鸭绿江”。特别是原准备回家结婚的士兵和几名新婚不久就参军的东北籍士兵,都决心“援朝胜利再回家”。这些普通士兵的情怀,使他脑海里现出了“中华好儿女”几个大字。他把这些内容写成了一份诗歌形式的《决心书》,在出国作战誓师大会上宣读:
  雄赳赳,气昂昂,横渡鸭绿江,
  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
  中华好儿女,齐心团结紧,
  杭美援朝,打败美帝野心狼。
  新华社记者陈伯坚正在集结的部队采访,热情肯定了这首诗,并建议把“横渡鸭绿江”改为”跨过鸭绿江”,以表现英雄气概;把“中华好儿女”改为“中国好儿女”,以增强读音脆度。他将这首诗引用在他的战地通讯《记中国人民志愿军部队几位战士的谈话》,作曲家周巍峙从报上摘出这首诗,谱上了曲子,这首歌的名字就叫做《打败美帝野心狼》,当月30日在《人民日报》发表,这首歌改名为《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
  彭德怀非常喜欢这首歌。
  东北的夜幕降临得格外早,不到17时,已看不见灯光,看不见闲杂的行人。
  19日17时半开始,部队开始过江,队伍像一股铁流似地涌上鸭绿江大桥。在这和祖国告别的时刻,士兵们都士气高昂、精神百倍。祖国慢慢地在他们背后了。
  桥下,江水缓缓地流着。阴沉沉的天空中,只有阵阵入冬的寒风轻轻袭来,掠过江面。此刻,从司令员到士兵,每个人都心潮起伏。有的士兵在数着这座桥有多少步长,——中国到朝鲜不过1500步的距离。
  从这一夜起,志愿军4个军和3个炮兵师,分3路先后渡江。第40军由安东过江,第39军从安东、长甸河口过江,第42、38军由辑安渡江。第50、60军也随后过江。
  部队都是在黄昏开始渡江,拂晓停止。
  一连几天,部队源源不断地往上拥,如潮水般泻出去,鸭绿江沸腾了。但是,敌人却一无所知。
  这一天,毛泽东发电报给中南局、华东局、西南局、西北局负责人,告知:
  “为了保卫中国,支援朝鲜,志愿军决于本日出动。先在朝鲜北部尚未丧失的一部分地方站稳脚,寻机打些运动战,支持朝鲜人民继续奋斗。在目前几个月内,只做不说,不将此事在报纸上做任何公开宣传,仅使党内高级领导干部知道此事,以便在工作布置上有所准备,此点请各中央局加以注意。”
  毛泽东还批准了彭德怀提出的关于志愿军出国作战前后的宣传报道问题:
  “在战斗打响之前,应绝对保密。打响之后,新华社在报道和广播方面也应注意分寸。要设法转移敌人的视线,使其产生判断上的错觉,以便我军各路部队迅速隐蔽过江投入战斗,取得战斗的主动权和有利战机,力争初战的胜利,以提高士气,稳定人心,扭转被动局面。”
  这天傍晚,大部队出发之前,彭德怀在鸭绿江边与前来送行的高岗等领导人匆匆握手告别。他仍然身着从西安穿来的旧粗呢子黄军装,率先跨过鸭绿江。
  汽车进入朝鲜国土,彭德怀猛然招呼停车,将头伸出车外默默地向大桥北方了望片刻。那边朦胧的村庄,飘荡着缕缕的炊烟,连绵的群山上,点缀着苍郁的松林。他是想再望一眼祖国的大好河山呢,还是望一眼这随时可能遭敌机炸毁的鸭绿江铁桥呢?或是了望随后渡江的志愿军先头部队呢?他没说一句话,即命令司机“开车”!
  汽车在雨雪中抵达朝鲜的边境城市新义州,市区一片黑暗,没有行人。汽车停在一条十字路口。这时得知:今天敌人占了平壤,现在金日成已撤离德川。彭德怀立即把五万分之一的朝鲜地图铺在地上,拿过蜡烛来仔细查看。根据朝鲜人民军的现状和敌人进攻的速度,他估计志愿军过江后,难以抢占平壤到元山的原定的防线,可能要在德川、宁元线以北和敌人打一场遭遇战。
  (2)毛泽东8天内给朝鲜前线发了29封电报。
  10月20日,北京,中南海丰泽园里的菊香书屋,毛泽东时而审视着军事态势图,时而对总参谋部代拟的作战电稿,看得很细,很慎重,经他修改批准后,发到前方。
  从决定出兵至今,朝鲜战场形势变化得出人意料,他感到一种莫名其妙的躁动。
  民族将这样一副重担压在他的肩头,他不会被压垮,但深深感觉这副担子的真正分量。
  10月14日,他和彭德怀还分析判断:
  “美军现尚停留在三八线,它进攻到平壤需要时间,由平壤再向德川进攻又需要时间。如平壤美军不向德川进攻,元山的伪军估计也难于单独进攻,这样就给我军的开进及修筑布防的时间。”
  他们没想到敌人北犯甚快。
  10月19日,志愿军出兵渡过鸭绿江,美军同时占领平壤。20日,美空降187团在平壤以北实行空降。入朝的美军地面部队有3个军6个师12万人。麦克阿瑟坐着飞机飞临朝鲜战场上空视察,并扬言要在“感恩节”(11月23日)前结束战争。敌人急速进攻,志愿军先敌到达预定地区组织防御已不可能,迫使毛泽东不断改变战役决心和部署。毛泽东没想到他们前进得这么快,不过对手也没想到中国已经出兵。
  为了打好志愿军出国第一仗,毛泽东事必躬亲,电文频繁。
  10月21日:2时半,3时半,4时,20时,他一天中给彭德怀发了4封电报。
  10月22日:7时,9时,两封电报;
  23日:未记时,7时,14时,17时,4封电报;
  24日:8时,17时,两封电报;
  25日:未记时;6时,6时,6时半,17时,5封电报;
  26日:2时,4时,5时,14时,16时,23时,6封电报;
  27日:10时,22时,未记时,3封电报;
  28日:11时,16时半,20时,3封电报。
  这8天,192个小时,毛泽东共给朝鲜前线发去29份电报。可以说是日理万机,废寝忘食。
  所有这些电报都是毛泽东亲自起草的。而除了这些给彭德怀等人的电报外,他还要处理别的事务。8天之中一共是38份电文、批示。
  20日,毛泽东彻夜未眠。次日凌晨2时半,毛泽东致电彭德怀:
  “截至此刻为止,美、伪均未料到我志愿军会参战,故敢于分散为东西两路,放胆前进。”
  毛泽东的目光似乎能穿透一切。他审时度势,当机立断。凌晨3时半,电告彭德怀放弃原来的计划,改取从运动中歼灭敌人的方针。他指出:
  “现在是争取战机问题,是在几天之内完成战役部署,以便几天之后开始作战的问题,而不是先有一个时期部署防御,然后再淡攻击的问题。”
  凌晨4时,东方已经透出一丝鱼肚白,天空一片苍茫。毛泽东辗转反侧,仍然没有睡意。他一跃而起,在柔和的灯光下,伏案起草电文,嘱咐彭德怀:
  “隔断东西之敌。”
  毛泽东对兵法的研究有深厚的功底。他在运筹帷幄时,能够大胆实践。
  毛泽东自己说,他一开始打仗时,并没有读多少兵法书,更不像有些人所说的那样,是靠《孙子兵法》、《三国演义》来指挥的,主要的是靠长期革命战争实践中积累的经验。他说,直到1936年,他写《中国革命战争和战略问题》一书时,才逼着他研究了一些资产阶级军事学,也研究《孙子兵法》。可以说,毛泽东对中国古代兵法的研究、对自己亲自领导的战争经验的总结,是在战争中不断探索,不断提高的。
  “出其不意,攻其不备,”是毛泽东一贯重视的战术。
  23日7时,毛泽东为了达到战略、战役上的突然性,致电彭德怀等人时强调:
  “我各部派遣远出之侦察队,均要伪装朝鲜人民军,而不要称为中国人民志愿军,借以迷惑敌人。”
  23日21时,毛泽东给彭德怀的另一封电报中说:
  “朝鲜战局,就军事方面来说,决定于下列几点。第一是目前正在部署的战役,是否能利用敌人完全没有料到的突然性,全歼2个3个甚至4个伪军师(伪3师将随伪6师后跟进,伪1师亦可能增援)。此战如果是一个大胜仗,则敌人将作重新部署,……如果这次突然性的作战胜利不大,伪6、7、8师主力未被迅速歼灭,或被逃脱,或竟固守待援,伪1、伪首及美军一部增援到达,使我不得不于阵前撤退,则形势将改到于敌有利;熙川、长津两处的保守也将发生困难。第二是敌人飞机杀伤我之人员、妨碍我之活动究竟有多大?如果我能利用夜间行军作战做到很熟练的程度,敌人虽有大量飞机,仍不能给我太大的杀伤和妨碍,则我军可以继续进行野战及打许多孤立据点。即是说除平壤、元山、汉城、大邱、釜山等大城市及其附近地区,我无飞机无法进攻外,其余地方的敌人,都可能被我各个歼灭,即使美国再增几个师来,我也可各个歼灭之。如此,便有迫使美国和我进行外交谈判之可能;或者待我飞机、大炮的条件具备之后,把这些大城市逐一打开。……第三,如果美国再调5个至10个师来朝鲜,而在这以前,我军又未能在运动战中及打孤立据点的作战中,歼灭几个美国师及几个伪军师,则形势也将于我不利。如果相反,则于我有利。以上这几点,均可于此次战役及尔后几个月内获得经验和证明。我认为我们应当力争这次战役的完满胜利,力争在敌机炸扰下,仍能保持旺盛的士气,进行有力的作战。力争在敌人从美国或他处增调兵力到朝鲜以前,多歼灭几部分敌人的兵力,使其增补赶不上损失。总之,我们应在稳当可靠的基础上,争取一切可能的胜利。”
  “诱敌深入,聚而歼之,”也是毛泽东非常推崇的战术。
  毛泽东谈《宋史》时,在批注中两次称赞契丹善于用“诱敌深入,聚而歼之”的战术,批评宋太宗“总不省”,“不知兵”,不是契丹的“敌手”。
  23日14时,毛泽东给彭德怀等人的电报中说:
  “请速令40军主力即在温井地区荫蔽集结,以一部控制熙川,不要去云山、宁边与敌过早接触。39军即在龟城地区集结,亦不要去泰川。该两军侦察部队不要到定州、博川、宁边、球场去了。要注意避免和敌打响,要将熙川、温井、龟城一线以南地区让给敌人,诱敌进入,利于歼击。38军应迅速前进。”
  中南海一直和朝鲜前线保持热线联系。
  10月25日,毛泽东给彭德怀、邓华的电报中说:
  “(一)敌已开始发现我军。昨(24)日夜伪某部称:敌主要为八路军,企图经云山、温井山路,集结北镇,又空军夜间侦察报告称,敌军车辆正自江界络绎南下等语。估计今明两日被敌发现必更多。
  (二)请考虑于明(26)日或27日,先抓住一两部敌军围攻,不使逃脱,吸引敌主力增援。是否妥当,请酌定。
  (三)伪1师确到宁边、龙山,请告39军注意抓住。伪7师主力尚在江东。”
  25日,彭德怀命令40军尽快通知先头部队立即停止前进,就在温井以西准备一个“口袋”,消灭进攻北镇的敌人。118师接到命令后,是一片沉静,没有通常那种接受命令后表态和保证。这是出国后的第一仗,其胜负的影响,不能不使大家陷入深深沉思中。
  118师师长邓岳思考了足足十几分钟。他是湖北麻城人,1930年入伍,身经百战,他终于打破了沉寂,果断他说:我看,这个仗可以这么打。他指着地图说:敌人沿温井到北镇的公路冒进,我们的部队恰恰在沿这条线的北侧宿营,我们可以依托这东木山下的若干高地,居高临下,趁敌人还未发现我们,打他个措手不及。
  邓岳看看手表,说:现在已经是凌晨4点钟,部队大的调动来不及了,这个仗就要354团打。
  战斗部署决定后,指挥所里忙着下达各种战斗命令,一切情况都证明彭德怀的估计的正确。
  就在这一天,早晨7时,晨雾刚刚散去,云山至温井公路上就响起了马达声,志愿军40军120师360团首先与北犯的李承晚军队伪1师交火。
  10时许,伪6师一支车队如入无人之境,沿着温井至北镇的公路直开过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