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王立群读史记 秦始皇-第4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死亡。刘邦摒弃了项羽分封诸侯王的分封制,建立了西汉王朝。西汉王朝也是皇帝制度,虽说是刘邦作了一些变通,他封了一些诸侯王,但是皇帝制度依然得到了他的青睐。皇帝制度在以后的两千多年来不断受到人们的重视,就是谁都想当皇帝。大家知道,在辛亥革命成功以后,还有一个军阀想当皇帝,可是这个洪宪皇帝当得很短命。你想想,袁世凯在那个时候还想当皇帝,那皇帝真叫作“引无数英雄竞折腰”的一个终极目标了,谁不想当皇帝啊。你知道当皇帝最大的好处是什么?第一,他拥有天下所有的财富和权力,挣钱多,谁能比皇帝挣的钱多呢?“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整个天下都是他的,整个天下的老百姓都是他的。当皇帝的第二个好处在什么地方呢?皇帝说对了,天下所有的臣民都会俯首帖耳;皇帝说错了,天下的臣民也会俯首听命,这就是当皇帝的第二个好处。皇帝说对了说错了都有人山呼万岁,完全不必有任何顾忌,多痛快啊。所以皇帝制度确立了一个皇帝至尊、至贵、至高、至大的这么一个地位,皇帝就成了一个不受任何约束的人,这样一来,就带来了一个很大的问题。
  我们知道,一旦皇帝不受任何约束的话,皇帝本人就成为这个王朝的破坏者。那么要想让一个王朝延长寿命,非常重要的一个任务就是要想办法约束皇帝的皇权。我们上次讲过,商朝是靠神权约束商王,周朝是靠分权给诸侯、卿大夫来约束周王,那么在皇帝制度下怎么约束皇帝啊?皇帝制度已经把皇帝捧到了天上,大臣们怎么约束皇帝?如果不约束皇帝的话,这个皇朝不会长久;你要约束皇帝,你就可能被杀,皇帝可以杀了你。这就需要政治智慧。其实,拥有者最怕失去,拥有财富的人就怕失去财富,拥有权力的人就怕失去权力;皇帝最怕失去的是皇权,稍微清醒一点的皇帝都知道害怕失去皇权。所以,皇帝既然害怕失去皇权,那么他只要“怕”,那就是他的软肋;要是什么都不怕,那就没得治了,那就是孔子说的“朽木不可雕也”。只要他知道怕,就要对他进行教育。对皇帝进行警示教育最好的反面教员是谁?是秦始皇。秦始皇是对历代皇帝进行警示教育的最佳人选。你想想,谁有比秦始皇的资格更合适?做教员得有“教师资格证”啊,按这个资格来看,就秦始皇最合适了,因为他是皇帝制度的开创者,他也是第一个十五年就亡国的皇帝。如此一来,秦始皇就成为对历代皇帝进行警示教育的最好人选。这就是古人的政治智慧。
  '画外音' 秦始皇已死,秦帝国已亡,但是秦始皇所创立的政治制度,为中国两千多年来的历代王朝所遵循,以至后人有“百代行秦制”的评论。王立群先生认为,在秦始皇所创立的众多制度中,皇帝制度更是影响到中国人的内心深处。对于封建帝王,秦始皇的成败得失具有不可比拟的警示作用。那么唐朝人是如何拿秦始皇来警示皇帝的呢?这种警示有效果吗?
  在唐代,我们发现唐人开始以写诗歌来警示皇帝。唐诗是中国古典文学皇冠上的明珠,我们看今天的唐诗中一个最有名的诗人——李白,大家讲唐诗绝对绕不开李白。李白写过《古风》组诗,在《古风》第三首诗中有一首叫《秦王扫六合》,这首诗非常有名。在《秦王扫六合》的诗中,李白把秦始皇统一中国的功绩和那个威风,写得非常充分。这首诗全文很长,我不详细跟大家说了,有时间大家可以下去看。在这首诗中最后写了什么呢?写到秦始皇派徐福入海求长生不老药,最后是个什么结果呢?“但见三泉下,金棺葬寒灰”,说秦始皇追求长生不老,派徐福两次入海寻求仙药,最终的结局是在地宫的那个金棺材里边,埋了他的一堆“骨灰”。这就是李白借诗歌用秦始皇来告诫当时的唐玄宗别求仙了,看看秦始皇最后求的结果是怎么样?还是死。那么,拿秦始皇警示皇帝有没有结果呢?我举一个唐太宗的例子。我们今天在《贞观政要·俭约》篇可以看到这么一段记载,是写唐太宗的,写的什么呢?这段话原文我给大家读一下,“秦始皇营建宫室而人多谤议者,为徇其私欲不与众共故也,朕今欲造一殿材木已具,远想秦皇之事,遂不复作也”。这话什么意思呢?说唐太宗李世民想造一个宫殿,把砖瓦、木料什么都准备好了,突然不盖了。为什么呢?他想起来当年秦始皇修宫殿惹得天怒人怨,导致了秦王朝灭亡。最后,唐太宗为了希望唐王朝能够多延续一些年,感觉到这宫殿我也不能建了。所以我们看,秦始皇对唐代皇帝确实还是有些警示教育作用的。
  '画外音' 历史上的借秦始皇来教化、劝谏帝王的事例可以说是司空见惯,而很多帝王自身对秦始皇的一系列弊政及其危害性也有深刻的认识,唐太宗就是典型事例。唐太宗的这种清醒的自戒对于他的政治行为产生了重大影响,贞观之治就是这一认识的重要成果。然而有位唐人在他的一篇流传千古的作品中提出了不同的观点,说教训总结了也是白总结,后人还会继续犯错误,那么这个人是谁呢? 他究竟是如何评价秦始皇的呢?
  在唐代写秦始皇、评秦始皇的作品中有一篇非常有名,这就是晚唐杜牧的《阿房宫赋》。这篇赋太有名了,可以说是一篇唐代赋作的翘楚之作,我们在中学也都学过。整个《阿房宫赋》只有六百多字,但是这篇赋把阿房宫建筑的壮丽、宏伟,和众多美人的绝色写得绘形绘色,给人的印象非常深刻。所以这篇赋一出来,“阿房宫”三个字就从此被人记住了,很多人认为阿房宫建成了,实际上阿房宫并没有建成。阿房宫并不是这个宫殿的正式名称,“阿”的意思据唐人的注释就是靠近,“房”就是房子,“阿房”就是靠近一大片房子的宫殿。实际上就是秦始皇想建一个朝宫,这个朝宫的前殿叫做阿房。但是这个阿房并不是正式的名称,秦始皇想把它修建完工以后再给它取名。为什么要修建阿房宫呢?据《史记》的记载,是秦始皇认为咸阳的宫殿太小而美人多,容纳不下。这可想而知,本来你秦国的宫殿容纳你秦国的美女足够了,你又把六国的美女都弄过来,那能容纳得下吗?肯定要扩建。阿房宫按我们今天的说法叫“烂尾楼”,就是它没有修完。它开始建于哪一年呢?在秦始皇三十五年开始修建,到了三十七年秦始皇就死了。阿房宫那么大,没有修完秦始皇死了,秦二世接着修,秦二世后来被杀,阿房宫还是没有修完。到秦王子婴的时候因为只剩四十六天,等起义军的刘邦、项羽打到咸阳的时候,已经没有办法修了,阿房宫终究没有建成,所以它成了“烂尾楼”。阿房宫多大呢?《史记》记载说这个宫殿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里边可以容纳多少人呢?万人。而且可以竖五十丈高的旗帜。
  杜牧的《阿房宫赋》是怎么评秦的呢?《阿房宫赋》提出来一个非常重要的话题,就是秦始皇创建的秦帝国的速亡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是因为秦始皇过度的骄奢淫逸,他太重视自己的享乐了。所以《阿房宫赋》说了两句很有名的话,说“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什么意思啊?就是当你(当皇帝的人)想充分享受人生的时候,天下的老百姓也想享受人生。你把老百姓所有的财富都剥夺来了,那老百姓就不能享受人生了,他能不恼恨你这个皇帝吗?《阿房宫赋》最后的结尾写了一段话,谈到了秦朝灭亡的原因。这段话是这样说的,“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乎,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这段话杜牧写得非常深刻,他讲了什么问题呢?他讲,六国的灭亡是六国的人自己做得不好,所以说“灭六国者六国也”,那么“族秦者秦也”,导致秦朝被灭的是秦朝本身。杜牧他讲了一个很深刻的道理:秦帝国灭亡自身的原因,内因是主要的。但是,假如说让六国的人爱六国的人,那么六国不会灭亡;假如说秦国人能够爱六国的人,那么秦朝传多少代都不会灭亡,也就是说,一个国家的灭亡很重要的原因是对他的臣民不施仁义。不爱自己的人民,心里没有老百姓,所以老百姓最后会抛弃了你。这个历史教训人们很难借鉴。这就是最后所说的“秦人不暇自哀”,秦朝人还没有来得及反思自己,“而后人哀之”,后人哀叹秦朝灭亡。但是后人在感慨秦朝速亡的时候,又没有吸取教训,结果又亡国了,又使后来的人再来哀悼前人。他讲了一个规律——王朝的兴替往往是后一个王朝在总结前一个王朝的失败教训,而这个教训永远是总结不完的;到下一个新王朝建立以后,它还会重蹈这个覆辙。
  '画外音' 在对秦始皇的评价中,焚诗书、坑术士是他的一大罪状,可是关于这一点历史上有不同的记载,这不同的记载决定了对秦始皇的评价是否客观公允的问题。那么对于焚诗书、坑术士不同的记载,唐朝人又是如何取舍的呢?秦始皇在唐朝人的心目中究竟是怎样的一个形象呢?
  唐人论秦的第三个亮点就是秦始皇被看成是暴君。我们在《焚书坑儒》那一集中讲了坑术士。对“坑术士”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秦始皇本纪》记载的。坑术士是怎么“坑”的呢?是因为方士们骗秦始皇说可以拿到仙药,最后花了很多钱还找不到仙药。这些方士还在背后诽谤秦始皇,最后他们还逃亡了,惹得秦始皇很恼火,于是下令追捕,抓了一些人审案子,再互相之间一供认,牵扯到四百六十多人,这些人被秦始皇全杀了。这就是《秦始皇本纪》记载的“坑术士”。但是还有另外一说,就是卫宏在《古文奇字序》中提出的新说。卫宏这个新说是怎么说的呢?说秦始皇把文字统一成小篆,导致很多读书人不满意。秦始皇就设了个阴谋,把天下的读书人召到京城封他们为郎,然后去骊山有温泉的地方种瓜。因为有地热的作用,冬天竟然能让那个瓜长出来(这叫反季节种植,我们今天在塑料大棚里完全能完成,但是在当时是个奇迹)。秦始皇就把这件事情告诉了这些读书人,让他们到那儿去集体考察。当这些读书人到了骊山的山谷里考察的时候,秦始皇突然下令向山谷里边封土,把这七百多个读书人全部给活埋了。这在《焚书坑儒》中也讲过。这两个记载,一个出自司马迁的《史记·秦始皇本纪》,一个出自卫宏的《古文奇字序》。这里边就有两个问题了,第一,司马迁跟卫宏各是什么时代的人?司马迁是西汉中期人,卫宏是东汉人,那就是司马迁的生年早于卫宏。当这两个人同时记载同一件事的时候,你信哪一个?一般来说,信时代早的那一个。就像我们今天这次讲座,你们每个人做个记录,你们的记录是最可靠的,将来你们的孩子再记录就不可靠,因为你们在前,他们在后。所以司马迁的记载应当是可靠的。第二,卫宏的新说没有交代史源,史料的来源是什么?因为这两则史料差别很大,你要按前一则史料《秦始皇本纪》的记载,那是秦始皇被那些方士们骗了,秦始皇一生气,把他们镇压了。如果按后一说,那秦始皇纯粹是设了个阴谋,把天下读书人一网打尽给害了。这两种说法的差别就使得秦始皇的形象很不一样啊。要按卫宏说的,那毫无疑问秦始皇不但是暴君,而且是一个极其恶毒的暴君,但是按前一说,“坑术士”就是事出有因了。
  我们发现唐代有一个很奇怪的现象,就是出现了一个重要的文化现象。按照中国文化史来看,秦代以前的典籍给汉代人读的时候,汉代人读不懂了,所以汉代出现了很多人为秦代人的典籍做注释,这是第一个文化现象。第二个现象,就是汉代人写的著作到了唐代读的时候,唐代人也读不懂了,所以唐代又出现了一批学者为汉代人写的著作做注释。这里边最有名的像唐人张守节为《史记》做注,写了《史记正义》;唐代著名学者颜师古为《汉书》做注;章怀太子李贤为《后汉书》做注,你看《史记》、《汉书》、《后汉书》,这都是前四史最有名的三部书。还有一个初唐著名的学者李善,为萧统的《文选》做注。张守节、颜师古、章怀太子李贤加上李善,这四个人都是我们今天承认的唐代顶尖级学者,这些学者在为古书做注引用坑儒这一说的时候,引用的是《史记》呢?还是《古文奇字序》呢?无一例外,这四个顶尖级的学者引的都是卫宏说而不是司马迁说。大家想想,这是偶然的吗?要是一个人引卫宏,三个人引司马迁,这我们可以解释。四个人都撇开司马迁,都引用卫宏的,为什么?这有一个原因,说明唐代这四个顶尖级学者都认可卫宏说。卫宏说把秦始皇说成一个极其阴险的暴君。我们通过这四个大学者给前代典籍的注释看出来一个问题,唐人把秦始皇看成什么?看成是一个极其阴险的暴君,这就是唐代人对秦始皇的共同看法。
  '画外音' 通过唐代大学者们对于秦始皇焚诗书、坑术士资料的取舍可以看出,虽然唐人对秦始皇的评价形式多样,但基本上没有摆脱对秦始皇的负面评价。大诗人李白虽然在《秦王扫六合》中盛赞了秦始皇统一中国的业绩,但最终也是把秦始皇作为一个负面典型来讽刺。一直到中唐时期,大文学家柳宗元才在他的《封建论》中客观地肯定了秦始皇,那么柳宗元肯定秦始皇的究竟是什么呢?他肯定秦始皇的背后究竟有着怎样的隐情呢?
  唐代论秦和评秦始皇的名家可真多,看看我们举的例子:第一个,盛唐的李白;第二个,晚唐的杜牧(盛唐有李白跟杜甫,叫“李杜”;晚唐有个杜牧跟李商隐,叫“小李杜”),这都是很有名的;第三个,是我们刚才讲的四个顶尖级的学者;第四个又是唐代的一个名家,和韩愈并列的柳宗元。柳宗元写了一篇著名的《封建论》在唐代论秦的著作中独树一帜。柳宗元的《封建论》充分肯定了秦始皇的郡县制,认为郡县制是一个非常正确的制度。《封建论》认为,秦始皇兼并六国以后,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是个非常英明的决定,秦朝的迅速灭亡不在于郡县制,而在于其他的暴政。所以在《封建论》中柳宗元讲了一句非常有名的话,“秦之失在政,不在于制”。说秦朝的失败在于它的政治,不在于它的制度,就是没有把秦朝的暴政和所推行的郡县制一股脑儿全部撇开,认为郡县制是正确的。这样一来,就出现了一个新的观点——在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肯定秦始皇的人是中唐的柳宗元。《封建论》高度评价了秦始皇的郡县制,而且“秦之所以革之者,其为制,公之大者也”,柳宗元认为,秦始皇的郡县制叫“公天下”,是大公无私。怎么是大公无私呢?秦始皇没有把天下的土地分给他的儿子,而是把土地作为郡县,由皇帝统一管理,这就叫大公无私。所以“公天下之端自秦始”,秦始皇的郡县制是公天下的开端。柳宗元对秦始皇的评价非常之高,这就带来了一个问题,那就是为什么唐朝人重视郡县制?为什么对郡县制看得这么重?人们对历史的评价总是从现实出发,超越自身现实的历史评价是不可能存在的。
  唐朝人重视郡县制和唐代的现实分不开,柳宗元生活的中唐时代,有一个最大的现实就是藩镇割据。什么叫藩镇?在唐代初年,中央政府就在唐代的边境地区(重要的州)设立都督府,到了唐玄宗时期,在边地的州里面已经设了十个都督府,这十个都督府都设了一个节度使,这就是所谓的藩镇。安史之乱以后,藩镇的势力扩大了,当时最有名的就是河朔三镇。河朔三镇就是指的魏博、成德、幽州。幽州就是北京,成德就是今天石家庄这一带,魏博指的是山东、河南、河北三省交界这一块,这一块在安史之乱以后由于唐朝中央政府的实力消弱了,不得不封了三个重要的节度使,都封给叛将安禄山和史思明的部下,让他们做这三镇的节度使。节度使有三大职责:扩充军队、任命官吏、收取赋税,等于他是一个独立王国了。而且节度使死了以后也不由中央政府任命,或者由他的儿子继位,或者由他手下的部将继位,这就形成了唐代中期著名的藩镇割据。这种藩镇割据到中唐后期发展到了四十多个。这些藩镇要么互相之间打仗,要么联合起来反对中央政府,对唐代的中央政权造成极大的威胁。柳宗元看到这个现实才认识到,郡县制可比藩镇割据要强得多。藩镇割据延续了两个世纪,使国家和人民都饱受苦难。一直到了宋初才解除了藩镇的兵权,藩镇割据的局面才得到遏制。所以柳宗元赞扬郡县制是和唐代的(特别是中唐)藩镇割据的现实密不可分的。柳宗元成了秦始皇郡县制的知音,那已经是秦始皇死后将近千年的事了,秦始皇死后那么多年,柳宗元才认识到郡县制的可贵。历史的魅力就在于它经历了千年的岁月之后,才能让后人体会到它的价值所在;在它历经了千年沧桑之后,才能让后人体悟到它新的意义。所以,秦始皇在位期间郡县制跟分封制进行过两次大的争论,这个争论最后以郡县制的胜利而告终。而中唐时期藩镇割据的现实使柳宗元认识到了郡县制的重要。
  以上我们介绍了四个方面的唐代人对秦朝和秦始皇的评价,就会发现唐代人对秦朝的评价明显和汉代人不一样,这就出现了一个重大转折,就是有批评也有肯定,这就是唐人论秦和汉儒评秦的不同之处,这就是唐人论秦新的视角、新的观点。那么后人呢,唐代以后的人又会怎么样评价秦始皇和秦帝国的呢?我们下次再讲。谢谢大家。
  46:千古一帝
  '画外音' 自从秦始皇死后,人们对他的评价不绝于耳,他已经成为一个文化符号,深深地印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心里。而在后人的众多评价中,“千古一帝”的评价最夺人耳目。那么,这个评价是从哪里来的呢?对于这个评价王立群老师有没有不同的看法呢?
  在上一期节目中王立群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