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血淬中华-第5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闻听此言,唐景崧不由得精神为之一振,连忙说道:“好,快快请诸位大人进来。”
  这些在台北的高级官员,不乏久经征战的骁将,也明知道倭寇攻台这一天迟早会到来,可一旦敌人“兵临城下”,每个人心中还是禁不住有些惶恐,整个议事厅内都充满了一种紧张的气氛。
  扫视了一眼议事厅中的众人,唐景崧开门见山地说道:“今日请诸位大人前来,主要有一事相商。今日电报局连续收到两江总督刘坤一与新任旅大经济特别区办事大臣冯华的加急电报,让我们提防倭寇从三貂角的澳底登陆。而且为防万一,他们还建议务必要做好疏散兵工厂、火药局和水雷营等重要军事设施的准备工作。不知诸位大人对此有何看法?”说着,他让手下把两份电报转交给俞明震等人传阅。
  看罢电报,众人一时间皆默然无语,各有所思。稍停,诸将中最有声望的铭军提督、负责防守基隆的张兆连首先开口道:“大人,倭寇此次跨海攻台,乃是劳师远征,后勤补给不便是其最大的不利之处,因此迅速夺取基隆港或淡水港(即沪尾,1860年依“天津条约”辟为与各国互市之口,建“淡水港”,但为了区别于淡水县,当时仍多依旧习以“沪尾”称之)就成了他们的当务之急。而澳底虽然只有曾喜照大人的两营广勇驻守,防卫相对比较薄弱,但是此地水深岸陡,荒僻难行,既不利于陆军登陆,又不便于后勤补给,倭寇在此登陆的可能性应该不大。况且,在天险三貂岭还驻有徐邦德的一營防军,我们只要稍事加以提醒,即可无虑。至于冯华所说的疏散兵工厂、火药局、水雷营之事,卑职以为也甚不妥当。值此人心惶惶之际,还未开战就谋划撤退,将会极大的扰乱军心。”
  张兆连久经军旅,熟悉阵战,这一番有理有据的分析立刻就引来了好几个人的纷纷赞同。不过,一向心直口快的俞明震却不以为然,马上接口反驳道:“张大人的分析固然有理,然而也有可商榷之处。卑职以为基隆港我军炮台坚固,港湾险要,兵力雄厚,士气高昂,倭寇想在此登陆,恐难以如愿;淡水港口水浅,巨舰不易靠岸,且我军戒备森严,也不易攻取;而三貂角澳底,水深浪平,地势开阔,我军防备相对空虚,倭寇如避实捣虚,到实在是不可不防。再说自杨歧珍率军内渡后,澳底虽还有曾大人的两营广勇,但毕竟成军时日尚浅,没有什么实际作战的经验,不可不虑呀!况且冯华在辽东连战连捷,绝非浪得虚名之辈,刘坤一更是久经征战,老成持重,他二人既有此担心,必非无因。”
  负责在台北附近巡守,护卫台北的台湾民主国副总统丘逢甲(原名秉渊,字仙根,号仓海,生于台湾苗栗)开始也觉得张兆连的分析有些道理,但俗话说“人的名,树的影”,冯华的赫赫威名还是让他心中产生了很大的疑虑。仔细思索了一番,丘逢甲开口说道:“论起行军布阵打仗,逢甲不如诸位大人,但刘坤一、冯华却是此中的行家,他们的意见还是应该予以重视。另外,冯华在电文中说‘别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这话听起来有些俗,可仔细想一下,却非常有道理。台湾是一孤悬海外的岛屿,一旦战争打起,倭寇封锁港口,截断航运,断绝外援,我们就将坐以待毙。因而,我们的兵工厂、火药局、水雷营等对支持战争尤为重要,冯华所虑还是有一定的道理。”
  由于张兆连、俞明震和丘逢甲三人开了个头,一时间与会众人议论纷纷,莫衷一是。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各抒己见,争执不下,于是都把目光投向了唐景崧。
  此时,唐景崧心中同样非常矛盾:他原来也认为日军会从基隆、沪尾登陆,因而把主力都集结在这一线,忽视了被他们视为荒僻之地的三貂角澳底。可是刘坤一、冯华先后发来电报,再三强调要加强对澳底的防守,再加上俞明震、丘逢甲等人也持有类似的看法,弄得他心底下也开始不踏实起来。然而台北附近就这么些军队,到底该如何安排三貂角澳底的防务呢?想到这儿,他摸着颌下的胡须沉吟起来。
  清军在台湾的部队,应属林朝栋所部十营“栋字军”以及刘永福所部八营“黑旗军”战斗力最强。林朝栋在中法战争时守台湾,勇敢善战,曾大败法军;刘永福在越南抗法,更是战功卓著,名震遐迩。可这两名战将却受到了唐景崧、张兆连等人的猜忌、排斥,分别把他们调到了台中和台南。而战斗力较强的张兆连、陈永隆、余致廷、余得胜等部目前分别驻守基隆、沪尾和棰园,驻守台北的除了唐景崧新招募来的未经训练和阵战的广勇、台勇外,就只有丘逢甲所指挥地一部分台湾各地的义勇军。
  看到唐景崧犹豫不决,久久都没有做出决定,丘逢甲站起身来建议道:“大人,逢甲以为对倭寇可能会在澳底登陆一事,虽然不能完全相信,但有备无患,聊胜于无。澳底,可以派瑞芳义勇军统领吴国华带所部两营台勇火速增援,并派都司陈波率护卫营协同前往,多增添一些防御力量。另外,由于台北地区的兵力已经有些捉襟见肘,为以防万一,还应立即将林朝栋所部从台中调回,驻防基隆市西北的狮球岭天险。至于疏散兵工厂、火药局等事,尽管目前不宜大张旗鼓,可是先期做一些准备工作还是应该的。”
  丘逢甲的这些建议应该说还是极为稳妥恰当的,当下就得到了大部分人的支持。而唐景崧和张兆连尽管心中不是很满意,但一来没有更好的主意,二来大敌当前也知道孰重孰轻,因此并没有出言反对,事情最终就这么定了下来。
  澳底位于基隆东北25公里的三貂角,由于所处位置偏僻荒芜,以及道路崎岖险恶,历来都是一个少有人问津的地方。然而1895年6月27日,在距离清政府正式交割台湾还有五天的时候,这里却一下子成为了全世界为之瞩目的地方。
  27日上午十时三十分,由旗舰松岛丸导航的日军“姬路”、“佐仓”和“丰桥”三艘运输船和十余艘汽艇,载着近卫师团步兵第一旅团长川村景明指挥的第二联队步、工兵各一个中队的登陆部队驶入了三貂角海面。午后二时四十分,日军先头部队六十人出虎仔山附近的核仔庄砂坡登岸。由于该地只有曾喜照所部的一哨兵丁防守,且士气涣散,防守松懈,遇敌后未放一枪就溃败了下去。日军先头部队兵不血刃,极为顺利地在澳底登陆成功。
  日军登陆后,吉田明中尉立即指挥工兵在盐寮附近架设简桥,以方便汽艇停靠,接应大部队上陆。吉田明原以为此番登陆作战会遭遇到台军的顽强抵抗,可没想到敌人却是如此不堪一击,看来自己这次可是捡了个大便宜。然而就在吉田明兴高采烈地发出“初战告捷,登陆成功”的信号时,一阵枪声却骤然响起,几名正在搬运器材、架设便桥的小鬼子纷纷中弹毙命。吉田中尉慌忙指挥鬼子兵就地隐蔽还击,可是光秃秃的海滩上哪里有什么可以藏身的地方。枪弹越发密集,鬼子兵不断地有人在枪声中倒下去。眼看着刚刚夺取的滩头阵地就要丢失,吉田明中尉额头冒汗,挥起军刀砍倒一个正在后退的士兵,才把已经动摇了的阵脚稳住。不过,没有多久他自己就被一颗流弹击中,一头栽倒在海滩上见阎王去了。鬼子兵失去了指挥官,又见在阵阵杀声中,成百上千的台湾士兵正在漫天遍野地冲过来,再也不敢恋战,慌忙丢下架桥器材,狼狈不堪地跳上汽艇,撤回到停泊在海面上的运输船。日军在澳底实施的第一次登陆就此宣告失败。
  原来,吴国华、陈波自接到增援澳底的命令后,未敢多做耽搁,立即带着部队日夜兼程赶往三貂角。在越过三貂岭后没多久,他们就遇上了从核仔庄溃退下来的广勇,这才知道倭寇已在核仔庄、盐寮登陆。知道情况异常紧急,吴国华吩咐陈波速带护卫营赶往澳底,而自己则指挥两个营的兵勇杀向核仔庄。以八百之众对阵日军的六十人,又打了个出其不意,结果当然可想而知。日军的先头部队不但留下了十七具尸体,而且指挥官吉田明中尉也毙命于沙滩上。
  如此轻松就取得了保卫台湾第一战的胜利,让吴国华和他手底下这些缺乏训练且没有多少作战经验的台勇们既意外又兴奋不已。看着逃窜而去的日军汽艇,兵勇们一阵欢呼雀跃,然后不待吴国华吩咐,又哗啦一下子都涌上了海滩,争先恐后地哄抢起鬼子丢弃的枪支、器材等战利品。
  正指挥着后续部队准备登陆的日军步兵第一旅团长川村景明少将听到核仔庄、盐寮方向响起了密集的枪声,就知道先头部队遇到了麻烦。他举起望远镜,看到先头部队的三艘汽艇正快速的向外海方向逃窜,而盐寮的海滩上却涌出了大量的支那军队。川村景明心中又惊又怒:按照情报,清军只在澳底驻有两营兵勇,这些人又是从哪里跑出来的,难道我们的登陆计划已经被支那人发觉了?不行,自己此次可是立了军令状的,无论如何都要取得登陆的成功。想到这里,他立即吩咐“松岛丸”等护航军舰和运输船上的舰炮一齐对登陆点进行密集轰炸,并命令十三艘汽艇做好第二次登陆的准备。
  海面上先是传来了一阵山呼海啸般的轰鸣,紧跟着无数的炮弹如冰雹般砸在海滩上。一时间,核仔庄、盐寮一带火光闪闪,烟尘腾起,弹片和沙石四处乱飞。这些既没有思想准备,又没有经历过如此恐怖场面的台勇,一下子就被打蒙了,竟没有一个人想到应该寻找合适的地形卧倒躲避,只是乱哄哄地在海滩上瞎跑乱撞,你拥我挤的乱成了一团。日军的这一轮炮击造成了台勇近百人的伤亡,许多刚才还活蹦乱跳的士兵如今却倒在了血泊里,再也没有起来。吴国华也受了轻伤,好在只是擦破了头上的一点儿皮,并没有什么大碍。
  三貂角一带的海岸防守确实是台湾北部地区防御链上的一个漏洞,除了在澳底有四门格林炮,盐寮、核仔庄附近根本就没有像样的防守设施。面对着鬼子规模更大的第二次强行登陆,头上缠着绷带的吴国华一边安排人救治伤员,一边指挥士兵用排子枪向海面上的鬼子汽艇射击。然而尽管也不时有鬼子被枪弹击中,却根本无法阻止汽艇继续前进。破浪而来的倭寇汽艇越来越近了,吴国华对此却毫无办法,只能眼看着倭寇的汽艇靠上海岸,二百多个鬼子嚎叫着从汽艇跳下,向砂坡滩头再次扑来。
  那些入伍不久的台勇究竟是没有经过真刀真枪的大阵势,再加上刚才日舰大炮的一顿狂轰滥炸,大多数人仍然是心有余悸,还没有从惊恐中恢复过来。面对着鬼子凶猛凌厉的冲锋,有的人还没有瞄准目标就胡乱开枪,个别胆小的甚至开始掉转过头准备逃跑。吴国华到底是曾经参加过中法战争的人,他知道“千里之堤,毁于蚁穴”,只要有一个人开始退缩,就会影响到整个部队的士气,自己的防御阵地就可能在瞬间崩溃。
  “站住!”吴国华的大声呼喝让两个转过身子准备逃跑的士兵停住了脚步:“弟兄们,我们一步也不能后退,大家的身后就是咱们的父老乡亲啊!澳底之战是我们誓死守卫台湾的第一战,如今全台湾的人都在看着咱们,我们决不能堕了瑞芳义勇军的名声!”
  台勇都是在本地招募的,其中不乏有血性的汉子。吴国华的话音刚落,果然就立即有人响应:“吴将军说得没有错,瑞芳的男儿决不做孬种,我们不能让小鬼子去祸害我们的亲人!”也有人大喊着:“杀死小鬼子,给阵亡的弟兄报仇!”
  军队里有句俗话,叫做“新兵怕炮,老兵怕枪”。随着鬼子汽艇的靠近海岸,日舰上的大炮也中止了对台军盐寮阵地的射击,从而大大减轻了恐惧大炮的台勇们心理上的威胁。再加上吴国华一番话语铿锵的鼓舞,士兵们又重新恢复了刚才痛击鬼子工兵时的那种同仇敌忾的气势。一阵排子枪射过去,冲在前面的小鬼子被打倒了十好几个,但后面的鬼子还是一窝蜂似的往前涌,随着第二轮射击,又有许多小鬼子命丧黄泉。
  人往往就是这样,刚才心里还慌慌的,几枪放过去,眼瞅着敌人倒在自己的枪口下,胆气不由得就壮了起来。痛歼敌寇的兴奋,保卫家园的信念,鼓舞着大家,台勇们打得更欢实了,冲上来的鬼子转眼间就被放倒了三、四十个。原本勇气十足的小鬼子,也不是不怕死,再也不敢毫无顾忌的往上冲了,进攻的速度立时慢了下来。川村景明看到进攻再次受阻,只得指挥部下就地卧倒、还击,双方就这样乒乒乓乓的对峙起来。
  日军的伤亡人数在不断增多,可登陆部队却依然寸步难移。看着已经西斜的太阳,川村景明知道桦山总督策划的偷袭三貂角的计划算是泡汤了,只得无奈地下达了撤退的命令。核仔庄、盐寮的阵地,依靠着台勇高昂的士气和人数上的优势,总算暂保无虞。
  看到倭寇撤退,台勇们再次欢呼起来。不过,吴国华却没有忘记刚才的教训,大声疾呼:“弟兄们注意隐蔽,小心倭寇军舰上的大炮!”果然没有多久,“松岛丸”等军舰上的大炮再次呼啸起来,好在有吴国华的提醒,日寇的这次炮击,并没有造成多少伤亡。尽管这样,由于台勇的军事素质及作战经验比日本士兵差了许多,许多人连在战场上保护自己的基本要领都不懂得,因此今天的战事,他们的损失要远远多于对方,一天下来已经有近二百人伤亡。
  第二十三章义旗指东海
  冯华站在台湾的地图前已经整整一个小时了,却依然没有想要挪动一下的意思。短短几天内,台湾的形势就急转直下,已经与他原来的设想大不一样。
  当初,冯华在提出“组织志愿军,渡海援台作战”的设想时,是经过了一番深入细致考虑的。他知道台湾军民反割台军事斗争之所以失败,除了有主持台湾防务的唐景崧布防失当,调度乖方,任用非人,治军无方这一首要原因外,外无援助,内无捐资,饷尽械绝以及台湾文武官员纷纷内渡,军心、民心动摇这两个因素也同样影响很大。对于如何解决这几点不利之处,冯华可以说是费尽了心思。他先是通过翁同龢获得了光绪对此事的认可与支持,并使得与自己关系密切,且坚决反对割让台湾的刘坤一提前回任两江总督,配合自己实施“志愿军渡海援台计划”。然后,又让翁同龢与刘坤一对唐景崧、刘永福等“台湾民主国”主要领导人进行暗示“朝廷不会坐视台湾不顾”,以坚其抵抗之心。最后,再与刘坤一联系,发电报提醒唐景崧倭寇很可能会在澳底登陆,务必加强这一地区的防务。
  冯华这一系列的安排按说考虑得相当全面,只要“台湾民主国”的决策不出现特别重大的失误,小鬼子想在短时间内占领台北地区是相当困难的。然而冯华千算万算,却仍然漏算了一点,由于阅历经验不足,导致他对人性的理解出现了一丝偏差,也使得台湾的战局并没有按照他预期的方向发展。
  冯华的失误来自于对唐景崧认识的片面。按照冯华的想法,唐景崧既然有勇气成立“台湾民主国”,并担任了大总统的职务,就表明他还是有相当爱国之心的,再加上翁同龢与刘坤一的那些暗示,应该能够坚定其抵抗倭寇侵台的决心。可是,没想到由于列强迟迟未对“台湾民主国”的成立表示支持,唐景崧的那一点继续抗战的信心早已经烟消云散了,他只是一门心思地想着如何才能平安无事地回返内陆。因此对于翁同龢、刘坤一的暗示,他不但根本就未放在心上,而且仍然做出了“在台文武官员自行选择去留”的决定。而这一决定的直接后果就是驻防澳底的福建水师提督杨歧珍依然如故地率部内渡,致使澳底的防务异常空虚,同时也极大地打击了台湾军民的抵抗士气。如果单纯只是这一点的话,冯华到不是毫无考虑和准备,最令他意外的是,在自己和刘坤一再三提醒“日军登陆的地点可能选择在澳底”后,澳底和三貂岭竟然还是在几天内就相继失陷。对于这样的现实,冯华心中充满了无奈:要知道在飞机没有出现之前,实施登陆作战是极其困难的一件事,整个世界近代军事史上,恐怕也只有中国会如此轻松地、接二连三让小鬼子登陆成功。而且在澳底和基隆之间还有一个号称“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三貂岭天险,可是怎么会也只坚持了两天就告失守呢?
  接到倭寇偷袭澳底的消息,唐景崧在佩服刘坤一、冯华料敌机先的同时,也重新对军力进行了部署。不过,由于倭寇同时也在基隆、沪尾发动了佯攻,他手底下可调动的机动兵力并没有多少。只能派陈国柱、包干臣各带一营兵勇增援澳底和盐寮;命驻守狮球岭的胡连胜所部六营,迅速赶往三貂岭布防;再次催促林朝栋所部10营迅速北上,接替狮球岭防务;并抽调基隆、沪尾各地部队约10营,向八堵以东推进。另外,刘坤一和冯华预测的准确性,也使得唐景崧开始认真考虑他们疏散兵工厂、军火库的建议,于是命令丘逢甲加快疏散的准备工作。
  6月28日凌晨,日军登陆部队在护卫舰艇大炮的支援下,再一次对澳底和盐寮展开了攻击。其中,第一旅团第二联队的三个步兵中队和一个工兵中队坐着汽艇,在两里宽的范围内对盐寮实施了大规模的登陆作战。吴国华指挥台勇尽管打退了日寇的两次登陆进攻,但自身也蒙受了巨大的损失,伤亡率高达六成。在弹尽粮绝,援兵又迟迟不到的情况下,力不从心的吴国华只得带着残余的三百余人退向澳底。其实,吴国华并不知道,包干臣带领的一营援军一大早就已经赶到了盐寮,但远远望见日舰炮击盐寮的恐怖场面,他又带兵私自退回了三貂岭。
  澳底的情况同样非常不妙,原来驻守在这里的曾喜照所部两营土勇,早在陈波率领护卫营赶到之前,已先行溃散。好在陈波以及前来增援的陈国柱先后带领一营台勇及时赶到,方才稳住了澳底的阵地。而且这里还有四门格林炮,也大大缓解了倭寇进攻的压力。
  中午时分,近卫步兵第一旅团第二联队及两个工兵中队、两个炮兵中队全部从盐寮上陆。下午二时整,日军在高千穗号、浪速号、吉野号等军舰炮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