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血淬中华-第5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誓师大会上,副总统兼义军统领丘逢甲振臂高呼:“台湾军民,义不臣倭,万众一心,誓不屈服,愿为岛国,永戴圣清!”数万军民齐声宣誓,雷鸣般的怒吼,响彻了万里海空。
  驻台湾爱国将领、台湾民主国大将军刘永福也发布了《与台民盟约》,要求在台将士与台湾同胞一道“誓与土地共存亡”。他还当场赋诗:“饮河枕戈看明日,磨刀励志属今朝”,表示不奉清廷诏令、自主抗日的决心。
  同日,一份署名“全台绅民”的《台民公告》电文飞入京师紫禁城,公告称:……百姓无依,惟有死守,据为岛国,遥戴皇灵……图固守以待转机……
  第二部怒海潮生第十五章轻舟入津门
  冯华一行人归心似箭,当天就在张家湾匆匆登上了返回天津的粮船。虽然是顺风顺水,但每个人却仍觉得舟行太慢,好在秋瑾的加入给大家带来了一些额外的欢乐。
  秋瑾本就是一个性情极为豪爽、大气的女子,尤其是现在摆脱了不幸婚姻的束缚,她更是恢复了往昔的热情与活泼。不仅与贺菱儿和龚芳愈发的亲密无间,就是对冯华、李九杲以及那几个侍卫也是有说有笑,丝毫也没有把自己当作是一个柔弱的女子。而冯华在平息了心中最初的一丝烦躁之后,也再次放下了情感的羁绊,海阔天空、山高水长,一切都随缘去吧!
  一路上,帆船宿河西务,过杨村务,只不过两日便到得天津城北面的堤头村。为了躲过当地官员那过分热情的欢迎所带来地烦恼和应酬,冯华经与李九杲商议决定提前在堤头村上岸,仍旧不声不响地低调入津。而这一突然的行程改变,却给冯华以后的行动带来了意想不到的变化,不但让已经得到冯华离京消息、一直守候在三岔河口码头的天津府大小官员扑了一个空,而且也无意间躲过了一场人专门针对冯华的暗杀行动。
  堤头村位于北运河东岸,是从北仓、霍家嘴、席场村经辛庄、东西窑洼进入天津的交通要道。站在村边高高的大堤上,直隶总督衙门旁边的那座高达六层的瞭望塔——镇海楼遥遥在望。
  村子不大,后街一带仍保留着“烟林罩绿,篱蔓萦青”的恬静自然,但临近北运河的前街却是另一番“沽客争渡、旅馆驻足”的繁忙景象。不长的大街上,饭馆、客栈、各种店铺一应俱全,出入津门的旅客车来人往,倒也显得热闹繁华。
  当时,这里是北地入津的必由之路,外出的游子们只要踏入堤头,就算是回到家乡了。因而,村子北头的那家“北来顺客栈”的门联上书写着“渐抵津门路,乡音入堤头”十个大字,文字与情景倒也分外贴切。
  从堤头村的小码头上岸后,心急火燎的冯华他们婉拒了客栈伙计热情地招徕,几个人在村里的大车店雇了两辆马车,扬鞭奋蹄一路轻松地进入了天津城。当马车行到大悲禅院附近时,依旧是一身男儿打扮的秋瑾突然招呼车夫停车。下得车来,她冲着冯华、李九杲一抱拳,清朗地说道:“冯大哥、李大哥,秋瑾就不与你们再结伴前行了,今日我们就在此别过。”
  听了秋瑾突兀而来地这句话,每个人都愣住了,贺菱儿和龚芳更是焦急而又关切地不约而同问道:“秋姐姐,你不跟我们一起走吗?你现在孤身一人能到哪里去呀?”
  微微笑了笑,秋瑾充满豪气地说道:“天下之大,我又有何处去不得!此次离京,我本就打算先回老家绍兴拜别老母,然后再从上海前往留学。今后我要按自己的想法去走自己未来的路,你们再次看到的将会是一个不逊男儿,一样可以为国建功立业的新秋瑾!”
  秋瑾这番豪迈过人的话语,使得众人一时间默然起来。如此豪气冲天的话语竟然是出自一个女子之口,实在令男儿也为之汗颜,冯华更是为自己曾经有过的那种种患得患失的情感深深感到惭愧。虽然贺菱儿和龚芳费尽了口舌,苦苦对秋瑾进行挽留,但已经下定决心要自己闯出一番天地来的秋瑾,还是在众人依依不舍的目光中,毅然决然地踏上了独自返乡的归途……
  与秋瑾分手之后,冯华几人轻车熟路,依旧悄然住进了位于东门外宫北大街的“大生字号”旅馆。不过,令他们感到有些意外的是,刚刚吃过晚饭,商德全便前来拜会。
  自茶楼相会,时间一晃就是一个月有余,此次见面双方自是免不了一番寒喧。商德全此时已经从《时报》上知道冯华、李九杲分别被任命为“旅大经济特别区办事大臣”和“帮办大臣”的消息,因此一上来就忙不迭地向二人道贺。
  冯华、李九杲与商德全虽然仅见过一面,但志同道合却让他们如同相识相知甚久一般。没有过分地客套,冯华甚感奇怪地问道:“子纯兄,你的消息到真是灵通啊!小弟这里前脚刚安顿下来,你后脚就赶了过来,莫非是有未卜先知之能?”
  见冯华并没有因为再次升了官而对自己有所冷落,依然是亲热的以兄弟相称,商德全心中不由暗暗感动,心中益发坚定了要随冯华干一番事业的决心。
  听了冯华的问话,商德全装出一副一本正经地样子说道:“子夏,我就是神机妙算呀!我不但算准了你们今天到,而且还知道你们一定会躲过那些欢迎的官员。”说完,呵呵笑了起来。
  原来,商德全估摸着冯华他们这几日应该回来了,接连几天他都要到“大生字号”打探一番。后来,干脆就“重金收买”了旅馆的伙计,只要上次来过的冯爷他们一踏进“大生字号”门槛,就着人立即到河北金家窑报信。今日听得人们哄哄着要到码头瞻仰“皇上钦点的旅大特区办事大臣、抗倭英雄冯华冯大人的风采”,商德全想:以子夏的为人,绝对不会如此招摇。因此,虽然三岔口码头人山人海,但商德全仍然在金家窑家中稳坐钓鱼台,等候旅馆伙计送来的消息。
  听得事情的原委,众人也都笑了起来,李九杲更是挑起大拇指赞道:“商兄,还是你厉害!我看你对情报地判断以及工作的效率已经可以与我那专门搞情报工作的黄兄弟相媲美了。”
  闻听此言,商德全连连摆手:“哎呦,秋阳老弟可不敢瞎说啊!我怎么敢在子夏身边安插间谍?”
  冯华取笑道:“做都做过了,还说不敢?”
  一阵说笑过后,谈话慢慢转入了正题,而商德全最关心的莫过于入京觐见皇上的事情。由于刻意要拉拢商德全,冯华除了“组织志愿军渡海援台”的事必须保密没有提及外,把如何拜会翁同龢等人和几次面圣的前后经过,以及奉太后、皇上谕旨建立“旅大经济特区”、编练新军等事都大略讲了一遍。
  对于前所未闻的在辽东半岛建立“特区”一事,商德全问得尤其仔细,毕竟它是个新鲜事物。听了冯华的详细解释,商德全沉吟了好一会儿后才赞叹地说道:“子夏,你这次进京实在是收获颇丰,非同小可啊!不但受到了皇上、太后的垂青,接受了你《变法自强疏》提出的那些改革变法建议,而且还得到了在旅大建立经济特区和编练新军的任命。机会难得,机会难得啊!义勇军移防旅顺、大连一事既有利又有弊,透过表象或许还能够看到更深层的一些东西,不过从义勇军发展的角度来看,远离京师或许更好,它可以减少很多的束缚;至于建立经济特区一事,真亏你能够想得出这种东西来,有了特区的身份,今后我们就可以放开手脚大干一场……”
  商德全的一番入情入理的分析,听得冯华连连点头:他的许多看法都与自己和李九杲私下商议的观点不谋而合。看来,这个商德全还真的是一个不可多得的人材。
  看到冯华对自己的观点表示认同,商德全心中充满了兴奋的感觉,自己的一身所学终于要有用武之地了。喝了一口茶水后,他再次说道:“子夏,在听到皇上恩准你建立经济特区和编练新军的消息后,为兄这些日子也没闲着,我利用以前的旧关系,为咱们义勇军物色了几个洋教习和武备学堂的同窗。我想,将来在咱们‘特区’,这些人还是用得着的,子夏不会嫌为兄太唐突吧!”
  “怎么会呢?义勇军现在最缺的就是人材。虽然我们将来仍要以自己培养人材为主,但目前还是应尽快从外部引进人才为我所用。子纯兄,咱们算是想到一块儿去了!来,赶快把这几个人的情况给我说说。”看到商德全对义勇军的发展如此上心,冯华心中也很是高兴。
  自己自作主张作出的事情能得到冯华的肯定,商德全心里一阵痛快,当下就把这几个中外人员的情况说了一遍。最后,他又略带婉惜地说:“本来,我还能帮子夏你多物色几个人才的,可是没成想有很多人已经提前接受了浙江温处道袁世凯的邀请。尤其可惜的是段祺瑞,他可是我们那一期的高材生,没想到却让袁世凯抢先一步给招揽走了。”
  与段祺瑞失之交臂,冯华并没有太放在心上,毕竟不可能所有的人材都会为自己所得。但袁世凯的动作居然如此之快,却让冯华感到暗暗心惊:看来袁世凯还真的不可小视,未来,他仍然会是自己最强劲的对手。
  并没有将心里的担忧表现在脸上,冯华哈哈一笑道:“那怕什么!他袁世凯有段祺瑞,我们义勇军有商子纯,咱们就与袁世凯、段祺瑞好好比试比试,看看谁编练的新军素质更高、战斗力更强。”冯华的一席豪言壮语说得商德全亦为之一振,胸中充满了意气风发的豪情……
  按照计划,冯华他们在天津还要拜会几个人,但距离最近,而且也是冯华最想见的,当然还是与自己有亦师亦友之谊的严复。第二天上午,冯华和李九杲二人吃过早饭后,再次来到了大狮子胡同深处的严公馆。可事情实在是要多巧就有多巧,严复这几日都住在水师学堂,并没有回家来,他们也再次吃了老管家一个不冷不热的闭门羹。
  无奈地摇摇头,冯华苦笑着对李九杲说:“说不得,咱们只好再去一趟东局子水师学堂了!”
  二人刚回到旅馆的房间外,就听到菱儿在屋中嘟囔着:“好不容易来到了冯大哥的老家,本以为能好好遛遛,可咱们除了这宫南、宫北两条大街和船码头,哪儿都没有去过,真是憋死人了!”菱儿刚说到这儿,一扭头看到冯华进来,不由吐了吐舌头,赶紧闭上了小嘴。
  贺菱儿的抱怨冯华听了一个满耳,不过他心中明白,自从昨天秋瑾离开后,贺菱儿的情绪就一直比较低沉,现在的牢骚只不过是借机发泄一下罢了。反正中午之前这段时间还没有安排什么事情,而且也要与义勇军在天津的情报部门进行联络,于是冯华笑着说道:“别抱怨了,冯大哥这就带你们去逛估衣街!”听了这话,贺菱儿和龚芳这两个小丫头高兴得一下子蹦了起来。
  估衣街东起大胡同,西至北大关,与宫北大街只有一街之隔,是当时天津城最繁华的一处商业街市。街西口一面牌楼书有“沽上市廛”四个大字,素有“畿南繁华津城地,热闹估衣第一街”之称。街两边的店铺一家挨着一家,五花八门的牌匾、花花绿绿的幌子在告诉人们每家店铺经营什么商品。在这里,绸缎棉布、皮货估衣、丝线百货、鞋帽成衣、寿衣香烛、洋广杂货、瓷器土产、字画玉器、纸墨笔砚、干鲜果品、药铺茶馆,五行八作,样样俱全。许多店铺贴着“大廉价照码九折”的红绿纸条,店铺的伙计着带有各地方言韵味的南腔北调,合辙押韵的诙谐吆喝,争相推销自己的商品,给街市的繁华热闹凭添了几分火爆。著名相声《卖估衣》的逗哏、捧哏,就是取自这条街上买卖估衣的对白。
  街面上虽不是人山人海,却也人流涌动、热闹非凡。商贩们大声地吆喝着:“快来瞧啊,快来看啊,便便宜宜的大甩卖啊!”,响亮的嗓音像磁石般地吸引着人们的听觉。尤其是那些轻易不进城的乡下人,别管是看到卖什么东西的,都满有兴致地挤到跟前饱看一顿,买与不买放一边儿,这进(北)京下(天津)卫,总是要开开眼的。
  贺菱儿、龚芳到底是女孩儿家的心性,看着那艳丽的绢花、五彩的丝线、各种花色的洋布和翡翠玛瑙饰品有些眼花缭乱、目不暇接;几名卫士却没有那个闲情逸致,他们小心翼翼地观察着四周的一切。
  “冯大哥,我想买点儿东西。”贺菱追上正在小声交谈着的冯华和李九杲。
  “哦,你喜欢什么只管买去。”冯华和李九杲一边谈论下午去东局子的事儿,一边漫不经心地回答着。
  贺菱儿却是分外高兴,与龚芳二人左挑右拣地分别购买了一对翡翠“如意坠”。看着贺菱比比划划、爱不释手的样子,龚芳又来打趣,俯在贺菱儿耳边悄悄地说道:“妹子,是不是与冯大哥一人一只呀?”
  被说中心事的贺菱虽是满脸绯红,却也不甘示弱,不失时机地反讥龚芳:“是呀,邢大哥戴一只,芳姐戴一只,只求二人万事如意,地久天长!”
  如是平常,龚芳定是不会饶过贺菱儿的,早就追过去惩罚一番。如今在大街上,自是不敢太“疯”,只好恶狠狠地瞪了贺菱儿一眼:“死丫头,回去再跟你算账!”
  尽管是东瞅西看、走走停停,两里长的街市还是很快走到了尽头。出了估衣街西口就是北门外,这北大关仅靠着钞关浮桥,东邻估衣街、锅店街,西靠针市街、竹竿巷,车来船往也是一处繁华所在。
  从北门到北大关仅约半华里长的大街两侧,店铺林立,热闹异常。什锦斋、素香园、天一坊等饭馆,天盛号酱肉、龙昌海货店、裕泰永杂货铺、公升茶庄、长源合蜡烛铺、联兴斋鞋帽铺等各色店铺,应有尽有,数不胜数。桥头西侧有一家字号叫“恩德祥”的包子铺,如今极负盛名的“天津狗不理”包子还没有叫响时,恩德祥的包子已经是远近驰名了,别说北城一带的商家行旅、街坊四邻常来光顾,就是城南城东的老少爷们儿也都闻香而至,慕名而来。
  看看已近中午,冯华一行人走进“恩德祥”,店堂里已是“人满为患,座无虚席”,堂倌殷勤的把他们让到里面的雅间。除了吃过“狗不理”包子的冯华以外,其他七人都被这面白、皮薄、馅儿大、料儿精、味儿香、口感好的面食精品所倾倒,一边啧啧称赞,一边敞开肚皮一顿饱餐,每个人都吃得满嘴流油。
  大家吃饱喝足走出“恩德祥”,李九杲则留在后边会账。等待着盘垣许久仍不出来的李九杲,贺菱儿有些不耐烦:“这个李大哥,结个帐也这么罗嗦!”
  不一会儿,李九杲走出店门,快步追上了众人。贴在冯华身边,他悄声说道:“大哥,五弟来了。”
  冯华禁不住一惊,按照安排黄德贵应该在山海关接应他们,此时他突然改变计划,必定是发生了什么特别重要的事情:“德贵来了,他现在在哪?”
  李九杲低声答道:“恩德祥的周掌柜说,五弟也住到了‘大生字号’。最新情报表明,人要在天津对咱们下黑手!”
  第二部怒海潮生第16~17章
  第十六章夜袭“明月轩”
  自从那日在龙口街,黄德贵、郑偃武和汪世宁等人对浦敬易作出了“进行监视跟踪,放长线钓大鱼”的决定以后,他们立刻把浦敬易案定为了一号案件,并从情报部、保卫部抽调出精锐力量,专门成立了一个特别小组,负责处理此案件。
  随着调查的深入和时间的推移,这个案子逐渐露出了端倪。这个浦敬易很可能就是隶属于“中川六之介”(陆志介)所供认的日本人专门针对义勇军成立的间谍组织“冯华特别行动本部”,他们的本部就设在在盛京城大北街的“明月轩照相馆”。如果说浦敬易是一只放出来的风筝,他人虽在龙口街,但线头却牵在“明月轩照相馆”的老板祁虎吉手里。
  “冯华特别行动本部”的浮出水面,让黄德贵、郑偃武长长舒了一口气,这颗随时都会给义勇军造成致命一击的神秘毒瘤终于露出了本来面目,义勇军在这场隐蔽的战争中又一次取得了主动权。
  浦敬易为人处事十分小心,虽说平时喜欢北街南街的到处乱窜,好东拉西扯地什么事情都爱打听,但其表现到还算“本分”,很像一个正经买卖人。为了装装门面,他也常在集市上收购一些土特产,还时不时地打着下乡收货的旗号到四乡二十八屯去转悠。
  前不久,浦敬易在回了一趟盛京后,又带来了一个叫田木成的年轻人。据浦敬易向客栈老板介绍,这个田木成是他们货栈的伙计,专门负责运送他这条线收购上来的货物。不过,随着田木成的到来,浦敬易在龙口街的活动却突然活跃起来,不但多次出入南圩门,对兵工厂进行窥视,而且还加紧了对军事学校和技术学校的侦察;同一时期,位于盛京的“明月轩照相馆”也出现了异动,不断有陌生人员出入其中。
  这一系列反常的表现,立刻就引起了黄德贵、郑偃武和汪世宁的注意,日谍最近很可能要有所行动。基于冯华从京师回来的日子已经为时不远,安全保卫工作必须进一步加强;再者,龙口街的大迁移行动也即将开始,为了确保兵工厂安全转移,应该是收网的时候了。
  那天,正是龙口街大集,刚刚从盛京返回的田木成带着一个搬运工打扮的人,携带着几只木箱再次进入了龙口街。以往,田木成都是装模作样地从龙口街带走一些收购的山货,而整箱往龙口街带东西还是第一次。负责监视浦敬易的张德山在田木成他们进入客栈后,立刻按预定方案发出了信号,埋伏在附近的汪世宁带领保卫人员以检查的名义进入客栈,直奔浦敬易的房间。
  虽然感到情况有些不太对劲儿,但浦敬易还是佯装镇静:“义勇军保护商工,远近闻名,各位如此行事,就不怕坏了义勇军的名声?”
  “保护合法商工,是我们一贯的政策。但是,如果是打着经商的幌子,干不可告人的勾当,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汪世宁冷冷一笑,针锋相对地顶了回去。
  将浦敬易三人拘捕之后,众人从田木成携带的物品中查获了大量的雷管与炸药。在确凿的证据面前,浦敬易像一只撒了气的气球,再也没有了当初的从容与镇静。经过分别审讯,他们供出了接受祁虎吉的指令“在龙口街兵工厂搬迁之前,伺机炸毁兵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