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执宰大明-第38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古辰,你认为本总兵会放关西七卫的人马过关?”经历了最初的震惊后,童毅很快回过神来,伸手一指那名随从,沉声向门外喝道,“来人,将这名叛徒给本总兵拿下!”

    。。。

    。。。

第七百零七章 风云突变() 
这名前来劝降的随从就是赵勇和杨威曾经在蒙古军队中见到的文勇伯古辰,同时也是在辽东虎皮营驿城见了把秃孛罗的那个风雷将军。

    伴随着童毅的命令,门外呼啦一声就涌进来一群卫兵,不过令童毅感到诧异的是他们并没有捉拿古辰,而是面无表情地立在屋子里。

    “还不快将此叛徒拿下!”童毅见状不由得大怒,指着古辰向那些卫兵吼道,可那些卫兵还是纹丝未动。

    “童兄,你我相识多年,小弟是什么样的人你难道还不清楚,如果没有把握岂会来见你?”古辰微微一笑,就势坐在了一旁的座位上,望着童毅说道,“童兄,你是一员难得的虎将,只要归顺了大元必当受到重用,大元已经吸取了教训届时将用你我来执掌政局。”

    “你也投靠了北元?”童毅闻言脸色顿时变得难看起来,他知道古辰已经控制了现场的局势,于是抬头问向了立在那里的张韬,神情冷峻地问道,如果没有张韬的协助古辰无论如何都不能做到这一点。

    “总兵大人,识时务者为俊杰,如今大元攻势凶猛,大人还是归顺大元为好。”张韬向童毅一拱手,沉声回答。

    “文勇伯,难道你想眼睁睁地看着北直隶的百姓遭受战火的屠戮?”童毅£,。闻言心中顿时就是一声苦笑,他不知道古辰是何时收买的张韬,不过现在看来张韬的叛变将给大明带来巨大的危害,随后皱着眉头质问古辰,提醒古辰他是大明的勋贵。

    “小弟已经说过了,以前的文勇伯已经死了,小弟现在是大元枢密院副使,取名风雷。”古辰的眉角微微皱了皱,不以为意地说道,“战争哪里有不死人的,只要大元入主中原,以后两京十三省都不用再打仗了。”

    “荒谬,蒙元统治中原时民不聊生,你想让大明的百姓再回到那个备受欺凌的世道?”童毅禁不住冷笑了一声,冷冷地反驳道。

    “童兄勿需担心,阿岱大汗和阿鲁台太师决定重用大明归顺的官吏,并且不改变大明现有的律法,不会出现童兄所担心的境况。”古辰笑了起来,有条不紊地回答,“童兄,小弟也不为难你,先委屈童兄在这里待上几天,待我大元攻下京城后童兄就自由了。”

    说着,古辰站起身向门外走去,想要把童毅软禁在倒马关,毕竟两人以前有着不错的交情,他并不想把事情做的太绝。

    “文勇伯,你别忘了,义国公和镇武侯已经在辽东取得了大捷,等关外战事一结束,你们如何应对这支悍勇之师?”

    望着古辰的背影,童毅高声向他说道,“另外,交趾和广西在镇武侯经营下日新月异,你们又如何应对交趾的骁武军?皇上励精图治,万民拥戴,北元凭什么入主中原?”

    古辰的身形微微一滞,随后加快脚步离开,他自然知道北元入主中原困难重重,因此只要能将宣德帝逼得宣德帝移驾南京城,那么北元与大明就有划长江而治的机会,再不济可以隔黄河而治。

    倒马关被软禁起来的人不止童毅一个,张韬假借童毅的名义召集了倒马关明军中高级将领去议事厅议事,将那些将领一网打尽统统关进了牢里,然后将童毅带来的两万明军悉数调出倒马关。

    在张韬的协助下下,不仅关西七卫的八万大军顺利过了,还把童毅带来的两万明军引进了关西七卫的包围圈,致使那两万明军稀里糊涂地就成为了俘虏。

    其实,除了关西七卫的八万人马外,进入倒马关还有童毅率领的三万仆从军,在倒马关叛军神情复杂的注视下浩浩荡荡地穿过了关口,畅通无阻地进入了北直隶的保定府。

    关西七卫的出现使得保定府鸡飞狗跳,乱成一团,当地的百姓万万想不到蒙古兵竟然会越过倒马关。

    北直隶的富庶自然远超西域,因此蒙古兵们自然不会放过这么好发财的机会,因此一路劫掠,气势汹汹地奔向了京城。

    宣德帝得知此事后是倍感震惊,整个京城笼罩在了恐慌的氛围中,没人知道关西七卫是如何悄无声息地通过重兵把守、易守难攻的倒马关,如果他们攻打倒马关的话至少事先京城也能得到战情通报。

    由于京畿附近的军队几乎都被抽调去了万全都司参战,因此京城的京军也就两万左右,即便是守护皇城亲军卫也只剩下三万余人,这对有九个城门的京城来说防守兵力严重不足。

    为此,宣德帝紧急从邻近的居庸关调来五万人马,使得原本有七万大军的居庸关只剩下两万人。

    宣德帝此举非常无奈,由于关西七卫越过了内长城进逼京师,他唯有从居庸关调兵来守护京城的安危,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居庸关已经被无奈地战略放弃,很显然京城的战略价值比居庸关大得多。

    与此同时,讲武堂紧急将骁武军郊外大营的人员全部内迁进了京城,并在在京畿附近的军户中募兵,短时间内竟然招募了近万人,加上骁武军郊外大营的留守人员,使得京城多出了一万五千余人的防守兵力。

    如此一来京师的兵力就有十二万,再加上征募城里的百姓,用来守城的话刚刚足够,要知道京城的兵力通常都是在三十万左右,现在的兵力只不过是平时的三分之一而已。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这场突如其来的战事,讲武堂终止了授课,其学员和教官以及大小官吏悉数编进了守城的军队中。

    作为大明勋贵的领袖,张辅当仁不让地担负起了守城的重任,为了增加兵力特意抽掉了京城各个勋贵府上用作护院的私兵,全力以赴守住京城。

    张辅的手里也有王牌,他的王牌是讲武堂库房中的三十门佛朗机炮和五千只火绳枪,这些武器虽然造出来了但是却没有往下发放,原因很简单,无论是炮兵还是火枪兵在上战场之前都要经过严格的训练,否则无法发挥出佛朗机炮和火绳枪的威力,很容易被蒙古骑兵俘获。

    虽说无法上战场与敌军厮杀,但是佛朗机炮和火绳枪却可以用来守城,炮兵和火枪兵所要做的就是发射出炮弹和子弹。

    因此京城的骁武军和讲武堂的教官、学员就开始操练佛朗机炮和火绳枪的使用,幸运的是讲武堂已经开设了火炮和火绳枪的课程,那些学员和教官虽然操作佛朗机炮比较困难,但是完全可以使用火绳枪。

    再加上留守京郊大营的骁武军中有佛朗机炮和火绳枪的训练人员,这就使得佛朗机炮和火绳枪皆能发挥出各自的威力。

    当张辅整顿好京城的防务严阵以待的时候,抵达京城的关西七卫却没有向京城发动进攻,而是调头北上浩浩荡荡地杀向了北面的居庸关。

    顶盔贯甲的张辅面无表情地望着大摇大摆向北杀去的关西七卫,嘴角流露出一丝无奈的苦笑,他最担心的就是关西七卫趁着居庸关兵力薄弱之际攻打,现在看来他的担心成为了现实,蒙古兵果然去攻打居庸关。

    面对这种情形张辅无能为力,如果他发兵前去救援的话绝对正中关西七卫的下怀,那些援兵绝对会在半路上被关西七卫伏击,凶多吉少。

    此时,居庸关依旧对京师有着巨大的拱卫作用,阻挡着阿鲁台所率领的蒙古大军,一旦被攻破的话内长城就失去了屏障京师的作用,也令周征在万全都司的大军陷入被动。

    然而,现实的情形比张辅所担忧的更加严峻,居庸关在九月初十受到了南面关西七卫和北面阿鲁台派来的三万蒙古大军的猛烈夹击,双方都使用了回回炮,使得居庸关守军伤亡惨重,顽强坚守两天后寡不敌众,被关西七万攻破了城墙,导致居庸关沦陷。

    回回炮又名西域炮,也叫巨石炮或者襄阳炮,它并不是后世的火炮,而是一种抛石机,这种抛石机不过是在古代抛石机的基础上改良、改进、创新得更加先进、威力更加巨大。

    十三世纪,在长达六年(公元12671273年)之久的南宋和蒙元襄阳之战中,蒙元军队第一次使用了新研制的回回炮,给襄阳城带来巨大的杀伤,协助蒙元军队迫降了襄阳城的宋军守将,进而一举成名。

    其实,无论中国还是外国,很早就有了“炮”这个器械,不过它并不是发射火器的工具,而是一种利用杠杆原理抛掷石弹的战具,又称为旝、云旝、飞石、抛石等,欧洲古代称为抛石机。

    在火炮出现以前,抛石机(炮)是古代战争双方攻守战的重要兵器。

    据宋朝兵书《武经总要》记载,炮以大木为架,结合部用金属件联接,炮架上横置可以转动的炮轴。

    固定在轴上的长杆称为“稍”,起杠杆作用,用一根木杆作稍的称为单稍,用多根木杆缚在一起作梢的称为多稍,稍数越多,抛射的石弹越重、越远。

    炮梢的一端系皮窝,容纳石弹;另一端系炮索,索长数丈。小型炮有索数条,大型炮多达百条以上。

    每条炮索由12人拉曳。抛掷石弹时,由1人瞄准定放,曳炮人同时猛曳炮索,将另一端甩起,皮窝中的石弹靠惯性抛出,射程可达数百步。

    在火药用于军事后,也还常常用炮抛掷火毯、毒药弹以及爆炸弹等。

    《武经总要》记载了十几种形式的炮,多数炮是将炮架置于地上或插埋于地下,固定施放。有一些在炮架下安装四轮,便于机动,称为车炮。也有的炮,其炮柱可以左右旋转,向各个方向抛掷石弹,称为旋风炮。

    抛石机在世界军事史上有着浓墨重彩的一笔,中国直至明朝中叶以后,伴随着火药和枪炮的推广,明军才逐渐淘汰了抛石机这种笨重的攻守器械。

    。。。

    。。。

第七百零八章 乱局() 
随着居庸关的沦陷,内长城在阿鲁台的蒙古大军面前成了一道摆设,直到阿鲁台挥军赶往居庸关,在宣府城坐镇的周征才意识到形势不妙,连忙派出斥候四下打探。

    与此同时,关西七卫在京师以西的房山设伏,伏击了从紫荆关赶来增援京师的三万明军,打了三万明军一个措手不及,最后落得一个全军覆没的下场。

    周征得知关西七卫从倒马关秘密进入北直隶,并且与阿鲁台的人南北夹击拿下居庸关后心中是万分震惊,他无论如何都没有想到倒马关那里会出问题,使得原本对大明十分有利的战局急转直下。

    虽然心中感到焦急但周征并没有乱了方寸,面对着踊跃请战的众将没有贸然下令增兵居庸关,很显然蒙古军队最希望的事情就是明军离开城池,然后在野外与明军决战,他怀疑蒙古军队布好了陷阱等着明军去钻。

    因此,经过慎重的考虑后,周征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将手里的最为精锐的骁武军派出了一万人,前去偷袭被蒙古兵控制的倒马关,准备切断蒙古军队从倒马关撤退的路线。

    至于被蒙古军队围困的京师,周征认为张辅应该会第一时间从居庸关调兵守卫京师,否则居庸关不会如此之快就被蒙古军队给攻克,以京师高大,。厚实的城墙,再加上张辅的调度以及讲武堂库房中的佛朗机炮和火绳枪,蒙古军队要想拿下京城并不容易。

    尤为重要的是,只要周征的大军依旧存在,那么蒙古军队就不会肆无忌惮地进攻京师,故而现在最重要的就是保存力量,静观事态的变化,千万不可轻举妄动。

    周征清楚居庸关被攻破后万全都司的明军将领肯定会着急,因此派人给保安城、怀来城和紫荆关的守将发去了公文,让他们在固守城池,未得他的军令前不得擅自出击,否则军法从事。

    紫荆关原本有五万守军,结果三万被蒙古军队围歼,周征为了加强紫荆关的防守特意从宣府城调了两万人马进驻。

    对周征来说,现在紫荆关的作用极其重要,不容有半点闪失,是连接万全都司明军与北直隶最近的一条通道。

    与此同时,周征通过紫荆关向山西都司、河南都司和山东都司下令,让他们不要贸然前来京城救援,而是就地组织防御,收好各关口喝道,以阻止蒙古军队南下或者西进。

    周征这样做实在是万不得已,山西都司、河南都司和山东都司的兵力被抽调得七七八八,剩下的人不少都是老弱病残,根本无力救援京城。

    南直隶的兵力也被抽掉了许多,再加上南京重要的地位,故而周征只能从湖广都司、浙江都司、四川都司、福建都司和江西都司等南方都司调兵,在山东、河南和山西集结。

    一时间,除了辽东、西南和西北地区外,大明其余地区的兵力都被调动了起来,纷纷向京师赶去。

    不过,周征对这些援兵并没有抱有太大的希望,大明南方卫所这些年生活安逸,训练松懈,战斗力连北方卫所的士兵都不如,如何能与蒙古人作战?

    因此那些南方卫所士兵赶来京师的象征意义要大于实际意义,可以对蒙古军队造成一定的威慑,最重要的是固守山东、河南和山西,将蒙古军队包围起来,使得他们不能南下或者西进,避免大明更多的地方被战火波及。

    让周征感到失望的是,距离居庸关最近的怀来城守将在得知居庸关失陷后震惊之下竟然下令城里的七万明军进攻居庸关,想要夺回京师北面的这道门户,结果在居庸关前被蒙古军队大败,怀来城也随之落入蒙古军队手中。

    阿鲁台同样也感到失望,宣府城里有十万明军,是明军在万全都司最精锐的部队,他最想消灭的就是宣府城里的明军,因此已经设好了口袋等周征率军驰援京城,结果宣府城的明军却按兵不动。

    除此之外,保安城的守军也没有轻举妄动,这使得阿鲁台趁机消灭万全都司明军的愿望化为了泡影。

    阿鲁台自然想要攻下大明的京师,可是北京城城高墙厚,而且周征又在万全都司虎视眈眈,这使得他根本没办法安心进攻京师。

    尤为令阿鲁台无奈的是,关西七卫的人马自从围歼了紫荆关的三万援军后行事就变得不受控制起来,在顺天府是大肆劫掠,四处争抢财物和女人,使得顺天府乌烟瘴气、鸡飞狗跳。

    毕竟西域相对于北直隶那就是荒凉的苦寒之地,如今关西七卫的蒙古兵见到了北直隶的花花世界自然要争相抢夺战利品了。

    如此一来,阿鲁台手里可用的兵力就减少了许多,对关西七卫的行为时无可奈何。

    关西七卫与鞑靼、瓦剌之间的关系不同,鞑靼和瓦剌属于大元帝国的人,而关西七卫则属于察合台汗国的人。

    成吉思汗创建的蒙古帝国由大元帝国和四大汗国组成,其中四大汗国奉大元帝国为宗主国,因此大元帝国也称为大汗汗国。

    蒙古西征后,在被征服地区建立了被称为“四大汗国”的钦察汗国、察合台汗国、窝阔台汗国和伊儿汗国。

    四大汗国的统治者在血统上均出自成吉思汗“黄金家族”,彼此血脉相连,因而同奉入主中原的大元帝国为宗主,与元朝驿路相通。

    虽然四大汗国都奉大元帝国为宗主,名义上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但实际上却无隶属关系,并未形成一个统一的国家,也未统一行使任何行政。

    因此,大元帝国的疆域实际在东亚,通常所说的那个横跨欧亚大陆的由成吉思汗子孙组建的帝国是包括大元帝国和四大汗国在内的蒙古帝国。

    1259年以前并没有大元帝国,当时成吉思汗建立的国家是蒙古帝国,伊儿汗国还没有成立,蒙古帝国的藩国只有钦察汗国、察合台汗国和窝阔台汗国,蒙哥是蒙古帝国的大汗。

    蒙哥大汗1259年在四川攻打合州钓鱼山时去世,其弟忽必烈与阿里不哥开始争夺汗位。

    忽必烈得知蒙哥死讯时在鄂州一带与南宋作战,听说留守蒙古本土的阿里不哥准备集会称汗,立即与南宋议和并北上回到开平(内蒙古多伦县),于1260年5月在以东道诸王塔察儿为首的蒙古宗王及汉人儒臣的支持下抢先集会称汗。

    阿里不哥闻讯后在阿速台、玉龙答失、海都等宗王的支持下于同年6月在当时的蒙古帝国首都哈拉和林召开“忽里勒台”大会,即大汗位。

    由于忽必烈长期居住在中原,任用汉人,推行汉法,改变了蒙古人的游牧传统,引起很多蒙古王公贵族的不满,故多数西道诸王当时均支持阿里不哥。

    为了争取宗王势力的支持,忽必烈默认了术赤后王别儿哥、察合台后王阿鲁忽及八剌、六弟旭烈兀对各自封地的合法统治权。

    忽必烈与阿里不哥随即展开了四年的内战,直到1264年阿里不哥兵败投降,忽必烈随后迁都大都(北京),以上都为陪都。

    由于忽必烈推行的“行汉法”主张造成众多蒙古贵族的不满,因此承认忽必烈为蒙古帝国的大汗,三大蒙古汗国纷纷与其敌对,忽必烈的政权遂只包括东亚与蒙古高原地区,从此蒙古帝国不复存在。

    不过,当时西征的忽必烈的四弟旭烈兀支持忽必烈为蒙古帝国的大汗,因此被忽必烈封为伊儿汗,留在西亚建立了伊儿汗国,依旧对忽必烈臣服。

    至元八年,即公元1271年,忽必烈公布《建国号诏》法令,取《易经》中“大哉乾元”之意,正式建国号为“元”。

    这是蒙古政权由世界性的大帝国转为中原王朝的分水岭,蒙古政权之前对中原地区推行的是极具游牧性质的掠夺式统治,中原地区仅是其属地的一部分,到忽必烈时才转型为以中原为主体的王朝,且在这之前“元”之名尚未出现,故“元朝”的建立应由此算起。

    元朝的蒙古文则称为“大元国”或“大元大蒙古国”,继承了原蒙古帝国的法统。

    不过,窝阔台汗国君主海都仍然与忽必烈敌对,并联合察合台汗国与金帐汗国组成同盟与忽必烈的元军交战,并一度攻占漠北哈拉和林。

    金帐汗国君主忙哥帖木儿本为忽必烈提名,但很快转为支持海都反对忽必烈。

    忽必烈去世后海都等继续与元成宗交战,直到海都于1301年2月去世。

    在窝阔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