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执宰大明-第12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活也更加丰富多彩。

    “这里的景色很美吧?”不久后,李云天身旁人影一晃,雷婷来到了他的身边,望着岸上灯火通明的小镇,微笑着问道。

    “如果大明所有的城市都像这里一样繁闹,那该有多好!”李云天懒洋洋地伸了一个懒腰,笑着回答。

    “终会有这一天的。”雷婷闻言显得有些意外,扭头看了一眼李云天,冲着他莞尔一笑。

    虽然李云天看似在感慨,但雷婷却觉得他并不是随口一说,言语中隐隐约约透露出一股舍我其谁的豪迈,自然相信李云天能让大明所有的城市都变得繁华。

    “太子决议整顿漕务,你爹以后行事要多加小心。”李云天忽然想起了一件事情,见四下无人,低声告诉了雷婷一件极其隐秘的事情。

    “查就查吧,反正每次皇上派来的巡漕御史都查不出什么来。”雷婷闻言不以为意地说道,漕务里面的水很深,并不是巡漕御史所能承担得起的。

    不说别的,自从漕运总督衙门成立以来,总督的人选一直都是从朝廷的勋贵中选拔,这些人在朝堂根深蒂固,没有哪个巡漕御史想要与那些勋贵为敌,搞不好还会被倒打一耙。

    “太子届时会派我来当这个巡漕御史,看来是铁心要清理漕务。”李云天知道雷婷所言是事实,于是苦笑着说道,这可是一件不折不扣得罪人的差事。

    “什么?”雷婷闻言顿时吃了一惊,神情诧异地望着李云天,急声说道,“太子这不是要让你在朝廷中树敌吗?”

    “我树敌越多,太子就会越信任我。”李云天见雷婷一副关切的神色,微微一笑,意味深长地点了雷婷一句,随后安慰着她道,“你放心,我会妥善处理这件事情,让他们无话可说。”

    “我爹应该如何做?”雷婷品味了一下李云天刚才的那句话,隐隐约约间明白了什么,抬头看向了李云天。

    “韬光养晦!”李云天微笑着吐出了四个字,随后解释道,“不出三年,漕务上必定会掀起一阵风暴,届时恐怕不少人会受到牵连。”

    “我一定让我爹从这场是非中抽身而出。”雷婷郑重地点了点头,她相信李云天绝对不会是无的放矢,看来李云天决心要在漕务上搅个天翻地覆。

    这就是朝中有人好办事的好处,李云天将如此重要的消息告诉雷婷,雷啸天就可以提前做准备,以免届时陷入被动。

    雷婷再怎么说也有两次的“从龙之功”,不仅李云天,朱瞻基肯定也不希望雷啸天受到牵连,毕竟,漕运以后还需要雷啸天这样的行家同时又值得朱瞻基信任的人来打理。

    由于李云天现在的身份是雷婷的随从,故而他没有和雷婷多聊,很快就起身离开了甲板回到了自己的房间。

    “听王中官的口音是河北人吧?”第二天吃早饭的时候,趁着与宋大山三人闲聊,李云天看似无意地问了王振一句。

    “大人好眼力,小的是河北蔚州人。”王振闻言满脸笑容地回答,身子微微躬着。

    由于他没有见过李云天故而现在还不知道李云天的身份,不过能随朱瞻基秘密北上京城,绝对背景深厚,十有**是朝中勋贵子弟。

    “蔚州!”李云天心中顿时暗叹了一声,如此说来眼前这个在自己面前恭敬有加的内侍就是二十多年后那个权倾朝野的司礼监秉笔太监。

    看来,要让宋大山与王振的交往中多加小心,王振以后能爬上司礼监掌印太监的高位,岂是等闲之辈?

    或者说,现在将其除掉,以免以后其坐大,在内廷中造成祸害。

    随即,李云天的双目闪过了一道杀机,所谓防患于未然,像王振这样危险的人物还是先下手为强,将其除了为好。

    不过随后李云天就放弃了这个念头,所谓时势造英雄,不仅永乐帝和洪熙帝,朱瞻基以后也会重用内侍,除去一个王振还会冒出一个张振、刘振出来,届时防不胜防,不如让王振在内廷放手一搏,他再想办法压制王振为好。

    王振此时无论如何也想不到,他生死完全就在李云天的一念之间,对于现在的他来说,李云天要想弄死他易如反掌。

    不久,李云天私下里找了一个机会,告诫宋大山要提防王振,千万不要小觑此人。

    宋大山虽然心中觉得奇怪,在他看来王振除了的书比他多之外也没什么大不了的,不过他相信李云天绝对不会平白无故地提醒他,故而暗中对王振进行了戒备,以防不测。

    李云天和朱瞻基一行人赶往京城的时候,乐安州的汉王府中,汉王朱高煦正在书房里翻阅着手里的两本账簿,这两本账簿正是鲁天行送来的那两本。

    自从接到了鲁天行传来的消息后,朱高煦一直举棋不定,他无法判断这件事情是不是洪熙帝设下的一个圈套,因此必须谨慎处理。

    “父王,该决定是否进京了。”伴随着房门被推开,一名穿着蟒袍的青年走了进来,摸样与朱高煦有着几分相似,他是朱高煦的嫡三子朱瞻坦。

    由于朱瞻圻被洪熙帝打发去凤阳老家守祖陵,故而现在朱瞻坦是朱高煦最为信任的人,有什么事情他都会与朱瞻坦商量。

    朱瞻坦毕竟年轻气盛,行事不像朱高煦这般小心谨慎,在他看来这是一个朱高煦夺取大明政权千载难逢的机会:只要朱高煦进京揭露洪熙帝驾崩一事,那么支持他的朝臣拥护下能够登基为帝。

    “南京那边有什么消息传来?”朱高煦的眉头皱了皱,现在不由得有些怀念朱瞻圻,朱瞻圻处事稳重,朱瞻坦还是有些毛躁,随后开口问道。

    “太子依旧在斋戒,据我们的眼线所报,南京城一切正常,没有丝毫的异样。”朱瞻坦闻言沉声回答,顿了一下后说道,“不过我们派在太子身边的一个眼线忽然失去了联络,不知道去了哪里,现在那边正在查他的下落。”

    “难道被太子察觉了?”朱高煦起身皱着眉头在房间里来回踱着步子,处于他这种级别的争斗,身边的人莫名其妙失踪很正常,十有**就是被朱瞻基发现了眼线的身份,故而派人秘密将其除掉,换做是他也会这样做。

    “只要太子在南京,那么形势就在咱们的掌控中。”朱瞻坦觉得没有必要关注一名无关紧要的小卒子,开口向朱高煦说道。

    “会不会是太子耍了一个花招,名为斋戒,实则已经秘密前来京城?”朱高煦闻言瞅了朱瞻坦一眼,不动声色地问道。

    倘若没有鲁天行的这封信,朱高煦无论如何都不会怀疑朱瞻基这次斋戒有异,毕竟朱瞻基提前两天宣布要效仿洪熙帝为大明祈福,还找来了南京城有名的道长开坛作法,再加上他的亲信都在南京,一切看起来都风平浪静。

    可是在接到鲁天行的这封信后,朱高煦不得不仔细琢磨朱瞻基此时祈福的用意,像洪熙帝一样,由于朱瞻基斋戒的住所被严密戒严,谁也不知道他现在是否在斋戒的住所里。

    “父王,你的意思是咱们的眼线发现了太子的诡计,进而被太子灭了口?”朱瞻坦双目闪过一丝惊讶的神色,沉声问道。

    “万事皆有可能,大意不得,你立刻赶去济宁,让济宁知府和济宁卫指挥使严查过往船只,太子倘若进京十有**走水路。”朱高煦眉关紧锁,心中迅速拿定了主意,停下脚步沉声说道,“另外,陆路也派人严加查探!”

    济宁知府是汉王府的旧臣,济宁卫指挥使是朱高煦以前的部下,两人自然以朱高煦马首是瞻,只要扼守住进京的通道,那么太子就是

    “父王,要是找到太子怎么办?”朱瞻坦迟疑了一下,开口问道。

    “一劳永逸!”朱高煦沉吟了一下,双目凶光一闪,冷冷地回答。

    朱瞻坦听闻这杀气腾腾的四个字微微一怔,随后冲着朱高煦一拱手,快步离去,自古以来为了争夺皇位兄弟阋墙、父子相残的事情不胜枚举,更何况朱瞻基只是朱高煦的侄子,杀了也就杀了。

    “大哥,你别怪做兄弟的心狠,要怪就怪你不识时务,非要霸占着金銮殿的那把龙椅,兄弟这么做也是取回自己应得的东西。”等朱瞻坦走后,朱高煦的嘴角流露出了一丝狞笑,阴森森地说道。

    出于对洪熙帝的忌惮,朱高煦虽然猜出洪熙帝出了事但是却不敢轻举妄动,毕竟两人交手了二十年,最后争夺皇位胜出的是洪熙帝,足见洪熙帝比他要技高一筹。

    因此,在未确定洪熙帝究竟是病重还是已经宾天,又或者在玩什么圈套之前,朱高煦不会贸然离开乐安州,以免给洪熙帝口实,使得洪熙帝抽出手来对付他。

    不过朱高煦并不会熟视无睹,他一方面让朱瞻坦坐镇济宁查找朱瞻基,要是朱瞻基真的北上,就打朱瞻基一个措手不及。

    另一方面,他已经给京城的武宁候和安武侯等亲信勋贵下达了指示,让他们想办法进入钦安殿探查洪熙帝是否在里面。

    倘若洪熙帝不在钦安殿,那么就表明洪熙帝斋戒祈福是一个圈套,这样就逼得洪熙帝不得不现身,要是洪熙帝无法出面,朱高煦就可以以“勤王”的名义光明正大地前往京城,进而掌控京城的局势。

    在李云天毫不知情的情况下,一场针对洪熙帝和太子的阴谋拉开了帷幕,使得原本就紧张的局势变得更加复杂。一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为转载作品,内容章节均由网友上传,与三江阁(/)无关,转载至本站只是为了宣传本书让更多读者欣赏。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小技巧:按回车'enter'键返回章节目录,按←键回到上一章,按→键进入下一章。←→

第二百二十三章 密谋() 
最快最新在/三/江/阁/,感谢书友提供本章节。

    六月上旬的一个晚上,北京城内一处不起眼的民宅。三江阁讀蕶蕶尐說網

    在夜幕的掩护下,陆陆续续有马车停在门前,马车上的人下车后急匆匆进入了院门,显得有几分神秘的气息。

    大厅里,武宁候、左军都督府右都督冯长安,安武侯、后军都督府右都督龚魁,兵部右侍郎武通,都察院左副都御使范彬以及刑部左侍郎秦永祥等追随汉王朱高煦的五府都督和各部院堂官齐聚一堂,相互间小声议论着什么。

    “各位大人久等了!”不久后,两名身穿便装的年轻人一前一后进来,前面一个人身材伟岸,相貌与永乐帝有着几分相似,微笑着冲在座的众人说道。

    “参见王爷。”冯长安等人连忙起身,冲着那名年轻人拱手行礼。

    这名被称为“王爷”的年轻人是朱高煦的庶子朱瞻域,受封临淄王,由于鲁仲乾被困在了宫里,因此朱高煦特意秘密派他来京城主持大局。

    跟在朱瞻域身后的人是鲁天行,朱瞻域到京城后最先找的就是鲁天行,鲁天行通知追随汉王的这些文武大员前来议事。

    “诸位大人,本王这次前来是有一件重要的事情要告诉大家。”在大厅里分宾主落座后,朱瞻域环视了一眼现场众人,冲着一旁的侍从挥了一下手。

    侍从随即拿出一些账簿分给了屋子里的众位勋贵和文官,正是鲁天行从宫里弄来的洪熙帝膳食记录。

    “自从皇上斋戒后,饮食口味竟然变了甚多。”很快,刑部左侍郎秦永祥发现了蹊跷之处,不无惊讶地望向了朱瞻域,他果然不愧是进士出身,思维缜密,头脑灵活。

    秦永祥这么一提醒,其余人也注意到了这一点,相互间交头接耳地议论着,显得非常意外。

    “父王怀疑钦安殿里的不是皇上,而是另有其人。”朱瞻域见状,不动声色地说道。

    “王爷,这件事情可非同小可,稍有差错后果不堪设想。”都察院左副都御使范彬沉吟了一下,不无担忧地说道。

    单凭一份膳食记录并不足以表明洪熙帝不在钦安殿,或许这是洪熙帝设下的一个圈套!

    听闻此言,在座众人深以为然,不由得齐刷刷望向了朱瞻域。

    “有一件事情诸位大人或许还不知道,太子数天前已经效仿皇上在南京斋戒,也为大明祈福。”朱瞻域知道范彬等人有顾虑,毕竟这件事情涉及到了洪熙帝,一旦有差池那就是通天的大罪,于是沉声说道。

    “太子身为储君,为国祈福无可厚非,没什么好奇怪的。”安武侯龚魁闻言不无狐疑地看着朱瞻域,他实在看不出来这里面有什么蹊跷之处。

    “如此一来,太子就像皇上一样,谁也不知道他的行踪。”他的话音刚落,兵部右侍郎武通就若有所思地说道。

    朱瞻域的双目流露出一丝赞许的神色,要说论到耍心计,那些行伍出身的勋贵岂是科班出身的文官对手,顷刻之间就看出了他言语中的关键信息。

    “王爷,你的意思是太子可能已经秘密进京?”范彬皱了皱眉头,试探性地问道。

    此言一出,大厅里的众人不由得面面相觑,太子虽然是国之储君,但与就藩的藩王一样,没有皇上的圣旨无法离开南京,否则就是谋反。

    朱瞻域虽然是临淄王,但依旧待在乐安州并没有去藩地就藩,即便如此他也是偷偷摸摸地来京城。

    “王爷,难道皇上出事了?”沉默了片刻后,秦永祥率先打破了场中的平静,神情诧异地问朱瞻域。

    很显然,太子不会无缘无故地前来北京城,要是他真的秘密进京,唯一的解释就是已经接到了洪熙帝的圣旨。

    而洪熙帝要想让太子进京完全没有遮遮掩掩,正大光明地下一道圣旨即可,完全没有必要这样大费周折。

    “父王的意思是,希望各位大人能查明皇上是否在钦安殿,如此一来所有的疑问将迎刃而解。”在众人的注视下,朱瞻域不动声色地说道。

    “钦安殿在宫里,要想进入谈何容易。”武宁候冯长安闻言不由得苦笑了一声,皇宫可是想进就能进得了的?

    “如果皇上受人胁迫,那么诸位大人就可以进宫救驾。”朱瞻域是有备而来,微微一笑,意味深长地说道。

    “王爷,你是说利用这份膳食记录?”秦永祥的眼前不由得一亮,拿起了手中的那本账簿。

    “皇上的口味一夕之间改变,这难道不是一件值得百官关注的大事?”朱瞻域微微颔首,沉声问道,嘴角流露出一丝得意的神色。

    “高,王爷的这一招浑水摸鱼实在是高。”范彬不由得冲着朱瞻域伸出了大拇指,顺势拍了朱瞻域一个马屁。

    倘若朝中文武百官知道这份膳食记录,那么一定会关心洪熙帝的安危,在有心人的推波助澜下绝对会群情汹涌,前去闯宫见驾。

    “进来吧。”朱瞻域对这个马屁很是受用,微笑着拍了几下手后沉声冲着门外说道。

    “下官见过王爷、各位大人。”众人扭头望去,只见一名身材粗壮的中年人走了进来,冲着朱瞻域等人躬身行礼。

    “告诉各位大人你是干什么的?”朱瞻域不动声色地向那名粗壮中年人说道。

    “禀各位大人,下官是御膳房的管事张旺。”粗壮中年人闻言,连忙自保家门。

    御膳房管事就是专门记录皇上饮食的人,一共有两名,是正八品的小官,张旺是其中一个,鲁天行手里的那份膳食记录就来自他这里。

    听闻张旺是御膳房的一名管事,冯长安等人不由得心领神会地对视了一眼,看来汉王已经在宫里面安排好了眼线。

    “张管事心系皇上安危,准备挺身而出检举皇上膳食变化一事,届时希望诸位大人鼎力相助。”朱瞻域见众人面露惊讶的神色,微微一笑后冲着他们拱了拱手,高声说道。

    “王爷放心,我等定当竭尽全力。”冯长安和范彬等人向朱瞻域一拱手,异口同声地说道。

    第二天一早,宫城,大明门外。

    张旺身穿正八品官服,手里捧着一本账簿,神情严肃地走向了大明门右侧长安右门侧前方的一个凉亭。

    凉亭里有一个鼓架,上面矗立着一面硕大的牛皮大鼓。

    这面牛皮大鼓就是有名的“登闻鼓”,乃明太祖洪武皇帝所设立,并派有专人进行管理,一有冤民击鼓申诉皇帝要亲自受理,如有官员从中阻拦,一律重判。

    本来,登闻鼓设立在午门外,后来洪武帝为了方便百姓上告,故而移到了长安右门外,派官员轮流值守,接纳击鼓申诉者。

    按照规定,登闻鼓只有遇到重大冤屈以及机密重情才能击打,否则将受到严惩,而一旦击鼓将会将案情向皇帝通报。

    这也就是百姓们通常所说的告御状,在百姓们看来只要告了御状,那么在皇帝的介入下冤情就能沉冤得雪,是没有办法的办法,也是皇帝监察民情的一种重要方式。

    “干什么的?”凉亭外守着一群亲兵,一名身穿正七品服饰的高个子官员见张旺迎着登闻鼓而来,不由得走上前拦住了他的去路,面无表情地说道,“登闻鼓乃御命之地,闲人速速回避。”

    “下官要告御状!”张旺瞅了一眼那名高个子官员,不动声色地回答。

    “你可想好了,非重大案情不得击鼓,否则将予以严惩!”高个子官员已经料到张旺不会平白无故地来这里,神情严肃地警告着他。

    “下官心意已决。”张旺没有丝毫犹豫,斩钉截铁地说道。

    高个子官员闻言眉头皱了皱,起身闪开了,洪武皇帝定下的规矩,至今无人敢违逆,否则就等着受到惩处。

    在附近亲兵的注视下,张旺大步走进了凉亭,抡起鼓槌咚咚地击打了起来,鼓声雄浑,立刻吸引了远处行人的注意,望着这边指指点点地议论着。

    “好了,好了。”片刻之后,高个子官员上前制止了张旺,在一旁的桌案前坐下准备记录张旺的案情,拿起笔后问道,“你是何方人氏,有何冤屈?”

    “下官御膳房管事张旺,状告元霞上人!”张旺神情严肃地回答。

    “元霞上人?”高个子官员微微一怔,他自然知道洪熙帝让元霞上人在御花园真武大帝神殿前开坛作法,好像与张旺八竿子也打不着。

    “你告他何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