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巨浪-第35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助,还帮助日本人恢复家园,在日本建立民主制度,这不是在帮助日本恢复国力,让日本再次挑战帝国吗?
  当然,数十年之后,几乎所有帝国百姓都不这么想了。
  其实,到美国宣布投降的时候,帝国在日本采取的很多“新政”都收到了显著成效。
  比如,在日本投降之后的半年中,一共爆发了上千起针对帝国驻军的暴力袭击事件,导致数千名帝国官兵丧命。到了战争结束前的半年,发生的针对帝国驻军的袭击事件不到二十起,且几乎都是极端份子所为,与日本平民没有太大地关系。
  在比如,后来在东京审判日本战犯的时候,几乎所有日本平民都认为是这些战犯将日本拖入了战争深渊,甚至有数个日本民意代表团主动要求上庭作证,并且要求军事法庭对那些战犯处以极刑。战后,有几个没有被判死刑地战犯还被日本民间极端左翼势力暗杀,就连主要用来陈列日本历史上的民族英雄地靖国神社(在日本投降之前,就有几名在战争中阵亡的将领,比如高野五十六地灵位被陈列在了靖国神社之内)也在战后被几名极端左翼人士放火焚毁。
  战后,日本的历届政府都坚决主张“亲明”的政治路线。
  当然,这与帝国一直在日本保有驻军也有一定的关系。毕竟,只有蜜糖加皮鞭,双管齐下才能从根本上确保日本不再成为帝国的敌人。
  有了在日本的经验之后,帝国在其他地区也采取了类似的政策。
  比如,在处理英国问题的时候,萧鼎昆就坚持主张尊重英国的主权与领土完整性,只保留基本的驻军权,给予英国民选政府足够的自主权。
  当然,英国也有一定的特殊性。
  主要就是德国成为了欧洲霸主,而英国要想成为世界强国,首先就得成为欧洲强国。对英国来说,首要敌人不是隔着半个地球的帝国,而是海峡对岸的德国。因此,只要德国想以欧洲头号强国的身份独霸欧洲,就必然损害英国的利益。
  而英国要想抵抗德国,就必须借助帝国的力量。
  在此情况下,将政权交还给英国政府,对帝国并没有威胁。
  相反,帝国的对英政策在很大的程度上对战后重新获得独立地位的法国、西班牙、荷兰、比利时,乃至意大利都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不管怎么说,像法国这样的欧洲传统强国绝对不会甘心成为德国的附属国,更不会心甘情愿的听从德国的使唤,而会想方设法的利用帝国的影响力与德国抗衡,恢复其欧洲强国的地位。
  另外,帝国在西班牙采取的政策也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
  当时,帝国占领着属于西班牙的巴利阿里群岛。最初的时候,有人主张让巴利阿里群岛独立,成为马耳他那样的,拥有独立性政权,军事权,乃至外交权的地区。萧鼎昆并没有这么做,而是在与德国协商之后,决定让巴利阿里群岛成为西班牙的一个拥有独立行政权的自治区,而不是从西班牙独立出来。
  这一政策在很大的程度上对战后成立的西班牙新政权产生了影响。
  当然,从更大的程度上,改变了西班牙民众对帝国的看法,从而使帝国在西班牙民众眼里更加具有亲和力。
  由此可见,当时萧鼎昆确实非常大胆的尝试了一些新的对外政策。
  在处理美国的问题上,萧鼎昆吸取了这些经验,并且力排众议,决定保持美国的独立性与完整性,只是在很多具体政策上更加强硬一点而已。
  比如,美国必须修改宪法,并且在新宪法中明确放弃国家的交战权。
  又比如,对美国的行政区划进行调整,确保在一半以上的联邦主体中让少数族裔占据多数,从而在根本上改变美国各族群在政权中的发言权。
  当然,在美国保有驻军,既是必要,也是必须的。
  战后,帝国与美国民选政府签订了一份非常重要的双边协议,即《明美共同安全条约》。在该条约中,美国将不得建立正规军,只组建一支用于维持国内稳定的非正式军事力量,即后来的国民警卫队。另外,国民警卫队又地方州政府控制,而不由联邦政府控制。最重要的是,美国将其本土的一百二十五处军事基地无限期的转让给帝国,并且承认了帝国在美国驻军的合法性。当然,帝国也承诺为美国提供安全保护,在美国本土受到侵犯的时候,帝国有义务出兵作战。
  通过针对这几个国家的战后政策就能看出,萧鼎昆在处理战后问题的时候,不但手段灵活,且非常务实,一改以往那种以面子、民族情绪为主导的手段,以更长远的目光,以及更现实的价值述求为目的,采取了非常手段。
  不得不再次承认,萧鼎昆确实是一位非常具有战略眼光的政治家。
  设想,如果当时帝国为了一时痛快,或者为了眼前的那点利益,用极端手段对待战败国,恐怕二十年之后,世界将再次遭受战争之苦。即便帝国有能力,或者说能够打赢下一场世界大战,帝国也将再次付出惨烈的代价,而直接的受害者就是帝国百姓。
  后来,萧鼎昆在其回忆录中就明确提到,在处理战后问题的时候,他首先考虑的是世界和平,而不是帝国的利益。可他同时又提到,只有在确保世界和平的前提之下,才能够确保帝国的根本利益。
  由此可见,萧鼎昆确实是一位值得所有人敬仰的政治家,更是一位值得所有人学习的领袖!
  第十五卷 最后总攻 第四十三章 … 战后重建
  在萧鼎昆所推行的战后新政中,最重要的一项就是对所有国家提供战后重建援助。
  相对而言,这项政策在帝国国内受到的反对也最为强烈。
  当时,几乎所有人都认为,帝国经历了七年的战争,国内环境已经非常恶劣,应该集中力量解决国内问题,将所获得的战争利益转变为实际好处,并且帮助国内经济复苏,而不是向其他国家,甚至是曾经的敌对国提供重建援助。
  据陈锦宽的回忆录,当时帝国内部曾经有人想推翻萧鼎昆的内阁政府。
  虽然没有任何相关的证据,但是根据后来陆续解密的一些资料来看,当时帝国陆军与帝国海军中的一股反对力量就曾经计划发动军事政变,让萧鼎昆下台。只是,该计划最终因为陈锦宽与肖万青,以及掌握着军权的主要将领的反对而没有变成实际行动。
  由此可见,当时国内对萧鼎昆援助战败国的反对情绪有多高。
  当然,从帝国这几百年来的历史中,也不难找到相关的原因。
  历史上,帝国从每一次获得胜利的战争中都获得了巨大的好处,甚至因为战胜后获得的利益,而发动对外战争。比如,当年在欧洲地区推行殖民统治,就让帝国商品充斥了整个欧洲市场,从而为帝国的资本家带来了丰厚的利润。巅峰时期,全世界八成以上的黄金与白银都在帝国的金库之中!
  更重要的是,战争的最积极推动者就是帝国的商人。
  这次,萧鼎昆不但不设法从战败国捞取好处,反而要用原本应该用来支持国内建设的资金去帮助战败国,确实让人很难接受。
  只是,当时有一批同样有着长远目光的商人站在了萧鼎昆那边。
  这批商人,就是帝国在大战之后出现的最著名的那十个金融家族地创始人,或者是奠基者(其中好几个家族都是从传统的商业家族转变而来的)。
  当萧鼎昆提出在战后向其他国家提供重建援助的时候,这批商人就看到了巨大的利益。
  不说别的,重建援助,援助的是什么?肯定不可能是物资,毕竟运送物资非常麻烦,且需要得到援助地国家,都要在战后重建自己的工业体系,要确保其工厂能够正常运转,就不能仅仅从帝国购买物资,而应该尽量使用本国生产的物资。因此,重建援助的根本是资金上地援助,而不是物资上的援助。
  也是说,战后帝国需要向其他国家提供大量资金。
  表面上,钱花出去了,帝国吃了很大地亏,可实际上却能够给帝国带来巨大的好处。
  比如,援助给其他国家的肯定是帝国金元,而其他国家拿到金元之后,不可能在本国,或者是帝国以外的任何国家购买到实物,只能从帝国购买重建所需要的物资,以及生产设备。如此一来,就直接解决了帝国国内产能过剩的问题,在收回援助出去的金元的同时,帝国国内生产出来的物资与设备就卖了出去,从而让帝国地工厂可以开工,让那些在战后大量裁减下来的工人可以找到新的工作。
  其次,援助分成了有偿与无偿二种,其中无偿援助肯定不是主体。
  在有偿援助中,接受援助的国家肯定要为之支付必要的代价。对于美国这类的战败国来说,因为其国家的硬通货都在战争期间遭到掠夺,就只能用资源,或者是初级工业产品来抵偿援助款项。如此一来,帝国就可以逐步淘汰掉低端产业,比如矿业,纺织业等等需要大量劳动力,又没有太高附加制的产业,集中力量发展高端制造业,最终达到占据高端市场的目的。
  对于德国这类地战胜国来说,则可以通过用硬通货支付的方式来获得有偿援助。
  到最后,帝国必然成为世界主要地硬通货,也就是黄金、白银等贵重金属的最大储备国。在此基础之上,帝国就可以逐步用金元取代黄金等贵重金属在国际贸易中地结算地位,从而让金元成为世界流通货币。
  只要金元成为了世界流通货币,也就是贸易结算货币,帝国就成功的控制了全球金融体系,为夺取金融霸权奠定了基础。
  最后,也是最重要地,通过对外援助,能够加快帝国产业的升级速度。
  从根本上讲,决定一个国家实力的是其工业生产效率,即一个工人能够生产出多少产品。另外一个关键因素就是工业产品的贸易价值,即一件工业产品能够在国际贸易市场上换取到多少其他产品。
  只有当一个国家具备了这二个要求,才有资格成为真正的强国。
  显然,数百年来,帝国在这方面确实做得很好,而且帝国的商人与资本家早就看清楚了这一点,并且一直在这方面进行努力。
  在这其中,科技实力显得至关重要。
  当然,要将科技实力转变成真正的国家实力,还需要做很多的努力。
  当时,帝国就正好面临着产业升级的机会。
  第二次世界大战不但夺走了上亿生命,摧毁了世界上的数个发达国家,打破了原有的世界秩序,还诞生了一大批新技术。
  比如,电子技术的进步就超过了很多人的预料。
  另外,在战争后期,重油裂解技术也基本上达到了实用水平。
  核能的开发与利用技术也浮出了水面。虽然当时还没有几个人意识到航空时代与电子化时代即将到来,但是很多拥有长远目光的商人与资本家都已在此时意识到,随着大量在战争期间诞生的新技术转入到民用产业,成为工业发展的新动力,下一轮生产力革命即将到来,随之而来的肯定是足以影响到全世界的产业革命!
  帝国要想继续保持领先性,就必须在产业革命上走在全世界的前列。
  而要进行产业革命,就必须同步淘汰掉相对落后的生产力,也就是将那些高能耗,高劳动力的产业转移到其他国家,让帝国的劳动者得到解放,从而能够为新产业提供足够的劳动力。
  显然,帮助其他国家恢复工业基础,是将帝国的低端产业转移出去的基础条件。
  这一点,在帝国战后的战略援助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比如,在对日本的战略援助中,帝国以恢复日本的国民民生为由,将纺织业,食品加工业,乃至低端冶金业都转移到了日本去。这样一来,日本的大批劳动力得到了用武之地,帝国也能够从日本进口到大量廉价商品,以满足帝国百姓的生活需要。同时,通过向日本出售制造设备,以及其他尖端技术,达到贸易平衡的目的。
  当然,产业升级与产业转移是不可能在一夜之间完成的,而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这个过程,在战后持续了二十多年。
  当人类进入了航空时代与电子时代的时候,帝国的资本家再次证明了自己的长远目光。当时,帝国国内的主要产业就是高端制造业、航空业、汽车业、特种冶金业、电子制造业、制药业等等具有高附加制的产业,而纺织业、低端冶金业、食品加工业、乃至造船业都陆续转移到了其他的国家或地区。
  当然,在产业升级中获得好处的绝不仅仅是资本家。
  通过产业升级,帝国的劳动者,特别是工人也成为了受益者。比如,以往一个工人生产出来的产品只能在市场上卖一个金元,而现在一个工人生产出的产品可以在市场上卖十个金元。虽然资本家从中拿走了大部分的利润,但是工人的工资也翻了好几倍。当然,最重要的是,帝国内阁政府与议政院在战后出台了数十项旨在保护劳动者权益的行政规定与法案,并且加强了工会的权力,从而使资本家不能肆意掠夺工人。
  除了工人之外,农民也同样是受益者。
  可以说,通过对外战略援助,以及后来的产业升级,帝国在战后的二十多年之内,不但经济快速发展,国内矛盾也得到了解决,更是避免了经济危机,在很大的程度上解决了帝国产能过剩的问题,从而使帝国首先进入了电子化时代。
  数十年之后,当所有人回首萧鼎昆当时的策略时,都不得不承认,正是萧鼎昆发起的对外战略援助,将帝国带入了发展的快车道,并且为战后为期二十年的“黄金发展期”奠定了基础,更为帝国的世界霸主地位提供了最坚固的基石。
  后来,有人在归纳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十项对世界产生了重大影响的国际政策时,“重建援助计划”排名第一。该计划不但使全球数亿人迅速的摆脱了战争的阴影,过上了稳定安康的日子,还对战后的世界秩序产生了重大影响。
  当时,得到了帝国大力援助的国家都在短期内恢复了实力,而与帝国对抗的国家则花了更多的时间来恢复战争创伤,从而导致其国际地位急剧降低。当然,这项计划也最终将世界分化成了二个集团,即以帝国为核心的“环太平洋集团”(除了英国、土耳其等国之外,主要成员国都是太平洋沿岸国家),以及以德国为核心的“欧洲大陆集团”。
  从这个角度来看,也许这正是战略援助计划的最大负面效果吧。
  第十五卷 最后总攻 第四十四章 … 军人归宿
  战争结束,所有军人最想得到的是一张回国的船票,可并不是所有人都能立即回家。
  白佑彬是在六月十日左右收到海军司令部的正式命令的,让他留在美国以占领军总司令的身份继续负责临时军管政府的工作。按照白佑彬的认识,他最多在美国呆一年半载,等到美国过渡政府成立之后,他就能衣锦还乡。当时,白佑彬还让回国的蓝凌波给家里带去了消息,并且托前往英国处理善后事务的谢昶伦帮他买一些礼品。
  此时,很多军人都收到了相关的消息。
  因为要成立占领军,以及临时军管政府,很多部队都要改制为占领军,到美国各地维持秩序与社会治安,随后还将被派去控制转让给帝国的军事基地。
  毫无疑问,几乎没有人想留下来。
  为了让军人们安心留在前线,并且体现平等原则,帝国首辅代替即将成立的帝国国防部公布了《现役军人退役暂行办法》。按照该办法,所有军人将通过服役时间,所立战功,所获嘉奖等因素积累一定的服役点数,只要服役点数达到了办法中所规定的退役标准之后,就能立即领到回国的船票。没有达到的,则必须留在前线继续服役,直到达到所需点数才能退役。
  帝国海陆两军也随后公布了《鼓励服役暂行办法》。
  按照海军公布的办法,所有志愿延长服役期限,并且与帝国海军签署延长服役合同的军人,都将得到“志愿服役勋章”,并且在晋升时得到优先考虑。
  当时,前线最缺的还是基层军官。
  可以说,整个战争期间,不管是海军,还是陆军,最需要的都是基层军官。主要是基层军官的伤亡量巨大,而补充量又不是很多。
  在几套办法公布之后。有大概三分之二地基层军官都达到了退役地标准。
  如此一来。海军不得不出台相关地政策留住经验丰富地基层军官。
  当时。海军为之制定了一系列地临时办法。除了志愿服役所获得地好处与有待之外。所有基层军官地下一次晋升要求降低三分之一。如果达到了新地标准。则立即晋升。另外。所有志愿留在海外地基层军官地津贴增加百分之二十五。每年还能根据实际表现。获得一笔额外地海外驻军津贴。上尉以上级别地军官每年都能获得半个月地探亲假(不含往返旅程所需时间)。在海外基地逐步建立完善之后。上校以上级别军官则可以分到住房。并且可以让家属随军。
  可以说。这些条件都是很优厚地。只是仍然没有办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当时。帝国军队面临地最大问题就是。大批义务兵都想退役。而裁军工作由迟迟没有能够安排下来。导致裁军工作滞后地原因有很多。其中最重要地就是帝国国内暂时无法为所有复员军人提供就业岗位。如果大批军人返回国内。一时之间又没有办法找到工作。必然导致国内局势动荡。
  再研究得深一点。则是战时地征兵体制不再适合战后地环境。
  在此之前,帝国一直实施的是义务兵与志愿兵结合的征兵体制。按照帝国宪法,每一名成年男性公民都有资格服兵役,只是在和平时期,帝国不需要那么多的军人,所以就主要招募志愿兵,而让达到了服役年纪地公民在三十五岁之前每年接受一个月到二个月的预备役培训。战争时期,则面向所有公民招募兵员,只要在服役标准之内的,且没有特殊原因的公民,都必须服役。
  这套由张居正首辅创立的军事体制,确实在数百年之内发挥了重大作用。
  只是,随着时代进步,特别是战争技术的进步,它越来越不符合战争的需要了。
  拿海军来说,因为装备了大量的新式武器装备,士兵的培训期已经从风帆时代地数个月延长到了一年左右(风帆时代征召的主要是商船与渔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