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因为“吉林”号的枪炮长没有能够及时测量出“缅因”号的方位数据,所以这三轮齐射全都落空了。正是如此,“缅因”号上的军械长在发现落下地炮弹偏差不但没有缩小。反而加大了之后,才重新确定了交战对手,从而发现朝他们开火的是“吉林”号,而不是之前的“江苏”号。
可以说,“吉林”号错过了最有利的机会。
如果能够在前三轮齐射中收获几个战果,“吉林”号就将占据先机,并且在接下来的炮战中压制住“缅因”号。
在新的交战秩序中,“吉林”号要单独对付“缅因”号,而之前对付“缅因”号的是排在“吉林”号后面的“武宗”号与“世宗”号战列舰。这二艘战舰上的六十七年型舰炮地威力比“省”级战列舰上的七十二年型舰炮差远了,对“缅因”号没有太大的威胁。因此,“缅因”号将炮口转向“吉林”号的时候,其战斗力几乎没有多大的损失。
万幸地是,不管是斯普鲁恩斯。还是“缅因”号的舰长,都没有料到白佑彬会改变交战顺序。结果,当“缅因”号开始向“吉林”号开火的时候。其炮击偏差并不比“吉林”号小多少。
直到六点四十二分,“吉林”号才获得了第一个战果。
从爆炸产生地火球来看,穿甲弹没有能够击穿“缅因”号的装甲,最多在上层建筑内部爆炸。没有能够对“缅因”号造成太大的损伤。
当然,这枚穿甲弹也让“缅因”号吃到了苦头,并且引发了一场小骚乱。
如果说“吉林”号运气好,那么前三轮齐射无一命中,根本就谈不上“好运”。如果说“吉林”号运气不好,那么在仅仅一分半钟之后,一枚穿甲弹就再次命中了“缅因”号。而且与上一次命中的弹着点几乎完全重合。这就完全算得上是运气。
第二枚击中了“缅因”号舰体左侧,前烟囱与后烟囱之间部位地穿甲弹仍然没有能够穿透“缅因”号的水平装甲。却干掉了正在附近抢修受损舱室,抢救受伤人员的数十名损管队员。并且导致“缅因”号左侧的损管力量降低了近五分之一。
如果“吉林”号的运气能够再好一点,那枚穿甲弹向左侧偏大概五米,就能从前一枚穿甲弹炸损的装甲处进入舰体,而下方就是“缅因”号的一号轮机舱。在穿透了水平装甲之后,穿甲弹有至少一半地机会进入轮机舱,从而使“缅因”号丧失部分动力。显然,“吉林”号地运气还没有“好到家”。
同样的,“缅因”号地表现也时好时坏。
在六点四十一分的时候,“缅因”号就打中了“吉林”号。
如同“吉林”号地四百毫米重型穿甲弹无法击穿“缅因”号的装甲一样,“缅因”号使用的重达一千二百二十七公斤的十六英寸重型穿甲弹也无法在如此远的距离上击穿“吉林”号的装甲,仅仅在“吉林”号右侧距离丙炮塔大概三十米的地方炸开了一个巨大的窟窿,并且摧毁了一座副炮炮塔,炸飞了二座速射炮炮塔。
取得第一个战果之后,“缅因”号就连续错过了好几次机会。
直到六点四十七分,“缅因”号才再次击中了“吉林”号。与前一次命中一样,穿甲弹炸毁了舰桥右后方的副炮炮塔,却没有能够对“吉林”号造成致命损伤。
在此之前,“吉林”号连续击中了“缅因”号三次。
六点四十八分不到,从“吉林”号乙炮塔一门主炮打出的穿甲弹准确的命中了“缅因”号B炮塔的正面装甲。
虽然穿甲弹没有能够击穿厚达五百毫米的装甲,但是其带来的巨大动能震坏了“缅因”号上本来就非常脆弱的炮塔旋转机构,最终导致其B炮塔仅能在左侧七十五度到一百度之间转动。
可以说,“衣阿华”级战列舰最大的设计缺陷暴露了出来。
该级战列舰的主炮炮塔,以及配套设备的总重量超过了一千七百吨,炮塔与扬弹机构,以及弹药舱为一个整体,由一台三百五十马力的液压马达驱动,可以达到每秒四度的水平旋转速度。
整体炮塔可以使扬弹机构进一步简化,减少了出故障地几率。
问题也同样突出。即炮塔的旋转机构相对脆弱,基座本身就承受了炮塔的重量,如果被穿甲弹击中,在巨大的冲击力作用下,很容易损毁,从而使炮塔丧失作战能力。
相反,“省”级战列舰采用了分置式炮塔,弹药舱并不随同炮塔一起转动。
这种设计方式的弊端也很明显,首先会使扬弹机构,以及弹药舱内的输弹机构更加复杂,容易出现机械故障。另外,要求炮塔与弹药舱的结合部位极为紧密,增加了制造与加工难度。当然,好处同样明显。即炮塔可以做得“轻”一点,在使用相同承重能力的基座时,其基座的亢余度更大。即便被穿甲弹直接命中,也不一定会受到严重损伤。
两种不同地设计方式也体现出了美国与明帝国的工业实力差距。
采用分体式炮塔,必须具备大尺寸零部件精确加工的生产能力,需要更大的水压机,以及精度更高的机床。如果没有相当地工业实力,就只能采用整体式炮塔,避开分体式炮塔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打到这个时候,“吉林”号与“缅因”号可以说是不分上下。
虽然“吉林”号占有一点优势,但是并不明显。由此也可看出,“衣阿华”级与“省”级战列舰的性能确实在伯仲之间,很难分出高下。
另外。“缅因”号上地美军官兵明显不如“肯塔基”号与“路易斯安那”号的官兵。
从炮击命中率上来看。“缅因”号的命中率不到百分之一,而“路易斯安那”号的命中率超过了百分之三。“肯塔基”号地命中率也接近百分之三,也不如“广东”号与“江苏”号。
打到七点之前。“吉林”号挨了六次,击中对手九次。
这个战绩不算好,也不算差。
与“广州”号相比,“吉林”号受到的损伤要小得多,除了右侧的二座副炮炮塔,以及四座速射炮炮塔被毁之外,并没有多大的损失,九门主炮都在继续作战,火控设备也没有受到损伤,舰桥内的指挥系统也安然无恙。
只是,“吉林”号地命中率就低得多了。
最关键地是,打到此时,“吉林”号只让“缅因”号的B炮塔丧失了部分战斗力(因为炮塔卡住地位置正好使其炮口对准了“吉林”号,所以在整个炮战中,“缅因”号的B炮塔仍然在继续开火),并且在其次要部位开了几个窟窿,并没有使“缅因”号完全丧失战斗力,更没有使其损失速度。
以当时地交战情况来看,“吉林”号的表现也算得上是难能可贵。
在穿甲弹无法击穿敌舰关键部位装甲的情况下,即便能够多击中对手几次,结果也不会有多大的变化。
同样的,“吉林”号无权擅自脱离战斗序列,也就无法缩短交战距离。
作为整个主力编队中,除了对付早就损失了一座主炮炮塔的一号目标舰的旗舰之外,唯一单独对付一艘敌舰的“吉林”号,能够在四十分钟内压制住对手,且自身没有受到多大的损伤,这已经算得上是不错的表现了。
也许,“吉林”号的最大贡献是成功的牵制住了“缅因”号。
从整个交战序列来看,如果没有“吉林”号,那么“广东”号与“江苏”号就不能放手对付“路易斯安那”号。另外,位于“吉林”号后面的四艘“皇帝”级乙型战列舰也不敢放心大胆的去收拾四号目标舰,即“明尼苏达”号。
因为“吉林”号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所以杨定方才敢于采取果断战术。
也许,连白佑彬都没有料到,改变僵局的是第42舰队里的四艘略显落后的“皇帝”级乙型战列舰。
第十一卷 战略转折 第六十三章 … 群殴强敌
战斗打响的时候,杨定方就感到形势不容乐观。
按照最初的交战顺序,杨定方就想到,白佑彬想利用第41舰队里四艘“省”级战列舰的强大战斗力,首先打垮第21舰队里的前两艘战列舰,然后再集中力量对付后二艘战列舰。在此期间,第42舰队的四艘“皇帝”级乙型战列舰只有一个任务:牵制住敌人主力编队后面的二艘战列舰。
只是,以当时的情况,杨定方根本不相信白佑彬的战术能够成功。
英国本土舰队肯定就在战场附近,而且会迅速投入战斗。“省”级战列舰的战斗力不比“衣阿华”级强多少,即便能够击败对手,也需要好几个小时的时间。显然,白佑彬不可能获得好几个小时的时间,也就不可能从容不迫的击败第21舰队。
随后,“罗守义”号轻巡洋舰发来的消息让杨定方坚定了他的判断。
当时,他就预感到,白佑彬会调整交战顺序,争取尽快干掉,或者打残第21舰队,然后去对付实力不会差多少的英国本土舰队,力争在这场海战中干掉敌人的二支作战舰队,一举拿下北大西洋的制海权。
以杨定方对白佑彬的了解,只要白佑彬不想长期留在第四舰队,他就得力争完胜。
当然,杨定方也不希望白佑彬一直留在第四舰队。这不仅仅是处于对整个战局的考虑,也处于杨定方对个人前途的考虑。只要白佑彬留在第四舰队,杨定方就永远只能是第42舰队的指挥官。如果白佑彬能够调回第一舰队,那么第四舰队中,唯一能够顶替白佑彬出任舰队司令官的就是杨定方。
虽然北大西洋暂时还不是主要战场,但是对杨定方来说。能否成为舰队司令官将是他海军仕途的重大转折点。
从这个角度看,杨定方也很想帮白佑彬获得一次决定性地胜利。
随着白佑彬下达改变交战顺序的命令,杨定方立即行动了起来。
按照杨定方的理解,白佑彬将改变交战态势的重任交给了第42舰队的四艘战列舰,不然他不会让四艘战列舰去对付一艘敌舰,即便那艘敌舰比第42舰队的四艘“皇帝”级战列舰都要先进。
与前面四艘战列舰不同。杨定方不用考虑保持交战队列地问题。
六点三十二分,杨定方就下达了将航向转到二百九十五度的命令。当时。第21舰队地航向为二百七十度,第四舰队的航向也为二百七十度。在二十五度的偏差角的情况下,四艘“皇帝”级乙型战列舰上的所有主炮仍然能够瞄准四号目标舰。
随即,杨定方就下令将航速提高了五节。
这样一来,不但可以迅速缩短交战距离。还不会因为提高速度而遮挡住了“吉林”号地炮击射界。
杨定方的想法很简单:缩短交战距离,即便会有某艘“皇帝”级乙型战列舰遭到重创,也能用另外三艘“皇帝”级乙型战列舰干掉对手。
这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
“省”级战列舰上的七十二年型四百毫米舰炮都无法在二万米地距离上击穿“衣阿华”级的水平装甲,“皇帝”级乙型战列舰配备的六十七年型战列舰更不可能在如此远的距离上对“衣阿华”级战列舰构成致命威胁。
在“亚速尔海战”中。第42舰队就“领教”过第21舰队的厉害。
当时,在第41舰队去对付英国大西洋舰队的时候,第42舰队负责追击第21舰队。因为斯普鲁恩斯害怕遭到二支作战舰队的围剿,所以没有敢于与第42舰队决战。即便在对手无心应战地情况下,第42舰队不但没有追上第21舰队,也没有能够在追击战中让对手遭到重创。
最主要地问题就是:“皇帝”级乙型战列舰的主炮威力过小。
如果第42舰队地四艘战列舰继续呆在第四舰队的战斗序列之内,将没有任何机会让四号目标舰。即“明尼苏达”号遭到重创。更不可能击沉“明尼苏达”号,反而会遭到“明尼苏达”号地沉痛打击。
只有缩短交战距离。才能够弥补火力上的缺陷。
当然,杨定方的这一决策也冒了很大的风险。
“明尼苏达”号最初对付的是“吉林”号。根本没有理会第42舰队里的四艘战列舰。由此可以断定,斯普鲁恩斯,或者“明尼苏达”号的舰长已经判断出了第四舰队主力编队后四艘战列舰的级别,并且知道“皇帝”级战列舰的主炮对其无法构成严重威胁。
随着交战顺序改变,“武宗”号带头向“明尼苏达”号逼近,情况立即发生了变化。
六点三十五分,“明尼苏达”号开始炮击“武宗”号。
二分钟之后,一枚十六英寸穿甲弹就击中了“武宗”号甲炮塔的正面。虽然没有能够击穿装甲,但是爆炸产生了大量的弹片,其中好几块就打在了司令舰桥外面。另外,甲炮塔也暂时丧失了作战能力。
紧接着,“武宗”号挨了第二枚炮弹。
这次就没有那么幸运了,穿甲弹打在了舰桥右后方,并且在击穿了露天装甲之后,又击穿了水平装甲,最终在与二号锅炉舱仅隔了两个舱室的地方发生爆炸。虽然没有能够直接摧毁二号锅炉舱,但是震坏了数根高温高压蒸汽管道,导致二号锅炉舱内的数十名官兵伤亡,同时迫使舰长不得不下令暂时关闭二号锅炉舱里的二台锅炉。
为了保持航向,四号轮机开始超负荷运转,同时一号轮机的输出功率降低了一半。
万幸的是,当时战舰还没有达到最快速度,在只有三台蒸汽轮机工作的情况下。仍然能够继续保持现有速度。
到六点五十五分的时候,“武宗”号已经挨了六枚穿甲弹。
其中第六枚穿甲弹打在了“武宗”号右侧舰首地水线附近,并且在进入舰体之后改变了前进方向,最终一头撞上了弹药舱前方的装甲隔板。虽然穿甲弹没有能够穿透厚达一百八十毫米的装甲隔板,但是爆炸之后在舰体上撕开了一条长达十多米的裂痕,并且导致舰首处至少十四个舱室进水。从而使“武宗”号出现了六度左右的首倾。
杨定方也在爆炸中受了点皮外伤。
此时,“武宗”号的情况已经相当严峻了。如果再挨几枚炮弹。且敌人地运气稍微好一点,或者“武宗”号的运气稍微差一点,恐怕就会被穿甲弹打中关键部位,从而丧失战斗力,甚至战沉!
当然。到这个时候,已经没有必要缩短交战距离了。
随着双方地距离缩短到了一万五千米之内,杨定方立即下令转向到二百七十度,并且降低到交战速度。随即。第42舰队里的四艘战列舰全部摆正了身位,将炮口指向了“明尼苏达”号,并且打出了一轮相当整齐的齐射。
在这个距离上,既可以使用重型穿甲弹,又可以使用标准穿甲弹。
如果使用初速较慢的重型穿甲弹,就得增大主炮的仰角,使弹道变得更加弯曲。炮弹落下时。打击敌舰地水平装甲。如果使用初速较快的标准穿甲弹,就得减小主炮的仰角。使弹道变得更平直,直接打击敌舰的主装甲带。
在实际战斗中。如果能够使用标准穿甲弹,炮手一般不会用重型穿甲弹。
这并不是标准穿甲弹更便宜,而是直接打击敌舰地主装甲带更容易重创敌舰。另外,使用标准穿甲弹也更容易瞄准敌舰。
此时,太阳已经升到了海平面的上方,天色已经大亮了。
四艘战列舰上一共有三十三门四百毫米舰炮加入了对付“明尼苏达”号的战斗,并且都以二分种三枚的速度开火。
毫无疑问,即便只是威力较弱的六十七年型舰炮,“明尼苏达”号也难以消受。
密集的弹雨很快就让“明尼苏达”号的还击显得相形见绌。当然,杨定方绝不会轻易放过到手地猎物。
齐射刚刚打了三轮,“武宗”号再次转向。
因为局面太混乱,且之前没有任何证据证明,“皇帝”级乙型战列舰上地主炮能够在一万五千米的距离上打穿“衣阿华”级地主装甲带,所以杨定方决定继续缩短交战距离。只是,这次向“明尼苏达”号逼近的只有“武宗”号与“世宗”号,后面地“穆宗”号与“神宗”号则继续保持在原来的航向上。
战斗打到这个地步,杨定方也在拼命了。
“武宗”号的处境不太妙,可“明尼苏达”号的处境更加危险。只要“武宗”号与“世宗”号将交战距离缩短到一万米,甚至一万二千米之内,就能用标准穿甲弹百分之百的打穿其主装甲带。到时候,“穆宗”号与“神宗”号肯定会加速追上来,参加最后的战斗。
相反,“明尼苏达”号几乎没有办法规避这样的情况。
在前方的“缅因”号没有变更航向之前,“明尼苏达”号的舰长无权做出撤退的决定。
也就是说,如果不出意外,四艘“皇帝”级乙型战列舰将围歼“明尼苏达”号,用巨大的兵力优势干掉“明尼苏达”号。
也就在这个时候,白佑彬遇到了一件最让他头痛的事情。
在第21舰队还没有完全丧失航行能力,甚至没有完全丧失战斗力的时候,英国海军的本土舰队已经出现在了“台湾”号战列舰西面大概二万三千米处,并且已经完成了战术转向,摆好交战架势,向被缓缓航行。
第十一卷 战略转折 第六十四章 … 继续前进
七点刚过,“台湾”号上的雷达就探测到了出现在西面的英国本土舰队。
紧接着,已经退到主力编队南面的“罗守义”号巡洋舰发来了报告。显然,这份报告已经显得无关紧要了。
“英国战舰上肯定有电子干扰设备。”樊晓明的话很肯定。“之前,我们曾经探测到英国舰队,后来又消失了,直到开始才重新探测到了英国本土舰队里的战列舰。”
白佑彬微微点了点头,这并不是个大问题。
“狮”级战列舰本来就是英国海军最先进,最强大的战列舰,其战斗力甚至在美国海军“南达科他”级之上,只比“衣阿华”级略微差一点。另外,“狮”级战列舰在建成服役之前,美国海军已经装备了电子干扰设备。在此情况下,美国没有任何理由不向英国海军提供电子干扰设备。说不定,英国已经获得了电子干扰设备的生产线。
“继续前进,还是转向?”
问完,赵赙礼就有点后悔。很明显,白佑彬也正在考虑这个问题。
在机动抢位的时候,英国本土舰队加快了速度,冲到了第四舰队的西南面,然后调头北上。显然,这是非常高明的一招。如果第四舰队向北上,就将撞上第21舰队的炮口,并且在相当近的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