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巨浪-第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就在瓦剌骑兵距离明军阵线不足两百步的时候,分列成三排的明军将士纷纷端平了手上的“长矛”,并且将“矛头”对准了正在杀来的骑兵。
  面对排山倒海般的骑兵锋线,明军将士没有畏惧,没有胆怯,他们只是紧紧的拽着手上的“长矛”,目不转睛的盯着敌人的身躯。他们知道,曾经在成吉思汗的率领下,征服了全世界的蒙古骑兵的时代即将终结。他们也知道,新的时代即将到来。
  一个由大明帝国创造的时代!
  这一刻,杀声震天。
  下一刻,血流成河。
  只是,洒出鲜血的不是明军将士,而是草原上的豺狼!
  明历八十一年(公元1449年)八月,土木堡。
  英宗皇帝率领五万明军将士,以阵前斩杀通敌叛国的奸臣王振为饵,诱使瓦剌大军在极为不利的情况下发动总攻。最终,十二万瓦剌骑兵被歼,明军赢得了自太宗皇帝之后,与蒙古之间最为重大的胜利。
  此役,明军阵亡官兵不足两千!
  即便是太宗皇帝也未能在与蒙古的战争中取得过如此重大,或者说伤亡对比如此悬殊的胜利。
  给明军带来胜利的不是坚铠利矛,也不是英宗皇帝的果敢决策。
  而是一万五千名装备了新式火铳与火炮,由大西教头训练出来的“神机营”官兵。据史料记载,此役中,神机营毙敌八万九千余。
  毫无疑问,打垮瓦剌骑兵,消灭瓦剌骑兵主力的正是神机营。
  火器从此登上历史的舞台,并且成为了战场上的主宰力量。
  此役不但消灭了蒙古军主力,还消除了帝国北部边患。此后近两百年,帝国北疆再也没有受到蒙古骑兵的大规模进犯。
  自宣宗皇帝于宣德十年改制,全面推行以帝国建立为元年的新历法,并且高度重视海上贸易以来,十四年间,帝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可以说,土木堡之役,正是帝国这十四年成就的一个缩影。
  在瓦剌部的连番进犯之下,英宗皇帝卧薪尝胆,不但高度重视与大西的海上贸易,还借助海贸从大西引进了制造火铳、火炮的先进技术,并且推行鼓励海商的政策,十四年间,帝国不但控制了与大西之间的海上航线,开辟了数十处海外领地,获得了大量海外资源,还建立起了当时最强大的陆海两军。
  面对瓦剌骑兵,明军不再是任人宰割的羔羊,而是爪牙锋利的雄狮。
  同样的,土木堡之役也加强了英宗皇帝对海上贸易的重视。
  次年,英宗皇帝命英国公张辅从国库拨款五千两黄金,资助远洋探险活动。
  明历八十九年(公元1457年),经过七年的精心准备,王景弘之孙王珙率船队出海,南下数月,发现新大陆(大洋洲)。
  明历九十六年(公元1464年),马欢之孙马景成率船队出海,一路向东航行,横渡太平洋,于次年三月到达美洲大陆。直到二十八年之后,欧洲航海家哥伦布才横渡大西洋,到达了美洲大陆东岸。
  同年,英宗驾崩。
  因英宗皇帝未指定皇位继承人,其弟郕王与长子沂王争夺皇权。
  明历九十七年(公元1465年)正月,以北方大地主为代表的旧贵族拥立郕王,在北京登基称帝,帝号景泰。同月,以南方商人为代表的新兴资本家拥立沂王,在南京登基称帝,帝号宪宗。
  同年三月,景泰帝以“除难定邦”为名,亲率五十万大军南征。
  史称“宪政战争”的帝国第一次内战就此爆发。
  明历一百零一年(公元1469年)八月,双方于郑州签署停战和约,历时四年半的“宪政战争”结束。
  按照和约,宪宗退位,改称沂王,承认景泰帝为帝国皇帝。同时,景泰帝改文渊阁为内阁府,扩大内阁府权限,任沂王为摄政王,兼内阁首辅。
  至此,帝国形成了内外两府制。
  即,以景泰帝为核心,由大地主,旧贵族组成的中央朝廷为内府。以摄政王为核心,由商人,新兴资本家组成的内阁府为外府。
  名义上,景泰帝仍然为帝国皇帝,中央朝廷仍然掌握着帝国大权。
  实际上,内阁府才是帝国真正的中央政府。当时,支持摄政王的商人与资本家掌握着帝国的经济命脉,控制着对外通商的渠道,并且建立起了稳固的政治同盟,并且得到了新式军队的支持。
  毫无疑问,这样的情况不可能长期存在下去。
  随着中央朝廷与内阁府的矛盾加剧,景泰帝代表的守旧势力与摄政王代表的新兴势力必然会再次爆发新的冲突。
  只不过,冲突并没有爆发。
  明历一百零五年(公元1473年),也就在内阁府成立后不到四年,景泰帝驾崩。
  因景泰帝无子嗣,摄政王继承皇位,号宪宗皇帝。
  同年,宪宗皇帝任命于谦为内阁首辅,并改内阁为九部,即内政、外事、武备、财务、司礼、农牧、商贸、文教、通衙。
  次年元月,守旧势力发动“京师军变”,妄图废除宪宗皇帝。
  平定军事政变之后,宪宗皇帝改爵制,并废除中央朝廷。
  至此,内阁府成为帝国唯一的中央政权。
  同时,“宪政革命”结束,经历近十年的战乱,以及和平演变,帝国建立起了以宪宗皇帝为核心的,由商人与新兴资本家掌权的“初级君主立宪制”的政治体制。
  到明历一百一十九年(公元1487年),宪宗皇帝驾崩,孝宗皇帝即位时,商人与资本家的政治地位已经得到了极大的巩固。
  历史的车轮仍然在滚滚前进,不会停止,也不会一帆风顺!
  序 不一样的历史 第三章 … 美洲大陆
  湖畔,两支队伍面对而立,远方的城堡依稀可见。
  从队伍的规模,以及所配备的枪械上看,这是两支军队。可是,从衣着,还有神情上看,这更像是两股山贼。
  当然,这确实是两支军队,或者说,由平民组成的军队。
  两支队伍之间,空旷的平原上摆放着一张临时制作的,还散发着松香味的方桌。
  方桌两侧,两名身穿不同制式军装的军官面对而坐,都在专心致志的看着手里面,用两种文字书写成的文件,在他们身后,各有三名身材魁梧,神色严峻,目光中却透着厌烦情绪的年轻军官。
  几乎同时,两人抬起了头来。
  只交换了一个眼神,两人就放下了手上的文件。
  “没问题吧?”
  “没问题!如果你不反对的话,我们可以接受这份协议。”
  东面的军官淡淡一笑,迅速在文件上签上了自己的名字:王臣。
  随即,对面的军官也在文件上签上了自己的名字,一串潦草的拉丁文字母!
  双方交换文件,再次签名之后,各自的随从军官拿来了印信,在文件上盖上了鲜红的印符。
  “希望这会成为我们世代和平相处的基石!”
  “但愿如此!”
  仍然淡淡一笑,王臣收回了那份签有双方将官名字,并且盖有双方印章的文件。
  至此,持续了五年零八个月的“大陆西北战争”结束了。
  在率领队伍返回新武汉城的路上,王臣不由得凝视着远方平静的湖面,并且发出了沉重的叹息。
  五年零八个月,上千名帝国将士的生命,以及数千名帝国臣民的鲜血,换来的只是一份文件,一份仅仅十多页的文件。
  这能够成为和平的基石吗?
  王臣不敢相信,也不愿相信。
  在他看来,这只是让疲惫的军人得以喘息,让破碎的城堡得到重建,为新生力量争取时间,为下一次战争做好准备的导火索。
  在巨大的利益面前,不管是大明帝国,还是西方列强,都不会为了一句空泛的“和平”而做出让步!
  “将军,我们可以回家了吗?”
  听到随从的话语,王臣回过了神来。
  “将军……”
  “是啊,我们可以回家了!”王臣挤出了一丝笑容,“我们也该回家了,其他的事情,就让老天爷去决定吧!”
  “将军,我们真的可以回家了?”
  “我们终于可以回家了!”
  “是吗?我们就要回家了吗?”
  “回家,我要回家!”
  ……
  回家的信息迅速传开,队伍里骚动了起来。
  王臣没有去约束手下官兵,他知道,对于那些离开家乡六年多的军人来说,支撑着他们的,正是回家的梦想。
  谁由不想回家,谁又不想与亲人团聚呢?
  五个月后,明历一百四十五年(公元1513年)正月,美洲大陆远征军统帅王臣率领八百五十四名帝国将士,乘坐五艘远洋商船离开旧金山港,踏上了返回故土的旅程。七年前,即明历一百三十八年(公元1506年),王臣奉武宗皇帝诏命,率领远征军从宁波镇海港出发的时候,一共有两千零八十三名官兵。
  一千二百二十九名官兵的生命换来了帝国在美洲大陆的霸主地位,保证了移居美洲大陆的数十万帝国臣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以及探索与开发美洲大陆的权力。
  当然,除了远征军将士浴血奋战之外,帝国在数十年间逐步发展完善的工业体系,以及强大的国力,才是帝国在美洲大陆利益的根本保证。
  自明历一百零五年(公元1473年),景泰皇帝驾崩,宪宗即位,到明历一百三十七年(公元1505年)孝宗驾崩,武宗即位,期间三十二年,被称为大明帝国的“黄金三十年”。准确的说,是大明帝国资本主义发展的黄金三十年。
  孝宗皇帝秉承宪宗皇帝衣钵,全力支持南方商人与资本家集团,大力发展海上贸易。
  随着商人与资本家集团的迅速发展,海外贸易的急剧膨胀,以及海外领地的迅速扩张,世界各地的原材料源源不断的运回帝国,当然同时运回来的,还有黄金白银。同时,帝国生产的工业产品源源不断的输送到世界各地,当然同时输出的还有资本革命。
  在此期间,为了满足贸易需求,并且占领海外市场,大量新兴技术前后诞生。
  当时,帝国输出的主要商品是丝绸,麻绢,锦缎,以及陶瓷,茶叶等。如果仍然采用传统工艺,帝国出产的丝绸等货物根本满足不了贸易需求。再说了,追求高利润,追求高产值本身就是资本家的原始动力。
  在此情况下,技术革命应运而生。
  明历一百一十三年(公元1481年),第一台水力纺纱机在浙江绍兴诞生。同年,温州人霍安东将其改进,应用到了丝绸纺织上,使丝绸的生产效率提高了五倍。到两年后,绍兴与温州两地已经有八千五百台水力纺纱(纺丝)机。
  仅此一项技术革命,就为帝国资本家带来了五倍以上的利润。
  到明历一百二十八年(公元1496年),也就是水力纺纱机诞生十五年之后,帝国的丝绸产量提高了十二倍,麻绢产量提高了二十一倍,棉布产量更是创纪录的提高了一百五十三倍。另外,帝国的纺织业从业工人也由十二万五千名提高到了一百三十八万;纺织业由十五年前的一万五千余家作坊变成了一百八十三家大型纺织工厂。
  虽然,比起帝国庞大的人口基数来说,一百三十八万名纺织工人,即便将其他行业的从业工人算上,根本算不了什么。但是,这足以形成一个庞大的新兴阶层了。同样的,资本迅速扩张的资本家也足以巩固其在帝国中的经济与政治地位了。
  与帝国国内日新月异的变化一样,随着海上贸易,资本主义思想开始向全世界撒播。
  当时,最受影响的就是大不列颠王国。
  在东西方航线打通之后,最先发展起来的是地理位置得天独厚的葡萄牙与西班牙。最先沿着大明航海家开创的航线,来到东方世界的就是这两个国家,或者得到这两个国家资助的航海家。另外,西方最先到达美洲大陆的也是得到西班牙支持的航海家。
  数十年下来,通过海上贸易,以及对美洲大陆的探索与开发,西班牙与葡萄牙俨然成为了欧洲最强大的国家。
  相对而言,位于北面的大不列颠王国既不甘心,也没有放弃努力。
  随着新兴工业技术的输入,大不列颠王国首先开始仿效大明帝国,走上了资本化与工业化的发展道路。
  到明历一百三十五年(公元1503年)的时候,大不列颠王国的纺织工业已经初具规模,并且成为了大明帝国纺织工业资本家在欧洲大陆的主要竞争对手。另外,大不列颠王国还依靠工业化聚集的财富,加大了对美洲大陆的探索与开发力度。
  毫无疑问,新兴的大不列颠王国并不受大明帝国的欢迎。
  问题,终有激发的一天。
  明历一百三十一年(公元1499年),帝国探险家袁世鹏从金山(现旧金山北面)出发,在当地向导的帮助下,翻越洛矶山脉,横穿美洲大陆,于次年初到达美洲东海岸,并且首次遭遇了来自欧洲的殖民者。
  从此,美洲大陆的历史进入了新的篇章。
  在此之前,来自东方与西方的探险家各在美洲大陆的西部与东部地区活动,甚至不知道对方也在同一块大陆上。或者说,在袁世鹏到达欧洲殖民者营地之前,没有人知道,东方探险家与西方探险家发现的是同一块大陆。
  在此之后,东西方为争夺美洲大陆的冲突将无可避免。
  明历一百三十三年(公园1501年),在袁世鹏的率领下,五百名移居美洲大陆的帝国臣民到达新武汉(现芝加哥)所在的密歇根湖畔,并且在此建立了永久性营地。三年之内,先后有四千五百余名帝国移民到达新武汉。
  到明历一百三十七年(公元1505年)的时候,在新武汉定居的帝国臣民已经达到了八千七百三十六名。
  同年,在东面的托莱多,来自大不列颠的移民超过了一万三千名。
  当年三月,双方为争夺一块牧场的控制权,爆发了武装冲突。结果,五十四名帝国臣民,以及三十八名大不列颠王国的移民身亡。
  “大陆西北战争”就此爆发。
  消息传回帝国的时候,武宗皇帝刚刚登基即位。
  大概是为了证明自己并不比先辈差,或者是好大喜功,或者是喜欢战争。次年正月,武宗皇帝正式下诏,册封王景弘曾孙王臣为远征军统帅,率两千余名帝国将士远征美洲大陆,保护帝国在美洲大陆的利益,以及帝国移民的安全。
  比起帝国经历过的那些大规模战争,这场发生在万里之外的战争根本算不了什么。
  两千余远征军,算得了什么?
  可是,对帝国,特别是对美洲大陆的未来来说,这场战争却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
  以当时的情况,特别是交战双方的国力,技术等条件来讲,谁也不可能在大洋另外一边的战场上击败对手,更不可能彻底消灭对手。
  不说别的,帝国船队在镇海与金山之间往返一趟,至少需要一年半的时间。
  同样的,欧洲的船队在大西洋上往返一趟,也需要一年多的时间。
  如此一来,战争的结果只会是两败俱伤。最终能够解决问题的还是停战谈判。
  签署了《共同开发条约》之后,“大陆西北战争”草草结束。
  从某个角度上讲,《共同开发条约》是大明帝国与欧洲国家共同制订的第一份“行为准则”。
  按照该条约,双方都有权开发与利用美洲大陆上的资源。
  更重要的是,条约明确规定了“谁发现,谁获取”的基本原则。这同时也是鼓励探险,鼓励开拓的条款。
  条约生效后的半个世纪之内,在利益与国内战乱的驱使之下,先后有五十余万名帝国臣民移居美洲大陆,并且在大陆上建立了数十个据点。包括西雅图、旧金山、洛杉矶在内的,现美国西海岸西部的主要城市在当时已经初具规模。
  同时,整船整船的金银珠宝被运回帝国。按照最保守的估计,除了帝国第二次内战期间没有明确官方统计的那几年,五十年间,帝国从美洲大陆运回了五百余吨黄金,上万吨白银,以及不计其数的珠宝。
  同样的,来自欧洲的殖民者干得并不比大明帝国的殖民者差。
  到明历一百九十五年(公元1563年)时,已经有五十万欧洲移民到达美洲大陆,在美洲大陆西海岸建立了上百个据点,并且繁衍出了一百五十万第二代与第三代移民。同期,以葡萄牙,西班牙为首的欧洲国家一共从美洲大陆运回了上千吨黄金,以及近两万吨白银!
  在此期间,真正蒙受苦难的是美洲大陆上的土著。
  五十年间,被帝国称为“棕人”,被西方称为“印第安人”的美洲土著居民锐减七成以上,其中至少一半死于殖民者的刀枪之下。另外,殖民者带来的天花,霍乱等病毒也成为了大肆屠杀土著居民的帮凶。
  毫无疑问,为了土地,为了金银财宝,为了生存空间,殖民者不会在乎土著的命运。
  也就在东西方世界大肆开发美洲大陆的时候,大明帝国爆发了第二次内战,即历史上的“立宪战争”。
  明历一百五十三年(公元1521年),武宗驾崩。
  历史在这个时候跟大明帝国开了个“玩笑”,并且引导大明帝国走向了衰落。
  序 不一样的历史 第四章 … 帝国内战
  诺大的密室内,五十多名来自帝国各地,代表着各自地区,各自行业的商人与资本家三三两两的聚在一起。有的在低声交谈着什么,有的则在低头沉思着。密室的中央,一名年纪约莫五十岁的中年人正在奋笔疾书。
  约莫一盏茶的功夫,那人放下了毛笔,拿着刚写好的文件来到了门边。
  “好了?”站在门边的中年人回过了头来,顺手丢掉了手上的烟头。
  当时,香烟还是很时髦的“奢侈品”,只有达官显贵,或者富豪商贾才能享用这种来自美洲大陆的特产。
  拿着文件的中年人微微点了点头,同时将文件递了过去。
  很快,门边那人就看完了文件。“交给大家传阅一下吧,另外,还有几处地点需要润色。重新抄录一遍后,我们再署名盖章。”
  又过了约莫半个时辰,密室内的五十多人回到了靠墙的椅子上。
  随着重新抄录的文件在众人手上传递,文件上多出了五十多个签名,五十多个手印,以及代表帝国商人与资本家集团的五十多个大家族的印章。
  被誉为“帝国宪法之母”的《自由与民主宣言》就此诞生。
  次日,即明历一百七十年(公元1538年),即位已十七年的世宗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