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黑色裂变-第3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晚了,我去。”
  栎阳不比安邑,天一黑就满城静寂,官府吏员也极少晚上走动。这时候会有谁登门呢?国君急召?为何却没有马蹄声?景监思忖间走到门口,隔门问道:“何人敲门?”
  “故人来访,无须担忧。”门外声音颇为耳熟,景监却一下子想不起来。待他拉开木门,月光下却站着一个微微含笑的白衣人,似曾相识。景监打量端详有顷,惊喜的高声笑道:“中庶子卫——鞅?快哉快哉!”白衣人笑道:“安邑手谈,栎阳重逢,确是快哉。”景监拉住卫鞅的手,“鞅兄真乃天外来客,想杀我也。来来来,屋里坐。寒舍狭小,实在惭愧,这里这里。小令狐,上茶!”偏房一声答应,小令狐笑盈盈飘来,“先生,请用茶。”景监笑道:“鞅兄,这是我的义女,叫令狐丽元。小令狐,这是爹的神交挚友,快快见礼。”小令狐红着脸做礼道:“见过先生。”景监笑道:“去收拾酒菜来,爹与先生接风洗尘。”小令狐嫣然一笑道,“你们先说话,片刻就来。”便轻捷的跑了出去。
  “鞅兄啊,你来了就好,我明日即刻向国君禀报。”
  卫鞅摆摆手笑道:“内史不知,我今日也在招贤馆呢,一切都明白。”
  景监大是惊讶,“如何?你先去了招贤馆?不先来会我?”
  “国家求贤,招贤馆是公道,内史举荐是私道。先公后私,入政大道也。”
  景监钦佩的一拱手,“鞅兄人正心正,景监佩服。国君宣示的做法,是因了对士子们才具不清楚。兄之大才,景监已经领教,当由景监担保引荐,无须耽延时日。”
  卫鞅笑道:“鞅初入秦国,得遇内史一片热诚,先行谢过。”
  景监连连摇手,“哪里话来?为国举贤,职责所在,鞅兄何必拘泥俗礼?”
  卫鞅正容道:“实言相告,鞅也曾想过请内史直接引见于国君。然则今日招贤馆所见所闻,领略了秦公之气度胸襟,此念顿消。秦公思虑深远,透彻坚实,不为士人浮躁虚荣所动,提出的试贤奇策,令人心折。求贤令出自此公,绝非虚妄之笔。鞅虽学有所长,然对秦国民治尚无深彻了解,若依秦公之法,访秦三月而后对策,自显各人才具之高下。如此大道,鞅若刻意回避,岂是名士本色?”
  “如此说来,鞅兄准备访秦了?”景监终是有些困惑。
  卫鞅点点头,“我自己原本也有此意,恰遇秦公如此明断,岂能错失良机?”
  “鞅兄以为深入山野,乃士人之良机?”
  卫鞅看着景监惊讶的神色,不禁哈哈大笑,“难道内史以为是坏事么?”
  景监不禁大为感慨,叹息一声道:“我是说,招贤馆士子们却无人做如此想啊。他们大都以为多此一举,甚至认为是折磨贤士。秦公苦心,惟君一人体察也,岂非是知音难求?神交难遇?”
  此时,小令狐用一个大木盘上来了酒菜。却是一陶盆蔓箐炖羊肉,一盘鲜韭,一盘青萝卜,一盘野苦菜。小令狐摆好酒菜笑道:“请先生慢用。”便笑着走了出去。卫鞅笑道:“小女年幼聪慧,真乃罕见。”景监苦笑,“亡友孤女,我疏于督导,不知礼数,鞅兄鉴谅。”卫鞅大笑,“本色本性为天质,何苦拘泥礼数?我看啊,此女将成内史绝佳助手。”景监略显窘迫的笑道:“鞅兄笑谈。此事一言难尽,容后细说。来,我们干一杯!”
  卫鞅举杯饮尽,便去夹那苦菜。景监笑着阻止,“鞅兄啊,那是野苦菜,你吃不下的。来,炖羊肉。”卫鞅笑道:“我已经尝过一次,苦中自有后味无穷。”说着便吃下一筷,又大饮一杯,慨然笑道:“吾爱秦国,惟有两宗耳。”景监笑问:“哪两宗?”卫鞅笑答:“苦菜烈酒,尽皆本色。”景监大笑,举杯一饮,“秦国别无所有,惟此两样,取之不尽。”卫鞅笑道:“惟其如此,卫鞅可为秦人,是么?”景监慨然高声,“然!为鞅兄之苦菜烈酒,干!”两人大笑碰杯,一饮而尽。
  卫鞅连饮,满面红光,“鞅有一请,内史助我。”
  “鞅兄请讲,景监当全力相助。”
  “三月之内,不要对秦公言及卫鞅。”
  景监惊讶,“却是为何?“
  “三月后,秦公若对卫鞅不满,尚请内史保我与秦公连见三次,可否?”
  景监更是困惑莫名:“鞅兄何出此言?以鞅兄大才,秦公何以不满?一次便可任职,此后同殿为臣,何故三次?”
  卫鞅微笑摇头,“君若信鞅,便当为之,君若不信,亦可不为。个中因由,日后自当详告,此时却不便说明。此乃卫鞅拜会内史之故也。”
  景监沉吟有顷道:“好!景监当勉力为君斡旋。”
  卫鞅起身,郑重一躬,“君子重然诺,内史信人也。卫鞅告辞,三月后再会。”
  “且慢。”景监举起大陶杯,“鞅兄当辛苦三月,景监以此杯为君饯行。”
  “好!”卫鞅朗声大笑,“卫鞅若负苦菜烈酒,无颜见君。干!”
  两人不约而同的伸手相握,举杯相碰,慨然饮尽。
  第二天清晨卯时,卫鞅来到招贤馆。士子们还在各自的小屋里收拾衣物零碎,有富裕者来时还带有随身贵重之物,吵吵嚷嚷的要求招贤馆掌事找地方保管,也有人站在院中商议该到哪里去?有人说:“我看只到县府走走就行了,难道真到穷乡僻壤不成?”有人立即应和,“对,反正秦公说是随意走访不做定规嘛。”又有人道:“没有车马,仅这翻山越岭就累死人,能到县府就谢天谢地了。”更有一个士子扬着手中短剑道:“荒山野岭,遇到刺客盗贼如何办?治民在官嘛,看民有何用?”吵吵嚷嚷,竟是莫衷一是。发放钱物的书吏案几前还是冷冷清清,没有一个人开始。
  卫鞅向院中扫了一眼,径直走到书吏案前递过刻名木牌。书吏恭敬热情的笑道:“先生稍等。”便翻开花名简册浏览,竟是没有找到卫鞅的名字,正在诧异间,景监来到案前吩咐,“这位先生昨夜刚到,尚未住进招贤馆,给先生办理吧。”书吏点头答应,便给卫鞅发放了一应物事。那是四样东西:一张手掌大的通行令牌,装在一只皮袋里的一千枚秦国铁钱,一双结实的皮靴,一支骑士用的短剑。卫鞅久有孤身游历的经验,早已是一身布衣,利落的收拾好东西,当场换上皮靴,便走出了招贤馆。景监默默望着他的背影,久久伫立在院中。
  卫鞅这次没有骑马。他知道,马虽可以代步,但在穷困的山乡,一则是快不了多少,二则是草料负担难以解决。布衣徒步对于他来说,本来就不是新鲜事,而且踏勘的又是一个准备长期扎根的国家,兴奋而愉快,丝毫没有苦不堪言的沮丧情绪。他也没有在招贤馆士子中寻觅同伴,他相信这么多士子中肯定也有刻苦勤奋之人,不会全然是浮躁虚荣之士。即或如此,他仍然愿意孤身而行。在他看来,深刻的思虑是孤独的审视所产生的,大行赖独断,不赖众议。深访山野,啧啧众议只会关注行止妨碍心神,而无助于明澈的思虑。
  卫鞅首先向西。入秦以前,他仔细研读了能找到的一切有关秦国的典籍,对早秦部族的坎坷足迹有了深刻印象,知道偏僻的西陲正是秦国的根本,秦国的根基在西方,在泾渭上游的河谷地带。当年秦部族东进勤王,就是从陇西的河谷地带秘密开进的。秦人本是一个古老的东方部族,从商代开始,奉命西迁,成为殷商王朝抵御西部戎狄的主要力量。殷商灭亡后,秦部族作为先朝遗族被轻视遗忘。秦部族回迁无力,便在西部边陲的戎狄海洋里浴血奋战,夺得了泾渭河谷半农半牧。周穆王时代,秦部族出了个驯服烈马且有驾车绝技的造父,秦部族方得在西周王朝初漏端倪。周孝王时期,秦部族为周室牧养战马有功,被封了一个不够诸侯等级、只有三十里地的“附庸”小邦,头角终于露了出来。三代之后,戎狄屡犯中原,秦部族重新被起用,首领秦仲被封为周天子的大夫,率领秦部族抗击戎狄,秦部族锋芒再现。却不幸秦仲战死,戎狄退却,秦部族再次被遗忘。
  数十年后,周幽王失政,戎狄大举占领镐京,杀死幽王,焚烧镐京,周王朝面临灭顶之灾。太子宜臼也就是后来的周平王,再次想起了戎狄克星秦部族。于是冒险西进,亲自求援。首领秦襄亲率五万剽悍善战的骑兵东进,一战将戎狄击溃驱逐,又全力护送周平王东迁洛阳。秦部族对周王朝的再造大功,终于使它成为继承全部周室王畿的大诸侯国。象这样脱离中原文明;在西部边陲独自发展数百年,即或是当今最强大的魏国,也未必能够做到。惟其如此,秦国的封闭,秦国的孤立,秦国的穷困,秦国屡败于东方而没有灭亡的原因,应该都可以在西部找到踪迹。
  卫鞅正是想到秦国西部老根上,看看能否找到别人熟视无睹的东西?
  依旧是边走边问,风餐露宿,整整十天,才走过了秦国旧都雍城,走到了数百年前秦部族被封为“附庸”的山间盆地。这里再向西走三五十里,便是两山夹峙的陈仓险道,也是当年秦穆公对付戎狄的咽喉要塞。
  卫鞅走到陈仓口山巅的时候,正是夕阳将落的时分。茫茫群山的沟沟壑壑均被染成了金色,沟中可见民居点点,炊烟袅袅,山岭石面裸露,一条小河从沟中流过,两岸乱石滩依稀可见。其时正是夏日,山野沟壑竟是难得看到几株绿树,充满眼中的不是青白的山石,便是莽苍苍的黄土。山沟中时有“哞——哞——”的牛叫声回荡,使山岭沟壑倍显空旷寂凉。卫鞅站在岭上遥望,不由沉重的叹息一声。这是他走遍列国,所见到的最为荒凉贫瘠的地方。应当说,这还是老秦人最早的根基之一,肯定还不是最穷困的地方,也就是说,秦国还有更多的穷山恶水,更多的不毛之地。腹心地带的渭水平川他已经大体看过了,那是一种富庶的贫瘠。那么这里已经是真正的穷困了,可是竟然还有比这里更为穷困的地方,秦国可真是满目荒凉的穷极之邦啊!这样的国家,要变成满山苍翠遍野良田遍地牛羊民富国强的强盛之邦,无异于痴人说梦。没有翻天覆地的大志向大动作,休谈秦国富强啊。
  暮色降临,卫鞅沿着石块夹杂着土块的荆棘小道走下沟来。
  这是一个很小的村落,大约有二三十户人家。山顶还有晚霞,沟中却已经是暮霭沉沉了,可是村中竟然没有一家显出灯光。卫鞅走到一座稍微整洁的小院落前,发现粗大的柴门半掩着,黄泥巴糊成的门额上挂着一个破旧的木牌,隐隐可见“村正”两个大字。卫鞅敲敲柴门上的木帮,拱手高声问:“村正在家么?”话音落点,一只大黑狗凶猛的扑了出来,汪汪吼叫。
  “黑儿,住了!”黑屋里传出一声苍老的呵斥,黑狗立即钉在门边深出长舌呼呼喘息。黑屋门“吱呀”一声开了,走出一个身形佝偻的老人,边走边咳边嘶声问:“谁?”卫鞅拱手笑道:“村正老伯,我是游学士子,迷了路,想投宿一晚,行么?”老人拉开柴门,上下打量着卫鞅,“黑灯瞎火,能进沟?”卫鞅笑道:“老伯呀,我是不小心滚下沟的,不是从河边大路进沟的。”老人点头道:“噢,象,象,手脚都有血珠子。来,先进来。黑儿,卧去!”
  卫鞅走进院子。大黑狗悄悄的卧在了黑屋门口。老人高声道:“婆子,出来见客。碎小子,去叫人,笼火迎客!”黑屋里连应两声,先钻出来一个光屁股男孩向卫鞅躬了一躬腰,尖声笑道:“远客哩,好!”便蹦出门去了。后边又跟出来一个身着黑布短衣裤的女人,向卫鞅猫腰一躬笑道:“客好?”卫鞅拱手笑答:“主家好。”女人道:“同好同好。客坐。碎女子,茶。”
  虽是最粗朴的山野应酬,却也是礼数不缺,看来老村正毕竟见过一些世面。卫鞅拱手一礼笑道:“多谢村正关照。”老人给卫鞅搬过一个木墩,“坐。”卫鞅便坐了下来。老人道:“哪国人?”卫鞅道:“陈国,太远了。”老人点头,“陈国?还好,老秦跟陈国没开过仗。没人骂。”这时一个颇丰满的女孩子光着脚丫,穿着一身补丁摞补丁说不清颜色的短衫裤,捧来一个硕大的陶壶和瓦盆,将瓦盆放在卫鞅脚前,将大陶壶噗噜噜倒满瓦盆,低声笑道:“凉茶。客喝。”卫鞅确实是渴极,端起瓦盆,顿觉一种浓浓的土腥味儿夹着干树叶的味儿扑鼻而来,他还是咕咚咚牛饮而尽了,用衣袖沾沾嘴巴笑道:“多谢。”老人嘿嘿笑道:“碎女子整的凉茶谁都爱哩。今黑儿就她陪你。”卫鞅一下没听清字音,以为老人夸赞女儿,便也笑道:“多谢村正,小女勤劳聪敏,定能嫁个好人家。”老人高兴的笑道:“碎女子,客夸你哩。”女孩娇嗔道:“听着了。客也好哩。”老人笑道:“同好同好,碎女子福气哩。”
  “火笼好了——!”门外传来男孩的尖叫。
  老人起身:“走,老秦人有客必迎,热闹哩。婆子,女子,都走。”
  山脚下的打麦场中然起了一堆篝火,火上吊烤着一只野羊。山村孩童们兴奋的从山坡上搬来囤积的枯树枝丢进火里,篝火熊熊烧着,将半个村子都照得亮了起来。偏僻的穷山沟经年累月没有客人,一旦有客,就是全村的大喜之日!无论冬夏,山民们都会燃起篝火举行迎客礼。这是老秦人与戎狄杂居数百年形成的古朴习俗。卫鞅在东方列国游历的时候,从来没有见过主人如此古道热肠的欢迎来客。他很感动,也很高兴,能见到全村人,对他就是最有价值的地方。虽然是七月夏日,山沟河谷却丝毫不显炎热。村人们在火堆旁边围成了一个大圈子,每人面前都摆着一个粗陶碗,男女相杂的坐着。卫鞅坐在老村正和一个白发老人的中间,算做迎客礼的尊位。老村正那黑胖胖的女儿高兴的坐在卫鞅身边。时当月半,天中一轮明月,地上一堆篝火,恍惚间卫鞅仿佛回到了远古祖先的岁月。
  “上苦酒——”卫鞅身旁的白发老人嘶哑的发令。老人是“族老”,在族中最有权威,即或是官府委任的村正,在族中大事上也得听他的。
  一个瘸腿光膀子的中年男人,提着一个陶罐向每人面前的陶碗里倒满红红的汁液。由于瘸,他一步一闪,一闪一点,便是一碗,极有节奏,煞是利落,引起村人们一片赞叹。顷刻之间,男女老少面前的粗黑陶碗便都满了。佝偻的老村正举起陶碗向卫鞅一晃,又转对村人,嘶声道:“贵客远来,苦酒,干——”便咕咚咚喝下。卫鞅虽不知苦酒为何酒,但对饮酒却有着本能的喜好,从来是客随主便,见村正饮下,便也举碗道一声,“多谢族老村正,多谢父老兄弟。”一气饮尽。刚一入口,便觉得酸呛刺鼻直冲头顶,若非他定力极好,便可能要吐了出来。强饮而下,但见村人们啧啧擦嘴,交口赞叹,“好苦酒!”“够酸!”“这是村中最后一坛了,藏了八年,能不好?”
  族老笑问:“远客,本族苦酒如何啊?”
  卫鞅笑道:“提神!很酸很呛,很象醋。”
  村人们一齐哈哈大笑。族老正色道:“醋,酒母生,五谷化,不列为酒,老秦人叫做苦酒。远客不知?”
  卫鞅恍然大悟,拱手笑道:“多谢教诲。”
  老村正笑道:“人家魏国,做苦酒用的都是五谷。老秦穷哩,收些烂掉的山果汁水,藏在山窖里,两三年后便成苦酒了。这几年天旱,山果也没得长,苦酒也没得做了。这是最后一坛,八年了,舍不得哩。”
  卫鞅听得酸楚,感动的拱手道:“素不相识,受此大恩,何以回报?”
  “回报?”族老哈哈大笑,“远客入老秦,便是一家人!若求回报,算得老秦?”
  蓦然,卫鞅在火光下看见族老半裸的胳膊上有一块很大的伤疤,再听老人谈吐不凡,恭敬问道:“敢问老伯,从过军?”
  族老悠然笑道:“老秦男丁,谁没当过兵?你问他们。”
  倒酒瘸子高声道:“族老当过千夫长哩,斩首六十二,本事大哩!”
  卫鞅肃然起敬,“族老,为何解甲归田了?”
  瘸子喊道:“丢了一条腿,打不了仗咧,还有啥!”
  卫鞅低头一看,族老坐在石头上盘着的分明只有一条腿,破旧的布裤有个大洞,鲜红的大腿根在火光下忽隐忽现。卫鞅心如潮涌,颤声问:“官府没有封赏?”
  村正粗重的叹息了一声,冷冷一笑,“封赏?连从军时自己的马和盔甲,都没得拿回来。光身子一人被抬回来,没婆子,没儿子,老可怜去了。”
  一个老妇人竟是呜呜咽咽的哭了起来,“我的儿呀,你回来吧——”
  瘸子尖声喊道:“老婶子,哭个啥?挺住!给你客说,我山河村百十口人,五十来个男人当兵打过仗,活着的都是半截人,你看!”瘸子猛然拉开自己的裤子,两腿上赫然漏出十几个黑洞,“这是中了埋伏,挨箭射的!再看他们。”
  男子们默默的脱去破旧的衣衫,火光照耀下,黝黑粗糙的身体上各种肉红色的伤疤闪着奇异的惊心动魄的亮光!村人们掩面哭泣,唏嘘不止。
  族老高声呵斥,“都抬起头来!哭个甚?这是迎客么?”
  村人们中止了哭声,抽抽嗒嗒的拭泪抬头。
  卫鞅已经是热泪盈眶,默默拭去,哑声问道:“斩首立功,不能任官,连个爵位也不给?”
  族老叹息道:“好远客哩,普天下爵位都是贵族的。我等黔首贱民,纵然斩首立功,也只配回家耕田卖苦。能在回来时领上千把个铁钱,泥土糊间房子,就托天之福了,还想爵位?客从外邦来,天下可有一国给贱民爵位的?”
  卫鞅默默摇头,无言以对。
  村正笑道:“说这些做甚?客又不懂。老歌,上肉吧。”
  族老点点头,高声道:“咥肉——!”
  瘸子高兴的跳起来蹦到篝火前,拿出一把短剑,极其利落的将烤野羊割成许多大小一样的肉块。两个赤脚男孩子飞跑着专门往每人面前送肉。惟有卫鞅面前的是一块肥大的羊腿。肉块分定,一位一直默默无言的红衣老人站起,从腰间抽出一支木剑,肃然指划一圈,高声念诵起来,“七月流火,天赐我肉,人各均等,合族兴盛—— 咥肉!”村人们欢笑一声,各自抓起面前的肉块。村正和族老向卫鞅一拱手,“客请。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