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李时珍评传-第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辙,向崇高的奋斗目标迈进了。
二、钻研医典精通医术
(1540—1550)
23 岁的李时珍,经受了三次科举考试落榜的打击,终于说服了父亲,告
别了八股生活,向父亲学习医术。经过三四年刻苦学习,经常随父亲临证实
践,逐步掌握医学理论与临证经验。26 岁时开始独立行医。
年轻的乡村医生开始行医,恰遇社会上发生了两桩重大事变,对他的专
业学习和医疗实践影响极大。
正好在李时珍立志学医的第一年(1540),明朝嘉靖皇帝(世宗朱厚)
决意炼丹成仙。1542 年,奸臣严嵩人阁,为讨得皇帝喜欢,叫真人陶仲文大
建雷坛,为皇帝求神祝福。第二年,明世宗干脆不临朝政,专心炼丹。地方
官府奉命逼迫人民上山采灵芝,捕梅花鹿,进献于朝廷,以保皇帝长生不死。
皇帝下诏设雷坛、修道院、炼丹、求药,对广大老百姓是一场大灾难。官家
强迫民众运送檀木、献灵芝、献梅花鹿,不少人受逼死于非命。道士、方士
受统治者优宠,在地方上十分猖獗,更加愚弄人民。在李时珍的家乡,他们
父子以前行医治病的场所玄妙观,也改建雷坛设醮。道士们神气舞扬,他们
父子被赶出现外。这些事李时珍看在眼里,恨在心头,无法阻止他们的横行,
还得花费宝贵时光去揭穿方士们炼丹求仙的骗术。
正当方士们炼丹猖獗之时,蕲州地区1545 年惨遭大旱,接着又遇水灾。
人民衣食无着,四处饿殍枕藉。可怕的瘟疫大肆流行,人民遭受双重灾难,
有病无钱医,死者无人理。官家设立的“惠民局”并不能予人民以恩惠。28
岁的李时珍同父亲一起,全心全意为群众治病防疫,深受群众爱戴,史称“千
里就药于门、立活不取值”。瘟疫流行,向李时珍提出许多疑难病症,促使
他认真钻研医术,精益求精,他的医术迅速提高,远近闻名。
公元1546 年,李时珍的父亲补了贡生;由于他医术高明,地方上的人们
对他刮目相看;他可出入顾、郝等名门①,较受尊敬,渐与郝家有了交谊。
郝家有位儒士好医,家藏不少名贵医书。这些医书他们自己并未经常阅读。
李时珍凭着父亲同他们的交谊,常去他家借医书看。除了为人治病,只要有
闲暇就刻苦钻研。史称李时珍“读书十年,不出户庭”,就是指这段在家行
医苦读的事。由于有了丰富的临证经验,又有珍贵的医学典籍可供参考,勤
学深思的李时珍,很快就具备了超出一般乡村医生的理论水平。这时,他的
父亲也在写自己的医学著作。父子相互启发,共同研究,李时珍在医药学上
进步很快。
李时珍从实践中获得大量直接经验,又从书本上得来不少间接知识,相
互参照比较,发现古代药学著作,存在许多缺点和错误。或者同一药物被误
为几种,或者几种药物混为一谈,或者主次不清,或者图文不一。这些问题
如不加以纠正,很易造成医疗事故,危及患者的生命。由此李时珍渐渐地滋
长了重修本草的念头。这一念头一经浮现,就使他梦寐不安,决心不辞千辛
万苦加以实现。以往修本草,多由官府召集众医多年努力,耗费巨资才得完
成。李时珍想修本草,缺乏人力、财力,没有官府支持,谈何容易。
困难吓不倒有志人。李时珍深深明白,他现今具备的医学、药物学知识,
已为重修本草准备了主观条件。
在医学上,许多著名的医学著作,已经一一研读过。上自《黄帝内经》、
《伤寒论》,下至金元四大家的名著,凡属祖国医学的代表作品,不只读过
了,而且有着自己的新见解,他已写出大量读书笔记,只要进一步加以整理、
充实,自信对医学是有所发明的。
在药学方面,凡是能看到的药学著作,也已经读过。《神农本草经》药
物味数不多,其三品分类法现已很不实用;《名医别录》虽出自名医陶弘景
之手,其中也有许多不妥的地方;《经史证类本草》集中药学之大成,算是
最完备的本草书,但自成书以来也已有400 多年,新的药物已大量发现,何
况其中有些药物图文并不一致,不少地方是有文无图,或有图无文,药物分
类上,更须大加改进。自信新编一部本草,其科学水平是可以大大提高的。
十多年来的临床辨证与药物考察,锻炼了自己的理论思维能力及科学研究方
法。一个科学家能否在科学领域超越前人,理论思维能力的锻炼,科学研究
方法的改进,具有决定作用。多年来,李时珍不但善于发现问题,而且善于
严肃地思考问题,遇到问题决不轻易放过,把疑难留给别人。他总是抓住不
放,深入调查研究,务必解决。因此,他自信凭着自己的创造性的科学研究
精神,本草学中许多问题,通过主观努力,定能一一解决。
李时珍从医11 年之后, 1552 年当他35 岁时,毅然结束了单纯的开业
行医生涯,开始担当起重修本草的科学重任,一步一步地奋力向科学高峰攀
登。
三、万里跋涉采方问药
(1552—1567)
李时珍撰写《本草纲目》,从1552 年开始,到1578 年完成,共经历了
27 年。大体可分为两个阶段:前16 年,采方问药。广泛收集资料;后11 年,
厘订纲目,三次修改定稿。
在第一阶段,李时珍的工作受到各方面的阻碍,进展迟缓,困难重重。
他知难而进,紧紧地依靠群众,巧妙地排除干扰,克服困难。
当时最大的阻碍是社会不安定,缺乏研究科学技术的安定环境。李时珍
开始重修本草的那一年(1552 年),东邻倭寇入侵东南沿海诸省;次年,西
方殖民主义者葡萄牙人乘机强租我澳门。外寇压境,封建王朝十分恐慌。然
而昏庸的封建君主,并未惊醒过来,仍一味炼丹求仙,命令州县广采灵芝仙
草,进奉朝廷。对人民的疾苦漠不关心,他们从来没有想到像唐宋时代那样,
由官家来主持重修本草,只挖空心思,收揽天下名医去为他们炼丹长生的卑
鄙目的服务。
1556 年,楚王府慕李时珍之名,把他请去给世子治病。病愈后,委他为
王府奉祠正,当个主管祭典的七品官,目的是要他兼管王府的”良医所”,
充当王府贵族的专用医生。一人王府,实际上就同广大群众隔绝了。楚王府
真正宠信的是一批专搞炼丹的道士,并不把名医李时珍放在服里。李时珍常
常对炼丹道士们的行为不满,故时时遭到他们的刁难。李时珍只好利用机会
走出王府,到蛇山观音阁去为群众诊病,以便于向群众寻方问药。1559 年,
皇家下诏招揽天下名医,李时珍被楚王府推荐人太医院。同太医院的老御医
相比,李时珍只算年轻无名之辈,因此很不受重视。他利用在太医院工作的
方便,建议由官家主持修订本草。建议一出,老朽们群起反对。李时珍在那
里供职一年,连个太医院吏目都不如,唯一的益处是有机会出入寿药房和御
药库,实地观察了不少难以见到的名贵药物,为重修本草扩充了药物知识。
他对那里尊宠方士、炼丹求仙的气氛十分厌恶,一年后,只好托故回家。后
来有人说他当过太医院院判(即太医院院长),这是不确的。难怪他的儿子
为他立碑,连太医院三字都不见于碑文。
决心修本草,本当精力集中于研究药物,但他胸中酝酿数年的一些医学
知识,尚未整理出来,不得不一面研究药学,一面总结医疗经验,撰写医学
著作。1564 年左右,《濒湖脉学》等医学著作终于写成。多年的医学经验得
到总结,如释重任。以后可更好地集中精力,完成宏伟的研究计划。
这时期李时珍的父母相继去世,他必须承担繁重的家务。抚养儿子,教
徒弟,又分散了他不少精力。他还要劳神费力,修建新居—— 所馆。这所
新居,濒临雨湖,风光秀丽,是他晚年从事科学研究的地方,从此自号濒湖
山人。待弟子庞宪不久学成行医,才成了他唯一的得力助手。
在安排好家务之后,精力充沛的李时珍,带着儿子和徒弟开始远出寻方
采药,广泛地向老农、渔夫、樵夫、铃医请教,足迹遍及湖北、安徽、江西、
湖南、江苏等地。万里跋涉,登过太和山、大别山、茅山、伏牛山等名山,
采集了许多珍贵的药物标本,写下了数百万字的访问记录,为进一步研究整
理本草,积累了丰富的第一手实际资料。这对于《本草纲目》的写作,有着
决定性意义。任何一个科学家,想有所发明,有所创造,除了切实掌握以往
的全部科学研究成果外,最重要的是获得足够的新的科学资料。李时珍大约
花费了15 年的时间,首先实现了自己的第一步计划。
他的科学创造取得成功,秘密正在于此。他坚定地依靠群众,虚心地拜
他们为师,从他们那里细心地收集关于祖传药物、单方、验方的零散资料,
像蜜蜂一样,勤采百花,以酿新蜜。他不作无米之炊,不求无本之木。他的
创造性思维加工,建立在丰富而可靠的药物学资料上。
李时珍这一时期的科学活动,突出地显示了几个特征:一是具有顽强的
开拓精神,这表现在他对工作不是得过且过,应付现实,而是永不满足,不
断进取;深入群众,进行社会调查,扎实占有第一手资料,汲取群众智慧来
丰富自己的知识,发展自己的思想。二是进行刻苦的思维活动,他善于开动
脑筋,提出问题;一经发现问题,就要穷根究柢,不获得问题的解决,决不
甘休。三是具有坚韧不拔的斗争精神。科学领域没有平坦的大道,他一无充
裕的经费,二无完整的资料,三无强有力的助手,凭着高尚的理想作支柱,
祖孙三代,师徒数人,克服万难,终于完成宏伟的科研任务。他的这些精神,
值得人们永远学习、纪念。
四、深思熟虑创立本草新体系
(1568—1578)
大约在1568 年,即李时珍51 岁左右,编撰《本草纲目》的工作进入关
键时期。十多年来,广泛收集药物资料,经过反复的思想酝酿、这时要着手
营造自己理想中的本草学新体系。在这一阶段,主要任务是进行艰苦探索,
反复比较,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一次又一次对药物资料加工整理,使自己
的认识不断趋于正确,使《本草纲目》的科学体系日益完善。直到1578 年,
《本草纲目》最后定稿,大约花了11 年时间。这是李时珍一生中科学创造的
黄金时代。
这一时期,李时珍的心情比较舒畅。宠信奸臣严嵩、一心炼丹成仙不理
朝政的嘉靖皇帝,已于三年前(1560 年)服丹中毒丧命;上一年,穆宗朱载
垕,下诏严惩方士,废止建坛设醮,撤消了皇家的炼丹所,不良的社会风气
为之一扫;一贯反对炼丹成仙的李时珍感到扬眉吐气。政治改革家张居正于
1567 年人阁视事,开始掀起一股改革之风。到1573 年,实行一系列封建政
治改革,一定程度上打击了贪官污吏、地方豪强,限制土地的高度集中,开
展城乡经济交流,活跃了民办手工业和商业。这些都为科学技术的发展带来
新的生机。
此时,李时珍的大儿子李建中,科举考试得中, 1571 年出任河南光山
教谕; 1575 年升任四川莲溪知县。李家总算开始光耀门庭,改变了世代平
民地位。客观环境有利于李时珍安心进行科学实验和科学创造。 1 574
年,支持张居正进行改革的文坛领袖王世贞就任湖广按察使,对澄清地方吏
治、奖励文化建设相当重视,李时珍在医药学上的革新活动,再不像过去那
样受方士们的冷嘲热讽和顽固派的刁难打击了。
李时珍创建本草学新体系的艰苦思索过程,很少留下文字记载。人们只
知道“稿凡三易,然后告成”(《四库全书提要》)。从现在的这一科学巨
著来看,不难想见他所遇到的困难是很多的,研究工作非常艰巨。
第一,反复思考,确定分类体系。旧本草共有1500 多种药物,自己又新
增370 多种,对于近1900 种药物,如何加以分类,是个大问题。汉代《神农
本草经》建立上、中、下三品分类法,这一分类法已沿袭两千年。《本经》
只载365 味药,三品分类法虽不科学,倒还适用,检索比较方便。现在,药
物多至近1900 种,这种分类法已不适用了。宋代庸慎微编撰《证类本草》先
按十部分类,每部之下,再按三品分类,虽有改进,仍不科学。李时珍吸取
《证类本草》十部分类的思想,加以发展,建立15 部、60 类分类法,废除
三品分类法,只在药名下保留三品分类的历史痕迹,以利于检索旧本草。以
部为纲,以事项为目,创建了药学史上新的科学体系,促进了中药研究的科
学化。李时珍耗费20 多年精力,经过反复修改,方才形成这一纲目体系,完
成了这项卓越创造。废除一种科学研究中根深蒂固的传统思想,是一项学术
上的创举,需要极大的科学勇气。
第二,细心剖析,确定“主治”、“发明”。李时珍对各种药物,先从
八个方面进行研究。纲目中对药物知识也按八个方面进行概括论述。这八个
方面是:释名、集解、正误、修治、气味、主治、发明、附方。这八大研究
项目中,他用力最勤、剖析最精的主要在“主治”与“发明”两项。这是衡
量他的科学研究水平的两个主要方面。“主治”一项,大多是对药物研究的
新发展。既有继承,又有创造,是李时珍关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医与药相
结合的重要论述。“发明”一项,更是他发表自己独到见解的方面,是他多
年研究心得的结晶。李时珍运用哲学思想对药物作理论分析,发表许多精湛
见解,大部写在这一项下。研究李时珍的哲学思想,这一部分保留的思想资
料最丰富。他分析问题,独运匠心。于此可窥其奥秘。不难想象,“三易其稿”
过程中,这两部分是他呕心沥血、反复修改、用心独苦之所在。
第三,笔工精细,绘制药图。这又是一项繁重的任务。这项工作是在李
时珍指导下进行的。金陵本《本草纲目》中说主要由他的儿子李建元绘制,
总计绘了1100 多幅,其中不少植物和动物药图都绘制得精致生动。有人称它
是一部画谱。《证类本草》有药图800 多幅,但存在不少问题,或图文不相
符,或有图无文。李时珍作了很大改进。现存《本草纲目》中的药图,采用
的是江西刻本,它是以金陵本为基础,选用了《证类本草》中的部分插图合
并而成。这些药图比金陵本精致,它帮助人们图药对照,按图寻药,对识别
药物有重要帮助(见《药图》1、2)。
可想而知,李时珍在这11 年内,反复修改分类提纲,深入研究每项药物
的气味、主治、发明,精心绘制药图,“三易其稿”。他坚持谨严的学风,
求实的精神,对每项研究都一丝不苟。他的弟子和全家子孙都基本动员起来,
投入这项艰巨的科研工作。《本草纲目》实际凝聚了他们师徒数人和祖孙三
代人的心血。
1578 年,《本草纲目》最后定稿。它建立了新的分类体系,处处闪耀着
新的发明,大大扩充了新方新药,改进了药图。《本草纲目》以新的面貌呈
现在人民面前,丰富了祖国医药学宝库,为我国药物学发展史,确立了划时
代的标志。
五、《纲目》问世誉满天下
(1579—1593)
《本草纲目》定稿时,李时珍已61 岁了。在他去世前,有过15 年的晚
年生活。李时珍时而喜泪交流,时而暗潜悲酸,常在悲喜交集中过日子。总
的说来,悲多于喜,绝代科学家终于在失望中抱憾终天。
李时珍苦斗了27 年,除了写成《濒湖脉学》、《奇经八脉考》等重要医
学著作,完成的最大项目是《本草纲目》。不难想见。他的最大心愿是早日
将它刻印出版,发挥社会效用,推进医药科学。可是这部190 万字的巨著,
一时艰难找到承印的主人。他到过黄州,到过武昌,四处奔走,没有书商敢
刻印。这部书的巨大科学价值,尚未为人们所认识,没有名家的赞许与政府
的支持,私人刻印此书,不管在政治上还是在经济上都有很大风险。李时珍
为此书的刻印问题,颇伤脑筋。倾毕生心血,撰成此书,却长期积压案头,
不能广泛发生社会效益。科学家的伤心之事,莫大于此。
1579 年,即《本草纲目》定稿的第二年,万历皇帝害怕儒生议论朝政,
下诏尽毁天下书院,著名思想家何心隐为此提出反对,从而触怒了皇室竞被
杀头。这件事对于知识分子是一个沉重打击。在这种历史环境下,出版者更
是小心翼翼。李时珍的药学巨著,短时间无法出版,是毫不奇怪的。
李时珍看到自己的著作在蕲州、黄州、武昌无法刻印,就毅然到南京去。
南京是当时刻印书籍的中心。他在南京大约找过几家刻书家洽谈,都未得到
满意的结果。1580 年九月,他去江苏太仓访问了著名学者王世贞。王世贞曾
在湖广任过按察使,同李时珍虽不相识,却时有所闻。王世贞是当时文坛领
袖,对天文、地理、文史、诗词、曲艺等都有研究。这时王世贞也已罢官居
家。李时珍对他十分尊重,把《本草纲目》献给他。请他作序,“愿乞一言,
以托不朽。”(转引自王世贞《本草纲小序》)王世贞留他住了几天,饮酒
长谈,相处甚洽,答应为《本草纲目》写序。李时珍十分高兴。李时珍在南
京参观了当年航海家郑和下西洋带回来种在海静寺里的一些异乡植物;当年
随郑和出洋回来的一些老船工,向人们谈到海外医药情况。这类传说流传在
民间,李时珍有机会听到一些有关药物的传说,可能还见识了某些传留下来
的海外药物。南京药王庙是一个著名的医药市场,汇集了全国各地的药物,
李时珍也趁此仔细观察访问。凡他所见到的药物与原先的记载有出入的地
方,都一一作了记录,准备回家对书稿再作个别修改。虽然联系刻书的事未
有着落,此行的收获实在不少,在苦闷中也有几分高兴。
从南京回到家乡,国内形势发生了急剧的变化。改革家张居正,于1581
年(明万历九年)全力推行“一条鞭法”,大刀阔斧进行社会经济改革,打
击豪强,略抒民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