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药品之下,载有用方。每种药品,注明在《本草纲目》中所属部类。有的药
物,还特地注明剂量及服用方法。
例如治血虚的主治药,共列27 味,草木类药物13 味,如地黄、麦门冬、
泽兰、黄檗、当归、丹参、玄参等;介兽类药物14 味,如龟版、绿毛鱼、阿
胶、牛乳、羊肝、羊胃等。在地黄下面,详细注明用法说:”男子五劳七伤,
女子伤中失血。同人参、茯苓熬琼玉膏。酿酒、煮粥皆良。面炒研末13 酒服。
治男女诸虚积冷,同菟丝子丸服。”(《百病主治药·血虚)校点本第一册,
第207 页)按病症归纳主治药的分类方法,其优越性在便于因病寻方,帮助
处方者因病制宜,迅速作出最优选择,以应急需。
“百病主治药”分类法与“三界十六部”分类法各有优点:后者以药为
纲,以主治为目,按药论治,一味药治诸种病证,可以困药而一目了然;前
者以病为纲,以药为目,同一病证,可用诸药治疗,全盘托出,便于按当时、
当地的可能条件进行选择。比如治血虚共列有27 味药,其中有的易得,有的
难觅,有的价昂,有的价贱。处方时,既要根据病证的需要,还要考虑获取
药物的实际可能性及患者的经济负担能力。李时珍建立“百病主治药”的分
类,用心极深。
3。关于“药物归经”分类法
李时珍除了以药为纲、以病为纲的分类法,还创立了药物归经分类法。
即将药物和病证结合起来,阐明每种药物进入人体,归入哪一经,便于辨证
用药。
中医学把人体脏腑功能机制分为十二经。李时珍把药物归经性能也分为
六阳经、六阴经。《本草纲目》的许多药物,都注明归经属性。如:
丹皮,治手、足少阴、厥阴四经血分伏火。(校点本第二册,第854 页)
茺蔚子,味甘、微辛、气温、阴中之阳,足厥阴经药也。(校点本第二
册,第952 页)
黄连,入手少阴心经,为治火之主药。(校点本第二册,第771 页)
前胡,味甘辛,气微平,阳中之阴,降也。乃手、足太阳、阳明之药。
(校点本第二册,第790 页)
麻黄乃太阳经药,兼入肺经。(校点本第二册,第1278 页)
以药物归经解释药物功效及主治的思想,首先是以药物自身性味特征为
根据,同时继承发展了《内经》以来医家坚信的“五色、五味入五脏”的理
论。故李时珍说:“药具五味,备四气”,”五味入胃,各归其本脏。”《校
点本第二册,第839 页)
李时珍用归经理论解释药物的主治功效,更能令人信服。如解释钓藤败
火的原理说:
钓藤,手、足厥阴药也。足厥阴主风,手厥阴主火。惊痛眩运,皆肝风相火之病。钓藤通心包
干肝木,风静火息,则诸证自除。
——《钓藤·发明)校点本第二册,第1320 页
除了讲药物归经之别,李时珍还强调药物属气、属血的区别。把人气分
之药,与人血分之药加以区别的目的,在于使药物主治的范围更加具体明确。
李时珍分析大黄的特性说:
大黄,乃足太阳、手足阳明、手足厥阴五经血分之药,凡病在五脏血分者,宜用之。若在气分
用之,是谓诛伐无过矣。
——《大黄·发明》校点本第二册,第1117 页
可见,明其归经,又明其血气之分,对一种药物的使用,才能准确无误,以
入血分之药,治气分之病,则会南辕北辙,适得其反。
李时珍认为药物虽按归经分类,但不可泥一。由于君臣佐使配伍不同,
可以改变药物归经去向。如常山、蜀漆,“得乌梅、鲮鲤甲则入肝,得小麦、
竹叶则人心,得秫米、麻黄则入肺,得龙骨、附子则入肾,得草果、槟榔则
入脾。”(《常山·蜀漆·发明》校点本第二册,第1151 页)
每一种分类方法,都难免存在一定局限性,因为它只突出药物的某一方
面的特性或属性,而这些特性或属性,都不是孤立存在的。作为单方使用或
在复方中使用,功效大不相同,故只凭分类,不足以全面认识药物的特性与
主治。运用之妙,存乎一心。所谓存乎一心,当然不是指主观想象,而要以
客观事实及客观规律为依据。不同的分类,无非便于人们在实践中掌握和运
用客观规律,为人类造福。
三、分析与综合
任何科学家进行科学研究,都离不开分析与综合的科学方法。李时珍也
不能例外。分析方法的特点在于把整体的东西,分解为若干部分,然后对每
一部分作深入研究,从而肯定每个局部的性质、特点、作用。综合方法的特
点,是把已经分析过的局部结合为一个整体,从而论断这个整体所固有的功
能、特性。综合要以分析为基础,没有透彻的分析,不可能有完满的综合;
分析要以综合为依归,先有分析而无综合,则见树不见林,使分析流于烦琐。
《本草纲目》中,李时珍既重分析,又重综合,尤其重二者的辩证统一。《本
草纲目》科学体系的构思,是对药物进行细致分析的基础上的科学综合。《本
草纲目》的诞生,是分析与综合辩证统一的见证。它既使我们对每一味药物
有明晰的了解,又使我们对本草学有全面的认识。纲不举则目不张,目不明
则纲不实,李时珍深明其中奥理。
(一)首重分析,以知究竟
修订本草,是一个浩大的工程。从何下手呢?李时珍首先分析研究了每
一味药物,为全书打下坚实基础。
为了弄清每一味药味,李时珍为自己提出八项任务,一项一项加以分析。
这八项任务是:释名、集解、辨疑、正误、修治、气味、主治、发明、附方。
为什么要提出八个方面的任务呢?李时珍在《本草纲目·凡例》中,阐述得
十分明白。他说:
诸品首以释名,正名也。次以集解,解其出产, 形状,采取也。次以辨疑、正误,辨其可疑,
正其谬误也。次以修治,谨炮炙也。次以气味,明性也。次以主治,录功也。次以发明,疏义也。次
以附方。著用也。
——校点本第一册,第34 页
这八项不是每味药都全有,五项、六项不等。对某一味药物来说,它既是全
面分析,同时也进行了综合,使我们对某一味药有了全貌的了解。完成每一
味药物的分析,对于全书来说,只完成了一项分析任务。
就八项任务来说,每一项都须要经过细致的分析,才能得出明确的结论。
拿“修治”一项来说,不同的药物有不同的修治方法,这本身是一种分
析。同一种药物修治方法不同,其性味各别,这也要作具体分析。以附子为
例,李时珍在《附子·修治》中写道:
附子,生用则发散,熟用则峻补。生用者,须如阴治之法,去皮、脐入药。熟用者,以水浸过,
炮令发折,去皮脐,乘热切片再炒,令内外俱黄, 去火毒入药。
——校点本第二册,第1160 页
这是对附子的生用、熟用两种修治方法、两种性味功效的分析。通过这
种分析,对附子的功效有全面的认识,这又是综合的妙用。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的”发明”一栏,阐述了自己对某些药物性能的
独到见解,这些见解大都是他在对该药物进行深入分析时得出的结论。这些
分析性质的结论,对于认识一味药物的功效极其重要。
李时珍分析蜂蜜的功效说:“其入药之功有五,清热也,补中也,解毒
也,润燥也,止痛也。”蜂蜜为什么具有不同功效?他指出这是由本身的特
性:”生则性凉,故能清热。熟则性温,故能补中。甘而和平,故能解毒。
柔而润泽,故能润燥。”(《蜂蜜·发明》校点本第四册,第2219 页)
人参的种类颇繁,有黄参、沙参、丹参、牡蒙、丹参等等。每种参的颜
色不同,功用有别。《本草纲目》中一一作了分析,写道:
五参五色配五脏。故人参入脾曰黄参,沙参入肺日白参,玄参入肾曰黑参,牡蒙入肝曰紫参,
丹参入心曰赤参,其苦参则右肾命门之药也。古人合紫参而称苦参,未达此义尔。
——《丹参·释名》校点本第二册,第758 页
以上可以看出,对于每味药物的气味、主治、修治、发明等等,需要进
行分析,才会取得对药物的全面认识。同样,对于每一类病证,也需要进行
科学分析,才能取得全面认识。
中医按八纲辨证,每一纲所包括的诸种病证大有分别。若不进行仔细分
析,也不可能真正理会八纲辨证的精义。例如实证,《内经》指出:“实者
泻之”,“实则泻其子”。同样是实,同样要泻,都必须严加分析,才能投
之以适当的药物。李时珍深明其理。
徐之才曾创立“十剂”之说。将众多的药方按对证的需要及性质,分为
十类,即宣、通、补、泄、轻、重、涩、滑、燥、湿。李时珍称它为“药之
大体”,对之十分重视,载之于《本草纲目》卷端。“十剂”是对众药的全
面综合。但每一剂又需作深入分析,才能运用自如。对十剂之中的轻剂,李
时珍分析道:
轻可去闭。有表闭、有里闭。表闭者,风寒伤营,腠理闭密,阳气怫郁,不能外出,而为
发热、恶毒、头痛、脊强诸病,宜轻扬之剂发其汗,
而表自解矣。里闭者,火热郁抑,津液不行,皮肤干闭,而为肌热、烦热、头痛、目肿、昏瞀、
疮疡诸病,宜轻扬之剂以解其肌,而火自散也。
——《十剂·轻剂》校点本第一册,第62 页
同样,用轻扬之剂以治闭证,但有区别。属于表闭之证,宜用利于发汗的轻
利之剂;属于里闭之证,宜用利于解肌的轻扬之剂,不可一概而论。利用轻
剂时如此,利用重剂何独不然?李时珍指出重剂的使用,应分析四种情况,
区别对待。在《十剂·重剂》中写道:
重剂凡四:有惊则气乱,而魂气飞扬,如丧神守者;有怒则气逆,而肝火激烈,病狂善怒者,
并铁粉、雄黄之类以平其肝。有神不守舍,而多惊健忘,迷惑不宁者,宜朱砂、紫石英之类以镇其心。
有恐则气下,精志失守而畏,如人将捕者,宜慈石、沉香之类以安其肾。
——校点本第一册,第62 页
同样是利用重剂以镇惊恐,或用以平其肝,或用以镇其心,或用以安其肾,
所用方药大不一样。贵在平时多作分析,知其机要,急时才不致误投药饵,
有损医治。
李时珍分析了用宣剂治郁塞之病的诸种情况。肯定郁塞之病,是由于“传
化失常”造成的,或者由于”郁久生病”。或者由于“病久生郁”,都宜以药
物“宣布敷散”。但郁证有气郁、火郁、食郁、痰郁、湿郁之别,每种郁证
还有轻微和严重之分,都应细加分析,然后才可对证施治。他用具体分析的
方法,剖析了六种郁证不同病情时所宜使用的宣剂,指出:
气郁,有余则香附、抚芎之属以开之;不足则补中益气以运之。
火郁,微则山卮、青黛以散之;甚则升阳解肌以发之。
湿郁,微则苍术、白芷之属以燥之;甚则风药以胜之。
痰郁,微则南星、桔皮之属以化之;甚则瓜蒂、藜芦之属以涌之。
血郁,微则桃仁、红花以行之;甚则或吐或利以逐之。
食郁,则山楂、神曲以消之:甚则上涌下利以去之。
——《十剂·宣剂》校点本第一册,第61 页
均是宣剂,或用以运气,或用以散火,或用以燥湿,或用以化痰,或用以行
血,或用以消食,都需作具体分析,不可见郁证即乱投宣剂。
分析方法好似一把思维中的解剖刀。利用它可以把研究对象,分爪切片
似地剖成若干细部,便于逐一加以研究。科学分析,就是哲学上的矛盾分析。
事物总有差别,差别就是矛盾。对药物的各种差异,病证的各种差异,加以
具体分析,也就是分析矛盾,找出不同矛盾的不同解决方法。
(二)注重综合,以明指归
李时珍注重分析方法,也注重综合方法。《本草纲目》是分析和综合辩
证统一的产物,其中有些篇章是专门引导人们注重综合问题的。李时珍创立
的“三界十六部”的分类法。是综合1800 多种药物而形成的;他所发展的“百
病主治药”的分类法,也是综合了100 多种病证所用的数以千计的药物而形
成的。这些都是他善于在分析研究的基础上,进行综合研究的有力证明。
他特别善于吸取前人研究成果,竭力推广、发展各种用药凡例或用药法
式。《本草纲目》的第一卷和第二卷,标名《序例》,集中介绍、注释了许
多著名医药学家的综合研究的成果。例如《十剂)、《四时用药例》、《脏
腑虚实标本用药凡例)、《陈藏器诸虚用药凡例》、《张子和汗吐下三法)
等。李时珍之所以集中介绍和注释这些著名医家的成果,并特意将这些内容
列在《本草纲目》的最前面,作为自己的科学著作的有机组成部分,其用心
不外两个方面:
第一,利用前人科学研究成果,提高自己的医药思想水平,作重修本草
的理论准备,以便用以指导自己的研究工作。在对每味药物进行分析研究时,
从总的理论原则上有所依循,而不致陷于烦琐。
第二,以医药界的前贤为榜样,勉励自己,并昭示后学者。在对每味药
物进行具体分析的同时,不可只沉湎于细则,尤须从总体上加以把握,不可
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如堕烟海而迷失指归。善于综合归纳,才能掌握一般
原则或规律。
总之,李时珍的这一思想明显地告诉人们,要注重分析与综合的有机结
合,归纳与演绎的辩证统一。二者不可偏废。
李时珍对《神农本经名例》的注释,充分显示了他对分析与综合的灵活
运用。《本经名例)总结了汉代以前千百年医药实践经验,语言过于简练,
后人不易理解。李时珍广征博引,逐条加以阐释,其中凝结着他自己长期医
药实践的经验。用自己的经验去充实发展了古典文献。
《本经》中有一段话,讲药物之间的关系,说药有”七情”。写道:“有
单行者,有相须者,有相使者,有相畏者,有相恶者,有相反者,有相杀者。
凡此七情,合和视之。”李时珍对于古人从大量事实中综合概括出来的“七
情”原理,作了精湛的注释。他说:独行者,单方使用,无须辅助;相须者,
同类之药,不可相离;相使者,彼可为我之佐使;相恶者,有彼则夺我之能;
相畏者,我受彼制伏;相反者,两者不可相合;相杀者,以此制彼之毒。但
他进一步指出:“古方多有用相恶、相反者。盖相须、相使同用者,帝道也;
相畏、相杀同用者,王道也;相恶相反同用者,霸道也。有经有权,在用者
识语尔”。(校点本第一册,第46 页)从科学方法上来衡量,这一段注释使
用了三重综合法。从千百种药物的相互关系中,概括出“七情”,是第一步
的综合;从”七情”中概括出帝道、王道、霸道三大原则,是第二层综合;
无论对于帝道、王道、霸道,都要求“有经有权”,灵活运用,这是从哲学
原理上作出总结,属于更高的综合。
李时珍对徐之才创立的“十剂”说,作了详细的注释。在注释中,有分
析、有综合,尽量将两者辩证统一起来,使注释具有很高的科学性。他对“补
剂”的注释,就是在分析的基础上进行综合的。
经云:不足者补之。又云:虚则补其母。生姜之辛补肝,炒盐之咸补心,甘草之甘补脾,五味
子之酸补肝,黄檗之苦补肾。又如获神之补心气,生地黄之补心血;人参之补脾气,白芍药之补脾血;
黄芪之补肺气,阿胶之补肺血;杜仲之补肾气,熟地黄之补肾血;芎劳之补肝气,当归之补肝
血之类, 皆补剂,不特人参、羊肉为补也。
——校点本第一册,第61 页
引证经典论述,重申“虚则补其母”的原则,这是对施治方法的高度综合概
括。指明不同脏腑之病,须用不同药物补之:血虚与气虚不同,补药尤有区
别,这是进行了具体分析,使“虚则补其母”的原则得以具体贯彻。最后指
出,只要药能对证,那怕是生姜、炒盐、五味子,都是补药,不只人参、羊
肉是补品。这是从药随病使的原则对补剂作了高度概括,在分析的基础上得
出了综合性结论。批判了多食人参、羊肉为补的世俗之见,令人信服。
李时珍特别阐发了《黄帝内经》关于顺天时用药的原理,标名为《四时
用药例》。他首先指出:”顺春升之气,宜用薄荷、荆芥之类辛温之药;顺
夏浮之气,宜用香薷、生姜之类辛热之药;顺秋降之气,宜用芍药、乌梅之
类酸温之药;顾冬沉之气,宜用黄芩、知母之类苦寒之药。”其所以如此,
这是“所谓顺时气而养天和也”。同时指出:《内经》讲过春季省酸增甘以
养脾气,夏季省苦增辛以养肺气,秋季省辛增酸以养肝气,冬季省咸增苦以
养心气。为何又同上述原理有些差别?这是“既不伐天和而又防其太过,所
以体天地之大德也”。经过正反两方面分析,指明顺天时用药所应注意的两
个方面。既要顺时养和,又要防其太过,把两个方面有机结合起来,灵活运
用。就是李时珍利用分析综合的方法而获得的“四时用药例”的精神实质。
四时用药例,分析时令的变化,药物的功效,药物的配伍,以及人体脏腑机
制等方面的基本情况,并将各个方面的因素综合起来,得出一般的结论,然
后归纳为总的指导思想,充分体现了李时珍辩证地利用分析综合方法所取得
的科学成就。
四、批判继承
《本草纲目》将上下数千年积累的医学、药学成果冶于一炉,正可谓吞
吐百家,推陈出新。在研究过程中,李时珍熟练地运用了批判继承的科学方
法。为修订本草,他参考了历代本草著作41 种,医家著作277 家,取其精华,
去其糟粕,如蜜蜂之采百花以酿蜜。每个问题的分析,总是从前人已有的研
究成果出发,经过周密思考,反复验证,或淘汰陈说,或加以修正,或自出
心裁。既重视批判继承,又着眼于新的创造。
本草学的重要特点之一,在于内容的不断更新。随着社会的进步,人类
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医药卫生条件不断改善,药物数量在不断增加,
人们对药物的认识也日益精细。最初的《神农本草经》,收录药物只365 味,
简单地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