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史-第4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一事实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因为它反映了德国领导人所希望发动的那种战争的性质,这可以大体阐明如下。
  资本货物流量增加了六十亿马克,从1928年的一百一十七亿马克增加到1937年的一百七十六亿马克。同期德国工业投资总额只增加二亿马克达到1937年的二十八亿马克。由于资本货物工业的投资总额增加五亿马克达到二十二亿马克,足见军事潜力工业生产能力的微小发展,也主要靠撤掉消费品工业的投资(大约为三亿马克)的资助。用德国工业重新武装的最高负责人托马斯将军的话来说:有重要意义的事情是,直到1937年还几乎没有从创造军备“能力”意义上讲的“深度军备”,而毋宁是最大限度地集中在立即可用的已造好的武器上面,也就是“广度军备”。
  不过,德国认识到:武器的流量,尤其是武器的最终使用,也许会由于国内缺少铁矿石、石油、橡胶和有色金属而受到阻碍。这个认识导致某种“深度重新武装”。这最早在1936年德国的四年计划中提出,1937年积极推行;那一年就加速研制使用轻金属及其合金来取代铜及其合金,研制煤的氢化以取代矿物油,研制丁钠橡胶的合成生产以取代橡胶。军事潜力工业的投资总额由1937年的二十二亿马克逐步上升到1938年的二十九亿马克和1939年的三十六亿马克,表明开始脱离德国重新武装运动集中于军备本身而不是军备的生产能力的基本特征。
  但是在1937年德国的军事潜力同其他大国的军事潜力相比,情况如何呢?在大国之间资本货物生产分布中,它的相对实力又是如何?在世界资本货物产量中七国的共同份额约百分之九十点五,而每一国的相对份额如下:
  相对军事潜力(百分比分布)
  ……   美国 德国 苏联 联合王国 法国 日本 意大利 七国合计
  1937年 41。7 14。4 14。0 10。2   4。2  3。5  2。5   90。5
  在1937年德国的产量不仅与法国和英国的总和相等,而且超过了苏联的产量。确实,在1938年当上述两个西欧国家的总产量略有下降的时候,大德国对它们的优势又进一步扩大了,而按照人口计算每人平均产量来衡量,它在军事潜力方面居于无可匹敌的领先地位仅次于美国。
  现有的军事潜力已经转变和能够转变为武器的程度,取决于当时弹药和枪炮工厂的规模,甚至更多地取决于汽车、缝纫机和拖拉机制造厂等得以改装成生产坦克和军用载重汽车的速度。改装速度取决于资本货物部门本身的平衡程度,也就是取决于精密仪器和机床工业的规模。确实,后者是一切工业生产结构的关键,因为它保证了加工器械的制造,加工器械又制造出设备,而有了设备才能使工厂生产机械、装备,等等。
  因为机床在任何国家的工业体系中都占有战略地位,对一切强国来说,易于获得加工器械的供应或者拥有机床工业都具有相当大的重要性。例如,如果对机械产品的需求改变了——比如况,从一种类型的汽车改变为另一种类型,从汽车引擎改为飞机引擎,从拖拉机改变为坦克——机械工厂能够满足改变要求的速度取决于它们设备更新换代的速度。同样地,由于立即的或强迫性工业化,或是由于在和平时期的生产之外加上了重新武装,对机械产品的要求增加了,那么满足这一要求的快慢又主要取决于加工器械的供应。各强国充分认识列车床、钻床、磨床、刨床、铣床、镗床和其它金属切削机械不仅对工业化而且对重新武装的极端重要性,这反映在三十年代各强国几乎都竭力增加本国机床工业的生产能力上。
  从传统上说,世界最大的生产国是美国和德国,它们进口加工器械的需求是微不足道的,而上述两国即占世界加工器械出口的百分之七十至八十。仅次于它们的三个主要出口国是联合王国、法国和瑞士,但是它们的进口需求与德国或美国相比则是相当大的。1938年与1928年相比,上述五国作为世界机床供应国的相对地位变比极少;但是世界机床“生产能力”有了很大的增长以适应俄国和日本的工业化,日本的战争需求,和德国的,随后是法国和英国的重整军备。
  建立机床工业(如日本与苏联)或是扩大已有的机床工业(如德国与联合王国)所带来的困难是巨大的,因为没有任何其他机械部门对于熟练技术工人的需要是如此之高。但尽管由于缺乏技术构成了发展加工器械生产能力的主要障碍,然而正是加工器械供应的不足制约了工业化的速度,制约了工业为军备目的的再转变。拥有加工器械工业的另一固有的困难是,在正常时期它对商业盛衰的周期性的波动极为敏感。它是机械部门最捉弄人和最倒霉的分支之一;美国人称之为“宴会或灾荒”工业,因为对加工器械的需求取决于对资本货物的需求,而这种需求在商业盛衰的周期性中其波动要比对消费品的需求更为剧烈。但是三十年代不是正常时期;对商业周期的考虑可以被那些早已从事对它们经济生活的计划工作的国家和那些意识到军事方面的需求的国家置于不顾。
  在大萧条时期,德国、英国和美国的加工器械生产严重下降。如果不是苏联大量购买机床,产量下降的幅度本来可能更大。结果,与其他一切经济指数的发展相反,德国和联合王国的加工器械出口指数在萧条期间实际上是增加了。只是由于这些重要供应,尤其是德国的供应的援助,作为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的象征的“从上面的革命”才得以切实进行。但是,在得到最先进的机械设备供应以后,俄国人不失时机地分析了西方技术创造的奇迹,并为他们自己规定了第二个五年计划的任务“加速生产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不得不进口的机器、加工器械等项产品”,并将机床工业的地位提高到“可能获得最大的发展,以便满足国民经济对机床的需求,并使苏联在这个领域里获得技术上和经济上的独立”。俄国国家计划委员会的目标是减少加工器械的进口,1933年以后这一目标即已达到,另一目标是在1937年生产四万台金属切削机床。不过,尽管成就巨大,俄国总的生产仍旧远远落在德国的后面,德国在1938年生产了约十八万台加工器械。
  与苏联机床生产能力的增长相匹敌的是日本类似的增长。到1932年为止,日本大部分的需求靠从美国和德国进口。但在随后的几年中,加工器械工业的雇工人数估计由1929年的七千五百人增加到1938年的约三万人。1938年机床产值约四百七十万英镑,而1935年联合王国的产值为八百二十万英镑——不过这仅是二万一千人的劳动力生产的。由于加工器械生产能力的扩大,日本生产与加工器械需求的比率也随之增大,但是不象苏联的情况,日本的加工器械进口额继续上升。这一点就意味着基于工业化和战争需要的需求速率,比国内加工器械生产增加的速率更高。
  在1938年的前十年期间,机床生产能力不仅在苏联和日本得到了扩大,而且在德国和英国那些更加成熟的工业国也得到了扩大。从1928年到1936年,德国的总产值翻了一番,在联合王国,已制成的加工器械出售值在1935年至少比以前的任何一年要高百分之三十;上述两国的机床生产能力在1935…1936年以后都有相当大的扩大。这种扩大主要由于缺乏技术工人而受到限制。但是,虽然德国的加工器械生产能力提高,产量增加一倍多,而它的加工器械出口额从1932年到1939年却大约与1929年相同,它的加工器械生产的巨大增长完全被德国自身的机械工业所吸收了。这种在帝国内“可供使用的加工器械”数量增加,就象钢产量增加一样,促进了迅速重新武装,而这在德国当时正在进行,而且这样做也提高了它把资本货物工业的大部份和迅速实现战争的目的结合在一起的能力,如果一旦有此需要的话。
  同德国形成强烈对比的另一个加工器械净出口大国,即美国,供应世界的加工器械数量越来越多,至少部分原因是国内市场不能吸收现有产量。美国加工器械生产工业的雇工人数和总产值在1937年和1929年差不多。如果加上机床附件,总产量的增加至多约百分之十。但是美国的出口额增加了百分之五十。确实,它在1939年的加工器械出口额几乎比1929年高二倍,这就意味着在加工器械的产量不变的情况下,美国正在装备联合王国和法国的机械工业(两国占美国出口额的一半以上),以及日本工业,而不是装备它自己的。
  机床工业在联合王国工业结构中所占的地位不如在德国和美国的那么重要,英国加工器械在世界上的重要性也不如英国其他机械产品。因此在1935…1936年,以雇工人数和产量而言,英国加工器械工业的规模只有德国的四分之一,而在总的经济活动迅速增进时,英国某些特殊机械部门感到严重缺乏加工器械。英国许多加工器械工厂甚至不能在一年之内交货;作为国防协调大臣,托马斯·英斯基普爵士于1936年5月向下院作第一次工作报告时承认,他着急的是,计量工业和加工器械工业的发展受到阻碍,这个问题必须尽快解决方能着手大量生产武器弹药。与此同时,英国机床的出口量下降而进口量增加得相当多。确实,英国于1938年仅从德国进口的加工器械就比前几年从所有国外供应者那里进口的还要多。联合王国的机械类贸易就象日本和苏联一样,在所有比较先进类型机床方面在很大程度上依靠德国和美国,正如英国贸易统计资料所清楚地表明的,进口加工器械的平均值每吨要高于出口的加工器械平均值。德国加工器械工业对英国的总的异常优势,可以从一件事上概括出来,1938年以前十年的每一年,德国出口的机床数量就超过了英国加工器械的产量。
  此外,德国在1938…1939年不仅生产了比联合王国多一倍以上的类似机床,而且在它经济部门中还拥有一百三十万加工器械的库存,这个数目至少是英国工业可用库存的两倍。美国经济部门的加工器械库存量略低于德国的库存量,而苏联只有德国库存的三分之一。但是德国除了加工器械库存和现行生产的数量优势以外,还拥有最大份额的多用途机床,因而德国在重新武装的势头中改装和平时期的工业方面,比世界上其他任何国家的装备都要好,由于缺乏加工器械而形成生产上的障碍的可能性较少。
  到1932年为止,德国的重整军备一直受到充分的遏制;但是到1938年它已拥有一支庞大而装备精良的军队,它在第一线的飞机超过英法两国的总和。这一成就是将那些自二十年代末期以来其生产能力没有很大变化的工厂的资本货物流动量加以扩大的报偿。这也意味着国家社会党人正在获得大萧条以前在德国开展的工业现代化和合理化运动的好处。因此基本的军备潜力早在1929年即已存在。那个时候未能生产大量武器:首先是因为条约义务限制生产某些类别的武器;其次,在魏玛政权下,连续几届德国政府都真诚地相信能够以和平方式解决现存的冲突;第三,因为赔偿的“沉重负担”阻止了任何以重整军备形态给人民加上额外负担的漫不经心的企图。对于这种企图,德国有些政党倒总是乐于支持的。
  在国社党人上台的时候,上述限制性的三条都消失了。他们立即开始了冲突的准备,包括武器、建立兵工厂、要塞、兵营、士兵津贴和口粮等在内的军事支出由1932年的七亿二千万马克提高到1933年的十九亿马克和1934年的三十亿马克。1934年的数额几乎相等于1929年军费和赔偿费的总和。但是1929年的这项支出相当于德国国民生产或收入净额的百分之三点五,而1934年则相当于大约百分之五。相比之下,法国于1934年用于军费上的款项约占国民生产净值的百分之四,而英国在那一年不到百分之三。
  德国的军费支出继续猛增;同意大利和日本一样,从1934年到1935年军费支出增加了一倍以上。除了苏联以外的其他强国,在加紧军事方面的努力上步伐缓慢。日本在中国的屡次成功,德国和日本退出国联,意大利进攻埃塞俄比亚,德军于1936年3月占领莱茵兰以及后来该地区的重新军事化,日本于1937年军费支出的巨大增长,甚至1937年11月关于远东问题的布鲁塞尔会议的解散——所有这些都不曾使英国和法国受到剧烈的震惊,从而迫使它们把军费支出增加到德国从1935年到1936年,又从1936年到1937年所达到的水平。只是1938年3月奥地利被兼并和1938年9月苏台德区投降德国,才使英法两国的军费支出在1937年到1938年增加的比率高于除日本以外的所有国家。美国制造业的产量和军事潜力三倍于德国,却在整个三十年代对这种不均衡的军备竞赛置身事外。确实,美国的孤立主义,无论在精神上和事实上,使德国领导人有理由相信,可以实际上排除美国参与欧洲大陆上任何一场冲突的可能性。
  虽然大多数国家的政府粗略地了解军费支出的进程,上述累积支出只是不完全地关涉到对真正战备的估计。因为没有关于马奇诺和齐格飞防线、机场、轰炸机和战斗机、军服、口粮、军饷等在累积支出中所占比率的具体情报,对一个国家同另一国家真正军事实力加以比较,几乎是不可能的。除了上述障碍之外,同样困难的是得出用一种货币在每一具体的支出项目中反映不同货币的真正购买力的兑换比率。正是出于这一理由,下列的表VI中关于1938年军事支出总额以及1933年到1938手的军事支出总额都已换算成英镑,该表仅能大致地,试验性地回答这个问题:“哪一个强国在1938年军备竞赛的数量优势上居于领先的地位?”
  表VI 军费支出(按市场价格计算)
  年份 日本 意大利德国苏联英国法国美国
  1。 以本国货币百万为单位
  ……     日元  里拉  马克   卢布   英镑   法郎   美元
  1933     873  4;824  1;900  1;547   108   12;324   792
  1934     942  5;590  2;800  5;000   114   11;200   708
  1935    2;206  12;624  6;200  8;200   137   13;000   933
  1936    1;078  16;357 10;000 14;816   186   15;000  1;119
  1937    3;972  13;270 14;600 17;500   262   19;000  1;079
  1938    6;097  15;030 16;000 23;100   391   29;000  1;130
  1933…1938 15;200  67;700 51;600 70;200  1;200   100;000  5;7612。
  购买力以百万英镑为单位
  ……     (1)  (2)  (3)  (4)  (5)  (6)  (7)
  1938     508 167 1;170  924  391  207  231
  1933…1938 1;266 930 3;540 2;808 1;200 1;088 1;175
  人们将会看到,德国在1939年以前六年的军事支出几乎高达英国军事支出的3倍。1937年,英国内阁“不得不训令陆海军大臣将意大利与德国和日本一起列入可能是侵略国的名单上,并相应地制订防御准备的计划”,这时联合王国的实际准备情况就显得更不充分了。因为就军事准备的数量而言,这三个准备侵略的国家即使对英法两国加在一起所占的优势也约为二与一之比。这一差距大于两个强国集团在制造业产量或军事潜力方面的实力差距。除了德国以外,最大规模的武装是在苏联进行着。由于苏联必须建立军火和武器工厂,而在更为成熟的工业国家主要只需要改换一下装备就行了,所以似乎很可能德国的有效军事力量远远超过苏联的有效军事力量三分之一以上,三分之一这个比例只是就累积军事支出进行比较而得出来的。
  但是上述七国中每一国的军备努力究竟有多大?各国国内的总的可用的经济资源在1938年为了防御或侵略调动到何种程度?明显的是,军事目的的支出必须作为全部现有的物资和服务的支出的一部分表示出来。“国民生产净值”的概念表示一年内制造业和建筑业生产的物资总量,和运输、行政管理等提供的服务总量,这总是假定在上述物资和服务的生产和提供过程中,国内资本储存,如工厂和设备仍原封末动。就一个国家内可动用的物资和劳务比一年内本国生产的要多而言,在国民生产净值方面就必须加上进口多于出口那一部分(即撤回国外投资或国外贷款)以及耗尽国内资本(即取消国内投资),以便得出国内可动用产品净值。此外,为了便于进行国际间的比较,也必须考虑到可动用净产品的估价。由于在有些国家价值是按物价和劳务的市场价格计算,也由于这类市场价格过高估价了一个国家的真正可动用产品净值——尤其是象苏联,间接税是政府收入的主要来源——在进行国际间比较的时候有必要排除一切间接税,按生产要素费用来估价可动用产品净值,间接税只是提高了产品的价格,实际上的价值没有提高。
  下列表VII是打算仔细地对比一下1938年可动用产品净值的构成。因为这一年同1937年相比较,美国、法国和联合王国的制造业产量已经下降,显然短期的潜在储备要大于另外四个充分就业的国家的储备,另一点明显的是,仅仅重新利用未被利用或闲置的资源,它们的产品净值就能大量增长。要记住美国、法国和联合王国为一方,苏联、德国、意大利和日本为另一方,在人力和工业生产能力可利用的储备方面的显著差别,这里只是把注意力集中在1938年七国中每一国实际可动用的产品净值的构成:
  表VII 1938年按生产要素费用计算可动用产品净值的结构
  支出项目        日本  德国 意大利 苏联  英国  法国  美国
  1。 以本国货币10亿为单位
  1。军事目的        5。8 14。5  14。0  20。0  0。380  28。0  1。03
  2。政府机构的物资和劳务  1。1 16。1  15。0  31。0  0。328  27。0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