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护它不受任何外来侵略。它们和波斯并互相保证,在对外关系上不采取有损同盟条约另一签字国或两国的态度。凡和上述两盟国都无外交关系的任何国家,波斯政府将不再与之保持外交关系(这不包括日本在内,因日本同苏联仍有外交关系)。波斯的武装力量将不被要求参加反对任何外国的军事行动,而只要维持波斯境内的治安。波斯同意同盟国使用整个波斯的一切交通工具,必要时有权军管,俾使一个盟国的军队和给养得以通过前往另一个盟国;并同意对它们取用物资、征用劳力、维持和改善这方面的交通运输,给以一切便利。它将同两国进行合作,建立和保持它们所需要的新闻检查制度。在两盟国和德国及其同伙(即目前已经或将来可能与两盟国的任何一个国家作战的所有国家)之间的战事全部停止之后六个月内,两盟国可在波斯保持它们认为必要的武装力量。这些武装力量的存在并不构成军事占领,并尽可能不干扰波斯政府机构、治安部队、经济生活、居民的正常迁移以及波斯法律的实施。两盟国将尽其可能保障波斯经济不受战时困难影响,为此将与波斯政府进行协商。
如果波斯不是向俄国输送给养的要道,同盟国或许不会入侵这个国家。但另一方面,德国第五纵队的存在,已不仅是一个干涉的借口,它确实构成了真正的威胁。德国逐步向罗马尼亚和保加利亚渗透的后果,英国人是历历在目的,英国作战部队刚在伊拉克和叙利亚进行过战役,至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第五纵队在波斯制造的麻烦,英国中东问题的高级专家们还记忆犹新。入侵的主要责任是在国王礼萨,他同外国的外交代表向无直接联系——即使对可能向他提供有益忠告的中立国家的代表也是如此——而只是听取波斯大臣们的口头汇报(他无阅读能力),而这些大臣无疑地总是把那些可能使他大发雷霆的消息和意见说得缓和一些。因此,他耳目闭塞,独断独行,对于同盟国消灭敌特的决心既盲然不察,对他本身绝不可能通过腐败而亲德的警察来控制这些敌特活动又无自知之明。所以,后来波斯人埋怨说,同盟国如果能使他面对一份更明白无疑的最后通碟,那他(作为一个现实主义者)很可能会及时屈服。这种指责几乎肯定是无视于这位国王的断绝言路和不近人情。
第七章 从阿富汗驱逐轴心国侨民
1939年9月战争爆发后,阿富汗国王查希尔的政府宣布中立。这一举不仅保持了阿富汗政府的对外关系,而且也适应了眼前的内部局势。
1935年,阿富汗遵照前国王纳第尔的决定,正开始实施一个广泛的工业发展纲要,并打算通过开发本国资源来稳定阿富汗的经济。与此同时,还实施一项为一支小型机动部队提供现代化装备和运输工具的重整军备计划。对这样一个需要若干年才能完成并花费国家开支好几百万英镑的计划,现有的本国资源无法提供资金,如果没有外国顾问和技术人员的帮助,这项计划也不可能完成。于是阿富汗政府求助于欧洲一些国家,主要是依靠大不列颠、德国和捷克斯洛伐克。那时英国政府感到无力提供他们所要求的信用贷款,但同意供给小型武器,后来又供给了一些飞机和教练人员。此外,在1937年再提供一笔五十万英镑用以购买机器的信用贷款。随后,从规模巨大的斯科达兵工厂运来了机枪、部分榴弹炮和其他重炮。1937年国际制裁解除之后,意大利在装备和训练阿富汗空军方面同英国展开了竞争。但阿富汗政府获得的最巨大的援助则来自德国。德国政府愿意承担对一个几乎不能提出,或者甚至无法提出确实偿还保证的国家提供长期贷款的风险。他们给新创办的纺织厂、水力发电厂提供高级机器,并且派遣艰苦耐劳、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前往安装。他们建造桥梁并指导修筑公路。在各类技术性工业方面,他们同阿富汗人合办了一个联合公司。作为交换条件,他们接受阿富汗的原料,并为这些原料寻找欧洲市场。纳粹分子在其他方面也煞费苦心地讨好阿富汗人。1936年在柏林举行的奥林匹克运动会上,阿富汗的曲棍球队和几位高级官员居然成了德国政府的座上客。他们亲眼目睹德国人所炫耀的效能和力量,回国时犹感到眼花缭乱。1938年,从柏林至喀布尔每周一班航空线的开航,使阿富汗人得以首次与欧洲建立直接联系,这也给德国在效能和友谊方面带来日益增长的声誉。
因此,1939年战争爆发时,阿富汗政府感到处境为难。它的工业发展和重整军备计划正进入全面铺开阶段。向捷克斯洛伐克和德国订购的大量材料已经运到,但还有许多要运来。纺织厂的工程仅完成一半,水力发电设施缺乏主要部件。而且存在着有枪无弹或有弹无枪的情况。要与德国断交,那比什么都要糟糕,至少要等到新近订购的货物全部交货后再说。且不论政府的政策,阿富汗人民的心里也绝不愿与发生冲突的任何一方结盟。他们的传统敌人英国和俄国,即使说还没有同他们处于交战状态,也所差无几了。在英俄两国中,他们更担心的是俄国人。尽管他们看到英国人哪怕遭受一些挫折都会幸灾乐祸,他们却也害怕德国人取胜,如果这意味着俄国人也赢得胜利的活。同时,德国协助他们国家的发展已在阿富汗的大多数阶级中产生了亲轴心国的感情。然而这一切仅仅是情感而不是政策,而且也不大可能发展成为政策,如果英国能通情达理地行事的话。阿富汗政府在紧急时期,同别国一样,必先考虑本国的利益;他们的最终目标是保存自己,并尽可能继续贯彻其对外政策,旨在使他们从事于国内发展工作的同时,维持同世界各国的友好关系。因此,他们宣布中立,并尽力保持中立。他们眼前最担心的是俄国。他们惊恐万状地注视着俄国军队开进波兰以及苏联政府对待巴尔干各国和占领比萨拉比亚的方式。他们不问这些行动的防御价值,而对苏联政府一旦决定与德国祸福相共后可能向他们提出同样要求,感到忧心忡忡。
由于这方面的威胁越来越小,阿富汗人开始把注意力集中到欧洲战场。德国人对阿富汗的宣传有增无已。1940年春,有一些德国工程师访问喀布尔,这似乎表明他们的政府着眼于未未的发展,正把通向东方的道路保持畅通。接着德国在西欧战场节节胜利,法国遭到蹂躏,德军长驱直入到达了英吉利海峡口岸。德国驻喀布尔公使宣布希特勒将于8月中旬抵达伦敦,并愿为阿富汗复兴杜伦尼帝国,其版图包括他们垂涎欲滴的卡拉奇港口,如果阿富汗愿意支持德国,并在沿印度西北边境一带对英国进行骚扰的话。阿富汗有史以来第一次面临着瓦解英国在印度的势力的可能性。他们意识到战争业已迫在眉睫。在这样的处境下,阿富汗统治者的经验值得赞赏,他们拒不背弃他们的传统政策,而于1940年6月底趁机再次重申中立立场,坚决维护印阿边境的和平。在整个困难时期内,这不啻是对阿富汗的真诚的真正考验。要是他们转而采取了亲德的政策,那么在永不宁静的边境,这一转变的迹象必将表现出来。但是没有这样的迹象。除了1939年秋在蒂拉赫发生过一次短暂的事件和一些轴心国特务偶尔试图挑动伊皮的法基尔投入战斗外,一般说来,在这段时期里阿富汗及其边境地区出现了空前的平静。苏联对阿富汗的威胁促使舆论团结在王室周围,地方居民之间的争执被搁置一边,连所谓共和党也意识到当时在国内搞政治斗争是不适时宜的。与此同时,他们密切注意土耳其对各交战国的态度,这种态度起着一种受到人们欢迎的稳定作用,它抵消了轴心国的得势所带来的越来越大的吸引力。
可是,对熟悉阿富汗人的历史和心理状态的人们来说,尽管这些迹象证实了他们从1915年先例中得出的信念,即阿富汗的统治者在任何情况下决不会听从某一外国人的吩咐而就贸然参与战争,但当时局势所显示的动荡不定有时是令人惴惴不安的。在阿富汗政府的经济和工业部门中,德国专家和技术人员占着重要的顾问职位,阿富汗商业部则不遗余力地同柏林保持联系,大约有一百名纳粹特务分散潜伏在全国各地,纳粹分子还用无线电广播、电影和小册子,日益加强其恶意宣传。印度政府对这种宣传未能作出任何十分有效的反应,可是他们对阿富汗过分放纵纳粹在那么靠近印度边境的地方制造这一局势表示不满,而阿富汗政府心里明白,纳粹所作的宣传对他们的绝大多数人民来说,实际上不会产生任何影响,他们认为,在整个危急时期,他们为维护印度西北边境平安无事所作出的卓有成效的努力应该受到某种实质性的重视。这种意见分歧使英、阿两国政府之间的关系于1940…1941年冬有些恶化了。但是阿富汗首相保证他的政府不会改变中立政策,扫清了疑团。由于阿卜德·卡迪尔·吉拉尼创建的卡迪里教派颇具声望,拉希德·阿里·吉拉尼于1941年4月至5月在伊拉克发动的反英叛变得到阿富汗人的支持颇多;但是阿富汗政府果断地处理了这一局势,正如它在7月份所采取的行动一样,那时有两个德国“科学家”企图在印度边境地区与伊皮的法基尔进行联系时被击毙。
1941年初夏,形势虽然微妙,却有理由令人满意。但在同年6月,英国政府决定调换驻喀布尔的外交代表,这一决定很自然地引起阿富汗怀疑英国政策的改变。随后德国方面同样地提出更换外交代表,建议由奥托·冯·亨蒂希来接任公使之职。此人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曾经是德国派赴阿富汗的那个流产的使团的成员之一,最近几个月还在近东诸国策划反英活动,但没有取得显著的成就。阿富汗政府在听取英国政府对这一问题的意见后,拒绝了这一建议。可是这些事情所产生的普遍影响,使英阿关系在一段时间内相当紧张。加之,俄国的参战,对这个缓冲国家的地位和作用也带来了显著的,即使是短暂的影响。阿富汗在1919年参加国际礼让盟约以来,中亚细亚的两大对抗者第一次为着共同事业,并通过一项联合政策而团结起来了。这一联合政策在当时的直接目标是,通过清除所有在阿富汗受雇的德国侨民和在喀布尔和其他中心区经商的德国人,以削弱德国在阿富汗的势力。这个问题曾一度引起英国政府的重视。只要这个国家的海上贸易路线以及经由中东和苏维埃俄国的陆上贸易路线保持畅通,就无法劝说一个中立国家去排除一个与之有商务和外交关系的国家的侨民。可是到1941年初,阿富汗同轴心国家的贸易几乎下降到零的时候,向阿富汗政府提出的抗议得到了不再让德国人渗透这个国家的保证。7月份,阿富汗政府在挫败两个德国人要潜入瓦齐里斯但的企图后,正在考虑把还留在这个国家的大部分轴心国侨民清除出去,但是他们的意见是让这些人在几个月的时间内分批静悄悄地撤完。
8月底,英国和苏联的部队开进波斯,切断了阿富汗与轴心国之间的最后通道,因而轴心国侨民的撤离势在必行。可是那时盟国政府不允许阿富汗政府用慢吞吞的步子来安排他们的撤离,认为这会给轴心国以可乘之机,去利用可能会产生的种种分歧。在过去十五个月中,英国政府已受到过轴心国如何利用埃及(阿里·马希尔)、伊拉克(拉希德·阿里)、近东国家(维希法国)和波斯等政府的借故拖延或背信弃义的教训,而且它也无疑地意识到面临即将同日本交战时自己在东南亚的虚弱地位。因此,苏联大使于10月11日提出抗议说,阿富汗政府雇用的轴心国侨民在干扰阿苏睦邻关系,并声称德国商务旅行者组织的恐怖分子小组曾先后对土库曼、塔吉克和乌兹别克等苏维埃共和国进行武装袭击。10月17日和19日,英国和苏联的外交代表分别提出要求,限一个月内把德国人和意大利人驱逐出境,虽然为了尊重阿富汗的主权,他们承认德意两国使馆人员仍得继续留驻。10月20日,阿富汗政府作出了让步,到月底前有二百零六名轴心国侨民,包括妇女和儿童,离开阿富汗,取道伊拉克和土耳其前往欧洲。
可是这种做法违背了阿富汗的中立政策和亲善的传统,因而激起了阿富汗舆论的谴责。阿富汗政府不得不召开“洛易…杰尔加”(国民会议)——这类性质的会议只有在民族危急时期才召开——要求会议批准他们为同意英苏两国的请求而采取的行动。盟国政府这一政策所冒的风险在于:如果严重地触怒了阿富汗人,那么他们能在严守中立的表象下暗地里挑起印度西北边境的纷扰,其规模足以牵制相当数量的急于要用以保卫印度反击日本侵略的军队。但是,年轻的国王的叔父阿富汗首相萨达尔·穆罕默德·哈希姆·汗具有丰富经验,经过一番周折,终于赢得了胜利。然而此事提交国民会议审议后,阿富汗政府得以借此机会把一项决议记录在案:除非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不准再同交战国任何一方合作。这项决议包括重申阿富汗的国家主权和中立政策,决不允许侵占阿富汗的任何一部分领土或使用陆路或航空线进入或穿越这个国家。尽管这项决议适用于一切国家,显然它的主要矛头是直接指向英国和苏联的。
第八章 北方战线(波斯和伊拉克)
如上所述,1941年8月英苏干涉波斯,把轴心国的势力从波斯排除出去,这仅仅是消极的一面,其积极的一面则是开辟一条通往苏联的军需补给线。这条路线那时显得极为重要,因为北冰洋护航存在困难,同时考虑到日本所持的态度,通往俄国远东口岸的补给线能维持多久也是个问题。但是通过波斯这条路线进行补给也存在种种极为严重的问题。从波斯湾沙赫普尔港至里海沙赫港的横贯伊朗铁路实际上在1938年就竣工了,从布什尔口岸经过设拉子和伊斯法罕到德黑兰,已由一条二级公路接通,而且还有一条从巴格达…克尔曼沙赫…哈马丹…加兹温通往德黑兰和大不里士的重要公路。然而波斯湾这些港口的条件都不足以适应当时所需求的运输量。因此,美国工兵在R·A·惠勒准将的指挥下,从事扩建沙赫普尔港的码头设施,并在阿拉伯河的波斯沿岸的霍拉姆沙赫尔开辟了一个新港口。1942年,英国皇家工兵修筑了一条铁路支线把霍拉姆沙赫尔和横贯伊朗铁路在阿瓦士衔接起来。
横贯伊朗铁路本身完全不足以应付它的新任务,因为它的原有设施和人员仅按照十分低的运载量而配备的,货运每天以一个车次为限。虽然这个国家拥有足够的机车和车皮用以调度这个不太大的运输量,但其中大部分不是搁置待修,就是不适宜在一个气候恶劣的国家内坡度过大的艰险线路上增加载重量,连续行驶。这条铁路缺乏熟练的波斯司机。有五分之一的机车人员是欧洲人,主要是瑞士人和捷克人,工资既低,又缺乏训练。劳动条件差,工作时间长,机车和车辆的维修水平极低,因而出轨事故屡见不鲜。“整个机构处于危险的情况中”。因此,英国皇家工兵运输处于1941年12月成立,来管理和改善一直到北方德黑兰一段的横贯伊朗铁路工作,从德黑兰开始的一段交由俄国人负责管理。新的机车和车皮分别向联合王国和美国订购,但在1942年这一年,事实证明,那些机车和车皮很不适用,特别是运到的大批货车,车钩质量太差,用于山区铁路线上,拉力太弱,于是不得不在印度另行制造新的车钩。尽管现有英国工作人员有限(人数从不超过一百二十名高级官员和三千九百名其他级别的工作人员,仅足以给这个波斯机构“点缀点缀”而已),尽管气候条件极其恶劣,物质供应困难重重,但是往北的铁路运输量却在稳步增长。
同时,曾经督建横贯伊朗铁路的英国皇家工兵和丹麦的坎普萨克斯商行招募的波斯劳工,最高达到六万七千人,用以改建一系列南北公路,全长共达三千英里。联合王国商业公司在盟国干预波斯之前已到那里购买主要商品,现被授权组织公路运输业务。这家公司在租借法规定准许进口卡车之前,在波斯所有的四千辆卡车中,就租用了一千二百辆,连同司机在内。在运输高峰时期,经常有四、五千辆卡车络绎不绝地在公路上行驶。自始至终,这家公司运输的物资要比美、英、俄三国中任何一国的所有军事运输机构所运物资为多。然而,由于缺乏足够的人员来监督商业道德败坏的波斯民工和承包人,也由于缺乏机械维修的原材料,公司的发展受到限制。缺少人员来检查不法行为的情况极为严重,以致于1942年11月在波斯与伊拉克司令部召开会议,决定由军队接管公路运输业务的一切管理权,包括维修联合王国商业公司的车辆和保护大量的轮胎库存,因为有人盗窃轮胎在波斯黑市高价出售,牟取暴利。一批富有运输经验的军官被借调来协助联合王国商业公司的职员,并在沿途建立了一个军事检查哨所系统,督促业务的正常进行。
在原先估计港口能容纳的储运量以及铁路和公路能出清这些货物的能力时,还没有充分估计到上面谈到的当地的种种困难。船舶运来的货物超出了原先认为能储运的乐观的估计吨位,而且大部分物资象机车、铁路货车、钢轨、钢管和钢板都是笨重难运的,加之港口建设发展缓慢,起重设备姗姗来迟,这些都造成了货运严重呆滞。另外一个因素是,途中被击沉的船只远较装货时所估计的为少。因此在1942年夏,很显然,在波斯能承担运输任务的英国军队已不足以适应发展规划的需要,而且部队人数不可能大大地增加。此外,8月份举行的第一次莫斯科会议决定,每天由铁路经波斯运往俄国的援助物资的指标须从二千四百吨提高到六千吨,每天的公路运输还要增加六千吨。因此,经决定由美国陆军在波斯接管港口和铁路的业务以及大部分公路拖运业务。英国则继续负责内河运输和驳运,负责保安工作和经过克尔曼沙赫的西线公路拖运业务。波斯湾后勤司令部总指挥和他部下的先遣部队在10月份到达,第一批美军于12月登陆。这支部队主要由运输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