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军火帝国-第14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瓦罕走廊长约400千米,东西走向,最宽处约75千米,昔日的古丝绸之路最关键的中西通道所在。
东晋时期,僧人法显从长安沿古丝绸之路西行求佛,归来后著有《佛国记》,其中描述经过葱岭时,“上无飞鸟,下无走兽,四顾茫茫,莫测所之,唯视日以准东西,人骨以标行路”。这里指的就是瓦罕走廊。
到了唐朝,瓦罕走廊更是因为两起重大事件而闻名遐迩。
高僧玄奘启程赴天竺那烂陀寺取经,过西域后,经瓦罕走廊而到天竺腹地,并将其所见所闻写成《大唐西域记》。西游记中的所有元素就来自于这一本西域记。此后,唐朝大将高仙芝率轻骑通过瓦罕走廊灭小勃律国,重新打通丝绸之路,收复了被吐蕃控制的这一片疆域。
北方军大本营对太平洋东岸运输线路有可能被掐断早有预料,早在收复巴尔喀什湖以西地区之后,就立即组织了修路部队,进驻瓦罕走廊秘密修筑西部对外交通要道。
瓦罕走廊的修筑难度,号称是北方军政府两个最难的道路工程之一,另外一个是同样位于高海拔地区的青藏公路修筑。
显然,当年的深谋远虑终于得到了认可。当日本人的驱逐舰在太平洋上耀武扬威的时候,北方军政府不能将最后的对外交通希望寄托于和自己不对付的南京政府身上,打通西南部印度洋的交通势在必行了。
南京政府控制的两广地区,还有不少港口是可以避开日本人军舰监控范围,但是蒋光头同样和北方军闹别扭,连人带货一并扣下估计才是正常的反应。
在英国人的默许下,徐永昌带领从德国回国的人手,从印度的瓜达尔港上岸,转道伊斯兰堡,经过阿富汗北部,到达瓦罕走廊才进入北方军政府控制区。
作为交换,北方集团出面承诺,以后每经过一个车队,就向英国驻印度总督府缴纳一笔高昂的过境费,当然无论是英国总督个人,还是瓜达尔港、伊斯兰堡、阿富汗北部等当地势力都会得到一笔不菲的收入。
贪婪的豺狼显然是少不了的。
从瓜达尔港上岸后,徐永昌简直就是一路打过来的,路上的劫匪简直是多如牛毛,幸好参谋本部早有打算,提前在瓜达尔港部署了一支以民间护卫队为名的护卫车队,搜罗了足够的军火弹药辎重。
理论上瓦罕走廊是只有夏季才能通行的,但那是当年人迹罕见、踪迹全无的情况下。多年的施工之后,北方军控制区早已完成了必要的砂石路建设,还设置了不少中途补给的兵站,只要不是酷寒以及大雪封山的冬季,已经可以勉强通车了。
即使如此,徐永昌依旧比远赴上海的克劳泽,晚到阶州大本营。
艰难回到国内的车队上,装满了从德国搜罗来的各种物资设备,都是北方军现在急需的一些装备,只是更重要的东西还在徐永昌的文件袋里。
连夜召开的阶州大本营高层会议,徐永昌强打起精神,向北方军政高层汇报了德国一行的成果,包括一份军火贸易协定。
北方军政府在外国人的眼里,依然是一个地方政府,虽然独立自治的权限实在有些大,所以只能签订这种商业性质的军火贸易协定。
但是这一份协议,却更加弥足珍贵,现在的北方军已经失去了从西方列强那里获得任何一款军用装备的机会。在日本人全面封锁前,从美国源源不断运过来的福特汽车、道奇卡车、钢铁、汽油等等还可以从上海以及海州运进甘肃,现在则都临时中断了。
没有强大的海军力量,实在太容易被封锁了。
即使以后瓦罕走廊充分发挥作用,也会因为道路艰难和运力有限的问题,只能优先满足汽油以及重要的军火装备,其他原材料的供给明显会被滞后。
和德国人的军火贸易协定,运进来无比困难,运出去却是非常简单的。因为德国人只要钨矿、豆料等原材料,同样的东西日本人也在拼命采购,只要在南京交货即是,德国人的商船自己会带走的。
        
第一一五章 标准防空武器
徐永昌和克劳泽在德国待了近一年,这么长的时间不是白吃饭的,不仅考察了整个德国市场,更是借机会到德国国防军部队进行了长时间的交流探讨。
新上台的德国社工党,还是对徐永昌等人充满了好意,虽然很多人背后那种隐隐约约的排斥感挥之不去,日后终究会是一个大的麻烦。这跟德国社工党过于偏激的民族主义立场是相关联的。
没过多久,一家名为德国工业产品商贸公司的私有公司,在上海挂牌办事处,随后转移到南京。同一时间,在汉口、兰州都成立了这家公司办事处。
这家公司在中国很快就有了一个外号,合步楼公司。
合步楼公司的注册人是德国人哈格,也就是普勒斯乔的侄子。真实的掌控者却是戈林,后来则一并移交给了德国国防部。
合步楼公司的主要任务,就是将资金、技术与生产设备转移到中国来投资,实际上是以私有公司的外壳来避免其它国家的异议。
为了同名义上的中央政府南京政权签订协议,合步楼公司的总裁哈格先生,启程从德国赶赴中国协商。
谁也不曾预料,哈格此行,却刚好万分侥幸地逃出了长刀之夜的巨大漩涡。几个月后,希特勒在德国大开杀戒,清洗已经被视作癣疥之疾的冲锋队。冲锋队首脑以及头目超过两百多人被直接执行枪决,冲锋队立即被解散,大部分去了已经开始急剧扩编的国防军,少部分去了党卫队。
只是并不是所有冲锋队军衔都被停止了,比如戈林就始终保持了冲锋队中将的军衔,还有诸如哈格等人隶属于冲锋队,但并不归属于冲锋队首脑派系的极少数人员被各种关系保护了下来,没有被清理掉。
惊恐不安的哈格,随后得到了叔叔普勒斯乔以及直属长官戈林的亲笔信,才总算平缓了焦虑不安的心情,专注于中国事务。
南京政权得知哈格的来意,简直欣喜若狂。南京政权的财政总长,很快就和合步楼公司签订《中德原材料及农产品与工业及其他产品互换条约》,开始用钨砂、锰砂等战略性原料和农产品换取德国的工业产品,尤其是军需品。
这个易货协议为中德双方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中国人可以避免因为巨大的预算赤字,导致无法向外购买军火装备的困局,而德国人则可以不用耗费巨大的外汇支出,就获得源源不断的战略物资材料。
这个协议的适用范围不仅包括江南的南京政权,也包括江北的洛阳救世军政府,自然不会落下北方军政府。
在军贸协议的刺激下,关内很快就成为德国在远东最大的贸易伙伴,当年德国与中国的贸易额为3。475亿德国马克,而同日本的贸易额为2。34亿德国马克。而北方军政府和德国人的交易额,却没有如此之多。毕竟最主要的原材料,多是关内提供为主,北方军政府更注重的是购买合适军火的特许生产许可。
签署了协议的南京政府,终于不再纠结于哈格一定要将救世军政府和北方军政府写入协议适用范围的问题,甚至高兴地同意哈格的一时兴起提议,允许德国社工党的希特勒青年团进入中国游历。
于是,带有浓重昔日冲锋队色彩的希特勒青年团,敲着边鼓,举着旗帜,远涉重洋来到了遥远的东方国度,进行了一次令人瞩目的游历活动
哈格甚至将这个青年团的骨干分子,带到了漠南,同正在那里整训补充的北方军政府复兴党冲锋队进行了交流。
脱胎于德国冲锋队思想,但是已经迥然不同的编组管理方式的复兴党冲锋队,给了哈格以非常大的触动。
借着向戈林汇报中德协议执行情况的哈格,很快将一些自己的想法一并附了上去。
结果因为中德协议签署立了大功的哈格,在朝中有人的情况下,居然得到了希特勒的赏识,成为了最后一支未解散的冲锋队指挥官。虽然规模已经很小,而且只能限定在柏林活动,但是这依然代表了昔日社工党艰难崛起的一个历史痕迹,而不能轻易彻底抹杀。
改变的不止是这一些。
在国外进修回来的徐永昌主持下,北方军开始大刀阔斧地进行军事体制改革,德式色彩开始在北方军中确立起来。
没有其他办法,这个时候,唯一能够得到的较好军备只能是德械,那么从军队编组和战术演练必然都会向德国国防军学习。
只是北方军长期形成的战术体系,不可能彻底抛弃,还是需要结合进去的,因此形成了以德式为主扬长避短的一种结构体系,大体上依然还是铁三角的编组形式。
这个反正也不是大问题,在这个德国陆军曾经横扫天下的年代,几乎所有国家的军队编组都有抄袭德国的行为。
最先得到加强的是防空军。
先是吉林上空,后来又是伊尔库茨克上空,被压着打的感觉实在太差了。空军部队,即使换上了新式飞机,也一时半会形不成战斗力,但是防空军就可以了,边打边练就是了,反正弹药管够。
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德国国防军迷信于88毫米重型高射炮和20毫米轻型高射炮组成的防空火力网,已经是近乎完美了。
德国人装备的20毫米Flak 30高射炮,射程4800米,射高2200米,射速120发每分钟。
但是徐永昌深入研究之后,却发现这一款武器远不如德国国防军所认为的那样完美的,最大的弊端就是射速太慢,已经无力对抗时速越来越快的新式战机。
诸如北方军已经购买到许可证的厄利空20毫米L型机关炮,射速就已经达到了500发每分钟,虽然组装成人工装填的防空炮火射速至少要降低一半左右,但也远高于20毫米Flak 30高射炮。
根据德国国防部搞到的一份情报,在民国二十一年四月的时候,英国海军防空炮术委员会提交了一份调查报告,认为空中攻击将非常难以对付,因此建议海军在今后的十年内加强对防空的关注。
骄傲的德国国防军军官们很快就忽视了这一份报告,毕竟谁都知道今后战机的威胁必然是远远大于以往的。
徐永昌可没敢小觑英国人的报告,进行了深入研读,结果大为震惊。
英国海军防空炮术委员会指出,今后对对舰艇而言,空中威胁来说主要有三种:水平轰炸,鱼雷轰炸,近距离俯冲轰炸或机枪扫射,甚至也不完全排除飞机直接撞击军舰可能性。
最关键的却是在下一部分。
报告了三年间英国海军演习数据,评估鱼雷机在1140米处投雷的命中率仅为10%,而在550米处命中率则迅速跃升到85%。
因此,摧毁一架来袭飞机的最低安全距离是在1140米以外。
但是从战损数据来看,摧毁一架来袭飞机,对其连续射击时间不能少于十秒钟。也就是说,按照当时的飞机时速,至少要在2300米以外就开始有效射击,才有可能将来袭飞机击落。
甚至更倒霉的是,只要存在射速过低,或者是威力不足的任何一项弊端,即使有了足够射程的防空炮火也不一定可以击落来袭的飞机。
正是这一份被从故纸堆里翻出来的报告,直爽的徐永昌,毫不讳言地向德国国防军接待军官提出了20毫米Flak 30高射炮火力不足的重大隐患。原本不屑一顾的德国军官,都被徐永昌给镇住了。
几番尴尬之后,在一场私人宴请上,戈林不动声色地轻声告诉徐永昌,德国国防军早就有一个改进20毫米Flak 30高射炮的计划,只是不为人知而已。
这件事情就很快过去了。
北方军对自己的20毫米防空炮进行了改进,将重量降至500千克左右,虽然还是略显沉重,但是拖曳在道奇卡车后面四处机动还是没有任何问题的。
德国人装备的另外一种新锐武器就是88毫米Flak 18高射炮。
当年为了规避凡尔塞条约的约束和限制,德国克虏伯公司的火炮专家和工程师转移到瑞典的博福斯公司进行火炮研究,后来两者分道扬镳。回到德国的克虏伯公司,很快搞出了这种88毫米高射炮。
德国人88毫米Flak 18高射炮,性能优秀、性能稳定,确实是经典之作,战斗全重5000千克,运输全重8200千克,炮弹重9。07千克,最大射程14860米,射高10600米,射速15…20发每分钟,使用普通炮弹的时候穿甲能力1500米远78毫米和100米远98毫米。
只是88毫米Flak 18高射炮也是非常难以移动的,更适合于固定式要地防御。就如赵寿山的M1917长管加农炮一样,只要被发现了,就难逃被敌人快速反击火力摧毁的厄运。
徐永昌的选择是,依然引进这款杰出的88毫米Flak 18高射炮,放弃了20毫米Flak 30高射炮。北方军原本装备的77毫米M1914高射炮,无论是射高,还是射速上,确实已经跟不上新式飞机的突飞猛进,急需新的防空炮火更新换代了。
但是徐永昌非常敏锐地意识到,光是有这两款武器,并不足以完成德国国防军的所有防空任务,最主要的就是野战防空的时候只有20毫米防空炮显然是不够的。
德国军官很轻松地告诉徐永昌,他们正在研究88毫米Flak 18高射炮机动布置系统,过几年就会有结果了。
有点哭笑不得的徐永昌,干脆从欧洲军火市场以德国人的名义购买了一款防空系统,与Flak 18高射炮系统颇有渊源的瑞典M34博福斯40 毫米野战高炮。
        
第一一六章 步兵班战术
无独有偶,双方合作研制过一段时间的德国克虏伯公司和瑞典博福斯公司,在分道扬镳之后,一家研制出了重型防空火炮88毫米Flak18型高射炮,另一家则开发出了著名的40毫米博福斯M34高射炮。
同样是一款极其经典的防空武器,博福斯40毫米高射炮添补了长久以来轻型高炮和重型高炮之间的火力空白,其威力和射高均优于20毫米轻型高炮,射速又高于75毫米以上的重型高炮,能够有效对付中、低空的空中目标。
博福斯40毫米高炮的基准型号M34 型,是采用气冷式炮管的牵引式野战高炮,战斗全重438千克,运输全重1920千克,使用4发弹夹装填,炮弹重2。15千克,最大射程9000米,射高5000米,实际射速80…90发每分钟。
在德国国防军的编组中,只有师级以上装甲部队才会编列88毫米防空炮作战单元,而营级以上单位或步兵师一般都只编列20毫米防空炮作战单元,营以下单位则使用机枪临时充当防空火力,虽然效果实在不怎么样。
相对于德国陆军多达一万七八的庞大规模,北方军习惯的旅级编制显然规格降了很多,要编入厚实的88毫米防空炮确实有点不适合。
经过调整之后的方案,自然是北方军军团级别或是在要地防空中装备88毫米防空炮,而旅级作战单位则编列了徐永昌辛苦搜罗来的40毫米防空炮,至于营级单位依然装备20毫米防空炮,形成三种不同规格配置。
两种不同规格防空炮,都被拆成了零件状态,使用卡车经过瓦罕走廊艰难转运到北方军政府区域。
等这批零件到达阶州大本营的时候,付了重金聘请的克虏伯公司和博福斯公司技术人员早已在大本营的秘密工厂,等得有些不耐烦了。
这些零件需要这些技术人员才能组装起来,否则不过就是一堆钢铁材料罢了。
克虏伯公司和博福斯公司的技术员,分头在车间组装调试两类防空炮火的时候,兰州机器局的航空专家也秘密来到大本营车间,悄悄组装另外几款重要的军事装备。
作为对北方集团长期支持的回报,真正对北方军开放的是正在重新组建的德意志帝国空军。在希特勒的授意下,徐永昌以合作出资方的名义,秘密考察数个帝国航空部主持的飞机项目。
胖子戈林在帝国空军中的发言权越来越大,也给了徐永昌的考察以非常大的助力。
只是在这个时候,德意志帝国空军部队也才走上快速发展的道路,手头上确实没有足够吸引人的好家伙,而且资金匮乏的毛病也时常困扰着帝国航空部。
也正是因为如此,徐永昌不动声色地签出了一大笔支票,终于让心存顾虑的帝国航空部勉为其难地接受了外人的考察。
新兴的德国空军为了即将到来的战术改革设想,紧锣密鼓的研制用来支援陆军突击部队的俯冲轰炸机,在德文中俯冲轰炸机缩写后再音译,就是斯图卡的发音。
但是德国人手中根本没有好的设计样本,于是帝国航空部在去年紧急从美国进口了几架寇蒂斯“鹰II”单座双翼战斗机作为参考。等到各项测绘结束后,这几架差点被拆成零碎的寇蒂斯“鹰II”单座双翼战斗机就被弃之一旁了。
在德国帝国航空部没有搜罗到好东西的徐永昌,马上就动起了这几架参考战机的主意。
经过交涉之后,帝国航空部看在出面交涉的戈林面上,大笔一挥就是两架飞机的零件被装箱等待徐永昌一同回国。
寇蒂斯“鹰II”单座双翼战斗机,事实上是美国海军舰载机的出口型号。装备有700马力的发动机,最高时速可达325千米,最大起飞重量1874千克,最大航程1126千米,采用一翼半双层翼结构,保证了飞行员在甲板降落时有较好的下向视界。武备是在机头的两挺勃朗宁M1919机枪,机腹下还可挂227千克炸弹。
十几天后,在兰州机器局专家的支援下,大本营空军技师们终于成功装配起来三架飞机,准备用于试飞测试。
除了被北方军空军技师们称为“霍克”战斗机的寇蒂斯飞机以外,还有两款连同设计图纸一并提供的德国原产飞机也被组装起来,这就是德国空军自己大量装备的Ju…52运输机和He…45轻型侦察机。
后两款飞机算是徐永昌在德国空军那里,目前所能看得上的好机型了。
甚至He…45轻型侦察机是在生产线上直接装箱的,还没来得及提供给德国空军部队正式服役。
从瓦罕走廊运输实在是太过艰难,根本不能运送过多的物资。能够拆成足够多零件的飞机,还略微好一点,但是也是极大的限制了运力。为了装载那几根88毫米防空炮的炮管,才是真正耗尽了徐永昌的精力和心思。
所有运抵阶州大本营的外国军火,除了一些小型武器之外,大型设备都只有两套零部件,这给空军试飞新机型带来了极大压力,毕竟最多只有两次机会。
显然中国人的组装力量还是够格的,没有经过多少扣动心悬的波澜,三架新飞机如同那门组装的88毫米防空炮一样,都是一炮成功。
只是徐永昌费尽心思运进来的霍克战斗机,却没有大规模地列装北方军空军,只是紧急仿制了不少提供给支援姚南战场上的高桂滋军团个别战斗机联队使用。
从理论上来讲,霍克战斗机确实比P…12战斗机要更快速度一点,但是却没有发生质的提升,依然无法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