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定会重新启用。但是巴巴拉早在伟大的风侯远征拯救可怜的印月之前,便一向主张革新,劝说阿育王不要宠信金姬,因此和金姬势不两立。而金姬偏偏尽得阿育王的宠爱,其势力遍布朝野,这才导致了巴巴拉以皇亲之尊,却一度贬为居萨罗城城主,仅仅在战事危急的时刻受到重用,一旦局势缓和就立刻投闲置散,如今更由于金姬的作祟使得阿育王对他非常不满,因此在金姬全力阻挠的情况下,他的可能性反而是最小。
相对而言,波拉斯王公虽然年老,而且和伟大的风侯作战中惨败,但他是阿育王朝军中的元老,很多大臣将领都是他的门生故旧,连阿育王也很敬重他。何况老王公一向不问政事,虽然和金姬也不睦,却毕竟不象巴巴拉那样产生过直接的冲突,因此可能性最大。其次则是太子,尽管缺少了战阵的经验,但毕竟是阿育王朝的皇储,位高权重,深得王朝中老臣们的支持,也能够慑服军中将领,因此呼声颇高。”
“照你这么说,巴巴拉是必定会被弃置不用了?”
李逸如紧接着问道。他没有想到这个看上去贪生怕死,而且除了擅长交际之外似乎也别无所长的家伙,对于阿育王朝的权力斗争居然会分析得如此精辟,不过转念一想却也正常,象韦朗达这样的官僚,一生都在宦海沉浮,自然需要非常清楚了解其中的人事状况,才能够保全自己的地位荣华。
这种官僚的本能,对于其所效忠的国家来说,实在谈不上有什么得益之处,然而此时落在了风雨的远征军手中,李逸如却直觉到其中重要的利用价值,至少现在韦朗达的这番特长就非常有利于帮助远征军了解阿育王朝的状况,以及让李逸如最想了解清楚的巴巴拉是否有可能成为于自己对垒的劲敌。
面对着李逸如的询问,已经进入状态而且意识到自己这方面的表现非常有助于改善自己目前状况的韦朗达,镇静了很多,故作从容的缓了一口气,偷偷瞥了一眼高坐帅帐的李逸如,方才继续说道:“巴巴拉曾经是太子的师傅,一直受到太子的信任和尊敬,一旦太子担任统帅,巴巴拉必定成为幕后实际的决策者。而波拉斯则是巴巴拉的忘年之年,两人的交情在印月已成一段佳话。当日巴巴拉担任讨逆总督与伟大的风侯作战时,资历深厚的波拉斯却因为日河战败而屈居巴巴拉的副手之位,这样的人事安排大违常理,实际上是金姬的特意安排,希望藉此机会令两人失和。却没想到双方不但没有出现常见的纠葛,反而彼此合作默契,将帅和谐,由此可见如果波拉斯担任统帅,巴巴拉虽然不能够象辅助太子那样通盘决策,但也一定能够成为影响波拉斯王公的重要人物。”
说到这里,韦朗达眼看着李逸如的脸色阴沉下来,赶忙补充道:“但是下官以为无论太子还是波拉斯,都不可能全盘采纳巴巴拉的意见。巴巴拉的意见直接牵扯到王朝的根基,太子毕竟还没有继承王位,顾忌太多,波拉斯王公在政治上则是出了名的无能,再加上两人再怎么位高权重,也终究是臣子,没有阿育王的首肯是绝对不可能有这么大动作的!”
“你又如何保证阿育王最后不会采纳巴巴拉的意见?”
李逸如微微皱眉,冷冷的质问道。
韦朗达自信的一笑,不慌不忙的回答道:“巴巴拉的建议,无论是藏富于民还是奖励奴隶,都势必触犯到那些贵族大臣们的切身利益,而这些王公大臣联合起来的势力之大,即便是阿育王也不敢轻易得罪,否则恐怕还没有来得及在军事上有所好转,就已经引发了整个王朝的分裂和崩溃。”
韦朗达对自己的判断很有信心,毕竟伴君如伴虎,在阿育王朝这么多年起起伏伏,能够让韦朗达一直保持恩宠的也正是这种对于人事的敏感,如今更是自觉到这种精辟的认识将大大有助于提升自己此刻的安全系数。
可惜,李逸如却显然并没有如韦朗达所预料的那样满意,仅仅是客套的赞扬了两句,然后便示意这位被俘的阿育王朝高官离去,让这个一向擅长察言观色的印月显贵,此时也无法从面沉似水的少年脸上,揣摸出什么来,唯有在忐忑重惴惴不安的退下。
其实,倒不是李逸如对于韦朗达的表现有什么不满意,而是少年此刻的心神全部被韦朗达所透露的信息给缠绕住了,满脑子只有一个人的名字——巴巴拉。
巴巴拉?
在李逸如的印象中,的确是风雨军在印月半岛所遭遇的最为顽强的敌人。
这位居萨罗城的城主,甚至尚在和风雨军正面为敌之前,就已经让风雨大为感慨,暗自庆幸幸亏阿育王派了笈多这样的白痴临时接替了巴巴拉的居萨罗城城主之位,方才让已经被巴巴拉整顿经营多年的居萨罗城被翻越重山远道而来的风雨军轻易夺取,从而获取了足够的补给和兵员,对于后来的日河决战以及东线战局,乃至整个印月半岛局势的演变,都是一次非同小可的转折。
事实上,苦心经营居萨罗城的巴巴拉,虽然因为被阿育王调开而导致城池失守,但是也并没有让风雨好过。其后不久便是因为巴巴拉的精心部署,令眼看胜利在即大有就此征服整个印月的风雨军遭受了建军以来的第一次惨败,居萨罗城失守,风雨狼狈逃离,迦叶王子阵亡,数以万计的将士惨遭杀害。
之后,巴巴拉更是被委任为讨逆总督主持全局,同圣龙的一代名将风雨在月河两岸激战,虽然战役最终还是以风雨获胜告终,但是此时的风雨军已经无法象数月之前那样气势如虹的席卷整个印月半岛了,和阿育王朝的战局也就此进入僵持阶段,以至于让麦坚、大食等国乘机介入调和,分享了风雨军的战争红利。
至于巴巴拉藏富于民和奖励奴隶的策略,其实风雨军早在当初西线出击的时候就已经领略到了其中的威力。当初一直跟随在风雨身边的李逸如,非常清晰的记得攻陷居萨罗城之后,风雨军面对着空空如也的粮仓时的那种窘境和恼怒。
当初问题的解决是因为风雨在日河神奇般的重创波拉斯王公的大军,取得了一次传说中的大捷,获得的不但是丰富的粮草辎重,更是对阿育王朝上下军民心理上的重大打击。那么现在呢?一旦巴巴拉的策略真的被阿育王朝采纳和执行的话,渡河远征的大军,将依靠什么来化解这场危机?
和自己军事上的指点者圣龙帝国西北定凉侯风雨一样,同样庆幸着这一次和自己对抗的是笈多而不是巴巴拉的李逸如,在感佩命运的神奇和幽默之余,却不得不苦苦发愁自己是否也有风雨那样的好运,或者是否也会和定凉侯那样在胜利的巅峰同样遭受这个印月名将的暗算而功亏一篑?
“末将褚频奉命前来!”
正当李逸如苦苦思索的时候,却见帅帐被人猛地掀开,同样为少年的风雨军校尉的褚频风风火火的走了进来。
“我给你五千高原骑兵、一万高唐僧兵、三千赤狮军步兵组成一路偏师,无论如何也要在两日之内奔袭居萨罗城,给你的唯一任务就是拿下巴巴拉,死活都可以,但绝对不能够让他逃跑!”
李逸如的声音非常低沉,但是却坚决。
“拿下巴巴拉?”
褚频意外的望了一眼李逸如,他万万没有想到李逸如这次匆忙派人将自己召来,部署的居然是这样的一个任务。
在远征军大败笈多之后,展现在远征军面前的远景可以说是非常诱人的:原本遵循笈多命令气势汹汹逼近的另外两支大军似乎顿时丧失了决战的勇气,不约而同的止步,开始朝印月城方向聚拢,再加上原本就龟缩在印月城的阿育王禁军,阿育王朝中央邦在日、月河以南的主力部队,如今全部被远征军给远远的抛在了后面,前方富饶而美丽的大地已经没有任何可以一提的大军能够阻挠远征军的行动了。
这一切正是李逸如所希望的,也是远征军将士所期盼的。
最大限度的掠夺,同时也是破坏阿育王朝的战争潜力,打击王朝的作战意志,迫使王朝虚弱化,以至不得不接受远征军的城下之盟,从而重新划分印月半岛的政治势力,便是李逸如此次冒险渡河征战的最大战略目标,也正合了远征军将士们企求获取财富和荣誉的心理,无疑是远征军的上上之策。
纵然李逸如临时改变了主意,在褚频看来也只有一个可能,那就是年轻的都尉被眼前的胜利所鼓舞,准备率领大军乘胜追击,借着如今士气如虹的良机,一举击败阿育王朝的另外两支大军,然后直接进攻印月城。
对于这个可能,褚频有些担心,却也不至于如此吃惊,事实上在这场大捷之后已经有不少将士抱着这样的念头了。
然而现在,褚频听到的却是李逸如命令自己率领一支一万八千人的精锐掉头直扑居萨罗,目标竟然仅仅是一个人——巴巴拉。
之所以说这一万八千人是精锐,那是因为由各方人马组建的远征军,其战斗力依次为风雨军骑兵、风雨军步兵、尼国高原骑兵、高唐僧兵、其它三国联军、印月奴兵,李逸如这一次交给褚频的没有一个印月奴兵,并且包括了三千风雨军将士,可见他对于这次军事行动的重视程度,也可以说褚频实际上接受了一个重任。
然而褚频却并没有半点的高兴,因为这一次的任务还真不是一般的冒险,甚至可以说是一次极度疯狂的冒险。
姑且不说居萨罗城是阿育王朝首都印月城的东北屏障,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单单是从眼下远征军所处的位置前往居萨罗,等于是由那正向印月城聚拢的两支印月大军的夹缝中经过的事实来看,就足以让任何一个理智的将领感到喘不过气来。
如何占领居萨罗城?万一占领不了怎么办?占领了居萨罗城之后又如何?
在战火中成长起来的褚频,已经不再是当年那个维护爷爷的莽撞少年了,尤其是那一次居萨罗城失陷侯的逃往中所经历的种种,令他学会了思考,学会了为自己部下生命安全负责的习惯,因此当李逸如向他部署这个任务之后,褚频的第一反应就是立刻思索起执行这个任务所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的确,一万八千人军队深入敌后的战斗,无论成败都势必面临着一个非常严峻的形势,甚至有着全军覆没的危险,这让少年忧心忡忡。如果换了此时在远征军中的任何一个其他将领做出这样的要求,褚频都会毫不犹豫的拒绝,甚至认为对方一定是昏头了,但是由李逸如提出来却大不相同了。
对于风雨军来说,印月战场是一个完全独立的战场,在这个战场之上,身为统帅的李逸如,便是绝对的主宰,可以说在最大限度内自由的发挥着自己的能力,一力承担着失败或者胜利的所有得失。而年轻的都尉,也确实用一系列辉煌的战绩让那些刀口舔血的将领们认同臣服,甚至得到了一代名将风雨的赏识和肯定。
褚频亲身经历了李逸如所取得的这一系列辉煌的战绩。和李逸如年龄相当的少年,被自己同龄人的才干所折服,面对自己钦佩的上司,褚频唯有服从。
“军队尽量隐蔽前行,但是速度才是关键,必须乘着印月人这场大败后的混乱机会实行闪电奔袭。”
李逸如在欣然看到褚频接受任务之后,便一边思索着,一边谨慎的开始了对这场战役最初自己的指点:“一旦攻入居萨罗城拿下巴巴拉之后,进退由你自己决定,最好是伺机渡河同赵亮将军会师,也可以转入旁遮普邦,争取锡克教的支援,并不一定要返回和我会合!”
“不返回?”
褚频吃了一惊,此次李逸如渡河远征,孤军深入阿育王朝的腹地,已经是一次非常非常的冒险,如今竟然还要将本来有限的军队分走三分之一强的精锐,实在是犯了兵家大忌,让渡河的远征军形势立即变得非常严峻,以李逸如的眼光不可能不看到其中的危险。面对着李逸如这样的决定,少年非常困惑在年轻的都尉心中究竟有什么样的理由让他在几乎可以轻而易举夺取战略全胜的情况下,甘于承担如此巨大的风险。
“对!记住一点,你的唯一任务就是拿下巴巴拉,生死不计,其他都是次要!”
李逸如却显然不准备和褚频详细讨论自己决定的因由,而是再次重点强调了这一次军事任务的目的。
“是,末将一定誓死完成!”
褚频躬身行了一礼,尽管不理解李逸如的想法,但是个性沉稳的他还是非常坚定的向李逸如沉声应道。
“一切保重!”
李逸如站了起来,走到褚频身前,关切的拍了拍少年的肩膀。
两人同追随风雨突袭印月,又在居萨罗城大败之后邂逅,共同并肩作战,由于同样年少,又同样成为风雨军在印月的重要将领,以至于风雨的这一支远征军一度被人笑谈为“少年军”,不过两个少年却也用自己的努力和才华,以及无可辩驳的胜利,证明了这样的一支“少年军”,实际上却是一支战无不胜、攻无不克,在印月广袤的大地上所向披靡的虎狼之师。因此褚频成为了李逸如在印月这个人地两疏的异邦他乡少有的知己朋友。
正是因为如此,所以李逸如方才决定将这个重要的任务交给了自己所信任的好友,但是他心中也明白此次千里奔袭前途困难重重,这一番别去生死难测,也不由得年轻的统帅多少有一些伤感。
第九章 决战在即
第十九集第九章决战在即正当印月战场上如火如荼的进行着的时候,千里之外的凉城则迎来了又一场艰苦卓绝的激战。
“呜——呜——呜——”
低沉的号角声回荡在冥冥的夜色中。
凉城城外,咚咚咚的战鼓声由疏而密响成一片。
火光,升腾而起。
月夜,开始狂躁不安。
庞大的燕家军团经过一天多的连夜强行军,终于摆脱了风雨军本阵的尾随,冲破了蒙璇的阻挠,来到了凉城城下。
各式队旗纷纷从旷地升起,无数个步兵方阵在弓箭射程以外的地方严阵以待,千万名士兵坚定地驻立阵前,木然地望向凉城的方向。然而士兵们的面上却是毫无表情,没有喜怒,没有恐惧,有的只是僵硬地等待着命运降临。因为他们都知道,现在他们的生命并不是掌握在自己手中,在此时,除了相信宿命外,还有什么可以相信的?
在他们的面前,正是战友们的殊死奋战。
上万枝弓弩向城上齐射,城头上战棚前遮挡流矢的垂钟板上很快就密密麻麻地布满了箭镞。一块小小的垂钟板竟插有数百枝利箭。
上万块垒石与火球从投石车上发出,带着呼啸的凛冽,落到了城楼,带来的是破坏和毁灭,还有滚滚的浓烟与呛鼻的气味。
为数三万人的燕家军第一波攻击部队,正潮水般象那巍峨高耸的城墙扑去,夜色中,战马在迎风长啸,伴和着武器的铿鸣,车声辚辚。一个个方阵在队长的喝令下整齐地缓缓前行,步兵们整齐划一的竖起长刀锐矛,方阵的上方一片钢铁冰冷的闪光,他们背向着督战军手中利箭,一步步向前踏进。
眼看城墙就在近前了,突然令旗展动,仿佛事先演练了一般,三万将士不约而同的加速了步伐,从先前步步为营的逼近倏然变成了风驰电掣的冲刺,涌动的人潮在十里方圆的开阔地面上成扇形攻击阵行,震撼心肺的呐喊声直冲云霄。
一队队幽燕的士兵背着蒙上铁皮的木板,左手高擎着火把,右手持刀,呐喊着向城边猛冲过去。喧嚣声响如同一股腾空而起的烟雾,笼罩在凉城上空,久久不散。
鼓声,震耳欲聋的鼓声,燕家军的勇士在战鼓声的激励下,竭尽全力沿着云梯飞快的向城头爬去。
巨木、擂石呼啸着坠落,砸在地上、落到燕家军士兵的身上,溅起暗红的泥浆。滚烫的油料也不甘寂寞的倾倒下来,幽燕健儿在城下的惨叫声从密不透风的鼓点中传出,回响在寒夜之中。
燕家军士兵的尸体和着血浆与巨石、檑木冻在一起,有的被巨石压住,只露出一只僵硬的手;有的贴在城墙上,头被砸没了;有的肢体破碎;有的死不瞑目,张着大嘴,仿佛在发出最后的呐喊;有的倒挂在云梯之上;有的倚着云梯,好象随时要乘墉而上。是寒冷凝固了生命,是寒冷唤来了死亡。
天空中一只只苍鹰在盘旋,俯视着这一尊尊攻城者的雕像。
望着这一幕幕的惨象,即便是素来以慷慨悲歌而闻名于世的燕赵男儿,此时也感到了心悸和胆怯,不由自主的停滞了前进的步伐,开始了向后的退却。
然而,后方永远不是战士的方向。
远处肃然排列的燕家军本阵之中,奔涌出一队挥舞着战刀的骑兵,他们呼啸而上,手中的钢刃毫不留情的落在了逃兵们的头上,挥洒着鲜血,带走了生命。
擂鼓的震动,督战队的威胁,和自觉到对荣誉的玷污,令燕家军的战士止住了退却,掉转了头,又一次开始攻城。
人潮再次不顾一切地涌向城墙。
跟随在第一波攻击队列幸存者后面的,是大约五万人的生力军。
这一次,燕家军的攻击不再是全面的了,而是集中了主要兵力朝凉城的薄弱环节猛击。并且这一次的攻城次序也安排得极好:五个步兵方阵组成了第一线的冲击,另个五个步兵方阵在后面百步外组成第二阵的强攻,再往后便是第三线——由主力八个步兵方阵连成的突破。
第一线队形呈斜伞型,以避免士兵间距离过于密集,士兵多手持木盾以减少伤亡。第二线的是长刀轻甲步兵,主要作用是在第一线士兵冲击过后逼近城墙力求打开局面,为主力强攻部队。最后的主力则属混合兵团,当中有长矛大队,长枪大队,剑手队,大斧队和弓箭队,正是展开决战的关键。
对于凉城之上的风雨军来说,这一夜犹如一场噩梦般的可怕。
城下的敌人就仿佛是无穷无尽的恶魔,从黑暗的夜幕下冒出,数不胜数、杀不胜杀,纵有如蝗的箭雨也阻挡不了敌人前进的步伐,攻城的部队一批又一批的倒下,却又一批又一批的跟上。眼看着第一波的冲击刚被悉数击溃后,第二线的强攻就已恰好从后接应,顶替了他们的位置强攻向驻守城池的守军。而正在此时,作为新力军的第三线大量敌军混合兵团亦已接近城墙,为强攻城墙部队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