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小寒资料集-第57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反,是在地主阶级势力竞争和发展的基础上实现的。所以在统一之后,地主阶级对农民的压迫与剥削往往表现得更为残暴和肆无忌惮。秦统一后,秦始皇所做所为就是最好的说明。
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功是卓著的,但认为秦始皇统一代表了人民的要求,是为了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等观点,则是站不住脚的。我们认为,秦始皇统一后所实行的政策,从本质上与主流看,是他争取统一过程中实行政策的继续和发展。且看秦统一后的事实是怎样反驳上述观点的吧。
二,从社会实际效果来检验秦始皇政策,措施的意义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又实行了一系列与这种统一相辅相成或为了巩固中央集权统治的政策,措施。例如,始皇二十六年,‘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收天下兵‘;‘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徙天下豪富于咸阳十二万户‘。二十七年,‘治驰道‘。三十一年,‘使黔首自实田‘。三十四年,‘焚书‘。三十五年,‘坑儒‘。与此同时,北征匈奴,筑长城,南戍五岭,五次巡游等等,显赫的事件排满了秦始皇的日程表。
有相当多的历史学家在自己的著作中和讲堂上,几乎众口一词,无不称赞秦始皇的这些政策,措施,认为它有利于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
但是人们常常向历史学家们提出,赫赫的秦朝何以短祚经济文化的发展又表现在哪里秦始皇既然作了那么多顺应历史发展的事业,为什么在他活着的时候发生了农民暴动,而死后不到一年就爆发了全国性的农民大起义这风云突变,如何解释我们究竟用什么样的标准去衡量去分析秦始皇的政策与活动呢
我们认为,评论历史上一种政策,措施及其制定者的功过时,主要应根据当时的历史实践进行综合考察。
应该说,秦始皇所采取的政策,措施,其中有一些是有利于经济文化发展的。然而是什么原因没有能够使这些政策,措施发挥作用,成为维系秦王朝长治久安的纽带,反而被淹没在愤怒的声浪中呢这就说明,一种好的政策的实施不是孤立的,必须有相应的措施,政策予以保证。如果有一些与之相反的政策或举动,双方不仅会有抵消作用,而且力量大的一方势必压倒另一方。任凭错误的政策和行为无限度泛滥,好的政策,措施就会黯淡无光,甚至根本失灵。
车同轨,修驰道,统一度量衡等等措施,照理讲应有利于经济文化的交流,特别是对商业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但秦始皇用强大的中央集权和严密的队伍组织控制人民的迁徙自由,奉行比重农抑商更为严峻的‘除末‘政策,谪发贾人戍边,压制商业,使驰道不是通往经济繁荣,文化交流的康庄大道,而主要成为秦始皇吸吮人民血汗的大动脉和调兵遣将,运输军需,押送囚徒的干道。
‘书同文字‘,这无论如何评价,它本身是符合文化发展规律的。但文字毕竟只是交际的工具,文化的内容却要广泛的多。秦始皇奉行‘以吏为师‘的政策,要人们只学法律,这就不是发展文化,而是窒息文化了。书同文变成了秦始皇推行封建文化专制的工具。
‘使黔首自实田‘,‘上农‘政策和徙民垦荒等,对进一步巩固封建私有制和提高农民生产的积极性本应有积极意义,但秦始皇却滥用民力,头会箕敛,使农业生产力发展的可能性完全遭到破坏。
‘焚书‘‘坑儒‘,十几年来几乎都说是秦始皇反复古,反分裂,坚持改革,维护统一的一项重大措施。评价更高者则认为是一次具有反复辟性质的政治思想革命。事情果真是这样吗还是对事情的过程与效果进行一番考察吧。
始皇三十四年,秦始皇置酒咸阳宫,博士七十人上前祝寿。仆射周青臣进颂说:‘他时秦地不过千里,赖陛下神灵明圣,平定海内,放逐蛮夷,日月所照,莫不宾服,以诸侯为郡县,人人自安乐,无战争之患,传之万世,自上古不及陛下威德。‘秦始皇听了喜形于色。没料到博士淳于越迎头泼了一瓢冷水。他建议应分封子弟功臣为枝辅以防大臣篡权,警告:‘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又指出周青臣‘面谀以重陛下之过,非忠臣‘。秦始皇让群臣讨论淳于越的意见。随之,李斯发表了著名的‘焚书‘议,当即得到秦始皇的准许,付诸实行。
就李斯提倡‘师今‘,反对淳于越‘师古‘而论,无疑是对的。但考察一下事件的全部就会发现,出发点是对的,而落脚点却大谬。从焚书内容看,把非秦纪的史书和‘诗书百家语‘统统烧掉,显然过了头。那种认为焚书是为了统一,把百家争鸣同统一看成是格格不入的观点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法家主张统一,儒家如孟轲,荀卿等又何尝不主张统一淳于越的建议尽管迂腐,其心还是向着秦始皇的。‘统一‘不应是‘统死‘,特别在思想上更不能‘统死‘。禁绝百家,以吏为师,从根本上窒息了人们的思想,堵塞了对事物进行探讨之路,扼杀了文化的发展。‘焚书‘的直接结果,是把秦始皇的极权推向了更高峰。焚书之时已是秦始皇统治的晚年,当时社会危机已明显暴露出来。在这样的时刻,就是从秦朝统治阶级的利益出发,也应该让臣下七嘴八舌,寻求对策。可是焚书却完全堵塞了言路。对统治者来说,没有不同意见,就没有比较和选择,也就失去了应变的能力。秦朝只好沿着秦始皇那些极端政策更迅速地向覆亡滑去。所以‘焚书‘决不是秦始皇政治棋盘中的一步好棋。
关于‘坑儒‘,我们许多同志把它看作是‘焚书‘的继续或镇压反革命之举。为了分析这一历史公案,不妨把‘招祸‘那段文字摘引出来,弄个水落石出。
侯生,卢生相与谋曰:‘始皇为人,天性刚戾自用,起诸侯,并天下,意得欲从,以为自古莫及己。专任狱吏,狱吏得亲幸。博士虽七十人,特备员弗用。丞相诸大臣皆受成事,倚办于上。上乐以刑杀为畏,天下畏罪持禄,莫敢尽忠。上不闻过而日骄,下慑伏谩欺以取容。秦法,不得兼方,不验辄死。然候星气者至三百人,皆良士,畏忌讳,谀不敢端言其过。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上至以衡石量书,日夜有呈,不中呈不得休息。贪于权势至如此,未可为求仙药。‘
首先分析一下‘坑儒‘是不是‘焚书‘的继续。从卢生,侯生的议论看,与‘焚书‘事件无关。相反,他们是在焚书之后更加受到重用。秦始皇曾说:‘吾前收天下书不中用者,尽去之。悉召文学方术士甚众,欲以兴太平。‘接着便讲如何器重方术之士等等。事情是这样的乖戾,受青睐的方土也起来批评秦始皇了!秦始皇火冒三丈,勒令追查,结果把那些心怀不满的儒生一并拿来问罪,很显然,儒生是被株连受冤的。
其次,就事件的性质而论,卢生侯生等方士求仙药是荒唐的,而他们不正是投秦始皇之所好吗如果秦始皇能够翻然悔悟,不再迷信鬼神,杀了这些方土也算有些道理。然而他并没有迈出这一步。试问,有权的迷信家杀掉无权的迷信家能算是革命家吗再则,就其内容来讲,侯生,卢生对秦始皇的批评基本上是切中要害的,没有言过其实的诬罔谩骂之语。而秦始皇却以‘诽谤我,以重吾不德‘为借口,搞了一场‘坑儒‘奇案。从社会效果看,如果坑儒之后带来了文化的新发展,我们完全可以从另外的角度来评价秦始皇的这一粗暴行为。事实上却不是这样。秦始皇以反复古为名走到了极端的文化专制,一怒之下又杀了那么多人,这难道能称得起是革命吗
综上所述,秦始皇所采取的某些政策,措施,就单项推论,似乎无可非议;然而却被另外一些政策,措施所抵消,失去了它应有的作用,或起点不误,落脚点却走到了起点的反面。这是问题的一方面。另一方面,任何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政策,措施的贯彻执行,都必须有一个基础。这个基础,就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社会上的各个阶级,阶层,特别是占人口绝大多数的直接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人民,能够进行起码的正常的生活。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这篇著名悼文中说过:‘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因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为基础。‘没有这样一个基础,想从事任何其他活动都是根本不可能的。秦始皇恰恰从总体上无情地破坏了这样的基础。他的破坏来自两个方面:
首先,秦始皇好大喜功,他超越战后秦朝物资匮乏,人丁稀疏的现实,不惜动用大量民力财力,进行一系列浩大的工程。古长城,如龙腾蛇伏,绵延万里,巍巍壮观。它所表现出来的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力量和无穷智慧,仍为今天的人们所叹服。然而,这却又是秦始皇不顾‘秦之初灭诸侯,天下之心未定,痍伤者未谬‘的现实,不顾百姓之急,不养老存孤,一意‘筑长城亭障,堑山堙谷,通直道,固轻百姓力‘的罪证。‘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呕哎哑,多于市人之言语。‘唐人杜牧的这篇名作《阿房宫赋》,自然带有艺术的夸张。但为修阿房宫和骊山墓,动用‘隐宫徒刑者七十余万人‘,那是司马迁清清楚楚写在《史记》中的。新近发掘出来的秦始皇陵兵马俑,浩大的规模,威武的气派,也足证史记之不误,杜牧之合理。始皇二十八年,‘为驰道于天下,东穷
燕齐,南极吴楚,江湖之上,滨海之观毕至‘。这驰道,路宽五十步,每隔三丈树以青松,坦坦荡荡,这在交通很不发达的古代,也算得上是空前的交通设施了。然而这又耗费了多少民力!另外,‘秦每破诸侯,写放其宫室,作之咸阳北坂上,南临渭,自雍门以东至泾,渭,殿屋复道,周阁相属‘,这又耗费多少的民力!还有戍五岭,击匈奴,又是百万之众。
不论上述这些工程,活动的性质如何,是它们的总和把人民淹没在大规模徭役,兵役的苦海里。试想,一个连简单的再生产都不能维持的朝代,无论怎样用第一个统一的王朝或某项事业有什么伟大意义来为它辩解,它也是没有继续存在的理由的。
其次,秦始皇是一个少见的暴君,他‘刚毅戾深,事皆决于法,刻削毋仁恩和义‘,刑罚之严使人没有伸屈之地,真是跋前后,动辄得咎。我们一触及秦代的历史材料,成千上万的刑徒,罪人便映眼而来。刑徙,隐宫者,黥首者,被谪者,各种各样的‘罪人‘,无处不有,无时不见,平均一,二十人中就有一名罪犯。‘赭衣塞路,囹圄成市‘绝非虚言。整个秦王朝简直成了一个大囚场。范阳令‘杀人之父,孤人之子,断人之足,黥人之首,不可胜数‘,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而范阳令这种人物的出现,恰恰是秦始皇行苛法的必然结果。
就这样,秦始皇统治下的秦王朝成了一个刀光剑影,随时都可能身首异处的恐怖世界,这哪里还谈得上去贯彻推行那些有利于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政策,措施呢
宫廷的狂欢作乐遮盖不住挣扎在死亡线上千百万人民的呻吟;周青臣之流的颂扬遮盖不住众生的愤怒!面对着‘男子疾耕不足于粮饷,女子纺绩不足于帷幕。百姓靡敝,孤寡老弱不能相养,道死者相望‘,‘丁男被甲,丁女转输,苦不聊生,自经于道树,死者相望‘的惨景,纵然用玫瑰的颜色来描绘秦始皇的这些政策,措施,又能说明什么问题呢
在分析秦始皇的政策,措施时,我们还应当充分估计到秦末农民提出的‘天下苦秦久矣‘这个口号的意义。
‘苦秦久矣‘这个‘久‘字的含义究竟是什么呢‘四人帮‘及其御用史学家认为,秦始皇统治时期,‘黔首安宁‘,‘黔首是富‘,老百姓像生活在天堂里,根本无苦,苦只是到了秦二世时才出现的。这显然是一种别有用心的胡说八道。
有一些好心的同志也觉得秦始皇统一中国功劳大,把这个‘苦‘字算到秦始皇的头上,似乎感到有点与心不忍;如果把它从秦始皇账上一笔抹掉,又感到是严重地歪曲历史,于是乎就采取了一种轻重笔法,把秦始皇统治时期的农民之苦轻描淡写,一笔带过,到秦二世和赵高时期就尽量说重。这种好心,当然也不能准确地解释历史。
贾谊在《过秦论》中说过:‘陈涉,瓮牖绳枢之子,筈隶之人,而迁徙之徒;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而崛起什伯之中,率罢散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影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贾谊的偏见我们暂且不论,但陈涉振臂一呼,天下响应,只能是矛盾长期积累的结果,‘苦久‘的大爆发。
陈胜,刘邦关于‘天下苦秦久矣‘这个口号的提出,能使我们从阶级斗争的总和中去认识秦始皇的统治,去更深刻地分析秦始皇各项政策,措施的实际意义。
我们这样来分析秦始皇的政策,措施,是不是要全部否定呢当然不是。我们评价历史,不仅要从当时历史的总和进行考察,而且还要从历史的总过程来考察。秦始皇的一些举动,尽管使一些好的政策,措施失去了影响当时社会的机会,但这些好的政策,措施在历史的长河中还有一定的历史地位。因为秦始皇的某些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历史客观过程的必然性,这种历史必然性之树所结的果实是不会因为秦朝的灭亡而消失的。只要这种历史必然性还在起作用,秦始皇的某些政策,措施就会作为历史遗产而影响后世和启发来者的头脑。秦始皇建立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制度,由于是集中地反映了地主阶级的利益,所以尽管被秦末农民起义及以后的农民起义多次打乱,但封建统治者一旦得势,总是千方百计把它恢复和健全起来。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是经济文化交往的工具和经济文化发展所要求,所以这些措施便作为历史遗产为后来的人们所继承和应用。长城在以后民族斗争中,作为防御工事还起过作用。戍五岭是推进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中的重要的历史一环。当然,这种影响和作用不是秦始皇的政策,措施原生形态的简单再现,而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在新的基础上,作为历史的因素起作用。
总之,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所采取的政策,措施及其活动,有的符合历史发展的规律,有的则违反历史发展的规律。但是后者力量大于前者,破坏了推行那些正确政策,措施的社会基础,造成那样一种令人毛骨悚然的严峻形势,对此秦始皇是要负责的。
在以往的著述中,几乎总是说秦的统一有利经济文化发展,符合人民群众的要求等等。这种把统一说成是绝对好的观点是不符历史事实的。在阶级社会里,统一总是同一定的政治内容联系在一起的。封建的统一比封建的战乱有可能为经济文化的发展提供一个相对稳定的政治环境,但封建的统一的中央集权也可能为统治者胡作非为,阻碍经济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工具。因此封建的统一同经济文化的发展之间并没有直接的必然的逻辑关系。秦始皇统一中国比扰扰嚷嚷的战国是个进步,但统一之后,由于秦始皇统得过死,凭借极权强行搞了那么多违背历史发展规律和超越当时人民负担能力的活动,反而窒息了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使广大农民丧失了起码的生活条件。因此,对统一要进行具体分析。
三,从英雄到孤家寡人
秦王朝从胜利到走向灭亡的历史,也就是秦始皇从英雄转变成孤家寡人的历史。对于秦始皇的这种转变,要从历史客观现实的变化和他本人品质的结合上来说明。
秦始皇是个幸远儿,他是在统一果实成熟了的时候来到果园中的。这里我们先引几段当时人对当时形势的看法。
长平之战后,国子劝齐合纵抗秦时说道:‘秦伐魏取安邑,伐赵取晋阳,伐楚取鄢郢矣。逼三国之君,兼二周之地,举韩氏取其地,且天下之半。今又劫赵魏,疏中国,封卫之东野,兼魏之河南,绝赵之东阳,则赵魏亦危矣。‘
一说客对韩王说:‘秦之欲并天下而王之也,不与古同,事之虽如子之事父,犹将亡之地;行虽如伯夷,犹将亡之也;行虽如桀纣,犹将亡之也。虽善事之,无益也。不可以为存,适足以自令亟亡也。‘
李斯入秦后,第一次与秦王政谈话也说到:‘今诸侯服秦,譬若郡县。夫以秦之强,大王之贤,由灶上骚除,足以灭诸侯,成帝业,为天下一统,此万世之一时也。‘
从以上事实可以看到,统一航船的桅杆已经露出地平线,已为人们的目力所及了。但是,秦对东方六国战争的艰难性所造成的严酷的现实,使那些与上述论调持相反态度的游说之士,仍有活动的场所。例如,秦王政十年,齐王建入秦称臣,就遭到即墨大夫的反对,主张联合三晋及楚,‘如此,则齐威可立,秦国可亡‘。即使在秦灭亡六国的前夕,顿弱在向秦王政献离间六国之计时也还说:‘天下未尝无事也,非纵即横也。横成则秦帝,纵成即楚王。‘事实上,东方六国也常常在重大战役上战胜秦军,使秦始终不敢等闲视之。例如,魏安厘王三十年,即秦王政即位的前一年,无忌回到魏国,率领五国兵攻秦,大败秦军于河外,秦大将蒙骜退走。秦王政即位的第六年,韩,赵,魏,卫,楚共击秦,取寿陵。赵王迁三年,即秦王政十四年,赵国大将李牧在肥垒(今河北藁城一带)大败秦军;第二年,李牧又打败秦军于番吾(今河北灵寿县南)。至于秦始皇对楚国的战争,就更加艰苦。
你看,果子已经成熟了,然而想摘取它又是这样的艰难。这就说明,秦始皇必须兢兢业业,小心谨慎,方能争取战争上胜利。否则,稍有大意,就会招致失败,甚至前功尽弃。现实就是这样的矛盾。而恰恰是这种不时有漩涡出现的历史潮流,成为造就秦始皇这个英雄人物的基础。
人们常常说,‘时势造英雄‘。那么是什么样的时势才能造英雄呢一般地说,要具备这样两个特点:即宜人之势和逼人之势。秦始皇善于在这样的风浪中游泳,他在宜人的形势中善采其‘宜‘,在逼人的形势下善克其‘逼‘,表现了一个英雄人物的品格。
第一,他敢于作出灭亡六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