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小寒资料集-第56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元至正二十八年(公元1368),朱元璋在建康称帝,号大明,改元洪武。继而北伐,蒙元朝廷弃中原而走漠北,继续驰骋于万里北疆。明初,太祖遣徐达入漠北,穷追猛打远遁之残元势力,其主要目的便是索取传国玉玺,然最终还是无功而返。
明清两代,时有“传国玉玺”现身之鼓噪,然皆附会、仿造之赝品。如明孝宗时,曾有人进献所谓“传国玉玺”,孝宗认定其为赝品而未采用。至清初时,紫禁城藏御玺三十有九,其中一方即被称作“传国玉玺”。而乾隆时,高宗皇帝颇好考据,钦定其为赝品。但权且以假当真,聊以充数,亦无深究者。
民国成立,清廷退位,但依优待条件,仍盘踞紫禁城而称孤道寡。直至民国十三年(公元1924)11月,末代皇帝溥仪被冯玉祥驱逐出宫,此“传国玉玺”复不见踪影。当时冯部将领鹿钟麟等人曾追索此镶金玉玺,至今仍无下文。
由是,历经两千余年风风雨雨、扑朔迷离,“传国玉玺”数隐数现,最终湮没于历史的漫漫长河之中。皇帝亦淡出中国历史,更无所谓“白版”不“白版”矣。
六个朝代皆短命怪不得秦始皇
作为“六朝古都”、“十朝都会”,东吴、东晋、宋、齐、梁、陈、南唐、明、太平天国和中华民国先后在南京定都。但奇怪的是,只要是在金陵定都的政权,无一例外的“短命”(明朝后迁都例外)。长期以来,解释这种现象并影响巨大的一个传说称,当年秦始皇东巡浙江经过此地,觉得金陵地形有王者之气,他怕后世有人来跟他的子孙争夺江山,便叫人掘断连冈,泄掉金陵王气。虽然只是传说,但这种说法在南京民间流传甚广。近日,南京古代史研究学者刘宗意表示,这个传说纯属讹传,南京的地形完全是天然形成的。
秦始皇泄王气的真相
古代风水术认为,掘断山脉改变地形,就能达到泄“气”的目的。刘宗意介绍说,唐《元和郡县志》说:“秦凿金陵以断其势,方山石垝是所断之处也。”唐《建康实录》说:“因凿钟阜,断金陵长垄以通流,至今呼为秦淮。”此说法在古代就有人曾提出质疑。
根据记载,在两百万年前,秦淮河就已经流经南京,并留下40米厚的泥沙沉积,非秦始皇所开。秦始皇“断方山”开秦淮泄王气之说是站不住脚的。
风水缺口早就存在
史书中所说的凿“钟阜”、堑“北山”、掘“连冈”、断“长垄”四个泄王气的地点究竟在哪里?刘宗意研究发现,其实,上述四处说的都是一处。金陵王气地形是从钟山到石头山(今清凉山)的山冈,这是古金陵的风水线。但是这里有一个过水缺口,玄武湖水从这里南下入秦淮,按风水理论,“王气”应该是从这个山冈缺口泄走的。不过,地质勘探表明,这是一个天然缺口,在几百万年前的地质时期就存在了。且古人早有名言在先:“兴亡是人事,山川空地形”,兴亡与否完全是人为因素决定的,跟地形无关,看来即使做了再大的手脚,秦始皇泄金陵王气之作为只能是一厢情愿罢了。
秦朝时皇帝名号的由来及制度
“皇帝”这一名号,创始于秦始皇,据《史记》卷6《秦始皇本纪》记载: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秦初并天下,令丞相、御史曰:‘……寡人以眇眇之身,兴兵诛暴乱,赖宗庙之灵,六王咸伏其辜,天下大定。今名号不更,无以称成功,传后世,其议帝号。’丞相绾、御史大夫劫、廷尉斯等皆日:‘……今陛下兴义兵,诛残贼,平定天下,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自上古以来未尝有,五帝所不及,臣等谨与博士议曰: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贵。臣等昧死上尊号,玉为泰皇。命为制,令为诏,天子自称曰朕。’王曰:‘去泰,著皇,采上古帝位号,号曰皇帝。他如议。’制曰:‘可’。”由此可见,皇帝名号的确立,乃是秦完成统一大业的产物。
为适应对全国实行强有力的统治的需要,除制订旷古以来最崇高的名号以外,还必须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名位制度,以突出皇帝崇高的地位,保证皇帝权力的行使。所以,汉代因秦之名号,又作出许多修订和补充。在名号上“秦承周末,为汉驱除,自以德兼三皇,功包五帝,故并以为号。汉高祖受命,功德宜之,因而不改也”。在名位制度上又规定了许多新的内容,“汉天子正号曰皇帝,自称曰朕。臣民称之曰陛下。其言曰制诏,史官记事曰上。车马衣服器械百物曰乘舆。所在曰行在所,所居曰禁中,后曰省中。印曰玺。所至曰幸,所进曰御。其命令一曰策书,二曰制书,三曰诏书,四曰戒书”。由于皇帝至尊地位的确定,凡与皇帝有亲属关系的人也有了特定的尊号,如皇帝父母称“太上皇”、“皇太后”;祖母称“太皇太后”;妻妾称“皇后”、“夫人”、“妃嫔”;子称“皇太子”、“皇子”:姑称“大长公主”,姐称“长公主”,女称“公主”;孙称“皇孙”等,形成了一整套专用的名号,并长期固定下来。
皇帝的名号制度还包括死后的谥号、庙号、陵寝号等,旨在维护皇帝尊严,突出正统并加以神化。
谥号是人死后按其生干事迹评定褒贬给予的称号。“溢者,行之迹也,号者,功之表也”。早在西周时,谥号就已在贵族中普遍实行。秦始皇为突出帝王的尊严,不允许群臣和后人对自己有所指摘,下令废去皇帝之溢。西汉吕后当权时才加以恢复,规定帝王溢号由礼官议定,群臣上奏,报请新皇帝裁决。从西汉至隋,帝王的谥号基本上是按古礼所载而定。如西汉孝惠皇帝,据《谥法》:“柔质慈民曰惠”,而“孝子善述人之志,故汉家之谥,自惠帝以下皆称孝也”。当时的溢号基本上反映了帝王的一生功过,只是用词比较隐讳,字数也在一二字之间,不像唐以后那样多用推崇和恭敬的词语,字数也越来越多。
庙号是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待起的名号。秦始皇自以为其统治可传万世,因此以世系为庙号。汉代恢复古札,以“祖”或“宗”为庙号,虽然还是按世系排定,但是,“祖有功而宗有德”,自称功德是建立庙号的标准,因此“汉之子孙,以为功莫盛于高帝,故为帝者太祖之庙;德莫盛于文帝,故为帝者太宗之庙”。西汉12帝,称祖或宗者仅5人,东汉13帝,称祖或宗者7人;两晋15帝,称祖或宗者7人。这种制度为后世因循,“自唐以来,诸帝庙号莫不称宗,而此义混矣”。
陵寝是皇帝死后安葬的地方,其名号一般是根据皇帝生前的功过和世系而命名的。开国皇帝之陵一般都称为“长陵”,而以后的皇陵则要依其生前事迹和世系来命名,诸如茂、义、康、显节、高平等陵。皇陵也有以地处命名的,如汉文帝的霸陵,魏文帝的首阳陵,孙权的蒋陵等,但这种情况很少见。为皇帝建陵以后,还要在“陵旁起邑,置令、丞、尉奉守”,有时还要迁徙人民去居住,陵寝所在地逐渐变为县治,陵寝号变为县名,而其原有的意义则逐渐为人淡忘。在君主专制制度下,君主至高无上,帝王和王室大臣们极力要保持最高的尊荣,极力要对此最高一人的生前死后给予美化神化,其目的是为了使天下臣民闻而敬畏、望而生畏。名号制度则被用来作为加强和维护君主专制制度的一种特定手段。
五大夫松
山东泰山东岳庙的五大夫松。五大夫松位于云步桥北侧的五松亭旁,又称“秦松”。据《史记》载,秦始皇登封泰山,中途遇雨,避于一棵大松树下,因大树护驾有功,遂封该树为“五大夫”爵位。
地址:qinla。com/article/qintuku/609。html
秦鎏金银盘
秦鎏金银盘
口径37厘米、高5。5厘米,1979年山东省淄博市窝托村出土。口沿背面所刻铭文“卅三年”,是指秦始皇三十三年,该盘可能是咸阳宫用器。
地址:qinla。com/article/qintuku/176。html
秦朝武士图
秦朝武士图
地址:qinla。com/article/qintuku/171。html
扶苏墓
扶苏墓位于绥德县城疏属山。扶苏(?——公元前210年),秦始皇长子。贤良明达,颇得众望,始皇三士五年,秦始皇“焚书坑儒”,在咸阳坑杀儒生460多人,引起扶苏犹虑,及时进谏:“天下初定,远方黔首未集,诸生皆诵法孔子,今以重法绳之,臣恐天下不安”始皇怒,贬谪扶苏于上郡监蒙恬军。
扶苏墓呈长方形,长约30米,宽6米,高约8米,墓旁有扶苏祠,为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扶苏墓门票:10元
秦二世墓
一日,我有幸来到古城西安,经高人指点,游过华清池,看完兵马俑,便直奔曲江,当一路走马观花来到秦二世墓前时,我不禁徘徊良久……
秦二世墓只不过是一个长着些许杂草和荆棘的土堆而已,高4米,周长10米,其形状与规模都让我联想到儿时所见散布在农田的乡间坟包,几个垂髫小童只消略费力气,便能蹒跚登顶,这与“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的秦始皇陵相比,何啻有天壤之别!
秦始皇主政30余年间一直在为自己修建陵墓,最多时一举征调了70万役工,是古埃及王国修筑胡夫金字塔所动用10万人力的7倍;秦二世在位3年,绝大部分时间也在为其父的陵墓大兴土木。依此,业内方家多预言有78个故宫大的秦始皇陵将成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相形之下,秦二世就没有那么幸运了,农民义军刚刚兵临城下,“指鹿为马”的赵高便派亲信将之鸩杀,24岁即死于非命的秦二世险些无葬身之地。
秦二世的身后事,《史记》中只一笔代过:“以黔首葬二世杜南宜春苑中。”也幸亏有史家这句话,后人才知道这座与“村野匹夫”下葬处并无二致的坟墓就是秦二世陵———秦二世形只影单地蜷卧在曲江村南半塬上,成了真正的孤家寡人,墓碑还是大清乾隆年间一位陕西巡抚所立,而墓周边几间既不堂皇又不伦不类的房子,则无疑是应景的产物。
我稍稍感到一丝遗憾,甚至几乎动了几分恻隐。不管是非功过如何,秦二世终究是一个实实在在的历史人物,比戏曲与演义中“彩球招婿”、“花园赠金”的王宝钏要真实、重要得多,如今,距此数百米之外的王宝钏寒窑成了“热窑”,一片女歌男笑,而秦二世陵前何以门可罗雀、难觅鞍马?
一副用寻常红纸写成的对联进入我的视线:“百余年相如哀其过,两千载人民论是非”。对联显然贴上不久,但在风雨剥蚀下已纸破色褪,疑是某乡间学究匆匆而就,文词欠精,对仗欠工,再稍假思索,对联的内容也有破绽。秦二世死去一百余年后,伴驾汉武帝的御用文人司马相如路过此地固然曾作《哀二世赋》数其罪过,然而,在两千多年后的今天,世人分明已对谈论秦二世了无兴趣,或许只是当看到京剧《宇宙锋》里那个依依牙牙不停哀哭的小生时,才有可能想起历史上还有秦二世这号人物。
常言道:千秋功罪,后人评说,但这只能发生在有功有罪的前提下。秦二世没有秦始皇横扫六合、并吞八荒的雄才大略与丰功伟绩,却将乃父的凶残暴虐及自己的昏庸无能发挥到极致,这样一个角色,对于社会进步无尺寸之功可言,后人当然也就不会再有臧否的意愿。
我蓦然明白了:秦二世陵墓与王宝钏寒窑的冷热反差源自百姓的好恶、取舍,大与小、轻与重,原来只存在于人们心中。
兵马俑是就地取材烧制
科学方法破解千古谜团:兵马俑是就地取材烧制
闻名中外的秦始皇陵兵马俑,原料取自秦陵附近土层,并极可能是就地烧制。这是我国郑州大学物理工程学院等多家单位十几位科研人员,精心选取100多个相关样本,采用仪器中子活化(INaa)方法,经过三年研究得出的结果。专家表示,此次研究找出了兵马俑的原料产地,是解开秦陵兵马俑烧造之谜过程中的一大突破,具有重大考古学价值。
据科学时报报道,1999年起,在国家基金委面上项目和中科院核技术重点实验室资助下,研究人员选取秦陵兵马俑样品83个,秦陵附近不同地址、不同深度的土壤样品20个,耀州瓷胎样品2个。然后对它们进行INaa分析,测定每个样品中32种元素,特别是不能人工控制、基本不受工艺过程影响的La、Lu、co等28种微量元素的含量。再将所有样品元素进行模糊聚类分析,探讨其相互关系。
研究发现:所有样品大致分为一、二号坑,三号坑,垆土层,垆土黄土混合层以及耀州瓷胎等五类;一、二、三号坑兵马俑的原料并不完全相同,产地各具相对独立性;三号坑兵马俑原料产地很集中,一号坑相对分散一些,二号坑则更为分散;兵马俑原料与秦陵附近的垆土层关系密切,而与该处黄土层关系稍远,与耀州瓷胎更远。合理的推断是:兵马俑的烧制窑址应该就在秦陵附近。
秦始皇祖母陵“现身记”
秦始皇祖母陵“现身记”
7月30日的西安,因为考古发现再次为世人瞩目:一座占地约260亩的大型战国秦陵园露出了全貌,经考古学家推定为秦始皇祖母夏太后陵。一时间,关于陵墓如何被发掘、身份如何被确定等引起了公众的关注。
墓室曾被盗劫与焚烧
2005年春季,西安财经学院的基建工地传来消息――有墓葬出现!于是,考古专家赶紧上报主管部门,随后展开了大规模调查勘探,终于发现了这座布局规整的大型陵园。
该陵园位于西安南郊的财经学院新校区,占地约260亩,南北长550米,东西宽310米。这是中国迄今为止发现的规模最大的战国秦时期单人陵园。一条隔墙将陵园分为南北两区,北区有大墓及13座陪葬坑;南区,则发现守陵者的房屋建筑和灰坑的遗迹。经过一年多的发掘,目前已清理出墓道填土和墓室坍塌的土方量有2万多立方米。在大墓发掘现场记者看到,墓室墙壁大部分已被烧成赤红色,底部留有黑色的炭灰遗迹。
“太可惜了,代表墓主人高贵身份的木质棺椁已被完全烧毁,众多珍贵的文物也几乎被盗墓者洗劫一空。”参与考古发掘的有关专家说,就规模而言,该陵墓只比20多年前挖掘的秦景公墓小,称得上是迄今发掘的“中国第二大墓”。
“天子驾六”帮助拨开迷雾
考古人员在墓道填土内发现了秦半两铜钱、泥质灰陶钵、夹沙红陶釜残片等残损文物。这些文物的出土,加上陵园沟墙的规范齐整,基本否定了为西周王陵的可能性,而应与战国时期的秦国有关。
随着考古工作的展开,考古人员又发现了由立柱、棚木等构成的类似长廊的空间,其间摆放有陪葬的车马。经清理,出土错金银铜转珠、鎏金铜泡、银带扣、青铜马镳及银饰片等车马具,以及安车一辆、挽马骨架6具,即著名的“天子驾六”。这是陕西省首次、中国第二次发现这种“国宝”文物。
古代礼仪制度有乘车级别的规定,只有天子级人物才能使用6匹马拉的车,谓之“天子驾六”。正常情况下,享受如此高规格的礼遇,墓主不是皇帝就是相当级别的人。而且据探测,该陵园至少还有4具车,气派之大,非同一般。据此推断,该墓的主人极有可能是秦国当时地位极其显赫的皇室成员。
刻字“私官”成为有力证据
随后,考古学家们把这个地区从战国秦到汉早期的有关人物来了个彻底搜查。夏太后等进入了专家们的视野。据《史记·;吕不韦列传》记载,夏太后为庄襄王之母,秦始皇之祖母,“夏太后独别葬杜东”。据考证,“杜东”的“杜”,正是如今西安市长安区的郭杜,与发现大墓的地点十分吻合。但是,多数专家仍在等待直接的实物证明。
不久,在一条现存长达8米的盗洞洞口处,考古人员发现几十块用于礼制或装饰的玉饼等玉器,残损的大型茧形壶等陶器上有刻字“私官”。“私官”是管理太后、皇后与太子事务的官员。这二字的出现,有力地支持了墓主人是秦始皇祖母的论断。
赵国大将军:李牧
李牧(?—前229年),战国时期赵国人,战国时期赵国杰出的军事家、统帅。
李牧的生平活动大致可划分为两个阶段,前一段是在赵国北部边境,抗击匈奴;后一段是在朝中参与政治军事活动,以抵御秦国为主。
赵国在公元前309年赵武灵王时期,下令国中“胡服骑射”,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军事力量逐渐强大。但是,到了惠文王、孝成王时期,匈奴各部落军事力量逐步恢复强大起来,并不断骚扰赵国北部边境。赵王便派李牧带兵独当北部戍边之责。
李牧常年驻守北部代郡、雁门郡(今山西代县西北)边境地区防御匈奴。他根据实际情况采取有力措施加强军队的战斗力,有效地防备了匈奴的侵扰,赢得士兵们的爱戴。他的措施是:首先,任用自己认为能干的人为官,同时把收来的货物,税款掌握在自己的驻军公署,充当士卒的日常开销。其次,每日宰杀数头牛采犒赏将士,优待士兵。第三,加紧练习骑马射箭,重视警报系统,增设侦察人员。在军事上,严明法规:“匈奴□入盗,急入收保,有敢捕虏者斩”(《史记·;李牧列传》)。所以匈奴每次入侵,严密的警报系统发挥威力,士兵迅速退回营垒固守,不敢擅自出战。使匈奴掳掠无所得,赵国军队却因此保存了实力,多年来在人员、物资上没有多少损失,为以后的伺机反击奠定了物质基础。
但匈奴人却认为李牧这是胆怯,就连赵国边境上的士兵也认为自己的将军是胆小害怕。赵王因此而责备了李牧。但李牧依然如,我行我素。终于激怒了赵王,把他召回,另派将领替代他。新任将领到职一年多,每当匈奴兵来犯,他都命令部队出战,往往受挫失利,损失伤亡惨重。使边境地区不能按时耕种、放牧。于是赵王又请李牧复出,李牧闭门不出,坚持说自己有病,赵王一再恳请,李牧提出:“王必用臣,臣如前,乃敢奉令”(《史记·;李牧列传》)。赵王答应了他。
李牧再次到边境后,仍按原来的规约行事。几年当中,匈奴来犯一无所获,但始终认为李牧胆怯不敢出战。戍边的将士日日受到犒赏而不被使用,因此,都请求愿与匈奴决一死战。李牧看准了时机,准备经过挑选的兵车一千三百辆,精选的战马一万三千匹。获赏百金的勇士五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