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小寒资料集-第39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轮手枪,该枪对手枪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然而,火帽转轮手枪也有其不足之处,如重新装填时间长,不能有效地密闭火药燃气等。在火帽转轮手枪盛行之时,弹药也有了新的发展:金属弹壳枪弹被使用,中心发火式枪弹、自带击针的针发式枪弹和边缘发火式枪弹也都出现了。如果这些枪弹能够应用到转轮手枪上,将是对火帽转轮手枪缺陷的一大弥补,同时这也意味着火帽转轮手枪将渐渐退出历史舞台。美国枪械工匠和发明家霍勒斯.史密斯(HoraceSmith,1808-1893)和丹尼尔.贝尔德.韦森(DanielBairdWesson,1825-1906)就是这一领域的早期开拓者。他们改革了当时的边缘发火式枪弹,研制出可供实用的边缘发火式金属枪弹,并在1856年8月,成功地研制出发射这种枪弹的转轮手枪-M1史密斯-韦森转轮手枪。
早期的M1史密斯-韦森转轮手枪为7发装弹,长度只有178mm,口径为0.22英寸,装弹后总质量0.34kg,而且价格也很便宜,每支售价只有12美元,另外再加75美分就可购得100发枪弹。因此很受普通家庭和参加内战的联邦军队士兵的欢迎。
罗林.怀特(1817-1892)是一个有着许多传奇故事的发明者。在转轮手枪的发展史上,他掌握着转轮手枪后膛装填弹药的必备部件-通透转轮的专利权。今天我们可以在现代任何一种转轮手枪上看到这种转轮装置,但是在当时前装式火帽转轮手枪盛行的年代,这种装置却是一场革命,一种创新。
1849-1857年,怀特一直为他的哥哥-柯尔特公司的零部件承包商工作。在这一期间,他找到一种缩短击发式转轮手枪(通过撞击起爆药来点燃发射药的转轮手枪)重新装填弹药的时间的途径。该途径有二:一是在转轮后部设计一个弹匣;二是在转轮的前部设计一个弹匣。尽管这两种途径都非常不实用,但是,他在专利中所宣称的"为了从后膛装弹,提供了直通的转轮弹膛"对每一个想使用边缘发火式枪弹的人来说都是很有吸引力的。
1855年4月3日,怀特获得了此项专利(专利号12648和12649),但这项专利没有引起柯尔特本人的兴趣。当柯尔特看到怀特的样枪时,他认为这只是一个机械怪物,并没有认识到通透转轮的重要性。柯尔特认为怀特的专利与他自己的专利相比而言还是差了一些。就是这样的想法,使得柯尔特公司在以后的十几年里只能用一些过时的技术生产枪支,在与史密斯-韦森公司的竞争中一直处于下风。
史密斯和韦森于1857年在马萨诸塞州的斯普林菲尔德市建立了工厂,开始生产他们的转轮手枪。他们喜欢称它为M1史密斯一韦森转轮手枪。由于公司为了完成众多的订单,所以延迟两年后才开发新枪型。两年后,他们改进了M1,并生产出了0.32英寸口径的M2手枪,该手枪采用6发装转轮。令人不解的是,在公司建立的前8年里,他们只生产0.22英寸和0.32英寸这两种口径的转轮手枪。只是在美国内战结束的1865年,才生产了一种0.44英寸的大口径转轮手枪。这种口径的转轮手枪被称为M3,曾在俄国大量销售,但在美国国内销售不佳。
1873年,史密斯从公司退休,并把自己所有的公司股份卖给了韦森,但韦森还是将公司与枪的名称保持着原来的叫法,以表示两人之间的深厚友谊。史密斯退休后,韦森又开发出许多新的手枪。时至今日,史密斯一韦森公司已经跃居美国枪械制造业的第一,成为头号制造商。M1史密斯-韦森转轮手枪为史密斯-韦森公司立下了赫赫战功。
军博收藏的这支M1史密斯-韦森转轮手枪外形完整,部件齐全,仍然堪用。这在国内很少见,称得上是稀有枪种,十分珍贵。
现代轻兵器
驳壳枪
盒子炮,中国又称驳壳枪,正式名称是毛瑟军用手枪(mausermilitaryPistol)。毛瑟厂在1895年12月11日取得专利,隔年正式生产。由于其枪套是一个木盒,因此在中国也有称为匣枪的。有全自动功能的,又称快慢机,毛瑟厂则称之为速射型(Schnellfeuer),在1931年5月量产。另一个较少人知道的名称是自来得手枪,许多人以为只有速射型称为自来得,这是不正确的,事实上,自来得一直是这一类手枪在中国比较正式的通称。
在北洋政府陆军部档案中,有一份文件是1912年9月,陆军部与德商礼和洋行(carlowitz&;co。)签约,购买:
“七密里六三自来得毛瑟手枪二百杆,连有木匣手把,每杆连子弹五百粒,价计京公砝足银五十八两。共计京公砝足银一万一千六百两。在天津码头交货。关税在外。”这是自来得手枪一词,在民国元年即已使用的明证,可能是最早见诸於公牍之一例,而速射型要在将近廿年之後才会出现。
在美国,因为握把的形状,一般称之为扫把柄(Broomhandle),也有由中文翻译而称之为盒子炮(Boxcannon)的。许多人称速射型为712型,并说这是毛瑟厂的型号,事实上这是德国GecO(GustaveGenschow)公司的目录号码,与毛瑟无关。
许多人也称盒子炮为c96(construktion96–96型),这是在欧洲常用的一个名称,原先专指的是短管的盒子炮,与Bolo一样,也即是有人所谓的警用型。所谓的Bolo,来自俄国的布什维克(Bolsheviks,俄国共产党的前身)党人,因为3。9吋的盒子炮当时为其大量使用之故。
盒子炮的发明
盒子炮在传说中,是毛瑟厂中的菲德勒三兄弟(Fidel,Friedrich,andJosefFeederle),利用工作闲暇聊设计出来的。为什麼会有争议呢?一是该枪申请专利者是毛瑟,因此有人以此为毛瑟积极参与的明证。但是德国的专利法,允许公司作为代表申请人及专利拥有者,不像美国,必须由发明人具名,再将专利权转移。不过,盒子炮在美国申请专利者也是毛瑟本人。
第二个原因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後,驻扎毛瑟厂的美军指挥官,不知吃错了什麼药,下令一把火把毛瑟厂的记录给烧了。从此,全世界的毛瑟步枪、毛瑟手枪,都没了出生证明,大家只有用猜的。烧毁的记录中也包括了研发日志等文件,因此盒子炮到底是谁发明的,至今仍有争议。
盒子炮在毛瑟厂又称菲德勒手枪,是该三兄弟与其有极大关系的另一明证。当时,半自动手枪刚刚起步,全世界还没有任何一个军队使用半自动手枪作为制式武器。毛瑟深知,若要成功,必须要得到一个主要强权的军队合约,因此他将盒子炮命名为毛瑟军用手枪,1896年式,希望能取得一个军方合约。不过事与愿违,一直到1939年毛瑟厂停产盒子炮为止,全世界没有一个国家采用盒子炮作为军队的制式武器。而盒子炮的生产也不生不死的拖了四十年,毛瑟厂估计大约生产了一百万把的各式各样盒子炮。
盒子炮的生产
中国的盒子炮来源有四种:
一。中国各兵工厂以机械辅助生产的:这一类的盒子炮材质及加工品质较好,虽然仍脱不了手工装配,零件不能互换等毛病,但整体而言,几乎可以与舶来品相较。已知的生产厂至少有:汉阳兵工厂、巩县兵工厂、大沽造船所、山西军人工艺实习厂、重庆武器修理所、衡阳军械局等。
汉造毛瑟7。63驳壳枪诸元资料(1947年9月兵工署出版)
全长:288mm
全重:1。g
枪管长(连弹膛):132mm
口径:7。63mm
表尺射程:1000m
来复线:6条,右旋
来复线缠度:200mm
瞄准基线长:230mm
装弹具式样:弹夹
二。修械所、厂、队生产:这一类盒子炮为随军修械队,在修枪之馀,也制造一些军械。如宋哲元的西北修械所、湘西荼陵修械所、八路军梁沟四所等。这一类的材质及品质差距极大,有的修械所设备好,材料供应好,则产品较佳。中共在敌後的修械所,因为钢材来源断绝,多半是用铁道钢加工而成。
三。私人游动修枪、造枪商贩:这是一个特殊的行业,有如走方郎中。史料中说到河北、河南、四川都很多。由一人到数人不等,为地方豪强大户、小股军队土匪修造枪枝,按客户的意思,在一个地方住上十天半月,以手工打造。其品质依人而异,一般都烙印有原厂的一切印记,惟妙惟肖。当然,也有的印得不知所云,可能是没有原枪作样子,只是师傅教下来,以讹传讹。这类枪很多中看不中用,打几发是可以,打多了就会出问题。有许多的表面处理非常粗糙,一看就晓得是手工打造。许多此类枪贩在抗战时为中共吸收,成为中共兵工人员。
四。舶来品:主要来源是德国和西班牙,经由上海、天津等地的洋行进口。
有一份文件是1924年9月10日,陆军部与天津德商世昌洋行签约,购买:
“德国新式口径七六三密理米突、枪筒九六密理米突、表尺一千米突之毛瑟手枪─千七百杆,连同空木柄及每杆子弹五百颗、甲(注:假)子弹一个、弹簧一个、弓簧一个、罗丝板一个,每杆净收价洋七十整,共计价洋一十一万九千元整。”本件中的盒子炮,枪管核算起来只有3。77吋,相当特殊。
1934年3月12日,中信局副经理李耀煌向蒋介石报告:(九)手枪:
“奉委员长电,渝,订买廿响驳壳手枪五千枝,经遵查得德制老牌毛瑟一种,西班牙仿装两种(注:astra、Superazul,另外还有Royal),价格以西班牙之恩斯达牌(注:astra)低过德枪一元七角国币。德枪结构虽属较为坚固,惟枪杆稍短,以致射程亦少二百米突。如订货时要德枪加长枪杆如西班牙式,则射程当为一致。又,委员长曾电喻查捷克手枪,经遵查得捷克各厂无此种驳壳出售,合并陈明。”
1936年国民政府财政部,开支列表中,有“购廿响驳壳手枪二万枝附子弹二千万发”一项,共280万法币。
又如蒋介石致中国驻德商务参赞谭伯羽电报:
“武昌,1938年3月1日:
柏林。中国大使馆谭伯羽先生﹕密。请即商订德国八生一迫击炮300门,每门配炮弹3,000发,如有现货更好。又购20响卜壳手枪2万枝,每枝配弹2,000发,如无现货,则购买其他式手枪亦可。总愈快愈好,其价请速详报。中正。”
许多经商业管道进口的德国盒子炮,在弹仓的左侧,印有中文的『德国制』三字。
20响盒子炮,中国外销的并装枪,九公厘口径
有的人以为盒子炮就是10发,这是不正确的,事实上6发、10发、20发都有,前两者用的是固定弹匣,後者多为插入式。20发固定弹匣也有,但是极为罕见。由以上的文件看来,抗战前到抗战初,中国买的都指定是要20发,买来当然是配到了中央军去了。所以,说中央军主要配发10响毛瑟手枪,也不是完全正确的。
毛瑟在生产盒子炮的四十年历史中,内部几乎没有什麼改变,因此可以说是原始设计几尽完美,没什麼可改进了。一般常有1912型、1920型之类的称呼,事实上毛瑟厂从来没有用过这些型号,大多是收藏家後来才赋予的名称。因为原始记录丧失,目前收藏家用来除了用序号大小来决定生产年代外,另外也根据盒子炮的零组件的特徵来区分,其项目有:
一。击锤形状和击锤上圆孔大小。最早的击锤有圆锥状的突起,後来改成大圆孔,最後改为小圆孔,速射型又与其他小圆孔不同,一共有六种。
二。枪身表面的纹路。最早有车出的凹痕,後来生产了平滑表面的型号,最後又回到车纹的表面,至少有十二种不同的表面。
三。握把。红九(Red9)自成一系,有两种,其他至少还有十五种不同的握把。
四。1930年後,包括速射型,换装通用保险片。在上保险时,扣下扳机,击锤可以安全的落下而不触及撞针。在此之前,有三种不同的保险片设计。
五。撞针。早期用锁片固定,後来用单榫,最後改成双榫,有三种不同的类型。
六。退壳钩,有大小两种。
另外还有不同的枪管、照门、刻字等。以这两种方式,大致可以决定一把毛瑟手枪是何时生产的。但有时又会产生冲突,因为毛瑟厂有时会采用旧零件生产一批手枪,因此这种辨别法只能大概指出制造的年份。
盒子炮的作业原理
盒子炮采用短後座力(ShortRecoil)式作业。见图。闭锁榫(LockingLug)套在滑套下方,前方卡入闭锁机组(LockingmechanismFrame),上方嵌入枪机(Bolt)下的两个凹槽。
在击发时,後座力使得枪管兼滑套(Barrelextension)及枪机向後运动,此时枪膛仍然是在闭锁状态。
由於闭锁榫前方是钩在主弹簧上,因此有一小段自由行程。由於闭锁机组上方的凹槽,迫使得闭锁榫向後运动时,只能顺时针向下倾斜,因此脱出了枪机凹槽。见图。
此时枪管兼滑套(图中省略)因为闭锁榫仍套在其下,後退停止。枪机则因为闭锁榫脱出,得以自由行动,继续进行扣下击铁、抛壳的动作,最後因力量用尽,复进簧将枪机推回、上弹,回复到待击状态。
在这整个过程中,闭锁榫以前端为圆心,作顺时针及反时针的弧形运动。後世的P…38,Beretta92等,与此相同,均称为起落式闭锁枪机(FallingBlockLockingBreech)。
速射型的作业原理
在提到速射型的自动作业原理前,首先比较一下速射型与普通盒子炮零组件不同的地方。见图。
一。击铁的後下方,速射型有几个刻角。
二。闭锁机组的後侧,速射型多了一道凹槽,供给捕获钩(catchingHook)运动用。
三。枪管兼滑套後方左侧,凹槽明显的长些。
四。固定弹匣相对於插入式。
可以全自动发射的速射型,在枪的左侧有一个选择钮,当该钮在半自动状态时,一切作业与普通盒子炮相同。在该被旋到全自动时,情况就大不相同了。
首先是机簧(Sear)被该钮抵住,因此只要扣住扳机,机簧不会滑开,而是始终保持在受压的状况。换言之,失去了捕捉击铁的能力。同时,捕获钩杆(catchingHookBar,以红色线条示意),被选择钮推到後方,推入作业位置。
图示仅为击铁在作业时与捕获钩互相作用的情形。
一。捕获钩已经推入自动,击铁在击发的位置。第一次拉枪机时,仍是由机簧控制击铁。
二。当扳机扣下击发,枪机後退,击铁下压时,捕获钩扣住击铁,枪机因复进簧的作用,正在回位。
三。枪机回到定位後,将滑套推回,推动捕获钩,击铁松开,再度击发。这样的设计是为了保证枪膛闭锁,方才击发。如此周而复始,只要扣住扳机,会不断击发,直到弹匣子弹用罄。
这是毛瑟速射型的作业机构,量产後的第一千把就是卖到中国,序号是100001a至101000a。在此之前,西班牙已经制出了自动作业的盒子炮。但是有些西班牙生产的自动手枪,没有上述的捕获钩的设计,只是击铁随枪机复位击发,因此有枪膛不完全闭锁即击发的可能。
盒子炮的实务
盒子炮是丑得可爱的标准典型,几乎是罗曼蒂克的。有史以来,没有几把枪能有这样的定位。也许是这样,在拍摄星际大战时,才会想到让汉索罗使用的雷射手枪,以盒子炮改装。
对盒子炮代表的情感,中国人比其他人应该更深,因为中国使用的盒子炮,在数量上绝对超过任何其他一个国家。有人估计,在中国起码曾有过40万把以上的盒子炮,如果毛瑟生产一百万把,其他仿造的50万来算,中国便占了几近三分之一。在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德国战败後,因凡尔赛和约的规定,大量的盒子炮在德国被销毁,更减少了存在的数量。
盒子炮以桥夹装填10发7。63公厘子弹示意
盒子炮在现代手枪中,用起来不算是舒适,握把的设计,对任何人而言都不称手。但是中国人因为深受盒子炮的影响,曾在仿造别种类型的手枪时,竟也采用了这一种握把。口径方面,原设计是7。65mmBorchardt,因为那是当时生产中的第一把半自动手枪,Borchardt并不成功,後来改进为P…08Luger,成为一代名枪。盒子炮正式生产时,改为7。63x25mm,又称30mauser,大受欢迎,一直到停产,都是主要的口径。俄国也曾大量使用称为Bolo的短管盒子炮,其风行的程度,由後来的7。62x25mmTokarev子弹,外形诸元与30mauser完全相同可见一般。在一次大战後,德国将许多盒子炮改装成9mm,在握把两侧刻有大大的红色9字,以供区分,收藏家称为红9。
30毛瑟改为9公厘很容易,因为两者的底径几乎相同,9公厘子弹较短,所以除了枪膛、枪管内径须要放大,其他都可以保留原状。
9公厘子弹与7。63子弹的比较,桥夹为十发装。
中国的山西军人工艺实习厂,曾经生产过11。43mm(45acP)口径的盒子炮,由於是民国十七年量产,称为一七式,在枪身右侧刻有生产年度,如『民国拾捌年晋造』等,左侧是『壹柒式』,均为篆书。这是全世界唯一生产这种口径盒子炮的例子,因此在收藏家之间很有名。近年来中国混杂新旧零件,大量出口到美国,所有的铭刻俱全,价钱自然大跌。另一种是速射型改装的盒子炮,也是来自中国,枪身左侧有兵工署齿轮与弓箭铭记,右侧有一个类似太极图的徽记及『自来得手枪』字样,口径改成9mm,价钱只要45口径的一半。枪匣是新近生产的,没有选择钮,与原枪不符之处,还有在自来得手枪字样上方,没有打印制造年月,如32…11,是民国32年11月生产等。参见廿响盒子炮图。
盒子炮非常有趣的一项特色,是它的枪套,倒装在握柄後,立即转变为一把卡宾枪,成为肩射武器。这是当时非常留行的一种作法。传到中国後,成为一种惯例,不论是白朗宁(8吋1900型)、转轮枪、毛瑟(1912…1914型),通通都赋予这项功能。这也是盒子炮对中国军械发展与使用,影响深远的一项旁证。毛瑟厂也生产过长管带枪托的骑枪型,但产量不多,大沽造船所也有小量生产。
骑枪型毛瑟
盒子炮的正式装填方式,和毛瑟步枪相同,用10发装的桥夹,由上方压装,无论是7。63mm或是9mm,都可使用相同的桥夹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