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小寒资料集-第20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马凤图传艺兰州
马凤图先生客陇对所学古典武艺提炼升华,形成了劈挂、八极拳、戳脚、翻子、通臂诸拳种精华的“马氏通备”武术体系。马先生有四子:颖达、贤达、令达、明达,皆继承父辈武术传统和人格传统,活跃在当代武坛。他们不遗余力的呐喊,谨守古典传统武术文化。同时对当代官方的“体操武术”和民间武术神秘化泛滥进行深刻的批判,起到正本清源的作用。
许家福、许家禄传艺北京、天津
20年代末许兰州将军创办华北国术馆,许家福、许家禄、李萼堂、刘琪瑞任教习,李书文担当顾问,所收弟子皆拜许家福为师。河北国术馆培养学员众多,其中许之入室弟子以鲍有声、张世忠、吴玉昆、王绍先为着,号称“四大金刚”。
李萼堂传艺长沙、邵阳
李萼堂先生神枪李书文之过继子,1922年任奉天骑兵旅教习,25年任李景林将军军中教习,27年与师兄魏鸿恩、徒侄刘子鸣一起任海军司令沈鸿烈旗舰教习,29年后任河北国术馆、山东国术馆教习。1931年与万籁声、顾汝章等应湖南省主席何键之聘,任湖南国术馆主任教官。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历史问题”居邵阳,以正骨推拿为生。传子李志成徒邓敏、孙绍安、刘哲青。
霍殿阁、霍庆云叔侄传艺东北
1931年溥仪到长春建立伪满洲国,霍殿阁及数名弟子随行。溥仪继续让霍殿阁任其武术教师,霍庆云(侄也是过子)、高香亭等任御前侍卫。霍氏师徒在伪满洲国期间,与日本空手道、柔道、剑道高手、蒙古摔跤高手进行无数次比试,均战胜之。霍殿阁在长春开场授徒弟子有:曲一心、李维周、雷振江、霍青峰(子)李树楠、陈金
财、尹庆和、宋碧山、王玉湖等等。后来霍庆云又继续大力传播。40年代后期陈金财、尹庆和传八极拳于沈阳形成较大规模。新中国成立后,长春市的八极拳以霍庆云、陈金财二人为主。霍传八极拳形成巨大规模,在中国武术史上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霍氏叔侄之功也!
韩化臣(惠卿)、李学义、韩洁泉师徒传艺山东济南、枣庄、青州、沛、蚌埠。
韩化臣于20年代在枣庄中兴煤矿任护矿大队队长,收弟子李学义、赵荣林等。韩之子洁泉自幼与父亲和师伯张毓衡、李书文习武,后随父到山东枣庄煤矿工作。韩化臣、韩洁泉、李学义在枣庄地区传播八极拳,形成一定规模。韩洁泉之女韩振阁(凤阁)继承父技,70年代在沧州比赛屡名列前茅,现在枣庄地区广泛传播八极拳。李学义之子李道轩,在枣庄、蚌埠地区广泛传播八极拳,其弟子在蚌埠一带颇众。
魏鸿恩、魏鸿滨传艺秦皇岛
魏氏兄弟罗疃村人,自幼拜师张毓衡、韩化臣(惠卿)、李书文练习八极拳。20年代二人又跟随李书文、霍殿阁游沈阳、京津、山东等地。魏鸿恩任青岛民国海军教习;1929年(民国18年)魏鸿滨就聘南京中央国术馆任教习。抗战爆发后,魏氏兄弟客居秦皇岛。魏氏兄弟传人著名者有王茂林、李恩义、耿学森、朱庆昆、李新吾、魏九成、魏九如等。魏鸿滨先生在新中国成立后,担任秦皇岛市武协副主席。
张子亭传艺天津
张子亭自幼拜师张毓衡、韩化臣(惠卿)、李书文练习八极拳。在天津传徒王书方、陈兴泰、李维真、叶连仿、王洪清等,影响较大。
赵树德、韩洁泉、董以文、孟宪忠、边廷杰、王茂林、霍青峰传艺沧州东南乡。
赵树德、韩洁泉、董以清、董以文为韩化臣、张毓衡、李书文三师之徒;孟宪忠为李书文徒(姑爷子);边廷杰、霍青峰为霍殿阁徒、子。赵树德、孟宪忠任中央国术馆教习,赵树德担任黄埔军校国术教官;韩洁泉、董以文担任***干部训练所国术教官;边廷杰担任奉军教习、溥仪贴身侍卫;霍青峰担任国军连长、技术教官。都有所谓“历史问题”,被划为“四类分子”。他们为了民族国术的传承不绝,在高压下教授了一批弟子。赵树德传崔成彦、郭金栋、郭金灿、王海义、赵梦林、赵梦臣、李国新、郭振盛;孟宪忠传子。。。;韩洁泉传韩振阁、韩振江、韩振德;董以文传杨兴震、张志环、杨道声、李恩祥;边廷杰传贾金林、霍树新、张恩荣、张清荣、朱宝良;霍青峰传子霍树新徒李景环等等。
李赞臣、李良臣兄弟传艺济南、天津
(1)李赞臣(1911-1995),随李贵章、李万成父子学习。17岁参加盐山武术比赛获第一名,1935年曾任东北军一部国术教官。抗战爆发后到济南开场授徒,创设国术社。从53年起,多次参加全国比赛均获金奖。李在济南担任武协副主席,其弟子有:乙立清、孙远忠、宋学恩、田延滨及子李安侠等。使罗疃“李家”八极拳在济南之流传。
(2)李良臣(1917…1989),随李贵章、李万成父子学习。1950年定居天津。先后任教红旗武校、天大、南开武术队。1953年在天津武术比赛夺魁,1956年在北京武术比赛获优秀奖,1979年在南宁武术观摩会获一等奖。李曾任天津武术协会委员,八极拳研究会会长,河东区武术馆馆长。其子李燕侠、李剑侠承其艺业。
王金声(1911…1974)传艺北京
王金声大王庄人,是王锡庆之子。金声幼随父习武,为深造八极拳,金声18岁到唐山国术馆随李大忠之重孙李树森精研三年,其艺大成。1947年到北京谋生,在一次武术比赛中引起轰动扬名北京城。1953年至1959年所有全国、地区武术比赛均获一等奖,奖章30余枚。在贺龙将军推荐下,王担任北京武术学校教练。王在北京传播八极拳,入室弟子40余人。
刘云樵、李元智传艺台湾岛
刘云樵沧州集北头人,刘府被誉为:“状元府”、“将军府”,与南皮张之万、张之洞府第并列,沧州有:“南皮张,北头刘”之说。刘8岁时,其父请来威名赫赫的李书文为家庭教师,李严格督训10余年,有“小霸王”之誉。刘弟子众多有:梁纪慈、徐纪、苏昱彰、黄义男、郭肖波、金立言、刘大新。(台湾)李元智沧州人,六合、燕青名家佟忠义之女婿。在中央国术馆随韩化臣、马英图习罗疃八极拳,李自称是他一生最佳心得。李毕业后,担任国民革命军教官,将韩马二师的八极拳在军中传播,称之为“莒拳”。
郝鸿昌传艺南京中央国术馆、上海
郝鸿昌原来即随父习练老架八极拳、劈挂掌、二郎拳,1929年考入中央国术馆,又拜副馆长张骧武将军为师深造“神枪”李书文传授的八极拳、劈挂掌。1932年留馆任教,1933年第二次国考中,郝获无级别擂台赛第一名。郝以精湛的武功成为国术馆后期的台柱子深得馆长张之江将军的偏爱,1946年升任国术馆教务长,1948年国术馆解散。一直跟随张将军至张逝世。闲居上海30年无人问。1983年5月,南昌武术观摩大会,总裁判长马贤达、大会仲裁温敬铭、何福生亲自前住郝老居处拜访郝。郝秉承张之江将军国术强国强种之鸿愿,任上海工人武术队顾问兼总教练、上海精武体育会武术队总教练兼散手教练。1980年郝鸿昌老师重出江湖后,继承张之江先生的遗愿,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为培养下一代武术人才作贡献,亦使中央国术馆改编后的经典四十八式硬开门八极在上海得以传播。其亲授的八极拳上海主要传人有:郝凤岭、吴定国、张傅仪、严龙兴、曹志诚、周全、葛强、王伟之、吴玉明、吴俊彦、周庆祥、陈恩溢、钟伟其、张文清、顾凯明、顾敏钦、滕克诚、潘志和、周惠本、刘长发、吴铁帆、袁沛成等。并任上海工人武术队顾问兼总教练、上海精武体育会武术队总教练兼散手教练。
赵荣林传艺湖南国术训练所、中央黄埔军校第三分校、河北文安县
赵荣林(1908…),文安县赵村人,在山东枣庄中兴煤矿,成为韩化臣得意的门徒。随师进入中央国术馆。1928年10月,在南京国考)赵脱颖而出。1929年毕业分配到山东省国术馆任教,继任湖南国术训练教练。1939年底,赴江西瑞金中央陆军军官学校(即黄埔军校)第三分校,被吕骥任命为军校少校教官,执教五、六年,送走四期军官毕业生。1953年,回到了文安老家务农,他的弟子如王寿增、李银平、郝忠祥、李建国、张焕山、李串连等。
六合螳螂拳
六合螳螂拳是在六合拳的基础上,融合了螳螂拳技法,吸收了众多拳种的优点,经两个世纪数代人的历练,以其独特的技击风格,成为中华武林中的一朵奇葩。
六合螳螂拳属螳螂拳一大流派,是中国武术的瑰宝,受到国内外武术爱好者的青睐。其风格特点比较明显,步型稳健扎实,多以鸡步、大猿式为主,重心在后,适合于技击变化,此法为母、一法多变。拳法多以锥子捶为主、掌是以瓦垄掌为主,勾是三指捏勾;动作开合收放,长短起落,短中寓长,柔中寓刚。
六合螳螂拳主要流传于山东的招远、龙口等地民间,域外的日本、美国、俄罗斯、西班牙、台湾等国家和地区也有习练者。因其武功多在民间,其习练者以强身自卫为目的,以不轻易示人、不炫耀武技为美德,且多以务农为主,文化水平不高,旧时习武“师父言传身教,徒弟洗耳恭听”,非有德、智、仁、孝、义者难学此艺,为师者不到万不得已时,是不会轻易“倒货底”的,故习练者日寡,虽近些年有所改观,但也不容乐观,能得六合拳真谛者依然稀少。
“六合螳螂拳”命名最早由黄县(今龙口)传人所为,六合螳螂拳传诵已久、已基本由武林界公认了,而发源地招远川林家、招城一带,赵同书一脉所传的拳法,至今仍叫“陆合拳”,少有称“六合螳螂拳”的。赵春合老师家中原有林世春师祖所传的拳谱,那时就叫“陆合拳”,可惜拳谱战争年间丢失。赵老师生前曾多次对徒弟们说:“如有人问你们学的什么拳,就说‘陆合门、沧州陆合拳’”。至赵老师八十大寿,众弟子为其摄影留念时,也写有“六合螳螂”字样时赵师起初不悦,而后也默认了。直到上世纪九十年代,招远才顺应了武林界“六合螳螂”的定名。
追根溯源,六合螳螂拳的传承,风风雨雨走过了二百多年,留下了一个个鲜为人知的传奇故事,今讲述如下,以饷读者。
六合螳螂拳的创始人魏德林(1780—1873年),山东莱阳城西魏家沟人。因其先天一只手五指相连,故又称“鸭子巴掌魏三”。少年时期学艺于河北沧州,据说拜在金、龙二位六合大师门下为徒,因其资质聪颖、悟性极好并勤学苦练而深得老师厚爱,练就一身绝艺,对拳脚、器械样样精通,尤以轻功最为卓绝,他飞檐走壁,翻墙越沟,有“飞毛腿”称号,传其晚年尚能日行八百里。受教数年后便代师授艺。24岁出师回乡途中,为增长技艺,到处访友。曾闯过七十二处“功夫屋子”,未遇对手。回到莱阳后与当地名师李某(绰号李二巴狗子,据传为王郎三代正传)相遇,二人多次交手,未分胜负,后二人结为好友。李邀魏教其子孙,并与其相互切磋,取长补短,丰满自我,交流技艺,串换拳法,使李的螳螂、魏的六合各自增进了一些技法。一段时间后,魏便开始闯荡江湖,主要游历于东三省,专与贪官污吏作对,劫富济贫,一生杀伤无数,被官府通缉,闯荡江湖六十余载,誉满长城内外。
晚年的一天,魏栖身于沈阳一家商铺二楼仓库内,结识了当时为富商当更夫的山东黄县(今龙口)北马镇人李维琪,并由李供其吃住和保密,后二人由老乡变为朋友,由朋友变为师徒。李后回黄县以授徒为生。时招远川林家村有一批习武者,以林世春、林佩道为代表学艺于李。一年冬天,魏从东北返乡,在龙口下船,途经北马来到李维淇家中,谈起晚年生活,魏说前业已洗手不干了,欲安度晚年,李建议其教徒颐养天年,魏同意。后由李带林世春、林佩道正式拜魏为师。事后,魏提出去川林家定居,二林说北马生活比较富裕,怕川林家山瘦地薄安排不好老师的生活,魏说只要地瓜、豆腐充饥即可(时魏已满头白发、口无颗牙),二人当即表示能办到,魏随迁居川林家。
魏一生浪迹江湖,为人怪癖,侠气极重,警惕性高,从不让人近身,晚上和衣而睡,平时少言寡语,高兴时教武也能讲解不休,只是从不言师名,有问者必遭其斥责,其早年是否传过艺,已无法考证。魏是否有难言之隐确实令后人犯疑。
到川林家后,或三五日即去,或年半载回,或朝见其卧床,午却不见其人,来无踪去无影,前后十余载。期间,曾到山东栖霞县教过拳,当魏最后回到川林家物色衣钵传人时,林佩道因家境富裕而抽上大烟,只有出身贫寒的林世春仍苦苦练功,遂承其衣钵。年余后,魏无疾而终,享年九十三岁,灵柩由林世春等弟子护送回莱阳故土安葬,一代宗师被深埋黄土。
六合螳螂拳的第二代传人林世春(1826—…1912),山东招远市川林家人,其祖父养有传授“罗汉拳”师,林自幼习之,酷好至极,不耻下问,见魏之拳法优于罗汉拳,后拜魏学艺十余载,仍舍不得所学的“罗汉拳”,出师后结合所学改编,揉以六合真意,将其改编为“六合单捶”,即“罗汉短打”取名“短捶”,成为很重要的一块看家拳,是六合拳原有的九套成为十套“金不换”绝技,林师祖卓绝的武功自然成为招远六合拳的奠基人。武功造诣为当时东三府(即登州府、莱州府、胶州府)第一把手,威震武林,名扬鲁省,其德艺智堪称为一代武术大家。
林以务农为主,一生没有去过大城市,后被黄县大财主“丁百万”家聘为护院武师,在众多武师中首屈一指,令盗贼闻风丧胆,无人敢近。林在黄县丁家期间,苦苦练功二十余年后,功达纯青,七十岁方回故里。在其传人中,多是至亲族人,不轻易传人。林师祖晚年曾在招远县城北关赵同书(关门弟子)处居住,回川林家数年后无病而终,享年八十七岁。爱徒为其树碑立传,以示致哀。六合螳螂拳发源地为招远川林家村,现有民国初期(1917年)林祖师先生的后代和徒弟们为其立的墓碑。
(1869—…1939),招远市招城镇北关东村人,早年习长拳,因与林文蔚是朋友关系,28岁时得到其推荐拜在林祖师门下为徒,嗜武如命,坚持不懈,勤学苦练,受教十余年。至林师祖八十四岁(时年赵同书四十一岁)时,赵将其接至招城家中居住,尊师如父,早晚伴其左右,深得林师惜爱。赵为学艺家境渐贫,连祖上留下的数亩好地都卖光了。林祖师在招城期间精化了早年教拳拳路,去伪存精,倾心教授。赵更是虚心好学,刻苦钻研,得其全部精髓,这就是招远拳法更精练,更实战的重要的原因。林师说赵有三宝,即“三捶、铁刺和单刀”,并评说“北有林文蔚、丁子成,南有赵同书”。赵一生以开餐馆和授徒为生,为人艺品俱佳,出师后武功超群,多次遇上门访友者,未曾负过。其武功已达炉火纯青地步。赵好打抱不平,在黄县(今龙口)惩过地霸“十虎”,被当地人送一绰号“神拳赵同书”,在招远捉过飞贼,为百姓除过害,被县长奖赏。七十一岁不幸因病逝世。(台湾张祥三先生著的六合螳螂拳
(1910—…1994年),招远市招城镇北关东村人,十六岁学艺于祖父赵同书,得其真传。二十八岁开始授徒,1937年,正逢抗日战争爆发,赵师在游击队王性初部当武术教官,为游击队培养训练了大批杀敌勇士,后因鬼子疯狂扫荡,游击队转移,赵回乡后以开武馆为业。赵师练功刻苦,历经战乱,文革仍坚持不懈,直至晚年还刻苦钻研拳术,为维护地方治安发挥余热。写有《六合门拳法和器械》小册子,留下了六合拳录象带一盘,被众弟子视为珍宝,赵师思想解放,性格开朗,授徒打破旧传统,一生择善授徒二、三百人,为六合螳螂拳的发扬光大作出了突出贡献。
今年五十六岁,招远市罗峰办事处北关西村人。为人性格开朗,正义感强,虽武功高强,但从不张扬,是个武痴,连金都招远行外的人知他底细的也寥寥无几。张十八岁从师温国襄师父,二十五岁又拜赵春合为师。嗜武如命,坚持不懈,三十年如一日,刻苦钻研,精心揣摩,去虚承精,使得今天六合螳螂拳的拳艺更精练,更实战。二十多个得意弟子随其习武。他教拳以用为本,充分强调出手不狠艺不高,心狠手辣方为上。
目前,张玉坤正与隋国仁、霍世文、刘洪志、李光彬、张玉海、李光绪、张玉军、冷大策、郭玉军、闫明山、王绍光、张万义、吴祥宝、江晓波、孙欣、李兆贤、张学庆、邵成果、王才善、温德贵、刁志敏、林洪权、孙国荣、刘清芳、尹明胜、李伟华、徐明敬、郑松合、郑志强、冷培暖、冷秀全、温传妮、温永梅等师兄师弟们,为继承和发扬光大六合螳螂拳进行积极不懈的努力,使这支武林奇葩永传不衰,流芳百世,使它在中华武坛上更加鲜艳夺目,永放光芒。
六合螳螂拳主要步法:
六合螳螂拳其桩法以练弓马步、前提后拖步为基础,以练三捶基本功为入门拳。
拳谱讲“有人会打扑拉钻,走到天下打一半”,充分强调练好基本功三捶的重要性。
其主要套路有:1、左右圈2、接手圈3、撩阴掌4、铁叉手(铁刺)5、插花手6、镜里藏花7、照面灯8、闪手奔9、双封10、短捶
对练有:螳螂对三捶、磨盘手对三捶
器械有:六合大枪、六合刀、六合棍
六合螳螂拳技要:
六合螳螂拳的技法总起来讲十二个字:勾、挂、锯、挫、弹、刨、蹬、跷、肘、角、顶、横。
六合螳螂门器械:
六合大枪以勾、扎、崩、拦为主
六合单刀以劈、撩、抡、扎为主
六合棍(五虎擒羊棍)以点、扫、劈、撩、崩、带为主
六合螳螂拳拳理:六合螳螂拳除技术内容和其他拳种不同外,在风格上也更有特色:拳势稳健扎实、迅猛凌厉、劲力精巧合一,具有闪、展、腾、挪之妙处。
其主要特点:1、简单扎实,动作一招一打,先招后打,后发制人,节奏分明。
2、动作严密紧凑,讲究出手如穿箭,回手如拉钻,遇见拦路虎,合手打赢战,要求两肘不离肋,两手不离心。发拳时,拧、转、钻、翻、缠丝法,手眼身法步紧密结合,以腰为轴,发力集中。
六合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