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形意门有二十四桩——《武魂》上介绍过,始于无极、终于无极,一个式占了两个“名额”。是老前辈凑数玩吗?非也,收功的无极已经和开始的无极有质的不同了。形意门里教桩,有个轻易不传的规矩:得从无极桩自然生成浑圆桩,再从浑圆桩归于无极。不是摆二十几个型在那死站,这是修炼三层道理、三层功夫的动态过程。针对的是人身上闭塞的关窍。这些窍要一通,内家拳就没有什么秘密可言了,什么刚柔、动静、阴阳、松紧、虚实,尽在一笑之中。但这里面有几个层次的心法,不能乱。过去形意门教拳不教桩。从拳上教,徒弟可以出高工夫,但很难教会别人。从二十四桩上教,功夫的来龙去脉徒弟就清楚了,可以自己教人了,所以不是衣钵传人,不教桩,教也不会把二十四桩的内在联系点破。
我老师教我们的时候,没正式提二十四桩,而是用形意(太极)起势来说明的。当时的情形我记得很清楚,开始我向老师请教“鸿雁双飞”,老师慢慢的做了一个起势,就是双手从腿侧平举,到水平时向前合拢,在眉前下压至丹田。我不明白,“鸿雁双飞”在别的师叔手中使出来凌厉惊人,怎么会和太极拳的起势一样呢?老师便让我往里递手,我用虎形往里一扑,老师还是那个动作,但速度瞬间加快,不但吸胸拔背把我的攻势吞化,而且双臂把我的两手绞压锁住,双拳已经点在了我的胸腹要害。这就是马形的下力桩,而且同时老师还做出了双炸步——这是十面埋伏步里的一步,宋虎臣一系形意的招牌。就是这一下,给我把无极桩和五行十二形的联系给点破了。以后老师又陆续示范了虎形、鸡形、燕形、换掌,都是从无极里变出来的。后来我看见胡海牙先生学太极拳的经历,又读到太极拳经里“打拳全在起势,一起得势,以下无不得势”,才彻底明白了老师强调起势的苦心。
桩站对了,筋肉相互牵挂拉扯、骨骼互相支撑、关节旋拧撑拔、内脏摩擦充实、各条经络里有水银灌注的膨胀感,这是身体上的收益。关键是人脑子也开了窍,最明显的是看《易筋洗髓经》和《内功四经》里的“内功篇”、“纳卦篇”,应该有与先贤共鸣之感。其他的如兵书、道书、纵横之类,也应该有感触。
骨架贯通的问题也很重要,《苌氏武技书》中就提到过关节的重要性,指出“骨节者,两骨间之空隙也,……此处精神填实,则如铁如钢……气力方全”,要求“如实沙袋,逐层填实,则虽软物也可使之坚硬”,太极也讲发劲时要“接骨斗榫”。形意更是强调“化枪为拳”,枪化到哪里去了?实际是到了体内——人的骨架就是一杆大枪!特别是脊椎,经过内功训练,如同白蜡杆般坚韧、充满弹性,腰胯肌肉力在此完成蓄发,转化为高频杀伤的弹抖力——这就如同枪法里的绝技“金鸡乱点头”,腰胯劲传导到枪头,化成枪花,太极乱环,也是同理。但这必须借助大杆的弹性,硬木棍挽不出枪花来。练形意,得把从脚底到头顶心、从腰到手的筋骨结构练的像白蜡杆子,发劲时也是循着枪诀,枪法上叫“沾衣翻肉”,拳法上叫“沾实始吐力”这才是形意“直劲”的真正意义。大家可以看看孙禄堂先生晚年的照片,是不是挺拔如(枪)杆?有些人总觉得形意重拳和频率不能兼顾,是内功未到,难得真传,虽然腰胯肌肉能使上力,但还有关节还在打软,力量在传递过程中从关节漏掉了,发劲做不到冷弹脆快,只好憋一口气在胸口或丹田,去抡、推、搡、撞。
骨力在实战中的运用实际与兵器无二,这身骨头就是十八般兵器。形意是枪拳,太极、八卦是刀剑拳,通臂、披挂是鞭子拳。循着用兵器的窍门去琢磨,各种劲诀就通了。
关于开合功,个人感觉,是各种基础功法的一个集合,是个产品、结果,不能简单的当作“一个”功法。
我们的老师是叫我们站了一年左右的无极桩之后,才开始一点一滴的向我们渗透,根本不提开合二字。
基本是一两个月加一点新内容,让静态的无极一点点动起来,从什么感觉都没有,到里面的感觉越来越清晰,大约有个认识后,老师才说这就叫开合。
无极桩绝不是死站着不动的,开始是空空如也,那是养人呢。真把练的东西搁进去,内部动的可大呢,比抡胳膊、踢腿要难得多,累的多。你想啊,髋部、腰腹、背部,这些部位平时都是给胳膊腿作力学支撑的地方,现在让他们动起来,甚至还得比胳膊腿活络,这得费多大的劲呐!!这几块一动起来,牵动四肢百骸,内摩五脏六腑,气血灌注筋脉,一会儿汗就下来了!当时就明白为什么先养后练了!就因为这东西太个别了,肌肉再壮实的人,开始就上这个,他也受不了,一样呲牙咧嘴。所以老老实实从静中求,从慢中求,长筋腾膜——不是不想快,是根本快不起来!
只有这个过程,才能由弱转强,才有资格和先天条件好的人一较高下,否则慢慢悠悠的内家拳,怎么能在江湖上享这么大的名气呢?
关于呼吸,我想先卖个关子,宋氏的呼吸法很特别,开始只是自然,而后要求在吸气、呼气、闭气三种状态下皆可发劲,能如此,所发之劲可以说是“五脏之力”。
***************
宋世荣是李能然先生十大弟子之一,他所练之形意拳术,别具一格,有很多独到之处,是形意拳术门派中屈指可数的人物之一。
宋世荣,字约斋,北京市人,一八四九年七月生于北京,逝世于一九二七年九月,终年七十九岁。
他于十七岁迁居山西省太谷县,以修理钟表为业,于次年拜在形意拳名家李能然名下从学形意拳术。由于他刻苦练功,精心研究,反复揣摩,因此他对形意拳术之精义,造诣很深,终于掌握了形意拳术之真谛。特别是对于内劲功夫的研究,更为突出。他一生视拳艺如珍宝,不轻易传授于人,择徒甚严,教徒更严,毕生只教徒二十余人,但个个都很出众,如宋虎臣、宋铁麟、贾蕴高、任尔琪等人,都是当时省内外形意拳术之名手。因而他在形意拳术门派中能独树一帜,别具风格。解放以来,在全国多次的运动会上表演,宋派形意拳术都得到了武术界的好评。
宋世荣,不仅练就了一身绝妙的功夫,而且有很多创新,如他所创编的《内功盘根》、《徒手十六把》、《麟角刀》等套路,都能体现出阴阳内劲,形神合一,内外兼修之特点。不论在上、中、下之架势中,还是在手、眼、身、步法之转动运行中,或是在绞、叉、勾、压、扎、弓、挂、挑、刺、劈的动作中,都能体现出灵活多变,劲节合度,阴阳分明,不仅是健身之妙法,而且有很高的技击价值。
步法训练
武术篇步法训练
作者:心随梦寒
关于步法,在武林界中有一句话叫“教拳不教步,教步打师父。”以此提示步法的重要性!
中国传统武术的步法训练决不象现代搏击(如散打、拳击和泰拳等域外武术)的步法训练那样简单。现代武术的步法要求是轻快、灵动、飘逸,讲究的是能快速的躲避对方的打击即可。而传统武术的要求是不仅能快速轻灵的躲避对方的打击、更是自身整体发力的一部分!
那么什么是真正的拳学步法呢?可以说,在节奏时值限制之下的步法,才是真正的拳学步法!
在刚开始练习步法时不要太讲究“摇臀荡胯”,但是“后驱逆行”、“突发立止”却是必须要从训练的开始就要重视的!刚开始练习步法就要高度重视“节奏”的训练!当“节奏”的时值达到自身的极限后,什么“突发立止”、“后驱逆行”、“摇臀荡胯”都会不期而至、自然达到了。一句话,练习步法的刚开始,就必须重视“快”。
什么是步法节奏的时值呢?就是自身整体大形不变的情况下,绝对的快!
步法的节奏达到了自身的时值后有什么好处并且和一般的步法有何不同呢?
我们的步法(严格说来这种步法并不是我们所独有的,中国传统武术不少门派的步法都是这样的)和散打、拳击等现代搏击术的以走动和滑动为主的步法是绝对不一样的!当练习者步法的时值稍微达到了节奏的时值后,他的状态立时就不一样了。进攻时,他会象怒涛拍岸、秋风扫落叶一样气势浑厚、速度极快地扑向对方。对手眼睛都来不及眨他就到了眼前;后退时,他会象惊蛇、脱兔般的迅捷、敏锐,在打击来临的一瞬间即可抽身而去!所以说步法用“疯牛怒虎”来形容并不为过!亲身试验过的人都是一句话:“快!可怕!”
这种步法状态就是用“节奏”训练出来的。那么,步法的节奏是怎么训练的呢?请听我详细讲来:
要想“节奏”训练有成,必须注意以下四点:时刻注意保持腿部的桩架;熟练掌握“高频震颤”的运用;掌握极速换脚的能力;注意身法的配合。
(一)时刻保持腿部的桩架是指双腿特别是后腿要时时保持一定的弯曲状态!前腿伸前一点或后退一点都没什么关系,但后腿一定要保持站桩时的状态!!为什么呢?这是因为无论是拳脚的发力还是步法的起动,力量都是从脚下(特别是后脚)传导上来的。如果后腿是直的话,仅仅滑动还说的过去,但要走出步法特有的崩弹劲就难上加难了。与其让后腿从直的状态到弯曲状态再到崩蹬的状态把身体射出去,不如从一开始就让后腿保持适当的弯曲状态,这样在发动时会大大缩短启动的时间的!大家看过猫要发动攻势时的身体状态吗?它都是身体弓、缩起来,象弹簧压缩一样。身体窜出去时就象弹簧崩弹起来一样。所以我们的格斗式就要象猫一样,要有随时崩弹出去的状态!
(二)熟练掌握“高频震颤”。“高频震颤”是我对步法发力启动瞬间时身体、腿部状态的一种描述。步法的节奏实在是很重要!其节奏要在“的的”一拍之内完成,绝无拖泥带水之感。总的要求是在发力走步的瞬间,前腿(脚)在启动时有个轻微的踩踏动作。后脚要提起下踏然后籍凭作用与于反作用力获得的力量快速弹起,然后换脚运动。这个“踏动”绝不是提脚猛踩地,而是籍凭前脚发生位移时的一瞬间,凭借反弹(反作用力)之力,使另一腿快速呼应,做出相应的动作。其间身体要摇动、髋关节要摇动;手要与之配合、步子后驱逆行。总之,步子一动,全身上下无有不动,无不相随。可以说,“高频震颤”是练出“疯牛怒虎”式的步法的关键!没有或者不知道“高频震颤”训练方法的人是很难掌握步法的精髓的。有位“大师”在他的书上公开宣称“这种步法训练已基本失传”,真是笑话!井蛙之见!你以为只有你家的武术有这种训练方法、“独此一家、别无分号”吗?我可以很负责任的告诉大家:这种训练方法并没失传!除了我们外,还有很多门派都有这种训练方法的。
(三)掌握极速换脚的能力。快速的换脚看似一个小动作,但是它却是关系到步法转换频率的关键。只有前后脚的快速“踩踏”、腰胯失态般地飘起旋转、身体瞬间定向的失重,才能保证步法频率的极大加快。
(四)、注意身体的配合:身体的配合是指在步法运动时身体要动起来。不要呆板。身体要时时与步法运动做反方向的不定向的瞬间失控状态。比如前脚横挪后脚前移,这时前脚横挪的瞬间身体就要向同方向倾斜、“歪倒”。只有身体与步法配合协调了,腿部才能从体重的负担中解脱出来,自由、快速的运动!
说步法
步法奥妙在节奏不识节奏枉为功
前步似踩又似踏后步似甩又似蹚
疯牛怒虎气势雄全凭节奏建奇功
玩得节奏真谛后再探整体行动功
后驱逆行指腿脚摇臀荡胯似秋风
说步不仅指腿脚全身配合总相宜
突发立止猛扑到气势浑雄使人惊
两拳相交不为能大形过位方英雄
千古传艺说绝密不传步法是其中
劝君学拳多识步仔细玩味得精髓
说难不难难亦难不得耳聆亦枉然
少林七十二绝艺
其中一说为:易筋经、一拍两散、一指禅、一零八路疯魔杖法、大力金刚掌、大力金刚指、大金刚拳、大智无定指、天竺佛指、去烦恼指、伏魔杖法、因佗罗抓、多罗叶指、如来千手掌、金刚般若掌、金刚狮子吼、金刚不坏体神功、捻花指、寂灭抓、无相劫指、须弭山掌、韦佗杵、袈裟伏魔功、擒龙功、龙爪手、燃木刀法、般若掌、摩诃指、袖里乾坤、铁布衫、达摩剑法(摘自德虔、素法、勤炎等编著《少林正宗七十二艺》,北京体育学院出版社出版);
另一说为:铁臂功、排打功、铁扫帚功、足射功、腿踢功、铜砂掌、蛇行术(蜈蚣跳)、提千斤、罗汉功、铁头功、四段功、铁布衫功、双锁功、上罐功、石锁功、铁珠袋、千斤闸、鞭劲法、分水功、玉带功、鹰翼功、跳跃法、霸王肘、一指金刚法、拔钉功、一指禅功、石桩功、金钟罩、铁牛功、旋风掌、卧虎功、拔山功、合盘掌、推山掌、踢桩功、鹰爪功、斩魔剑、玄空拳、金砂掌、铁砂掌、飞行功、枪刀不入法、五毒追砂掌、飞檐走壁法、一线穿、穿纵术、金铲指、揭谛功、梅花桩、捻花功、螳螂爪、跑板功、闪战法、金刀换掌功、轻身术、铁膝功、陆地飞行术、穿窗功、泅水术、点石功琵琶功柔骨功壁虎游墙术、门裆功、翻腾术、布袋功、蛤蟆功、千层纸功、弹子拳、锁指功、追风掌功、软玄功。
形意拳入门
形意拳是一种传播年久,习者较多的优秀拳种之一。它具有体用兼优、老幼咸宜、内外兼修、刚柔兼长的优点。并有形简意赅、拳械同功的特色;加之它动作简朴无华,故深为人们所喜爱。只要持之以恒,就可达到怯病、强身的目的。
一、拳法渊源
此拳的创始人以及前几代的传人虽有过争议,但就谱、史和今人考证,此拳系明末清初姬际可所创;姬际可传曹继武,传戴龙邦,传李洛能,传郭云深、刘奇兰等及山西宋世荣、车般斋等的说法,是得到多数人承认的。
就拳技的历史情况看,姬际可所传的拳技与现在的形意拳大不相同。从少林寺秘不外传的“心意把十二大势”,和河南马学礼所传的“心意擎十大形”等来看,最明显的不同点,在于步型和步法上,他们所传的都是用侧身弓箭步。在拳法上虽都着重单势的磨砺,精于技击,利于实战,但在动作、名称、内容和技法上,不仅实质不同,而且面貌不一样。
戴龙邦在山西祁县一带所传的六合拳或心意六合拳,用的是侧身弓箭步,尚未形成现代形意拳所用的鸡腿和槐虫步。但在技法上却强调了内外合一,开始着重内在的意识和呼吸,以及劲力和动作的内外相合。以丹田为本,以意领气,手脚相合,攻防一体。从这些技法要领来看,戴龙邦先生开始从动作、招法的传统中,突出对内意、内劲以及神、气的运用。这一转变是技法上的升华,无疑是一个贡献。为六合拳衍变成形意拳创建了技法前提。李洛能学自戴龙邦,传入向北,曾叫意拳,后改名形意拳,他使此拳进一步发扬光大。他用似斧、似闪(似电)、似箭、似炮、似弹之形来提炼,形成劈、钻、崩、炮、横这五行擎的形和意,利用五行生克制化之理定顺序,治病、强身、增进功力。又把戴龙邦的十大形、七小形,像形取意以精化成为十二形(这就是改名为形意擎的来由),丰富了拳法的内涵。他对拳械套路也作了提炼和充实,改掉了侧身弓箭步,而代之以两腿弯屈、前三后七、具有夹剪劲的鸡腿和进身跟后脚的槐虫步,使形意拳打破武术以弓、马、仆、虚、歇为主要步型的惯例,形成独具一格的“行如槐?quot;的独特步型和步法。成为继戴龙邦之后一大创新。正因为李先生深入精微、穷其奥秘,才在技法上达到“拳无拳,意无意,无意之中是真意”的造诣,被称为“神拳”。
李门一源的形意拳,由车毅斋、宋世荣为主在山西广泛传播开来,时人称为“山西派”。而以郭云深、刘奇兰先生为首,又成为河北一支。此拳从李至今已见八、九代传人,可见浑朴的拳法风格,普遍受到人们的热爱。
形意拳由,心意拳,心意六合拳,六合拳以至意拳(意拳是形意拳前身叫过的名称,不是王芗斋先生为大成拳前身命名才有的)到形意拳,由于传播年久,不断衍变,所以不仅名称、内容以及技法都发生了变化,特别在一些拳经、拳谱的理论上,也都发生很大的变化。这在识别上给我们带来了困难。一些衍变前的老拳谱可不象古玩、秘箴,是越老越可贵。因为拳法本身的动作、技法变了,理论自然也要变。因之我们现在练形意拳,如果参照《心意拳谱》就对不上号。如果参照雍正十一年起,其后又经过许多次修订的《心意六合拳谱》也会感到该谱所说与形意拳的现实动作和技法要求,也不相等。例如谱中“六合十大要序”(后来被人们改为所谓曹继武的“十法摘要”)真中有不少说法是与形意拳的技法要求起相反作用,如讲“三节”时,提出“盖梢节起,中节随、则根节要追,三节相应,不至有长短曲直之病,亦无参差俯仰之虞,所以三节贵乎明也”。所说三节“起、随、追”的作用是指其技法要领主动在梢节,而中、根两节只是随、追而已,这样则梢节一空,中、根则无能为力矣。形意所要求的“三节要催”,主动在根节,如“腰催胯,胯催膝,膝催足”,这样才能使腰起到主宰的作用,丹田内劲才能得发,才能发挥“拳打三节不见形”的威力。从以上两种不同技法和劲路来看,其作用正是相反的。该文也讲:“四梢”,只是着眼于外形的发动。实际上人的血梢、骨梢、肉梢、筋梢没有内意的发动是起不到作用的;而形意却讲“惊起四梢”。只有发挥这个“惊”的作用,才能焕发内在的精神。这两者技法的涵意,又是大有差别的。再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