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素书-第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咝说囟运担骸叭怂薰抗芨模颇笱伞!保ā蹲蟠啃辍罚┐哟耸考镜恼饩涿粤鞔两瘛�
文彦博是古代中国著名的“三君子”之一,他与古人郭有道、介之推并称为“介休三贤”。据说,年幼时的文彦博为了修身,准备了两个罐子,做了好事就在其中一个罐子中放一粒红豆,做了坏事就在另一个罐子中放一粒黑豆。他每天检查红豆和黑豆的数目,日积月累;黑豆越来越少;红豆越来越多,到了最后已经能够不自觉地不做错事,长大后;文彦博成了宋朝的一代名相。
与此相仿,清代名臣曾国藩也有一个好习惯,那就是每天在日记中检讨自己的不足与过错,好比说了什么错话、办了什么错事、动过什么邪念,都会在日记中一一记录下来,然后提出改正的方法与措施。正是这种“吾日三省吾身”的态度,成就了在历史上扮演重要角色的曾国藩。
贬酒阙色,所以无污
酒乱性,色败身。远离酒色的诱惑,才能使自己的品行没有污点。
人类所有的嗜欲中,酒、色最为伤人,其实,伤人的不是酒、色,而是自身对于酒、色的嗜欲。美酒当饮、秀色可餐,美好的事物自然人人喜欢,但如果不懂节制,纵欲放荡,就会招致祸乱的发生。酒能乱性,乱性后思维就会混乱不明晰;色能败身,败身则行事糊涂无力。假如能够抛弃嗜欲,就能做到神清气爽、处事分明,因此提倡“贬酒阙色”,举止有度。



2第二部分
第21节:素书(21)

  

避嫌远疑,所以不误
行事要避免与别人产生嫌隙,与人相处不能让人产生疑心,这样才能有利于事情的进行与发展。
欧阳修所著的《新五代史?伶官传序》中写道:“祸患常积于忽微”,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矛盾,许多并不是由是非原则问题引起的,往往一个不正确的表达方式、一次不经意的冷落,甚至一个被人误解的眼神,都有可能造成不必要的麻烦,甚至为今后的发展埋下祸患的根源。
三国时的名士曹植有诗《君子行》云:“君子防未然,不处嫌疑间;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正冠。”所以,凡谋大事者,必须要从人与人之间的小事着眼,从生活中的细节着手,了解什么行为是别人所厌恶的。明白什么行为可能导致别人对你的怀疑,然后尽量避免这类行为的发生,以保证自己的计划能顺利进行。
本章中强调的“避嫌远疑”与《正道章》中提到的人中之杰“见嫌而不苟免”并不冲突,后者强调的是,在攸关国家生死存亡的问题上,要不怕被人猜忌而勇于担当自己的责任,正如林则徐所说的那样:“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趋避之!”而前者则意在提醒人们在日常的生活中要避免产生不必要的麻烦,以免阻碍今后的发展。后者从大局考虑,前者则从实处出发,两者只是出发点不同,而目的却是统一的,都是为了能够有所成就。
博学切问,所以广知
聪明的人会广泛涉猎各个方面的知识,勤于发问,善于学习,从而使自己的学识渊博,为自己的将来积累丰厚的知识储备。
如同建造房屋一般,假如没有打好地基,无论多好的图纸、多好的建筑师、多好的材料也无法建成一座好房子;如果把立志比做建屋,那么广博的学识就是支撑这座建筑的最根本的地基。认为知识的积累要从平日做起,只有勤奋学习、广泛发问,才能通晓疑难,实现知识的融会贯通。


第22节:素书(22)

  

一个人,即使他天生具有圣贤质地,假如不勤奋好学,将来也不会有很多大的成就。古罗马著名政治家、演说家西塞罗曾说:“地不耕种,再肥沃也长不出果实;人不学习,再聪明也目不识丁。”
无独有偶,孔子也认为“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对待学习的正确态度,并且对此身体力行。一次,孔子去鲁国国君的祖庙参加祭祖典礼,他不时向人询问祭典中的礼节,差不多每件事情都问到了。于是,有人就在人后嘲笑他,说他不懂礼仪,什么都问。孔子听道这些议论后就说:“对于不懂的事情,问个明白,这正是我要求知礼的表现啊!”(《论语?公冶长》)
一个人的志向能否实现,首先要看他是否具备足够的知识底蕴来支撑他走下去。战国末年,洛阳人苏秦少有大志,曾随鬼谷子学游说术多年。自以为学识足以求取功名后,他辞别老师下山,变卖家产,周游列国,向各国国君阐述自己的政治主张,希望能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但没有一个国君欣赏他,苏秦只好落魄归家,连嫂子都看不起他。苏秦受了很大刺激,决心争一口气。从此以后,他发愤读书,钻研“周书阴符”,天天到深夜。有时候读书读到半夜,又累又困 ,他就用锥子扎自己的大腿,就这样用了一年多的功夫,他的知识比以前丰富多了,于是开始二次周游列国。这回他说服了当时的齐、楚、燕、韩、赵、魏六国“合纵抗秦”,并被封为“纵约长”,成为了六国的丞相,可谓“一怒而天下惧,安居而天下熄”。
高行微言,所以修身
人思考得越少,往往话就越多;而思考得越多,话就越少。聪明而又有涵养的人,往往崇尚行动多于言说,也就是看重行动而吝于言说。如果具备解决事情的能力,那么他的实际行动往往比嘴边的夸耀更能说明问题。与此相对的就是所谓的言行不相顾,即只会夸夸其谈而没有与之对应的行动。这种“高言寡行”的行为不仅会影响他人对你的评价,也会妨害到自身的修养。


第23节:素书(23)

  

《论语?学而》中写到,子曰:“巧言令色,鲜仁矣”,意思是,经常花言巧语,作出和颜悦色的样子,这种人的仁心就很少了。儒家崇尚质扑,强调言行一致,力戒空谈浮言,心口不一,反对花言巧语、文过饰非。孔子认为“刚、毅、木、讷,近仁”(《论语?子路》),“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论语?里仁》),两处都提到了“讷”,都包含了语言朴实无华,微言慎行的意思。
老子在《道德经》八十一章中,也在多处谈到了人才与言语的关系,比如说:“信言不美,美言不信”、“言有宗,事有君”、“美言可以市尊”等等。他认为,人的语言必须朴实,言之有物,花言巧语只能博得暂时的利益而损坏自己的德行。
为什么会通过人的言语来评价人呢?中医认为“舌为心苗”,由此引申出“言为心苗”,认为语言是心念的反映,花言巧语、夸夸其谈之人,有太多自私的目的隐藏在其中,心念不正,其言当然不可听。所以,修养身性要从日常的言语做起,从而防微杜渐,防止心灵的净土中生出败坏德行的邪念。
恭俭谦约,所以自守;深计远虑,所以不穷
具有恭敬、节俭、谦虚、简约这四种品德的人,进可以成就大业,退可以完善品格,坚持操守,做到“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真正有大智慧的人,思考问题细致周全,对事物的发展有着深入长远的了解;因此不论在任何情况下都不会手足无措,而是处变不惊、随机应变。春秋时管仲的政治谋略虽然可以“九合诸侯”但缺乏经营天下的谋略;秦朝的商鞅虽然可以变法强国,但无法做到仁义;汉武帝时的桑弘羊虽然善于聚财,却无法使人民得到休养生息,像这样虽有成就但仍有所局限的人,因为自身的修行不够,都不能算是真正深谋远虑的人。


第24节:素书(24)

  

纽克钢铁公司(Nucor公司)是一家过去30年中在美国最成功的钢铁公司。曾将该公司从濒临破产的困境中拯救出来,并使其成为世界上最成功的钢铁公司之一的英雄就是纽克公司的首席执行官肯?艾弗森(Ken Iverson)。
艾弗森1965年升任纽克钢铁公司总裁后,立刻把总部的12名员工削减到2人,总部只是一个牙医诊所一般大小的租来的办公室,门厅摆着廉价的板式家具。公司没有设餐厅,主管们在商业区外的小餐厅宴请重要的客人。
艾佛森特别照顾员工,在1982年的危机中,员工的工资下降25%,主管下降60%,总裁下降75%。艾佛森的行为是足以表率的。在景气的时候,他不做浮夸的浪费,于是可以促成合理地分配财富,在公司面临危机的时候,他自降75%的工资,成功带领大伙儿渡过难关,他的行为总是谦虚而坚决,于是企业就形成了积极而且训练有素的企业文化。2007年该公司钢材产量达到2004万吨,销售额为165?9亿美元,全球产量排名第11位。
亲仁友直,所以扶颠
良好的人际关系可以在人危难的时候给予及时有效的帮助。美国著名的成功学家安东尼?罗宾通过对一个为数超过两千多人的目标人群进行的长达十年的跟踪研究,得出了一个惊人的结论:一个人的成就大小,往往和他拥有的支持者、帮助者的数目成正比。根据这一结论,安东尼指出:影响人生成功的最重要的因素不是人的才华、家庭背景等,而是人的社会关系或好人缘。
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第一步是要选择合适的人成为朋友。《论语》有云:“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结交正直的朋友,真诚大度的朋友,博学多才的朋友,可以让我们受益良多;而事实上并不正直的朋友,善于迎合别人、讨好别人,而缺乏诚信的朋友,善于信口胡说却没有真才实学的朋友,只会让我们受到伤害。


第25节:素书(25)

  

近恕笃行,所以接人
对待别人要宽容仁厚,对待自己则要严格要求;自己不想做的事情,不强加给别人;自己为自己定下的目标则要忠贞不渝地去实施。
孔子有一个弟子叫子贡,有一次他问老师:“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这世上有没有一句话可以成为人终身行为处事的标准呢?孔子回答说:“大概是‘恕道’吧,自己所不想要的任何事物,就不要加给别人。”(《论语?卫灵公十五》)
孔子教育以仁为中心,如何行仁,那就是恕。如《论语?颜渊篇》中仲弓问仁,孔子答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孟子?尽心篇》说:“强恕而行,求仁莫近焉。”孔子认为,对待别人要能换位思考,推己及人,对人要理解、宽容。这样看来,儒家所提倡的“恕道”的外延基本上就是理解和宽容,以律己之心律人,以恕己之心恕人。也就是所谓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
任材使能,所以济物
所谓的“材”,指的是有应变能力、有统筹规划能力、具有领导才能的人;所谓的“能”,是指执行能力很强、能够将规划贯彻、落实为具体行动的人。统筹全局,知人善用,将合适的人放在合适的位置上,使得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各个部门通力合作、默契配合,就能实现整个大局的稳定与发展。
诸葛亮在用人方面堪称慧眼,但却在一出祁山时犯下了难以弥补的错误——任用马谡为主将镇守街亭。马谡以为自己熟读兵书,不听王平的劝告在要道扎寨,却命全军在山上下寨,被魏军切断水源,全军覆没,致使街亭要道失陷,而阳平关危,致使孔明一出祁山不果,粮道既断,不得不退兵。马谡失街亭是三国后期一件大事;从此西蜀再无北伐能力,直接影响了当时形势;自此一役;蜀益弱;魏更强;蜀势已危。所以军国之争,用人乃生死大事,一步之差而满盘皆输。


第26节:素书(26)

  

在知人善用方面,曹操则深明其道。据记载,曹操征张鲁前,曾给合淝护军薛悌一封密函,上书“贼来乃发”。不久孙权率十万众来围合淝,此时张辽、李典和乐进三人共守合淝,众人拆开密函一看,曹操在信中对合淝的防御和进攻作出了周密的部署:若孙权至,张李二将军出战,乐进守城。这三位将军“素皆不睦”,然而张辽在曹操的指示下表示坚决出战,以攻为守,此举感动了另外二人,决定放弃个人私怨,愿意听从张辽的指挥,共同抗敌。乐进生性怯懦,过于谨慎,正好适合守城。结果合淝一战,张辽与李典在逍遥津以步卒八百,破孙权军十万,创下了战争史上有名的以少胜多的案例。
殚恶斥谗,所以止乱
一个国家,如果朝堂之上奸邪当道、佞臣专权,不仅横行霸道,危害四方百姓,而且败坏朝纲、陷害忠良,致使国家陷入混乱的状态,甚至遭遇灭亡的命运。若能杜绝奸诈邪恶之辈,排斥谗言,任用忠良,就能防止祸乱的发生。
谗言自古是祸乱的根由,历史上因听信谗言而深受其害的例子屡见不鲜。曾参因被人误传杀人而使得母亲不敢与他相见;楚怀王听信令尹子兰和靳尚的谗言将屈原放逐,最终家国天下终成过眼云烟;宋高宗听信秦桧谗言而以“莫须有”的罪名将岳飞杀害,南宋从此无力回天,一直委曲求存,向金人俯首称臣,直至后来为蒙古所灭。小到个人的生命,大到国家的存亡,都因一句谗言而倾覆,谗言的力量竟大到如此的地步! 
世人对谗言一向深恶痛疾,孔子痛斥谗言是“利口覆邦家”(《论语?阳货》);《诗经》中有一首诗表达了人们对进谗之人的痛恨:“彼谮人者,谁适与谋,取彼谮人,投畀(给与)豺虎!豺虎不食,投畀有北!有北不受,投畀有昊(天)! ”(出自《诗经?小雅》)意思是那些谗谮小人,谁愿和他为伍?抓住那些谮人,扔给豺虎!豺虎不吃,扔到北方大漠!北方大漠不受,扔给老天处置!


第27节:素书(27)

  

想要远离谗言的危害,就要懂得如何分辨谗言。宋人林逋曾在《省心录》中提出了“谗言巧,佞言甘,忠言直,信言寡”的识别方法。“谗言巧”中的“巧”,是花言巧语之巧,投机取巧之巧,巧舌如簧之巧,虚浮巧骗之巧。因为这种“巧”里有阴谋,有破绽,所以只要仔细辨析,其实并不难看穿。
推古验今,所以不惑    
《增广贤文》有云:“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从历史的发展中总结经验,从过去的掌故中学习规律,才能理清纷乱的事理,洞晓事物演进的历程,在分析当下、预见未来时保持清醒的头脑。
秦始皇因为暴虐无道而亡国,汉高祖宽宏大量、施行仁政得以兴邦,这些都是可以让人有所领悟的例子,如果肯以此为鉴,善者从之,不善者改之,从中悟出是非成败的历史规律,那么在遇到相同问题时就不会迷惑不知所措。
世事循环不息,太阳底下从来没有新鲜事。社会在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在变,但历史的经验不会变,所谓“读史可以明志”,就在于将前人的经历吸收、内化为自己谋略的一部分。
先揆后度,所以应卒   
《说文》中对于“揆”的解释是:揆,度也,也就是审度、度量、估量的意思。凡成大事者,必然谋定而后动,防患于未然。在事情还没有发生前,就要对事情的走向作出预测。对于每一种可能发生的情况,都要在事前想好应对的策略,一旦事情突然发生,在情势急转之下也能够从容应对。
我国老一辈革命家阵云同志就是这样一个人物。
人民解放军解放上海后,一些反动势力认为,中国共产党会打仗,会搞政治工作,但在经济方面、管理城市方面,只能得零分,他们看到了中国共产党当时在上海面临的经济工作的困难,想趁机搞乱经济,赚取暴利,同时在经济方面来个下马威。


第28节:素书(28)

  

上海是个大城市,粮食供应历来是个大问题。上海解放前由于遭到长期围困,粮食一度紧缺。人民政权成立后,想尽办法解决粮食问题。上海投机资本家意识到这一点后认为——刚刚建立政权的共产党手中绝对没有那么多存粮来平抑粮价。于是,投机商人开始操纵市场,大量囤积居奇,企图以此挑战人民政权。1949年夏,上海的粮食价格大涨,涨幅已经超过一般商品的一倍到两倍以上。
粮食价格的上涨,不但可以影响工业生产的成本和其他商品的价格,还可以造成人心浮动,影响新生政权。在这种危急的形式下,此时临危受命的陈云经过冷静仔细的计算,确定了上海每天粮食供应的上限为300万斤。他同时计算到了上市面粉可抵80万斤大米。而普通市场在战乱时期都存有应变粮,这些他也计算进补充粮食缺口。
陈云考虑到上海周边都是产粮区,七月底江苏的早稻便可以成熟,而且价格比上海低,于是他立即组织人员收购江苏的大米,运到上海,供应市场。接下来,他便组织政府人员从各产粮地区配售大米,每月配售3000万斤,每天100万斤。他还通过规范、整顿市场,使上海每天能自由上市大米80万斤。为了万无一失,陈云还从东北、华中调来1亿多斤粮食,然后,在九、十两个月每月供应市场6000万斤。一开始,投机资本家见政府运来粮食,便组织高价收购,企图把共产党调来的粮食也控制在手里。当他们手中囤积大批粮食时,才惊慌地发现,共产党组织的粮食供应源源不断,并且用平价销售,他们高价收购的粮食,根本卖不出去,只能低于市场价售出,大部分投机者因为他们的投机行为而倾家荡产。


第29节:素书(29)

  

为了把投机资本家彻底逼出上海的粮食市场,陈云组织干部,到江苏、浙江等产粮地区,与那里订立了长期的粮食交易协定,保证由这些地区长期、平稳地供应上海粮食,这样,投机资本家就被彻底挤出了上海粮食市场。粮食之战,以共产党的胜利而告终。
《红楼梦》中有一副对联道尽了其中的玄妙:“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其实,无论现代的陈云还是古代备受称赞的诸葛亮,他们能做到料事如神并不是因为他们真的能未卜先知,而在于他们掌握了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对与事件发展有关的所有关键人物都了如指掌,所以能够推测出这些人在当时情况下的反应,因而才会果断有力地采取行动。
设变致权,所以解结
权,变也。“经,常也”(《广雅》),孔子在《春秋公羊传》中说:“权者何?权者反于经然后有善者也。”孟子言:“常谓之经,变谓之权,怀其常经而挟其变权,乃得为贤”,并举了一个著名的事例:“男女授受不亲,礼也;嫂溺而援之以手者,权也”(《孟子?离娄上》)。柳宗元在《断刑论》中也指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