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从这些角度考虑,泛翰投资才同意了减少百分之十的占股。毕竟人情关系也是经营能力的体现,一家老小齐上阵,更说明了家人对事业的支持。
不过为了保证控股的经营权,付秋梅也没有过多的引入泛翰集团的投资,这让她手里的资金量难免有些捉襟见肘。如果能够再吸引一些小额投资者,对她来说也是一件好事。有泛翰投资的正规财务体系,也不虞有因为钱起矛盾的可能。甭管是谁,接受了泛翰投资的监督,肯定都是亲兄弟明算账的。
当然,聪明人肯定不只是一个。付秋梅扫视一圈,从不少同事的眼中都看到了跃跃欲试的光芒。(未完待续。。)
第二百四十二章 白方礼
“嗨,这是要干嘛呢。这么多车,是有什么大人物要来咱们绣城?”
“没听说啊,什么大领导要来?能在火车站接人的,难道是国务院总理啊!”
“哎?为啥非得总理才能来火车站接人啊。”
“这你就不懂了吧?要是省内的高级公务人员,肯定是坐汽车过来的,反正奉天又不远嘛。如果是中央来的省部级,多数也是做飞机到奉天,然后转汽车来咱们绣城。我看只有总理这个级别,能调动专列的,才会劳动这么多人在火车站等。”
“哦,好像有点道理。哎,不对啊。这要是长老会级别的要来,怎么一个省里的车都见不到?”
“这个嘛……快看,车里下来人了!”
绣城市委市府今天可谓是倾巢而出了,就连已经在等待退休的老书记,也颤颤巍巍的拄着拐棍一马当先的走下车来。
绣城市长江大桥紧随其后,民政局、市团委、红会和宣传部的人紧随其后,浩浩荡荡的在出站口摆开了架势。
从北京方向开过来的列车入站之后,过不多时就开始有稀稀落落的人从出站口里走了出来。出来的人只要长眼睛的,莫不是被面前这豪华的阵容晃瞎了眼睛。
我靠,是谁有这么大的面子,竟然让绣城市委市府两套班子的带头大哥,一起出来欢迎?难道有省长、书记之类的高级公务人员,和自己坐了一趟车么?
这么想想,人群里还真有点小激动呢。
火车出站口的人群从稀稀落落到蜂拥而出。然后再次变得稀稀落落。直到最后,一老一少的两个身影。这才迟迟的走到了检票口。
见他们二人捡过了车票,市委老书记打头、江大桥跟上。身后一大串的公务人员也都呼啦啦的迈开了步伐。
“这是白老先生吧?”老书记虽然拄着拐棍,却仍然艰难的向他行了一礼。他的姿态放得很低,几乎是以虔诚的姿态,在向前辈致敬一般。
“白老,这是我们绣城的市委赵书记。这是我们市府江市长……”
周硕站在白老的身边,把前来迎接的公务人员一一向他介绍起来。
“我是白方礼,可不敢当赵书记的礼。”白老将老书记扶了起来,别看他已经八十多岁了,但身子骨却比赵书记硬朗得多。
“白老你好。我是市长江大桥。”江大桥也主动的伸出手来,紧紧的握住了白老布满了皱纹的手,用力的晃了晃。
“江市长,你好!”白老的声音洪亮,底气充足。老人虽然已是耄耋之年,却丝毫没有那种龙钟老态。
“白老您好,我是绣城民政局局长王大治。”
“白老您好,我是市团委的张大年。”
“白老您好……”
跟在江大桥身后的公务人员也纷纷走上前来,恭敬的向白老介绍着自己。
白方礼。就是周硕从塘沽千里迢迢找来的泛翰助学基金会的理事长。这个年已耄耋的老者,究竟何德何能,竟然值得他如此倚重的对待?
在场的绝大多数人,都不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但这并不耽误他们。向这个白方礼老人表达自己的尊重。
一亿人民币的泛翰助学基金,除了国家项目以外,恐怕是当时中国最大的助学基金了。基金会的成立需要民政局的同意。资助对象则需要市团委来汇拢,资金需要红会来下拨……
任谁手里攥着一个亿的现金。等待着通过他们分发下去,这个人都会得到他们的尊重。即使不能上下其手。光是权力的扩张和由此带来的政绩,都已经是非常让人垂涎欲滴了。
这样隆重的待遇早就吸引了一大群市民,围在周围形成了厚厚的一个圈。人们在远处纷纷交头接耳、低声私语,猜测着这个神秘老人的身份。在市民的眼中,这个老人无疑肯定是拥有着高贵的社会地位,或者是出众的身份血统。因为在此之前,从来没有听说过市委市府的两位领导,会齐齐迎接一位普通人。
“这老头是谁啊,我看这架势,莫非是咱们绣城出去的老革命?”
“大概是高级公务人员的爹吧,没听说咱绣城人这几年有哪个当了大官的啊!”
“嗨,你们别瞎猜了。知道那老头身边那人是谁吗?我认识,泛翰集团的董事长!老有钱了,我估计这老头是他爷爷!”
“别扯了,人家周校长是土生土长的绣城人,他爸妈都是二六六厂的工人。他爷爷早八百年就去世了,这事儿二六六厂谁不知道?”
“那你咋知道不是他爷爷的兄弟呢?”
“扯淡,就是他爷爷的兄弟,能值当市委市府都来迎接?”
“我靠,你这小眼神瞅谁呢?”
“瞅你咋地?”
“不服找削呢是吧!”
……
且先不提围观人群里突然发生的混乱,反正在这种时候肯定很快就会有便衣去处理突发事件。
绣城电视台的前线记者叶蔚然和摄像皮匹男,从老旧的转播车里拉着长长的电线跑了过来。清新靓丽的叶蔚然,很快便吸引了一众群众的注意力。
“三、二、一!”随着皮匹男摄像机的指示灯变成绿色,叶蔚然举起话筒开始介绍起现场来。
“观众朋友们大家好,现在我在绣城火车站的出站口为大家带来现场报道。我市市委市府领导今天在这里,迎接了泛翰助学基金理事长白方礼老先生……”
“白方礼老先生这个名字也许绝大多数人都没有听说过,这位今年八十二岁的老人,为何能够成为拥有一亿助学资金的泛翰助学基金会的理事长呢?下面,我将为大家介绍一下这位白方礼老先生的助学事迹。”
“从1987年开始,这位白方礼老先生依靠蹬三轮赚到的钱,帮助贫困学生完成了上学的梦想。他把自己劳动得到的全部报酬,都用来支持教育。更在塘沽市成立了白方礼支教公司,八年来他共向社会捐赠了进两万元的善款,风里来雨里去,从来不曾停歇……”
“这一次,白方礼老先生是受到泛翰集团董事长周硕的邀请,这才北上就任泛翰助学基金会的理事长。这个基金会致力于帮助绣城地区的所有贫困学生,不仅是生活困难的下岗职工、农村的贫困学子,甚至是绣城考上大学无力攻读的家庭和在绣城就学的外地学生,都可以向泛翰助学基金申请助学金。”
“对于申请助学金的学生,将均由白方礼老先生确认捐助资格。对于捐助学生中学习优秀的,泛翰集团每年还会颁发数额不等的奖学金……”
叶蔚然的讲解不仅被皮匹男的摄像机摄录了下来,更是传到了周围围观群众的耳朵里。
1995年的两万块钱,很多人十年工龄买断也就是这么多。何况是依靠蹬三轮这样的体力活,那真是辛苦里攥出来的血汗钱。何况白方礼并非只是骑了八年,而是一直骑了将近二十年。从七十岁,一直骑到了九十岁……
2001年,白方礼捐出了最后一笔钱。年近90岁的他,这时已经已无力再蹬三轮车,也无力再经营他的支教公司。就在车站上给人看车,把一毛、两毛的零钱装在一个饭盒里,存到了五百块钱。
然后他把这笔钱交给耀华中心,坦言:“我干不动了,以后可能不能再捐了,这是我最后的一笔钱。”
全校师生,几乎无不落泪。
在老人2005年积劳成疾去世7年之后,央视的《感动中国》姗姗来迟的向他献上了“感动中国人物”的荣誉。白方礼老人的精神,这才广为全国人民所知。
周硕并不是想消费逝者,而是希望假使真的有穿越。那么挽救这样一个老人的生命,或许是比振兴民族产业更重要的事情。
在场的人虽然不乏二三十岁的青壮年老爷们,扪心自问能否做到这样的程度,内心中也是不住的摇头。将心比心,这才越发的觉得白方礼老人值得尊敬。这才觉得绣城市委市府领导亲自前来迎接,实在是再应该不过。也这才觉得,泛翰助学基金是真的要为普通人家孩子做点贡献。
“太好了,我二大爷三小子家俩人都下岗了,本来还在愁家里丫头的学费。我看啊,找这个白方礼一准没错!”
“是啊,老人家看着就亲切,肯定能体量咱们的难处啊!”
“要我说,还得是有泛翰集团,不然这市面上不知道还要怎么乱呢。”
“是啊,这泛翰集团之前就听说很有钱,没想到竟然这么有钱!拿出一个亿来办助学基金,眼皮子都不眨一下。”
“再怎么有钱,那也是一个亿!什么是一个亿?绣城这些厂子,恐怕没有一个值这个价码的。”
“是啊,能拿出这么多钱来助学,我看这个泛翰集团还真是不错。”
“我听说啊,可不仅是助学,这个泛翰集团还在帮助下岗职工创业呢。听说就是那个,哦对了,是泛翰投资……”(未完待续。。)
第二百四十三章 开业
鞭炮向来是中国人表示喜庆的不二选择,只有在非常重要和特殊的日子里,人们才会点燃鞭炮来寄托自己对未来红红火火日子的向往。
所以在火车站前广场上,当人们听到那连绵不绝、震耳欲聋的鞭炮声时候,便纷纷停下脚步来侧目张望。看看究竟是哪里,又发生了什么好事。
付秋梅今天穿了一件红色的连衣裙,虽然已经是四十多岁的人了,但打扮起来之后仍然有几分半老徐娘的风采。十多个原来绣纺的女工,在她身后两侧站开来。手里捧着红色绸缎扎成的彩花,个个都是笑靥如花。
“付姐,恭喜了!真是没想到啊,你们竟然这么快就完成了准备工作,可以开业了!”高摩抱着拳头,喜笑颜开的向付秋梅贺喜。
“哪里,还不都是高经理设计的方案合理!”付秋梅感慨万千,拽着高摩的手用力晃了晃,她前二十年哪里想过自己竟然会有今天!
“是你们自己的勤劳,才让项目提前了这么多时间完成啊!”高摩对超市的装修进度也是有些吃惊,他做的规划是按照香港方面的经验,原本以为至少要进行一个月的装修才能完成。
哪里知道在绝大多数产品都要自产的情况下,这些人竟然只花了一周时间,硬是夜以继日的完成了前期的准备工作。
高摩向旁边侧了侧,把身后让了出来说道:“哦,对了。这是我们泛翰集团的董事长周先生,咱们项目里最后添加那部分可是出自他的手笔。”
“周、周校长啊!”付秋梅当然知道。眼前这就是自家女儿一职高的校长了。选择这个称呼,里面也有宣示自己人的成分。
“付大姐。恭喜你了!”周硕满面笑容的走上了,抓住付秋梅的手祝贺道。
“谢谢。谢谢周校长!”付秋梅眼角有些湿润,轻轻的擦了擦说道:“如果不是周校长,我们一家人真不知道要怎么过这个坎!”
周硕斩钉截铁的说道:“别这么说,这是你们自己辛勤劳动的成果。即使没有我,你们也一定可以重新站起来的。”
虽然没有什么重量级的人物出现,但作为下岗职工创业的范例,这则新闻可是市长江大桥点名要求在绣城新闻播出的。市委宣传部和工商局的领导,也代表市委、市府前来祝贺。
噼里啪啦的一阵鞭炮放完,工商局局长被请到了彩绸的正中央。市委宣传部的一个科长站在了他的旁边,付秋梅则站在了另一边。
作为泛翰投资的第一个试点项目,开业这种事情当然不可能只是自high。电视台的叶蔚然和皮匹男,就在不远处忠实的记录着这个场景。
在一阵相机的咔嚓声过后,满面笑容的三个人挥舞剪刀,利落的将彩绸剪短。在众人的欢呼鼓舞中,“再就业超市”终于隆重开业了!
早已等的不耐烦的人群,在超市大门洞开之后,便向里面蜂拥而去。围观在外的上百人。通过了入口之后如同撒胡椒面一般,转瞬就消失在了超市里面。
他们遇到的每一个问题,都要等候在一旁的售货员耐心介绍。没有办法,绣城出去见过世面的人太少了。人们对于超市里的每一处几乎都有问不完的话题。
对于1995年的绣城人来说,自选超市可是彻彻底底的新鲜事物。普通人哪里听说过什么超市啊,小卖部就叫小卖部呗。凭啥它家就叫超级市场?还有自选是什么意思,我们买东西可不都是自己选嘛。
在普通人的脑海里。就根本没有自选的概念。这时候绣城人购物最好的去处还是解放路上的百货大楼,里面的营业员一个比一个牛气。哪里懂得什么叫做服务质量?
就是老百姓家自己开的小卖铺,也是用柜台把顾客拦在外面。从亲和性上来说,顾客和货物宛若存在于两个世界里一样。挑选的次数多了,不仅营业员烦躁,就连自己也要不好意思。
整齐明朗的开放式货架、精致有趣的推车,这种新奇的购物体验,即使不买东西也让人愿意尝试一下。推个车子在货架之中徜徉,没人催促、没有势利眼,这种感觉实在是太爽了!就仿佛整个超市里所有的东西,在这短暂是瞬间,都是属于自己的一样!可以挑、可以看、可以选,这些顾客只有在超市里,才第一次体会到成为市场主人的感觉!
更别说再就业超市的装修,虽然都是一群业余人士的作品,但能造叉车的手做点铁艺和货架有什么难的?有高摩亲自指导设计的装修效果图,不仅造型上面充满了现代感,更考虑到了采光、通风、人员流动等等方面。
宽敞明亮、轻松惬意,这就是再就业超市给与顾客的第一印象。
更别说再就业超市就在火车站站前广场的对面,和铁路上那些高贵的售货员比起来,绣纺女工转职的售货员不仅卖相一流,服务态度也是让人如沐春风。
不仅货架上面明码标价,而且结算只需要用光枪一扫,收银机自己就能计算出货价。不仅显得正规高档,也不用担心自己挨宰。
上火车之前选购远行食物和工具的人们,只要有眼睛对比,哪还不知道应该选择谁?
将近六百平的两层超市虽然不大,但仍然堆下了不少的货物。付秋梅并没有死把着自己的绝对控股,反而不断的引进其他下岗女工进行投资。你两万、我三万的凑下来,超市最后的进货资本金竟然达到了二十万。
原本只是作为乘客购物方便考虑的超市,也扩展了经营范围。不仅一口气打通二楼,将营业面积扩张了一倍,更引入了服装、小百、家电等货物。
不过超市里最吸引人的,却是在周硕的提议下,超市门店旁边专门开辟出来的一元区……
“走过路过不要错过啊!一块钱你买不了吃亏,一块钱你买不了上当!真正的物有所值,买啥啥一元,全场都一元!”
周硕站在站前广场上,看着前面不远处人潮汹涌的再就业超市入口。其中声浪最大、人数最多的,就是一元区的入口。
这是一个大家工资基本原地不动,物价却在每天飞涨的时代。精打细算几乎是每一个工薪阶层必备的技能,虽然1995年的一元比二十年后购买力要强得多,但一元店仍然是一个伟大的发明。
它供应的不仅是低廉的产品,实际上更是满足了人们在艰苦时期,那种渴望豪掷万金的购物快感。在这里你不需要考虑产品的价格,看上什么都可以尽管买下。若是不小心买到了称心如意产品,那种成就感更是超过了产品本身带来的快乐。
从这一点来说,一元店绝对是个伟大的发明。它提供的快感虽然廉价,但却和有钱人一掷千金带来的快感毫无区别。周硕始终觉得当它开始提供三元、五元、十元区的时候,就已经走上了邪道。
如果一元店不能满足人们虚假的挥霍感,那么它和普通的杂货店又有什么区别?
事实上,不仅是再就业超市表面上热火朝天,很多前来看热闹的下岗职工心中也掀起了滔天巨浪。
原来社会上的钱这么好赚?看样子,不过十多个营业员而已,付秋梅的再就业超市轻而易举的就应对了上百人的顾客。
这对传统的营业方式来说,这根本是不可想象的。一个顾客挑来捡去的,再加上结算讲价的时间,十几分钟都是少说的。哪像超市一样,来了直接就能选东西,选了直接就能结账。还不用担心讲价功力不足买东西被人坑,因为所有人买的价格都是一样的。
哪怕不开这么大的买卖,小本生意也一样可以按照这个办法来啊。
有的人是看到了超市和传统销售方式的不同,有的人则是看到了付秋梅资金来源的不同。
大家都是绣纺的职工,工龄买断的价钱透明的很。谁上班多少年,应该拿多少买断钱,很容易就能算出来。
付秋梅不过二十多年的工龄而已,买断费用也就是五万出头,凭什么能开这么大的买卖?她虽然拉了不少的绣纺女工来,大家凑一凑也是不少钱,但恐怕关键还是泛翰投资起的作用更大。后者不仅解决了场地问题,而且正规化的项目申请和策划,又规避了个人投资的风险。
自己的眼光可能不准,但若是有前车之鉴,那就不一样了。九十年代刚下岗的工人,还是难免有些迷信权威的思想。总觉得自己的想法不可靠,如果能够得到别人的认可,才有勇气做下去。更何况泛翰投资看好的项目,可是会真金白银投入进来的。这就更比那些站在岸上说话不腰疼的旁人可信度高了。
人家泛翰集团这么大的买卖,总不能拿自己的钱开玩笑吧?
若非是泛翰投资拿的主意准,一群连省城都没去过的土老帽,怎么能做出这么高大上的规划来?她们里面哪个知道国外的超市,门口是朝哪边开的?
这里面不少下岗职工的心思,顿时都活泛了起来。(未完待续。。)
第二百四十四章 泛翰电子厂
夜晚,泛翰集团的工地上,依然灯火通明。
一辆辆驮载了建筑材料的大卡车,轰鸣着在厂区之中进出。
为了应付三班倒的工作方式,工地外面不远处甚至自发催生出了一个深夜小吃街。这些丰富多样的小吃,就是专门卖给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