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个总结,并希望自己以后能身体力行地去实践。
我们知道,吴天然有记日记的习惯,他已经坚持有差不多20年了。
为了对自己提出明确的要求,吴天然首先想起了周恩来同志所写的《我的修养要则》。
周恩来一生注重个人修养,严以律己,宽以待人,谦虚谨慎,勤勉工作,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堪为共产党人的楷模。这方面的事情实在太多太多。其中一件是周恩来45岁生日时写下著名的《我的修养要则》。
1943年,南方局根据党中央的统一部署,正在机关开展整风学习。这天,周恩来在南方局办事处机关作了一场自我反省报告。他简要回顾参加革命的经历,剖析自己的性格弱点,以反躬自省的语气为自己传奇的人生经历作了一个谦诚的总结,并谦虚地自我批评“理论修养不够,有些事务主义的作风”。
这天,同志们并没有忘记周恩来的生日,特做了几道简单的菜准备晚上为他祝寿。周恩来知道后坚持不出席,只让厨房煮了碗面作为纪念。就在这天晚上,他在自己的办公室,以更严格的党性标准剖析自己、反省自己、要求自己。结合整风实际,他写下了《我的修养要则》,共有7个方面内容:一、加紧学习,抓住中心,宁精勿杂,宁专勿多;二、努力工作,要有计划,有重点,有条理;三、习作合一,要注意时间、空间和条件,使之配合适当,要注意检讨和整理,要有发现和创造;四、要与自己的他人的一切不正确的思想意识作原则上坚决的斗争;五、适当地发扬自己的长处,具体地纠正自己的短处;六、永远不与群众隔离,向群众学习,并帮助他们。过集体生活,注意调研,遵守纪律;七、健全自己身体,保持合理的规律生活,这是自我修养的物质基础。
周恩来不仅以这种他认为最有意义的方式,度过了自己的45岁生日,更自我规定了人生“要则”。吴天然认真看了看,想了想,觉得很有借鉴价值。
另一个对自我修养很有体会的人是美国的富兰克林。吴天然在上大学的时候,曾经把《富兰克林自传》通读过三遍,从中获益匪浅。
本杰明。富兰克林是美国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科学家、发明家、作家、画家。他发明了避雷针,参与了美国独立战争,写出了“自由、平等、博爱”的名言,是美国《独立宣言》的主要起草人之一。
吴天然算了算,这个富兰克林可谓是一个多面手的大家。
在政治上,他是一位优秀的政治家,是美国独立战争的老战士。他参加起草了《独立宣言》和美国宪法,积极主张废除奴隶制度,深受美国人民的崇敬。他是美国第一位驻外大使(法国),所以在世界上也享有较高的声誉。他还四次当选宾夕法尼亚州州长。他还改革了北美的邮政系统。在科学上,他的成就也很突出。在数学上,他创造了8次和16次幻方,这两个幻方性质特殊,变化复杂,至今仍为学者称道。在热学方面,他改良了取暖的炉子,能够节省四分之三的燃料。在光学方面,他发明了老年人用的双焦距眼镜,即能看清楚近处又能看清楚远处的事物。另外,他发明了口琴,摇椅,路灯,避雷针。他还设计出夏天穿的白色亚麻服装,设计了最早的游泳眼镜和蛙蹼。此外,他对气象、地质、声学及海洋航行等方面都有研究,并取得了不少成就。在其它方面,富兰克林也是一位了不起的人物。他先后掌握了法文,意大利文,西班牙文及拉丁文。他新手制定了新闻传播法。创立了议员的近代选举法。
他一生最真实的写照是他自己所说过的一句话“诚实和勤勉,应该成为你永久的伴侣。”
他被华盛顿称作“美国人的象征。”其自传体著作《富兰克林自传》,被看作是一个伟大的成功者最详实的纪录,一部坦诚的有益于后人的史无前例的传记。
富兰克林的成功得益于其不畏艰险的拚搏奋斗,勤奋自学等等,但其“修身计划”中所列举的美德却是其成功的最主要因素之一。
富兰克林小时候家里生活也很穷苦,他没有条件接受多少教育,但自幼酷爱读书,并自己偷偷练习写作,12岁前在父亲的店铺干,之后在其哥哥所开的印刷所当学徒,几年后,一位15、16岁的少年就因为与其印刷商哥哥不合而只身偷偷搭船去三百英里以外的纽约开始了自己独立奋斗的历史,还差点海上遇险。他回忆说:“记得童年时,父亲曾无数次告诉我们所罗门的一句格言:‘如果一个人能够兢兢业业做事,他不会停留在普通人面前,而将被允许站到君主们的面前。’我由此相信,获得名利的手段惟有一个,那就是勤劳。我所做的一切都受这种思想对我的影响。”可见,富兰克林在童年就重视自身的道德修养。到了1728年,大概是他22岁的时候,他更加自觉的为自己制定了“一个可以使自己道德完善的大胆而艰巨的计划”“我列举出了我当时所认为值得和必须做到的十三种德行。并且在每一个条目下面我又加了一句简洁的戒条,清楚表明我对全部条目的应用范围”:一、节制:食不可饱,饮不可醉。
二、少言:言必有益,避免闲聊。
三、秩序:物归其所,事定期限。
四、决心:当做必做,持之以恒。
五、节俭:当花费才花费,不可浪费。
六、勤勉:珍惜光阴,做有用的事。
七、坦诚:真诚待人,言行一致。
八、公正:害人之事不可做,利人之事多履行。
九、中庸:不走极端,容忍为上。
十、整洁:衣着整洁,居室干净。
十一、镇定:临危不乱,处乱不惊。
十二、节欲:少行房事,爱惜身体,延年益智。
十三、谦逊:效法耶稣、苏格拉底。
但进一步研究他发现,如果仅仅知道这13项原则并不能使自己成功。只有经过刻苦的修炼,把这13项原则变成自己的13种习惯,这才属于自己。知道了这一点,他为自己准备了一个本子,每一页打上许多格子。当时他非常清楚,一段时间只专注于一项修炼,才是最有效的。否则,会适得其反。在这本小册子上,按每种德行和实行时间列成表,然后,每天反省,如果某一德行做得好,就划一个红点,如做得不好,就划一个黑点,一周或一月检查对照,黑点越少就说明自己的德行进步了,反之就应该引起警惕。从而逐步提高自己的品德。给与每一项美德一个星期的严格注意,如此轮流替换。
于是他头一个星期只专注于“节制”,每天检查自己为人处世是否“节制”,并在本子上做了记录。由于坚持每天监督,一个星期后,他惊喜地发现,这“节制”慢慢在他身上生根了。
尝到了甜头,第二个星期他每天盯住第二项——“寡言”,并对第一项复习巩固;第三个星期盯住第三项——“秩序”,再对第一项、第二项复习巩固。
13个星期后,他发现自己的举手投足、为人处世、待人接物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富兰克林生怕这13个星期还不足以使那13项原则完全变成自己的习惯,在一年内又进行了三个13星期的轮回修炼。
到一年以后,富兰克林完全变了。这种变化已溶入了他的血液,渗入了他的灵魂,浸透到他的每一个细胞。他不仅知道,而且能切实做到。正是这种严格的人格修炼,奠定了富兰克林成就大事的基础。
苏轼曾经说过:“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人的智力虽有差异,但是差异更大的是人的毅力。培养良好的习惯,完善自己的人格,是成就自己的不二法门!
富兰克林认为自己一生之所以总有幸运,事业能够成功,受到民众的拥戴,全赖这一修身计划的行动指南。“希望我的子孙们能够明白,一直到我目前写此书为止(我已79岁),我的一生之中总有幸运伴随我的左右。而这全赖我的这一行动指南。”“我多年来一直保持健康状态和现在仍然健壮的身躯,应当说全是‘节制’的功劳。我在早年的舒适的生活环境,所获得的殷实财产和所有知识都应归功于‘节俭’和‘勤勉’,而正是‘勤勉’所获得的知识使我成为一个在文化界享有盛誉的有作为的公民。‘坦诚’和‘公正’使我得到国家的信任和国家授予的光荣职位。虽然这些美德相加还不能使我达到一种至善至美的境界,但已足以让他与人谈话时带给人以愉悦、平和,并至今深受民众的拥戴。甚至在我身边还有许多青年朋友相伴。所以,我发自内心地盼望我的后代们能如我一样。相信也一定会从此书中受益无穷。”
富兰克林的这13条修养要则与实践途径,很是独到,吴天然每天写日记,其中的一个原因就是为了反省自己。
回顾罢周恩来与富兰克林的修养要则,吴天然不由得掩卷深思。渐渐的,他又想起了另一个极为重视自身修养的人来。他就是曾国藩。
因为岳父王国庆常在他们这些晚辈的面前提起曾国藩,不过,王国庆偏重的是曾国藩的权谋,而吴天然偏重的是曾国藩的修养。
第十卷 风云无形 第918章 内圣外王
吴天然在省城这几天,在王聪聪的劝说下,一家三口到小非非他外公家聚了一天。
孙梅香抱着小非非和王聪聪聊天,吴天然对王国庆说,爸,我知道你这里有关曾国藩的书不少,我想找一些看一看。
王国庆说,天然啊,不瞒你说,我是研究曾国藩的半个专家。我越是读他的书,越是觉得这个人神秘莫测,越是觉得他是一座金矿,越值得咱们学习。这个人,你是得好好地研读,我相信,他会对你有帮助。
吴天然说,我只是对他的修养功夫感兴趣。
王国庆说,在他身上,很多方面都值得琢磨。
王国庆一边说,一边把吴天然引到了书房。
吴天然看了看,王国庆的藏书不少,整整有五个书架的各类书籍。其中有关曾国藩的占了整整一个书架。里面有《曾国藩全集》,有《曾国藩评传》,有《曾国藩家书》,有曾国藩的《冰鉴》,也有相关的报刊杂志的剪辑。看来,自己的岳父的确是在曾国藩的身上下了很大功夫。
王国庆说,当下研究曾国藩的人不少,湖南有个唐浩明,也算是一个集大成者。你可以先看看他对曾国藩的最新研究成果。但要想真正领会曾国藩的精髓,那还是要读原著。
吴天然说,好,好。
趁王聪聪他们在外面闲聊的功夫,吴天然在书房里找了几本书,并拿过一份唐浩明的演讲材料,随手翻看起来。
今天讲的题目是“曾国藩其人其事”。这个题目是比较大的。要全面介绍曾国藩和他所做的事,绝不是两个多小时的时间里所能说清楚的。我把范围缩小一些,只谈某一个方面,不做全面的评说。
从1984年着手编辑《曾国藩全集》开始,我研究曾国藩整整20年。这20年里,我常常会想,在中国历史上,做出大事业的人可谓数不胜数,近代叱咤风云的人物也当以千百计,但为什么曾国藩这个人特别引起人们的兴趣?带着这个问题,我曾仔细研读有关他的史料。我发现,曾国藩作为一个政治家,有着一个明显区别于中国历史上政坛大人物的地方,所以大家才对他格外感兴趣。那就是他在事功建立的过程中,非常注重完善自己的人格修炼,并以自己人格修炼的完善来促进事功的建立。中国历史上,很少有人自觉去这样做,更别说做得好了。
这是我在20年的研究过程中所发现的他的一个不同于一般政界人物的地方,即人格修炼和事功同时建立,相互促进。孔子在《论语》中说“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他的“为己”,不是今天讲的自私自利,而是提高自身的修养。孔子的“为人”,也不是今天讲的为人民服务,而是指治理、管理别人,即事功。可见在孔子时代,已经很明确地有这样的概念,即治学有两个方面的目的“为己”和“为人”。在这两点上,曾国藩都做得比较好,不同于其他的政治人物。
故而今天就准备从这样一个角度来切入,谈谈他的“人”和“事”:他怎样在事功的建立中完善自己的人格修炼,又怎样通过人格修炼来促使事功的完成。我的眼光会较多停留在那些对今人仍有借鉴意义的经验上。
(吴天然想,这些正是我感兴趣的地方。)
一、曾国藩是中国传统主流文化所培育出来的一个标本人物,或者说是主流文化所培育出来的最为优秀的成功者。
曾国藩在孔子讲的“为己”和“为人”这两方面有一种双重意义的成功,中国主流文化认为这是一种大成功。
什么是中国的主流文化?所谓主流文化,就是被历代统治者认可的文化,也就是以儒家学说为主体的传统华夏文化。这种文化要求人们积极地面对人生,投入社会,在有限的生命里,使自己的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得到最大的发挥。这就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主流文化,它是一种积极的文化。传统主流文化对此有一个表述语,就是“内圣外王”,这四个字出自于《庄子?天下》。
所谓“内圣”,就是讲心中充满圣人的学问和道德,并以此塑造自己的内心世界,或者说是按照圣人的标准来进行人格修炼。有句话说“人非圣贤”,人既然不是圣贤,故而圣人是永远做不成的。所以严格地说,“内圣”只是一个不断圣化的过程,不断向圣人的标准去靠拢,也就是不断追求自我人格的完善。并不是说要你去做圣人。“外王”是表现在外的事功符合王政王道的要求,即施仁义之政,行仁义之道,建王者之业。曾国藩早年在京城做官的时候,严格按照程朱理学来修身养性,修炼自己的人品人格。他甚至提出“不为圣贤,即为禽兽”的口号,这是一个很极端的口号。这表示他的决心,而且他一辈子都努力按照这个要求在做。在他的晚年,还专门写了一篇名为《圣哲画像记》的文章。曾国藩晚年还在以圣哲作为自己的榜样,可谓“内圣”做到家了。
中年之后,他奉旨平叛,将混乱14年之久的社会重新纳入封建正轨,使东南十余省的百姓重新有一个稳定的生活环境。这可算作他的“外王”。曾氏一生所走过的正是一条典型的内圣外王的道路。
在世人的心目中,一般都认为人格修炼即“圣化”和从政即从事公共事业管理这两件事情是难以很好结合在一起的。这是因为“圣化”是属于理想化的东西,在书斋里,在山洞里,它似乎可以完成。但是社会却是复杂混乱的,所谓“人心险恶”,从事公共事业管理的人只能以毒攻毒,治理社会是英雄豪杰的事业,而非圣贤可以做到。我也比较赞同这个观点。我想很多人都会这样认为。但曾国藩却在一个较高层面上做到了“内圣外王”,这很罕见。
中国主流文化对最为成功者还有一个价值评判体系,这就是“立德、立功、立言”。“三立”出自于《左传》:“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按照《左传》的说法,人若在这三者中某一个方面有着出类拔萃的表现,有传之久远的业绩,即可称为不朽之人。当然这里也有高下之分。最上等的不朽之人是建立高尚的德行,其次是建立功业,再其次就是文字著述。若一个人既立功又立德又立言的话,也就是三者并举,那么他将是中国主流文化所认为的最为成功的人物。
即便做到了“内圣外王”,也难做到“三立”。我曾经拿这个标准去衡量中国历史上的人物,符合者很少很少。
但是在近代,曾国藩因为内圣功夫做得好,他的德行受到广泛赞誉;因为他建立了一支军队平定了太平天国和捻军,在当时认为他建立了很大的事功;他一生勤奋著述,留下1000万字的《曾国藩全集》。从这三个方面来说,在当时的社会里,他应该属于是“立德、立功、立言”的“三立完人”。
(吴天然想,内圣外王,虽然今天的标准和内容与古人有所区别,但还是说到了修养的点子上。)
二、曾国藩的成功之道。
让我们来回顾一下曾氏一生所走过的道路,从中能发现有不少可供今人借鉴的成功经验。
(一)修身立志,储才养望,奠定做大事业的基础。
清嘉庆十六年(1811),曾国藩出生在湖南湘乡白杨坪(今属双峰)的一个耕读之家。所谓的耕读之家,就是家里有读书人的种田家庭,又耕又读。这在湖南的农村比较普遍,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曾家与一般的耕读之家不同的地方有这么几点。
第一,曾国藩出生的时候,家里是四代同堂。四代同堂在中国封建社会中是很理想的家庭。他出生的时候,他的曾祖父还在,直到5岁的时候,曾祖父才去世。这样的家庭在中国传统的观念里,是很完整的,很受尊敬的家庭。
第二,他的祖母和母亲都比自己的丈夫大,这是他家庭的第二个特征。他的祖母比他的祖父大7岁,他的父亲比他的母亲小5岁。
第三,他的父亲考秀才,考了17次,到43岁才考中。
第四,他的祖父是他心目中的英雄。通常中国人心目中的英雄是父亲,但他不是,他认为祖父才是英雄。直到曾国藩晚年封侯拜相,祖父依然是曾国藩心目中的英雄。
曾国藩5岁发蒙,23岁中秀才,24岁中举,28岁中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靠自己的努力,通过层层严格的考试,改变自己的处境。从偏远的乡村进入京师做官的人不少,这还算不上很特别。曾国藩跟其他科举优胜者相比,他的特别不同之处或者高明的地方就是在于他进京师以后,不但没有陶醉在科举胜利的喜悦之中,而且很快看出自身严重的不足。他觉得自己最大的不足是缺乏身心修养。
到了翰林院以后,他有机会接触到乡村所不容易看到的书籍。于是在师友的引导下,选择程朱理学作为修身养性的理论依据。他决心要与过去告别。把自己的号改为“涤生”。所谓“涤”就是涤去过去不好的东西,“生”就是重新获得新生。过去有一句话,说是“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以后种种譬如今日生”。“涤生”,表示他告别过去、追求崭新境界的决心。
他当时为自己立了很多的功课,其中最主要的有这么五个字,即“诚、敬、静、谨、恒”。所谓“诚”,就是要诚实、诚恳,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