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官场教父-第25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而且都是自己买的硬卧车票;夫人想到厦门去看看,也是自己购买车票,乘大巴前往,没有陪同,没有接待,没有惊扰任何地方官员。诸如此类的事情不胜枚举,可以说,他一生从未利用职权为自己和家人谋取过什么。一位网友深情地评论道:“他不贪财,看看他家的生活水平就知道;他不贪官,从未为升官搞所谓的面子工程;他家教严,没有亲属和身边工作人员在他的庇护下经商牟利,我们应给这样的高官鞠躬!”

清心做官。德福书记常说“官是一块砖,东西南北任党搬。”因此,他当官淡泊名利,看重的是责任。对自己,关系多不去跑,上面熟不去找,资历深不去伸手要,党组织把他派到哪个岗位上,他二话不说,义无反顾,欣然前往;对事业,他呕心沥血、殚精竭虑,只要是对发展有利的,只要是对群众有利的,他都全力支持、尽力争取。他履历丰满,阅历丰富,有着军队、共青团、国家部委、地方的工作经历和领导经验;他资历丰厚,担任部级领导干部20多年。按理,他有摆“老”的资格,有“等”的本钱,有“要”的砝码,可是,他依然是哪里需要他,他就去哪里,绝不和组织讨价还价,绝不向领导要这要那。他惟一一次向组织“开口”,是1993年4月12日,离开团中央去人事部工作之前,在团中央常委扩大会议上所做的一段离别感言:“我走了,带着自信,带着乐观。豁达、坚定、开朗的男子汉才敢于正视这样一个问题,也许还很遥远。假使有那么一天,我比你们当中有的人先走到了人生的终点,我相信一定会有同志还记得团中央机关有过那么一位老团干,赶去看上一眼。不过,我不要眼泪,不要花圈,不要大的场面,只希望穿上军装,盖上一面团旗,再把一条红领巾系在胸前。”因为他对军队和共青团,有着特殊的深厚感情。临终前,组织上特别批准了他的这个请求。他把一生惟一的一次“特殊化”,留给了他所钟爱、留恋的事业,用自己的身躯向事业献礼!

真诚待人。这是他始终如一的品格、风度和修养。德福书记曾说“自身修养关键就是如何做人”“看书是看人,做事情做学问是做人”。他警醒自己不能做“变脸大师多面人”,不能投机钻营找靠山,不能做卑躬屈膝软骨汉,不能做见钱眼开谋私官,不能做冷血动物薄情郎,不能小鸡肚肠泄私愤。他很详细地阐述过自己的为人和待人之道,他说,即使对某个人再有看法,只要他有德有才有能,有群众基础,我个人会帮其说公道话,而不会反对其提拔;如果他犯有缺点错误,能拉,我也一定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拉他一把;即使他整过我,告过我的黑状,我也不会推他下水,落井下石;我做不出那种报私仇、泄私愤的事。做人心胸坦荡如此,待人真诚宽容如斯,我想就是一块顽石也会被感动的。真诚是人生稳固的根基,这是他让我们仰慕的地方。网络上有两篇回忆德福书记的文章,说到了他的两则小故事。一位基层团干回忆,某次开团代会,作为省委书记的他,一间一间过去看望基层代表,一个一个过去握手,和蔼可亲、诚挚待人,给大家留下深刻印象。一位曾在人事部工作过的干部回忆,在他离开人事部许多年后,一次回到部里正好遇上时任部长的宋德福。本来以为只有一次共聚缘分,宋部长不一定记得他了。正当他准备绕道走时,没想到宋部长一口叫住了他,嘘寒问暖,使他感动万分。网上诸如此类的细节和故事很多,我想,这不是大家因为悼念亡灵所刻意编造或者拔高,而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感动和敬意。

真性为官。这是他非常突出的性格、风格和魅力。古往今来以真性情做官者寡且难,但是他坚持并做到了,这与他的真诚是一脉相承的。德福书记曾说,我从来不赞成唯唯诺诺,见风使舵,常变脸谱。我仍是那个一贯的我。被任用,不说过头话;遭冷遇,不减当年勇;挨批评,没错不认错。“三讲”时,不能越骂自己越好;述职时不能成绩越讲越多;高兴时,不能比谁都先进;发牢骚时,不能全世界都对他不起。率真之言,令人折服。现在,有一些干部不肯或不敢说真心话做真心事,做事说话阴阳两套,时间久了便在身上结出了一层厚厚的“官茧”,这层茧圆滑、虚伪,让人永远无法看透其内心。而德福书记则不然,他的心扉敞开,思深虑远,专心谋事,诚以待人,人们很容易就能感受到他的热情,认知他的思想,认同他的道德准则,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很少重复,很少讲套话、空话、大话,更不讲假话;尽量争取讲实话、真话、心里话、自己的话。他到福建不久说的那句大家至今仍耳熟能详的“把人民的利益举过头顶”,生动而深情,今天再回味这句话,仍然感叹此语惟有他这样真性情的人才能说得出来。凭真性情做官,使他一事当前,能够更加看重内在精神价值,看轻外在功利,使他的言行举止坦荡自如,别具魅力。

网上一篇文章回忆,有一次,德福书记出席建团纪念大会。观众以中小学生居多。在他讲话第一部分讲完后,部分纯真的学生在掌声响起后,以为正式的晚会就要开始了,却不想德福书记还在继续讲话,发了一小声“唉哦”之音。德福书记听了,会意地说了句:“把时间留给大家看精彩的晚会吧,把我的讲话稿后期下发即可。”顿时,场内一片热烈的掌声。这中间,有纯洁的学生看晚会的激动,更多的是对德福书记的胸襟、气度的由衷敬佩之情!还有一次,在全省经济工作会议上,他就一些干部中存在“攀比提拔”的心态,脱稿讲了十几分钟。他说,现在位子少,想挑重担的人多。在同学、同事中,总有一些人进步快一些。但你不要与提拔最快的人比,老跟提拔快的人比,越比越心烦意乱。希望大家多参加一些同事、同学的追悼会,就会觉得攀比升官不值得,应该多干点实实在在的事,留下好名声。9月19日,我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参加了德福书记的遗体告别仪式。在低回的哀乐声中想起他讲这番话时的风华正茂和铿锵有力,心里不禁唏嘘感叹。

真心干事。这是他长期坚持的原则、要求和目标。尽可能多地为社会和人民群众做点事,一直是他的心愿和行动。他时常挂怀的是“如何用责任、良心、感情对待所从事的工作,所遇到的难题,所接触的人们。如何以此为基础激励自己廉洁自律,服务百姓。”他在团中央面对社会转型给团的工作带来的新困难和新挑战,锐意进取、大胆改革,使团的工作经受住市场经济大潮的考验,并呈现出诸多工作亮点。他任人事部长的八年,是中国人事制度改革关键的八年,他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他到福建工作受命于困难之际,但他坚持“悠悠万事,发展为大”,提出“用发展内聚人心,外树形象”,稳住了人心,打开了局面。他一路走来,在每个岗位都干出了实绩,留下了好的政声。

真心做事,是人生的准则,这是他为我们树立的一根标杆。他在任上兢兢业业,即便在病中也是勤勤恳恳。他病危和弥留之际,我一直守候在医院。那段时日,从感情来讲是哀伤的,一个我所敬重的人即将不久于人世;从工作来讲是辛苦的,因为每天都有许多的事情需要协调;但从精神上来讲,却是有收获的,因为在那段陪伴德福书记的日子里,我更进一步地接近一颗真诚的心、真实的灵魂,我被他的真情、真性和真挚感动着、震撼着。由于病痛折磨和药物反应,他在人生的最后时光里,深度睡眠的时候多,醒来的时候少。然而,就是在少数清醒的时候,他反复讲到的是,大家工作这么忙,别来看我。他的声音是虚弱的,但语气却是坚定的,每次都要等到大家含泪离开时,他才似乎放下心头的包袱,松了一口大气,又沉沉地睡了过去。在旁的医护人员都感到奇怪,已经处在油尽灯灭边缘的他,哪里来的那么大心力和气力?他们哪里知道,支撑他的力量,是他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即使是在德福书记病情恶化的时候,他考虑最多的仍是怎样才能为后人留下一些精神财富,如何对社会作出最后的微薄贡献。

用“清”和“真”作自己生命底色的人是高尚的,也是幸福的,但这样的境界常常是向往者众而达致者寡。做一个像德福书记那样真诚真性真心的人,心中必须有着对人民、对事业的大爱。“意莫高于爱民,行莫厚于乐民”,心里盛满了这种爱,就没有了其他私心杂念存在的空间,名利也就变得无所谓了,心就敢于向人们敞开,因为他的心里除了爱没有别的,你尽可以看个够看个透;做一个像德福书记那样真诚率性清心的人,心中必须时时有公正,对人对己皆然,由于心正,无所挂碍,待人接物便能公道正派,想什么做什么怎么做,完全没有遮遮掩掩的必要,即便批评别人自己也坦然,总叫被批评者口服心服。

斯人虽已逝,千载有余情。纯真的生命会开花,开花的生命永不凋零,即便化作泥土也将诚如巴金先生所言——永远留在人们温暖的脚印里。

宋德福同志,王国庆认识,他的感觉是,这个人为人低调,烟瘾很大。没有想到,一个省委书记,会如此的清廉。烟,还是自己掏钱买的。这不正常啊,王国庆能不知道,现在就是一个乡镇的党委书记,如果抽烟的话,也绝不会自己掏钱买。

宋德福啊,宋德福!你这是何苦呢?你这一生,真的值吗?王国庆觉得,这个宋德福,只有一个词可以形容,那就是另类!

一个省委书记,当他告别这个世界的时候,也只是留下这么几行冰冷的文字。

宋德福(1946。2—2007。9),1946年2月生,河北盐山人,大专学历。曾任排长、连副指导员,军政治部干事、秘书,空军政治部组织部青年科科长,青年处处长,共青团中央书记处书记兼总政治部组织部青少年处副处长,中共中央组织部副部长兼国家人事部部长、党组书记,中共福建省委书记、福建军区党委第一书记,中共福建省委书记等职,因病医治无效,于2007年9月13日凌晨4时56分在北京逝世,享年61岁。

第六卷 风云开阖 第609章 设局

福建省主要领导人的变更,让王国庆产生了一些联想。因为,福建省委书记宋德福病重以后,当时的省长卢展工同志就做了代理省委书记,一年后,正式接任了省委书记。而在卢展工同志担任代理书记的时候,省长一职他才刚刚任了一年。

看来,只有在省委书记有了特殊原因的情况下,省长才可能在较短的时间里接手省委书记。那么,他能不能给他们K省的省委书记白中杰找一些特殊的原因呢?

王国庆暗暗下定了决心,如果找不到特殊的原因,那就制造出一些特殊的原因来。

经过一番盘算,王国庆有一天就提着一个袋子来省委找到了白中杰。

白中杰给王国庆让了一根中华烟,王国庆笑笑说:“白书记,我可是好不容易才戒掉的啊!还是你一个人抽吧!”

两个人闲聊了一阵有关中原经济区建设的事情后,王国庆就拍了拍自己带来的大袋子说:“白书记,我给你送礼来了!”

白中杰说:“是吗,省长给书记送礼,稀奇啊!别人送的礼我敢要,省长的送的我反而敢要了。打开看看,是什么宝贝?”

王国庆就把里面的东西掏了出来,是两条黄鹤楼1916,还有两个Zippo打火机。

王国庆说:“白书记,这些东西我用不上了,送给你好了!”

白中杰笑笑说:“好你个王国庆,自己不用的不东西才想起送给我。不过,这两样东西都不错。烟是好烟,尤其是这两个打火机,我很喜欢。”

这两只打火机,是1997年出品的小平同志纪念版Zippo打火机。正面是以五星红旗为背景的小平同志正在吸烟的画面,机背上刻有小平同志的名言“学习是前进的基础”,以及他的亲笔签名。两只打火机上的编号,一个是18,一个是19。

白中杰把玩了一会儿这两只打火机,非常高兴地说:“纪念小平同志的限量版打火机,很吸价值,也很有意义。”

从省委那边回来后,王国庆就给程大同交待了一个任务。那就是在公开的场合,如果看到白中杰用Zippo打火机抽黄鹤楼1916,就用相机或手机拍了来。

程大同虽然没有问原因,但他的心里也明白了七、八分。不久以后,他就拍到了白中杰在一次座谈会上用Zippo打火机,抽黄鹤楼1916的画面,非常清晰。与此同时,反应敏捷的程大同还拍到了几张白中杰在出席会议时打瞌睡的画面。唉,白中杰60多岁的人了,身体近来一直不太好,在会上打个瞌睡,也是正常的。

王国庆把程大同送过来的照片仔细地看了看,很满意。他对程大同发挥能动性抓拍到的打瞌睡的照片很欣赏,看来,这个程大同果然是一个难得的人才啊。

程大同问:“王省长,这些资料什么时候用?”

王国庆说:“你先好好的保存,除了你我,不可让第三个人知道。什么时候用,采取什么方式用,到时候,我会对你说。”

程大同说:“王省长,你放心,我明白。”

在山阳那边,下岗工人老朱他们这些天非常闹心。他们的生活受到了严重的干扰,可是到市政府、市委反映了几次,情况并没有得到好转。对他们反映的水管和电线的事,领导们根本都不重视。胡风曾对周子成说:“屁大的事,来找我几次了。你们再到市政府来闹,你就让公安局的胡长林对他们采取措施。这种人,惯不得。”

一天晚上,小区里的电又断了。老朱就出来查看,一边查看,一边在骂:“他妈的,明明是共产党的天下,我们老百姓咋就找不到一个真正的共产党呢!”

这时,从黑影里跳出来两个人说:“你就是老朱吧?我们就是你要找的人!”

话未落音,两个人就上前把老朱打翻在地。他们脚上都穿的是皮鞋,照着老朱的身上、头上就是一阵猛踢。

躺在地上的老朱就报着头惨叫起来,小区里的人听到了老朱的声音,就有几个人跑了过来。

有人大声地问:“谁?谁?是朱大哥吗?”

老朱在地上大叫:“是我,是我啊!快来救我!”

等这些人跑到跟前的时候,那两个打人的凶手已经消失了。不过临走前,其中一个人还对老朱说:“像你这样的钉子户,再到上面闹事,下一次就不会有这么幸运了。”

当众人把老朱从地上搀起来的时候,发现他不仅是被打得鼻青脸肿,而且根本站不住了。送到医院去检查,原来有两根肋骨断了。

老朱的儿子就跑到市委、市政府去找说法,但没人给他说法。信访办的人说,这是一起打人的刑事案件,你应当到派出所去报案。案,他们也是报了,可几天过去了,一点结果也没有。

老朱已经下岗几年了,本来的日子就艰难,现在又整天躺在医院里,眼见着就背上了一身的债。病还没有好利索,老朱就坚决出院了。医院这种地方是无底洞,有多少钱也不够往里送。

老朱在家里躺了一个多月,工厂里面的厂房和仓库已经全部被扒掉了,目前就剩下那8栋住宅楼孤零零地留在了小区里。老朱所在的2号住宅楼,并没有一户人家签字,但拆迁公司的人已经把铲车开到了楼下面。人都还在楼里住着,他们当然不敢拆楼,但他们却在楼的近旁挖了一个大坑,大坑足有两个篮球厂那么大。这天老朱让儿子搀着出来走走,他来到大坑边瞅了瞅,发现住宅楼已经有些轻微的倾斜了。

他妈的,这能是人干的事?不行,得到上面告他们!

这天半夜,老朱趁人不注意,一个人偷偷地坐车去省城了。到省城后,他吃了一碗羊肉泡馍,就几乎是身无分文了。他先到省政府,没人理他。又到省委,大门有武警站岗,根本进不去。晚上,他四处转了转,到处是酒店林立,歌舞升平。他想吃一份两块钱一碗的浆水面,可口袋里只剩下5毛钱了。

晚上又没地方住,他只好等到公园的工作人员都下班以后,才从一个围墙的破损处钻了进去,就在公园的长椅上躺了一夜。

第二天,他从街上检到了一张牛皮纸。老朱咬破食指,在上面写下了“下岗工人最可怜,冤死人间无人问!”,他把自己的这两行血书,揣进口袋里,又向省委的大门口摸去。

一个病人,没吃没喝没睡觉,路人都把老朱当成了一个老年乞丐。他这次来到省委所在的那条路,在省委门口很远的地方就有人挡住了他。那人问他是哪里人,是干什么的?一听说他是来上访的,那人就皱起了眉头。

他对老朱说:“我说同志,今年咱们中国要举办奥运会,那些鸡毛蒜皮的事情,就不要四处跑着说了。”

老朱说:“我们住的那座楼就要塌了,还能说是鸡毛蒜皮?”

那人说:“这些事,要在当地解决。不要总往省里跑,你也不想想,省委书记就一个,谁的事都来找,他能都管得了?这样吧,老同志,你也是工人出身,是有觉悟的人,我劝你还是回去。你如果真的手头有困难,我可以给你买车票。”

老朱不用猜就知道这个人就是信访局的,他不想同他多讲。老朱就说:“算了,我也不去省委了,我今天就回去。谢谢你了,我有钱,我还不是要饭的。”

摆脱开身边的这个人,老朱又走了几条街,走着走着,他就感到有些头晕。人老了,身体是不行了啊!

一个人孤单地行走在繁华的街道上,就越是显得更加孤单。老朱现在有很多问题弄不明白,他原来是厂里的技术骨干,胸前是戴过大红花的,当年还和地委的组织部长老宋握过手。那个时候,他们的厂子多红火。怎么说倒闭就倒闭了呢?想当年,咱们工人有力量,工人阶级是领导阶级,怎么现在,弄得没吃没喝,还总是被人欺负。他在北京曾被人痛打,掉了两颗门牙,至今不知是谁下的手。他在山阳,仍然被人痛打,断了两根肋骨,仍是不知何人下的手。现在,他又来到了省城,就眼下的情况看,如果他坚持上访,很可能仍被人痛打。

一个下岗工人,被人欺负了,还没人来管。一个当年的省级劳模,现在兜里只剩下5毛钱。走着想着,老朱的双眼就被泪水模糊了。

这天晚上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