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学一起听着辅导员讲着大学里的各种规定,他一时间有些恍惚,弄不清身在何处,自己是谁。
千年的时光扭转交错,让这个穿越者一阵迷茫。
赵与莒,不,应该说是我们的皇帝陛下从短暂的迷茫中清醒过来,看着周围一身古装的同窗,听着学正抑扬顿挫的声音,不由得露出一丝微笑,他知道自己身在宋国,自己是金国的先皇完颜康,是如今宋国的太学学生赵与莒,不过他最喜欢的名字只有一个。
杨康!
学正训示完毕,皇帝陛下跟着同窗离开校舍,朝着自己的房舍走去,太学的日常教学很是松散,并没有什么课表,大部分时间是在温书,有问题可以去请教老师,学生分斋学习,每一斋为三十人,由斋长领着众人温书。
这种松散的日子让一向处于冒险刺激中的皇帝陛下很不适应,想着几个月前他还在青海坠崖死过一次,想着一年前他正在被蒙古大军追杀,想着三年前他在大宗正府里几乎丧命,如今的日子实在是太过轻松了。
杨康在去漠北刺杀铁木真之前便有了脱身的打算,在青海的布置是由他培养的少年完成的,找到一个和他身形仿佛的替身并不困难,当然这个替身必须是富家子弟,没受过什么苦难,整个计划的关键是配合和时间的问题。
他穿着软猬甲不惧利箭,为了效果逼真还在身上放了不少血袋,利箭刺中血袋就会出现鲜血喷涌的震撼景象,杨康在蒙古军士的利箭射出前便做出了朝后退的规避动作,那时他站在悬崖边,没有人注意到他的脚腕处绑着一根长藤,那长藤是在长袍里面的,这根长藤的另一端在梅超风的手里。
即便如此也存在着诸多风险,那些蒙古军士若是朝他的头上或者腿上射箭就糟了,好在蒙古人没那么多坏心眼,加上皇帝陛下巧妙的躲避,这才完好无损的坠落山崖,下面就看和梅超风的配合了,这是要两个人绝对相信彼此才能完成的高难度动作,这是把生死交托到了对方的手中。
在这个世上能让杨康如此相信的人除了包惜弱,便是梅超风了。
当时梅超风正贴在山壁之间,她看不到杨康下落的方位,只能通过侧耳听和感应手中藤条的变化来判断杨康的落点,然后出手及时的接住皇帝陛下,这样才算是完成了计划的一半,两个人要用最快的速度给那个替身换上衣服,伪装出被利箭射穿的模样,再抛下悬崖,当然在此之前那个替身的脸部已经被摔的无法辨认了。
所有的事情都要在蒙古军士赶下山峰寻找尸体之前完成,等到蒙古士兵找到尸体,血迹早已干掉,即便验尸也很难辨别出真假来,除非是采用后世的高科技才能完成,好在整个计划中间没有出现太大的纰漏,顺利的完成了。
杨康这样做既是为了脱身,也是为了减轻蒙古人对金国的仇恨情绪,铁木真是蒙古人的大英雄,就这样被刺杀而不报仇的话民愤难平,这是蒙古国的耻辱。为了平息民愤,无论是窝阔台还是术赤谁做大汗都要兴兵伐金,甚至可能一举灭掉金国,只有金国皇帝也死了,还是死在蒙古人手中,这样才能缓解蒙古的民愤,给金国留下发展的时间。
皇帝陛下离开开封皇城之前曾和荣王完颜洪熙密谈了一次,这件事没有荣王的配合无法完成,无论是对金国皇权的掌控,还是为了屠龙刀计划顺利进行给宋国丞相史弥远施加压力,都需要一个值得相信的人来艹办。
至于宫中的小皇子完颜绪和容妃,皇帝陛下并不怎么担心,他把那个叫阿珂的女孩留在了容妃身边监视,而阿碧在宝应城保护着包惜弱,阿朱在绍兴城监视着全氏一家和娄师道,那三个少年已经来到临安府,伺机混入宋国的禁军之中为今后的计划做铺垫。
皇帝陛下以自身为中心,以天下为圆盘,编织了一张大网,他要把整个天下一网打尽。
杨康如今要做的是尽快的出名,引起太学学官的注意,作为皇室宗亲,更能引起重视,只要进入了丞相史弥远或者宋国皇帝赵扩的视线,便可以一步登天,宋国皇帝赵扩的八个儿子都夭折而死,只能从赵氏一族的旁系中选择皇位继承人,这就是皇帝陛下的机会。
作为一个穿越者,想要出名并不难,宋国重文轻武,大多数官吏皆是靠着一手锦绣文章才能登上高位的,杨康要做的不过是抄几首后世脍炙人口的诗词罢了,然而皇帝陛下生不逢时,此时已到了宋朝末年,唐诗宋词是没办法抄了,只能从明清两代中去搜罗,好在他记得一首电视剧的主题曲,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有此一首便足以流传千古了。
杨康迈着轻快的步伐走在太学的校园里,此时正值初秋时节,从西湖中传来的荷花清香弥漫开来,让人沉醉,周围三三两两的学子或低声交谈,或大声吟诵,一派轻松惬意的氛围。
青葱的岁月,此间的少年,这就是幸福的人生啊。
第三章 天意难违
初秋时节,漠北的草原上,在曲雕阿兰城的西北方,一座崭新的蒙古包刚刚建成。
这座蒙古包在架木、苫毡和驼绳等建造材料上用的都是最好的,甚至是比蒙古大汗的行宫还要坚固,即使数千斤的重物也无法压垮,这不仅是材料的问题,还有力学原理在其中起着作用,这无疑是一种极富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建筑形式。
傍晚时分,数十人抬着一顶软轿来到蒙古包前,两个少年恭敬的把软轿中的人搀扶出来,送入蒙古包内,蒙古包里的空间极大,在中间设有一座祭坛,祭坛周围放置着七盏大灯,外围有四十九盏小灯,在祭坛上也有一盏大灯。
两个少年把五十七盏油灯依次点燃,整个蒙古包内一片通明。
那被搀扶之人坐到祭坛之前,在灯火中对着祭坛低声祷告,等待祷告完毕,便闭上眼睛,恍若将死一般,两个少年离开蒙古包,来到外边,守在了入口处。随同而来的四十九名蒙古勇士按照各自的方位绕着蒙古包站立守护,在更远处,数万蒙古大军整装待命,不允许任何意外扰乱蒙古包中正在进行的事情。
那将死之人正是蒙古丞相耶律楚材,自从被吴青烈击中之后便一直处在昏迷之中,清醒过来的耶律楚材知道自己大限将至,却并不甘心,他的抱负还没有完成,他还没有看到蒙古统一天下的那一天。
作为一个精通《易经》的智者,他能察觉到天命的改变,当初他来到漠北,便是看到天命在漠北这里,铁木真就是天命所归的那个人,但如今铁木真被刺杀而死,他的那个学生强行改变了天命,让未来变得模糊起来。
蒙古丞相心中有着诸多的遗憾和不甘,这个多姿多彩的世界才刚刚开始,这个世界还没有进入天下太平的大治之世,他怎么舍得就此离开,怀着这样的心情,他想用祈禳之法向天借命,这便是道家的北斗七星续命之法,三国时的蜀国丞相诸葛亮曾在五丈原施法续命。
蒙古包内的七盏大灯代表着北斗七星,四十九盏小灯在周围拱卫,最为重要的是祭坛上的那盏本命灯,只要在七日七夜内保证本命灯不灭,便能向天借取一纪的寿元,一纪是十二年,耶律楚材相信十二年后蒙古定会一统天下,他的儒家救世思想将会发扬光大。
蒙古包外守护的少年是拖雷和郭靖,他们的任务是不能让任何人打搅到这次的祈禳仪式,窝阔台带着数万蒙古士兵在外围守护,还有无数的蒙古百姓在家中祈祷,这一切都是为了换取耶律楚材的性命。
当耶律楚材向天祷告结束后,蒙古包上空风云突变,平地里刮起了大风,吹得人睁不开眼睛,这风一刮便是一夜,好在蒙古包建的坚实,没有出现意外情况。第二日,大风停歇,却迎来了暴雨,瓢泼的大雨从天而降,而蒙古包建在高处,没有受到雨水的侵袭,躲过了一劫。
第三日,无数只飞鸟铺天盖地而来,朝着蒙古包扑去,数万蒙古将士挽弓射箭,要在飞鸟撞上蒙古包之前出箭射杀,整个地面上遍布飞鸟的尸体。第四日,从周边山林中涌现出了无数豺狼虎豹,不要命的朝着这边冲过来,同样死在了蒙古军士手中。
第五日,天空突然晦暗了下来,初秋的季节像是深冬一样寒冷,阴风阵阵,甚至能听到无数的哀嚎之声,这声音让守在蒙古包外的拖雷和郭靖脑海中一阵晕眩,此时那四十九名蒙古勇士发疯一般的朝着两个人冲过来,想要进入蒙古包中,郭靖顿时清醒了过来,死守在入口处,和拖雷联手把发疯的蒙古勇士制伏。
第六日,大地震动,蒙古包周围的地面开始下陷,里面的油灯倾倒一地,逐一熄灭,然而在祭坛上的那盏本命灯仍然顽强的散发着光亮。
第七日,天空晴朗,万里无云,所有人都不由得松了口气,以为这次的祈禳仪式成功了,丞相会好好的活下去,只有耶律楚材心中明白,最后时刻才是最危险的,当年诸葛亮在五丈原做了万全的准备,挡住了诸多天灾的侵袭,却没有挡住'***',被大将魏延冲进帐篷灭了本命灯,就此丧命。
第七日夜晚,再过一个时辰便能大功告成,然而突然之间无数的亮点划过蒙古的夜空,众人抬头观瞧这美丽的一幕,这是难得一见的陨石雨,耶律楚材眼睁睁的看着一颗天外飞石砸破蒙古包,正落到祭坛之上,那盏本命灯跌落在地,就此熄灭。
死生有命,不可得而禳也!
蒙古丞相叹了口气,他知道自己的时日不多,便开始安排后事,他要保证蒙古继续强盛下去,首先是平息内乱,然后进行西征,等到实力大增之时,再南下平定中原,他在为几年,甚至是十几年之后的事情做着谋划。
其中的一个布局是留给他的那个学生的,耶律楚材不相信杨康就此死掉,为此他做了最后一个布局,这个布局的起因是七年前的一件小事,那时完颜洪烈来蒙古册封铁木真,耶律楚材陪同,当时的金国小王爷完颜康执意要杀掉一个蒙古小孩,那个小孩便是如今的少年郭靖。
耶律楚材百思不得其解,最终只能用未卜先知来解释,若真是如此,那这个叫做郭靖的少年在未来会成为杨康的最大威胁,结合郭杨两家的关系,蒙古丞相认为这可能是一场宿命之战,而杨康知道郭靖的威胁,才会想着在幼年时除掉郭靖。
于是耶律楚材以郭靖为棋子,郭杨两家的关系为纵线,三国之间的局势为横线,构成了整个棋局,他相信如果那位学生还活着,便无法脱离这一局,即便他死了,也要和那位学生进行最后一局博弈。
三日后,蒙古丞相耶律楚材在曲雕阿兰城过世,终年二十八岁,这位一代大儒在临终之时很想见一见他的那位学生,亲口问上一句。
你是谁?你来自何方?
第四章 阴沟里翻船
深秋时节,西湖之畔,宋国的太学中,杨康听到耶律楚材过世的消息后一阵的惘然,他和耶律楚材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两人之间并无私仇,还有着师徒的情谊,却费劲心思的要置对方于死地,所为的不过是这个天下而已。
师徒,朋友,劲敌,知己……
一生中能和这样的一个人相识相知,相畏相杀,还有什么遗憾呢,皇帝陛下有些相信命运了,这个命运不是指真的有神仙在天上安排人间的事务,而是人世间那变幻莫测的因缘际会,今日在街上遇到的陌生人,几年后或许会成为你身边最亲密的人,这便是命运。
完颜洪烈死了,铁木真死了,耶律楚材也死了,这些绝世枭雄或者治世能臣一个个的离开了,让杨康觉得有些落寞,若是这些可以匹敌的对手都死了,那对他而言,这个世界岂不是太过无趣?
好在蒙古还有三王子窝阔台,据说蒙古诸部落要推举他为蒙古的新大汗了,在这段时间内由四王子拖雷监国,拖雷和察合台一面要和西域联军作战,一面要防范着大王子术赤,但这种情况不会持续太久,西域联军内部分赃不均,瓦解只在顷刻之间,大王子术赤兵力不足,迟早落败。
杨康估计在两年之内蒙古就会重新统一,若是继续西征的话会耗去差不多五年左右的时间,到那时蒙古兵强马壮,正是南下中原的大好时机,而自己要在七年,甚至是更短的时间内成为宋国皇帝,统合宋金的实力,和窝阔台决战天下。
这无疑是一项很有挑战姓的工作。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皇帝陛下决定从第一步开始入手,那便是出名,他拿起面具,覆在脸上,对着铜镜整理仪容,然后出门,他要去进行今日的温书。
这个面具是慕容世家后裔慕容烟所制,容貌上只能做到六七分相似,而且透气姓不好,经常带着会导致面部发痒,皮肤干燥,所以在没人的时候杨康会摘下来透透气,根据慕容烟所说,最好的面具是人皮面具,透气姓好,可塑姓强,但皇帝陛下不想整日戴着一张人皮在脸上,那岂不是成了画皮么?
杨康并没有让慕容烟参与这个计划,她毕竟是李承祯的人,只是让她照着赵与莒的画像制作面具,能够有六七分相似已经很不容易了,这也是皇帝陛下用手段把赵与莒招到临安府太学的原因所在。
宋国太学原本没有招收赵与莒的计划,赵与莒资质一般,父亲也只是不入品的小官吏,根本没有进入太学的资格,不过杨康想远离绍兴府,一来临安府是宋国的国都,机会更多,二来不想和赵与莒的家人生活在一起,以免露出破绽。
等到一年半载之后再回到绍兴府,那时即便在容貌和生活细节上有所不同也可以解释,不会惹人猜疑,皇帝陛下也曾想过是不是放火把全氏一门灭掉,这样便没有人看出破绽了,但从长远的角度想,灭门并不可取,容易引起怀疑,还是循序渐进来的稳妥。
杨康来到校舍内,这里已经聚集了几十名同窗,他们属于同一个斋,斋相当于后世学校的班级,按照年龄和学业进度进行分配,每一斋有三十名学生,两三个老师负责授课,斋长是从学生中选拔出来的成绩优异者,负责记录学生的学业品行等以供学官参考。
从这点看宋国的太学和后世的大学在设置上没什么区别。
皇帝陛下接受的是金国皇室教育,以往给他讲课的要么是耶律楚材这样的神人,要么是名望极高的大儒,可以说是精英级别的教育,相对而言,宋国的太学就是平民水平的教育了,在学业上对杨康毫无压力可言。
温书结束后,斋长会收取上次老师布置的题目,是一首诗词,杨康便把那首明朝杨慎的《临江仙》交了上去,在他想来这首慷慨悲壮,意境无穷的词作一定会让学官震撼,然后找到他重点培养,甚至是一夜成名,整个临安府都会传唱。
皇帝陛下踌躇满志,做好了出名后的准备,可事实让他很无语,几天过去了,一点动静都没有,没有人找他签名献花,也没有人过来把他当做词圣一类的崇拜,安静的有些不可思议,难道宋朝人不懂欣赏明朝的诗词?还是那个老师根本就没看到?
他在各种猜疑中度过了半个月,直到听到了一个消息才恍然大悟,他的那位斋长在一次西湖上举行的诗会中吟诵了那首《临江仙》,顿时震惊四座,被人奉为千古绝唱,一时间名声大噪。
太无耻了!
皇帝陛下非常愤慨,抄袭真是太无耻了,我都是抄明朝人的,你竟然还抄我的,想想我们的大金国皇帝雄才大略,最擅长阴谋诡计,经历过无数大风大浪,却想不到在小河沟里翻了船,被一个小人物给阴了一下,这让皇帝陛下的颜面何存,这是赤裸裸的打脸啊。
那位斋长把同窗的作业收上来之后,习惯性的翻看了一下,发现了那首绝世好词,看了看署名,绍兴赵与莒,一个平日里沉默寡言,平凡普通的学生,这样的人竟然能写出这种大气磅礴的诗词,实在是太不可思议了。
他稍微打听了一下赵与莒的身世,没有强硬的后台,家境普通,甚至是寄居在舅父家中,这种人不正是用来欺负的么?他的私心一起,便把那首词截留了下来,没有送给学官,而是在一次大型的诗会上念诵了出来,以此扬名。
反正是他先写出来的,无论赵与莒事后如何辩解都无济于事,谁会相信一个平凡的学生能写出这种绝妙的诗词呢?这位斋长享受着铺天盖地的赞誉之声,他已经开始幻想那美好的未来了,荣华富贵,娇妻美妾,光宗耀祖……
他并不知道自己得罪了这个世上最可怕的人物之一,皇帝陛下好容易从明清两朝中搜罗出一首好词,就这样被人抄袭了,他都不知道还能不能再想起另外一首来,他伟大的屠龙刀计划被一个小人物给打乱了节奏,这让他情何以堪。
皇帝陛下对着空中发出了冷笑之声,吓得一只刚想落下来休息的小鸟只好继续展翅从宋国的太学上空飞过。
第五章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皇帝陛下有无数种方法置那个斋长于死地,不过直接除掉实在是太没有技术含量了,自从进入宋国的太学之后,受到文化气息的熏陶,他的杀戮之心逐渐平息,思想境界提升了不少,他决定慢慢的折磨那个斋长,给那个斋长极其深刻的教训,比如用移魂大法让斋长在临安府的大街上裸奔,或者穿上女人的衣服在太学里跳舞。
此时不是魏晋时代,可以放浪形骸,在理学最为严明的宋朝,伤风败俗可是大罪,那位斋长幻想中的美好生活会就此终结,甚至是无法做人,最终只有自杀了事,如此才能洗刷自己和家族的耻辱。
杀人是可以不用刀的!
皇帝陛下阴沉的想着,在此之前,他要先调查一下这个斋长的身世,虽说太学中不会有宋国军队的子弟,但能进来读书的都会有一定的背景,稍一打听,杨康便知道这个叫做谢奕礼的斋长还是很有来头的。
谢奕礼的祖父谢深甫曾经是宋国的右丞相,这个谢家可以追溯到东晋太傅谢安,谢深甫是谢安的第二十五世孙,然而谢深甫在十几年前就病逝了,谢家也逐渐退出了宋国的政治舞台。
由于谢奕礼的父亲谢渠伯早逝,谢奕礼家道中落,平日里的生活和普通百姓无异,谢家祖籍浙江台州,谢奕礼和哥哥妹妹生活在台州东门外的小村子里,家中没有仆从,生活需要自理,他能来太学读书一是因为成绩优异,二是靠着祖父谢深甫以往在官场的人脉关系,正因为如此,他想要振兴家族门楣的心情才会这样的迫切。
想不到还是名门之后,皇帝陛下感叹着,杨康能理解谢奕礼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