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与未来同行-第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何说服他人和影响他人、如何发挥自己的合作和协调能力、如何表达对他人的尊重和真诚、如何表示赞许或反对,如何在不冒犯他人的情况下充分展示个性等等。通过观察和模仿,你渐渐地会发现,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会有意想不到的改进。在学校里,每一个朋友都可以成为你的良师,他们的热心、幽默、机智、博学、正直、沟通、礼貌等品德都可以成为你的学习对象。当然,你也应当慷慨地帮助每一个朋友,试着做他们的良师和模范。
  第五,提高自身修养和人格魅力。如果觉得没有特长、没有爱好可能会成为自己人际交往能力提高的一个障碍,那么,你可以有意识地去选择和培养一些兴趣爱好。共同的兴趣和爱好也是你与朋友建立深厚感情的途径之一。很多在事业上有所建树的人都不是只会闭门苦读的书呆子,他们大多都有自己的兴趣和爱好。我在微软亚洲研究院的同事中就有绘画、桥牌和体育运动方面的高手。业余爱好不仅是人际交往的一种方式,还可以让大家发掘出自己在读书以外的潜能。例如,体育锻炼既可以发挥你的运动潜能,也可以培养你的团队合作精神。如果真的没有什么兴趣爱好,那么,多读些好书丰富自己的知识也可以改进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因为没有什么比智慧和渊博更能体现一个人的人格魅力了。
  所以,学会与人相处,这也是大学中的一门“必修课”。
  对大学生们的期望
  踏入大学校门时,你还是一个忙碌的、青涩的、被动的、为分数读书的、被家庭呵护着的中学毕业生。
  就读大学时,你应当掌握七项学习,学好自修之道、基础知识、实践贯通、培养兴趣、积极主动、掌控时间、为人处事。
  经过大学四年,你会从思考中确立自我,从学习中寻求真理,从独立中体验自主,从计划中把握时间,从表达中锻炼口才,从交友中品味成熟,从实践中赢得价值,从兴趣中攫取快乐,从追求中获得力量。
  离开大学时,只要做到了这些,你最大的收获将是“对什么都可以拥有的自信和渴望”。你就能成为一个有潜力、有思想、有价值、有前途的中国未来的主人翁。
  所以,大学四年应该这么度过。
/* 38 */
  微软的成功之道(1)
  引言
  就像吉姆?柯林斯(Jim Collins)在《基业长青(Built to Last)》里所讲的那样,一家公司是否能取得成功,最重要的不在于该公司有多少产品或者有多少出色的营销战略,而是在于该公司是否有可延续的文化。时代在发展,公司的产品、目标乃至使命都会发生变化,但不应改变的是公司赖以持续发展的企业文化、价值观,是公司重视人才、发掘人才和培养人才的长远战略——这才是一家公司的成功之道。
  几年前,作为微软公司的高级管理人员,我与许多中国企业的管理者做了面对面的交流。在交流中我发现,不少管理者没有认识到微软公司之所以取得成功的真正原因。他们或者认为微软是因为开发出了出色的产品而取得了成功,或者认为微软是因为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建设了庞大的研发团队而取得了成功。其实,这些都只是对微软成功原因的片面认识。
  为了让更多的人能清楚地了解微软成功背后的真正“秘诀”,为了让更多的中国企业管理者重视企业文化和人才战略的建设,我特意撰写了这篇长文。正如后来我又针对以Google公司为代表的互联网企业的创新和文化发表过《GOOGLE的成功之道 ——引领“网络生存”的新型创新》一文(该文亦被收入本书)那样,写作此类文章的初衷并不是要向世人宣扬某些成功的公司是如何如何地伟大,或简单地推荐类似的创新模式,而是试图发掘出那些在微软、Google等企业的成功道路上起过关键作用的,可以为中国企业学习和借鉴的要素来,特别是那些与企业文化和创新理念相关的思想和方法——因为对于中国高科技企业提高自身实力来说,这些思想和方法才是最有借鉴意义的。因此,我专门在本文后增加了“寄语中国软件业”一段,用提纲挈领的方式向中国软件业的同行提出了我自己的想法和建议。
  衷心祝愿中国所有的高科技企业能在企业管理、企业文化建设和人才战略上更上一层楼,希望有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可以跻身于世界一流的行列。
  作为全球最成功的企业之一,微软公司在过去的二十多年里为全世界数以亿计的用户提供了许多优秀的软件产品,并以自己的实践经历揭示了软件产业内蕴藏的旺盛生命力和巨大商业价值。微软公司目前的市值是3100亿美元。在2005财政年度里,微软公司的销售收入将达约400亿美元,实现利润165亿美元。去年派发330亿美元的股息后,微软公司仍拥有350亿美元的现金储备。
  我认为,微软不断走向成功的原因主要有四点:(1)技术:用创新的精神把握技术发展的脉搏,以合理的研发体系保证企业的效率,以执著的态度专注于软件业的发展;(2) 领导艺术:最高决策者拥有卓越的才识、明确的分工和完美的合作;(3)人才:多渠道发现和聘用人才,有效的人才筛选机制,对人才的持续培养以及知人善用;(4)企业文化:不惧挑战、自我批评、灵活平等以及对客户负责的态度已经在微软形成了一种传统,并得到了制度化的保证。下面,我将从这四个方面出发,分别介绍微软公司的运营和管理经验,希望对中国的高新技术企业有所帮助。
  技术:微软的希望之光
  (1)与时俱进,不断创新
  三四百年前,知识是在很长的时间里慢慢积累起来的。但自工业革命以来,科技的进步已经不再是靠历史的积累,而更重要的是靠不断的创新。信息革命后,科技的成长往往会呈现出指数增长的趋势。在信息技术方面,过去十年中人类获得的知识和经验毫无疑问已远远超过了过去一百年的积累。
  微软公司深深地理解,在这样的大环境中把握技术方向的重要性。当微软公司在早期的Basic产品中获得成功后,开始投入DOS的研发。DOS成功后,微软立即将资金和人力投入到新技术的研发中,并成功推出了Office系列软件产品。随后,微软又利用Office等软件获得的积累,开始了Windows NT、Windows 2000、Windows XP等新一代操作系统的研发。当Inter浪潮到来时,微软不失时机地跻身网络研发领域,并不断推出新的产品。今天,微软又把大量的资源投入到“无缝计算”的核心方向,在发展MSN、移动软件、数字电视、XBOX、高可信度计算、自然用户界面等方面不断创新。
/* 39 */
  微软的成功之道(2)
  在技术浪潮的推动下,微软公司总是把技术研发摆在关键地位,并将技术看作公司惟一可长期延续的财富和优势。例如,微软在2005财政年在研发领域投入大约85亿美元,超过其营业额的五分之一,这个比例在“世界财富500强”的企业中居首位。
  (2)运筹帷幄的“首席架构师”
  要重视技术,企业就必须要有一个最高的技术决策者。现在,微软公司的这个决策者就是比尔?盖茨,微软的“首席架构师”。设立这个特殊职位是因为,无论在微软还是在其他公司,首席执行官根本没有时间管技术,而很多所谓的“首席技术官”却都是没有实权的科学家,决定不了技术发展方向。但是,在一个技术主导的行业里,一个企业没有技术方向的最高决策者是不行的。
  作为首席架构师,比尔?盖茨的工作是制定公司的长期技术路线图,并确认公司每一个行政部门的科研计划是互补而不是重叠的。因此,他要求公司的每一个产品和技术部门都向他做技术汇报,这些汇报大多是“头脑风暴”式的讨论会议。做这样的汇报,除了可以得到比尔?盖茨的回馈之外,每个项目团队还可以在准备过程中受益匪浅。因为,项目团队为了准备回答比尔可能问到的各种问题,必须在报告前彻底调研市场、技术、竞争对手等信息,也因此避免了闭门造车的风险。
  另外,比尔?盖茨每年都会抽两段时间,用“闭关”的方式独自思考问题,这被称为比尔?盖茨的“思考周”。在“思考周”之前,盖茨会要求各部门精英在他们个人的专长领域给他提供大量阅读材料和技术建议。在“思考周”里,盖茨通常的工作方式是埋头阅读经过筛选的材料和技术建议,记下自己的想法,静静思考,最终做出一些对公司技术战略有较大影响的重要决定。
  (3)不断完善的研发机制
  为了更快、更好地将未来的技术变成现实中的软件产品,微软公司不但在技术研发上投入了大量资源,而且建立了完善的技术管理制度。比尔?盖茨成立了“卓越工程”部门,负责确认公司的研发机制是有活力的,开发过程是最有效率的,开发出的软件是安全可靠的,并避免不同部门之间的重叠开发。这个部门具有管理公司工程流程的实权,这样才能带领整个公司走在软件业的前端。
  微软公司对技术研发的投入是坚定不移的。微软很早就创立了它著名的基础研究机构(例如微软亚洲研究院),并充分认识到,科学研究和产品开发工作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研究工作鼓励冒险不惧怕失败,鼓励研究者拥有长远的目标和规划,做长期投资;而产品开发工作则更多地考虑眼前的利益,其目的只有一个,就是满足客户的需求。研究机构发展科技,生产部门制造产品,研究人员通常都是“思想家”,而产品开发人员更多的是“实践家”。这两类工作和两种技术人员之间的差别非常明显,如果我们希望更好地促进研究成果向实际产品的转移,就必须在保持它们各自特色的基础上,为它们的协作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为了促进研究成果的转移,微软鼓励研究人员充当新技术的推销者,向产品部门推销科技成果,同时也鼓励产品部门把用户需求和产业发展态势及时反馈给研究部门。比尔?盖茨最近在一次演讲中说,微软公司要做两类事情,一类是满足用户现在的需求,另外一类是满足用户未来的需求。这表明,微软公司已经将科研和开发视作了公司发展的两条主线。事实上,微软既为两类不同的机构制定了共同的目标,建立了沟通渠道,也严格划清了二者的界限,为不同类型的机构制定了不同的考评制度。同时,微软也允许并鼓励人才在两类机构间转移和流动。现在,微软研究院每年都会向产品部门输出大量科研成果,这些成果大多都被应用到了微软公司各类成功的软件产品上。
  (4)专注于最擅长的软件业务
  微软公司是一家专注于软件技术和软件产品研发的公司。虽然微软公司也投资于MSN等内容服务和XBOX等硬件产品,这些产品的最终目的还是推进软件和软件平台。微软公司的主体始终是软件,微软绝大部分销售收入也是由软件创造的。微软公司对自己的定位是,在信息产业的整个生态系统中,专注于扮演纯粹的软件提供商的角色,其他的角色由戴尔、HP、Accenture等公司扮演。只有这样,微软才能把自己的专长做到最好,以保持在软件领域的领先地位。
/* 40 */
  微软的成功之道(3)
  “专注”对公司很重要,因为一个公司的成功也来源于管理者或领导者的注意力。许多公司的领导者可能会因为急于发展,带领公司向多个不同的方向发展。比如,某些大型IT企业在积累了一定财富后就会把资金投入到硬件、服务,或甚至房地产、传媒等其他行业中。这么做就分散了公司的注意力,而公司的领导者也不见得有能力或激情来管理这些新开创的企业。但微软公司的领导层总是把注意力放在七个基础的商业部门的软件业务。这七个部门都以开发软件为己任,以软件平台为核心,以比尔?盖茨为总架构师。这样,七个部门的领导者才能有共同的语言、共同的管理方式、共同对软件的专注与热情,不必分心于自己不擅长或没兴趣的事情,才能如鱼得水,在微软发挥个人的潜力。
  领导:微软的成功之源
  微软公司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微软公司拥有两位杰出的领导人:比尔?盖茨和史蒂夫?鲍尔默。在2000年之前,微软惟一的领导者是比尔。2000年1月,为了更好地把握技术方向,比尔把首席执行官的工作交给了史蒂夫,自己做“董事长兼首席架构师”。后来,史蒂夫又把公司分为七大商业部门,每一个部门负责一系列的产品和用户(例如:大企业部门负责Windows、SQL Server等服务器软件和工具;家庭娱乐部门负责XBOX、电视软件平台和游戏软件等)。从2000年以来,比尔和史蒂夫成为最佳搭档,两人带领七个部门在经济风暴中稳定成长,堪称公司成功最大的理由之一。
  (1)首席架构师比尔?盖茨
 比尔?盖茨是微软公司的技术带头人。他善于通过自己的远见卓识,在技术上把握公司的发展方向,不断为公司的新产品研发制定战略目标。通过前面介绍的“思考周”、“头脑风暴会议”等形式,比尔?盖茨在全公司范围内集思广益,收集最新的信息,以保证技术决策的正确性和前瞻性。
  比尔的另一项工作是协调公司软件的投资,并避免七大商业部门的重叠投资。他会深入了解每一项重要技术,把开发任务交给某一个部门,并要求该部门把另外六个部门当做重要客户,同时也要求其他六个部门不要重叠投资。例如,虽然七个部门都需要语音技术,但是比尔却该技术的开发任务交给了我的部门。这样的安排让我不用担心公司内部的竞争,而且,我所在团队里的员工也会因为自己的产品能影响到其他各部门的产品而更有成就感。
  比尔?盖茨还要负责决定全公司七大商业部门在各个研发方向上的技术资源分配情况。大多数公司可能会把最多的资源分配在最赚钱的部门里。但微软并不是这样做的。例如,微软公司负责Office产品研发的部门人数并不很多,相反,服务器和工具部门却拥有最多的技术员工。这主要是因为,微软在后台服务领域面临着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需要投入更多的资源,以尽快开发出领先于IBM、Sun等竞争对手的重量级产品。微软公司在移动产品部门投入大量资源,也是因为比尔?盖茨看好移动通信领域的巨大市场前景。因为微软公司内的七大商业部门并不是完全独立的,比尔?盖茨就可以根据自己对技术方向的判断,把有限的资源调配给最具有发展潜力或竞争最激烈的技术领域。
  (2)首席执行官史蒂夫?鲍尔默
  史蒂夫?鲍尔默是微软公司的头号啦啦队长。他是一个非常有激情的人,说话声音很大,非常有力量,而且很感性,很有穿透力。他是一个全能领导者,既有商业头脑,又有战略眼光,能鼓舞士气,还富有激情,精通技术。微软公司的人常说,史蒂夫给下级做考评的时候,就像在“奥数班”一样,要求甚高而不允犯错。当下级把总结报告提交上去后,史蒂夫只看一眼,就可以从中挑出几个乃至十几个不恰当的地方。通过这样的考评,下级员工可以收获到非常多的经验和知识,可以在以后的工作中做得更好。
/* 41 */
  微软的成功之道(4)
  当微软把全公司整合成七大商业部门之后,史蒂夫?鲍尔默适时地由前台退到了后台。他不再做具体的管理者,而是转变成了七大部门主管的背后支持者。他不再做每件大事的最后决定人,而是支持着七个部门主管的成长。他不再做一个最有煽动力的啦啦队长,而成为一个幕后的教练。史蒂夫支持七大部门的主管放手施展自己的管理才华,而他自己则把更多的时间花在了公司的价值观和人才建设上。
  (3)最佳搭档
  比尔?盖茨和史蒂夫?鲍尔默是微软公司最重要的两个人。在我所经历过的高科技公司里,员工总是喜爱抱怨公司的最上层领导,但是在微软,几乎所有员工都对比尔和史蒂夫无比钦佩。和他们共事多年,我认为他们两个人都是非常有才华,能够集谦虚、勇敢和毅力于一身,勇于从失败中吸取教训。他们二人最特别的三个优点是:
  * 勇于改变、适应力强:比尔和史蒂夫都是适应能力很强的人,能够根据情况的变化及时调整自己的工作角色和工作方式。他们两个人都在不断地学习,不断改进自己的工作。例如,比尔在演讲失败后,勇于拜师学习演讲技巧;2000年时,为了企业更好地发展,比尔将首席执行官一职交给史蒂夫;设立七大商业部门后,史蒂夫从啦啦队长转型成为幕后的教练……这些都是微软员工津津乐道的例子。
  * 对公司充满热爱和激情:比尔和史蒂夫早已不是为了赚钱而工作,而是为了公司,为了用户,为了享受激情和快乐而工作。他们很多年没有拿股票和认股权,把上亿的财富让给了员工。正因为他们对公司的热情感染了所有的员工,微软才能汇集全公司所有人的智慧,共同为公司创造最大的价值。
  * 彼此信任、相互支持:对微软来说最难得的是,比尔和史蒂夫两人百分之百地彼此信任,共同推动微软公司向前发展,共同完成了2000年到今天完美的职位交接,共同负责创造公司的未来。他们之间从未发生权力斗争、政治纠纷一类的问题。这在今天这个现实、自私的社会中是最难能可贵的事,也是微软公司成功路上的佳话。
  虽然比尔和史蒂夫都还年轻,精力旺盛,离退休的时间还早,但他们已经开始了接班人的培养工作。这样,即使到了他们退休之后,微软公司也能延续他们的管理风格和管理理念,并不断取得成功。
  人才:微软的立业之本
  微软公司把重视人才的管理理念视为公司的核心财富。在信息时代里,人才的价值尤为重要。在工业时代里,一个优秀技工和一个普通技工的效率差异可能是30%,但在信息时代里,一个高级程序员和一个普通程序员的效率差异可能高达10倍以上。例如,微软公司有一位编程高手,一次,他对一位经理说,你们的产品里还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