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明舰队-第37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毕竟王新宇前世不是学机械制造的,学的是化工,对安全阀的构造他是一概不知。

    高压锅炉内的蒸汽压力一旦压力超过,安全阀可以自动打开,排出锅炉内的多余的蒸汽,这种安全阀没有人见过,这些都需要摸索制造。

    不过想起了后世的高压锅,王新宇提出一个建议:“可以使用重锤,对,造一个一定重量的重锤,来控制蒸汽压力超过时可以排出!这都需要牵涉到数学计算,本藩想,薛先生一定可以胜任这个工作!”

    高压锅炉对于这个年代的技术来讲,是相当复杂的工程,需要各种能工巧匠动手,也需要戴苍父子和徐正明这样动手型的科学家,也需要薛凤祚和梅文鼎这样的设计和计算的科学家,还需要擅长制造精密仪表的欧洲工匠。

    至于压力表的问题,瑞士来的钟表匠们很快就弄出了设计图,其实内部构造和钟表还是有几分相似的,只不过是通过压力的大小,决定指针所指向的刻度,基本原理,钟表匠们都可以解决。但是压力表后面的控制元件,需要能耐高压耐高温的零件,那就不是钟表匠们的事情了,而是戴梓和宋应星几个的工作。

    最初的设计计算,中间的调整计算,乃至最后总的安装工作,是薛凤祚和梅文鼎师徒所擅长的。

    其实王新宇所做的事情,就是把这个时代最伟大的东方科学家都集中在一起,进行协调,大家齐心协力,这样造出蒸汽机来就不是梦想!

    “快六年了!为了造蒸汽机,花费了快六年的时间!能在两年内造出,已经是成功了!就算时间再长一点,四年,五年,都没关系!那是长远的事情,是急不来的。”王新宇给了薛凤祚足够的时间。

    牵涉到的方面太多了,钢铁材料,密封性,橡胶,目前没有橡胶,就用杜仲胶取代。先造出小的蒸汽机,再进一步造出大的。

    打造蒸汽机的同时,王新宇还和宋应星的两个儿子宋士慧、宋士意探讨制造电池。

    大型的硫suan厂正在施工之中,等到有了工业化生产硫suan之后,就能有足够的酸来制造电池。不过发电机可是高科技,以这个年代的技术,在一百年内都没办法造出发电机。先制造出电池的作用是为了通讯。

    这个年代的通讯技术实在是太落后了,舰队到了海上,就几乎无法同岸上通讯;陆地上,一道命令从东番发出去,到湖南要收到命令,最快的也要七天七夜。等对方收到,再回馈过来,一来一回就是半个月。

    如果有了电报呢?那样对指挥作战来讲就是一个飞跃的发展,就可以真正做到: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

    以目前的通讯水平,要决胜于千里之外只能是古人在书上面说说而已,真正的战场形势千变万化,不是几个文官军师坐在后方指指点点就能打赢战役的。

    也就在王新宇暂时留在东番的这段时间内,李光地从东瀛回来了,带回一个好消息:在他们帮助下组建的日本神风特攻队,不仅赶走了红毛鬼,而且还缴获、打捞了四艘战列舰,九艘巡航舰和三艘大型商船。

    “红毛鬼一条巨舰是几乎完好无损的,没能跑掉,被我们俘获了。还有,我们打捞起来五条巨舰,除了两条不能用了,有三条修复一下还可以使用。”李光地汇报了情况。

    “打捞起来的是什么船?”王新宇对这个非常感兴趣。

    新加坡一战,琼州军也打捞起来两艘荷兰战列舰,其中一艘损毁严重,只能放在岸上当成水兵的训练器材使用;另外一艘经过修复,可以出海,目前被当成训练舰。

    南洋公司造船厂自己准备建造的战列舰,目前已经铺设了龙骨。经过五年晾晒,南洋公司已经有了可以建造战列舰的橡木。目前正在动工的,是两艘一千二百吨级的二级战列舰和六艘八百吨级的三级战列舰。

    王新宇并不打算现在造一级战列舰,那东西造价太贵,而且在欧洲,一级战列舰其实就是一种威慑力量。由于价格高昂,数量太少,一级战列舰其实真正到了海战中是起不到多大作用的,真正海战的主力还是八百吨级的三级战列舰。

    李光地回答道:“我们在东瀛得到的四条巨舰是橡木结构的,七十门大炮的巨舰!”

    “是七省级七十炮战列舰!好!太好了!还需要多久可以形成战斗力?本藩想,等到明年夏天的时候,我们有五艘战列舰可以进入长江,炮击江宁,攻打安庆!不知道到时候这些船能否修复,投入使用?”王新宇问道。

    李光地回答道:“打捞上来的船正在修复,再过一两个月就能全部修好了。只是船员的训练没有那么快。”

    “船员没关系,我们从别的船上调拨,优先保证战列舰舰员数量!只要我们的巨舰进入江宁和安庆,炮击鞑子水师,那么长江下游就被我们完全控制住了!”王新宇道。

    “要进入长江炮击鞑子水师,有个鞑子瓜州大营需要拔掉,鞑子在瓜州一带设置了拦江索和大量水下暗桩,我们的船无法上去。”李光地道。

    “拦江索和水下暗桩都不成问题,我们有水雷可以炸开!关键是要船的数量足够!若是鞑子任命施琅为长江水师提督,那么我们的巨舰就会面临鞑子大量的火攻船。但是如果我们的船够多的话,鞑子的火攻船就根本无法靠近。”王新宇神色严肃的说道。

    “对了,大帅,我们俘虏的红毛鬼怎么处理?”李光地又想起一个问题。

    被日本神风特攻队俘虏的荷兰人现在还关在江户日本人的俘虏营里面,这些人杀了的话也没有什么好处,留着还有点用。但是琼州军又不放心用荷兰俘虏帮自己打仗,这些人比起英国人、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来,是很不可靠的。

    王新宇回答道:“把他们送去英国人的东印度公司!红毛鬼正在和英国人打仗,这些俘虏送给英国人,我们可以从英国人那边换来银子和武器!”

    ……

    千里之外的日本江户湾,海滩上面放着三条七省级战列舰,海中还有一艘七省级战列舰,这些都是神风特攻队的战利品。

    江户湾海战,荷兰人在日本人的神风特攻队面前吃了一个大亏,损失惨重。荷兰舰队败退之后,在明军的组织下,沉没在江户湾内的荷兰战舰都被打捞上来。扣除了那些损毁严重的战舰之外,有些船修复一下都还能使用。

    而那艘完好无损的战列舰,是在慌乱之中来不及跑掉,结果被明军两艘六角炮快速战舰打掉了风帆,失去动力。随后大批日本武士在明军海军陆战队特战队带领下,从荷兰战舰没有什么防御能力的船尾登上船,缴获了这艘战列舰。

    原本德川家纲想要留下几艘船,不过胡德帝却不愿意给。

    李光地也帮助协调,战列舰明军是肯定要全部留下的,其他的小船,倒是可以留给日本人一批。反正战列舰对日本人来讲也没有任何作用,日本不需要强大的海军,有明军的海军在保护日本就足够了。

    这个时候,事实上已经是王新宇小妾的鹰司信子却帮助明军说话:“我们日本不需要这种大船,而是需要更多的小船。我们有不在大洋上航行,需要的是更多的神风特攻船,让欧洲人不敢进来!”

    在南洋公司的帮助下,日本人又改良了神风特攻队的船,由原来一次性使用的,单纯的自杀性小艇,已经改进到了可以重复使用的杆雷艇了!

    所谓的杆雷艇,就是鱼雷艇的前身,船的前部可以伸出一根金属长杆,末端有一枚水雷。杆雷艇也是细长的船身,桨手们坐在划桨甲板内,上面有厚实的木板保护,而且杆雷艇的体积小,还十分坚固,速度快,不容易被击中。船上有厚实的甲板保护,能够避免桨手遭到对方霰弹、葡萄弹的杀伤。

    杆雷艇抵近对手战舰之后,负责操作水雷的水兵摇动手柄,伸出金属杆和水雷,把水雷送到对方战舰上面,然后自己全速倒退离开。细长的杆雷艇两头都能行走,撤退的时候,船头变成船尾,船尾变成船头。

    尽管杆雷艇说是可以重复使用,但是在海战中杆雷艇的生还率很低,所以南洋海军自己不会使用这种自杀性攻击的武器,而是在想办法研究一种可以在水里面自己走的水雷。

    可是要造出自己行走的水雷,也就是鱼雷,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或许等到蒸汽机的技术有了突破之后,才能出现真正的鱼雷艇。

    海滩上,胡德帝指挥一批日本船工,正在修复不久前打捞上来的三艘战列舰。

    “把那几条不能用的船拆了,拆下来的橡木用来修补破洞!”一名南洋公司来的造船工匠正在指点日本工匠动手。

    在新加坡海域打捞起来的几条荷兰战舰也是这样处理的,破损严重,不能用的船,就干脆全部拆掉,拆下来的橡木可是好东西,能够用来修补船。

    除了修补破洞之外,拆下来的橡木还被用来给战列舰增加隔舱。(未完待续。)

第二百七十四章 于成龙() 
西式战舰甲板厚,坚固结实,橡木结构的船身比起普通木头的商船来,橡木不仅不容易被炮弹击穿,而且中弹之后,橡木的船板不容易像普通木板那样破碎,碎片横飞,对舰员造成二次杀伤。不过西式战舰最致命的弱点就是没有隔舱结构,一旦在水线之下被击穿一个洞,如果控制不住漏水,船就会沉没。

    南洋海军不仅是自己造的战列舰要增加隔舱结构,就连俘获的和打捞上来的这几艘战列舰也进行改装,增加隔舱结构。

    海滩上,日本造船工匠在南洋公司造船工匠监督下,正把损毁严重的荷兰战舰拆解,给拆成一块一块的木板。一部分木板用来修补还能用的船只,并增加隔舱结构;大部分的橡木木板都被装上运输船,送往新加坡造船厂。

    从损毁的战船上面拆卸下来的木板可都是宝贝,这些橡木都是经过五年以上晾晒的木头,不需要再耗费时间,直接就可以造新船了。

    江户湾的水不是很深,海面上还有一批船只正在打捞尚未捞起来的沉船。

    打捞沉船的方法在宋朝的时候就已经发明了,那是在内河使用浮力打捞的办法,在打捞船里面装入泥沙,开到沉船上方,用绳子固定住沉船,然后用铁铲把打捞船内的泥沙从船里抛出去,船质量减轻,由于水的浮力作用上浮,经过多次重复同样的动作,沉船就能逐渐浮出水面。

    而明军使用的是借助潮汐力量打捞的办法,以四艘船打捞一艘巡航舰,先把船驶到沉船上方,等到退潮的时候,把绳子固定在沉船上面。等到涨潮,沉船就会被浮力拉起。之后打捞船拉着沉船驶到水浅的地方,松开绳子,等待退潮,再把沉船拴住,等下一次涨潮,沉船基本上就露出水面了。

    一般来讲,高潮和低潮的水位差可以达到四米到五米,江户湾的水深不过十米左右,只需要两次浮力打捞,沉船就能露出水面。等到沉船露出水面,就能拉着沉船去岸边。

    沉没的荷兰战船不断被打捞上来,送到沙滩上之后,把严重损毁的船只拆解了。

    “这些都是上好的橡木,装上船去,送到新加坡造船厂。”胡德帝指挥工人把拆解下来的木板装上商船。

    “打捞上来的沉船还真不少,那么多木板,足够我们造好几条战列舰了。”张玉坤看着正在工作的日本工人说道。

    胡德帝哈哈大笑道:“现在我们已经有五艘战列舰了,训练一下船员,明年五艘巨舰从长江杀进去!不知道鞑子看到这些巨舰会有什么反应!”

    战列舰杀入长江,那是明年的事情,目前的湖广大战需要的不是战列舰,却是吨位比较大一点的内河战舰,这就需要灵渠完工。

    千里之外的灵渠,现在是冬天枯水季节,灵渠的水量下降了许多。

    郭之奇、方以智和马雄指挥民壮们,正在修筑引水渠。

    “把这里的水引走,引到那边,我们就能在河底挖掘了。”方以智指着正在施工的民壮们对郭之奇说道。

    为了让灵渠在明年春季水盛季节能够通航,明军加快了施工的进度。马雄在广西就地招募民工,招募了两万多人。而刘启那边又从安南也招募了三万多民工过来,加上刘国轩带过来的一万多民壮,还有陆陆续续送来的清军俘虏,一共有七万人在施工。

    老农打扮的于成龙光着脚站在泥水中,冬天的广西不是很冷,他挥汗如雨,一铲一铲的挖掘泥土。这里的水已经被引走了,露出了灵渠河底。

    数万民壮就站在露出的河底施工,对灵渠进行加深扩宽。

    岸上,有人推着车过来,站在河里的民壮把泥土铲到车里面,推车的民壮就推着车去附近把泥土倒在一片空旷地中。

    “这些淤泥可是很好的肥料啊!农民把泥土倒进田里,来年可以大丰收。”于成龙擦了一把汗说道。

    “于山,想不到你还关心这里的农民啊。”一位从广东来的民壮说道。

    于成龙笑了下:“老夫是本地人,当然关心这里的农民。”

    那位民壮笑着道:“于山,听你的口音都不像本地人,倒像是北方人。”

    “老夫本来是北方人,因为兵荒马乱,一家人都来到广西。”于成龙回答道。

    那民壮道:“都是可恶的鞑子!要不是他们入关,老百姓也不会流离失所,四处逃难!鞑子入关,杀害了我多少汉人!”

    于成龙叹了一声:“其实罪不在清廷,都是北方的流民草寇,若不是他们造反,这好好的大明江山会变成这样子?是他们害死了崇祯爷!清廷入关,也是为崇祯爷报仇了。”

    “哈哈哈!”那民壮大笑,“什么给崇祯爷报仇,那都是洪承畴这个大汉奸的毒计!当年大明王师快灭了流寇的时候,虏酋皇太极就入关了,大明不得不把剿贼的大军拉去京城勤王,这才让流寇又得到喘息的机会!当年是皇太极和流寇轮番捣乱,先帝也是难办啊,一边是流寇,一边是鞑子,遥相呼应,这大明江山就这样丢了。”

    另外一名民壮道:“若不是鞑子逼着先帝加辽饷,又怎么可能闹流寇?”

    于成龙在工地上已经好几个月了,本来他以为,明军大兴土木,修复灵渠,一定会导致怨声载道民不聊生,谁知道招募来的民壮们都非常拥护明军。

    其实当年的老百姓生活并不怎么样,清初只是占了一个番薯等高产作物引进的优势,使得粮食产量上升,老百姓有一口饭吃,不至于饿死罢了,但是生活质量却不怎么样。而他们来到工地上之后,其实这里的伙食还算是不错的。

    每天的伙食,早餐和午餐是干的,主食是混合了杂粮的糙米饭,杂粮是番薯,或者是高粱米,或是玉米粒,和糙米一起蒸成米饭。晚餐是稀饭,还有烤番薯。

    菜主要是青菜和豆制品,还有土豆,辣椒,藕片茄子等,味道都还不错,特别是土豆烧茄子,炒豆干等,放入一点辣椒,味道特别香,很好下饭。而且这里似乎糖和酱油不是什么奢侈品,红烧的菜经常可以吃到。

    当年因为精盐价格昂贵,糖的价格也很贵,所以精盐和酱油都不是一般老百姓可以吃得起的奢侈品,植物油也是奢侈品,一般老百姓吃的饭菜非常差,几乎看不到一点油腥,味道也很清淡,咸味少,更不要说甜味了。

    可是在南洋和东番,大量种植了甘蔗,建造了制糖厂,使得白糖和红糖不再是奢侈品。而新式的造盐的方法,也使得食盐价格下降,南洋公司的盐税又不高,精盐也不是奢侈品,酱油的价格也下降了许多。

    因为大量种植花生和油菜,植物油的价格也下降,使得老百姓可以吃得起油腥。

    工地上干活的民壮们,伙食标准是比明军的辅兵略低一点的,每隔几天还能吃到一次肉,这样的伙食条件,在清廷控制区内,就连一般的小地主都比不上。

    南洋番薯和甘蔗产量特别高,这使得南洋公司下属的农民养殖业特别发达,番薯的叶子和藤都可以用来养猪,每年产出的猪肉足够提供给军队使用。而民壮,其实也是属于一种准军事人员,在待遇方面还算是不错。

    除了有用运输船运过来的活猪现场宰杀之外,还有渔民捕捞的鱼虾,晒干了之后也送到灵渠的工地上。

    “开饭了!”有人喊了声。

    于成龙放下手头工具,上了河堤,来到树荫下用石板铺成的桌子跟前。

    午饭早已上桌,今天的饭菜相当丰盛,饭盆里面放着的都是精米做成的米饭!一粒粒的米粒油亮发光,散发出一股米饭香味,桌子上放着大盆红烧肉,骨头炖萝卜汤,炒豆干等菜肴。等到于成龙上了桌之后,看到有人拿着一个个陶罐过来,放在桌子上。

    “红烧鱼罐头,这里河鱼少,新鲜海鱼又没办法送来,就吃这个。”那名士卒把罐头放在桌子上说道。

    灵渠施工,这里的河鱼早就被民壮们吃光了,平日里吃的都是鱼干虾干。

    当年交通速度慢,冰块又是奢侈品,不可能有冻鱼冻虾,所以送到内地的鱼虾都是晒干了送来。不过虾干和鱼干用来做菜,味道还是很不错的。

    冰块当然还是有的,郑袭控制了外兴安岭一带,再往北一点,去美洲的航线途经之处,即便是夏天都能采集到冰块。可是冰块的运输成本实在是太高了,除了用来造啤酒之外,只有少数高级官员才能享用到冰块和用冰块保鲜的海鲜。

    “罐头?”于成龙很是吃惊。

    一名从广东过来的民壮拿起罐头:“这可是好东西啊!”说着他拔出腰刀,撬开了罐头上面的软木塞。

    于成龙看了一眼,只见陶罐里面装着红烧鱼块,他夹了一块品尝一口,觉得味道不错,有一种特殊的美味,而且炖得非常烂,鱼肉入口即化。

    “今天是冬至,开牙祭了!加餐。”那名民壮说道。

    “时间过得真快啊!来的时候还是夏天,一转眼就到了冬至了!”于成龙自言自语道。尽管在这里的生活不错,但他还是想,有机会就逃走,毕竟他是大清的朝廷命官。(未完待续。)

第二百七十五章 岳州洞庭湖() 
酝酿了已久的于成龙,在一个没有月亮的夜晚跑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