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小兄弟,去了那边,要当奴隶受苦的!”边上一名中年汉子道。
小乞丐回道:“那也比饿肚子强啊!我已经好几天没吃东西了,要不然也不会去找他们。”
两天之后,吴小雷和被抓的一批民壮们被送到海边。绿营兵们从水师士卒手中接过了香烟和八旗特供品,把民壮们卖给了水师官兵。随后,他们被带上一条小船,山东绿营水师的清兵划着船把他们送出海去。
海面上,停着一艘泰西人的大船,船上水手有泰西人打扮,也有汉人打扮,这艘船没有悬挂任何旗帜,但是船上的大炮却说明了这艘船的实力。
吴小雷等人被清军水师交给了这艘走私船,水师士卒们从大船上搬下一箱箱香烟,随后就划着小船离去。
到了大船上,被贩卖的民壮们终于吃到了一顿饱饭。
伙食虽然不怎么样,但是量还是比较足的,一人一个番薯,一碗玉米粥,还有咸菜。饥肠辘辘的民壮们很快就把发到手中的东西吃完了,有人拿起空碗,想要再加餐。但船上的水手告诉他们,饿了好几天的人不能吃太饱,否则会撑死的。
虽然说船上这些船员们看起来要比凶神恶煞般的绿营兵好说话多了,但没有人敢开口去问他们,自己将会被送到哪里。既然都已经被人卖了,那就听天由命吧,但愿能有一天自己能够活着回家。
大船扬起风帆,驶入大海深处,在海面上颠簸。六月份的大海,还是风平浪静的,这让这些民壮们没有吃到什么苦头。头两天,每天三餐都是玉米粥或者是番薯大米粥。到了第三天,船员们给民壮改善了伙食,每个人都发到了一个香喷喷的白面馍馍,锅里煮着热气腾腾的小米粥,小菜除了有咸菜之外,还增加了五香豆干。
“每天能管饱,这生活比以前好多了!”张狗仔说道。张狗仔就是那名小乞丐。
“过得好不好得到了那边才知道!到时候别累死你!”中年男子道。这位中年男子,名叫高士文。明朝时期,他把自己的土地挂靠在一位举人名下。后来举人一家死于战乱,他就成为一名没有户籍的黑户。
船抵达长江口,进入黄浦江,在上海港停下。下了船之后,就有人来向大家说明,说这里规定不许留辫子了,可以把辫子打散了披在脑后,也可以选择剪掉辫子。
有的人选择披散辫子,也有的人剪掉辫子。
吴小雷和这一批民壮们被安顿下来,但他们并没有被送去南洋,而是留在上海,每天修建码头,造炮台,修城堡,盖房子。民壮们的劳动强度不算太强,每天工作五个时辰,做的事情是用车子运送建筑材料,用绞车把建筑材料吊起来,还有挖掘地基,搬运木头等活。因为有车辆和绞车等工具,干活还不算太累,比较难熬的只是夏天的太阳。
民壮们的伙食都还不错,每天杂粮管饱,菜是新鲜蔬菜,豆制品,用菜籽油或者猪油炒,还有一点小鱼小虾可以用来下饭。每七天改善一次伙食,吃的是大米白面,菜肴有土豆炖肉,烧羊肉,红烧鱼等。有时候主食是猪肉饺子或者大肉包子,加上一些凉菜。
能过上这样的生活,相当不错了,不要说从来没有吃饱过肚子的张狗仔和高士文,就连以前还算是可以吃饱饭的吴小雷,也觉得这里的生活条件比家里要好得多。更令人惊奇的是,他们居然还有工钱可以拿!
每一名民壮每个月有五钱银子的工钱,只不过钱没发现去,都暂时由公司保管,做满五年期限之后允许回家探亲,那个时候可以把银子提出来。
“只是不知道娘,弟弟,妹妹他们现在怎么样了!真的好想他们!我一定要好好活下去,做满五年,存够了钱带回家,给家里人过上好日子!给两个弟弟都找媳妇。”每当夜深人静的时候,吴小雷都在心中暗暗对自己说。
但是在上海就住了短短的一个月,接着他们就被送上船。
“难道我们要被送去炎热的南洋去干苦力?”人人都感到十分不安。
他们没有被送去南洋当苦力,而是跟着船队一路向北。船队过了朝鲜半岛之后,船上的明军士卒们就给每个人发下了棉衣。
登上虾夷岛,有人对民壮们喊道:“你们就在这里干活!趁早盖好房子也好住进去!你们可以在这里种地,也可以选择当牧民,每个人还会进行军事训练!”(未完待续。)
第四十五章 罗刹人()
吴小雷和民壮们一起走进森林中砍伐木头,民壮们使用双人大锯子,锯断树木。之后就有人在森里边缘就地打造运输车。
造车的工匠们把砍伐下来的木头加工成他们需要的形状,很快就打造出一辆辆运输车。
“王爷到!”外面传来一声长喝。
在丛林外面警戒的士卒们纷纷行礼,因为他们甲胄在身,无法行下跪礼,只能拱手弯腰行礼。林子中干活的民壮和俘虏们听到长喝声,纷纷丢下手中工具,下跪行礼。
吴小雷也跟着大伙们一起跪下,但他还是偷偷抬一下眼睛偷看。自从跟着船队出了海之后,他就知道这支船队有三位王爷一起出征。只不过王爷们的船距离自己的船比较遥远,他的船偶然和王爷的船近了一点的时候,也无法见到王爷。
这次是吴小雷第一次近距离见到王爷,他偷看了一眼,只见三名身穿蟒袍的王爷中有两人十分年轻,不过二十岁出头的模样,另外一人比较年长,也不过三十多岁。
“大家都起来吧!”郑袭做了个请起的手势,示意民壮和俘虏们站起来。
民壮和俘虏在士卒们监督下,又继续拉动锯子把一棵棵参天大树锯倒在地上。砍下来的木头被装上车,运往海边营地。
“大家加把劲,好好干活!早点把房子搭起来,就不用再住帐篷了。”王新宇道。
接着王新宇又让人拿出图纸,在图纸上规划建设。他们目前所处的这个位置,大约是后世北海道石狩湾的位置,这里冬季十分寒冷,而且多雨雪,属于海洋性的湿冷天气,比一般国内北方的干冷要更冷。
九月份的虾夷岛,天气说变就变,刚才还是阳光明媚,突然就翻脸了。
看到远处天边乌云飘来,王新宇大喊道:“马上就要下雨了!赶快让人放下手中的活,去搭起帐篷!营地的木栅栏先别管了!”
民壮和俘虏们纷纷丢下手中的活,推着车奔回海边营地,手忙脚乱的搭起帐篷。还没等他们搭好帐篷,瓢泼大雨就劈头盖脸的浇灌下来,一干民壮和俘虏们被淋成落汤鸡般。
好容易搭好了帐篷,吴小雷等人躲进帐篷内避雨。一场雨浇下来,衣服全湿了,这里气温又低,帐篷又透风,一阵寒风吹来,吴小雷哆嗦几下。
“把外衣脱了,点起火盆烤一下!”高士文喊道。
几人在帐篷内点燃火盆,围住火盆烤火,这才感觉舒服许多。
这场雨来得太突然,王新宇、郑袭和郑经等人也被淋湿了,现在他们几个人坐在中军大帐内围住火取暖。
“我想起来了,听人说过,这里七八月份(农历)经常下雨。要到九月份雨水才变少。不过九月份都已经很冷了。”郑袭想起一个曾经来过虾夷的东瀛人告诉自己的话。
“对岸这时候雨水比较少吧?还不如现在就去把海参崴的城堡建造起来。”郑经提议道。
“倒是可以去试试,不过这样留在这里的人手就少了。万一当地土人对我们不友好,我们人手不够就很难抵挡。”王新宇点了点头。
郑袭略微思索了片刻,有些担心的道了句:“去对面我只怕碰到鞑子。如果我们城堡还没建好就被鞑子发现了,他们必然会调集重兵来围攻,我们就只能放弃了。”
王新宇也觉得郑袭说的话很有道理,于是取下刚刚烤干的奴儿干都司地图,平铺在桌子上,看着地图,他的目光落在混同江下游的庙街一带。混同江,就是黑龙江、乌苏里江和松花江交汇之后的下游江段,也就是俄国人所说的阿穆尔河下游。
“我们先往北走,在河口找个地方落脚,修建城堡,等罗刹人过来。我们先打败罗刹人,再和他们交易,从他们手里买马。”王新宇指着庙街道。
创建一支强大的骑兵,一直是王新宇的梦想。可是王新宇的地盘都是南方炎热地区,适合在这种地区的滇马太矮小,阿拉伯马又太娇贵。要组建一支能驰聘北方战场的骑兵部队,必须要有北方的养马场。
库页岛和虾夷岛,就是王新宇最好的北方养马场。这两座岛屿,同对岸的奴儿干都司隔海相望,缺少海船的清军根本就别想渡海,所以在这里建立养马场可以高枕无忧。
至于战马方面的选择,适合寒冷天气的战马,有蒙古马,欧洲各种高头大马以及俄罗斯的杂种马。
蒙古马耐力强,对草料要求不高,成本低,适合大批量的饲养,但蒙古马速度慢,承受重量小,无法承受身披重甲的骑士;欧洲高头大马速度快,承受重量高,适合披挂重甲,但欧洲各种良马对草料要求苛刻,饲养成本高,耐力又低,不适合长途奔袭。
对于王新宇来说最好的选择就是俄罗斯杂种马,这种用阿克哈塔克马和蒙古马杂交产生的,并加入一点点欧洲马和阿拉伯马血统的俄罗斯战马,事实上是骑兵最好的选择!当年蒙古骑兵西征,在俄罗斯境内留下大批蒙古马。俄国人发现这些马能吃苦耐劳,耐寒性好,对草料要求简单,于是俄国人和哥萨克人就拿着蒙古马同速度快体型高大的阿克哈马进行杂交,产生了这种新式战马。
俄罗斯杂种马,体型健壮高大,毛色火红,拥有汗血宝马那漂亮的外表,兼有冲击力和耐力!而且吃苦耐劳,对草料要求十分低,这些马是哥萨克骑兵最忠实的伙伴。一直到后来俄国十月革命之后,苏联红军就是骑着这种马击败了外国干涉军。
虽然俄罗斯杂种马承重能力不如欧洲马和阿拉巴马,高度和冲刺速度也比不上那些纯种良马,但它们尤其适合东方人组建一支骑兵部队所用。
只不过王新宇根本就不知道俄罗斯杂种马有个好听的学名,叫顿河马。
“如果我们能拥有一批罗刹人的战马,那在北方就是无敌了!”王新宇道。
进入北方开辟马场,除了组建骑兵之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王新宇十分忌惮关外的八旗。那些八旗兵没有经过关内花花世界的腐化,长期生活在苦寒之地,战斗力极其强悍。一旦明军发展势头太猛,不排除康熙会调关外八旗入关的可能性。所以在极北之地开辟马场,也是牵制关外八旗的一种手段。
按照王新宇的计划,一批由郑袭部明军、北方抓来的民壮、蒙古俘虏、自愿参加明军的萨摩藩武士等各种不同人组成的杂牌军,在南洋海军配合下,只需要几千人进入极北之地,击败哥萨克人,收编哥萨克和俄罗斯士兵,再通过抓生女真当兵等办法,王新宇只需要动用几百人的明军,就能控制住一支几千人的军队。利用这支军队,可以牵制关外八旗。这是对付关外八旗最节约成本的办法!
三藩乱的时候,康熙曾经调拨少数关外八旗骑兵入关,配合周培公组建的绿营兵作战,那少量的关外八旗兵战斗力十分强悍,几百人的骑兵,就能把吴军冲得七零八落。
就算当年没有周培公,康熙若是把大量的关外八旗调遣入关,吴三桂也很难过江。
利用骑兵在极北之地打游击战,建立堡垒,就能把一万多最精锐的关外八旗牢牢的牵制在关外,而且抓生女真当明军,也减少了清军的储备力量。此消彼长,清军将无法抓到足够的生女真来当兵。
至于对付俄军需要多少成本?王新宇自认为不需要太多的成本,远比在南方发展一支骑兵北伐对付关外八旗要节省许多,估计可以成百倍的节约成本和人力。
根据资料,俄军的雅克萨等城堡,都是木制城堡,比起荷兰人的热兰遮城来,简直就不是一个档次的城堡。不过关外八旗虽然野战能力很强,火器却十分落后,所以拿这些木头城堡毫无办法。
而王新宇的明军,虽然在北方的野战能力远不如关外八旗,攻坚能力却远超过八旗军。
……
千里之外,黑龙江下游的混同江,也就是俄罗斯人所说的阿穆尔河下游。
哈巴罗夫站在阿枪斯克城堡(今俄罗斯阿穆尔共青城)外,给即将出征的爱将图尔布青和伯伊顿送行。
图尔布青,一名个子高大健壮的哥萨克勇士,长得满脸横肉,全身金毛,个字比哈巴罗夫要高出了一个头!从他一双凶恶的蓝眼睛中就能看出来,此人手上不知道沾了多少鲜血。
阿枪斯克城堡是俄军较早在远东地区修建的城堡,早在顺治八年,也就是一六五一年,哈巴罗夫来到这里,屠杀了六百多名当地男人和老人,抢走两百多名妇女和一百多名儿童,然后在村庄的废墟上面建立了俄罗斯的城堡。
图尔布青骑着高头大马,带着三十多名哈萨克骑兵和五十多名俄罗斯火枪手,沿着混同江往下游行走。这个时候是九月份,气候还没那么寒冷。再过两个月,俄罗斯探险队就不能再活动了,只能躲在城堡里面挨过寒冷的冬天。
俄罗斯火枪手也骑着马,不过他们不是骑兵,是一种骑马机动下马作战的龙骑兵。
“那些鞑靼人,一群黄皮猴子,他们就是这荒原上的野鹿一样,面对我们的勇士,他们毫无还手之力!就算是鞑靼人的军队来了,我们也不怕!”图尔布青自言自语道。
五年前,俄军同清军在阿穆尔河下游一带发生了一场激战,那一仗俄军杀死两百多清军,自身只付出了十人的伤亡。从此,罗刹人在清兵眼中就是不可战胜的恶魔,很多人一听到“罗刹人来了”几个字就望风而逃。
前面出现了一座小村庄,村子内冒着炊烟。村外河边,三十多名赫哲人妇女提着大通小桶从河边往村子内走,她们刚刚洗完衣服,准备回家吃饭。
和当年黑龙江流域所有的当地人一样,这里的当地人都是以狩猎为生,男人在外面狩猎、捕鱼,用猎物和皮毛向偶尔前来的满洲商队换取粮食和布匹。女人们在附近山林中采集野果,在家里带孩子,做饭。
就在这时候,一名妇女抬起头,脸色大变:“不好!”
河对岸约摸一里多远的地方,不知什么时候出现了一队骑兵,大概有三十多人。在清晨阳光的照射下,那些骑兵手中挥动的马刀闪着寒光。
“罗刹人来了!”妇女们纷纷丢下手中的水桶,哭喊着往小村子中跑去。
虽然她们之前没有遇见过俄国人,但周围有不少村庄都被俄国人屠了。在黑龙江流域,到处都传播着罗刹人的传闻,据说罗刹人是一群长着红毛绿眼的恶魔,身材特别高大,喜欢吃人心,尤其是小孩子的人心。只要被罗刹人抓走了,那就好被放在火上烤了吃。
村子里面乱哄哄的,正在林子里面砍伐木头的男人们纷纷丢下手中的活,一个个如同惊弓之鸟往村子内跑去,只要逃进村子内,他们就能借助房屋的掩护,用猎弓和罗刹人对抗。虽说打不过罗刹人,但希望能尽量自保吧。
图尔布青冷冷看着乱成一团的赫哲人,冷笑一声,拔出马刀向前方的小村庄一指:“上!先把男人杀光!”
“杀!”三十多名哥萨克骑兵绕开那些丢下木桶逃往村子的妇女,策马向那些企图从树林逃回村子的男人。只要把男人杀光了,剩下的女人还不是都变成自己的战利品!
大部分的赫哲猎户都逃回了村子内,但在村外还有十多名男人来不及逃回村子。转眼之间,哥萨克骑兵就冲到几十米外。
区区几十米的距离,对于骑着顿河马的哥萨克骑兵而言,不过是数秒的事情。
“杀!”一名哥萨克骑兵大吼一声,手中马刀借助着战马奔跑的速度,刀刃从一名赫哲人的脖子上划了过去。只见血光一闪,人头滚落在地上。
十多名青壮年男子在转眼之间,不是被哥萨克骑兵砍下头颅,就是被马蹄踩成肉泥。
看到其余的青壮年男子都已经逃进村子内,图尔布青下令骑兵停止攻击,等待火枪手上来。
不一会儿功夫,俄罗斯火枪手也到了。(未完待续。)
第四十六章 庙街()
俄军火枪手用的也都是火绳枪,这种新式火绳枪有效射程大约八十米。村子中的赫哲人所用的猎弓射程不过五十米,而且杀伤力远比不上火枪。
火枪手下马,排着整齐的队形走上前,结成了射击队形。俄军火枪手的马匹仅仅是他们的机动工具,用来跟随哥萨克骑兵一起机动用的。作战的时候,火枪手下马列队。当年在远东的俄军火枪手也不是人人都有马,只有跟着探险者探路的人才有马可骑。每一名俄军火枪手的背上背着一柄长柄斧头,斧头既可以近战,也可以在特殊情况下当成支撑火枪的支架。
“列队,放!”图尔布青一声大吼。
“砰砰砰”火枪轰鸣,喷出一道道火光,弥漫的白烟从俄军火枪手阵型中腾起。
密集的子弹窜入小村子中,打在木板墙壁上,留下一个个小洞。轰鸣的枪声,令村子中的赫哲人感到恐惧。他们从来就没有见过这种可以喷火的铁管子,关外的八旗兵没有火枪,前几次清军同俄军交战,都是从朝鲜借来的火枪手帮忙。
当地赫哲人从没见过这种武器,只是听人说过,罗刹人手中有一种可以喷火的铁管子,被远远的喷到,立即倒地身亡。结果以讹传讹,罗刹人的威力被无限放大。
俄军打了一排枪之后,哥萨克骑兵上马,挥舞着马刀冲入村子中。
“罗刹人来了!快放箭!”村子内有人大喊一声。
赫哲人用弓箭反击,几支羽箭带着呼啸声,射向冲入村子中的俄军骑兵。
俄军骑兵用马刀拨开弓箭,还是有人被箭射中,只是这些猎弓的威力实在太小了,俄军骑兵虽然身上没有铠甲,但他们身上厚厚的棉衣还是起到了一定的防护作用。
“砰砰”村子外面的俄军火枪手再次开火,一些爬上屋顶,向哥萨克骑兵射箭的赫哲人青年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