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全部撤换掉。
马云和赵普就是基于这个判断,他们认定,郭荣是一定要调集河北军队的。军队一旦集中起来,那么必然会造成有些地方兵多将广,有些地方却异常空虚。由此,马云和赵普就派人快马加鞭的通知李廷儒,让他劝谏刘崇,以步兵择险要之地固守,以骑兵在敌后扰。这样的话,虽然不一定能够胜利,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刘崇就能知道伪周实力不是他小小的河东一偶之地就可以抗衡的。这场战争的最终结果,就是逼得刘崇认清形势,自己退兵。
马云和赵普的这个主意,看起来不错,但却是典型的没安好心。如果按照马云的设想,河东的步兵如果指挥得当,肯定可以安全退回的,可是深入敌后的骑兵,百分百是全军覆没的下场,白衣军最精锐的可是骑兵啊。郭荣这些人,怎么可能想不到以骑制骑的方法呢?
可惜,刘崇太自信了,对马云这个计划不屑一顾。李廷儒郁闷而又无可奈何的退了出来,说起郁闷,李廷儒不是因为劝不动刘崇,而是因为自己过去的一年里,在太原城上蹿下跳,为的就是让河东和楚国联合出兵,可是现在,河东终于出兵了,可他的任务却戏剧性的演变成了劝刘崇退兵。
昨天,李廷儒还在刘崇面前吹嘘刘崇是“大汉第一帝”,从太原城迈向潞州的一小步,其实是大汉中兴的一大步,是大汉从此迈向辉煌的转折点,书写了大汉最辉煌的一页。作为这样杰出的“千古一帝”,您应该向前向前向前。郭荣这个小瘪三,那堪皇帝陛下一击啊。
可惜,一觉醒来,李廷儒的词立刻就变了,由“向前向前向前”,变成了“原地踏步走”,接下来就是“向后转”,雄纠纠气昂昂的从潞州灰溜溜的跑回太原去,郭荣也由不屑一顾的“小瘪三”变成了“吊颈白额大老虎”。老虎可不是老婆,老虎的屁股摸不得。
这么大的反差,就是“反转剧”,也不会这么演啊。李廷儒反差这么大,就是白痴也觉得有问题了。更不要说刘崇这位大汉“千古一帝”了。基于大楚的军事经济地位,刘崇倒也没有为难李廷儒,只不过是把他力劝出去,心里难免暗骂:这楚国的小王八,不是小瞧老子,就是怕老子把便宜全占了去。
李廷儒站在军营里,低头沉思了一会儿,作为一个外交官,没有完成自己的任务,当然是实质的,可是,现在汉兵军心正盛,别说刘崇了,就算是个不知兵的,也不会就这么退回河东,更何况,御驾亲征,除了战争的胜负之后,政治上的意义也是非同寻常的。一战不打就退兵,对皇帝的个人威望也是重大打击,亲娘叻,很可能会影响到皇帝的个人魅力还有亲和力、向心力等等。
可怎么样,才能让刘崇乖乖的顿兵固守,进而退兵呢?李廷儒来回的跺着脚步,思考着。全面不顾旁边窃窃私语的军士。
“这些契丹狗,今天又出去打草谷了,不知道又祸害了多少人。”军士甲痛心疾首的说道。虽然他也经常欺压百姓,也作奸犯科,可是这属于人民内部矛盾,丝毫不影响到这位军士熊熊的爱国热情。
“妈的,这群王八蛋,陛下给了他们粮草,他们还自己去打草谷,又赚了份,真他妈的会赚钱啊!”军士乙也愤懑的骂道。不过,言语中羡慕的成分要远远大于痛恨。
“对,要抢也得是咱们抢,这些契丹狗凭什么抢啊!”军士甲很快想出了一个即爱国又能满足中饱私囊的主意。反正百姓总是要被人抢,被我抢了,总比被契丹狗抢了要强吧。毕竟咱们算得上是同根同中,几百年前所不定还是一家人,也算得上是肥水不流外人田。更可况,“敌强一分,我弱一分”,如果让敌人抢不到,也算是对国家的贡献了。再说了,我吃饱喝足了,保不定还能给乞丐赏点钱,搞搞慈善事业,还能逛逛窑子,拉动内需,刺激经济发展。
“不要胡说。契丹人发怒了,咱们皇帝都害怕,更不要说我们了。咱们当兵吃粮,只要不缺饷,就可以了。再说了,人家骑马,咱们走路,抢得过人家吗?”他们的队长斥责道,毕竟是军官还是很有政治头脑的。
契丹人?李廷儒眼前一亮,东边不亮西边亮,刘崇不同意,我就去找契丹人!只要契丹人跑去搞敌后工作,刘崇就未必有胆子和伪周拼命。
正文 第91章 契丹杨衮
听说在河东的“杀才”来了,契丹武定节度使杨衮放开搂在怀里的小娇娘,整了整衣衫,威严的说道:“请。”
“杀才”在契丹知名度颇高,而且已经渐渐由贬义词,发展成为褒义词。在契丹的“杀才”田雨,口才很好,契丹上下不知道找了多少机会,想口头教训一下田雨,可都跌羽而归;更可敬的是,田雨肚量很大,深的契丹皇帝耶律璟的赞许,可以陪着这位皇帝陛下从傍晚喝到拂晓。用当今标准看,这田雨显然符合“自行车骑到八十脉”等四大惹不起之一——“有酒可以不吃菜”。
在契丹呆了不过大半年的光景,就已经荣升为耶律璟的最佳酒友之一,只不过,开运四年的惨败历历在目,契丹群臣对南下心有余悸,纷纷反对,因此耶律璟才最终没有同意南下。可是,饶是如此,田雨在契丹国内也渐渐由无人问津变成了无人敢惹,虽然身无官职,却是契丹举足轻重的人物之一。毕竟天天能够陪着契丹最高领导人喝酒,那无形中也是一种权势啊。最少,人家可以在宫中自由行走,这是多少军国重臣都没有的待遇。杨衮自己不过是区区武定节度使,如果更合田雨搭上关系,在酒桌子上经常给皇帝陛下提提自己,他杨衮的官运就扑面而来,谁也挡不住了。
基于这个判断,杨衮亲自走到帐外来迎接李廷儒,拱手道:“李大人,真是稀客,本将在契丹就听说过大人的大名,可惜无缘相见,今日一见真是足慰三生啊!来来来,咱们到军帐里边喝边聊。”
这杨衮四十多岁,身材魁梧、膀大腰圆,看起来极为魁梧,更何况,这家伙就在契丹,染上了契丹人的粗犷作风,留着一副络腮大胡子。就这么一威严的男子,愣是一副笑容可掬的样子,在军帐前彬彬有礼的迎接自己。李廷儒一愣,他没想到杨衮这家伙出口成章,情报里不是说杨衮是大头兵出身吗?这谈吐还像个文化人,可既然是文化人,为什么把自己给扮成这么一个粗犷的形象呢?杨衮这幅尊荣,再有学问,再有礼貌,一张口也能把小孩儿给吓哭了。
李廷儒强忍下心中的怪异,拱手回礼道:“下官也是仰慕将军大名久已,只是军中俗物繁忙,一直抽不开身啊。今日来的冒昧,尚请将军见谅啊。”
“李大人见外了,见外了。上门都是客,你来拜访我那就是我的朋友了。咱们好兄弟,还用得着做哪些客套话吗?”杨衮豪放的说道。
李廷儒心里又是一愣,刚才还文质彬彬,怎么现在却满口大白话了。莫非。。。李廷儒脑子一转,心里不禁一笑,这年头军官素质都低,可是当了官之后,又偏偏想学点东西装门面,很多人就请读书人上课,可惜,这些人又受不得约束,学不进去,只是胡乱学几句客套话,来应付场面。
李廷儒笑了:“好。下官正有要事,要和将军详谈。”
两人进了军帐,杨衮喝退了侍女,又叫人准备好酒菜,分宾主坐下后。杨衮举杯道:“李大人,你们相见如故,来,满饮此杯。”
李廷儒笑着一饮而尽,赞道:“将军真是海量啊。向来在战场上,将军也是奋勇当先,以一敌万的骁将了。”他说着话锋一转:“将军可知今日之危乎?”
杨衮对李廷儒礼遇,不是因为李廷儒,而是因为田雨,他想通过李廷儒和田雨搭上线。可他毕竟不是傻子,一听李廷儒的话,立刻就明白了,这李廷儒不是来和自己攀朋友混交情的,而真的是有事。
杨衮眼睛一转,一脸真诚的说道:“李大人,实不相瞒,在下是奉我主之命,前来为神武皇帝助阵。这自然是看神武皇帝的布置了。神武皇帝自然是神武的,想必没有什么危险吧?”
李廷儒之所以单刀直入,也是有原因的,并不是每个人都像田雨那么能喝,他一杯酒下肚,脑子就有点晕了,要是和杨衮在这么喝上两杯,今天的事就没法谈了。只不过,他没有想到杨衮此人还颇为精明,这话明理是算回答,可实际上却是在套李廷儒的话头。
李廷儒脸色一整,压低声音道:“将军在潞州也呆了半月了,可知道楚周南线的战况吗?”
“贵国和伪周不是战于汴京了吗?难道贵国又有新的进展了不成?”杨衮问道。
李廷儒放心了,看了这杨衮还是被刘崇给瞒在了鼓里,他叹了口气,说道:“要是真的如此,在下此时就该在神武皇帝的帅帐里了。”
杨衮心中一动,周楚交战毕竟涉及到了自己,他不由自主的问道:“听李大人这么说,难道楚军战斗不利吗?”
李廷儒苦笑道:“何止不利啊,半月前,我主已经败在了汴京,十万人马大部分都战死站了汴京城下。现在楚军已经全面撤退,周楚边境已经恢复平静了。而在20天之前,蜀军也在关中全军覆没,枢密使王招远被俘。所谓的‘四国联军’,现在只剩下贵部和神武皇帝的军队了。”李廷儒一面是述说实情,另一面却偷偷的给杨衮上眼药,挑拨河东和契丹的关系,毕竟楚国战败这么大的事情,刘崇居然瞒着了杨衮。这。。。这又怎能不让杨衮心里有别的想法呢?
“什么?”杨衮失声道。
看着李廷儒不紧不慢的吃着酒菜,杨衮不禁恨声说道:“这个刘崇,竟然瞒着老子。莫不成,他还想让咱们契丹人给他卖命不成!多谢李大人相告,我这就去找刘崇,问问他到底安得是什么心思?”。
李廷儒一惊,仔细的看了眼杨衮,弄不清楚他到底是头脑简单,喝酒之后冲动了;还是深谋远虑,借着这个机会一方面远离险地,另一方面反过来挑拨楚国和汉国的关系,甚或,这家伙是在逼自己说出下一步的计划。
正文 第92章 试探
看着杨衮站起来要走的样子,李廷儒连忙拦着他,说道:“杨将军,切莫如此冲动。依下官看,神武皇帝这么做,也是有苦衷的。对将军也好,对贵国也好,想来也没有什么太大的恶意。”
“哦?李大人,这话又是怎么说?”杨衮虚心请教道。
见自己只是站起来刚伸出手,可杨衮却又自己坐了回去。李廷儒不禁失笑,这个杨衮还真不是什么好鸟。刚才他那一番做作,十成十是想逼自己表态说下文。
李廷儒道:“杨将军,以下官看。神武皇帝这么做,不仅不是想陷害将军,反而是想依靠将军啊。四国已经去了两国,如果您在撤退了,单单依靠河东那点军力,小打小闹还行,要饮马黄河,无疑是痴人说梦。”
“哼,李大人,这还不是刘崇老儿想利用我吗?”
“这一点,神武皇帝却是想差了。他太关心,反倒做了错事。如果刘崇能够和将军开诚布公,哪怕形势再恶劣一些,想必将军也不会弃之不顾啊。因此,将军生气也是正常的。”李廷儒笑着解释道。
杨衮点头附和道:“就是嘛,这个刘崇太不是个东西了。那。。。那李大人你说,咱们现在应该怎么办啊?”
见杨衮话头里死死扣着自己,李廷儒心中不禁一阵冷笑,这杨衮是个聪明人,没有契丹皇帝的命令,不到万分险恶的情况,他不招呼就跑了,到时候,就算刘崇兵败了,契丹皇帝追究下来,他杨衮也跑不了。说白了,别看杨衮吵吵闹闹的,不到万不得已,杨衮不会逃跑的。再说了,契丹人对大周心有余悸,那是不假,不过,作为老对手,你说契丹人就怕了伪周,那可就大错特错了。契丹人元气未复,不愿意惹大周是有的,可是,真正到了战场上,契丹却也不畏惧周兵。
李廷儒也恼怒,他笑着说道:“杨将军,那下官就先将目前周军的行动,向你解说一二。据可靠的消息,这一次伪周是郭荣御驾亲征,不过他从汴京只带了1万人马,其余的部队,从大名府(即邺城)调集了三万人马,从卫州(今汲县)、相州(今安阳)、邢州(今邢台)各调集两万人马。总共10万大军,今天就在晋城会和完毕。”
杨衮脸色多变,说不出来是喜是怒,是忧是乐。他沉思了半天才说道:“刘崇老儿,骗的我好苦啊。”
李廷儒瞥了眼杨衮,这句话他一点都不信,或许楚军战败的消息,杨衮被蒙在鼓里,可是,周兵积聚于晋城,刘崇是一定会告诉杨衮的,再说,杨衮部打草谷的人,早就跑出了潞州境内,说不定还能探知道一点周兵的情况。
杨衮隔了半晌,又说道:“李大人此来,一定是有所计较吧。何不告诉末将呢?现在马上就要短兵相接了,如果有好的建议,咱们可不能再拖延了。别的不说,这三万将士的姓名,兄弟还是要负责的。”
李廷儒笑了:“杨将军,你觉得神武皇帝有几分胜面啊?”
“白衣军战斗力很强,不好打,如果来的是白衣军,恐怕刘崇没有什么胜利的希望,可是,现在主要是河北军队,虽然他们战斗力不弱,不过应该和河东不相上下吧。郭荣虽然之兵,可刘崇也不是浪得虚名,如果两军决战,在这平原之上,更多的是靠实力,而不是什么奇谋。这胜负之数,在五五之间吧。”杨衮说道。
李廷儒一愣,仔细的看了两眼杨衮,见杨衮似乎不像是作伪。他脑子里念头犹如电转,飞快的想着办法。国家不同,朝廷和军方对伪周看法也是不一致的,在楚国,马云对伪周是谨慎的,可军方大佬,比如朱元等人对伪周看法一般。而在契丹,这群人虽然前些年吃亏了,可仍然自视很高,对伪周还是看不起的。契丹人弓马纯熟天下第一,而河东作为后唐、后晋、后汉的龙兴之地,民风彪悍,军队战斗力也是不弱的。河东和契丹人联合在一起,对抗伪周的河北军队真的就一定必败无疑吗?李廷儒心里犯了犹豫。如果河东胜了会怎么样,李廷儒心中一动,现在楚军大败,由于楚军向来走的是精兵道路,所以军队不多,8万人已经是楚军四分之一的实力了。如果河东胜了,楚军又没有足够的军队抢地盘,岂不是白白便宜了河东。想到这里,李廷儒立刻拿定了注意,河东不能赢。
其实,李廷儒相差了。马云之所以让李廷儒劝说刘崇退兵,理论基础在于刘崇不可能胜利,如果刘崇真的胜利了,马云估计做梦都能笑出来。刘崇胜了,那么郭荣、赵匡胤说不定就被刘崇给解决了,少了这两个人,楚国统一天下机会毫无疑问就增加了很多倍。
李廷儒冷笑道:“杨将军,依在下的拙见,刘崇必败无疑!”
“李大人,这是从何判断呢?”杨衮问道,他不是傻子,河东军队他也观察了很久,算得上是精兵强将了。所以,他才能这么安安稳稳的呆在汉军的侧翼。如果是蜀军的话,估计杨衮早就走人了。
“刘崇有三败,第一,河东地势狭小,粮饷缺乏,而神武皇帝没有做到取粮于敌,他没有长期作战的实力。如果,周兵坚守不出,最先支持不下去的,肯定是河东;第二,神武皇帝虽然出身军旅,可是他并没有什么大战的经验,在汉太祖(刘知远)的麾下,他是最不起眼的一个节度使,可他偏偏又是一个好大喜功,刚愎自用的人,利令智昏啊,他现在骄傲自满以为天下无敌,汉兵已经变成了骄兵,骄兵可是必败的。第三,潞州还在周兵的手里,如果神武皇帝大军远赴晋城,潞州军出来捣乱怎么办?这可是腹背受敌啊。所以,如果大军一旦南下,那就只有一条路——决战,要么胜,要么败。可是,如果周兵将晋城等地牢牢守住,当着汉军南下道路,可是,又不和汉军决战,那么。。。汉军危矣。”
如果说李廷儒“三败”是忽悠的话,那么李廷儒最后描述的那个境地,却深深的打动了杨衮。决战并不是你想打,别人就会陪你打的。更可况,伪周已经转危为安,他并不需要一场快胜。所谓“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只要守上一段时间,等汉军撤退的时候,再突下杀手,就足够消灭汉军了。
杨衮问道:“既然李大人如此说,可是有了什么计策吗?”
正文 第93章 到后方去要啥有啥
“汉军不利久战,但汉军在攻,周军再守,形势决定了只要周军不愿战、不想战,汉军就无可奈何。可是,因为汉军有将军这样的强援,一切就不一样了。”李廷儒卖着关子说道。
或许是因为李廷儒在称赞自己,或许是因为李廷儒成竹在胸,杨衮一边缕着自己的胡子,一边说道:“计将安出?”
李廷儒瞥了眼杨衮,不知道这家伙是在模仿关羽,还是又在故意做作。这杨衮异常的精明,绝对不是什么大字不识的老粗,这家伙造型有点搞笑,可这样的人,偏偏容易被人掉以轻心,被人忽略不计。可是,要真是小瞧了杨衮,那肯定是要倒霉的。
李廷儒站起来,走到军帐左侧的简易地图旁,指着潞州说道:“周军摆了个阵型,调动我们的兵力,逼着我们上前。可我们照样可以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他调动我们,我们照样可以调动他们。将军请看,这潞州东北面是邢州、正东则是相州、磁州(今河北邯郸南面),东南则是卫州。周兵将这些地方的兵力大部分集中到了潞州正南面的晋城。看样子,周军是要解潞州之围,可是,却把自己的东大门给空开了。如果贵军能够趁机而入,到邢州、大名府走上那么一遭,周军必乱!”
杨衮抱着膀子,仔细的看着地图,神情淡然,李廷儒也才不多这家伙到底在想些什么。只是自己主意已经出了,要是杨衮拿不定主意,他也是徒呼奈何。
杨衮沉思了许久说道:“伪周甚是看重河北,昔年郭威造反,河北精兵进入边境之后,大部分都去了南方,可为了巩固河北,伪周在河北大肆扩军,区区河北之地已经不下20万人马,虽然良莠不齐,可蚁多咬死象啊。再说,郭荣素来知兵,他这样调集军队,又怎么知道他不是在邢州一带设好了圈套,正等着我往里面钻呢?”
李廷儒大笑:“人称杨将军是当世骁将。今日一见,盛名之下其实难副啊。”
杨衮涵养甚好,不仅不生气,还微笑道:“李大人,话好说,事难做啊。在下不能不提我麾下的三万弟兄好好考虑啊!这是三万条人命,可不是三万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