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船行江心,两岸奇峰罗列,林茂竹翠;水依山势流转,江洲断续,间有险滩;江水透明澄碧、清澈见底,山光水影,美不胜收。两个人如醉如痴地欣赏两岸风光,间或相互看看对方的眼睛:里面是否有比外面更美的“风景”!
船夫:“前面是锣鼓鸳鸯滩了,能听见鸳鸯唱歌。好听极了!”船夫看出两个人的暧昧关系,到鸳鸯滩特为提醒一下。
金菊指着两岸的两座奇峰说,“你看江左面那座山像不像牛郎,江右面的山就是织女,那牛郎正在脱鞋,要过江呢!”
万岚:“不是吧?我看是织女正在挽裤腿,要过江那边去。”
金菊:“是牛郎!”
万岚:“是织女!”
船夫:“两个人都下水了!”船夫哈哈大笑,金菊和万岚也笑了起来。
小船到了画山。万岚想起清代画家罗辰的诗,“山以画为名,画自天公设,人间老画师,到此寸心折,斯世无荆关,画意对谁说。”
金菊:“‘阳川百里尽是画,碧莲峰里住人家。’留恋鸳鸯滩,爱在甲天下!”
19。桂林桃花江雉山(日/外)
【画外音:从阳朔回来后,金菊和万岚的关系发生了微妙的变化。机关里的同事们对他俩的行迹已经有了微词;两个人坠入爱河,不能自已,对他人的议论,不知不觉。】
【字幕:桃花江,雉山。】
星期天。金菊和万岚跑到桃花江雉山游玩。两个人坐在半山腰的一块大岩石上,谈情说爱。
金菊问,“脚下是什么江?”
万岚:“桃花江啊。”
金菊:“我怎么没看见桃花!”
万岚:“我倒是看见两只雉鸡。”
金菊:“在哪里?”
万岚:“就在这里。”
金菊:“讨厌!河北的民歌好听,你给我唱一首。”
万岚:“民歌都是女人唱的,我唱不好。”
金菊:“唱不好没关系。我爱听。”
万岚:“你唱!”
金菊:“你先唱一个,唱完了,我唱。”
万岚:“好吧,我给你唱个‘小白菜’吧。(他故意装得五音不全)小白菜呀,地里黄呀……”
金菊:“不好,不好!太悲了。”
万岚:“湖南民歌多,还好听,还是你唱吧。”
金菊:“好吧。我给你唱‘东安情歌’。听着!‘好久不到这山来,十树桃花九树开;有心上前采一朵,人生面熟口难开。’”
万岚:“现在人不生面也熟,可以开口了嘛。”
金菊:“‘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发芽;牡丹开花不结果,白果结果不开花。’”
万岚:“有花就必然有果,能开花,就能结果!”
金菊:“‘口劝哥哥你莫忙,有情地久天又长;妹妹好比一坛酒,时候不到不开缸。’耐心地等待吧!”
万岚:“等多长时间啊,变心了可咋办!”
金菊:“‘杉树抽心叶叶多,阿妹一心追阿哥;丝线搭桥我敢走,竹叶当船我敢坐。’”
万岚:“哎呀!如此惊险的爱情,太让人心动了。看起来阿妹的胆子比阿哥的大!”
金菊:“胆子虽然大,还是要有个依附。还要像藤和树那样缠在一起才行呀。请听,‘进山看到藤缠树,出山看到树缠藤;树死藤生缠到死,树生藤死死也缠。’”
万岚:“你是藤!”
金菊:“不,我是树!”
桃花江在脚下静静地流淌。两个人仿佛是十八、九岁的少男少女。
20。金菊家(夜/内)
施伦从河南税局回来。晚饭后,一脸不高兴的样子。
金菊问:“几个月没给家钱了?这个家你还要不要了?”
施伦:“我想要。你还想要吗?”
金菊:“当然要啦。但是,我有一个条件。”
施伦:“又是条件!什么条件?”
金菊:“从今以后不再打麻将。你现在工作好,收入高。为什么就改不了打麻将的毛病呢?”
施伦:“实话告诉你,打麻将对于我就和扎吗啡一样,已经成瘾了,无药可救了。”
金菊:“那么这个家怎么办呢?你不但把自己的薪水输的精光,还欠债累累。我的钱只够养家糊口,还不起你的阎王债!”
施伦:“我欠的债,我去还!用不着你还。你就管好你自己就行了。”
金菊:“我怎么了?”
施伦:“你已经掉到‘桃花江’里了。我在几十里地之外都听说了。我就是笋壳脸,皮厚,剥了一层又一层。”
金菊:“你想想,从结婚以来,你把我当成什么了!你再想想,你是怎样对待你自己的:在上海……、在长沙东乡……、在东安耀祥书院……你一而再,再而三,屡屡出事儿。我是一忍再忍,一让再让,以维持一个完整的家庭。如果你执迷不悟,这个家早晚都得败坏在你的手中!”
施伦:“败就败!你以为我愿意跟你过啊!我戴不起绿帽子!”
金菊忍无可忍,怒斥:“你混蛋!施伦!还有人愿意往自己头上扣绿帽子?你扣吧!要不是舍不得孩子,我早就离开这个家了。”
施伦:“现在也不晚,离开吧!离吧!”
金菊气哭了。
21。金菊家(日/内)
星期日。金菊请雪明和刘花宜来家吃饭。三个人回忆在党校、在湖南省女二中的学生生活;倾诉后来的遭遇。
金菊:“我和施伦吵架了。”
刘花宜:“为什么?”
金菊:“还是老问题。”
雪明:“打麻将就改不了啦?”
金菊:“说是上瘾了,决心不改了。”
雪明:“那可怎么办?”
金菊:“他提出要跟我离开。”
刘花宜:“离开?行吗!”
金菊:“不行,咋办?我也伤透心了。”
雪明:“外面传说你在‘工合’有了个相好的,真的吗?”
金菊:“只是世界观、道德观一致,文学方面、艺术方面有共同语言而已。”
雪明:“没有爱恋之情?”
金菊:“也只是思想上、感情上的共鸣吧。”
刘花宜:“还真的挺复杂!好端端的家庭,能说散就散了?”
雪明:“你作出决定了吗?”
金菊:“我也忧豫不定。我有两个担心:一个是一双儿女,是我最难以割舍的,这也是我和他勉强凑合十年的根本原因;第二个担心,怕背上道德败坏的恶名。”
雪明:“是啊,和你感情不错的那位叫什么名?”
金菊:“万岚。”
雪明:“你们‘工合’的抗战宣传队在桂林也算小有名气,你们俩的事儿也弄得沸沸扬扬;多数人都是嘲讽、辱骂,什么乖悖人情、丧失廉耻……”
刘花宜:“这回提出离婚的不是施伦吗?”
金菊:“是的,这倒促使我有了离开他的决心。这种貌合神离、痛苦不堪的生活,太折磨人了。”
雪明:“你就是四书五经读得太多了。鲁迅的书你也没少读呀!你不是不想‘随远近,共浮沉;’而是‘能纵棹,惯乘流’吗!那就离了吧。离了也算你与旧道德旧观念彻底决裂。到长江里去搏击白浪吧!”
【画外音:1943年冬季,在一个阴雨天,金菊和施伦决定离婚。】
第十三章 黎明前夕再度奔波
更新时间2007…12…28 14:49:00 字数:5841
1。衡阳“工合”办公室(日/内)
【画外音:1944年初,金菊和万岚的工作由桂林调到衡阳。】
金菊在看一张当地报纸。发现报上有启示:施伦与某女于某月某日结婚。金菊看了之后,自言自语:“难道是他?才离婚三个月,能这么快就找到新人了”。
2。衡阳工合办公室(日/外)
【画外音:金菊看到结婚启示三天后。】
金菊工作的办公室门前大街上,一伙结婚的队伍吹吹打打、鼓乐喧天,招摇过市。
3。衡阳工合办公室(日/内)
次日,刘花宜突然闯进门来。
金菊:“刘花宜!你咋来了?”
刘花宜:“我来参加婚礼呀!”
金菊:“谁结婚?”
刘花宜:“你还不知道啊?施伦结婚。”
金菊:“女人是哪里的?”
刘花宜:“长沙东乡老家的。十八岁大姑娘。”
金菊:“太好了。”
刘花宜:“怎么?还太好了?他为了气你,故意在衡阳的报纸上登载结婚启示;本来是应该在老家办婚事,非要到衡阳来,还特为经过你的办公室,让你知道。”
金菊:“我真的不生气。离婚以后,我一直担心孩子没人照顾,睡不着觉。这回可以睡个安稳觉了。我要感谢这位姑娘。”
刘花宜:“你和万岚到了什么程度?有没有结婚的打算?
金菊:“他几次提出要结婚,我都没同意。”
刘花宜:“别拖了,快办了吧。”
金菊:“到时候你一定要来呀。”
刘花宜:“一定来,把雪明也带来。”
4。万岚和金菊在衡阳的家(日/内)
【画外音:金菊和万岚在衡阳结婚了。】
万岚和金菊在家里谈话。
金菊对万岚说:“现在‘工合’组织基本瘫痪了,待在这里,无所事事,怎么办啊。”
万岚:“要不,咱俩去赣州?”
金菊:“对呀,蒋经国先生在那里搞‘赣南新政’,提出‘建设新赣南三年计划’。”
万岚:“蒋经国先生提出五大目标:‘人人有工作,人人有饭吃,人人有衣穿,人人有房住,人人有书读。’”
金菊:“好!是个伟大的目标,也是个伟大的幻想,恐怕它是个中国的‘乌托邦’吧?”
万岚:“不管如何,我们可以去看看么。”
金菊:“对!树挪死,人挪活。去!就这么定了。”
5。万岚和金菊在赣南的家(日/内)
【画外音:1944年春节过后,金菊和万岚来到赣州。金菊在中华儿童村教书,万岚在《正气日报》工作。两人在虎岗村安了新家。】
【字幕:1945年元旦】
1945年元旦,万岚请报社的郑记者和郝先生到家吃饭。席间所谈论的主要是抗战的话题。
【画外音:1944年6月至8月,衡阳会战失利。中国的抗日战争进入最艰难的时期。】
郝先生:“一晃郑记者从衡阳战场回来三、四个月了。”
郑记者:“是啊。震耳欲聋的枪炮声,眼前鲜血染黑的焦土,刺鼻的火药硝烟和血腥味儿,战壕里横躺竖卧的死伤的士兵;七月流火的日子,晴天,腐烂尸体散发出呛人的腥臭气,雨天,地下流淌着血水。现在回忆起来还历历在目,不堪回首。”
万岚:“郑记者是我们新闻工作者的楷模啊!”
郑记者:“什么楷模,只是尽了记者的职责。”
郝先生:“长沙一失守,你就去了衡阳?”
郑记者:“是,直到八月八日日寇占领了衡阳,我才回来。”
万岚:“亲临前线,身临其境,才能写出好作品。”
郑记者:“我什么也没写。”
万岚:“是啊,我一直想问你,为什么啥也没写?”
郑记者:“我拿不动笔。我手里攥着的笔比炮弹还沉。你们想一想,每天在那么一小块土地上,要有一、两千人倒在血泊里,连续四十多天,弹雨硝烟,血肉横飞。日寇占领衡阳后,我自己都不知道我是怎样回来的。”
郝先生:“方先觉将军如果不投降,仗恐怕还要打下去。”
郑记者:“不,不投降仗也打不了了。弹尽援绝,再打下去,全城百姓和残余部队就要尽数牺牲。”
郝先生:“方先觉将军却留下了千古骂名。”
郑记者:“骂名!是啊,他既未成功也未成仁。在与日寇浴血奋战中,那么多的将军和战士牺牲了,我非常尊敬他们。战斗就是要打死敌人,保全自己。死容易!你的战友和无辜的百姓在战斗中死去,仇恨、愤怒会驱使你不顾一切地冲向敌人,拚个你死我活。一个守城的主帅,在城市就要陷落时,为了自己的晚节,成仁了,对于个人而言,是最完美的结局;面对杀人成性、野兽般的日寇,你的部下怎么办?城中的老百姓怎么办?方先觉将军和日寇讲和,我当时都想不通。回来以后,看了舆论的各种评说,回想起当时的状况,我认为方将军是对的。一个人在生死关头,勇于选择活着,难呐!我现在很佩服他。”
郝先生:“通过这一仗,倒增强了我们抗战到底的信心。”
万岚:“是,抗战以来,上海保卫战坚持了三个月,挫败了日寇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狂妄梦想。这次衡阳会战血战了四十多天!进一步证明了中国人民抗战到底的决心。”
郝先生:“在这四十多天里,打死了日寇一个中将,两个少将,歼敌四万多,真可谓战功卓著!”
郑记者:“更何况方先觉将军已于前些日子逃回重庆。说明他投降是假,保护军民免遭敌人涂炭是真。”
万岚:“衡阳失守后,日寇更加疯狂,福州、桂林、南宁都相继失陷,抗战更加艰难了。”
金菊端上“东安鸡”,笑着说:“两位,这是我们湖南东安的特产‘东安鸡’,请品尝品尝。新的一年开始了,抗战必有转机。大家说点轻松的话题吧。”
6。赣南万岚和金菊家(日/内)
【画外音:元旦过后,金菊生了一个女儿,取名梅儿。日寇向赣南进攻,全城百姓纷纷逃离家园。金菊和万岚又开始了颠沛流离的逃难生活。】
万岚和金菊在家里准备逃亡。
“上那去呢?”万岚自言自语。
金菊:“去长汀吧。我在湖南省党校的同学费鹏大姐现在在长汀银行工作,她丈夫是专员;去了也有个依靠。我先写一封信,让她在思想上也好有个准备。”
万岚:“好吧!长汀是东南的抗战根据地,就去那里。”
7。赣南去长汀路上(日/外)
数日后,万岚通过报社的同事帮助,搭乘一辆去瑞金的运货卡车离开了赣州。
金菊抱着刚过满月的孩子梅儿坐在驾驶楼里,万岚和其他搭车的人坐在车厢上。
天气寒冷,下过雨雪的路面结了一层薄冰。汽车在山路上艰难地爬行着。公路一侧是峭壁悬崖、一边是万丈深渊;拐弯处已有车辆翻进崖下,车毁人伤。
将近黄昏。司机为了赶到前面的一个小镇过夜,加快了车速。不料,卡车滑向了路边,右侧前轮悬空,车停住,没有继续下滑。
车厢上的人们纷纷跳下。
司机下车后,万岚爬上驾驶楼,在众人协助下,把金菊母女拽了出来。
司机喊到:“前面不远就到镇上了,大家自己走着去吧!”
8。山间小镇(黄昏/外)
孤立于群山环抱、峻岭入云的小镇,只有几户供路人吃饭的小铺,没有旅店。一下子拥来一车逃难的人们,难以容纳。
店主见金菊孩子太小,便在店堂地下铺了稻草,让母女有个安身之处。
9。山间小镇(晨/外)
第二天,早晨卡车司机甩下未给钱、靠关系上车的几个人,拉着花钱坐车的人,开走了。万岚和金菊被扔在山间小镇,陷入无奈之中。
10。山间小镇(中午/外)
中午,山间小镇上又来了几辆汽车。
金菊听到有一个司机操着长沙口音,便凑了上去,用长沙话说道:“同乡!我可以搭你的车吗?”
司机:“上哪去?”
金菊:“瑞金。”
司机:“就你和孩子?”
金菊:“还有我丈夫。”
司机:“看在同乡的面子上,行啊。”
金菊和万岚搭乘同乡的汽车离开了山间小镇。
11。瑞金,饭馆(日/内)
到了瑞金,找了一个饭馆,万岚请司机吃了一顿麻辣子鸡,以示感谢。
12。瑞金街头(日/外)
在街头,万岚打听一下东去的车辆,问一个司机:“到长汀去,得花多少钱?”
司机:“最便宜的车费也要花五十元一个人。”
万岚:“哎呀!实在是太贵了。”
13。瑞金一座文庙(日/外)
有上百人在这里逗留。金菊在庙里找一个僻静之处,奶孩子。
文庙前大街上,两个背枪的士兵在庙前向人群中寻视,在找人。
“金菊!金菊!”“有没有叫金菊的!”两个兵高声向人群喊着。
万岚示意金菊别出声,向两个士兵走去。从士兵的态度看,没有恶意。金菊抱着孩子也跟了过去。
金菊:“我是金菊,有什么事儿?”
士兵:“哎呀!找你们两天了,可算找到了。”
金菊:“你们是?……”
士兵:“费大姐让我们来接你们。请到银行门口吧,那里有运钞票的汽车,一起去长汀。”
14。瑞金去长汀的路上(日/外)
三口人坐在去长汀的运钞车上。一路颠簸,傍晚到了长汀。
15。长汀费鹏家(傍晚/外)
费鹏家在长汀专署後院。费鹏在家门口迎接金菊和万岚。
16。费鹏家(春节/日/内)
【画外音:费鹏在专署旁给金菊租了两间民房,安顿了下来。】
【字幕:1945年,春节】。
专员和费鹏设宴款待金菊夫妻二人。
席间,金菊说:“过完春节我俩应该工作了。”
费鹏:“不必挂心,专员已经安排好了。”
金菊:“太好了!”
专员:“金菊到长汀税务局工作。万岚呢,我这样想:抗战到了决战关头,到了最严酷的时期。宣传群众、动员群众,坚定抗战必胜的信心,舆论尤为重要。我们应该用舆论的光焰照亮黎明前的黑暗。万岚是不是重操旧业,到报社去工作。”
万岚:“没问题。”
专员:“现在长汀有各种报纸、杂志十余种,有《中南日报》——原名叫《汀江日报》,每日四版,还有副刊;还有新创刊的《民治日报》、《民生报》、《汀洲青年报》……你想去哪家?我去说。”
费鹏:“就去《中南日报》吧!发行量大,还有厦门大学名教授办的各种副刊,是东南地区影响最大的报纸。”
万岚:“就这么定了。我去《中南日报》。”
17。中南日报社(日/内)
万岚在中南日报社撰稿、校样……。报社内工作人员紧张、忙碌、认真地工作着。
【画外音:抗战时期的长汀是中国东南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活动中心,是人口较集中的大后方。1945年初,江西的百姓和机关学校迁来较多,一时间人口达十万之众。厦门大学、江西工业学校等大中学校的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