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庑┕遥ㄔ谧》糠矫嫠璧耐蹲蚀蟾乓蹲首芏畹模玻担ァ�
这些数字也说明公共工程和公用事业(公路、码头、运输、水、电力、学校、医院、政府建筑物)是十分重要的。即使在工业国家里,这一项所消耗的资金始终比用于制造活动的资金还要多。我们很想知道关于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这个比例如何变化的更多的情况,但是现有的数字不允许我们满怀信心地作出判断。有理由认为,在发展的头几十年中,这个比例是特别高的,以后逐渐下降。这是因为在发展的最初阶段,需要建立公用事业的基础,虽然也有必要花一些钱来维持、改善和扩大基础设施,但是以后这些开支比较起来可能不会像最初阶段那样多。这一看法与我们前面用以说明据认为同投资总额相比投资净额下降的趋势的看法是一样的。我们一会儿在说明与设备开支相比投资总额内建筑开支下降的趋势时还会遇到这个问题。再往后,作为某些经济学家提出的理由之一,我们还会遇到这个问题,这些经济学家预料,很发达的国家在它们积蓄的资金“成熟”时,要为这些资金寻找足够的出路将变得越来越困难。
公共工程和公用事业的重要性的另一个有趣的必然结果是与私人投资相比,政府投资的重要性。在那些政府将公用事业交给私人企业经营的国家里,政府的投资只占投资总额的一小部分——10%以下。然而,当公用事业收归国有时,这个比例就急剧上升,如果政府负责住房开支的话,它还会上升得更猛,更不要说对采矿业和制造业的投资了。许多欠发达国家决心将这些投资的责任接过来,结果发现所涉及的款项意味着政府开支大增,超过了它们的财力。
制造业和农业之间投资如何分配,这取决于这两项活动在经济中的相对重要性。在英国,农业在投资总额中只占5%,但是它只雇佣5%的人。在美国,投资的比例看来接近于8—10%。在每一个国家,人均国民收入的增长使制造业比农业发展得快,因为人们富裕了,他们购买制成品的数量比他们的食品消耗量增加得快。因此,必定会出现一种对制造业投资比例上升,对农业投资比例下降的趋势。此外,相对比例取决于一个国家的自然资源与其人口的比例,因为这反过来决定它是否人口过剩,是否必须出口制成品以换取粮食,或者靠出口初级产品以换取制成品能否繁荣。在日本或印度等人口过剩的国家,人们期望发展计划包括对制造业的比较大的投资,因为没有其它办法能使所有的人都就业,或者为进口粮食付款。而在缅甸或泰国等拥有充裕肥沃土地的国家,人们则期望那种提高人均农业产量的投资占优势。
最后,我们谈谈建筑、设备和增加股本之间资本形成的分配问题。我们先谈谈股本,因为这一项常常受到忽视。在任何时候,现有股本都占国民收入的三分之一到一半。因此,如果国民收入一年增加3%,那么股本需要增加的数额约为国民收入的1—1.5%,这可能相当于投资净额的12%。在制订发展计划时,这个大项的必要性常常遭到忽视,结果是原料和消费品的短缺现象变得更加严重,因而妨碍了产出的增加。
建筑和设备在固定资本形成总额中所占的相对份额的大小,取决于国家在公路、铁路、房屋和公用事业等方面已经具备的条件如何。在1951年,建筑所占的份额英国为48%,美国为56%,黄金海岸为59%,尼日利亚为61%。我们掌握的关于美国的数字可以追溯到1870年,它们已显示出同样的趋势:建筑业已从最初的大约三分之二的水平不断下降。英国的这个比例之所以异常低,其部分原因是由于近几年故意限制对公用事业的投资作为反通货膨胀的一种措施。在公路方面开支非常少,这就非常明显地反映了这一点。1952年,英国的政府投资(不包括公营公司和公用事业)只占固定投资总额的9%,而美国为16%。
建筑业的极大重要性并不是得到人们普遍理解的;许多人主要是从安装机器的角度来考虑资本形成的,而实际上它在更大的程度上是由这种或那种建筑结构组成的。在资本形成中,土木工程是主要行业,机械工程则比它落后一段距离。
这种情况会产生一些必然的结果,其中之一就是我们已经提出的论点,即阻碍迅速加快投资的真正的障碍是建筑业自我扩充的能力。另一个必然结果是,在经济发展的早期阶段,最需要资本的是公共工程和公用事业,眼下它们是不直接对外国私人投资者开放的;所以外国私人投资对欠发达国家的资本需求关系不大。但是我们将在第二节(三)中再回过来谈这一点。
为了表明下面这一点,我们所说的话已经够多的了,那就是本节中出现的任何数字在很大程度上都是推测性的,不存在应当期望某个国家遵循的典型的投资模式。尽管如此,即使考虑到各国之间理所当然地存在的重大差别,而且这些差别是可以解释的,这些数字也清楚地显示了某些典型的误解,仅仅由于这一点,它们也是有价值的。例如,它们表明了建筑业在资本形成中的重要性,股本的重要性,以及住房的重要性,由于忽视了这一点,许多发展计划失败了。在每一个国家,如果人们想制订投资计划,那就必须详细调查资源和潜力,这项工作是代替不了的;但是考察一下其它地方所发生的事情也是有益的,即使只是弄清楚某个重要项目没有遭到忽视也是好的。
'英'阿瑟·刘易斯《经济增长理论》
第五章 资本
第二节 储蓄
(一)储蓄的必要性
我们在前一节中确立的看法是,投资对经济的增长是必要的。由此,我们在被动的意义上可以说。储蓄是经济增长所必须的,因为要投资就必须进行储蓄。尽管如此,人们仍然要问,投资过程是否会自动创造所需的一切储蓄。因此我们不必为储蓄的数额担心,而集中力量进行投资。我们还可以进一步提出这样的问题,储蓄是否可能因破坏商品需求而抑制投资,所以鼓励人们花钱比鼓励人们储蓄要好。这些问题已经提出很久了,我们在详细分析储蓄的来源之前必须先谈谈这些问题。
在任何收入水平上,人们只能消费现有的那么多消费品。由于他们的收入来源于生产的消费品和投资货物,又由于他们只能购买消费品,所以他们必须把自己的收入中相当于已经生产的投资货物的价值的那一部分钱储蓄起来。从这个意义上说,人们的储蓄额始终与投资额一样多。然而,他们这样储蓄的数额,可能并不等于他们在那个收入水平上愿意储蓄的数额。如果他们希望多储蓄一些,他们就要减少消费品的开支;如果他们希望少储蓄一些,他们就将增加消费品的开支。无论是哪一种情况,他们的开支不会与消费品所产生的价值完全一致。如果人们希望自己储蓄的数额超过投资的数额,那么生产消费品的厂商就要亏本,因为他们作为成本付出的那部分收入就不会作为销售额回到他们那儿来了;如果人们希望自己的储蓄数额少于投资的数额,那么这些厂商就会赚取意想不到的利润。无论哪一种不平衡现象都会引起进行调整的运动。如果人们希望自己储蓄的数额超过投资的数额,那么亏本的厂商就会减少支出,收入和就业人数就会减少。如果反过来投资超过储蓄,厂商就会增加支出,因而收入增加。如果存在着可以吸收的闲散劳动力、土地和资本等资源,那么收入的这种增加也将反映在实际产出和就业人数的增加上。但是如果扩大产出所需的某些资源或所有资源都短缺,那么收入的增加将仅仅表现为价格的通货膨胀性上涨。
因此,这就是对储蓄是否有关系这个问题的答案。它确有关系。鉴于投资水平,如果人们的储蓄愿望过于强烈,物价就会下跌,如果他们的储蓄愿望不够强烈,那么就会出现这样的情况,要么产出增加,如果有这种可能的话,要么价格上涨。鉴于投资水平,人们同样有可能希望储蓄过多或过少。
在维多利亚时代人们的思想中,没有产生这些问题,因为人们不习惯于将投资水平看作是一种可以独立于储蓄水平的东西。按照他们对这个问题的看法,企业家将他们自己的或借来的储蓄进行投资。他们不能将并不存在的储蓄用于投资,一切储蓄金都自动地用于投资。因此,储蓄永远等于投资,投资的水平决定于储蓄的水平。由于维多利亚时代的人希望增加投资,他们就能集中心思改进刺激储蓄的办法。然而在我们这个时代,我们既认识到储蓄金不一定总是用于投资的(有些储蓄可能贮藏起来了),也认识到某些投资可能超过当前的储蓄额(人们可能将贮藏的钱拿出来或筹集额外资金用于投资)。因此,我们对决定储蓄的力量和决定投资的力量单独进行分析,并认识到任何时候都十分可能存在对当时的投资水起来说储蓄过多或过少的现象。
此外,当我们研究决定投资的力量时,我们看到了另一n种可能性,而大多数维多利亚时代的人都忽视这种可能性。这是一种理论上的可能性,即储蓄额的增加可能抑制投资,而不是像他们所认为的那样自动导致投资的增加。这种理论是基于这样一种假设,即社会资本与其消耗量之间的比率是固定的,因为如果情况并非如此,资本积累的速度可能比消耗增长的速度快,资本消耗的增长率的下降不一定会制止资本的增长率。资本与消耗的比率是固定的吗?不一定是固定的。
首先,生产消费品的工序的资本密集度可能比较高也可能比较低,作何选择在某种程度上取决于资本比其它资源便宜多少——也就是说取决于利率的水平。现在,进一步履行节约似乎会使利率下降,如果利率已经是很低了,那么下降的幅度不会很大,但是如果利率很高,那么下降幅度就会很大。因此,进一步履行节约可能会鼓励生产者使用资本密集度比较高的工序,所以可能为生产消费品而刺激资本的生产,哪怕消费品的需求量增长的比较慢也罢。这是一种理论上的可能性;限制消费量的增长朝一个方向拉,利率下降则朝另一个方向拉,所以最后会产生什么样的净效果,我们没有把握。也许更为重要的是,当我们问及消耗是什么意思时会出现什么样的情况。正如我们在前一节中所看到的,即使在富裕的工业社会中,固定投资总额中也只有大约30%的资金用于制造业和农业,因此与商店中的这些东西的消耗直接有关。大约60%被房屋、公用事业和公共工程吸收了,这些东西的需求量——或者无论如何是这些东西的投资需求量——与消费者目前在商店里的花钱水平并不是非常密切地相适应的,因为这些是期限很长的投资,从比较长远的观点来看,同所预期的需求量也是同样适应的。这些投资的资本密集度也是非常高的,资本—收入比率比制造业和农业的资本—收入比率高四五倍;由于这个原因,它们对利率的变动特别敏感。因此,进一步履行节约会减少对制造业的投资,同时对住房、公用事业和公共工程超比例增加投资,这看来是十分可能的。从理论上说,增加储蓄有可能抑制投资,但是增加储蓄同样有可能促进投资。
那些资本已经非常充裕因而投资动力微弱的国家,必须考虑储蓄水平过高的可能性,否则可能遇到长期缺乏投资机会的危险。是否存在任何这样的国家,这是可以争论的,因为甚至连最富裕的国家也在不断提高它们所期望的住房、通信、医院等的标准,并在发明新的消费品和新的生产方法,这些都需要新的资本。我们将在下面(本章第三节(四))讨论这些国家的问题。在欠发达的国家里,不存在这种危险。这些国家的情况正好相反,私人如能筹到资金,他们很愿意投资,此外,政府需要对公路、供水、抗洪、灌溉、电力、工厂、学校、房屋、医院等许多工程进行投资。对这种投资起限制作用的并不是没有需求,而仅仅是缺少储蓄来为这种投资提供资金。在这些国家中,将比如说占国民净收入12%的富有成果的政府投资计划保持几十年是可能的,但是人们只愿意储蓄4%或5%。因此,如果筹措资金来弥补储蓄和投资之间的差额,那么得到资金的人就会在消费者市场花钱过多,因而会出现通货膨胀的趋势。另一方面,如果人们比较自愿地进行储蓄,那就可能增加投资而不会发生通货膨胀。不管比较发达的国家的情况如何,妨碍到欠发达国家进行数额比较大的投资的因素是,目前人们太不愿意储蓄了。
现在,有些人认为,在这些国家,为了提高生活水平,进行投资是极其必要的,即使要付出通货膨胀的代价也要投资。
因此,必须继续进行分析,看一看如果在超过自愿储蓄的水平的情况下进行投资会发生什么情况。
一般说来,答案是货币收入将不断增加,直到它达到储蓄与投资相等的水平时为止。进行分析的目的是要发现这种平衡是如何达到的,需要多长时间,其间价格和产出会发生什么情况。
首先谈谈产出。我们必须将产出立即发生的情况同在适当的时候这个过程创造的新的资本货物开始产生效果时产出发生的情况区别开来。新的资本货物创造的产出是一样的,不论它们的资金来源于储蓄还是来源于新筹集的资金。它对价格的影响也是一样的,也就是它使价格下降。在这方面,对于目的在于创造有用的资本货物的通货膨胀与其它通货膨胀要作重要的区别。当通货膨胀的目的是为了把货物腾出来用于毁灭目的时,我们之中的大多数人都把通货膨胀与战争联系起来。这种通货膨胀会变得越来越严重,因为不断增加的货币供应量可能会面临不断减少的货物供应量。与此相反,创造有用资本的通货膨胀会自行消失,因为它们迟早会造成市场货物供应量增加。产出有多快和多大,这取决于以这种方式集资的企业的性质。如果一项建校计划用这种方式筹资,那么价格将长期上涨,当表现在离校学生人数增加的效果开始显示出来时,价格可能不会下跌很多。但是如果新的资金在乡村用于保护水源,实施只需要几个月的时间就可以建成、花钱很少而水浇地的产量可以翻一番的计划,那么价格将上涨很少,并将很快下降,下降的幅度会比上涨大得多。
记住下面这一点是很重要的,创造有用资本的通货膨胀最后会自行消失。尽管如此,分析一下在新资本产生效果之前的过渡时期所发生的情况也是重要的。在过渡时期产出发生什么情况,因此也就是价格发生什么情况取决于经济是否有闲散资金,这种资金很容易地被吸收来用于增加产出。在工业国,在发生衰退期间,工厂倒闭,工人失业。当投资增加时,因此有了工作做的人们用他们的一部分收入购买消费平,这就鼓励生产消费品的厂商生产更多的消费品,从而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所以这种螺旋形上升继续下去。可是在欠发达国家,情况就不同了。它们没有那种许多有用的设备闲着无用的工厂——或者就是有,为数也不多,甚至连最小的需求压力也会很快使产出达到极限。在其中有些国家——尤其是在非洲——失业的人也很少,这种失业者是指如果以目前的工资向其提供就业机会马上就能工作的人。其它一些国家——尤其在亚洲——则人口过剩,特别是在农村,但是没有与人口相应的设备。如果将更多的货币投入流通,那就会使农业和手工业的产量略有提高,但是很快这些行业的生产能力就会达到极限,进一步增加货币收入只会起到使物价上涨而不是使消费品产量增加的作用。
尽管如此,即使在由于缺乏生产粮食的土地或者生产制成品的机器而使消费品的产量无法提高的经济中,仍然有可能利用剩余劳动力来生产某些形式的资本,而不需将土地或设备从其它用途中抽回来。我们已经看到,大约50—60%的固定资本形成出现在建筑业中。现在有许多种建筑可以用手工进行,实际上不使用稀有的设备——从建造金字塔到19世纪中叶修建铁路大隧道的人类各项成就就是见证。剩余劳动力可以用来修筑道路,修建灌溉沟渠、蓄水池、房屋和其它许多种类的工程,无需减少任何其它东西的产量。其中有些工程,尤其是那些与农田用水或开垦土地有关的工程很快就能产生丰硕的成果。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有剩余劳动力的国家比没有剩余劳动力的国家优越,因为后一类国家不从生产消费品的部门抽回劳动力就不能增加它们的资本形成,而有剩余劳动力的国家则可以增加资本形成而不必在其它货物方面付出代价。
妨碍使用这种剩余劳动力的一个因素并不是缺乏固定资本,而是缺乏流动资本。如果向雇来挖灌溉渠道的工人支付工资,工人们将把他们的工资拿到市场上去花掉。货币需求量将源源不断地增加,而消费品的产量不会相应地增加。因此,价格往往会上涨。这种情况,加上需求量的增加,也会刺激消费品的进口,这对国际收支会产生不利影响。如果用严格控制进出口的办法来防止这些影响,其结果只会使国内流通的货币数量增加,从而增加对国内价格的压力。
这种价格上涨的前因后果是消费品从经济的其余部分转向新就业工人的再分配。这些新就业的工人原先以某种方式勉强餬口,也许是靠亲戚的接济过日子。现在他们境况好转了(否则他们大概不愿就业了),因此,别人的境况必定更差了,因为消费品的产量没有增加。所以价格的上涨仅仅代替了纳税,因为如果政府向整个社会征税,并用这些收入来支付开挖灌溉渠道的工人的工资,那么所得的结果是完全一样的,虽然价格没有上涨。是让通货膨胀还是征税,这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政治抉择。如果政府认为用通货膨胀的办法集资造成的政治困难少于征收同样数额的税所造成的政治困难,它们就用通货膨胀的办法。
在通货不膨胀或者不征税的情况下完成基建工程的另一种办法是,说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