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干姜芩连人参汤,干姜、人参、黄芩、黄连各三两。治厥阴病,本自寒下,医复吐下之,寒
格,更逆吐下。以中气虚寒,脾陷为利,相火升炎,而生上热。芩、连,清泻君相以
除烦热,参、姜温补脾胃以止吐利也。
《金匮》姜甘苓术汤,干姜、甘草各二两,茯苓、白术各四两。治肾着,身重腹重,腰重冷
痛,如坐水中,小便自利,饮食如故。以身劳汗出,衣里冷湿,浸淫经络,以犯肾脏。
肾位于腰,故腰中冷痛。苓、术,利水而泄湿,姜、甘,温中而培土也。
《伤寒》甘草干姜汤,方在甘草。治伤寒汗后,烦躁吐逆,《金匮》桂枝人参汤,方在
人参。治胸痹心痞,胁下逆抢心,理中丸,方在人参。治霍乱吐利,《伤寒》甘草泻心汤,
方在半夏。治伤寒下后,心下痞硬,干呕心烦,雷鸣下利,半夏泻心汤,方在半夏。治少阳
下后,心下痞满,黄连汤,方在黄连。治太阴腹痛,欲作呕吐,桃花汤,方在粳米。治少阴
腹痛,下利脓血,《金匮》大建中汤,方在胶饴。治心胸寒痛,呕不能食,胶姜汤,方在阿
胶。治妇人陷经,漏下黑色,温经汤,方在茱萸。治妇人带下,下利不止,皆用之,以温
脾胃而止呕吐也。
桂苓五味甘草去桂加干姜细辛汤,茯苓四两,五味半升,甘草、干姜、细辛各三两。治痰饮,咳逆
胸满。以中虚胃逆,肺气郁阻,是以咳满,姜、辛,破壅而降逆也。
《伤寒》小柴胡汤,方在柴胡。治少阳伤寒,咳者,去人参、大枣、生姜,加五味、
干姜。四逆汤,方在甘草。治少阴病,四逆腹痛,咳者,加五味、干姜。真武汤,方在茯苓。
治少阴病,腹痛下利,咳者,加五味、辛、姜,姜、辛、五味,善下气逆,而治咳满。
小青龙汤,方在麻黄。治伤寒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厚朴麻黄汤,方在厚朴。治咳
·
14 ·
卷一
而脉浮者,皆用之,以其下冲而降逆也。
火性炎上,有戊土以降之,则离阴下达而不上炎,水性润下,有己土以升之,则
坎阳上达而不下润。戊己旋转,坎离交互,故上非亢阳而不至病热,下非孤阴而不至
病寒。中气既衰,升降失职,于是水自润下而病寒,火自炎上而病热。戊土不降,逆
于火位,遂化火而为热,己土不升,陷于水位,遂化水而为寒,则水火分离,戊土燥
热而己土湿寒者,其常也。而戊土之燥热,究不胜己土之湿寒。盖水能胜火,则寒能
胜热,是以十人之病,九患寒湿而不止也。干姜燥热之性,甚与湿寒相宜,而健运之
力,又能助其推迁,复其旋转之旧。盖寒则凝而温则转,是以降逆升陷之功,两尽其
妙。仲景理中用之,回旋上下之机,全在于此,故善医泄利而调霍乱。凡咳逆齁喘、
食宿饮停、气膨水胀、反胃噎膈之伦,非重用姜苓,无能为功,诸升降清浊、转移寒
热、调养脾胃、消纳水谷之药,无以易此也。
五脏之性,金逆则生上热,木陷则生下热。吐衄呕哕、咳嗽喘促之证,不无上热,
崩漏带浊,淋涩泄利之条,不无下热。而得干姜,则金降木升,上下之热俱退,以金
逆而木陷者,原于中宫之湿寒也。干姜温中散寒,运其轮毂,自能复升降之常,而不
至于助邪。其上下之邪盛者,稍助以清金润木之品,亦自并行而不悖。若不知温中,
而但清上下,则愈清愈热,非死不止!此庸工之遗毒,而千载之奇冤,不可不辨也。
血藏于肝而原于脾,干姜调肝畅脾,暖血温经。凡女子经行腹痛,陷漏紫黑,失
妊伤胎,久不产育者,皆缘肝脾之阳虚,血海之寒凝也,悉宜干姜,补温气而暖血海。
温中略炒用,勿令焦黑。
■生姜
【本经】见干姜。
味辛,性温,入足阳明胃、足太阴脾、足厥阴肝、手太阴肺经。降逆止呕,泻满
开郁,入肺胃而驱浊,走肝脾而行滞,荡胸中之瘀满,排胃里之壅遏,善通鼻塞,最
止腹痛,调和脏腑,宣达营卫,行经之要品,发表之良药。
《伤寒》生姜泻心汤,生姜四两,人参三两,甘草三两,大枣十二枚,干姜一两,半夏半升,黄芩三两,
黄连一两。治太阳伤寒,汗出表解,胃中不和,干噫食臭,心下痞硬,胁下有水气,腹中
雷鸣下利者。以汗后中气虚寒,水谷不消,胃逆脾陷,土木皆郁。脾陷而贼于乙木,
则腹中雷鸣而下利。胃逆而迫于甲木,则心下痞硬而噫臭。甲木化气于相火,君相皆
升,必生上热。参、甘、姜、枣,温补中气之虚寒,黄连、黄芩,清泻上焦之郁热,
半夏、生姜,降浊气之冲逆,消痞硬而止哕噫也。
黄芩加半夏生姜汤,方在半夏。治太阳少阳合病,下利而作呕者。黄芩汤,方在黄芩。
·
15 ·
长沙药解
治太少之下利,加半夏、生姜,降胃逆而止呕也。
《金匮》生姜半夏汤,生姜一斤,半夏半升。治病人胸中似喘非喘,似呕非呕,似哕非
哕,心中溃溃然无奈者。以肺胃上逆,浊气熏冲,胸膈郁烦,不可名状。生姜、半夏,
降逆气而扫瘀浊也。
《伤寒》真武汤,方在茯苓。治少阴病,腹痛下利,呕者,去附子,加生姜足前成半
斤。通脉四逆汤,方在甘草。治少阴病,下利清谷,脉微欲绝,呕者,加生姜二两。《伤
寒》理中丸,方在人参。治霍乱吐利,吐多者,去术,加生姜二两,以中郁胃逆,故作呕
吐,生姜降胃逆而豁郁浊,善止呕吐也。
《伤寒》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方在吴茱萸。治厥阴伤寒,手足厥冷,脉细欲绝,
内有久寒者。以肝司营血,久寒在肝,营血冷涩不行。当归四逆补营血而通经脉,吴
茱萸、生姜,温寒凝而行瘀涩也。
新加汤,方在人参。治伤寒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桂枝汤加人参三两,芍药、生
姜各一两,以经络寒涩,生姜温血海而行经脉也。
《金匮》当归生姜羊肉汤,方在当归。治寒疝,腹胁痛,里急,并产后腹痛,寒多者,
加生姜一斤,厚朴七物汤,方在厚朴。治腹满痛,寒多者,加生姜半斤,生姜温中寒而止
腹痛,力逊干姜,然亦有良效也。
人身之气,清阳左升于肝脾,浊阴右降于肺胃。胃土冲和,气化右转,则辛金清
降,息息归根。壬水顺行,滴滴归源,雾露洒陈,津液流布,下趣溪壑,川渎注泻,
是以下不虚空而上不壅满。肺胃不降,则气水俱逆,下之膀胱癃闭,溲尿不行,上之
胸膈堙塞,津液不布,于是痰饮喘嗽、恶心呕哕之病生焉。生姜疏利通达,下行肺胃
而降浊阴,善止呕哕而扫瘀腐,清宫除道之力,最为迅捷。缘肺胃主收,收令不旺,
则逆行而病堙塞,生姜开荡堙塞,复其收令之常,故反逆而为顺也。本为泻肺之品,
泻其实而不至于损其虚,循良之性,尤可贵焉。
气盛于肺胃,而实本于肝脾,血中之温气,肺气之根也。阳气初生于乙木之中,
未及茂长,是以肝脾之气易病抑郁。生姜辛散之性,善达肝脾之郁,大枣气质醇浓,
最补肝脾,而壅满不运,得生姜以调之,则精液游溢,补而不滞。桂枝汤,方在桂枝。用
之于甘枣桂芍之中,既以和中,又以发表。凡经络凝涩,沉迟结代,宜于补益营卫之
品加生姜以播宣之,则流利无阻。炙甘草、新加汤、当归四逆汤皆用之,以温行经络
之瘀涩也。
■半夏
【本经】味辛平。主伤寒,寒热,心下坚,下气,喉咽肿痛,头眩胸张,
咳逆肠鸣,止汗。一名地文,一名水玉。生川谷。
·
16 ·
卷一
味辛,气平,入手太阴肺、足阳明胃经。下冲逆而除咳嗽,降浊阴而止呕吐,排
决水饮,清涤涎沫,开胸膈胀塞,消咽喉肿痛,平头上之眩晕,泻心下之痞满,善调
反胃,妙安惊悸。
《伤寒》半夏泻心汤,半夏半升,人参、甘草、干姜、黄芩、黄连各三两,大枣十二枚。治少阳伤
寒,下后心下痞满而不痛者。以中气虚寒,胃土上逆,迫于甲木,经气结涩,是以作
痞。少阳之经,循胃口而下胁肋,随阳明而下行,胃逆则胆无降路,故与胃气并郁于
心胁。甲木化气于相火,君相同气,胃逆而君相皆腾,则生上热。参、甘、姜、枣,
温补中脘之虚寒,黄芩、黄连,清泻上焦之郁热,半夏降胃气而消痞满也。《金匮》治
呕而肠鸣,心下痞者。中气虚寒则肠鸣,胃气上逆则呕吐也。
《金匮》大半夏汤,半夏二升,人参三两,白蜜一斤,水一斗二升,和蜜扬之二百四十遍,煮,分三服。
治胃反呕吐者。以脾阳虚败,水谷不消,而土木郁陷,下窍堵塞,是以不为泄利,而
为呕吐。胃以下行为顺,反而逆行,故名胃反。人参补中脘之阳,建其枢轴,白蜜润
下窍之结涩,半夏降上逆之胃气也。
《伤寒》黄芩加半夏生姜汤,黄芩三两,芍药二两,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半夏半升,生姜三两。
治太阳少阳合病,下利而作呕者。黄芩汤,方在黄芩。治太少之下利,加半夏、生姜,降
胃逆而止呕也。
葛根加半夏汤,葛根四两,麻黄三两,桂枝二两,甘草二两,芍药二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半夏半
升。治太阳阳明合病,不下利,但呕者。以阳明为少阳胆木所逼,水谷莫容,已消而在
下脘则为利,未消而在上脘则为呕。半夏降胃逆而止呕也。
《金匮》半夏干姜散,半夏、干姜等分。为散,浆水服方寸匕。治干呕、吐逆,吐涎沫。以
中寒胃逆,浊阴冲塞,肺气堙郁,淫蒸涎沫。干姜温中而下冲气,半夏降逆而荡瘀浊
也。
小半夏汤,半夏一升,生姜一斤。治心下有支饮,呕而不渴者。以饮居心下,阻隔胃气,
故胃逆作呕,而不觉燥渴。半夏、生姜,降逆气而排水饮也。
苓甘五味姜辛加半夏汤,茯苓四两,甘草三两,五味半升,干姜三两,细辛一两,半夏半升。治支饮,
昏冒作呕,而不渴者。以饮居心下,隔其胃阳,阳升则冒,胃逆则呕,半夏驱水饮而
止呕冒也。
越婢加半夏汤,麻黄六两,石膏半斤,甘草一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五枚,半夏半升。治肺胀,咳喘
上气,目如脱,脉浮大者。以中气虚滞,肺胃之降令素迟,一遇风寒,闭其皮毛,里
郁莫泄,胃气逆升,肺壅为热,是以咳喘上气而脉浮大。此为肺胀之病,即伤风齁喘
而为热者。甘、枣补其中虚,麻黄泻其皮毛,石膏清其肺热,生姜、半夏,降冲逆而
破壅塞也。
《伤寒》半夏散,半夏、甘草、桂枝等分,为散,白饮和服方寸匕。不能服散,水煎服。治少阴病,
·
17 ·
长沙药解
咽痛者。以阴气上冲,因致咽痛。半夏、桂枝,降其冲逆,甘草缓其急迫也。
《金匮》半夏厚朴汤,半夏一升,厚朴三两,茯苓四两,生姜五两,苏叶二两。治妇人咽中如有
炙脔。以湿旺气逆,血肉凝瘀。茯苓泻其湿,朴、半、姜、苏,降其逆而散其滞也。
半夏麻黄丸,半夏、麻黄等分,蜜丸。治心下悸者。以阳衰土湿,升降失政,脾陷而乙
木不能直升,则郁勃而为悸,胃逆而甲木不能顺降,则悬虚而为惊。胃土上逆,浊阴
填塞,心下更郁,经络壅涩,碍厥阴风木升达之路,是以心下悸动。《素问》:胃之大络,名
曰虚里,出于左乳下,其动应衣,即此谓也。惊原于魂气之虚飘,悸原于经气之阻碍。半夏降胃逆
而驱浊阴,麻黄开堙郁而通络路也。
人之中气,左右回旋,脾主升清,胃主降浊。在下之气,不可一刻而不升,在上
之气,不可一刻而不降。一刻不升,则清气下陷,一刻不降,则浊气上逆。浊气上逆,
则呕哕痰饮皆作,一切惊悸眩晕,吐衄嗽喘,心痞胁胀,膈噎反胃,种种诸病,于是
生焉,而总由于中气之湿寒。盖中脘者,气化之原,清于此升,浊于此降,四象推迁,
莫不本乎是。不寒不热,不燥不湿,阴阳和平,气机自转。寒湿偏旺,气化停滞,枢
机不运,升降乃反,此脾陷胃逆之根也。安有中气健运,而病胃逆者哉!
甲木下行而交癸水者,缘于戊土之降。戊土不降,甲木失根,神魂浮荡,此惊悸
眩晕所由来也。二火升炎,肺金被克,此燥渴烦躁所由来也。收令不遂,清气堙郁,
此吐衄痰嗽所由来也。胆胃逆行,土木壅迫,此痞闷膈噎所由来也。凡此诸证,悉宜
温中燥土之药,加半夏以降之。其火旺金热,须用清敛金火之品。然肺为病标而胃为
病本,必降戊土,以转火金,胃气不降,金火无下行之路也。半夏辛燥开通,沉重下
达,专入胃腑,而降逆气。胃土右转,浊瘀扫荡,胃腑冲和,神气归根,则鹤胎龟息,
绵绵不绝竭矣。
血原于脏而统于经,升于肝而降于肺,肝脾不升,则血病下陷,肺胃不降,则血
病上逆。缘中脘湿寒,胃土上郁,浊气冲塞,肺津隔碍,收令不行,是以吐衄。此与
虚劳惊悸,本属同原,未有虚劳之久,不生惊悸,惊悸之久,不生吐衄者。当温中燥
土,暖水敛火,以治其本,而用半夏降摄胃气,以治其标。
庸工以为阴虚火动,不宜半夏,率以清凉滋润之法,刊诸纸素。千载一辙,四海
同风,《灵枢》半夏秫米之方,治目不得瞑,在“邪客篇”。《金匮》半夏麻黄之制,绝无解者。
仁人同心,下士不悟,迢迢长夜,悲叹殷庐,悠悠苍天,此何心哉。
洗去白矾用。妊娠姜汁炒。
■代赭石
【本经】代赭。味苦寒。主鬼注,贼风,蛊毒,杀精物恶鬼,腹中毒,邪
气,女子赤沃漏下。一名须丸。生山谷。
·
18 ·
卷一
味苦,气平,入足阳明胃经。降戊土而除哕噫,镇辛金而清烦热。
《伤寒》旋覆花代赭石汤,方在旋覆花。用之治伤寒汗吐下后,心下痞硬,噫气不除
者,以其降胃而下浊气也。滑石代赭汤,方在滑石。用之治百合病,下之后者,以其降肺
而清郁火也。
代赭重坠之性,驱浊下冲,降摄肺胃之逆气,除哕噫而泄郁烦,止反胃呕吐,疗
惊悸哮喘,兼治吐衄、崩漏、痔瘘、泄利之病。
煅红,醋淬,研细,绵裹,入药煎。松软者佳,坚硬者无用。
肝脾下陷者忌之。
■厚朴
【本经】味苦温。主中风,伤寒,头痛,寒热,惊悸气,血痹,死肌,去
三虫。
味苦、辛,微温,入足阳明胃经。降冲逆而止嗽,破壅阻而定喘,善止疼痛,最
消胀满。
《伤寒》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桂枝、芍药、生姜各三两,甘草、厚朴各二两,大枣十二枚,杏仁五十
枚。治太阳伤寒,下后微喘者。下后中虚胃逆,肺金莫降,是以发喘。姜、甘、大枣,
和中而补土,桂枝、芍药,疏木而泻热,厚朴、杏仁,降逆而止喘也。《伤寒》:喘家作桂枝
汤加厚朴杏子仁。
朴姜甘夏人参汤,厚朴一斤,生姜半斤,甘草二两,半夏半升,人参一两。治伤寒汗后,腹胀满
者。汗后中虚胃逆,浊阴冲塞,是以胀满。人参、甘草,补中而培土,朴、半、生姜,
泻满而消胀也。
《金匮》厚朴大黄汤,厚朴一尺,枳实四枚,大黄六两。此即小承气汤,而分两不同。治支饮胸满
者。以饮居心下,肺胃郁阻,是以胸满。大黄破结而逐饮,枳、朴泻满而降逆也。
厚朴三物汤,厚朴八两,枳实五枚,大黄四两。此亦小承气汤,而分量不同。二方皆君厚朴。治腹满而
便闭者。以滞气抟结,闭塞不通。枳、朴行滞而止痛,大黄破结而开塞闭也。
厚朴七物汤,厚朴半斤,枳实五枚,大黄二两,桂枝二两,甘草三两,生姜五两,大枣十枚。治腹满痛,
发热,脉浮而数,饮食如故者。以外感风邪,经腑皆郁,经气不泄,故发热脉数。腑
气不通,故腹满而痛。甘、枣、桂、姜,达郁而解外,枳、朴、大黄,泻满而攻里也。
厚朴麻黄汤,厚朴五两,小麦一升,麻黄四两,石膏如鸡子大,杏仁半升,干姜二两,半夏半升,细辛二
两,五味半升。治咳而脉浮者。以中脘不运,皮毛不合,肺胃郁阻,浊气莫泄。麻黄发表
而散寒,小麦、石膏,清肺而润燥,朴、杏、半夏、姜、辛、五味,降逆而止咳也。
·
19 ·
长沙药解
大小承气汤、方在大黄。半夏厚朴汤、方在半夏。枳实薤白桂枝汤、方在枳实。王不留行散
方在王不留行。皆用之,以其降浊而行滞也。
厚朴苦辛下气,善破壅塞而消胀满,下冲逆而定喘嗽,疏通郁迫,和解疼痛,除
反胃呕吐,疗肠滑泄利,消宿食停水,调泄秽吞酸,止肠胃雷鸣,平霍乱转筋,下冲
消滞物也。
去皮,姜汁炒。
■枳实
【本经】味苦寒。主大风在皮肤中,如麻豆苦痒,除寒热结,止利,长肌
肉,利五脏,益气轻身。生川泽。
味苦、酸、辛,性寒,入足阳明胃经。泻痞满而去湿,消陈腐而还清。
《金匮》枳术汤,枳实七枚,白术二两。煎,分三服。腹中软,即当散。治心下坚,大如盘,边
如旋杯,水饮所作。以水停中脘,胃气郁阻,胆经隔碍,不得下行,痞结心下,坚硬
不消。枳实泻水而消痞,白术燥土而补中也。
枳实薤白桂枝汤,枳实四枚,厚朴四两,栝蒌一枚,薤白半斤,桂枝一两。治胸痹心痞,胸中满
结,胁下逆抢心。以胆胃上逆,胸膈填塞。枳、朴、薤白,破壅塞而消痹结,栝蒌、
桂枝,涤浊瘀而下冲逆也。
《伤寒》枳实栀子汤,枳实三枚,栀子十四枚,香豉一两。清浆水煎,分二服,覆令微似汗。治大病
差后,劳复者。大病新差,中气尚弱,因劳而复。浊阴上逆,中宫堙塞,经郁热作。
枳实降浊而消滞,栀子泻热而清烦,香豉和中而散郁也。
《金匮》枳实芍药散,枳实、芍药等分。为散,服方寸匕。日三服,并主痈脓,以大麦粥下之。治产
后腹痛,烦满不得卧。以产后血亡肝燥,风木克土,是以腹痛。肝脾郁结,则胆胃壅
塞,而生烦满。芍药清风而止痛,枳实泻满而除烦也。
栀子大黄汤,方在栀子。用之治伤寒下后,心烦腹满者,治酒疸懊憹热痛者,橘枳生
姜汤,方在橘皮。用之治胸中痹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