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爸爸一个苹果都没分到,妈妈只分了一个,只有姐姐分到了两个,而给自己
却剩下了 5 个。小红皱着眉头不知怎么均分这 8 个苹果。
小红分苹果遇到的困难,是由于她还不懂逻辑划分的知识。所为“划分”,
就是把一个大类分成若干小类。逻辑划分的要求是小类相加必须等于被划分
的大类;小类之间不能交叉重叠;每次划分只能有一个根据,不允许对一类
事物,在一次划分时使用不同的根据。如果违背了这些规则,就要犯“小类
相容”、“混淆根据”的逻辑错误。
请客变成了逐客
一天晚上,有位大老板在一座酒楼里请客。已经到点了,只到了三个人。
大老板心里很着急,自言自语地念叨着:“该来的不来”。三人中有一人听
大老板这么一说,皱起了眉头,很生气,站起来就走了。大老板一看有人走
了,更加着急,对其余两人说:“咳,不该走的走了。”这两个人一听也皱
起了眉头,其中一人立即站起来,也走了。大老板一看越发着急,一边指着
走的两个人,一边对着没走的那位客人说:“你看,我又不是说的他们。”
第三位客人一听这话,于是赶忙站起来。匆匆地走了。
这位老板为什么请客变成了逐客?这是因为他说的话不中听。听到他的
话,客人运用“换位法”进行合乎逻辑的命题转换,就推出主人不欢迎自己
的结论来了。第一句,“该来的不来”,主项与谓项一调换,就是“来的不
该来”。第二句“不该走的走了”,就能推出“不该走的不是不走的”,“不
走的不是不该走的”,甚至“不走的是该走的”。第三句“我又不是说他们”,
客人听了自然认为主人是在说他该走。
赖 帐
一位农夫的太太得了重病。农夫请医生来治病,但他又不想付医疗费。
于是农夫和医生达成了协议:无论医生治好了或治死了农夫的太太,农夫都
要付医疗费。
医生精心给农夫的太太治病,终因病太重,太太死了。
医生向农夫索要医疗费。农夫问医生:
“你把她治好了吗?”
“没有。”医生承认。
农夫又问:“那么,你把她治死了吗?”
“那怎么可能!”医生当然不能承认。
“那么,按着咱们事先的协议,我就不能付医疗费。”
医生无言以对,医疗费只好作罢。农夫为什么能赖掉医疗费?从逻辑角
度看,是农夫利用了具有相对特点的概念,钻了空子。协议中“治死”了人,
在医生看来,它的相关概念就是“没治好”人,他认为这二者是可以随意比
照和援例的。其实不然,这两者的相对关系是有其制约性的。医生不能承认
是他“治死”的就说明了这一点。
国王与囚犯
古代有一位国王,定了两种处决犯人的方法:绞刑和杀头。行刑前,国
王允许犯人说一句话,并根据这句话的真伪选择施刑的方式——如果犯人说
的话是正确的,他将被送上断头台;如果他的话是错误的,他将被送上绞刑
架。国王颇为自己的发明得意。可有一天,他的得意被一个囚犯的话粉碎了。
这个死囚在行刑前对刽子手叹道:“我一定会被绞死的。”这一句话倒使国
王犯了大难——如果把囚犯送上绞刑架,那么囚犯的话就是正确的,按国王
的原则倒应该送断头台。但如果把他送断头台,囚犯的话就是错误的,按国
王的原则又该将他送绞刑架。聪明的囚犯抓住了国王行刑办法中的破绽,只
用一个“二难推理”就难住了国王,国王无可奈何,下令免除该囚犯的死刑。
囚犯保住了性命。
名师与高徒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这句话的意思是说那些学生、徒弟们学成之后,
本领往往超过自己的老师。
古时欧洲有一个叫欧提勒士的人,向著名的学者普罗塔哥拉斯学习法
律。未学之前,两人订下合同:学生先付一半学费,另一半学费待毕业以后
再付,不过有个条件,就是欧提勒士第一次出庭必须打赢官司。几年后,欧
氏毕业,但他迟迟不肯出庭打官司。
老师收费心切,于是向法院提出诉讼,还提出一个二难推理:如果欧氏
这次官司打胜,那么按当初定的合同,他应该付我另一半学费;如果欧氏这
场官司打败,那么按照法庭判决,他也应付我另一半学费。名师出高徒,普
罗塔哥拉斯没料到亲自传授的诡辩术,竟被学生第一次出庭就用来反驳自
己。
欧氏针对老师的二难推理,提出一个完全相反的二难推理:如果这场官
司我打胜了,按照法庭判决,我不应付普氏另一半学费;如果这场官司我输
了,那么依照合同,我也不应付普氏另一半学费。所以,这场官司无论胜败,
我都不应付普氏另一半学费。
法官当场就被这场官司难倒了,无法做出判决。而普罗塔哥拉斯虽然没
得到另一半钱,却依然为有这样一个学生感到高兴。
在这场官司中,师生二人都运用了一个二难推理,使对方陷于进退两难
的地步,法官也被弄得无所适从。要判决就要依据协议;要依据协议,就要
涉及本案的判决,必然使法官陷入一种互为根据的恶性循环。但是逻辑上能
解决这个问题,逻辑上要求一个正确推理,前提必须真实,既然是打官司,
就必须以判决为依据,如果再根据协议,那么根据协议的前提就是假的。如
果师生按协议解决,再根据判决,那么根据判决的前提就是假前提。
死里逃生
从前,有一位哲人漂流到大西洋的一个岛国上。岛上立着两尊神像,一
尊称为“真理之神”,另一尊称为“错误之神”。
这个岛国有个骇人听闻的风俗,凡是漂泊到岛上来的外乡人,都要被杀
死,作为祭品。同样有一个神圣不可改动的规定:允许外乡人在被杀之前任
意说一句话,然后由法官来判定这句话是对的,还是错误的。如果是对的,
那么外乡人就在“真理之神”前被杀;如果是错的,那么外乡人就在“错误
之神”前被杀。
这天,岛上的法官当众向哲人宣布了岛国的规定,然后让哲人随便说一
句话。哲人思索片刻,大声说道:
“我必定死在‘错误之神’面前。”
法官听了哲人的话,一下子呆住了,他无法断定哲人的这句话是对的,
还是错,因此无法做出这位哲人应该在哪尊神像前被杀的决断。
在这里,哲人用自己的逻辑思维,构造了一个特殊的“悖论”,从而把
岛上的法官引入谬误和惑乱之中不能自拔。
设谜招亲
聪明可爱的少女鲍西娅,家资丰厚,父亲过世以后,她决定选一位如意
的郎君同她一起生活。
一天,来了许多求婚者。鲍西娅对大家说:
我这里有三只匣子,一只金的,一只银的,一只铅的。我的肖像就放在
其中一只匣子里。你们看,每只匣子上都写着一句话:
金匣子上写的是:“肖像在这个匣中。”
银匣子上写的是:“肖像不在这个匣中。”
铅匣子上写的是:“肖像不在金匣中。”
“请注意,这三句话当中只有一句话是真话。如果哪一位能通过这三句
话猜中我的肖像在哪个匣子里,那么他就将作我的丈夫。”
鲍西娅的话音一落,众求婚者即刻陷入沉思之中。继而,有的抓耳挠腮,
有的眉头紧锁,有的……
这时,一位逻辑学家非常自信地说:“尊敬的少女,我猜中了,你的肖
像在银匣之中。”
于是,鲍西娅一锤定音,当众宣布:“遵照先父的遗嘱,我现在就是这
位逻辑学家的妻子了!”
逻辑学家之所以猜中,是形式逻辑中的排中律帮助了他。金匣上写的“肖
像在这个匣中”,铅匣上写的“肖像不在金匣中”,这是一组互相矛盾的判
断。排中律指出:两者之间必然是一个真的,一个假的,第三种情况是没有
的。而鲍西娅又指出,三句话中只有一句真话。金匣、铅匣中已经有一句真
话了,那么银匣上的话肯定是假话,而银匣上的话是:“肖像不在这个匣中”,
那么,肖像肯定就在其中。
歌德让路
歌德是德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诗人,他的许多诗歌在当时就广为人们所
传颂。但在他生活的那个时代,也有人对他和他的作品怀有成见。
一天,他在魏玛公园里散步,在一条人行道上,迎面遇见一位对他的作
品提过尖锐的、带有挖苦性批评的批评家。两人面对面地停住,那位批评家
蛮横地喊道:“我从来也不给蠢货让路。”歌德则说:“而我正相反!”说
着满面笑容地让在一旁。那位批评家走过去以后更加气急败坏了,可他半天
也没有说出一句话。
歌德对那位寻衅污辱他的批评家,不仅表现出豁达的情操和高雅的风
度,而且只用一句话就对他进行了妙巧的还击。
批评家用了一个混合关系的三段论,即大前提——我从来不给蠢货让
路;小前提——你是蠢贷;结论——所以,我不能给你让路。他只说出推理
的大前提,小前提隐而不说,以不让路的事实来表明他的结论。歌德的推理
是:“而我正相反”,即凡是蠢货都给他让路;你是蠢货;所以,我给你让
路。歌德也只是说出了大前提,以让路的行动表明结论,省略的小前提则是
——你是蠢货。
伦琴的回信
现在我们的医院里都有 X 光科。X 光是一种光线,只要往人的身体一照
射,那么皮肤里面的骨骼和内脏就一目了然了。这件东西是医生的一个大帮
手、好帮手。这件东西造福人类,真是功德无量。
X 光射线也叫伦琴射线,它的发现者是德国科学家伦琴。有一天伦琴接
到一封信,信中说,我的胸腔残留着一颗子弹,需要用射线诊断部位治疗,
请您给我寄来一点射线吧。
伦琴在回信中写道:“实在对不起,我手头的射线刚巧用完了,况且邮
寄这种射线也太麻烦。我看还是请您把您的胸腔寄来好了。”
伦琴的回答是一种假言易位推理法。假言易位推理法就是通过变换假言
判断前后事件的位置而得出一个新的假言判断的推理方法。当然这种推理符
合逻辑形式,但是却不一定符合事实。
“流行感冒也是高尚的了”
俄国 19 世纪著名文学评论家赫尔岑有一次应邀出席了一位朋友的酒
宴。席间,他被轻佻的音乐弄得非常厌烦,不得不用手捂住耳朵。主人一见
赫尔岑这个样子,连忙解释道:“今晚宴会上演奏的全是俄国流行的歌曲,
你怎么会感到厌烦呢?”赫尔岑反问道:“流行的乐曲就一定高尚吗?”主
人听了疑惑地说:“不高尚的东西怎么能够流行呢?”赫尔岑听后,微微一
笑,说道:“那么,流行性感冒也是高尚的了?”主人哑口无言了,赫尔岑
说罢,便起身告辞了。
在这个故事中,赫尔岑对“凡是流行的东西都是高尚的”这个判断的虚
假性,采取了把它引入荒谬的方法,进行了有力的反驳。
砝 码
从前,国外某个城市有家面包厂,该厂制作面包需要的黄油,就由邻近
的一家黄油生产厂常年供应。
面包厂的老板听伙计们报告说,近来买到的黄油不知为什么斤两总不
足,影响厂里的生产计划。经过直接交涉,黄油厂不承认付货有任何问题,
于是面包厂老板就向当地工商管理部门告了一状。为了调节这起经济纠纷,
工商局长带着面包厂老板一同来到黄油厂。他们首先检查了黄油厂的秤,没
发现其他问题,只是拿不出砝码。工商局长对黄油厂老板说道:“卖东西的
秤没有砝码往出付货当然要出问题了。”黄油厂老板机智地应对说:“您瞧,
这不是砝码吗?”他边说边拿起面包厂生产的面包,“这就是我们厂的砝码,
每个 1 公斤,我在天平的这一头放面包,那一头放黄油,这样计量付货会有
什么问题吗?”工商局感到这件事挺奇怪,但似乎也明白了什么,不过,没
等他说话,面包厂老板却紧张地、难以为情地说:“没问题,没问题……”
砝码是确定的重量单位,以一定重量的砝码称了的面包和黄油是等值等
量的。等量的面包和黄油又可以互为砝码。聪明的黄油厂老板利用面包一砝
码一黄油三者之间的联系,用不足份量的面包做砝码卖黄油,引起矛盾,揭
开盖子,戳穿了面包厂的面包份量不足、坑骗顾客的行为。面包厂老板在事
实面前只能低头认错了。这位黄油厂老板的方法是成功地运用了寻找媒介思
考法。寻找媒价思考法是通过在两个事物之间寻找一个媒介物,并以此为过
渡,从而实现两事物间联系的一种思考方法。
马克·吐温的回答
美国有一个百万富翁,他的左眼球发生疾病,于是摘除后,装上了一个
价值昂贵的假眼。这只假眼确实装得好,以至于生人乍一看,谁也看不出是
假的。当然这是要花很多的钱了,不是一般的患者能做到的。所以这个百万
富翁十分得意,逢人就夸耀。
有一次,这个富翁碰到了作家马克·吐温,见面就问:“大文豪,您能
猜得出来吗,我的那只眼睛是假的?”
马克·吐温耐心端详了一会,便指着他的左眼说:“恐怕这只是假的。”
“真被他猜中了,难道我的假眼出现了什么破绽,让人一看便知?”这
个富翁有些惊异和不安起来,不断地问:“你怎么知道的?你的根据是什
么?”
马克·吐温既好气又好笑,他十分平静地回答说:“因为你这只眼睛里
还有一点点慈悲。”
马克·吐温运用“间接中的”思考法,达到了嘲讽富翁的目的。“间接
中的”思考法是指在思考过程中,考虑如何通过采取达到其他目的的手段来
解决所面临的问题。在这个故事中,马克·吐温回答问题的思路不是个直道,
如果是直道,应该从假眼装制上回答问题,但他从猜假眼中,另辟了蹊径,
引入了“慈悲”这一概念,似乎有恭维之意;但慈悲又与“假”相连,这“恭
维”就很耐人寻味了。
“你胜利了”
1939 年 10 月 11 日,萨克斯向罗斯福总统面呈了爱因斯坦等科学家的一
封长信,信上提醒罗斯福总统注意纳粹德国把核裂变理论用于军事目的的危
险,建议美国抢在德国之前研究原子能武器。
开始,罗斯福总统看不懂那艰深生涩的科学论述的信件,反应十分冷淡,
婉言推却了。后来,萨克斯利用第二天总统请他共进早餐的机会,给罗斯福
讲了一个拿破仑的故事:英法战争期间,在欧洲大陆不可一世的拿破仑,在
海上却屡战屡败。这时,一位美国的年轻发明家富尔顿,向拿破仑建议将法
国的战船砍掉桅杆,撤去风帆,装上蒸汽机,把木板换成钢。可是拿破仑却
想,船没有风帆能走吗?木板换成钢板,船能不沉没?拿破仑眉头一皱,把
富尔顿轰了出去。历史学家在评论这一历史时认为,如果拿破仑稍动一下脑
筋,郑重考虑一下富尔顿的建议,19 世纪的历史就得重写。罗斯福听后沉默
了几分钟,然后取出拿破仑时候的法国白兰地,斟满了杯子,递给萨克斯说:
“你胜利了。”
显然,萨克斯这位总统私人顾问,运用类比论证法,说服了罗斯福总统,
批准了“曼哈顿工程”。类比论证法是根据两个或者两类对象在一些属性上
的相同或相似,推论出它们在其他一些属性上也相同或相似。萨克斯用拿破
仑对改制木帆船为铁甲舰的建议置之不理,而使他的海战屡遭失败的历史教
训,同当时研制原子弹进行类比,由于这两者有相同的属性,就使罗斯福总
统看到了制造原子弹的意义。可见,萨 克斯对类比论证的运用是多么的成功。
耳环与项链
很多人看过《尼罗河上的惨案》这部电影。这是根据英国著名侦探小说
女作家阿加莎·克里斯蒂的原作改编的。克里斯蒂写过几十本畅销的侦探小
说,她的名字,几乎家喻户晓。
有一天晚上,克里斯蒂应邀参加一个晚宴,直到凌晨两点才结束。回家
时,她一个人走在又长又冷清的大街上。突然,从一根电线杆背后,冲出一
个高个子男人,手持一把尖刀,向克里斯蒂扑了过来。
克里斯蒂问:“你想干什么?”
强盗说:“想要你的耳环。把它们摘下来!”
克里斯蒂紧锁着的眉头舒展了,她努力用大衣的衣领掩住自己的项链,
同时,用另一只手摘下自己的耳环,一下子把它们扔在地上,气呼呼地问:
“拿去吧!现在我可以走了吗?”
强盗见她对耳环毫不在乎,只是试图要保护住那串项链,就说:“把你
的项链给我!”
克里斯蒂说:“先生,这一点也不值钱,给我留下吧。”
强盗说:“废话,快点!”
克里斯蒂的手颤抖着,不情愿地摘下了自己的项链……
当强盗一走,她拾起了地上的耳环。其实。刚刚她用衣领掩住项链,后
来扔下耳环,全是做给强盗看的。她那条项链只值 6 英镑,而那副金耳环却
值 980 英镑。
克里斯蒂运用了欲擒故纵思考法,保住了价值昂贵的金耳环。欲擒故纵
思考法是指为了实现自己预定的目标,故意造成一种假象,麻痹对方的警惕
性,使之放松戒心,从而回避主要的或重要的问题,乘机达到一定的目的。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纵”后必须“擒”回来,因为“纵”仅仅是手段,是做
给人看的表面文章,而把它“擒”回来才是实质,才是目的,否则,损失就
大了,就失败了。
三个裁缝
在伦敦的一条商业街上,住着三个裁缝。有一天,一个裁缝在他的裁缝
店的窗里挂出了一块招牌,上面写着:伦敦最好的裁缝。另一个裁缝看到了,
不甘示弱,也在同一天挂出了招牌。招牌上用大字母写着:英国最好的裁缝。
第三个裁缝看了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