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供养。若蒙应允,当备厚礼宝物酬谢;若不洽舆情,我等带重兵而来,当不惜生命,以兵夺舍利。’
拘尸国国王,听罢使臣之言,便对朝臣说:‘今世尊于我国境内入灭,是我国的祥瑞,舍利自当由本国留存,岂能舍弃,任令外流他国?若诸王以兵相挟,孤亦有强兵猛将,能保圣物不失。不知诸卿见解若何?’
朝中大臣,议论纷纭,许或不许,莫衷一是。
及后,一位年老大臣,对大王说:‘佛陀住世,常教众生多行布施、慈心不杀,现在怎可为舍利之事,令各国兵戎相见、生灵涂炭呢?若为争夺舍利而起兵事,实害天地之和,令世尊不悦,是对人天导师很大的不敬。因此,宜与诸王平分舍利。’
大王闻言,觉得有理,便息独占之心,把舍利共分八份,自取其一,余下者悉送各国王,让带回本国,立塔供奉。
以此因缘,佛陀的舍利,便分藏于各处。
(十三)结集圣典的号召
佛陀灭度后,很多已证阿罗汉果的弟子,迅即自弃色身,神识不复住世,随世尊入灭。
诸天的天王天众见佛陀舍世间入灭,心已惋惜悲痛,又见诸得道比丘自弃色身,于英年入灭,遂生讥议,叹惜地说:‘如来出世,万千劫难遇。成道之后,辛勤弘法,培育后学,使弟子证道无数,才于老迈之年、色身不堪用之际,始行入灭。诸大弟子,深受佛恩,不思弘法报佛恩,却贪图涅槃解脱,急舍世间,岂非令如来圣教,顿成灰烬,真枉如来应世一场了。’
这时,尊者摩诃迦叶知道诸天的意思,即对诸尊者说:‘各位同修,无量诸天,都在讥议我们,虽深受佛恩,证得道果,却不思弘法度众,如来一旦入灭,便纷纷涅槃,致令圣教频于绝灭。我们实不应如是急于入涅槃、享圣乐,宜结集世尊所说法,令圣教能流传于世,救度有缘。’
众尊者听罢都点头称善,遂发心结集三藏圣教。
这时,迦叶尊者问圆满比丘:‘有多少位已证阿罗汉果的同修正在前来此处,可以一齐结集呢?’
圆满闻言,即于静处入定,于定中观察,见有四百九十九阿罗汉,从四方而来,独欠牛主尊者。于是,从定中起,把观察所得报告迦叶。
迦叶听罢,便对圆满说:‘有劳同修到牛主尊者之处,告诉他僧团有要事,务请即时到来议事。’
圆满受托,便即入深定,以其定力隐没于僧团处,出于牛主尊者之所,告以僧团结集之事,请立即偕同前往.
牛主尊者对圆满说:‘有智慧的人,心不放逸,因此能修各种善法,不致一事无成便被无常吞噬了光阴和生命。我在世上应做的事,全都做完了;敬爱的导师亦已经入灭,我理应舍此俗世,追随大师,就好像小牛追随著大牛一样。’
‘同修,我向你敬礼道别了。’
说罢,便升上虚空,现种种光芒,然后化火焚身,自取灭度。
圆满无奈,只好持牛主舍利于钵中,复入深定,从牛主涅槃处没,出于僧团集合之所,报告一切。
这时,摩诃迦叶,即向众尊者说:‘世尊入灭后,众多阿罗汉,已随世尊入灭,圣者已所余无几,务请各位同修,结集圣典未完之前,切勿效牛主造次入灭,宜广为天人结集,作种种利益事。’
在场的阿罗汉无不表示赞同。于是,便齐心合力,共议结集圣教之事,再无一人,妄想入灭。
(十四)五百阿罗汉结集于王舍城
参加结集的比丘到齐后,摩河迦叶便对阿尼卢陀尊者说:‘同修,请看看如今在此聚集的比丘,有没有仍未断贪嗔痴、尚未证圣果的凡夫呢?’
阿尼卢陀尊者听罢,即入四禅,观察诸比丘的根器灵光,然后出定,对迦叶尊者说:‘同修,我于定中观察,知道聚集此处的比丘,皆是梵行清净,所作已办,此生完结、便不须再受生的阿罗汉,惟阿难—人,尚未离欲及诸世间烦恼,未证道果。’
摩诃迦叶心想,阿难亲近世尊至久,多闻第—,若是结集圣教缺少了他,是—件非常可惜的事,但是他凡心未尽,容他结集,则于圣教权威有损,必要鞭策于他,使他早日成道,才能一同结集。
于是,尊者呼唤阿难到跟前,说道;‘阿难师弟,你追随世尊的时候不少,听佛说法最多,鲜有同修能及。只可惜只能信解,不能行证,尚与凡夫无异。僧团只容许得道的同修参加结集圣教,以你凡夫—名,是没有资格参与的。僧团现在没有需要你的地方,你现在可以离去了。’
阿难听罢迦叶摈弃之言,即惶恐颤栗、羞愧无地,失意地独自离去。
这时,诸天王见迦叶尊者催迫阿难甚急,心中欢喜,彼此对曰:‘阿难今受如此淩逼,必定发奋图强,疾得圣果。这样看来,如来圣教,必能住世。’
痛失良师于前,复遭僧团摈弃于后,对阿难的心灵,起了很大的冲击,使他深觉诸行无常、时光飞逝。若不赶快修行,一辈子过去了,仍是—无所成,为人耻笑。
想到这里,他便步向离王舍城不远的幽静村落,依世尊所授之行法,日夜精修禅定,开拓自己的灵力。
信念坚定、求道心切的阿难,很快便能进入极深的定境,证得阿罗汉果,此时,他才知道师兄的苦心。于是,他便急到王舍城,与各同修共商结集之事。
迦叶等阿罗汉,从定中得知阿难已经证得圣果,欣慰非常,遂远迎阿难,邀请加入结集的行列。
这时,王舍城的城主,已经深信佛法,获悉尊者们要结集三藏,便于王舍城中,择—幽静之处,供应饮食卧具,及一切所需,令无匮乏,好让他们能安心结集。
这样,五百阿罗汉便为圣教在王舍城作佛教第—次的结集。
(十五)经、律、论三藏的结集
迦叶尊者于是召集五百阿罗汉,对他们说:‘阿难亲近世尊至久,多闻第一,今能持法证果,若要结集世尊说法,再没有比他更适合了。’
‘今请阿难把世尊说法,逐一背诵。请各同修详加谛听,逐一勘定。要与佛所说无忤,始得结集为经藏。’
在场的阿罗汉,各点头称善。遂于阿难诵法之后,详加研讨订正,补充核对。由大众认可之后,才列入经藏。
经藏结集完毕,迦叶便再请持戒第一的乌婆尼尊者,结集僧伽的戒律,以便各出家在家的弟子遵守。
所有戒律同是在各尊者核对无误之后,才由大众认可,列入律藏。
迦叶心想,众生钝根智小者甚多,若只依经文诵读,恐能解佛法深义的甚少,必要在艰深之处,详加论释,始能把真义传世。
于是,迦叶复召集各阿罗汉,把经中各艰深难懂之处阐述论释,使后学易于掌握。
所有论说,亦是在研讨核对、与佛说无悖后,才由大众认可,列入论藏。
三藏圣教,就是这样结集成功了。
这时,结集的领导人摩诃迦叶,便对僧团说:‘如今,我已结集圣教,亦于定中观察,知如来正法,必能久住于世,广利人天。’
‘我在世修行,应办之事,悉已办妥,留于尘世的因缘已尽,现在是追随导师、住于涅槃的时候了。’
‘我灭度后,你们应善护持佛法、教化人天,使如来所授解脱之法,能弘扬于各处,始不负如来所望,不枉结集之辛劳。’
迦叶说罢,便即入石室,右胁而卧,入无余涅槃。
经论节录
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维摩经》)
无有定法,如来可说。何以故?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金刚经》)
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金刚经》)
诸法假名而有,故曰假名。是义云何?发名论法,法如幻化,非有非无,亦非非有,亦非非无,无一定相可以自别。以名呼法,法随名转,方有种种诸法差别,假名故有。是故诸法,说为假名。(《大乘义章》)
一切法从本已来,非色非心,非智非识,非有非无,毕竟不可说相。而有言说者,当知如来善巧方便,假以言说,引导众生,其旨趣者,皆为离念,归于真如。(《大乘起信论》)
若取法相,即著我、人、众生、寿者。若取非法,即著我、人、众生、寿者。是故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以是义故,如来常说,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金刚经》)
佛法—解脱的原理和行法
(原理篇)
净行法师編著
第一章 佛法的内容
第二章 分别真理与错谬的四法印
第三章 法界的缘起
第四章 物质宇宙的生灭
第五章 生命的轮转
第六章 有情生命与‘无我’
第七章 佛教的心理学
第八章 业力
第九章 三界六道的生死轮转
第十章 魔
第十一章 在解脱道上的行者
第十二章 如来的种性
第十三章 涅槃解脱的状态
原理篇
第一章 佛法的内容
(一)佛法所解说的是什么呢?
善男子,佛法所广为解说的,是宇宙与生命各种生灭现象的原理,及众生能如何随顺驾驭这些原理,创造自己及环境,争取最大的智慧、力量与解脱。
因此,它博大精深的原理,超越了世间种种科学与哲学的范畴;在解脱境界的平等与殊胜上,更绝非一般只懂崇拜神祇求福的外道所能想像了。
佛法解说了宇宙万有的缘起如何生?如何灭?
它解说了生命出现的原理如何变现?如何生死轮转?
它解说了众生苦恼的来源,及如何能彻底地把这些苦恼源头堵塞?
它解说了无量的修行法门,指导众生该如何灭去苦因、疾得乐果?
佛法最终的功用,就是除去众生对虚妄不实的执著,觉醒他心中所藏的佛性,使此佛性能壮大成熟,令众生能过著真正醒觉、不执虚妄的自由解脱生活。
善男子,佛性就是成佛之种。它藏于一切众生的心中,能作不可思议的妙用,能起无限的智慧、力量与解脱。
众生的佛种成熟圆满,能以佛心代替妄心,便是他成佛的时候了。
但是,颠倒的众生不知心中有佛种,不知佛种的大能妙用,不知反观于内,把它开拓壮大,却远离唯一真实的佛性,迷失于外境的虚妄里,在客尘中打滚,任由妄心不断造业,不断轮转于生死海中,受种种业报,永不得解脱。
善男子,就是这缘故,佛法所著意弘扬的,不是俗世知见的世间法,却是导致身心解脱、成熟佛种的出世间法。
出世间者,并非指在空间上出离世间,却是指超越世间的苦恼束缚,进入一个解脱的境界。因此,觉者身虽仍住于世间行种种俗事,心却能常住于解脱之出世间中。
诸佛世尊皆以弘扬此出世间解脱法为因缘 ,出现于六道种种恶世之中,点化有缘,普度有情,令离苦得乐。
(二)对佛法所应采取的态度
善男子,佛法的用途在于解除众生的烦恼和束缚。若是学佛者执著它,视为教条,不知变通,拘泥不化,它便会成为另一种束缚,不但对解脱无助,反会妨碍解脱的增长,使事倍功半,令许多气力白费。
为什么呢?
因为佛法就好比一条用来渡海的船,作用只在把旅客载至彼岸。到达之后,旅客便应离船上岸,不应执著渡船不舍了。
若执著佛法,就好像已渡海的人,对渡船起了颠倒的爱著,迷恋著渡船的本身不愿离舍,不肯上岸,只满足于逗留在船上漂泊。
这样,又怎能发挥渡船的功用?又怎能继续旅程,到达目的地呢?
同样的道理,执著佛法的本身为目的,不把它视作工具的人,就只会迷失于经典的方便比喻里,为文字所累,自加束缚,不解密义,难见真理,更遑论活学活用了。
佛法无量法门皆是方便,是盲人的仗、载人渡海的舟。若固执不舍,不知因时制宜,用功便只属徒劳,并无解脱可言、智慧可说了。
佛陀弘法于世,必赖世间言语,但是佛法一落于世间言语,便起相对,再不是绝对的真理、纯净无瑕的法了,因为,出世间的真理,不是世间桎梏的语言文字所能诠释得十足清楚无误的。
因此,种种说法皆是方便,在最高的智慧观察底下,一切以言语传达的佛法皆是虚妄,并非纯然无垢。
但是,从这些比喻施设,可以看到真理的端倪;假善巧方便,可导入亲身体证、言语难宣的境界。
就是这缘故,一切众生若执著经义和圣者的方便说法,墨守拘泥,不知变通,就好比盲人拿了手杖,不用来走路,却用来玩赏珍藏,或渡海的人不登彼岸,却与渡船依依不舍,甘于与它在海上漂泊一样,行止愚痴可笑,终难望证得智慧解脱。
学佛的人若要有所成就,必须抛弃一切成见,不偏执于一门;善用一切方便,却不为它们所系缚。如此,始能证佛法之真髓、解脱之极致。
(三)于学佛修行无益的戏论
善男子,有一次,释迦牟尼佛的徒儿鬘童子尊者,在僻静处静坐修行,心中起了一些念头,令他感到非常迷惘。
他所想的,是一般爱好思想竹旳人都曾想过的问题。
在他心中起伏的念头是几个问题。他在想:
“世界是永恒的?还是不永恒的呢?”
“世界是有限的?还是无限的呢?”
“灵魂和肉体是同一物?还是两回事呢?”
“得道的圣者死后,肉身继续存在?还是不再存在呢?”
“圣者死后,会不会既存在也同时不存在?还是既不存在,也非不存在呢?”
他想了许久,都想不通,心中非常懊恼,便自言自语道:“这几个问题,世尊总是不解释,只把它们搁置一边,到有人提出的时候,又把它们摒弃。”
“这些是困扰了我很久的问题,是宇宙的根本问题,若是世尊没法子解释清楚,打开我的疑团,我留在他身边修行也没有什么用处了。”
“我现在就要去问他这几个问题,若他答不出,我就要脱离僧团,再过在家的生活。”
已经傍晚的时分了,鬘童子仍然独自走向世尊的居所。见过世尊,行礼已毕,便恭敬地坐在一旁,坐定后,便向世尊道明来意,列举他的疑问:
“若是世尊觉者也不能解答这几个问题,我在此继续修行,也注定没有什么成就的了;明早我便会收拾一切,离开僧团,再过在家的生活,不再修行什么了!”
“现在就请世尊老老实实回答我的问题吧!”
佛陀听罢徒儿生气的说话,便和蔼地说:“鬘童子,我从来有没有向你说过:‘来吧!鬘童子,到我的座下来修习梵行,我会为你解答世界是否永恒等那几个问题’呢?”
“没有呀,世尊。”
“那么,鬘童子,骄慢的人呀,你在生甚么人的气呢?鬘童子,不论是谁说这样的话:‘我不愿在世尊的座下修行,除非他能为我解释清楚世界是否永恒等那些问题’,这人在未能清楚满意之前,就要死掉了。”
“为什么呢?”
“因为这人就好比一个中了毒箭的人,在亲友找到医生替他诊治的时候,不好好地让医生为他治疗,却骄慢地对医生说:‘我不要你把箭取出来,不要你给我解毒疗伤,除非你能解答我以下的问题:伤害我的人属于什么阶级呢?名字叫什么?身材怎样?是那里的人氏?他用的弓是什么做的?弦又是什么做的?他用的箭,箭杆是什么做的?箭翎是那种鸟的羽毛?箭镞的样子怎样?医生,你若不能给我一个满意的解释,我决不让你给我疗伤。’鬘童子,那人还没有把这些问题搞清楚,他已经毒发死掉了。”
“同样的道理,一个人未搞清楚你所提出的那些问题之前,便把时光浪费殆尽,再没有时间修习梵行了。”
“修习梵行,建立解脱,不在于肯定或否定你所提出的问题。”
“不论世间流行的臆度是怎样?肯定的或是否定的?都不能倚靠它消除人间的苦痛。”
“消除痛苦,建立解脱,才是梵行的目的。”
“我为什么不去解释你这些问题呢?因为它们与解脱无关。”
“鬘童子,我要解释的又是什么呢?”
“我要解释的是怎样才能止息苦的生起?”
“我要解释的是怎样才能建立解脱?”
“从梵行可以建立解脱,从解脱可以得到无限的智慧和力量,到那时,一切的智慧尽在心中,又何愁解释不了你所提出的区区几个问题呢?”
鬘童子听毕世尊这番话,便为刚才的失态感到羞惭,继因郁结已通而满心欢喜,向世尊谢过后,便欢天喜地地离去,继续他的梵行努力了。
善男子,很多众生都喜欢在一些心性发展尚未能应付的问题上浪费时间,在可切实修行、增加身心解脱的地方却不下功夫,以致苦闷郁结,不但不得解脱,反增添愁苦。
善男子,一切不能导致解脱的辩论都是戏论,不值得学佛的人费神讨论。
(四)学佛对行者能起的改变
学佛的人会有什么改变呢?
善男子,学佛的人于理解佛理之后,若能身体力行,便能即时领会学佛带来的灵净化,让身心得到从未曾有的清凉解脱感受。
了解佛法的人,可以随顺佛法的原理,创造环境,开拓自己的生命,化苦恼为快乐,化束缚为解脱。
但是,不懂佛法的人,却时常生活于颠倒之中,随波逐流,对自己的前途际遇不能自主,难得恒久的安乐。
善男子,学佛是得一切乐、离一切苦的唯一方法。佛法有无量法门,能普合上中下根性的众生。众生不论贤愚、种族,皆能从佛法中悟道、证道、有所受益。多耕耘便多收获,努力绝不白费。
世间一切的苦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