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对神的信仰(年份)
1914
1933
1998
个人相信(%)
27。7
15
7。0
个人不相信(%)
52。7
68
72。2
怀疑或不可知(%)
20。9
17
20。8
对永生的信仰(年份)
1914
1933
1998
个人相信(%)
35。2
18
7。9
个人不相信(%)
25。4
53
76。7
怀疑或不可知(%)
43。7
29
23。3
4、20世纪几位转向为神学家的科学家的观点
自己也曾是科学家而后热衷研究宗教的麦克格拉思对20世纪从科学家转向神学家的5位学者伊安·R·巴伯、查尔斯·A·库尔森、阿瑟·皮科克、约翰·波尔金霍恩、皮埃尔·泰亚尔·德·夏皮尔的情况作为科学与宗教关系的个案进行了考察5。
伊安·R·巴伯于1950年在芝加哥大学获得博士学位,第一个学术职位是在密歇根卡拉马祖学院担任物理学教授。由于对宗教的强烈兴趣,到耶鲁大学专修了神学并取得神学学士学位。他在不同的岗位上工作了很多年, 其中包括在明尼苏达德卡尔顿学院担任神学系主任和物理学教授,最终成为这个学院的一个有关科技与社会讲座的教授。他在1966年出版了《科学与宗教的若干问题》,1990年出版了《科学时代的宗教》。巴伯的宗教观点主要是抛弃了上帝万能的传统说法。他认为,上帝不具有强迫能力只有说服的能力;上帝为了创造美好利益而行动,却不能阻止邪恶的产生。在理解进化论上,巴伯论证进化的过程受上帝的影响,但不是由上帝指导,也就是说上帝影响进化的过程朝向善,却不能一丝不差地独断进化采取什么方式。
英国科学家查尔斯·A·库尔森在数学、物理和化学领域都有建树。1947年,他被任命为伦敦国王学院的理论物理学教授,1952年又成为牛津大学的数学教授,1972年成为牛津大学首位理论化学教授。他出版过《原子价》和《分子的形状与结构》等多部科学着作。库尔森出版过关于科学与基督信仰的两部着作《科学时代的基督教》和《科学与基督教信仰》。库尔森反对“缺空中的上帝的存在”,所谓“缺空”是指科学不能解释的地方,就用上帝来填充,好像上帝活在缺空中一样。他认为,《圣经》对于创造的叙述指向了宇宙拥有的一切,论证了一种有意义的、有秩序的方式,它能够被自然科学被发现,正是在这里科学与基督教明显地聚合起来。库尔森论证上帝就在这个世界那些鲜明可见的美与秩序之中。
阿瑟·皮科克1942年进入牛津大学学习化学,并跟随1956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欣谢尔伍德完成了博士论文的研究。获得博士学位后,进入伯明翰大学担任物理化学讲师。皮科克通过学习这所大学开设的神学课程,发展了自己对基督神学的兴趣。他后来先后担任剑桥大学克莱尔学院院长和牛津大学一个关于科学与宗教关系的研究中心的主任。他的科学与宗教方面的主要着作有《创造与科学的世界》、《科学时代的神学》和《上帝与科学:追寻基督教的可信性》。皮科克相信基督教神学需要对现代科学所提出的挑战做出反应,他认为科学与神学都旨在描绘真实,都使用模型这种形而上的语言进行描述,而模型是“部分的(无论是科学还是宗教对真实的知晓总是有限的)、适宜的(这些模型能够使我们理解它描绘的真实)、可修正的(无论是科学还是宗教都需要修正了的知识的积累而修正)和必然的(通过模型间接地把握真实是必然的)”的手段。
约翰·波尔金霍恩的专业是理论物理学,他后来成为剑桥大学的数学物理学教授。他曾担任过一段时间牧师,1989年成为女王学院的院长直至退休。他的科学与宗教方面的着作有《世界是怎样的》和《科学与创造》。在波尔金霍恩看来,自然神学也许是科学的世界与宗教的世界之间最为重要的桥梁。他强调现代科学最有意义的收获之一是它阐明了世界的秩序。它揭示了一个可理解的、精巧的均衡结构,这就提出了超越科学的问题,导致出一种精神上的动荡疑惑,这种动荡只有通过适宜的解释才能解释。波尔金霍恩认为,宇宙秩序奠定了基督教对上帝的信仰的基础,而导致宇宙秩序如此的精巧和复杂的均衡必然存在着一系列紧密相连的条件,探索这些重要的、令人放不下来的条件是护教论者的任务。
皮埃尔·泰亚尔·德·夏皮尔是法国着名的古生物学家。他曾参加了“北京人”猿人化石的考古发现工作。他生前发表了许多科学论文,而关于科学与宗教关系的着作《人的现象》和《神的媒介》是他死后才发表的。这两本书把进化论生物与哲学神学和灵性结合到了一起。他认为宇宙是一个庞大的有机体,它通过向前和向上的运动慢慢地朝向一个更具复杂性、更具自觉意识的状态发展。上帝在这个进程中发挥作用,从内部指导它,而且也在前面引导它。他用4个简明的陈述提出了自己的宇宙观:我相信宇宙处在进化之中,我相信进化过程朝向精神,我相信精神在一种人话的形式中可以得到最好的认识,我相信至高无上的个人就是普遍的基督。
注:
1、'英'科学与宗教,约翰·H·布鲁克着,苏贤贵译,p335,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
2、萨缪尔等着,李斯、马永波译爱因斯坦的圣经,海南出版社,2000年。
3、爱因斯坦,爱因斯坦晚年文集,方在庆等译,p23…31,海南出版社,2000年。
4、Edward Larson and Larry Witham; Leading Scientists Still Reject God ,Nature 394; 313 (1998)
5、阿利斯科·E·麦克格拉斯,王毅译,科学与宗教引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
自牛顿以来的科学家
第三篇 不同类型的科学家(上)
第14章 学术科学家、产业科学家与政府科学家
科学家的社会角色具有三种不同的功能;发展概念体系、培训其他人来发展概念体系,以及将概念体系用于实现各种社会目标。……大学主要执行前两种功能,即发展新的概念体系和培训科学家来发展新的概念体系。工业界和政府部门通常主要执行第三种功能,应用由大学发展的概念体系;但是它们也曾独立发展一些概念体系,并且它们的培训功能也是不容忽视的。在这三种社会组织之间,有紧密的相互依赖关系,这不仅由于它们所执行的这三种功能必定是相互依赖的,而且也是由于这些功能在它们中的任何一个都是有所重叠的。
——巴伯《科学与社会秩序》
整个科学共同体就是由各个科研机构里的科学家组成的。在不同科研机构工作的科学家也有不同的特征。简单地,我们可以把在高校工作、从事基础研究的科学家称为学术型科学家,在企业里工作、从事应用与开发研究的科学家称为产业型科学家。而在政府科研机构工作的科学家比较复杂,可能兼具学术型科学家和产业型科学家的某些特征。本章将对这3类科学家的不同特性进行简单的分析。
1、学术科学与“发表或者毁灭”制度
1)学术科学家的籍效评价。
对学术科学家的评价是一个极其复杂又十分重要的问题。科学家的思想素质、学术水平、工作能力决定了科学家的工作业绩的大小,而工作业绩的则具体体现在承担课题(承担或者参与各类基金项目、委托项目的数量以及完成情况)、科研成果(作为负责人或者完成人取得的专利成果)、专着与论文(在权威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数量、出版学术专着的数量)、学术交流(在国际学术会议上的报告)、学科建设(领导学术群体、对实验室建设的贡献)以及导师作用(培养了高水平的博士)等情况。不同的科研组织对业绩的评价由不同的标准和指标,例如从事产业研究的科学家追求的是可以应用到产业领域的科研成果、专利的数量;在政府工作的科学家主要进行对策研究,其籍效体现为是否达到了委托的课题的政府部门的满意程度。而在大学里的学术科学家进行的主要是基础研究,无论是工作过程、结果和时间上都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他们的籍效主要表现为学术论文和专着。
关于科学家们的发表论文与承认之间的关系,科尔兄弟在《科学界的社会分层》中、加斯顿在《科学界的社会运行—英美科学界的奖励系统》中,从不同的方面进行了分析。科尔兄弟根据发表的数量和质量把理论物理学家分成了四类:发表了多篇富有成效的论文的人是多产物理学家,发表数量少而几乎无人引用的人是沉默者,发表了相对大量的没有什么影响的论文的人是批量生产者,那些发表论文相对较少而对该领域产生相当大影响的人是至善主义者。加斯顿根据产出率与承认的关系也把物理学家分成了四类:竞争者(他们对科学共同体做出过贡献并为此获得了奖励)、旁观者(贡献甚微得到的承认也低)、成功者(发表论文不多但得到了高度的承认)和失败者(对科学共同体奉献甚多但未获得很多承认)。但是在科技管理者那里,论文质量难于评定,论文数量是最好把握的量化指标,因此也常常成为衡量一个科学家成绩的核心指标。
一般地,科学家发表的论文越多,发表这些论文的学术刊物影响力越大(世界上最具声望的杂志可能是《NATURE》(自然)和《SCIENCE》(科学),其他的重要刊物是那些被SCI'1'收录的核心学术刊物),通过同行评议这些论文的质量越高(主要表现为被别的科学家引用:一篇论文被引用得越多,表明它的价值越大),科学家得到的声誉也就越大,这种制度可以概括为“发表或者毁灭”制度。
科学家成功地发表了学术论文,就取得了在学术界立足的资本。除了被雇佣,科学家还可以因为论文成功得到有形和无形的奖励。一个科学家能够得到的最高奖励可能是获得诺贝尔奖,伴随一笔数目可观的奖金,它组成了一个科学家职业生涯的顶峰。除了奖金之外,科学家还会受到各种奖励,它们包括提升、荣誉学位、进入各个国家的科学院等。在现代学术界里,科学家要么生产科学论文并发表,要么就从这个系统中最终消失。在很多大学里,一个年轻的老师只会教学不会研究他就可能走人,而他只会研究不会教学则可能留下,可见研究和发表对于学院研究者的重要性。
很明显,发表论文对科学家是重要的,但完成论文的发表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首先要花掉多年时间进行做研究的训练,然后科学家要经过数月的时间进行一个特别专业问题的研究。有些实验进行起来非常复杂和困难,有的实验则可能包含数以百计的观察结果的痛苦收集过程。训练结束和数月的辛苦,科学家才有可能收集到价值的结果。于是自然地,科学家把这些研究结果写成科研论文并寄给合适的专业杂志发表。这些论文能否发表不直接取决于刊物编辑,而是取决于科学共同体的认可与否,即论文要通过这个领域权威专家的评审,即进行同行评议,专家给出论文直接发表、修改后发表或者退稿的建议。
2)过分强调论文发表数量对学术科学家的影响。
现代学术界过分强调研究论文会产生某些问题。例如,学术型科学家会忽视教学职责并感到发表论文的压力。他们可能不情愿从事那些不能帮助发表论文的针对学生的教学活动。另一个压力是很多科学家得到研究的资助经费。科学是个花钱的事业,科学家会不停地寻找经费来源。他们不仅需要科学设备,也需要有技巧的研究助手,还需要一些实验材料,计算机系统等等。因此科学家把相当部分的时间花在争取研究经费上了。
“发表或者毁灭”带来的第一个后果是,促使科学家尽可能快地生产论文并发表它。设想两个不同国家的科学家团队,都在努力解决一个专业问题,他们知道谁先解决问题谁就可能得到国际承认甚至获得诺贝尔奖,而落后者只能是对前者结果的证实,自然地产生了第一个解决问题的巨大压力和动力。科学上有很多纪录在案的事例。最着名的可能要算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剑桥大学的克里克和沃生试图揭开DNA结构之谜,他们受到了来自同样在力图解决此问题的英国科学家威尔金斯、富兰克林和美国着名科学家鲍林的驱使。
“发表或者毁灭”的第二个后果是科学阶层的形成。普赖斯指出,大约有一半的论文是有1/10的科学家发表的。最着名的科学家聚集在最着名的大学,在那儿做出最伟大的发现。自我强化机制在这里起作用,屈指可数的大学或者研究机构做出了科学上最了不起的成绩。例如美国的哈佛大学、英国的剑桥大学和牛津大学,等等。一个国家的科学家的从下而上的分层等级可能是讲师(助理研究员)、副教授(副研究员)、教授(研究员)、国家院士、诺贝尔奖获得者,尽快往上爬是科学家的从事科研的动机之一。
“发表或者毁灭”带来的第三个后果是很多科学家发现通过正式出版渠道—杂志的论文不能跟上他们工作的节奏。一篇论文要花上1年时间被审阅和发表,其他科学家看到时已经过时了。他们将不得不更多地依赖非正式的交流系统。通过会议或者简报甚至大众媒体,不停地访问和流动,科学家之间才能保持最快的联系。目前,电子资源的应用可以加快交流,但是在互联网上发表文章或者在电子刊物上发表文章与在传统媒体上发表文章尚不具备有同等的地位。
“发表或者毁灭”的第四个后果是发表的压力会导致科研越轨行为的产生。越轨的主要形式有伪造、作假、剽窃等。当发表科学论文的数量而不是质量决定科学家的一切时(项目的申请、职位的升迁、同行的认可),就要求科学家多发表论文,致使科学家心理压力普遍较大,只能采取一系列手段追求论文发表的数量,如化整为零、多方书名,甚至伪造、剽窃。现代科学活动鼓励科学家对优先权、发明权的竞争,有时这种竞争被上升到组织行为甚至国家行为,因此会导致科学家为了抢时间把很多不成熟的实验结果发表。
“发表或者毁灭”的最可怕的后果是可能窒息科学家的创造力。为了应付发表,很多科学家不得不选择那些比较容易的课题,匆匆忙忙得出结论,而化时间认真研究的科学家的比例可能会减少。特别是那些年轻的科学家,要么是抑止自己从事高风险新研究的愿望,去做一些较为容易的工作,要么就是离开科学界,而那些接受了挑战的科学家们则发现自己在赞助指引下的科学研究已不堪重荷。如果缺少了那些致力于献身科学、富有想象力、乐于挑战新发现的年轻科学家们,未来的科学事业不可能硕果累累。
2、产业科学家与应用的迫切性
学术型科学家和产业科学家的态度和看法是明显的不同。学术型科学家探索的是自然界的本质知识:自然界如何工作,为什么这样工作,自然界的构造及其演变,等等。学术科学是为了给知识宝库尽量添加新的东西,以便人类能够分享;而产业科学家感兴趣的是他们的工作的实际成效,他们欣赏解决实际问题并看到工作的结果。因此产业科学家感到最受限制的是不能应用其科研成果。
所有企业进行科研活动的最终目的是促进企业的经济状况,其形式表现为更好的产品或者更便宜的工艺流程。所以,产业科研具有的是应用或者发展的属性,而不是单纯为了探索知识的缘故。产业科学不希望技术扩散,通常要和雇员签订保密协议以防止知识外泄。产业保密是产业科学研究的重要的特征。与急着发表论文不同,企业是急着申请专利,建立知识产权。在一些变动较快的技术,企业甚至避免整体技术泄漏而是拆散成多个部分来申请专利,因为专利必须描写过程的细节,企业想方设法不让竞争对手学习到诀窍。
那么,为什么企业这种阻止产业科学扩散的行为并没有造成阻碍科学进步的严重后果呢?回答这个问题有多种答案,比如,产业技术存在技术守门人,他们是科研组织里的资深科学家,对追踪前沿和最新的科学和技术有强烈的兴趣,并把这些知识传递给组织内的其他科研人员;科研人员的流动是知识传递的另一个重要原因;企业为了追求高额利润,有不断促使企业科技进步的内在动力等;当一种新产品面世后,众多的模仿者把整个产业的技术水平提高了。
3、产业科学家与学术科学家的其他区别
除了一个是产出论文、一个是产出专利外,学术科学家与产业科学家还有其他区别。
产业组织通常不是在大学中建立的,它的成员没有直接的教育责任。而学术科学家则负有教育的义务,要充当课程老师和研究指导老师的角色,通常是指导硕士、博士研究生完成学业论文。
典型的高校研究组织是一个准独立的研究部分。大学就像一把组织大伞,伞下有很多学院或者系,在往下往往是由一个教授、实验助手和研究生组成的研究室或者课题小组,这个课题小组具有学术研究的相对独立性,因此可以把这个研究室称为是准独立的组织机构。而工业研究室则不同,它往往只是更高一级的非科学组织的一个下属部门,由个人组成的科学家队伍,不论水平和资历有多高,他们不能自由地按照自己的倾向去选择研究课题,而只能为高一级组织的目标服务。他们的直接责任是发明新产品、研究新工艺、完成新的测量,而不只是得到知识。他们的研究成果必须控制在雇用他们的组织之下。而一些大的工业研究组织如贝尔实验室、IBM的实验室则兼具大学学术研究和工业研究两者的特点,一些老资格的科学家有选择研究课题的自由。即使如此,产业科学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