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革命观念在中国的起源和演变(一)-第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5 例如我们可看到如下议论:「日本维新以来,儒教所重孝悌之道,废而不讲」(桐乡张坤德译:〈某报馆访使与伊藤问答节略〉《时务报》第四册,1896)。

  6 例如我们可以看到如下句子:「法廷再审问此时法国军人等大激昂,有传革命之危机迫者」(〈无政府党蜂起于巴黎〉《知新报》第九十九册,1899),「而反抗君主之权,以强逼君主,是革命党耳。…革命党本以覆政府为志」(日本古城贞吉译:〈政党论〉《时务报》第四册,1897)。

  7 陈建华曾认为:最早赋于「革命」一词现代意义的是梁启超(1873…1929),时间为1899年。戊戌变法失败后,梁启超流亡海外,因受到日本影响,他在其著名的〈夏威夷游记〉中第一次提出「诗界革命」,当时在「诗界革命」的论述中,已具有西方revolution观念的诸含义。从我们建立的数据库文献来看,最早赋予「革命」一词现代含义的不是陈建华所讲的「诗界革命」,而是「宗教革命」,时间为1899年夏。梁启超〈论支那宗教改革〉一文中使用了「宗教革命」一语,该文虽仍没有完全摆脱康有为的今文经学,但「革命」一词不仅已具有西方revolution中彻底改变和进步等几种现代含义,而且存在着彻底更替意识形态、用新意识形态改造社会之构想;而这正是具有改朝换代潜结构的中国式革命观的影子。详细讨论可参见金观涛:〈观念起源的猜想与证明——兼评《革命的现代性——中国革命话语考论》〉,《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42期 ,(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2003。12)。

  8 近代史研究者常为如下问题所困惑:清王朝是被革命党武装起义推翻,但为何1908…1911年恰恰是革命党活动的低潮(金观涛、刘青峰,1993:165…166)。我们用绅士公共空间的扩张解决了这个问题,而「革命」一词频度分析进一步证明我们提出的论点。

  9 在第一阶段除谭嗣同《仁学》外,不存在有中国式现代革命观倾向的文字。这表明,谭嗣同的《仁学》是中国式革命观萌发的最早著作。当时士大夫公认的革命观仍是中国传统意义下的易姓或改朝换代,但已开始用「革命」来指涉法国大革命。发人深省的是,以谭嗣同《仁学》为萌芽的中国式现代革命观之诞生,和用「革命」指涉法国大革命几乎同步;这无疑证明了中国式现代革命观是中国文化大传统受到西方冲击后的变构。换言之,现代革命观念在中国有其自身的起源。

  10 我们可以用同样方法计算1900年至1911年同时包含「革命」、「平等」、「独立」这几个关键词文章的比例。数据库中1900年至1905年间提到「革命」文献达168篇,提到「平等」文章为143篇,提到「独立」的有166篇。同时提到「革命」和「平等」的有95篇,占提到「革命」文献的0。57,占提到「平等」文献的0。66。同时出现「革命」、「平等」、「独立」三个关键词的文献有76篇,占提到「革命」总文献的0。45。这一统计证明,革命、平等和独立三个观念之出现在文本上存在直接的相关性。十分有趣的是,如果我们统计1905年至1911年相应比例,其结果和1900年至1915年大致相同。提到「革命」的文献有148篇,涉及「平等」、「独立」的分别为140篇和168篇。同时包含「革命」和「平等」这两个关键词的有83篇,占有关「革命」文献的0。56,「平等」文献的0。59。同时出现「革命」、「平等」、「独立」三个关键词的文献有48篇,占有关「革命」总文献的0。32。这两组比例大致相同,证明可将1900年至1911年归并为同一阶段。在该阶段有一半左右提到革命的文章都同时主张平等和独立。

  11 如下述言论:「吾读欧近世史,见其贤豪辈出,类能与数千年之旧学、今社会之现行,独立挑战,以求必得之优胜。至今日而政学之发达,似已有满志之快矣。然生计革命、女子革命,尚为社会上一大问题;至于自然科学,则更有愈出愈新之象,此其故何哉?」(杨度,1978:259)。

  12 如下述例子:「盖自科学日进,而变异之事一切可以前知,而纬谶、占验之学大失根据,此旧学一大革命也」(严复,1986:1201)。

  13 统计「科学」、「革命」这两个关键词在不同时期的分布,可以帮助我们认识什么时候科学变成革命正当性的基础,从而理解新文化运动时期中国式现代革命观念所发生的变化。数据库中1900年至1905年间提到「科学」文章有62篇,同时提到「科学」和「革命」的有11篇,占提到「革命」文章的0。07、提到「科学」文章的0。18。1906年至1911年间提到「科学」文章有153篇,提到「革命」文章的有148,同时提到「科学」和「革命」的文章有36篇,占提到「革命」文章的0。24、提到「科学」文章的0。 24。这说明第二阶段前期提到革命的文章涉及科学甚少,而提到科学文章涉及革命的也不多。但1906年后两者的相关性开始增加,分析相关性例句可发现,科学和革命的相关性只表现在将科学视为革命,但科学并非革命之根据。而在《新青年》杂志中1915年至1918年间提到「科学」文章为170篇,同时提到「科学」和「革命」文章有40篇,占提到「革命」文章的0。27、提到「科学」文章的0。24。这个比例和1906–1911年相差不多,是到1919年至1926年间提到「科学」文章达200篇,同时提到「科学「和「革命」的达119篇,占提到「革命」文章的0。43、提到「科学」文章的0。60。这一统计表明1919年后提到「革命」文章中四成涉及「科学」,而提到「科学」的文章中居然有六成是论述「革命」的。这是前两个阶段不可思议的。再进一步分析这些文章,可发现上述统计说明新文化运动后期科学已成为革命的理论根据。

  14 例如我们可以看到下面典型性论述:「依马克思经济学说看来,社会主义是始于空想而成为科学。而由革命的无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独裁政治底学说看来,科学的社会主义,又是始于行动的社会主义而成为实行的社会主义。」(山川均,1921:9…1)

  15 在《大同书》中,康有为论证出发点是人生之苦,这与佛教的思想很相似。佛教把苦之根源归为「无明」,即人的意向性指向对象。而康有为完全肯定意向性,甚至赞扬入世有为的精神,他把苦的根源视为规定性的存在,即规范限制和各种差别。康有为将其归为九界(也就是九大差别) ,那么救苦之道就是要积极去破除这九界。康有为这样论证没有苦的理想社会:「第一曰去国界合大地也;第二曰去级界平民族也;第三曰去种界同人类也;第四曰去形界保独立也;第五曰去家界为天民也;第六曰去产界公生业也;第七曰去乱界治太平也;第八曰去类界爱众生也;第九曰去苦界至极乐也。」(康有为,1998:102…103)这里理想社会形态完全由取消一切差别这一新道德规定,它是拟佛学道德价值的社会投射。

  16 列宁在解释考茨基无产阶级专政的时候说:「是把被压迫阶级对压迫阶级使用的革命暴力化为乌有,他也就是在用自由主义来曲解马克思主义这方面打破了世界纪录。」另外,列宁在〈国家与革命第一章〉中说过:「被压迫阶级要求得解放,不仅非进行暴力革命不可,而且非消灭统治阶级所建立的、体现这种“异化”的国家政权机构不可。」(列宁,1965:224)。作者信息
作者:金观涛 
简介:金观涛,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研究讲座教授 学术中华 版权所有 Copyright(c)1999…2008 xschina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互联天下信息咨询服务有限公司 京ICP证 06046073

返回目录 上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