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回顾与省思-第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家的身上。他们深信,捷克虽然有相当强大的陆军和军需工业,但在德国空军的打击之下,只不过是螳臂当车而已。因此,权衡得失之后,其所作决定是宁愿让德国控制捷克的一部分(苏台德区),而避免战争所带来的巨大危险,这也就是在慕尼黑安抚希特勒的主要理由。
1938年,战争似乎并非无可避免。英国人所面临的两难问题是,一方面必须阻止德国的无限扩张,另一方面又不应对希特勒压迫过度,以免刺激其挺而走险。此时英国决策者所获致的情报也使其认为等待比立即投入战争较为有利。悲观的情报在1938年对于军事平衡作了错误的评估,直到1939年初,始有人认为此种平衡已逐渐变得有利于英国。英国的防空能力的确已有改善,而德国空军实力也不像最初所想象的那样强大。不过,此种研究判断的作用只能增强英国人对其威慑战略的信心,而并不会促使他们认为战机已经成熟。英国本来就是只想避战而无意求战,事后看来,如果能再继续拖延一两年,则英国的威慑战略未尝没有成功的希望,换言之,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浩劫也许可能避免。
为何英国宁愿向波兰提供保证而不与苏联结盟?
张伯伦宁愿与波兰结盟而不与苏联结盟,已见前述。他害怕英国若与苏联结盟,则可能会迫使中欧诸国有若干将倒向德国方面。在1939年3月的环境中,波兰或罗马尼亚与德国单独达成协议实在是一种合理的忧虑。假使德国不经一战即能吸收罗马尼亚,英国将面对若不默认就必须发动战争的难题。反而言之,假使英国与苏联结盟,而东欧国家转而向德国靠拢,则英国也就不会再有同盟国可以支持其消耗战略。更进一步说,苏联本为希特勒的传统大敌,英国若与苏联结盟,则可能激怒希特勒,使其提早向两方发动攻势,尤其是希特勒知道斯大林此时既不愿意也无能力对西方国家提供有效的军事援助。
因为英国的目的只是围堵德国而非击败德国,所以给予波兰以保证实为合理的战略。要想发挥威慑作用则此种保证又必须在希特勒尚未有任何动作之前即先发布。至于在1939年夏季和苏联的谈判则应视为一种备而不用的辅助威慑。有人指出,英国若与苏联结盟,则在军事上的确是比较有利,但这不仅为后见之明,而且也忽视了当时的事实:英国人并未假定战争无可避免,其目的仅为通过威慑以获致和平。不过,英国人的思考是只知利而不知害。他们似乎不会想到英国对波兰的保证足以刺激希特勒与斯大林的最终互相勾结。他们也许是对意识形态的重要性作了太高的估计,才会有此一失。
为何同盟国1939年9月不在西面立即发动攻击?
当德军入侵波兰之时,英法两国似乎应乘希特勒无暇西顾的机会,立即攻入鲁尔重工业区,给他一个决定性的打击。为什么没有这样做,除法国动员迟缓、后勤困难以外,就英国方面而言,还可以提出下述三种解释:(1)英国人对于经济武器仍具信心,所以宁愿延缓直接攻势的发动,好让此种间接攻势来发挥其功效。(2)英国军方认为此时英国空军相对德国空军仍属劣势,但其实力正在加速增强,预计到1940年,英国攻势兵力将有显著的增加,而国内防空能力也会增强。换言之,时间对英国有利。(3)当战争开始时,意大利宣布中立,其理由为德国未受攻击。如果同盟国发动攻击则可能导致意大利参战。
为何希特勒决定在1939年与英国一战,尽管其海军尚未完成战备?
希特勒虽进兵波兰,但他并不想与英国交战。当他作最后谋和努力失败后,他也就感觉到后果的严重。他认为英法将使用长期消耗战来逐渐消耗德国的有限资源,并使其暴露在苏联乘机袭击的威胁之下。希特勒又指出:“时间对我方不利……我们还有一致命弱点,假使英法联军从比利时攻入鲁尔,则我们将面临重大的危险。”所以,他才断然决定德国必须先出手打击以消除这一心腹大患。德军必须迅速转向西方,并把英国的势力逐出欧陆。换言之,此时希特勒仍希望速战速决,并且也认为他在欧陆赢得有限战争之后,仍有机会与英国和解。因此也就自然没有考虑到渡海攻英的问题。
结论
基于以上的精细分析,可以获得三点重要的结论:
1.战争并非出于故意。希特勒虽有扩张的雄心,但并无求战的意图。而张伯伦虽早已视德国为劲敌,但只企图通过威慑战略来维持和平。
2.威慑虽为合理的战略,但其成败的关键则在于双方的认知。由于认知上的差异,威慑有时不但不能发挥其理想的功效,反而足以导致不利的后果。
3.引起战争的因素实在是千头万绪,错综复杂,而责任的归属则更难于认定。所以诚如李德哈特所云:“想获得和平必须了解战争。”假使对于过去的战争不能获得较深入的了解,则似乎也就很难避免未来的战争。
上一页回目录下一页
佚名'扫描'
cdhyy'OCR'2008
cdhyy'校对制作'2008
第三章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同盟关系
钮先钟'中国'
'出自《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回顾与省思》'1995
引言
德意同盟
德日同盟
英法同盟
美英同盟
基本战略决定
结论
引言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确算是一次同盟战争(CoalitionWar),从头到尾几乎都是同盟对同盟。最初是英法对德意,然后是美英俄对德意日,最后世界许多国家,包括中国在内,共同组成了一个大同盟(GrandAlliance)。但是这些同盟国家之间的关系却是相当复杂,而且彼此差异颇大,研究第二次世界大战史的人对于这一方面的问题似乎不太重视,尤其是在同盟战略方面的研究最为缺乏。本文拟就德意、德日、英法、美英等同盟关系分别加以检讨,其重点是放在战略方面而不是外交方面。主要目的是要想说明同盟关系在战略领域中所造成的影响,以及同盟战略形成的过程,并希望能从这些历史的分析中提出若干有意义的教训。
德意同盟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资格最老的同盟关系是德意两国之间的同盟。此种关系的起源可以回溯到战前的30年代。自从希特勒1933年在德国取得政权之后,由于双方在思想上的接近,希特勒与墨索里尼即开始缔结伙伴关系。但两国之间不过是互通声气,彼此捧场,还根本谈不上有所谓同盟的存在。
1936年7月西班牙内战的爆发对于德意关系的发展是一个关键。德意两国对西班牙的共同政策为罗马柏林轴心奠定了主要基础。从1936年9月起,希特勒即积极展开其争取意大利的外交战。他特别指出:“地中海是一个纯粹的意大利海,意大利有控制地中海的特权。”这种曲意交欢的态度也就冲淡了双方过去因为奥地利问题曾引起的不愉快情绪。
经过若干互相磋商之后,10月21日意大利外长,墨索里尼的女婿齐亚诺(GaleazzoCiano)遂在柏林与德国外长诺伊拉特(VonNeurath)签订一项所谓“十月草约”(OctoberProtocols),在许多问题上都说明了双方合作的细节。这是两国之间有正式条约的开始,但严格说来,仍不具有军事同盟的意义。1936年11月1日,墨索里尼公开承认两国之间已有一种协定之存在,并第一次使用“轴心”(axis)这个名词。
1936年11月,德日两国代表又在柏林签订所谓“反共公约”(Anti-internPact)——关于该公约内容留待下节说明——希特勒遂希望把“十月草约”与“反共公约”合而为一,并以此当做一个新军事同盟的基础。
在1937年间,希特勒为了巩固罗马柏林轴心是下了不少的工夫,其中的症结有两点:(1)英法两国仍企图恢复其与意大利之间的友好关系;(2)奥地利问题在德意关系中仍为暗礁,墨索里尼不愿意希特勒兼并奥地利。但希特勒的确是外交战的能手,他终于使墨索里尼同意加入“反共公约”。在1937年11月6日正式签约仪式之后,墨索里尼遂宣布这是三国在军事上和政治上加强合作的第一步。
这次外交胜利给希特勒带来的眼前利益就是他现在可以向奥地利动手,而不会受到意大利的反对。在兼并了奥地利之后,希特勒的屠刀现在又指向捷克。墨索里尼在1938年的慕尼黑会议上曾经大出风头,但实际上并不能阻止纳粹德国的日益强大。于是德意两国的相对地位相差日远,后者事实上已由伙伴而降级为附庸。1939年5月21日,德意两国缔结所谓“钢铁条约”(PactofSteel),这也就无异于确定了希特勒的领导地位。
就理论而言,这才是一个真正的军事同盟,而且不像一般军事同盟(那几乎都是防御性的),这个“钢铁条约”所代表的是最公开的“攻击同盟”。其主要条文为:“签约双方如有一方与任何国家发生战争,则另一方应使用一切军事力量予以援助。”这样的措辞在近代可以说是非常罕见。'注:一般的条约都是规定如一方受其他国家攻占时,另一方始有援助义务。反而言之,假使主动地发动攻击则同盟国也就并无援助义务。'
墨索里尼之所以肯如此低首下心,其原因有二:(1)他已在4月间出兵入侵阿尔巴尼亚,希望能获德国的援助;(2)他希望利用同盟关系来稳住希特勒,使其不贸然在欧洲发动大战,好让意大利有休息和准备的时间。他向希特勒强调欧洲和平至少应维持到1942年,希特勒也欣然表示同意。
墨索里尼正自以为得计,殊不知希特勒则另有打算。他只是想利用这种同盟条约来虚张声势,以便可以不必使用武力而压迫波兰屈服。等到波兰始终不屈时,于是战争的爆发便就迫在眉睫。此时墨索里尼感到非常矛盾。他一方面想废弃“钢铁条约”,和希特勒翻脸,以免被拖下水,但又感到害怕;另一方面他又认为民主国家可能重演一次慕尼黑签约,于是德国又可以再度获得一次廉价胜利,而他也不希望丧失分赃的机会。在这种患得患失的心理之下,墨索里尼的处境非常狼狈。
8月24日,德俄两国签订互不侵略条约,这也就表示希特勒已经下了决心:除非波兰无条件投降,否则他就会发动攻击。德俄条约的公布使墨索里尼和齐亚诺都深感刺激。希特勒事先并未与墨索里尼协商,甚至也不给予通知,所以他们认为至少在这个阶段意大利可以拒绝加入战争。于是墨索里尼便坦白地说明,意大利尚未完成准备,无法采取军事行动,其对德国的支援只能限于政治和经济两方面,同时也提醒希特勒,双方本已同意在1942年以前不发起战争。
希特勒对墨索里尼的态度并不感到惊讶,他是否有一点惭愧我们则无法知道,不过他却似乎很认真地反问墨索里尼,他需要一些什么东西才能完成准备,希望他开列清单以便看德国能否提供。结果,意大利所开列的项目简直是朝天讨价,把德国人都吓坏了。于是希特勒对于意大利的援助也就仅以下述三项要求为前提:(1)意大利的报纸和无线电广播尽量支持德国;(2)尽可能虚张声势以牵制法英两国兵力;(3)提供德国工业和农业所需的人力。
希特勒对墨索里尼的态度保持着其原有的尊重,但在回信中失望之情却溢于言表,墨索里尼为了挽回颜面,在8月31日(即开战的前夕)又表示他仍愿出面调停,但希特勒婉辞拒绝。他们之间虽然始终不曾出现公开的裂痕,不过所谓“钢铁条约”者却已形同具文,完全没有发挥其理想中的效力。
严格说来,“钢铁条约”的签订已使德意军事同盟具有法律的形式,但两国之间的军事合作几乎可以说是似有实无。不但没有制定联合计划的机构,甚至于两国的参谋本部人员也很少接触。尤其是希特勒的一切决定往往都是神来之笔,甚至其本国的高级军事首长事先都可能毫无所闻。所以他更不会事先告诉墨索里尼,都是在行动之后,才会向他作一个礼貌的“报备”。因为在德国人眼中,意大利人最不能保密,而且事实上也的确如此。
总而言之,德意之间虽有正式盟约的存在,但双方实无真正同盟战略之可言。双方虽勉强合作,但彼此并不信任,在战场上和后方也都时常发生摩擦。根据德国将领所写的回忆录,可以发现他们认为意大利对于德国实在是个包袱。如果意大利能中立到底,则对德国的贡献可能还会远较有利。
德日同盟
日本自1931年发动“九一八”事变,强占我国东北地区,并建立伪满州国之后,就开始受到国际舆论的一再谴责。结果遂使日本在1933年退出国际联盟,于是其国际地位也就变得更为孤立。在这样的情况之下,日本就开始企图与在欧洲出现的两个侵略国家建立友好关系,这也可以说是一种理所当然的发展。
希特勒一向是以反共为号召。自1919年以来,他就高谈德国为“反共长城”的理论,而在西班牙内战爆发之后,他更指出欧洲诸国应以反共为共同利益。苏俄为世界共产主义的大本营,所以反共必须反俄,也就成为自然之理。这种思想与地理因素的结合,遂进一步构成德日合作的基础。因为日本人始终视俄国为其假想敌之一,而且也一向崇拜德国,对于德国的国力有高估的趋势,所以当德国提出结盟的要求时,也就很容易获得日本的同意。
德国方面负责与日本谈判的是里宾特洛甫(VonRibbentrop),当时他尚未接任外长,而只是德国驻英大使。经过几个月的努力,德日双方遂在1936年签订所谓“反共公约”。根据原文来解释,所谓“反共”者,实际上足只限于“反共产国际”(Anti-intern)。其所标榜的目标为击败共产党的“世界阴谋”(World-Conspiracy)。这样的说法也就可以冲淡直接以苏俄为敌的意味。其所公开宣布的内容不过只是交换有关共产国际活动的情报,在预防措施方面彼此合作而已。但有一秘密“附约”,其中规定德日双方不得与俄国签订任何政治性的条约。假使有一方受到苏俄的攻击或攻击威胁,则另一方不得采取减轻苏俄负担的任何措施。
此种措辞固然很空泛,更不足以表示此项条约具有军事同盟的意义,不过里宾特洛甫在签约仪式上致辞时,却已毫无疑问地表示德国对于双方的合作是存有进一步的希望。里宾特洛甫说:“日本将永远不许共产主义在远东流传。德国正在中欧建造反共的长城。而意大利将在南方升起反共的大旗。”(意大利到1937年11月才正式签约,所谓德意日轴心才终于成立。)
自从“反共公约”签订之后,德日双方的合作关系发展很慢,主要原因有二:(1)德日两国在地理上的距离太远,环境不同,而且双方的接触也比较少;(2)两国各忙于其主要的侵略行动(日本在中国,德国在中欧),所以几乎无暇及此。不过里宾特洛甫却颇有锲而不舍的精神,在其不断努力之下,终于达成了第一步——即所谓“三国公约”(TripartitePact)——时间已是1940年9月。
此项条约中的第三条曾规定“签约国中任何一国若受现未参加欧洲战争及中日冲突的任何他国攻击时,三国应使用一切政治、经济、军事手段互相援助”。所以就形式而言是已具备防御性军事同盟的要件。从文字上来看,这里所谓“任何他国”只有两个可能性,即为苏俄或美国。
日本之所以愿意签订此项公约,从表面上看来,当然是以利用德国牵制苏俄为主要目的。但到1940年9月,世界情况已经变得和1936年“反共公约”签订时大不相同,所以在谈判时,德日双方曾达成下述五点协议:(1)双方都不希望美国介入战争;(2)德国不要求日本对英宣战;(3)德意日对美国态度一致;(4)应设法使苏俄参加三国公约,并由德国斡旋日俄合作;(5)德国避免介入美日在东亚的冲突。
从上述协议看来,似乎签约的目的并非想与美国为敌,最多只是想威慑美国,而对苏俄则更有拉拢之意。然则日本对德国究竟又存有一些什么希望呢?从9月19日日本御前会议的记录中可以找到若干线索,现在就将其节录如下:
参谋总长(杉山元):日德意加强合作对中国事变的处理影响如何?
外务大臣(松冈洋右):在缔结同盟时从对日本立场有利起见,曾向德国说明日本能独立解决中国事变,但我方真意为俟同盟成立后,再设法利用德国以促进中日和平交涉,本人相信可获相当效果。
军令部长(永野修身):本同盟对日俄国交的调整能有何种贡献?
外务大臣:日俄国交的调整对德国也有利,它也希望介入,所以我们想请德国从中斡旋。……
军令部长:关于石油问题,想从苏俄获得补给希望甚微,结果只有向荷属东印度(现在的印尼)去争取……海军希望使用和平方式。
外务大臣:在交涉时我曾询问德国特使,现在占领荷兰的德国能否帮助日本解决石油问题,他已面允设法……德国在法国所获石油超过其一年的消费量,苏俄也对德输出大量石油,另外在罗马尼亚也可获大量石油……所以我曾向德国特使要求德国将其石油让一半给日本,他也答称将尽量努力。关于北库页岛石油,也曾委托德国向苏俄斡旋……他的答复为日俄调整国交之后,问题自可迎刃而解。(以上资料来源为服部卓四郎所著《大东亚战争全史》,军事译粹社印行。)
根据这些原始资料可以判断日本所希望者为:(1)结束中日战争;(2)缓和日俄冲突;(3)解决石油问题。今日看来,实在是一厢情愿的想法。不过有一点值得重视,那就是暗示日本对德国的评价极高,所以它不惜冒与美国冲突的危险来附和德国,甚至于它之所以敢于发动战争,也与这种心理因素有很微妙的关系。德国为什么要拉拢日本呢?希特勒在1940年的秋天正在做瓜分大英帝国、重划世界地图的美梦,他的确很愿与苏俄合作,他当时可能有两种想法:(1)利用日本做榜样以引诱苏俄入伙;(2)与日本结盟以威胁苏俄使其就范。所以在三国公约签订之后,里宾特洛甫就立即开始对苏俄的交涉。
里宾特洛甫力劝斯大林和莫洛托夫接受德国的计划,其主要内容为对德意日俄四强的势力范围作出的下述概括划分:(1)德国除欧洲外,其所要求的领土以中非洲为中心;(2)意大利所要求者为北非和东北非;(3)日本所要求者为其帝国南面的东亚地区;(4)苏俄所要求者为其国土以南朝印度洋方向的地区。
如果此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