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接着麦帅又向华盛顿报告他可以在12月20日从莱特向吕宋推进,这比原定进攻吕宋或台湾的时间都提早了两个月。他指出新计划容许联军照原定日期执行中国台湾作战,不过由于吕宋已先攻占,所以台湾的占领已经变得不必要。
麦帅的计划的确很动人。他所建议的时间表——莱特10月20日,吕宋12月20日,台湾可能为1945年2月20日——足以容许联军对日本保持持续的压力。如果在中间阶段不进攻吕宋,反而会使日军有乘机巩固其防御的空隙。而且不进攻吕宋并不能提早向台湾前进的时间,因为后勤的问题使联军无论怎样都不可能在1945年2月底以前发动入侵中国台湾的作战。
当麦帅的建议在华盛顿获得有利的反应时,尼米兹也提出一项最新计划。本来华盛顿一向是主张先攻占中国台湾岛,然后再向西进攻以求在中国内地确保一个港口。现在尼米兹却建议同时进攻中国的台湾南部和厦门地区。美国陆军计划人员立即指出尼米兹的新计划有许多缺点:(1)日本人不会容许联军兵力安居在中国台湾南部,一定会从北部向其发动猛烈反攻;(2)想同时在台湾南部和厦门地区坚守两个滩头阵地将非常困难;(3)这个地区距离日本基地颇近,联军不易对付日本飞机的攻击,也不易阻止日军的增援。
基于这些考虑,他们遂指出此项计划不切实际。他们相信其最后必然会变成一场成本巨大的长期作战,不仅仍需占领整个台湾,而且还要在内地攻占相当宽广的地区。这样大规模的地面作战将会延缓对日本的进展,而对联军的人力资源也将是一种吃不消的负担。陆军情报估计,在此地区的日军要比尼米兹总部所想象的要多。所以若真想执行此种新计划则尼米兹必须有更多的战斗兵力。此外,根据9月份所作的估计,尼米兹也缺乏勤务部队,其人数可能为7。7万人到20万人。
华盛顿的参谋机构也曾研究各种补充勤务部队的方案。海军方面,为了提前发动对台湾作战,曾建议从西南太平洋战区抽调勤务单位。麦帅总部也早已感到勤务部队的短缺,如果再从他那个战区作任何抽调,则可能影响莱特作战的成功,甚至将其兵力陷在菲律宾中部不能动弹。虽然台湾厦门作战与吕宋作战在突击阶段所需要的战斗部队大致相等,但选择后者麦帅却可以利用数以万计的菲律宾人来作临时的补充,而在中国台湾则缺乏这种机会。
在1944年9月中旬,美国能提供的勤务单位非常有限,所以参谋本部认为必须等欧洲方面的战争结束始有新的来源。他们估计假使欧战在1944年11月1日结束,则尼米兹也许可在1945年3月1日发动对台湾和厦门的作战,甚至还必须立即决定打消吕宋作战,否则尼米兹到1945年3月1日仍可能无法行动。但在另一方面,后勤专家们却深信无论欧洲情况如何发展,麦帅在1944年底以前一定能进向吕宋。而陆军计划人员对欧战的提早结束也不乐观,以后事实证明他们的想法没有错。
陆军方面认为,假使先攻中国台湾,则将牵制许多的部队、船只、登陆艇和飞机,于是对吕宋的入侵可能迟到1945年11月都无法发动,同理,对日本的任何其他重大步骤,例如对冲绳的进攻,也将同样受到延迟。反而言之,先攻吕宋也比较安全。联军到吕宋的交通线不仅较短而且也容易保护,假使吕宋仍在日军手中,则到台湾的交通线就很难确保安全。
参谋长李海认为,台湾第一的路线虽可能提早结束太平洋战争,但就保护生命和其他资源而言,攻占吕宋并跳过台湾的路线也许成本较低廉。他和大多数陆军计划人员都赞成采取时间较长而成本较低的路线。此时麦帅又有高见,他认为台湾第一的战略不仅要损失较多的生命而且也会浪费较多的时间。他准备向参谋首长保证在登陆之后,只要四星期到六星期的时间即可完全占领吕宋岛上一切最重要的战略地区。
马歇尔虽然仍相信就战略而言,台湾第一的路线比较理想,但也开始忧虑其成本太高,尼米兹对于成本问题不表示意见,却指出在台湾之后再占领吕宋将比较容易,而且也不会延后整个战争的步调。金氏则仍宣称他深信台湾第一路线可节省时间,所以就长程而言,可以减少生命的损失。到1944年9月底在计划作为的高层中似乎只有金氏仍对这一路线保持足够的信心。
最后决定的形成
当这些讨论还在华盛顿激烈进行时,中国内地的情况又发生了重大的变化。9月中旬,史迪威向参谋首长联席会议提出报告说,日军在中国东部和东南部的攻势已经使美军失去了第十四航空队可以有效支援美军入侵吕宋或台湾的最后基地。这些航空基地在丧失之后一时也无收复的可能。
这个消息立即对华盛顿产生了明显的冲击。美国陆军航空队的意图原为扩大在中国东部的机场,以供B-29空击日本、朝鲜、“满州”及中国台湾之用。现在这些基地已经完全丧失而且联军也无法将其收复。于是在中国海岸攻占港口的需要也随之丧失其迫切性,因为占领港口的目的本是为了在中国打通一条良好的补给线,以便发展这些航空基地。更进一步说,攻占中国台湾的主要理由就是在中国海岸构成一个重要的踏脚板,现在也变得不相干了。
此种发展遂迫使海军计划人员必须重新考虑台湾南部和厦门计划,大多数海军人员都认为若仅入侵台湾而不同时攻占内地一个沿海港口,则毫无意义,因为中国台湾当时缺乏足供大舰队停泊的港口,也不能提供联军在西太平洋所需要的后勤基地。所以问题是:假使在中国海岸上已无建立和发展港口的需要,为什么还要进攻中国台湾的任何部分呢?陆军方面首先表示反对的意见。
陆军航空军的B-29重轰炸机,若以中国台湾北部为基地来执行对日本的作战,毫无疑问是比从吕宋北部,马里亚纳群岛,或中国西部都更较便利,但若仅以中国台湾南部为基地,则比起其他基地,所获利益也就非常的有限。事实上,在马里亚纳群岛中的塞班(Saipan)和蒂尼安(Tinian)二岛距离东京比中国台湾南部还较近,而且不受日本空中拦袭的威胁。甚至吕宋北部虽较远300多公里,但比起台湾南部却又有其他的优点:那里有较大的空间可供修建B-29机场之用,而且对空中攻击也比较安全。最后,即令尼米兹能在1945年3月1日入侵中国台湾南部,而B-29也还是要到暮春或初夏的时候方能开始从那里发动作战。但陆军航空军早已计划在1944年底以前即开始利用马里亚纳群岛发动B-29的攻击。简言之,陆军航空对中国台湾已经丧失兴趣,而开始与其他陆军单位一致反对台湾南部和厦门计划。
一种明显的政治考虑也对吕宋与台湾的辩论产生若干决定性影响。麦帅认为美国不应跳过菲律宾任何部分的理论是不可轻视的。尤其重要的是李海也持同样的观点,因为李海与罗斯福总统关系密切,并代表总统出席参谋首长联席会议,所以那些参谋首长们对于他的意见不敢等闲视之。
但无论政治关系如何,台湾与吕宋的问题还是要根据军事利害来作最后决定。到1944年9月底,几乎所有的军事考虑都指向下述的路线:攻占吕宋,跳过台湾,不考虑中国海岸上的港口,而继续跃向冲绳。在参谋首长中,现在只有金氏一人还继续主张跳过吕宋而执行台湾南部和厦门作战。
由于知道军事和政治因素都对他不利,金氏遂采取一种新的辩论战术,对吕宋作战本身提出反对意见。他说照麦帅的计划,为了保护吕宋滩头阵地和运输船队,太平洋舰队的所有快速航空母舰兵力将会冻结在那里至少达六星期之久。使航空母舰停留如此长久的时间显然是不合理的,所以他宣称美国海军不能接受麦帅的计划。
麦帅的副参谋长马绍尔少将,此时恰好在华盛顿接洽公务,他立即把这个消息告诉麦帅,使其来得及提交资料以供陆军方面对金氏的最后攻击作有力的反驳。麦帅告诉参谋首长们,他对航空母舰的惟一要求就是在突击登陆之后,把一小群护航母舰留在吕宋海外约几天的时间,直到其工程人员在滩头上建好一个可供陆军飞机起降的机场时为止。麦帅又指出,只有第一批突击船队需要快速航空母舰兵力的保护,以后的补给与增援都可由陆上基地飞机保护而不再需要海军的航空母舰。简言之,麦帅并不需要长期占用快速航空母舰兵力,很快他就可以让尼米兹将其调走。最后,他又反驳说,假使执行台湾南部和厦门作战,则快速航空母舰兵力被冻结在某一特殊地区中的时间将会更长,尤其当吕宋还在日本人手中时更是如此。
这一记反击使金氏很难招架。接着尼米兹也撤回其对中国台湾计划的残余支持。他认为在可以想见的将来,根本不可能有足够的部队来让他执行台湾南部和厦门作战。所以到9月底,他决定支持吕宋作战,并建议至少暂时放弃攻占中国台湾的计划。同时他又建议金氏考虑下述新的战略构想,以对日本保持持续的压力并加速联军对日本的进攻。麦帅兵力于1944年12月20日发动吕宋战役,中太平洋兵力于1945年1月进入硫黄岛(IwoJima),它在东京南面与此相隔仅970公里;接着在1945年3月1日,再进攻琉球群岛中的冲绳岛以及其他目标。
金氏采纳了尼米兹的建议,但仍作了一项最后的保留。他认为在向吕宋进攻时,突击船队必须通过吕宋与台湾之间的水域,所冒的危险相当大,所以此种行动必须由参谋首长联席会议直接批准。他对于太平洋舰队的快速航空母舰兵力在同一狭窄水域中作战也表示类似的反对。不过,联席会议中的其他三位成员(马歇尔、李海、阿诺德)一致主张把这些问题交给尼米兹和麦克阿瑟去作决定,而金氏最后也同意这样解决。
结论
在金氏最后改变其立场之后,参谋首长联席会议对于这一重大战略决定终于获得所需要的一致同意。1944年10月3日,他们命令麦帅在12月20日左右发动对吕宋的入侵,同时也指示尼米兹照其自己所建议的日期准备执行对硫黄岛和冲绳的作战。尼米兹应对吕宋作战提供海军的掩护和支援,包括快速和护航航空母舰在内。以后当海军攻击冲绳时,麦帅也应从吕宋对尼米兹提供尽可能大的空中支援。这两位指挥官也应与在太平洋和印度的B-29单位,以及在中国的史迪威和十四航空队取得计划上的协调。
参谋首长联席会议始终不曾正式撤消对中国台湾的作战计划,他们只是将其搁置不作最后决定而已。此后在华盛顿的较高层计划会议中也就不再有人重翻旧案了。事实上,美国军事当局所作的决定是入侵吕宋,跳过台湾,并以冲绳代替台湾。但这一决定的作成并不轻松容易。从头说起,参谋首长们几乎都相信攻取中国台湾及华南港口(同时跳过吕宋)是联军在西太平洋中的最佳战略。但最后,他们不得不面对下述的事实:至少在欧洲战争结束之前,他们是不可能获得执行此种战略时所必要的资源。他们也不可能暂时停止向太平洋的前进以坐待德国的崩溃。最后还是后勤考虑迫使他们作成放弃进攻中国台湾的决定,不过其他的军事现实和政治因素也都产生相当影响作用。
在简述了这一段往事之后,我们又可以获得一些什么教训或启示呢?至少似乎有下述几点:
1.战略决定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大事,与其失之于轻率则毋宁失之于郑重。所以在决策过程中必须经过反复辩论,实属理所当然。尤其是像美国所采取的参谋首长联席会议制度,其决定作为过程更是曲折迟缓。但其所规定的必须所有出席成员一致同意的原则还是正确的,由此可知孙子所云“兵者国之大事”在此已获印证。
2.战略计划不是在真空中作成的,必须要考虑到许多的客观因素。所以从纸上谈兵的观点来看战略,实不免有失之毫厘,差之千里的危险。理论上被认为是最佳的战略,却往往缺乏实际可行性。以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经验而论,有两点非常值得重视:(1)后勤因素所产生的影响作用非常巨大,几乎一切重大的战略决定都受到这一因素的支配;(2)在全球战争中,各个战区彼此息息相关,所以区域战略也就往往受到全球战略中其他部分的影响或干扰。
3.在战争中,也像在人类其他任何活动中一样,意外因素的出现非常普遍而且事先无法预测和避免,但结果却可能使原定计划功亏一篑。这对于负责计划和决策的人实乃莫大的困扰,惟一的对策就是尽量保持冷静,适应现实而万不可固执己见、缺乏弹性,否则将会带来严重的损失和灾难。
上一页回目录下一页
佚名'扫描'
cdhyy'OCR'2008
cdhyy'校对制作'2008
第二十四章第二次世界大战日本无条件投降之分析
钮先钟'中国'
'出自《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回顾与省思》'1995
引言
日本的战略计划
美国的战略计划
海军
航空
陆军
易毁性的评估
平民易毁性
军事易毁性
日本的决策过程
文人
天皇
军人
结论
引言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向盟军无条件投降,结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在历史上这不仅是一件划时代的大事,而且也是一件很难解释的奇事。当日本投降之时,其国内尚有多达200万人的陆军准备决战。其在亚太地区也还占有广大的土地和保持大量的兵力,而日本人又以宁为玉碎,不愿瓦全的民族性闻名于世,然则日本政府为什么会突然改变其素行,不经决战就决定无条件投降呢?这一问题在战后曾经成为激烈辩论的题材,也有各种不同的解释,但似乎迄今尚无定论。1994年为日本投降50周年纪念的前一年,而日本羽田内阁中的前法务大臣永野茂门居然还信口雌黄否认日本侵略的事实,真是荒谬至极,令人大有啼笑皆非之感。所以,特选本文以抒愤慨,并对日本因侵略而终致败亡的过程作一客观分析,以供研究战史和战略的学者参考。
日本的战略计划
要想了解战争是如何结束的,则必须先了解战争是如何发生以及其进行的过程。西方人对日本发动战争经过的研究几乎都是以1941年的珍珠港事件为起点,事实上,1931年的“九一八”才是日本踏上武力侵略不归路的第一步。日本侵华本是以解决经济问题为目的,至少也是以此为借口,但由于中国的英勇抗战使战争延长,结果其不但未能解决经济问题,反而使经济压力日益沉重。到1941年侵华战争仍不能结束,经济情况则更形恶化,尤其石油储量日益耗竭,而美日关系也毫无改善希望。在此重重压力之下,日本当局遂终于作成“一不做,二不休”的决定,发动太平洋战争。日本人的行为虽然荒唐,但又并非没有计划,而且还自信成功几率颇大。
日本的战争计划分为两方面:一方面迅速攻占东南亚重要地区,以实现建立所谓“大东亚共荣圈”的梦想;另一方面利用太平洋岛屿建立一个大三角形的“国防圈”,来确保其所征服的地区的统治。依照日本人的计算,美国在进入战争之后需要一年以上的时间始能充分动员其潜力,等到美国开始反攻时,日本至少已有18个月的时间来完成一切准备。到那时,其在西太平洋的防线将可固若金汤,足以击败任何反击。
在实际战争过程中,日本的战略可以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1941年11月到1942年6月。日本依照其计划首先袭击珍珠港使美国太平洋舰队暂时丧失作战能力,接着就迅速攻占东南亚及太平洋中的重要战略据点。在此阶段中,日军的攻势可谓势如破竹。但后因伸展过度,遂成强弩之末。结果即为中途岛之战败。
第二阶段,从1942年7月到1944年6月。历经两年,是最长的一个阶段。由于日本已经丧失制海权,于是主动权也就落入美国的手中。美军兵分两路,分别从中太平洋和西南太平洋发动反攻,而日军则采取防御战略,企图坚守其岛屿防线。其目的为迫使美军面对长期苦战,而自动放弃其反攻意图。
第三阶段开始于1944年7月。在瓜达尔卡纳尔、新几内亚、马绍尔群岛、马里亚纳群岛等据点先后失守之后,日本精英分子中的大多数都已开始认清原定的计划是不可能贯彻执行的,发动战争的东条英机因此而下台,由小矶国昭继任首揆(1944年7月)。但日本并未立即求和,因为其领袖仍相信继续抵抗使美国受重创,将可降低后者所提出的条件。日本人尤其希望在战争结束后,仍能继续保有其在亚洲大陆上的重要资产。为达到此种目的,日本遂开始寻求俄国的调停,并希望能借此缓和美国的无条件投降要求。但在1944年9月的内阁会议中又因为考虑到俄国必然会索取高价,遂决定暂不采取行动。
第四阶段也就是最后阶段,以1945年4月美军入侵冲绳岛为起点。小矾内阁因此而总辞职,改由铃木贯太郎组阁,但铃木内阁也未决定寻求和解。虽然日本人已确知美军在攻占冲绳之后下一步即为入侵日本本土,但仍未因此就决定求和。反之,军方、天皇以及铃木本人都一致认为,日本的最佳战略是在国土上决一死战而不投降。其计划可分为两方面:一方面自6月开始向苏联寻求外交和军事上的援助;另一方面则准备本土决战。
日本领袖对于苏联也有不同的期待。文人们希望苏联帮助日本继续战争。他们主张以东南亚的资源来交换苏联的石油和飞机,甚至于割让土地也在所不惜。有人更妄想苏联可能加入日本方面对美作战,至少也会严守中立,不攻击日本。但事实上,日本并未积极进行对苏外交,而苏联也几乎毫无反应。
同时,日本军人也已开始为本土决战作准备。他们预期美军将先在九州登陆,然后再入侵本州,并估计美军要到10月1日始能完成攻击准备,换言之,日本尚有近半年多时间可供利用。他们立即从中国内地和“满州”调集兵力,并在可能登陆地区构建防御工事。其理想目的是在滩头上痛击来犯的美军,使其第一次登陆完全失败。这样即可能使美国放弃其再作第二次登陆的企图,至少足以使日本争取更多的时间。日本的航空兵力将倾全力对美国运输船发动自杀攻击,估计将有3000余架飞机可用。一切准备预定在8月底完成。
美国的战略计划
若与欧洲战场作一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