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回顾与省思-第1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于纳粹德国,他们之所以能获最后胜利,除庞大的物质资源之外,高度有效而又具有弹性的组织实为主要原因之一。
诺曼底登陆战对于组织能力可算是一次极严格的考验。此种史无前例的大规模两栖作战之准备:工作复杂到了极点,而且一切的工作又都要在不到半年的时间之内完成,这真可谓组织上的奇迹。当时与准备工作有关的人员,其数量可能无法估计,但上上下下都能各自站在本位上努力,此种精神至为可佩。谈历史的人往往把关注的焦点放在少数英雄人物的身上,事实上,我们随时随地都不应忘记那许多无名英雄的伟大贡献。
尤其是当艾森豪威尔出任统帅时,所谓准备工作几乎可以说大部分还没有开始。而在1944年最初的两三个月内,也还是障碍重重,一切的工作都是在不确实的状态下进行。若非艾森豪威尔的态度坚定、毅力过人,一方面不屈不挠地向其上级据理力争,另一方面尽量为他的部下打气,向他们保证一切困难终将克服,否则必然会产生严重的心理后果而影响到准备的完成。许多战史家,尤其是英国人,例如鼎鼎大名的富勒少将,都认为艾森豪威尔碌碌无奇,只不过是庸人多厚福而已。这种批评实在是浅薄。艾森豪威尔也许不能算是一位传统典型的“名将”(GreatCaptain),但他扮演联军统帅这个角色却要算是相当的称职。1944年联军的成功是组织的成功。中国古语说“师克在和”,所谓“和”者就是组织良好的意思。如果没有艾森豪威尔的领导,则诺曼底登陆战的准备工作能否顺利完成实颇有疑问。
防御的优势
诚如丘吉尔所云,“霸王”作战是“有史以来最困难和最复杂的作战”,在准备阶段,同盟国虽已付出不少的成本,但直到5月初,也就是距离预定的D日差不多只有一个月时,一切都还杂乱无章,很难说得上准备就绪,更不必说已有确实把握。
自从隆美尔接管德国B集团军群之后,德军的防御即开始日益增强,这使联军的攻击问题也相对日增其困难。由于联军享有制空权和制海权,便于进行侦察工作,所以联军技术专家能够严密监视隆美尔所采取的各种防御措施,而逐步寻求破解的对策。这是一种高度的斗智,同盟国凭借其优越的科技和工业,的确很有成就。但在战术阶层,防御对攻击是享有一种先天的优势,而尤以两栖作战为然。防御者所采取的即令是最原始化的手段,攻击者虽用最新奇的技术也很难克服。对于联军而言,可谓非常侥幸,隆美尔不曾早6个月就职,而他的计划既未为上级所全部采纳,又未能彻底付诸实施。
当技术专家正在努力研究如何克服登陆的困难时,艾森豪威尔和他的高级僚属则更忧虑全部兵力的平衡问题。在这方面更足以显示两栖登陆的另一重大先天弱点。据联军总部估计,至少需时七星期始能把D日之前集中在英国的47个师完全送上欧陆投入战斗。联军的突击和增援都同样受到船只和飞机数量的限制。而滩头的本身也是一种限制,因为其容量非常有限,根本不可能把许多人员和装备一口气都堆积在那个狭小的空间之内。
据估计,在D日只能送上8个师(其中3个为空降师),次日可增加两个师,到第五天,海岸上应有15个师,此后因为部队增多。补给所需船只也随之增多,于是增援速度反而降低,到D+10日始可达17个师。
处于对方的德军,因为要据守很长的海岸线,其第一线兵力也相当单薄;不过他们在欧陆上却可以利用极便利的交通网来调动其增援兵力,这却是联军所望尘莫及的。当联军最初拟订计划时所假想的敌情有如下述:D日敌方在诺曼底的第一线兵力可能为5到6个师,D+10日可达25个师。
到5月中旬,这个估计又有改变:D日德军可能有8个师(其中两个为装甲师),在D+2日以前,德国可能获得3个装甲师和1个步兵师的增援。很明显可以看出,隆美尔是想在滩头上击败来犯的联军,所以最紧要的关头是在第一星期或最初10天。在这个阶段,双方兵力的增加可以预估如下:
D日D+1D+3D+7D+10
联军师数810131617
德军师数812152227
从以上数字估计看来,联军若欲登陆成功,其机会实在很小。以D日而言,虽然双方都是8个师,但德军方面包括有两个装甲师,而联军方面却有3个空降师,其实力尚不及一般步兵师。诚然,联军的师(尤其是美军)人数较多,装备也较佳。但德军却占有地利,而且其战斗经验也较丰富。就常理而言,攻与守兵力之比应为3:1,何况两栖作战是更为困难。进一步说,即令联军能够勉强上岸,则在D日所能占领的也不过是狭窄的滩头,如果此后德国增援的速度真如预计的那样迅速,则在D+10日以前联军被赶下海去的可能性也就非常巨大。
欺敌行动
所幸德军在D日的兵力,以及D日之后的增援能力都不像联军所预计的那样强大。这又可以分别检讨如下:B集团军群所辖兵力分为三个单位:(1)第八十八军驻荷兰;(2)第十五集团军,在安特卫普到奥恩河之间;(3)第七集团军,在奥恩河到卢瓦尔河之间,联军登陆的地区是在第七集团军辖区之内。该集团军虽有15个步兵师,但接近登陆地点的却只有3个,而其中又只有1个(第三五二师)比较精锐,至于装甲师则只有第二十一装甲师是驻在滩头的附近,因此在D日能参加战斗的也就只有它。隆美尔希望能把第十二党军装甲师调驻圣罗,但未获希特勒的批准。否则在D日就可以有两个装甲师来发动反攻,结果也就可能大不相同。
到D日前夕,名义上受德国西战场总司令伦德施泰特指挥的兵力共为58个师(而联军估计为60个),其中装甲师共9个(外加装甲步兵师1个,联军估计为11个),可算是精兵,至于步兵师则多缺乏机动能力,员额既不充足而素质亦颇低劣。
在编组上,德军兵力分为两个集团军群(B和C),每个集团军群下辖两个集团军(B另有一个独立军),此外还有一个装甲司令部为战略预备队(4个师)。全部兵力从荷兰一直延展到法国南部,似不无备多力分之嫌。于是论者遂认为此乃由对敌军可能登陆地点估计错误之所致,而联军方面又有人将其归功于欺敌计划的成功。蒙巴顿则更有其独特的见解,他认为德国人从第厄普突袭中学到了错误的东西。他说德国人根据这次作战遂确信联军将以港口为目标,也许可能是小港,因为他们也知天气对在开放滩头上的增援和补给所能产生的扰乱作用实在太大。所以德国人遂浪费了很多的精力去加强港口防御,尤其以在加来-布伦地区为甚,因为几乎所有的将军都认为那是最理想的登陆地点。
联军为了不让敌人事前确实知道登陆地点,的确曾经执行过规模庞大、成本高昂的欺敌计划。目的是希望使德军深信攻击重点是在加来方面,甚至联军已在诺曼底登陆之后,还要他们相信那仅为声东击西之计,联军当局希望能把25万德军吸引在哈佛到安特卫普之间,直到诺曼底登陆战获得成功为止。
这一代号为“坚忍”(Fortitude)的行动由空军和无线电来执行。譬如说每派一架飞机将往诺曼底则必定同时派两架前往加来,每在哈佛以西投掷一吨炸弹则必在其以东投掷两吨。无线电通信也显示联军重兵是集中在加来方面。但这一行动究竟有多大成功把握则很难断言。诚如蒙巴顿所云,几乎所有的德军将领都认为加来地区是最理想的登陆地点,所以也可以说他们并非由于受到欺骗才作如此的设想。而且至少有两个人(也是最重要的)不曾受到欺骗,那就是希特勒和隆美尔,他们都深信联军将在诺曼底登陆。
事实上,德军的兵力部署,在哈佛以东和以西各为一个集团军并非不合理。即令隆美尔在内心里相信联军一定会在诺曼底登陆,他也还是不能冒险把其他地区的兵力减弱到不设防的程度。因为要防守那样巨大的西欧,德军兵力的确是不够充足。此外,在法国南部也必须留置相当兵力,因为若无德军的控制,则非常可能爆发政变。所以除了装甲兵力的布置以外德军防御部署实无可非议,至于装甲兵的问题已在《隆美尔怎样准备防守诺曼底》一文中详加分析,读者可以参看,在此不再行赘述。
胜负之机
D日之后的增援能力也许要比D日滩头防御兵力还要重要。因为对于海岸防御部署虽有轻重缓急的假定,但事实上还是必须处处设防,所以在某一地段之内能够集中的兵力仍属有限。于是要想完全阻止敌人上岸,多少也是一种不易达到的理想。隆美尔的确是想达到这样的理想,但是直到2月,隆美尔才能开始照他个人的特殊想法来增强海岸防御,在此以前,除主要港口以外,其他地段即几无防御之可言,而尤以诺曼底地区更差。直到D日前夕,一切设防措施还是距离完成的标准尚远,因此,完全阻止敌人上岸已无可能,于是胜负之机就要决定于增援。
联军在战略上是想采取三种步骤来减低德军的增援能力:(1)在俄国和意大利战场上施加压力,以牵制德军使其无余力对西战场作重大增援;(2)在加来海峡和法国南部保持威胁态势,以迫使德军分散其兵力;(3)对西欧运输系统进行广泛轰炸,以阻碍德军预备队的凋动。当D日日益接近时,联军当局也就迫切希望这三策都能发挥效果。
事实上,想在其他战场上牵制德国的设想可谓完全落空。联军在意大利的进展还是非常迟缓,德军能应付自如而不需希特勒给予任何增援。东战场在4月中旬地面即已解冻,俄军攻势在泥泞中已陷于停顿。希特勒在3个月之内是可以大胆地把兵力从东线向西线转调。在加来海峡和法国南部保持威胁以迫使敌人分散兵力,其成就也相当有限。德军固然把兵力分驻各地,但这似乎是出于自己的计划,而并非受到联军的影响。
到D日将至时,艾森豪威尔的确忧心如焚,其惟一的希望就寄托在最后一种对策之上,即对西欧铁路系统作系统的轰炸。只有这样才能阻止德军的增援,以便让联军有在岸上站稳脚跟的机会。自1944年3月起,联军即已在欧洲建立空中优势,所以艾森豪威尔可以充分利用空权来支持“霸王”作战,但空权应如何使用却引起冗长而激烈的辩论。艾森豪威尔认为,除非通往诺曼底的铁路系统全部瘫痪,否则即无法对抗德军的增援能力。要完成上述任务,仅凭联军总部本身的战术空军还不够,而必须动用战略空军。后者却直属联合参谋首长会议而不受艾森豪威尔的指挥。那些号称轰炸大王的战略空军指挥官都不愿意接受此种观念,而一心只想用摧毁德国工业的手段来独力赢得战争。
由于丘吉尔和马歇尔的大力支持,到3月间联合参谋首长会议才同意艾森豪威尔对战略空军有权作“战略控制”,这实在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决定。现在艾森豪威尔遂已控制三支独立空军,即美国和英国的战略空军以及他自己的战术空军,实力可谓空前强大。总计有重轰炸机3500架,中型及轻轰炸机2300架,战斗机5000架,而供空降作战之用的还有运输机1400架和滑翔机2500架。
对铁路系统的攻击从3月6日开始,此种有计划的轰炸很快就显示效力。5月初,德军方面即已认清情况非常严重。维持法国境内德军的补给,每天需要从德国开出100列火车,4月间平均为每天60列,而到5月初又降到30列。所以增强海防工事的材料都无法运输,而在海岸附近储积弹药和燃料的计划也无从实现。到5月底,所指定的80个目标只有4个尚未全毁,通过法国的运输量已减少70%。
此种阻绝作战相当成功,使隆美尔增强防御的努力受到很大妨碍,同时也使第一线德军难以获得适当增援。总计在D日之前三个月内,美英空军共投炸弹6。6万吨。丘吉尔说:“绕着诺曼底创造了一个铁路沙漠。”此种成功使联军总部感到信心大增,认为D日后第一星期若能继续享有如此空中优势,则定可赢得增援之战。
气象专家
联军的攻击准备以空降展开序幕,预定在D日前夕把3个空降师投在敌线后方,主要目的为稳住滩头阵地的两翼,并从敌后发动攻击以减弱其前线的抵抗。D日拂晓,海上攻击也就开始。5个师分别在5个滩头登陆。当第一批兵力完全登陆后,在诺曼底的海岸上就已有8个师的兵力,从D+1日起即开始增援之战。预计D+90日应达到塞纳河之线而胜利结束诺曼底会战。在攻击发动前,已经准备就绪的兵力共为39个师,陆海空三军总人数为2876439人。
身为统帅的艾森豪威尔所面临的第一个难题即为D日之选择。登陆日期和时间的选择是要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尤其是联军一部分空降,一部分从海上侵入,而两栖登陆的兵力又分布5个滩头,所需要的条件都各不相同,所以问题也就更形复杂。把许多复杂条件归纳在一起,其最后的结论可简述如下:在D日拂晓后40分钟时,柯腾丁半岛东部海岸应恰好是半潮,而前夜的满月是在午夜1时左右升起,因此每一个阴历的月份中只能在3天之内去选择。在1944年5月31日之后,只有6月5至7日3天合乎条件,于是遂决定以6月5日为暂定的D日。
但最后还要取决于天气。三军所能共同接受的最低条件略如下述:D日当天应风平浪静,接着还要有3天好天气。地面风力在岸上不超过3级,在海上不超过4级;云层底部高度在900米以上,厚度不超过5/10,能见度至少为5公里,为便于空降着陆应有半月的亮度。从过去100年的记录来看,诺曼底6月间这样的天气并不多,差不多只有1/13的机会。
尽管5月天气很好,从6月1日天气就开始转变。当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登陆战即将发动时,气象专家的预测却令人非常失望。但一切准备工作仍照常进行。艾森豪威尔命令各队照原定时间表行动,希望天气能突然好转。6月4日凌晨4时联军高级将领汇报,首席气象专家史塔格(Dr。Stagg)报道天气不可能好转。于是艾森豪威尔只好决定将D日延期一天。
6月4日夜间9时,联军高级将领又开会听取史塔格的报告。史塔格认为天气有了意想不到的发展,在6月6日(星期二)拂晓前将有一段好天气,接着云层又会加厚,但到深夜又会好转。以后虽常有变化,但在星期五以前,中间仍有很长一段好天气。当史塔格报告时,天气还是很坏。所以是否相信这种预测实在是一个很难的决定。
陆军前敌总指挥蒙哥马利,海军总司令拉姆齐,统帅部参谋长史密斯都主张将6月6日定为D日,但空军总司令李马洛则表示保留,不过延期的危险却更大,因为战争机器已经开动,虽可暂停一两天们却不能开倒车。艾森豪威尔遂认为大致已可决定,不过仍应李马洛的要求,同意在6月5日凌晨4时再作一次汇报,然后再作最后决定。到时天气已开始明朗化,史塔格的预测也更乐观,认为好天气可能延续到星期四上午为止。于是艾森豪威尔遂以统帅身份宣布其最后决定:“OK。Let'sgo。”
史塔格的天气预测足以代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科学家所作的最大贡献,其意义比原子弹可能都更较重大。反而言之,素以科学见长的德国人,这次却落了下风:因为6月5日天气还是非常恶劣,所有的德国人,包括隆美尔在内,都认为至少在几天之内是不会有危险,所以隆美尔乘机请假返回德国,这件事和战局的胜负关系极为重大,且留待下文中再说。德国的气象专家不曾提出适当的警告,遂使联军的登陆多少产生了奇袭作用。
6月6日
在艾森豪威尔做出最后决定不到两小时,联军的登陆船队即开始出港,此时海上还是波涛汹涌,而天空也愁云密布。6月5日黄昏后,载运空降兵力的飞机从20多个机场分批起飞。午夜时始组成大编队向欧陆飞去。6月6日凌晨2时伞兵开始着陆。尽管天气不算太好,但空降仍相当成功,损失之少也在意料之外。空降部队对敌方造成很大的惊扰,并使从滩头登陆的兵力获得很多帮助。
凌晨3时起,空军开始对海岸防御设施轮流轰炸,5时50分舰炮也参加轰击。但如此强大的火力准备效果却不理想。事后调查,发现被毁的岸炮阵地尚不及总数的14%。当突击兵力接近海岸时,驱逐舰和炮舰也就成为浮动炮台,使滩头完全笼罩在炮火之下。为增强火力密度,又使用火箭登陆艇,其瞬时火力相当于200艘驱逐舰。直到部队抢滩时,此种接近射程的弹幕才升起。为了提供空中掩护,10个中队的战斗机不断地巡逻。只要海面风浪许可,都是在海上放出两栖战车,由其领先前进,其他各种特殊战车也都尽可能在接近陆地时从登陆船中驶出。艾森豪威尔在其报告书中曾指出两栖战车损失极重,但若无它们的支持,则登陆可能不会成功。
概括言之,各滩头的登陆都未被击退,所以都算是成功,只不过程度上有所差异而已。到6月6日黄昏时,联军已在诺曼底突破了德军防线约达四五十公里的宽度。参加突击的兵力约15。6万人,损失仅为2500人,为60:1,实可谓意想不到的轻微。这应归功于准备的周密、海空火力的强大和各种机械装备的使用,尤其是联军在最初48小时内。拥有完整的制空权。
但德军的防御并非完全不成功。联军在每个滩头上都不曾达到预定目标线,在各滩头之间都有若干缺口,并未能连成一气:下列数字更可作为证明:
人员车辆物资(吨)
D日预定目标数字1070001400014500
D日实际登陆数字8700070003500
缺额(%)205070
德军之所以未能阻止联军上岸,以及在其上岸后又未能把他们赶下海去,其原因很多,现在可以扼要列举如下:
1.德军的防御工事未能依照计划完成。根据隆美尔在D日前所作的报告,在诺曼底方面的进度仅及14%。这也与联军对铁路系统的轰炸具有密切关系。
2.德军预备队(尤其是装甲师)位置太靠后,不能迅速开入第一线填塞空缺和发动反击。在D日只有第二十一装甲师能立即投入战斗,但该师对隆美尔的命令阳奉阴违,其大部分驻地仍太靠内陆,于是其准备出击的时间也远比B集团军群总部所期待的长。
3.联军享有制空权和良好指导下的海空火力,使德军一切行动都受到严重干扰,以致一切的计划都很难顺利执行。
4.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