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到1943年5月,北非战役结束,联军乘胜进军西西里岛。7月初联军在该地登陆,立即产生了重大的政治后果——7月25日,墨索里尼被意大利国王免职并被拘禁。长达20年的法西斯政权随之完全崩溃。此时联军虽未进入意大利本土,但整个南欧战役却已成尾声,而意大利的退出战争也已成定局。意大利境内的战事一直拖到1945年才完全结束,但那都是德国人打的,与意大利已经无关。(这些作战的经过与本文的主题并无多大关系,所以从略。)
意大利在战争中的表现为什么这样蹩脚?凯赛林在他的回忆录中曾有很详细的解释,现在就摘要简述如下:
1.意大利全国上下从来不曾对战争采取认真的态度。这与其民族性有关。意大利人从无紧急感,根本不讲求效率,说话也不算数。他们最擅长的就是“作秀”,把生死存亡的决斗视为儿戏。
2.墨索里尼本人也是如此,他的一切政绩都是虚有其表,经不起严格考验。意大利的陆海空三军都是供表演之用,完全不能打仗。部队的训练和装备都不够水准。尽管意大利部队并非没有勇士,但战争中的决定因素并非个人的英勇行为,而是全军的组织和精神。
3.意大利当局根本无意充分利用其战争潜力,他们的动员机构完全不适当,所以人力和物力都被闲置或浪费。
4.意大利的军官缺乏专业精神,他们不务正业,与士兵生活完全脱节。军官与土兵的待遇差距极大,官愈大愈享受,而一般土兵的军饷常被克扣和延时发放。这样的军队又如何能同生死共患难。
结论
意大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经验虽不光荣,但并非不重要。意大利对于德国可谓毫无贡献,反而言之,却真是帮倒忙,扯后腿。它破坏了德国战略的完整性,使其受到不必要的牵制和扰乱。而且德国也因此损失了宝贵的时间,并对资源作了不必要的消耗。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意大利对于西方同盟国却真有若干间接的贡献:(1)破坏了希特勒用间接路线孤立英国的计划;(2)使英国在惨败之后获得振作士气的机会;(3)北非战役使联军有了用武之地,并为未来胜利奠定基础。
如果意大利不轻举妄动而把它在非洲所消耗的兵力用来支援德国在东线的作战,则对于德国将可作相当重大的贡献,甚至能左右战局亦未可知。从非洲的经验看来,意大利部队完全独立作战时真是不堪一击,但在德国将领统一指挥之下,并且夹在德国部队之间使用,则仍能担负若干次要的任务,这样也就可以腾出德国的精兵来做其他的工作。在东线上德国人曾使用相当数量的附庸部队(以罗匈两国为主),至少意大利部队可以与他们相比拟,但数量却远较巨大。
对于后世而言,意大利的故事可以提供不少的教训,举其最主要者也许是下述五点:
1.国家的强弱,民族性是一重要因素。不过民族性并非完全是天生的或不可改变的。如果民族性有弱点,当政者应努力加以改造,始能转弱为强。这当然是一种长期工作,非一蹴可致,却并非不可能,而且也是不可忽视的根本政策。
2.当政者必须有自知之明,国力不足时决不可行险侥幸。墨索里尼应知其军队不堪一战。因为在西班牙内战时,曾有两师意军被完全击溃。意大利海军素有“好天气舰队”(Fine-WeatherFleet)之称。此皆为人所共知之事实。他不应自欺。
3.国家大事的决定不可意气用事,而必须冷静合理。孙子的名言值得每一位国家领袖奉之为金科玉律。不仅墨索里尼在决定侵略希腊时犯了这种错误,希特勒在决定痛征南斯拉夫时也是如此。否则他也许可以用较短时间和较小牺牲来完成同样的任务。
4.国家建设必须脚踏实地,切忌粉饰太平。尤其是在国防方面更是如此。军队是用来打仗的,不是用来表演的。打仗必须凭真实功夫,花拳绣腿是毫无用处的。
5.同盟战争必须有完整的同盟战略,严格说来,轴心组织虽号称钢铁同盟,但只虚有其表,而且并不能算是一个真正的同盟,至少,是没有统一的战略指导。假使希特勒在当时真能控制其同盟国(不仅限于意大利而且还有日本)的行动,使其趋向于共同的目标,则历史可能要重写。
杜牧在《阿房宫赋》中说:“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当我们检讨意大利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失败经验时,似乎应有此同感。
上一页回目录下一页
佚名'扫描'
cdhyy'OCR'2008
cdhyy'校对制作'2008
第十一章北非战役的分析
钮先钟'中国'
'出自《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回顾与省思》'1995
意大利初尝败绩
隆美尔登场
隆美尔牛刀小试
第一阶段结束
决定性的一年
马耳他作战胎死腹中
隆美尔功亏一篑
第一次阿拉曼之战
蒙哥马利登场
登陆法属北非的决策
英美的歧见
“火炬”作战
艾森豪威尔初任统帅
联军登陆之后
隆美尔临去秋波
西方同盟第一次胜利
在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北非始终只能算是一个副战场,但是北非战役却是一个非常长久而复杂的战役,它是1940年9月就已经开始,而直到1943年5月才全部结束,比任何其他的战役都要长。其所用的兵力虽不算最多,但牵涉的国家却是最多,德、法、意、英、美都包括在内。这个战役就军事战略而言虽不具有决定性,但就大战略而言,却含有极重大的意义和极深远的影响。因为这是一个头绪极为复杂的战役,其中的史实曾经引起不少的争论,而在我们似乎颇少有人加以研究,所以本文准备依照时间的顺序对这一战役作一综合的检讨,并扼要分析其战略教训。
意大利初尝败绩
当敦刻尔克遭劫,法国的败亡已成定局时,意大利的墨索里尼希望不要错过分赃的机会,遂急赶在1940年6月10日放弃中立而投入战争。照他看这实在是一个万全的决定。这是英国有史以来最倒霉的时候。在欧陆上的远征军虽已侥幸逃出虎口,但暂时已无再战之力,面对着德军入侵的威胁,能否应付都颇有疑问,自无余力去保护其海外殖民地。所以趁火打劫,此其时也。只要在非洲的意大利大军一发动攻击,则整个非洲的大英帝国领土都将易主。
意大利在北非是享有压倒的优势的,其兵力总数达50万人,而在埃及的英军一共不过5万人。此外,意大利在厄立特里亚和埃塞俄比亚另有兵力20万。他们从那里可以分别进攻苏丹和肯尼亚,那两地的英国守军更少,足以对埃及造成首尾难以兼顾之势,但意大利却始终不曾向那两方面发动攻势。
北非方面的意军由格拉齐亚尼(MarshalGraziani)元帅指挥,在昔兰尼加(Cyrenaica)前线上的兵力约30万,而他们所面对着的埃及守军则为3。6万人。英军最前线在埃及境内的梅尔沙·马特鲁(MersaMatruh),在尼罗河三角洲以西约300公里,距离国界线190公里。英军主将为号称中东军总司令的韦维尔(Gen。Wavell)'cdhyy注:原文为魏菲尔,改为“韦维尔”,后同。'。
直到1940年9月13日,意军才集中了6个师的兵力开始进攻,只走了50公里就停止不动。韦维尔认为敌军既不进则应立即还击。此时英军约3万,而意军约8万,但英军有战车275辆,而意军则仅有102辆,并且素质也远较低劣。12月7日,英军奋勇进攻,势如破竹,这也是所谓北非战役的真正开始,充分显示了装甲兵在此特殊环境中的威力。
12月11日,英军攻占西迪巴腊尼(SidiBarrani),俘获意军4万,火炮400门,此为英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首次胜利,对民心士气大有裨益。意军残部躲入海岸要塞巴尔迪亚(Bardia)避难。但英军并未乘胜追击,这是因为坐在后方司令部中的大官根本不了解前线情况之所致,遂坐失了将敌人一网打尽的机会。
直到1941年1月3日,英军才再度进攻,意军迅速崩溃,又被英军俘获4。5万人。英军并乘胜进攻托卜鲁克(Tobruk),在1月22日将其攻克。这是一个极具战略价值的海岸要塞,也成为以后战役中双方争夺的重要焦点。
此时丘吉尔一直在命令韦维尔抽调兵力去援助希腊。不过英国的“好意”却受到希腊的拒绝。于是丘吉尔才允英军继续进攻,以完成对昔兰尼加的征服为目标。2月6日,英军即已占领班加西并又俘获敌军两万。到此时,意军无异全军覆没,英军可以兵不血刃而直趋的黎波里。
但丘吉尔是一个头脑僵化的人,他一心沉醉在巴尔干战略幻想中,于2月12日又严令韦维尔只准留下最低限度的兵力据守昔兰尼加,而把其他的部队尽量送往希腊,这样也就断送了英军在北非的初期胜利。假使不是这样,则英军就可以一了百了,进占的黎波里而把意大利人完全逐出非洲。这也告诉我们“机不可失”的真理,战略家的心灵必须要有充分的弹性,否则就会坐失良机,从而引起无穷的后悔。
隆美尔登场
2月6日,即格拉齐亚尼全军覆没之日,希特勒召见隆美尔(ErwinRommel),指派他前往非洲去援救意大利人。此时我们又必须首先追述希特勒对于地中海战略的看法。自从西线战役结束之后,关于德国进一步的行动在纳粹帝国的高层中曾引起相当激烈的争论。德高望重的海军总司令雷德尔既不赞成侵英又不赞成侵俄,他一直主张应以地中海及邻近地区(北非及中东)为战略重心,因为这是大英帝国最脆弱的一环。雷德尔在1940年9月曾两次向希特勒进言,一方面指出这个地区的经济重要性,另一方面又警告英国人甚或美国人,德方有在法属西非洲登陆的可能。
雷德尔遂提出下述三点具体建议:(1)确保大西洋方面的岛屿和直布罗陀;(2)与维希法国合作以确保西北非洲;(3)与意大利合作,对埃及和苏伊士发动攻击,并企图由此经过巴勒斯坦和叙利亚以达土耳其。他认为地中海战略若能成功,而大英帝国就将自然崩溃,于是苏俄也将不敢轻举妄动,德国就似乎无再向东面发动攻击之必要。
雷德尔之言自然是代表海权论者的传统思想,虽言之成理,但不一定正确,尤其是相信丧失了中东即能令大英帝国崩溃,实未免是一厢情愿的想法。至少他的意见对陆权主义者的希特勒并不能产生太多的说服作用。希特勒深知除非能渡海攻英,否则绝难使英国屈服,甚至丧失了不列颠,英国也不一定就会投降,丘吉尔也许真会迁都加拿大再继续打下去,不过至少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是无力牵制德国在欧洲的任何行动。如果不能渡海攻英,则留给希特勒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就会变得更有限,所以他必须乘英国喘息未定的机会先去解决俄国,否则终将难免腹背受敌。
平心而论,希特勒的战略观念实在比较正确。他对地中海及非洲所作的考虑都是只具有限性的目标:(1)封锁地中海以增加英国的困难;(2)确保西北非洲及大西洋岛屿以防联军日后登陆。希特勒绝对无意向南发动任何大规模攻击,他的兵力也早已开始向东欧集中。
到此时(1941年初)为止,希特勒的军事战略可以说是相当成功,但他的外交战略,尤其是同盟战略,却是一无是处。德意两国虽号称“钢铁同盟”,但在大战略上几毫无协调可言。希特勒这个人的确很古怪,其心理是颇难了解,他对墨索里尼的态度即为一例。他好像有一点自卑,多少是视墨索里尼为前辈,对后者的确相当尊敬,甚至墨索里尼已经到了穷途末路时,希特勒对他的忠忱仍不改变,就做人的立场来看,希特勒的“义气”似乎颇堪嘉许,但就战略而言,这种感情就成了沉重的包袱。
在德国人看来,意大利保持善意中立实在远比投入战争更为有利,尤其在法国已经崩溃之后更是如此。但希特勒既不能阻止墨索里尼参战,更不能阻止他一再闯祸,而且等到他无法收场时,又不能坐视不救。这对希特勒来说,真是一种极大的痛苦,但他还是一点办法没有,以至于吃了不少的亏。除了对足以直接影响征俄之役的巴尔干战役不拟在此论述以外,整个北非战役也都是墨索里尼的轻举妄动所引起。若非如此,则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发展也许就完全不同了。
墨索里尼的狂妄无知固然应该责备,而尤其令人啼笑皆非的是意大利的民族性。意大利人是样样事都不认真,他们从无紧急之感,说出口的话也可以不算数,对任何工作都不讲求效率。诚如德国凯赛林元帅所云:墨索里尼应了解战争并非儿戏,如果他不能激起其人民的战斗精神,则他根本不应轻率地投入此种决斗。
很明显,北非战争是意大利人的战争,希特勒当初也以为凭着十比一的人力优势,意军至少应立于不败之地,所以可以让他们在沙漠中去打他们自己的仗,而不必多加干涉。哪知道意大利人会无能至此,于是希特勒只好插手了。其原因很简单:(1)希特勒不能让北非落入英国人的手中而引起无穷的后患;(2)希特勒也不能让意大利被人赶出非洲,那对于轴心的威望将是重大的损失。但希特勒所要求的只不过是稳住北非的局势而已,他从未想到以此为基地而再作进一步的攻击,尤其是征俄战役即将发动,希特勒实无闲情逸致来考虑此种不急之务。
所以他选择派往北非的人只是刚刚升中将的隆美尔,其准备使用的兵力则更少得可怜,所谓“非洲军”(AfrikaKorps)只有两个师。由此可知希特勒对于这件事并不曾给予太多的重视。以后隆美尔的战绩也可以说是出乎-般人(包括希特勒本人)的意料。隆美尔算是一位传奇人物,比起其他的德国名将,算是非常幸运。他在非洲几乎享有完全的行动自由,因为非洲只是一个次要的战场,希特勒一心忙于应付东线的战事,所以至少在最初一年内对他是完全不加干涉,这样才使他有机会一展所长——此即孙子所云“将能而君不御者胜”的道理。为了顾全意大利人的面子,表面上隆美尔是受意大利北非军总司令的节制,实际上,在前线上的一切兵力,包括意大利部队在内,都是由他统一指挥。
隆美尔牛刀小试
非洲军的两个师需要相当时间始能完全运到北非,但隆美尔本人却于2月12日即已飞到的黎波里,两天之后第一批德军(共两个营)才到达。由于情况紧急,隆美尔命令部队立即开往前线。为了虚张声势,他又把普通汽车伪装成假战车,直到3月21日,才有第一个德军战车团运到非洲。
由于英军已停止不动,隆美尔遂于3月底发动攻击。对于他来说算是太幸运了。英国能战之兵不是送往希腊就是已调后方整补,所以隆美尔也就攻无不克,战无不胜,尽管他的主力一共只有50辆战车。
4月11日,英军已被逐出昔兰尼加,只有一部分兵力在托卜鲁克闭关自守。隆美尔的收复昔兰尼加比英军的征服该地更较轻松。英国人在2月初坐失良机,现在由于隆美尔的登场,他们开始遇到劲敌,若再想肃清北非之敌,则必须付出极高的成本。此项责任应由丘吉尔负起。
不到一星期,英军就退回了320公里,在两个星期内,共退回了640公里,而到达埃及的边界。不过托卜鲁克仍在英军坚守中。这个有要塞保护的小港遂成为轴心军背上的一根芒刺。英国人这一决定对此后一年内的战役发展具有极深远的影响。隆美尔从4月11日开始进攻托卜鲁克,但他的兵力实在太少,不足以攻坚。另一方面,韦维尔也不能赶走隆美尔以解守军之围,于是便形成僵持之局。
当隆美尔长驱直入之际,在罗马的意大利当局对于他的“孤军深入”早已感到惴惴不安,他们要求德国统帅部制止其“轻举妄动”。德国陆军参谋总长哈尔德一向反对任何海外的军事行动,他曾亲口告诉隆美尔:“陆军总部认为在北非开辟战场实为一种错误,德军在那里的任务不过是使意大利苟延残喘而已。”同时他对隆美尔也有很大的成见,认为其作风是违反伟大的普鲁士参谋部传统的。
希特勒对于充满活力、尤其不是贵族出身的隆美尔比较宠信,但此时他一心只想打倒俄国,所以也把非洲和地中海视为次要。1941年10月,托马(VonThoma)将军曾奉命前往北非视察,他回来报告:只要4个装甲师即可保证攻占埃及。但此时东线战况正当紧急,希特勒不愿提供这样多的增援兵力,以免影响主战场上的实力。同时墨索里尼出于政治上的考虑,也不愿接受较大的德国援助。其结果遂使隆美尔的兵力始终不足以征服埃及和把英国人逐出地中海。
假使希特勒始终不重视北非和地中海,则丘吉尔现在想法就和他完全不一样。自从希腊沦陷、隆美尔每战皆捷之后,丘吉尔的眼光遂又回到埃及方面。他现在所考虑的问题即为不惜一切以确保英国在地中海和中东的地位。从1941年4月底起,英国的增援即不断地向埃及涌入。而韦维尔又不等增援全部到达,即开始集结手里现有兵力发动反攻,也就是5月中旬的“简短作战”(OperationBrief)和6月中旬规模较大的“战斧作战”(OperationBattleaxe)。
结果两次都是劳而无功,而战车的损失则比德军远较重大。尤其战场是在德军控制之下,其所损毁的战车大部分可修复再用;而英军在匆匆撤退时,受损的战车只能被弃置在战场上不能带走。此种不成比例的战车损失即可证明英军已经战败。
为何隆美尔以劣势兵力却几乎能每战必胜?主要原因是他能认清沙漠战争的特殊性质。北非是装甲兵的理想战场,诚如隆美尔自云:“在一望无涯的沙漠上,摩托化部队能发挥其最大威力。”英国人则深受所谓“步兵心灵”的影响,所以虽享有数量优势但还是不能发挥其应有的功效。颇具讽刺意味的是,隆美尔本人又是一位著名的步兵战术专家,其所著《步兵攻击》一书早已成为权威名著,但他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却一跃成为装甲名将,所以其心灵的弹性实不可及。事实上,他不仅善于运用装甲兵,而且更善于运用步兵来配合装甲兵。诚如其自云:“装甲部队为摩托化军团的核心,其他部队都是辅助性的,应绕着核心旋转。应尽量用战防武器来消耗敌方装甲,而把自己的装甲兵保留供决定性打击之用。”这也正是孙膑以下驷当上驷的办法。
英军两次攻击的失败又暗示战术趋势已有新改变。在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