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杜伊诺哀歌 与现代基督教思想-第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它们也是创作《祈祷集》的诱因,旅行期间,他偶然接触到东正教教会的神秘主义,这是否属实,并且以哪种方式,我不得而知。 从思想上客观而论,里尔克在《祈祷集》中宣告的上帝神秘论带有光明的和阿波非斯式的特征。 他同样认为,根据上帝身兼根基与深渊之辩证法,上帝集万名者和无名者于一身。 以此为基础遂有“矛盾之树林”

    ,里尔克如此称呼上帝。 人们只能充满矛盾地佯谬地谈论上帝。

    你乃是矛盾之树林。我可摇动你如幼婴,但你的诅咒正应验,可怕地笼罩着万民。

    上帝既是无限微小和柔弱的,也是无比强大和威慑的他是无处不至的“万形”

    ,光明与黑暗俱在其中。

    每当我以感官看见你,你的万形就逸散;你行走如纯光的狍子,我是树林,我黑暗。

    万物皆可成为神的图像、譬喻、象征、语言、躯壳。

 139

    里尔克的宗教观 131

    我不愿知道你在哪里,请你从八方对我言语。你虔诚的弟子记载福音,一无遗漏,却忘记关注本初的音讯。

    他是“神奇的力量游戏”

    ,这游戏“供奉地穿透事物”。

    我在一切事物中发现你,它们觉得我亲如兄弟;细物中,你是阳光下的种子,巨物中,你巨大地奉献自己。

    在里尔克的眼中,哪一个事物不是在供奉,充当万名者的图像和譬喻!万物简直纷至沓来,以便汲取他的漫溢的充盈生命,以便充当他的泽披事物的馈赠之容器。 上帝是“最温柔的律法”

    、“乡愁”

    、“树林”

    、“歌谣”。他是“歌声中的音符”

    ,“从田野轻轻飘来”

    ,“星星的歌吟”。他是“露水”

    、“晨祷”

    、“少女”

    、“陌生的男人”

    、“母亲”和“死亡”。万物都可以变成他裹身的“衣袍”。

    你是变幻不定的形象,始终孤独地凸出命运,从不被谁欢呼,控诉,描绘,像一片蛮荒的树林。

 140

    231《杜伊诺哀歌》与现代基督教思想

    你是事物的深邃总和,不说出自己本质的结语,向事物示以各别的面目:对海岸是船,对船是陆地。

    于是,上帝也是“咕咕作响的乌黑的茶饮”

    ,宽宽地睡在俄罗斯家家户户的火炉上,是“长胡子的农夫”

    ,是头发烧焦的“铁匠”

    ,站在铁砧旁挥动铁锤,又是从鸟巢掉下的“幼鸟”。

    而你:你从鸟巢掉下来,是一只幼鸟,黄色的爪子,大大的眼睛,教我心碎。(我的手太大,捉不住你。)

    我用手指蘸一滴泉水,仔细听你能否舔上它,我感觉我俩的心在跳动,我俩都骇怕。

    但是,上帝也在生命的一切不显眼的、下贱的、被低估和被忽视的困苦形象之中。

    我曾浪游在许多风中;你也千百次随风飘移。我带来自己找到的一切:

 141

    里尔克的宗教观 331

    你是圣餐杯,盲人需要你,奴仆把你藏得很深,乞丐却用你讨口乞食;有时在一个孩子身上揣着一大块你的意义。

    他是“最底层的无产者”

    ,“掩面的乞丐”

    ,“悄悄的无家可归者”

    ,比“夜的避难所中一切穷人”还要贫穷。 即使面对令人恶心的麻风病人,里尔克也不畏缩。

    你是穷人,你是无产者,你是没有位置的石头,你是被抛弃的麻风病人,手持拨浪鼓在郊外荡游。

    万名性之领域与神灵并不是一回事。 然而,它是神灵昭然公开的场所。 处在空间—感性的和非感性—灵性的世界中的每个事物和每个形象,均可成为上帝的“衣袍”

    ,上帝借此在永恒的变化中同时隐蔽并公开自己。但是,停留在这个领域也有危险:使上帝变得肤浅平庸。我以为,里尔克没有避开这种危险。 他的比喻配上了悦耳的诗韵,却十分牵强附会,轻率随意,给人以难受、滥用、放纵无羁之感。 人们觉得,以这种放肆、这种比喻癖谈论上帝是犯禁的。里尔克也踏上了相反的阿波非斯式的神学之路,通向无名性之路,在此范围之内,上帝是“截然不同者”

    ,上帝

 142

    431《杜伊诺哀歌》与现代基督教思想

    以其神性或可被称为超越世界和人等等之类的,这倒使人觉得是真正的善举和赎罪。 在这方面也不乏比喻和象征。 但它们经过严格选择,已跨越“此间之物”进入超验。

    知仅在时间之内。你是黑暗的不可知者——从永恒至永恒。

    “我的上帝是黑暗的”

    ,此人信奉这一点,他爱自己本质的“黑暗时辰”。他呼唤“那位比黑夜更黑暗的”。

    我出自你,黑暗,我爱你胜过火焰,它限定世界,因为它的光辉只照亮某个区域,此外别无谁知。而黑暗集万物于一身:我和兽,形象和火焰,它大肆攫取人与强权——

    里尔克凭借一种大无畏的、幻觉的展望,让以拉斐耳为首的天使的光明之国与上帝的黑暗交界,乃至天使的光明在“上帝的黑力”之前简直“化为乌有”。

 143

    里尔克的宗教观 531

    我曾在遥远的天使之国,在高处,光化为乌有——而上帝益发黑暗。

    天使是最后的风,吹拂上帝的树巅;这只是虚幻的梦——从他的枝间逸散。天使相信光明,甚于上帝的黑力,拉斐耳悄悄潜入黑暗势力的边际。

    他是光明之国的君王,他让前额紧贴虚无之巨大光焰,脸孔已灼伤,他乞求遁入黑暗。他是光亮的时间之神,时间为他醒来,发出喧声,因他常常痛苦地呼号,也常常痛苦地大笑,时间信奉他的极乐,向他的权势折腰。

 144

    631《杜伊诺哀歌》与现代基督教思想

    什么是天使的一切光焰,什么是发出喧声的、呼号的时间之光亮——较之于“虚无之巨大光焰”

    ,虚无从益发黑暗的上帝之黑力和黑夜中迸发出来,它如此炫目,如此具有伤害力,竟然使光明之国的君王乞求遁入黑暗!在此,里尔克找到了颂扬神的深渊之极度超验的言语和譬喻,它们把可言的提升到无言的之中。 在此,里尔克“颤栗地”观望到,上帝是上帝,而非人或天使,上帝是上帝,而非宇宙或地球。《祈祷集》中更让人感到诧异的是,在这样一条路上与里尔克相遇,它远远偏离了充满诗集的上帝的万名性和无名性之神秘主义。现在涉及的不再是这个神秘主义者的佯谬言论,也不再是他只能充满矛盾地、同时以是与否言说最高者和最终者,而是一种全然不同的宗教观和上帝观,它既迥异于《圣经》之宗教,也迥异于一切伟大的真正的神秘主义,即涉及于此:人不是上帝的造物,上帝反而是人的造物、产品、制作品。 这是一个只能出自傲慢的现代人的想法(里尔克绝非唯一的现代人)。里尔克自己几乎没有察觉这里出现的矛盾。否则他肯定会放弃《祈祷集》的创作。 里尔克能够在传记—心理上公开调和如此对立的东西,这并不能使我们放弃这个客观的要求:披露他的行径极不虔敬的一面,并直截了当地展示出来,不予美化。上帝并非既在于人开始之前,而是形成于一个过程,成熟于逐渐的生长之中。而帮助他这样形成、生长和成熟的,或至少对此同时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在此帮助之中自身变得成熟的人。里尔克相信人具有这种能力,是有先例可鉴的,

 145

    里尔克的宗教观 731

    譬如傲慢,但它尚未锋芒毕露。 此为暂时的傲慢,借助于它,人俨然以与上帝平等的同伴、与上帝等值的对方自居。 例如当里尔克如是说:

    你,上帝,我的邻居,若我有时猛烈敲击,在长夜打搅你,——只因我久未听见你呼吸,我知道:你独处一室。你想喝点什么,在暗中摸索,身边没有人递杯水给你:我随时听候。 给一个小小的信号吧。我近在咫尺。

    我们之间只有一堵薄薄的墙,缘于偶然;因为这并非不可能:你的嘴或我的嘴一声呼唤——墙应声而倒,竟无一点响声。

    上帝的这个称呼所说的和所指的,不仅限于上帝不是一个超验的远方之神,倒是一个抚慰的近邻之神,而且含有这一层意思:“邻居上帝”

    总之以某种方式取决于我的帮助和照料。 与上帝的关系处在以对立为基础的友情的范畴之内,这种表达有损于要求保持距离的敬畏。 同样的情况出现在下面的诗句中:

 146

    831《杜伊诺哀歌》与现代基督教思想

    你该怎么办,上帝,若我死去?

    我是你的水罐(若我坠地?)

    我是你的饮水(若我枯竭?)

    我是你遮体的衣,谋生的手艺,失去我你就失去你的意义。

    没有我你就没有家,听不见问候你的话语,亲近而温暖。你疲乏的双脚再也穿不上天鹅绒凉鞋,这就是我。你的大氅不在你身上。你的目光——我用我的脸颊,像恭候的枕头,温暖地恭候它,它将投来,将久久搜寻我,并在太阳落山之时投入陌生岩石的怀里。你该怎么办,上帝?我惶然。

    西里西亚神秘主义者舍夫勒(J。

    Schefler,1624-167)被称为天使西勒西乌斯(AngelusSilesius)

    ,他在《天使般的浪游人》中写过类似的诗句,但这并不表明这样谈论上帝是正确的。 有人怀着辩护之心提出,里尔克并没有说失去我上帝就失去存在,只是说失去意义。 可惜无人追问这一点:一种失去意义的存在是否还能称之为上帝。 诸如此类指

 147

    里尔克的宗教观 931

    向上帝的诗句在人类身上找到上帝的意义,做这种诗是一种亵渎,我们有理由如此揣测,在《杜伊诺哀歌》的写作时期,里尔克自己已经放弃了以这种轻率随意的方式言说并描写上帝。 是的,这正是关键原因,所以他后来不再言说上帝,而是——沉默。然而,里尔克最初沉溺于正在形成的、未来的上帝——人的产物。

    我们着手建造你,用颤抖的手掌,我们砌上一层层原子。可是谁能完成你,你,大教堂。

    “我们着手建造你”

    ,关键的话以此道出。

    我们是工匠:学徒、师傅、匠人,我们建造你,教堂高高的主跨。偶尔有一位不速之客肃然光临,像一道光穿透众人的心,我们颤抖,他指出一个新的窍门。

    我们爬上摇晃的脚手架,手中的铁锤沉重异常,直到一个时刻亲吻我们的前额,仿佛无所不知,闪闪发光,

 148

    041《杜伊诺哀歌》与现代基督教思想

    它来自你,像风来自海洋。

    随后众锤挥舞,发出声响,锤声穿透群山,一浪接一浪。直到夜幕铺散,我们才离开你:你渐渐形成的轮廓沉入夜色里。

    上帝,你伟大。

    这个“不速之客”是谁,他在星光灿烂的时刻为人类指出一个“新的窍门”——在正在建造的上帝身上?他是那些曾经言及的指路的“闪光巨柱”之一吗?

    抑或他是上帝自身,这个上帝最终居然在一切被人建造之中自我建造?上帝同时是他自己的作品?于是,正如斯宾诺莎所言:我们爱上帝之爱就是上帝爱自己之爱?谁能把所要求的“精确”赋予诗人的譬喻?

    最有独创性但完全处在同一层次的,不是里尔克把上帝想象为父亲,他的父亲,而是想象为还有待于造就的儿子,他的儿子,比父亲更多更大。“你,永恒者,你把你展现给我。我爱你如我亲爱的儿子。”不曾变为父亲者在儿子身上变大。里尔克愿意把自己的爱献给儿子—上帝。“人们怎会爱一个父亲?”父亲的脸上是严酷。 他两手空空,无能为力。 他的话像一片渐渐枯萎的树叶。 儿子觉得父亲陌生、衰老、凋谢、苍白。

 149

    里尔克的宗教观 141

    他的严谨,我们感觉像梦魇,他的声音,我们感觉像山岩——我们想聆听他的言谈,但我们只听见他话语的一半。我们与他之间的大戏过于喧嚣,我们无法与他相互沟通,我们只看见那张嘴的轮廓,从中坠落音符,无影无踪。虽然爱从远方维系我们,我们却感觉他更遥远;除非他哪天死于这个星球,我们才知道,他曾经生在此间。

    这就是我们的父亲,难道我应当称你为父亲?

    这令我千百次与你离分。你是我儿子。 我会认出你,像人们认出唯一可爱的儿子,哪怕他变成大人,变成老人。

    从心理分析学上讲,这出父子之间的“大戏”流露出憎父情结,这是弗洛伊德——心理分析学的著名创始人,自以为在所谓俄狄甫斯情结即憎父情节的原型中发现的。 儿子对父亲的刻骨仇恨,据称出于乱伦的愿望,是这种情结的隐秘动机和多种神经官能症的诱因。 里尔克也曾经陷入这种情结

 150

    241《杜伊诺哀歌》与现代基督教思想

    的隐秘魔力之中?不管怎样,里尔克心中充满了对父亲的强烈厌恶。 这种经历显然使他不可能信奉这个被称为“我们的主耶稣基督之父”的上帝。 但是,根据做父亲之前提,他无需指望儿子—上帝的回报之爱。“人们怎会爱一个父亲?”父亲总之以无爱告终,无论作为儿子对自己的父亲,还是作为父亲对自己的儿子。 二者的世界永远是相互分离的,只要这个原则牢不可破:儿子不能爱父亲,因为父亲不能理解儿子。里尔克这里在艺术上苦心涉入的关系,是一种简直无望的宗教关系。 对(正在形成的)上帝而言,“没有什么可怪罪基督徒的”

    ,这就是《祈祷集》中的典型表达。 我们必须反驳里尔克,反之对基督徒而言,也没有什么可怪罪正在形成的上帝,因为对于他们,一个靠人参与其形成的上帝已不是上帝。有人曾经试图从基督教的角度阐释里尔克关于正在形成的上帝的思想,这种基督教的阐释可抄录如下:

    让我们准备迎接他的降临,自愿使我们的生命成为对上帝的律法的公开,这已注入人的能力和意志之中,这一切本身就是着手建造上帝,这座“大教堂”。鉴于里尔克的上帝“只能以行动把握”。这种“大教堂上帝”之建造可以说是一种传译,即把基督教的请求“愿你的国降临”

    译成这个人的语言,他坚信自己恰恰能够在行动中把握上帝。 ——着手建造我们,就是着手建造上帝:“你瞧,我是一个探寻者……一个梦幻者,梦想完成你以及:他会自我完成。”

    我们越是公开上帝的存在,就越是成熟于自

 151

    里尔克的宗教观 341

    己的完成;反之:“你的国随我的成熟而成熟。”为了再次着重“从人的角度”表达得清楚一些,我们可以说“加速上帝在尘世的公开,这已置入人的意志和能力之中。 我们是否已经为上帝作好准备,这对他无足重轻,对我们自己却至关紧要……鉴于上帝能够使他对人的要求天天见效,故关键在于,以永不松懈的努力和异乎寻常的追求去准备迎接他的降临,而且现在就通过行动和生存作出宣告:”永恒的国、权力和荣耀属于你。“

    ——上帝之国是永恒的,在思想和行动中使自己服从这一认识,就意味着把上帝之国扩展到大地,引用里尔克的语言,就是建造未来的上帝之国,即建造未来的上帝本身。

    但是,这位作者为什么还要加以补充:“因为我们读到的《祈祷集》是一部‘祷告书’,故有必要询问:这种十分虔诚的转向上帝是否在狭义上是一种‘基督教的’转向。诚然,基督教的许多内容在这部作品中获得了形象的表达,但就总体而言,《祈祷集》之虔诚与基督教没有多大关系。 里尔克的其他作品同样如此。”

    ②这位作者毕竟察觉到,基督教的阐释至少遇上了难题,即使解决了这些难题,在我看来,基督教的阐释实质上也是完全不可能的。 原始基督教所传言的上帝是

    ①RuthMoevius:《里尔克的〈祈祷集〉》,LEIZIG1937,142页,145—146页。②RuthMoevius:《里尔克的〈祈祷集〉,LEIPZIG1937,149页。

    ①

 152

    41《杜伊诺哀歌》与现代基督教思想

    一个正在降临的上帝。人们请求他,上帝,让他的国降临,用使徒的话讲,上帝之国“不在乎吃喝,只在乎公义、和平并圣灵中的喜乐。在这几样上服侍基督的,就为上帝所喜悦,又为人所称许。”

    (罗14:17,18)。信徒不是凭借一种起源神话就可以自发地属于正在降临的王国,他必须对此具有感应,为此准备,为此投入自己,为此争取和奋斗,方能验证赋予他的使命和希望。 在这种意义上,使徒甚至可以说:“我们是与上帝同工的。”

    (林前3:9)里尔克的话:“你的国随我的成熟而成熟,”这与基督教的解释并不矛盾。 但是,这句话最终所属的总体构想并不是正在降临的上帝国之构想——这里的关键在于取得参与权,而是正在形成的上帝之构想——这个上帝总之必须有待于造就。 这才是里尔克的真实观点,其真实程度已从《祈祷集》中显示出来,但是在大约同一时期致瑞典女作家凯依(E。Key,1849-1926)的书信中,以及在《致一个青年诗人的信》中,显示得更加充分。 里尔克致凯依的书信写于1904年。 她于同年写过一篇有关里尔克的随笔,标题是《一个寻找上帝的人》。

    瑞士诗人和文学史家法西(R。Fasi,生于183年)在评论里尔克的专著中认为,凯依的文章标题不该是一个“寻找上帝的人”

    ,应该是一个“制造上帝的人”

    ,这样大概更符合内容。 然后,法西作了以下论述:

    她(凯依)觉得重要的是,里尔克根本不想找到上帝,因为他知道上帝根本不存在,还有待于形成。 上帝还不存在,他还不能存在,里尔克说(大概在致这位女作家的一封信中)

    ,这个信念“消除了

 153

    里尔克的宗教观 541

    我的恐惧:上帝可能已经消逝,已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